隨國遺址在那
『壹』 隋朝的都城在哪
長安與洛陽都是隋來朝的源都城。
681年2月,北周覆亡,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即長安)。
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並於606年頒布詔書遷都洛陽。
(1)隨國遺址在那擴展閱讀
大興城,始建於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後,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亦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外國文獻上稱為胡姆丹。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
『貳』 曾國國君的文物為什麼在歷史上隨國所在地出土
第一種說法認為,隨國即是曾國。石泉在《古代曾國——隨國地望初探》一文中認為,隨國即曾國,理由是隨國和曾國都是姬姓國,都是西周分封於江漢的諸姬姓國之一。而且從兩國的地望來看,也都是一致的。從宋代出土的曾國青銅器,到曾侯乙墓,都分布在隨棗走廊一帶,而且都是從南陽盆地遷入隨棗走廊的。因此,隨、曾一國。因為在古籍中,一國二名的記載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呂國又稱甫,山東附近的州國又稱淳於,楚稱荊,魏稱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就是隨,是一個國家兩種稱呼罷了。所以曾國國君的墓穴建在隨國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另一種說法認為,考古發現的曾國,顯然不同於文獻記載的隨國,倒很有可能是史籍上的繒國或鄫國。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國君墓葬不一定都會建在國都。許多小的諸侯國由於封地狹小,國君墓葬只能在國都附近。較大的諸侯國則有特定的國君墓地。如魯國國君墓地不在國都曲阜而在闞(距曲阜100多公里)。《史記•秦始皇本紀》列舉秦的國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國都。曾侯乙墓在隨,未必就能說是隨地是曾的國都。很有可能是隨國被楚國滅掉後,曾國就由其他地方遷入隨地了,就此在這里建國利民。楊寬等人的《曾國之迷試探》、何光岳的《曾國考》等書中都堅持這一觀點。他們認為,曾國在西周時期已經和隨國是同時並存的了,說隨國就是曾國,實在是缺乏有力的依據。進而他們提出隨國是在春秋晚期或戰國初期被楚國所滅,楚國把地處楚邊陲的曾國,從南陽遷入隨地,這樣隨地就有可能出現曾國國君的墓穴了。
『叄』 春秋時期楚國和隨國有三次戰爭,哪位大神能具體說說
隨國:為什麼打來我?自
楚國:我蠻夷也!
楚國三次攻打隨國,最後終於成功。西周時期,周中央衰落,而南方的楚國國力不斷增強,周王朝為了限制楚國,在漢江流域分封了數個諸侯,用來阻止楚國勢力向中原擴張,這些分封史稱「江漢諸姬」,隨國就是之一,後來到了春秋,周王室沒落,沒法給隨國撐腰了,楚國就開始攻打江漢諸姬,並最終吞並他們。
『肆』 史料記載中隨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隨國以前曾經是漢水東面的一個姬姓的諸侯國,因為封地在兩湖盆地的東北方向的地方,隨國是這一帶地域比較廣闊的一個國家,《左傳》中有「漢東諸國隨為大」的說法。
『伍』 西周早期的古曾國後來為何又稱隨國
「曾」是該國復正式的國名,應該是南制宮適受封時就有的,從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也用「曾」自稱可知。
「隨」之名多見於後來的史籍記載,對於此名來源史學界多有爭議:
有認為隨是曾之都城,先秦多習慣用都城稱國,如用「梁」稱「魏」國;
還有乾脆就是一國兩名, 如河南南陽附近的呂國又稱為甫,山東安丘的州國又稱淳於。
『陸』 曾國國君墓為何建在隨國
曾侯乙墓中發現了幾段重要銘文,揭示出來了一個大疑問的答案,就是曾國就是隨國,一國兩名;
『柒』 有關隨國的歷史
春秋時代的隨國為什麼又稱為曾國
雖然「曾隨合一」說的和者甚眾,但持異見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說來,這些意見有以下幾種:
1、曾即是曾,隨即是隨,二者不可混同,至於何以不見隨國遺物,有待今後考古發現。楊寬、錢林書:《曾國之謎試探》,《復旦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
2、曾滅隨,據其國土。顧鐵符:《筆談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年第2期
3、隨滅曾,延姬姓宗嗣。於豪亮:《為什麼隨縣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1輯
4、早期曾國已被楚所滅,楚滅隨以後,又在隨地分封了一個曾國。徐揚傑:《關於曾侯問題的一些看法》,《江漢論壇》1979年第3期
5、可能因隨被楚滅後,楚以隨地與地處楚邊陲的曾國西陽相換;或者曾國國境直向西楔入隨國境內。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當然,在沒有找到直接證據以前,上述幾種情況也並非毫無可能。但問題的徹底解決,仍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大批青銅器和其他文物,尤以巨大青銅編
鍾聞名於世。此墓系戰國時代曾國國君名「乙」的墓葬。那大量珍貴隨葬品的出
土面世,既提高了古曾國的知名度,也帶給人們一個迷,隨縣是春秋戰國時代的
隨國,在隨國的國境中怎麼會出現曾國國君的墓葬?學者們紛紛探秘。
一說隨國即曾國。石泉《古代曾國——隨國地望初探》一文認為,隨國即曾
國,理由是隨國和曾國都是姬姓國,系西周分封於江漢的諸姬姓國之一。而且,
就兩國的地望來看,也是一致的。從宋代出土的曾國青銅器,到曾侯乙墓,都分
布在隨棗走廊一帶,而且都是從南陽盆地遷入隨棗走廊的。因此,隨、曾一國,
就像魏又稱梁、晉稱唐、韓稱鄭一樣,是一國兩稱。
一說隨被楚滅後,曾國是由其他地方遷入隨地的。楊寬等人《曾國之迷試探
》、何光岳《曾國考》等都持這一觀點。他們認為,曾國在西周時已與隨國同時
並存,說隨國即曾國缺乏依據,進而提出隨國在春秋晚期或戰國初期被楚國所滅,
楚國把地處楚邊陲的曾國,從南陽遷入隨地,這樣隨地就有可能出現曾國國君的
墓葬。
自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後,「曾」字開始與隨州歷史相關聯,這使得歷史學學家突然意識到一個困惑:所有史籍都只說「隨」國不提曾國;而迄今為止出土的文物無不刻著一個「曾」字不著一個隨字。更令人不解的是,史載該地竟有兩個曾國和隨國。
除我們所熟知的姬姓隨國和曾國外,有意思的是,該地歷史上還曾有一個姜姓隨國和曾國。《元和姓纂》「隨」下引《風俗通》雲:「炎帝裔隨侯之後。」《路史.國名紀甲》亦謂「隨侯,炎裔」,是為「姜姓」。盡管文獻未明言這個炎帝之後的姜姓隨國的地望,但立國時間大約與漢東的另一姜姓國家厲(今隨縣厲山)相當,可能早至商代。無獨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辭中,也有一個曾國,地域也在漢東。此卜辭之曾國就是上述文獻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說,這同姬姓「曾隨合一」一樣,是又一個姜姓「曾隨合一」。更有人據此推斷出周代漢東姬姓之曾國應當是在兼並商代漢東姜姓曾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由於姜姓曾國隨國史料奇缺,難究其詳。我們姑且撇開不論,僅說說姬姓曾國和隨國。
姬姓曾國由於文獻無載,其疆域也只有根據出土文物考查。據統計,現已發現的曾國有銘銅器共12批,其年代從東周初到戰國時期的都有,有的可能還早到兩周之際。據此判斷姬姓曾國立國於西周早期,滅亡於戰國中期偏晚。分布范圍大致是以今隨州市為軸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陽,東過隨城,北到新野,南達京山。而姬姓隨國立國的時間,雖然文獻無明載,但從《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的記載分析,至遲西周晚期已有其國即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故其立國的時間或許更早一些。而滅亡的時間,據《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的記載分析,姬姓隨國至少春秋末年還存在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共經歷287年。而考慮到此時隨還與楚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其國祚當會延遲至戰國初。如果按隨國、曾國為一國二名之說,隨國歷史長達450餘年。
隨國封於何時,史無明載,但據「安州六器」,不會晚於周昭王之世。即《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昭王十六年伐楚荊」事,而據「安州六器」所載昭王南伐荊楚經過唐、厲、隨等國並於唐國整治軍隊,昭王的這次軍事行動無疑得到了以隨國為首的漢東諸國的積極配合,反證當時的隨國同楚國已存在著矛盾。但隨著楚國的崛起,楚武王末年即對隨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左傳.桓公六年》隨國始而修政備戰,繼而拒不參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會,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滿,楚武王再度伐隨,隨人被迫同楚人訂立盟約。及至春秋中期,楚勢更為強盛,隨人公元前640年「以漢東諸侯叛楚」,《左傳.僖公二十年》但終被楚令尹子文擊敗,國勢衰落。此後,隨國「世服於楚,不通中國」,成為名副其實楚附庸之國。公元前506年,吳、蔡、唐聯軍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奔隨,《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尾追而至,隨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以至於春秋末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唯隨獨存。
戰國時期,隨國史事文獻無載,只有憑考古資料推測。公元前433年,隨國國君曾侯乙死後,楚昭王的兒子惠王以楚人最為珍重的禮樂器編鍾相贈。公元前407年左右楚聲王娶曾姬無恤為夫人,說明戰國早期隨楚關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隨州市西郊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墓主地位約相當於國君一級。此墓下葬時間在戰國中期前段,表明此時隨國尚存。晚於擂鼓墩二號墓下葬年代的曾姬無恤壺,鑄於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楚聲王夫人無恤為宣王祖母,無恤尚在,宣王當不會滅其祖母故國。1983年,在曾侯乙墓西南發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號墓和六號墓為楚墓,時代為國中期,十三號墓的下限到戰國中期與晚期相交之際。1984年隨州安居又發現一座時代為戰國中期偏晚的楚墓。楚人墓葬出現於隨國城郊甚至國君陵區之內,最近者距曾侯乙墓只有60米,這無疑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楚人已佔有隨都,隨國已不復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328年前後。
至於隨國的疆域,由於文獻中無明載,我們只能據記隨國事較多的《左傳.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漢淮之間」、「速杞」等地名來看,其境域當包括今漢水以東,桐柏山以南,廣水以西,鍾祥、京山以北地區。由此可知,曾國、隨國疆域相合,存在的時間相當。正因為如此,史學家大多傾向於曾隨一國二名的說法。其理由不外乎如下四種:
1.存在時問相符。
2.所處地域相同。
3.姓氏相吻合(同為姬姓)。
4.在古籍中一國二名的記載很普遍。(註:「曾」為國名,「隨」為曾都,因而文獻稱其國為「隨」。)
雖然「曾隨合一」說的和者甚眾,但持異見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說來,也有如下五種:
1、曾即是曾,隨即是隨,二者不可混同。事實上隨國都在今隨州城郊安居鎮王樓村,與曾都尚有一定的距離。
2、曾滅隨,據其國土。
3、隨滅曾,延姬姓宗嗣。
4、早期曾國已被楚所滅,楚滅隨以後,又在隨地分封了一個曾國。
5、可能因隨被楚滅後,楚以隨地與地處楚邊陲的曾國西陽相換;或者曾國國境直向西楔入隨國境內。
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於事實呢?由於雙方各執一詞,至今尚無定論。以至於歷史學家發出這樣的感嘆:文獻中未見曾國,卻有一個與曾國在姓氏、疆域、年代諸方面均十分吻合的隨國,而且在隨國的都城附近,竟發現了曾國國君和朝臣的墓葬。這一奇特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如曾和隨為兩國,何以在一地?如曾和隨為一國,何以有二名?這的確是一個難解之謎。
相關鏈接
出土的曾國青銅器
1、上曾太子般殷鼎
在1977年秋和1981年春在山東臨朐縣嵩山公社泉頭村出土,共出土青銅器二十一件,其中六件鑄有銘文。現收藏於臨朐縣博物館的這件「上曾太子般殷鼎」,口徑30.5、通高26.5厘米,重6.65公斤。平折沿,附耳,耳兩翼各有一銅柱連介面沿,半球形腹,平緩底,蹄形三足,耳內外分別飾竊曲紋、重環紋,腹飾凸弦紋。器壁內側鑄有銘文凡五行三十八字銘文。銘文釋文大概:上曾大(太)子般殷,乃□(擇)基金,自乍□(作□)彝,心聖若□(慮),哀哀利錐,用考(孝)用亯(享),既龢無測,父母嘉寺(持),多用旨食。
2、曾子義行簠
1988年在江蘇六和縣程橋鎮出土。通高19.25、口橫28.2、口縱22.9厘米。蓋、器形制、紋飾、大小相同,上下合成一器。長方形,直口斜壁,平底,矩形足,蓋沿鑄有六個獸面形卡扣,蓋、器兩端各有一個獸首耳。蓋、器均飾蟠虺紋,足飾卷雲紋,為春秋晚期作器。
3、曾姬無恤壺與曾侯作叔姬簠
1933年,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楚墓出土大量戰國時期高級別楚國青銅器,其中有一對曾姬無恤壺。通蓋,高37.1、口徑9.5寸,體呈橢方形,直口長頸,鼓腹,圈足沿下折,頸部有一對顧龍形耳,蓋呈盝頂形,上有四個S形鈕。體飾蟠螭紋,為戰國中期器具。
雙壺銘文相同,內壁鑄銘文39字:隹(唯)王廿又六年,聖 之夫人曾姬無恤,(吾)宅茲漾陵,蒿間之無(匹),用乍宗彝尊壺,後嗣甬(用)之, (職)在王室。
曾侯作叔姬簠中「叔」作老三解讀。
4、曾侯仲子游父鼎
春秋早期,1966年7月湖北京山縣坪垻公社蘇家壠出土。通高26.5、口徑38.3厘米。直口,平折沿,一對附耳高出器口,淺腹三蹄足。頸飾竊曲紋。銘文字數,內壁鑄銘文10字。銘文釋文為曾□中(侯仲)子□(游)父自乍(作)□彝。「仲」作「次」釋。
5、曾子游鼎
1959年上海博物館收集到一件來自鄂北隨地銘文釋為:「曾子游擇其吉金,用鑄口彝,惠於刺曲 ……」。
6、曾侯乙編鍾及曾侯乙鼎
曾侯乙編鍾
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編鍾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鍾為戰國早期文物。
曾侯乙鼎
通高64.6、口徑64.2厘米。直口方唇,短頸,方附耳,鼓腹,平底,三個蹄形高足。腹部設兩個環鈕,頸腹之間有一道凸弦紋,器身飾蟠龍紋和垂葉紋,耳飾幾何雲紋。足飾獸面渦雲紋。銘文:曾(侯)乙詐甬冬(作持用終)
此外,還有曾子仲宣鼎,春秋早期作器。銘文:曾子中(仲)宣,□用(其)吉金自乍(作)寶鼑(鼎),宣喪(尚)用者(饔諸)父、者(諸)兄,(其)萬年無強(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亯)以及曾子缶、曾太保叔盆、曾孫無鼎、曾伯陭壺、曾子伯匜、曾子簠等傳世青銅器。
隨國,是春秋時期位於今湖北省江漢流域的一姬姓諸侯國。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時代的晉國有一地名隨,即《春秋左氏傳·隱公五年》記載的「翼侯奔隨」。此地後來作為晉國名臣士會的封地,因此《春秋左氏傳·文公十三年》有將士會稱為隨會。這一位於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隨地,據童書業說,前身也是一古國。童書業並指出,山西省汾河流域的古國如隨國、鄂國、唐國(後改稱晉國)、沈國、黃國等,在江漢流域附近都有同名國[1]。
隨國屬於漢江流域的姬姓諸侯國集團(即漢陽諸姬)。在春秋初期楚國未成長為霸主前,隨國勢力一度強大,為漢陽諸姬之首。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略隨國卻半途而廢,楚國此時自認不得志於漢江流域。公元前704年,楚國再次侵略隨國,並取得會戰的勝利,但楚國實力不足以在此時吞並隨國,所以在當年即與隨國講和。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於侵略隨國的征途,當年隨國求和。此後的幾十年間,楚國四處征伐而逐漸吞並漢陽諸姬。公元前640年,隨國率領漢陽諸姬背叛楚國,楚國擊敗之,雙方言和。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當年,晉國人有言,漢陽諸姬已經全部為楚國所有。隨國淪為楚國的附庸,不再為中原諸侯國視為獨立而有資格參與盟會的諸侯國。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都城郢,楚昭王出奔至隨地。隨人在吳國的壓力下,並未將楚昭王交給吳國,為楚國立下保護楚王的功勞。因此楚國對隨有一定的獎勵。公元前494年,《春秋經》記載:「楚子、陳侯、隨侯、許男伐蔡」。《春秋經》本於魯國的國史,此條記載,被杜預等人認為是楚國為了報答隨的功勞,而使隨國重返獨立的諸侯國行列。
後不知何年,隨國亡於楚國。
自從牧野之戰武王滅商,西周王朝為了鎮守遼闊的疆土,控制殷商後裔,便把兄弟叔侄和立有戰功的異姓貴族派往各地擔任諸侯,以世襲的形式統治這些地區。這種分封制對發展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到西周中葉,周昭王、穆王不斷向淮夷、於越、荊楚用兵,為鞏固對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時也為了奪取戰略物資「銅」和保護南征通道,又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從山西、陝西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漢水中游地帶,建立起隨(曾)、唐、蔡、應、息等數十封國,組成一個龐大的姬姓封國集團,史稱「漢陽諸姬」。它們互為犄角之勢,負責監視並阻斷荊楚和淮夷、於越結盟,為安定南方起了重要作用。
姬姓隨(曾)國封邑寬廣,大致以隨棗走廊為中心,北抵新野,東鄰應山,南及京山,西近襄樊。這一帶經過夏商先期開發,生產發達,文化先進。遍布隨州境內的古文化遺址揭示了這樣一個規律,它們都是臨河高地,據險而守,由村寨、貴族塢壘、都城組成梯次社會布局。這種布局,與我們今天的村、鎮、市(縣)何其相似。已發現發掘的春秋時期隨(曾)國貴族墓分布於新野、信陽、安陸、京山、棗陽等地區,在我市發現發掘的則分布在均川、安居、淅河、東城等地。這說明隨(曾)國在春秋時期處於高度文明階段,綜合國力相對強盛。加之隨(曾)國世代沿襲「修政而親兄弟之國」的內政外交方略,所以它在春秋早期敢於屢抗楚鋒,成為抵禦楚國東進北伐、問鼎中原的前沿堡壘。
隨國自從西周早期登上歷史舞台始,便同楚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隨國史,就是一部隨楚關系史。
周武王克商立國後,曾先後分封七十一國,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皆舉親也」。《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而作為「漢陽諸姬」之首的隨國,其任務是監控南方蠻夷之國,以拱衛周疆。隨國封於何時,史無明載,但據「安州六器」,不會晚於周昭王之世。學術界大都認為,「安州六器」所載,即《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昭王十六年伐楚荊」事,而據「安州六器」所載昭王南伐荊楚經過唐、厲、隨等國並於唐國整治軍隊分析,昭王的這次大規模行動無疑得到了以隨國為首的漢東諸國的積極配合,這說明當時的隨國同楚國已存在著矛盾。
周室東遷以後,諸夏大一統、小分裂的局面已改變為小統一、大分裂。周王喪失了軍事盟主的實力,周公東征、昭王南征之類赫赫揚揚的壯舉已沒有重演的可能,楚人再也用不著為來自中原的威脅而擔憂了。然而,生產發達、文化先進、軍事實力雄厚的隨國則依然是楚人東進的主要障礙。於是,楚武王末年,楚對隨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左傳·桓公六年》 隨國始而修政備戰,繼而拒不參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會,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滿,楚武王再度伐隨。盡管隨人奮力抗楚,充分顯示出其抵禦外敵的「漢東大國」的氣魄與膽識,但由於楚國勢力強大,最終還是同楚人訂立盟約。《左傳·桓公八年》到春秋中期,楚勢更為強盛,隨人公元前640年「以漢東諸侯叛楚」,《左傳·僖公二十年》但終被楚令尹子文擊敗,境土日月削,國勢衰落。此後,隨國「世服於楚,不通中國」,《左傳·哀公元年》杜注成為名副其實的附庸之國。公元前506年,吳、蔡、唐聯軍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奔隨,《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尾追而至,隨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春秋末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唯隨獨存。個中奧秘,隨人已有揣測:「以隨之辟小,而密邇於楚」,而未滅,「楚實存之」。這段話雖然是吳師入郢前隨、楚關系的寫照,也同樣可以用來說明進入戰國後漢東唯隨國獨存的緣由。
「隨國,姬姓」,於西周早期立國。位於周王朝地域的南疆,與強大的楚國鄰近。然而,隨為周王朝的諸侯國,楚是蠻夷之國。《安州六器》載:昭王十六年伐荊楚,經過唐、厲、隨等國,說明當時隨國與楚國已存在著矛盾。
楚武王末年(公元前706年),楚對隨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隨國始而修政備戰,繼而拒不參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會。其後,楚武王再度伐隨,盡管隨人奮力抗楚,但由於楚國勢力強大,最終還是同楚人訂立盟約。公元前640年隨人「以漢東諸侯叛楚」。但還是被楚國擊敗,境土日削,國勢衰落,此後「世服於楚」,成為楚國的附庸。至春秋末年,周王朝分封在「南土」的同姓諸侯國先後被楚國滅掉,惟隨獨存。
戰國時期,隨國史事文獻無載,只有憑考古資料推測。公元前433年,隨國國君曾侯乙死後,楚昭王的兒子楚惠王贈以珍貴的禮樂器縛鍾。公元前407年楚聲王娶曾姬無恤為夫人,說明戰國早期隨楚關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隨州市西部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墓主地位相當於國君一級,考古界定在戰國中期前段。表明此時隨國尚存。出土的曾姬無恤壺,鑄於楚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楚聲王夫人無恤為宣王祖母,無恤尚在,楚宣王不會滅其祖母故國。據出土墓葬文物分析,隨國於公元前328年之際最終為楚所滅。
『捌』 春秋時期隨國大致在現在的湖北省的哪個市
網路介紹說,隨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姬姓古國,其中心區域位於漢東地區的今湖北省北部的隨州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出土曾侯乙墓的地方。
『玖』 隨國的隨國後裔分布
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隨姓得姓以後,在發展中還在清河(今屬河專北)一帶形成屬望族,以致仍被人當作隨姓的代表郡望。同樣,在分布上,隨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東省最為集中,幾乎佔全國隨姓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隨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隨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隨姓望居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