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婦好墓遺址

婦好墓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5 21:25:07

㈠ 婦好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婦好墓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在殷墟小屯村西北面的一片岡地上,是一座並不顯眼的商代中型墓葬。

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的王都,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歷經8代12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確認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無可爭辯的。

婦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君主武丁的3位夫人之一,也是商代一位傑出的女將軍,深受商王武丁的信任與寵愛。

婦好墓5米多長,約4米寬,7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築,尊其廟號為「辛」。

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928件。

婦好墓中刻有銘文的青銅器有近200件。有「婦好」銘文的就有上百件,其中的兩件大銅鉞最為引人注目,一件以龍紋為飾,一件以虎紋為飾,每件重達八九千克。

據甲骨文判定,它們曾是婦好生前使用過的武器。據考證,銅鉞在商代也是王權和軍權的象徵,看到它們就彷彿可以看到當年婦好馳騁疆場的颯爽英姿。

婦好生活於前12世紀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據甲骨卜辭記載,婦好曾多次主持各種類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動,利用神權為商王朝統治服務。

此外,婦好還多次受武丁派遣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予她獨立的封邑,並經常向鬼神祈禱她健康長壽。

然而,婦好還是先於武丁辭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並且隨葬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最多、最集中的墓。

婦好墓的玉石雕刻種類很多,形態各異,展示了當時很高的制玉水平,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藝術、商代人種、服飾制度、階級關系、生活情態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這些雕刻作品供佩戴、插嵌裝飾而用,非獨立的雕塑,但所反映出的商代雕塑創作中已具備較准確地掌握頭部五官位置和身體比例,並能在小型器上有意放大頭部的寫實能力;注重發式、冠式的服飾等已顯示人物不同社會地位的觀察能力。

而其中人物面部無表情、雙目突出的特點又正是當時流行的雕刻裝飾手法的體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婦好墓玉器的原料,經鑒別大部分是新疆玉,只有3件嘴形器質地近似岫岩玉,一件玉戈可能是獨山玉,另有少數硅質板岩和大理岩。

這說明商王室用玉以新疆和田玉為主體,有別於近畿其他貴族和各方國首領所用的玉器,從而結束了我國古代長達兩三千年用彩石玉器的階段。

婦好墓玉器的玉色以淺深不等的青玉為主,白玉、黃玉墨玉極少。除王室玉之外,還有來自地方方國的玉器,如有的刻銘說明是來自「盧方」的,這反映了商王室玉和方國玉器的工藝特色。

琢玉技巧有陰線、陽線、平面、凹面、立體等手法,在一件玉器上往往有多種琢法,圖案的體面處理也有變化。

各種動物形玉飾有神話傳說的龍、鳳,有獸頭鳥身的怪鳥獸,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種動物形象,以野獸、家畜和禽鳥類為多,如虎、熊、象、猴、鹿、馬、牛、羊、兔、鵝、鸚鵡等,也有魚、蛙和昆蟲類,其中有些器型尚屬罕見。

玉雕藝人善於抓住不同動物的生態特點和習性,雕琢的動物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如一件回首狀的小鹿,表現出警覺的神情;而頭部歪向一側的螳螂則顯得悠閑自在,生動傳神。

玉器之外還有綠松石、孔雀石、綠晶雕琢的藝術品和瑪瑙珠等。

婦好墓玉器的藝術特點不僅繼承了原始社會的藝術傳統,而且依據現實生活又有所創新,如玉龍繼承了紅山文化的玉龍,仍屬蛇身龍系統而又有變化,頭更大,角、目、口、齒更突出,身施菱形鱗紋,昂首張口,身軀捲曲,似欲騰空,形體趨於完善。

婦好墓的玉鳳是新創形式,高冠勾喙,短翅長尾,飄逸灑脫,與玉龍形成對照。玉龍、玉鳳和龍鳳相疊等玉雕的產生可能與巫術有關。

玉象、玉虎等動物玉雕來自生活,用誇張概括的象徵性手法准確地體現了動物的個性,如象的馴服溫順,虎的兇猛靈活等。

玉人是婦好墓玉器中最為珍貴的部分,如絕品跪形玉人,頭戴圓箍形,前聯結一筒飾,身穿交領長袍,下緣至足踝,雙手撫膝跪坐,腰系寬頻,腹前懸長條「蔽」,兩肩飾臣字目的動物紋,右腿飾S形蛇紋,面龐狹長,細眉大眼,寬鼻小口,表情肅穆。其身份是墓主人婦好還是貴婦,難以確辨。

無論是玉禽、玉獸還是玉人,均為正面或側面的造型,這是婦好墓玉雕以至整個商代玉器的共同特點。

婦好墓中的大量玉器,說明玉器在商代貴族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玉不離身」的最早例證。商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所形成的,從玉器可以看出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時代某些文化的先進因素,並不斷發展和創新,豐富了商文化的內涵。

另外,婦好墓大型青銅禮器、武器和象牙器等也顯示了商王朝的興旺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

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斗8件,每組4件。

「司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而且多配有10觚、10爵。

有銘文的銅禮器190件,其中鑄「婦好」銘文的共109件,佔有銘文銅器的半數以上,而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穎別致的器物。如鴞尊、圈足觥造型美觀,花紋繁縟。三聯甗、偶方彝,可說是首次問世。

三聯甗由一件長方形甗架和3件大甑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3個高起的喇叭狀圈口,可放置3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6條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鑄縫。

架面飾蟠龍紋3組,分繞3個圈口,龍頭做側面形,兩端的頭朝下,中間的頭朝上。在一端蟠龍之前有一個獸面和一龍。龍的身尾均飾菱形紋和小三角形紋。架面四角分別飾以牛首紋,牛口向外。

圈口周壁飾三角形紋和一周雲紋。甗架四壁也有精細花紋:長邊兩面各飾五組龍紋和6個大圓形火紋,兩者相互間隔,其下接飾大三角紋10個;短邊兩面中部各有一龍,兩側飾以大圓形火紋。主紋均以雷紋為地。在中間圈口的內壁有銘文二字。

甑形制較大。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3個扇面形孔,獸頭半圓形空心耳。口下有兩條細棱,飾游動狀的龍紋兩組,每組二龍,頭相對,以雷紋為地。在龍身的上下側分別填以圓形火紋。3件甑的口下內壁與兩耳下的外壁分別有銘文兩字。

三聯甗是灶形器與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時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動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創新。

婦好墓中這件偶方彝的器蓋似屋頂,兩端有對稱的短柱鈕,長邊各有7個方形蓋和7個尖形蓋,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蓋與器身裝飾饕餮紋、夔紋、鳥紋、三角形紋等。

婦好墓的武器有戈、鉞、鏃等,兩件鑄「婦好」銘文的大銅鉞最令人矚目,一件紋飾作兩虎捕捉人頭,虎似小虎,形象生動。相似的圖案曾見於「司母戊」大鼎的兩耳上。似有震懾作用。

大銅鉞是我國古代用於劈砍的格鬥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組成。斧身為石質、銅質或鐵質,斧柄為木質。鉞與斧形制相近,區別是鉞形體薄、刃部寬而且成圓弧形。鉞主要是作為軍權的象徵,所以鉞大多鑄造精良,鉞身上刻有人面或獸面紋飾,形象猙獰而華美,給人一種威懾力。

婦好墓中有3件象牙杯,有兩件成對,其中一件夔鋬杯的形狀似觚,通體以雙線陰刻繁縟精細的饕餮、夔龍、鳥等圖案,其口、眼、眉、鼻以及身部鑲嵌綠松石,圖案周圍刻以細纖的「回」紋作為襯托。杯的一側安以鳥、夔龍圖案的鋬,其目、喙、羽、爪、眉及身部也都鑲嵌綠松石。

另一件象牙帶流虎鋬杯,是我國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觀,雕琢精緻,堪稱國之瑰寶。

墓內還發現有6800多枚海貝,經鑒定為貨幣,1件阿拉伯綬貝、兩件脈紅螺。海貝產生於我國台灣、南海,反映商王朝與我國東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間接的聯系,是極重要的證據。

㈡ 安陽殷墟

呵呵,這來個我知道!因為我就是殷墟自的,樓上的說的都是殷墟的概況,並不是地下博物館的內容!
殷墟博物館於2005年3月動工,9.25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的建成彌補了殷墟一直以來都沒有展示真品的缺憾!整個博物館分為5個展廳向我們展示殷商文化:1.大亦商廳 2.青銅廳 3.玉器廳 4.文字廳 5.特別展廳-司母戊鼎真品展示! 整個博物館只有兩件是復原品,其餘都是真品!很值得一看!
現在通票價格是:51RMB,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
歡迎你的到來!

㈢ 我國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隨葬器物有多少件

江西清江吳城商代遺址和以安陽為中心的殷墟文化的研究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僅版安陽一地1969年至1977年間權就發掘了939座墓葬遺址,其中僅五號墓葬(婦好墓)一地就出土了隨葬器物1600餘件,其中青銅器440多件,並有一些前所未見、具有很大研究價值的精品,如「三聯觚」、「偶方彝」等,其中的幾面銅鏡將我國鑄鏡史從以前所知的春秋提早到商代。

㈣ 婦好墓的挖掘過程

發現墓葬
婦好墓位於當時小屯村的西北地,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圍農田的崗地,1975年冬,掀起「農業學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這片崗地成為被平整的目標。要保護這片遺址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由於過去沒有在這一帶作過發掘工作,對遺址內涵知之甚少,當時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共同商量,決定對重要遺址進行鑽探。小屯遺址的鑽探工作由筆者負責,崗地上的棉桿尚未拔掉,只能在邊緣鑽探。11月20日開始,經鑽探得知耕土層下即出現殷文化層,而且靠東部東西長約70米的夯土比較厚,向西較薄,崗地南邊是取土形成的斷崖,斷崖南面是空地。我考慮如果將南邊的斷崖清理出來,所觀察到的現象更為可靠。於是11月23日開始清理斷崖的工作,陳志達也參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鏟刮出長約140米的斷面。東邊顯露出密集的,向西地勢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發現,為保護這片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經與村裡的負責幹部聯系,請他們看過現場後,都表示同意保護,並說,今後也不在這里取土。保護遺址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並決定第二年進行發掘。 批復手續後,於1976年春季開展了對小屯村西北地的發掘。重點是發掘建築基址,參加工作的人員有鄭振香、陳志達,南京大學歷史系張之恆教授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發掘。為弄清房基下邊夯土的范圍和性質發掘了1號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後,下面出現的是一長方形坑,內填夯土,其南邊被取土挖掉,但經鑽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邊緣,整體呈長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鑽探時一桿探不到底,於是系繩下探,由於夯土硬且干,探鏟帶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說,小屯墓坑少,盡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響民工的情緒。於是採取先將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時停下來。我與有經驗的技工商量,我們還得鑽探,一桿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桿,用螺絲檸緊,如果超過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濕泥也不好探,需加檸桿(擰桿是橫插在接桿頂端的),有位老工人說,用擰桿要兩人推動。我說,這好辦,星期日停工,留下參加鑽探的人員大幹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個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場的人表示贊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氣晴朗,我對大家說,咱們今天的任務就是探到底,多打幾個孔,只要探到底無論出現什麼現象,都算完成了任務,工人們干勁很大,開始在邊緣探,幾個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頭的硬東西,打不下去。最後決心在中心部位鑽孔,我想如果是墓葬應該有現象。有位年輕人說,這可是關鍵的一鏟,使得在場的人情緒有些緊張。從距地表3米至6米深進度比較快。從水井得知此處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變成泥,探鏟探上的泥,上提時往往滑下去,這時加用擰桿用轉動的力量向下鑽孔,一鏟鏟下探,速度很慢,每鏟上來都仔細看土質有無變化,工人們都很辛苦,從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個多小時,正在推動擰桿下探時,突然探桿下陷了約70厘米,把桿下探的工人何保國緊握探桿,使盡全身的力氣向下墜,探桿又下沉約50厘米,出現硬底。這時在場的人誰也沒有出聲,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鏟,探鏟提上來了,滿鏟都是鮮紅的漆皮,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是墓葬,眼光敏銳的何振榮師傅發現鏟內有件東西,他一把抓過來跑到水渠邊上洗凈,原來是一件玉墜,一座墓葬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自1976年5月17日開始集中力量發掘此墓葬,基口長5.6米、寬4米、深約8米。當時對面積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豎穴墓,並未抱過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斷出現遺物。遺物是分層埋入的,可分為6層,最先發現的是1件殘陶爵,距地表深約3米,在墓穴東北部出現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時底朝上,翻過來一看,臼孔內滿染硃砂,色澤鮮艷。這件臼的發現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其後相繼出土數層文化遺物。各層所出遺物不一一細說。僅將出土遺物最多的一層簡述如下,此層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疊壓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滿不同質料的隨葬品,有石豆、成對的石鳥,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銅鏡,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層遺物之後,露出壓在下面的遺物,有兩面銅鏡,一件大石蟬,另有小石壺、石壘、石罐等供玩賞的「弄器」還有玉管,瑪瑙珠等。出土時色澤鮮艷。清理完第6層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斷發現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司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發現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於不斷有新的發現,工地氣氛十分活躍,尤其是小青年問這問那,有的問會不會出個「虎頭彝」(指觥)。老師傅說,說不定會出個虎頭彝讓你們開開眼,旁邊的人笑起來。清理完這層遺物已臨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發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進行水下發掘的准備工作,原定6日開始發掘,但供電局未送電、工人們很心急,有位老師傅建議,用轆轤絞水可以下挖,對下邊的情況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贊成。於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間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兩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邊大型銅器逐漸顯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來了,長方形口也很明顯,圍觀的人喊,「銅爐」!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銅器的出現令人驚喜,但考慮到安全,停止下挖,並找供電局聯系,要求解決供電問題,以便抽水,供電局同志看了現場,答應第二天全天供電。
7日早上先抽去坑內積水,9點以後氣溫上升,工人分組輪流下水操作。先從槨室中部向下發掘,很快進入棺室,棺內布滿玉器,開始取出1件向上傳遞1件,玉戈、玉人等不斷送上來,但墓內遺物太多,傳遞太慢,於是將玉器放入水桶內,殘銅器裝入筐內,送上地面,一筐筐銅器取上來之後,用平車送到工作站,桶內的玉器由兩人抬回去,陳志達與工作站的人員將玉器1件件用紙包好,放入紙盒內。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員都在緊張操作。大約午後1點多種,棺內的玉器,以及槨內的小型銅器已基本取出。恰在這時出水量少了。於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清理墓室周圍陳放的大型銅器,大型銅器不能裝筐,只能用繩索捆緊,再由強壯的工人順著坑壁慢慢拉上來,由我記錄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順序。參加發掘的人處於緊張的勞動中,圍觀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聯甗架被拖上來了,有人說,六條腿,這是啥?旁邊的人說,沒見過。偶方彝的器體取上來了,有個孩子喊,長方的像豬槽。負責安全的人在極力維護秩序,要大家不要擠,以後讓大家看,但圍觀的人興趣不減,議論紛紛。下午3點多,遺物取凈了,最後將被硃砂和漆皮染紅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說,這個墓挖得干凈利落,侯德隆師傅說,亮底了,放心吧,不會丟下東西。 「婦好」之名見於武丁時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從事征戰,地位顯赫。婦好墓屬殷墟早期,與武丁時代相合。墓主婦好當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於該墓保存得好,年代與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後墓。上個世紀30年代在侯家莊一帶的王陵區內發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盜掘,因此對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婦好墓的發掘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墓內所出的銅禮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體上反映了武丁前後商王朝禮器群的類別和組合,是研究商代禮制的重要資料。大型青銅禮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顯示了商王朝的興旺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商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所形成的,從玉器可以看出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時代某些文化的先進因素,如紅山文化的玉龍、「豬龍」,良渚文化的琮、璧等,並不斷發展和創新,豐富了商文化的內涵,為祖國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婦好墓的各種文化遺物,以及貝類、海螺等,尚有待於我們從多方面、多視角進行研究。
據說,婦好墓發掘成功的原因離不開考古專家鄭振香的堅定信念與不畏勞苦的堅毅品格。由於婦好墓保護隱蔽,很難發掘,在工作進程一半時,看到毫無結果,許多專家都以斷下定論,說這是只是普通的地,上面的夯土也僅是殘留建築物的痕跡。只有鄭振香堅信這夯土下一定有名堂,她積極投入其中,並且號召所有的同事,工作人員一起努力。

㈤ 婦好墓有什麼特點

婦好墓是河南來省安陽市殷自墟遺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在殷墟小屯村西北面的一片岡地上,是一座並不顯眼的商代中型墓葬。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王都的遺址,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歷經8代12王。

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確認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無可爭辯的。婦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君主武丁的3位夫人之一,也是一位傑出的女將軍,深受商王武丁的信任與寵愛。婦好墓5米多長,約4米寬,7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

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築,尊其廟號為「辛」。

㈥ 婦好墓在哪

位於小屯西北約100米,是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墓室的主人回為商王武丁的配偶—答—婦好。

據說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將軍,她不僅端莊賢淑、深明大義,而且文武雙全,既能主持宗廟的祭祀,又能領兵打仗。

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一馬當先,統兵率將,馳騁疆場,屢立戰功。

婦好死後,為了紀念她的功績,武丁在王宮旁給她修建了一座大墓,該墓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

武丁為她陪葬了許多珍貴器物,還殺掉不少戰俘殉葬,並在她的墓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朝堂,作為祭祀她靈魂的地方。

1976年考古發現,該墓室殉葬16人,並出土了1928件精美絕倫的隨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並出土海貝6800餘枚。

隨葬品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而且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堪稱國之瑰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製造水平。

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也是殷墟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㈦ 河南出土「婦好墓」,揭露她生前征戰真相,後來怎樣了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老祖宗留下了很多文物,遺址,文化等這些寶貴財富給後人,而我們能夠探索歷史的秘密,也只能通過這些東西去細細揣摩,就比如今天說的,1975年發現的一個墓,在河南省的一個崗地里,在專家的保護下,「婦好墓」出土了。




可是,武丁縱然那麼愛婦好,照樣不耽誤他娶其他女人,武丁有六十多個老婆,甚至還把他和婦好的兒子孝己流放了,就因為其他女人在耳邊讒言,實在令人感慨萬分 。

㈧ 婦好的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1976年由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女士和陳志達先生主持發掘的婦好,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婦好墓位於丙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該墓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
甲骨文中有關婦好的記載有200多條。她曾率領13000多人的軍隊去攻打前來侵略的鬼方,並大勝而歸,因功勛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國民的愛戴。婦好終因積勞成疾而先逝,國王武丁予以厚葬,並修築享堂時時紀念。
1976年發現的婦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沒有失盜的王室墓葬。該墓共出土隨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銅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還有石器、象牙製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貝殼。婦好墓出土的器物異常精美,如工藝精湛的小玉人、鑲嵌綠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中,有多件上面鑄有「婦好」的銘文。特別是一件帶有「婦好」銘文的武器「鉞」,學界普遍認為是婦好可以領兵打仗的權力標志。安陽殷墟博物苑建有復原的婦好墓,供遊人參觀。
婦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婦好死後,國王武丁為祭祀婦好,在其墓壙上所修建的宗廟建築。婦好──廟號「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辭稱「母辛宗」。這座建築就是對母辛宗遺跡的科學復原。
尊立於婦好享堂前的漢白玉婦好雕像,這是根據有關資料雕塑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堅執銳,威風凜凜,顯示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的英姿和風采。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古代的斧鉞主要用於治軍,鉞曾是軍事統率權即王權的象徵。
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的王都,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歷經8代12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確認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無可爭辯的。
自1928年董作賓先生首次發掘殷墟至今(2013年)恰是75周年。殷墟早已蜚聲中外,現僅就婦好墓的發現與發掘過程中的主要情況和收獲作一回顧。 婦好墓位於當時小屯村的西北地,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圍農田的崗地,1975年冬,掀起「農業學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這片崗地成為被平整的目標。要保護這片遺址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由於過去沒有在這一帶作過發掘工作,對遺址內涵知之甚少,當時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共同商量,決定對重要遺址進行鑽探。小屯遺址的鑽探工作由筆者負責,崗地上的棉桿尚未拔掉,只能在邊緣鑽探。11月20日開始,經鑽探得知耕土層下即出現殷文化層,而且靠東部東西長約70米的夯土比較厚,向西較薄,崗地南邊是取土形成的斷崖,斷崖南面是空地。我考慮如果將南邊的斷崖清理出來,所觀察到的現象更為可靠。於是11月23日開始清理斷崖的工作,陳志達也參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鏟刮出長約140米的斷面。東邊顯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勢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發現,為保護這片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經與村裡的負責幹部聯系,請他們看過現場後,都表示同意保護,並說,今後也不在這里取土。保護遺址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並決定第二年進行發掘。
經辦理申報,批復手續後,於1976年春季開展了對小屯村西北地的發掘。重點是發掘建築基址,參加工作的人員有鄭振香、陳志達,南京大學歷史系張之恆教授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發掘。為弄清房基下邊夯土的范圍和性質發掘了1號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後,下面出現的是一長方形坑,內填夯土,其南邊被取土挖掉,但經鑽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邊緣,整體呈長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鑽探時一桿探不到底,於是系繩下探,由於夯土硬且干,探鏟帶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說,小屯墓坑少,盡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響民工的情緒。於是採取先將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時停下來。我與有經驗的技工商量,我們還得鑽探,一桿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桿,用螺絲檸緊,如果超過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濕泥也不好探,需加檸桿(擰桿是橫插在接桿頂端的),有位老工人說,用擰桿要兩人推動。我說,這好辦,星期日停工,留下參加鑽探的人員大幹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個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場的人表示贊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氣晴朗,我對大家說,咱們今天的任務就是探到底,多打幾個孔,只要探到底無論出現什麼現象,都算完成了任務,工人們干勁很大,開始在邊緣探,幾個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頭的硬東西,打不下去。最後決心在中心部位鑽孔,我想如果是墓葬應該有現象。有位年輕人說,這可是關鍵的一鏟,使得在場的人情緒有些緊張。從距地表3米至6米深進度比較快。從水井得知此處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變成泥,探鏟探上的泥,上提時往往滑下去,這時加用擰桿用轉動的力量向下鑽孔,一鏟鏟下探,速度很慢,每鏟上來都仔細看土質有無變化,工人們都很辛苦,從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個多小時,正在推動擰桿下探時,突然探桿下陷了約70厘米,把桿下探的工人何保國緊握探桿,使盡全身的力氣向下墜,探桿又下沉約50厘米,出現硬底。這時在場的人誰也沒有出聲,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鏟,探鏟提上來了,滿鏟都是鮮紅的漆皮,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是墓葬,眼光敏銳的何振榮師傅發現鏟內有件東西,他一把抓過來跑到水渠邊上洗凈,原來是一件玉墜,一座墓葬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集中力量發掘此墓葬,基口長5.6米、寬4米、深約8米。當時對面積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豎穴墓,並未抱過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斷出現遺物。遺物是分層埋入的,可分為6層,最先發現的是1件殘陶爵,距地表深約3米,在墓穴東北部出現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時底朝上,翻過來一看,臼孔內滿染硃砂,色澤鮮艷。這件臼的發現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其後相繼出土數層文化遺物。各層所出遺物不一一細說。僅將出土遺物最多的一層簡述如下,此層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疊壓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滿不同質料的隨葬品,有石豆、成對的石鳥,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銅鏡,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層遺物之後,露出壓在下面的遺物,有兩面銅鏡,一件大石蟬,另有小石壺、石壘、石罐等供玩賞的「弄器」,還有玉管,瑪瑙珠等。出土時色澤鮮艷。清理完第6層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斷發現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後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發現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於不斷有新的發現,工地氣氛十分活躍,尤其是小青年問這問那,有的問會不會出個「虎頭彝」(指觥)。老師傅說,說不定會出個虎頭彝讓你們開開眼,旁邊的人笑起來。清理完這層遺物已臨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發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進行水下發掘的准備工作,原定6日開始發掘,但供電局未送電、工人們很心急,有位老師傅建議,用轆轤絞水可以下挖,對下邊的情況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贊成。於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間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兩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邊大型銅器逐漸顯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來了,長方形口也很明顯,圍觀的人喊,「銅爐」!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銅器的出現令人驚喜,但考慮到安全,停止下挖,並找供電局聯系,要求解決供電問題,以便抽水,供電局同志看了現場,答應第二天全天供電。
7日早上先抽去坑內積水,9點以後氣溫上升,工人分組輪流下水操作。先從槨室中部向下發掘,很快進入棺室,棺內布滿玉器,開始取出1件向上傳遞1件,玉戈、玉人等不斷送上來,但墓內遺物太多,傳遞太慢,於是將玉器放入水桶內,殘銅器裝入筐內,送上地面,一筐筐銅器取上來之後,用平車送到工作站,桶內的玉器由兩人抬回去,陳志達與工作站的人員將玉器1件件用紙包好,放入紙盒內。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員都在緊張操作。大約午後1點多種,棺內的玉器,以及槨內的小型銅器已基本取出。恰在這時出水量少了。於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清理墓室周圍陳放的大型銅器,大型銅器不能裝筐,只能用繩索捆緊,再由強壯的工人順著坑壁慢慢拉上來,由我記錄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順序。參加發掘的人處於緊張的勞動中,圍觀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聯甗架被拖上來了,有人說,六條腿,這是啥?旁邊的人說,沒見過。偶方彝的器體取上來了,有個孩子喊,長方的像豬槽。負責安全的人在極力維護秩序,要大家不要擠,以後讓大家看,但圍觀的人興趣不減,議論紛紛。下午3點多,遺物取凈了,最後將被硃砂和漆皮染紅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說,這個墓挖得干凈利落,侯德隆師傅說,亮底了,放心吧,不會丟下東西。
發掘結束了,戴忠賢、屈如忠二人將發掘過程中未喝完的酒拿出來說,大家喝酒吧。工人們邊喝邊議論,有的說,出了這么多小人,好幾個虎頭彝,真想不到。也有的說,從來沒見過這么個坑。不久我們就在安陽工作站辦了小型展覽,各村的群眾和安陽市的有關單位看了展覽後表示滿意,也為他們的家鄉自豪。 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平的是青銅器和玉器。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斗8件,每組4件。後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有銘文的銅禮器190件,其中鑄「婦好」銘文的共109件,佔有銘文銅器的半數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穎別致的器物。如鴞尊、圈足觥造型美觀,花紋繁縟。三聯甗、偶方彝,可說是首次問世。三聯甗是灶形器與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時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動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創新。汽柱甑形器實為汽鍋,在昆明用汽鍋蒸雞,是一道美食,同樣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現,足以說明殷人對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墓內的銅器群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而且是商王朝禮制的體現。「婦好」銘文的銅器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禮器群。「後母辛」銘文的銅禮器當是子輩為婦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銘文的銅禮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貴族或方國奉獻給這位赫赫有名的王後的祭器,這些也是研究殷代禮制的重要資料。
武器有戈、鉞、鏃等,兩件鑄「婦好」銘文的大銅鉞最令人矚目,一件紋飾作兩虎捕捉人頭,虎似小虎,形象生動。相似的圖案曾見於「後母戊」大鼎的兩耳上。似有震懾作用。
墓內出土玉器多件,絕大部分完整或稍殘缺。以深淺不同的綠色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當安陽市玉雕廠的工作人員看了玉器之後,就有人提出墓內所出以新疆青玉為多,對這一見解我們很關注,後經多位有經驗的人士驗證,確定婦好墓內所出以新疆玉為主。後經科學鑒定,多為透閃石,也有陽起石。透閃石與新疆玉相合,所鑒定標本硬度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類別比較多,有琮、璧、璜等禮器,作儀仗的戈、鉞、矛等,另有工具和裝飾品。玉禮器對研究禮制極為重要,禮玉以琮、璧為主。《周禮·大宗伯》:「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這雖是反映周朝的觀念,但用玉石器進行祭禮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而以良渚文化資料最為系統。盡管時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進行祭祀當是一脈相承的。
裝飾品為數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為佩帶玉飾,少部分為鑲嵌玉飾,另有少數為觀賞品。玉石人是研究當時人的發式、頭飾、著裝等的實物資料。各種動物形玉飾有神話傳說的龍、鳳,有獸頭鳥身的怪鳥獸,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種動物形象,以野獸、家畜和禽鳥類為多,如虎、熊、象、猴、鹿、馬、牛、羊、兔、鵝、鸚鵡等,也有魚、蛙和昆蟲類。玉雕藝人善於抓住不同動物的生態特點和習性,雕琢的動物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如一件回首狀的小鹿,表現出警覺的神情,而頭部歪向一側的螳螂則顯得悠閑自在,生動傳神。玉器之外還有綠松石、孔雀石、綠晶雕琢的藝術品和瑪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兩件成對,造型美觀,雕琢精緻,堪稱國之瑰寶。在此還應說一說墓內所出的6800多枚海貝,經鑒定為貨貝,1件阿拉伯綬貝(也稱阿文綬貝)、2件脈紅螺。海貝產生於我國台灣、南海(廣東沿海、海南島、福建廈門東山以南),反映商王朝與我國東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間接的聯系,是極重要的證據。 「婦好」之名見於武丁時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從事征戰,地位顯赫。婦好墓屬殷墟早期,與武丁時代相合。墓主婦好當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於該墓保存得好,年代與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後墓。上個世紀30年代在侯家莊一帶的王陵區內發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盜掘,因此對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婦好墓的發掘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墓內所出的銅禮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體上反映了武丁前後商王朝禮器群的類別和組合,是研究商代禮制的重要資料。大型青銅禮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顯示了商王朝的興旺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商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所形成的,從玉器可以看出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時代某些文化的先進因素,如紅山文化的玉龍、「豬龍」,良渚文化的琮、璧等,並不斷發展和創新,豐富了商文化的內涵,為祖國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婦好墓的各種文化遺物,以及貝類、海螺等,尚有待於我們從多方面、多視角進行研究。

㈨ 婦好墓出土一件帶有「婦好」銘文的武器「鉞」,「鉞」在古時意味著什麼

鉞是一種大斧。它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人們用刀片把石頭磨成一塊圓形,然後綁在木柄上砍。由於其強大的力量,鉞成為一種武器,並最終成為象徵權力和威嚴的禮儀工具,這是由酋長和部落首領擁有。在祭祀祖先或進行巫術和重大活動時,部落首領手持石鉞以示尊嚴。

從漢代到唐朝,皇帝的儀仗隊都有一輛鉞車,皇帝的鉞車里用的是黃鉞。為了表示他對某位大臣的信任,皇帝會給他一個黃色的鉞,這叫做假黃色的鉞(假借的意思)。從唐朝到清朝,它可以暫時代替皇帝行使權力。鉞仍然代表著皇權。皇帝的儀仗隊手持斧頭,成為一種特殊的榮譽工具。

㈩ 名詞解釋 婦好墓

婦好墓
1976年由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 陳志達二位先生主持發掘的婦好墓 , 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婦好墓位於丙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該墓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

婦好享堂(母辛宗)

婦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婦好死後,國王武丁為祭祀婦好,在其墓壙上所修建的宗廟建築,婦好——廟號「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辭稱「母辛宗」。這座建築就是對母辛宗遺跡的科學復原。

中國最早的女將軍-------- 婦好漢白玉雕像

尊立於婦好享堂前的漢白玉婦好雕像,這是根據有關資料雕塑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堅執銳,威風凜凜,顯示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的英姿和風采。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古代的斧鉞主要用於治軍,「鉞曾是軍事統率權即王權的象徵。

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的王都,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歷經8代12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確認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無可爭辯的。
自1928年董作賓先生首次發掘殷墟至今恰是75周年。殷墟早已蜚聲中外,現僅就婦好墓的發現與發掘過程中的主要情況和收獲作一回顧。
一、婦好墓的發現與發掘經過
婦好墓位於當時小屯村的西北地,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圍農田的崗地,1975年冬,掀起「農業學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這片崗地成為被平整的目標。要保護這片遺址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由於過去沒有在這一帶作過發掘工作,對遺址內涵知之甚少,當時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共同商量,決定對重要遺址進行鑽探。小屯遺址的鑽探工作由筆者負責,崗地上的棉桿尚未拔掉,只能在邊緣鑽探。11月20日開始,經鑽探得知耕土層下即出現殷文化層,而且靠東部東西長約70米的夯土比較厚,向西較薄,崗地南邊是取土形成的斷崖,斷崖南面是空地。我考慮如果將南邊的斷崖清理出來,所觀察到的現象更為可靠。於是11月23日開始清理斷崖的工作,陳志達也參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鏟刮出長約140米的斷面。東邊顯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勢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發現,為保護這片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經與村裡的負責幹部聯系,請他們看過現場後,都表示同意保護,並說,今後也不在這里取土。保護遺址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並決定第二年進行發掘。
經辦理申報,批復手續後,於1976年春季開展了對小屯村西北地的發掘。重點是發掘建築基址,參加工作的人員有鄭振香、陳志達,南京大學歷史系張之恆教授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發掘。為弄清房基下邊夯土的范圍和性質發掘了1號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後,下面出現的是一長方形坑,內填夯土,其南邊被取土挖掉,但經鑽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邊緣,整體呈長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鑽探時一桿探不到底,於是系繩下探,由於夯土硬且干,探鏟帶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說,小屯墓坑少,盡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響民工的情緒。於是採取先將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時停下來。我與有經驗的技工商量,我們還得鑽探,一桿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桿,用螺絲檸緊,如果超過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濕泥也不好探,需加檸桿(擰桿是橫插在接桿頂端的),有位老工人說,用擰桿要兩人推動。我說,這好辦,星期日停工,留下參加鑽探的人員大幹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個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場的人表示贊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氣晴朗,我對大家說,咱們今天的任務就是探到底,多打幾個孔,只要探到底無論出現什麼現象,都算完成了任務,工人們干勁很大,開始在邊緣探,幾個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頭的硬東西,打不下去。最後決心在中心部位鑽孔,我想如果是墓葬應該有現象。有位年輕人說,這可是關鍵的一鏟,使得在場的人情緒有些緊張。從距地表3米至6米深進度比較快。從水井得知此處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變成泥,探鏟探上的泥,上提時往往滑下去,這時加用擰桿用轉動的力量向下鑽孔,一鏟鏟下探,速度很慢,每鏟上來都仔細看土質有無變化,工人們都很辛苦,從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個多小時,正在推動擰桿下探時,突然探桿下陷了約70厘米,把桿下探的工人何保國緊握探桿,使盡全身的力氣向下墜,探桿又下沉約50厘米,出現硬底。這時在場的人誰也沒有出聲,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鏟,探鏟提上來了,滿鏟都是鮮紅的漆皮,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是墓葬,眼光敏銳的何振榮師傅發現鏟內有件東西,他一把抓過來跑到水渠邊上洗凈,原來是一件玉墜,一座墓葬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自5月17日開始集中力量發掘此墓葬,基口長5.6米、寬4米、深約8米。當時對面積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豎穴墓,並未抱過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斷出現遺物。遺物是分層埋入的,可分為6層,最先發現的是1件殘陶爵,距地表深約3米,在墓穴東北部出現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時底朝上,翻過來一看,臼孔內滿染硃砂,色澤鮮艷。這件臼的發現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其後相繼出土數層文化遺物。各層所出遺物不一一細說。僅將出土遺物最多的一層簡述如下,此層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疊壓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滿不同質料的隨葬品,有石豆、成對的石鳥,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銅鏡,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層遺物之後,露出壓在下面的遺物,有兩面銅鏡,一件大石蟬,另有小石壺、石壘、石罐等供玩賞的「弄器」還有玉管,瑪瑙珠等。出土時色澤鮮艷。清理完第6層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斷發現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司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發現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於不斷有新的發現,工地氣氛十分活躍,尤其是小青年問這問那,有的問會不會出個「虎頭彝」(指觥)。老師傅說,說不定會出個虎頭彝讓你們開開眼,旁邊的人笑起來。清理完這層遺物已臨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發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進行水下發掘的准備工作,原定6日開始發掘,但供電局未送電、工人們很心急,有位老師傅建議,用轆轤絞水可以下挖,對下邊的情況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贊成。於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間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兩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邊大型銅器逐漸顯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來了,長方形口也很明顯,圍觀的人喊,「銅爐」!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銅器的出現令人驚喜,但考慮到安全,停止下挖,並找供電局聯系,要求解決供電問題,以便抽水,供電局同志看了現場,答應第二天全天供電。
7日早上先抽去坑內積水,9點以後氣溫上升,工人分組輪流下水操作。先從槨室中部向下發掘,很快進入棺室,棺內布滿玉器,開始取出1件向上傳遞1件,玉戈、玉人等不斷送上來,但墓內遺物太多,傳遞太慢,於是將玉器放入水桶內,殘銅器裝入筐內,送上地面,一筐筐銅器取上來之後,用平車送到工作站,桶內的玉器由兩人抬回去,陳志達與工作站的人員將玉器1件件用紙包好,放入紙盒內。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員都在緊張操作。大約午後1點多種,棺內的玉器,以及槨內的小型銅器已基本取出。恰在這時出水量少了。於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清理墓室周圍陳放的大型銅器,大型銅器不能裝筐,只能用繩索捆緊,再由強壯的工人順著坑壁慢慢拉上來,由我記錄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順序。參加發掘的人處於緊張的勞動中,圍觀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聯甗架被拖上來了,有人說,六條腿,這是啥?旁邊的人說,沒見過。偶方彝的器體取上來了,有個孩子喊,長方的像豬槽。負責安全的人在極力維護秩序,要大家不要擠,以後讓大家看,但圍觀的人興趣不減,議論紛紛。下午3點多,遺物取凈了,最後將被硃砂和漆皮染紅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說,這個墓挖得干凈利落,侯德隆師傅說,亮底了,放心吧,不會丟下東西。
發掘結束了,戴忠賢、屈如忠二人將發掘過程中未喝完的酒拿出來說,大家喝酒吧。工人們邊喝邊議論,有的說,出了這么多小人,好幾個虎頭彝,真想不到。也有的說,從來沒見過這么個坑。不久我們就在安陽工作站辦了小型展覽,各村的群眾和安陽市的有關單位看了展覽後表示滿意,也為他們的家鄉自豪。
二、琳琅滿目的隨葬品
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平的是青銅器和玉器。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斗8件,每組4件。司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有銘文的銅禮器190件,其中鑄「婦好」銘文的共109件,佔有銘文銅器的半數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穎別致的器物。如鴞尊、圈足觥造型美觀,花紋繁縟。三聯甗、偶方彝,可說是首次問世。三聯甗是灶形器與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時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動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創新。汽柱甑形器實為汽鍋,在昆明用汽鍋蒸雞,是一道美食,同樣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現,足以說明殷人對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墓內的銅器群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而且是商王朝禮制的體現。「婦好」銘文的銅器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禮器群。「司母辛」銘文的銅禮器當是子輩為婦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銘文的銅禮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貴族或方國奉獻給這位赫赫有名的王後的祭器,這些也是研究殷代禮制的重要資料。
武器有戈、鉞、鏃等,兩件鑄「婦好」銘文的大銅鉞最令人矚目,一件紋飾作兩虎捕捉人頭,虎似小虎,形象生動。相似的圖案曾見於「司母戊」大鼎的兩耳上。似有震懾作用。
墓內出土玉器多件,絕大部分完整或稍殘缺。以深淺不同的綠色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當安陽市玉雕廠的工作人員看了玉器之後,就有人提出墓內所出以新疆青玉為多,對這一見解我們很關注,後經多位有經驗的人士驗證,確定婦好墓內所出以新疆玉為主。後經科學鑒定,多為透閃石,也有陽起石。透閃石與新疆玉相合,所鑒定標本硬度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類別比較多,有琮、璧、璜等禮器,作儀仗的戈、鉞、矛等,另有工具和裝飾品。玉禮器對研究禮制極為重要,禮玉以琮、璧為主。《周禮·大宗伯》:「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這雖是反映周朝的觀念,但用玉石器進行祭禮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而以良諸文化資料最為系統。盡管時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進行祭祀當是一脈相承的。
裝飾品為數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為佩帶玉飾,少部分為鑲嵌玉飾,另有少數為觀賞品。玉石人是研究當時人的發式、頭飾、著裝等的實物資料。各種動物形玉飾有神話傳說的龍、鳳,有獸頭鳥身的怪鳥獸,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種動物形象,以野獸、家畜和禽鳥類為多,如虎、熊、象、猴、鹿、馬、牛、羊、兔、鵝、鸚鵡等,也有魚、蛙和昆蟲類。玉雕藝人善於抓住不同動物的生態特點和習性,雕琢的動物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如一件回首狀的小鹿,表現出警覺的神情,而頭部歪向一側的螳螂則顯得悠閑自在,生動傳神。玉器之外還有綠松石、孔雀石、綠晶雕琢的藝術品和瑪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兩件成對,造型美觀,雕琢精緻,堪稱國之瑰寶。在此還應說一說墓內所出的6800多枚海貝,經鑒定為貨貝,1件阿拉伯綬貝(也稱阿文綬貝)、2件脈紅螺。海貝產生於我國台灣、南海(廣東沿海、海南島、福建廈門東山以南),反映商王朝與我國東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間接的聯系,是極重要的證據。
三、婦好墓發現的意義
「婦好」之名見於武丁時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從事征戰,地位顯赫。婦好墓屬殷墟早期,與武丁時代相合。墓主婦好當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於該墓保存得好,年代與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後墓。上個世紀30年代在侯家莊一帶的王陵區內發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盜掘,因此對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婦好墓的發掘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墓內所出的銅禮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體上反映了武丁前後商王朝禮器群的類別和組合,是研究商代禮制的重要資料。大型青銅禮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顯示了商王朝的興旺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商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所形成的,從玉器可以看出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時代某些文化的先進因素,如紅山文化的玉龍、「豬龍」,良渚文化的琮、璧等,並不斷發展和創新,豐富了商文化的內涵,為祖國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婦好墓的各種文化遺物,以及貝類、海螺等,尚有待於我們從多方面、多視角進行研究。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