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城遺址
㈠ 臨汾的人文歷史
丁村人
大約10萬年以前,臨汾就有「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縣城南丁村一帶的古代汾河砂礫層中,發現了3枚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2000餘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1個兩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專家斷定,丁村人的體質形態比北京人進步,時代晚於北京猿人而早於新人,是介於北京猿人和黃種人之間的中間環節,具有與現代人相似的性質。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類型有厚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球,比較規則定型,用途已有明顯分工。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類型,稱為「丁村尖狀器」。丁村人生活的時代是舊石器時代,那時的氣候溫暖、潮濕,汾河水大而清,兩岸有寬闊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動物的斗爭中生存著,過著狩獵和採集的集體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斷提高著他們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汾河流域。
棗園稼穡
大約7000餘年前,從歷山轉輾而來的一支群體,落腳在翼城縣北撖鄉棗園村。由於這里優越的生活生產環境,導致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產生了原始的種植業,發明了半地穴窩棚式房子。他們放火燒荒,開闢田園,種植粟黍,挖制窖穴,貯存糧食。終於成為一支比較興旺的部落群體。1991年5月,在棗園村發現了這一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遺物以生活用陶器為主和少量生產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脫殼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穀粒遺痕。棗園稼穡是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折射了人類先民最早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唐堯建國
約4500年前,臨汾盆地分布著一支獨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區確立了統領諸方國的特殊地位,即陶唐民族。據史籍記載,堯「封於唐」,「游於陶」,又稱陶唐氏,「堯治平陽,統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處佔地4萬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區的墓地。從葬制、葬具、殉葬品顯示出的差別表明,當時已步入文明社會階段。陶寺遺址,還發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遺址群,以及燒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遺址,出土了成套的禮樂器物,玉鉞、石磬、鼉鼓和象徵王權的彩繪蟠龍陶盤,表明這里不僅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而且已經出現了中央國家政權。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概括說:「大致在4500年前,最先進的歷史舞台轉移到晉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以及東方、東南方文化的交匯撞擊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它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確定了華夏的根基」。據《帝王世紀》載,帝堯元年為甲辰年,專家們依據不同的資料,運用不同的科學方法推定出同樣的結論:帝堯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
叔虞封唐
商周之際,翼城一曲沃之間有一唐國,史籍記載是唐堯後裔的封國,史稱舊唐國。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領諸侯,誓師牧野,一舉滅商而佔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屬國,舊唐貴族不滿周的統治,到周成王時期,舊唐貴族參與了「武庚叛亂」,周公東征鎮壓,征服了舊唐勢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後,對舊唐遺民採取懷柔政策,沿用舊唐制度,尊重舊唐習俗,依用唐的稱號,建都於翼,叔虞也被稱為唐叔虞。叔虞死後,其子燮父遷都於晉水(平水)之旁,改國名為晉。晉國的歷史從此邁出了第一步。傳九世,到昭侯時,由於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勢力強大,改晉為翼。曲沃武公兼並翼,又改稱晉,並通過賄賂周王室,被命為晉君,列為諸侯,晉國從此逐漸強盛。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始祖。
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6年2月,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十多個國家流亡19年之後,終於在秦國幫助下,被晉軍迎至曲沃即位,是為晉文公。那時,晉國國內混亂、民生凋敝、國庫空虛。文公勵精圖治,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頓國政。一是整頓吏治,「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職,必建高功;為節省開支,給各級官吏的俸祿做出具體規定:消除了各種苛刑,使晉國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勵發展生產,「棄責薄斂,寬農通商」,減輕農民負擔,勸民農桑、降低關稅、溝通商旅。兩年時間,國家府庫豐盈,農民豐衣足食,社會風氣改變。三是加強軍隊建設,由原來的兩個軍擴充到三個軍,趁周王室內亂,出兵勤王,護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晉國在諸侯國中的聲望。公元前632年,文公與楚國戰於城濮,依前約「退避三舍」表示禮讓,結果打敗楚軍。周王親自設宴犒賞晉軍,策命文公為方伯,成為盟主,號令諸侯,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文公執政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業,使晉國成為春秋時代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
遷都新田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採納卿韓厥的諫言,於2月23日遷都新田。1957年,晉國遺址在侯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台神、北塢、呈王、馬庄等七處相繼發現。古城遺址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牆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處達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牆外有寬6米、深3至4米的護城河,城內有宮殿建築遺跡,殿基為正方形,高6.8米,長寬各52米。專家認為那7處古城遺址就是晉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築遺存。據史料記載,新田從晉景公遷都至晉國滅亡共經歷十三世,即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靜公,共208年。在此期間,新田一直是晉國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三家分晉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後,晉國六卿勢力愈來愈強,晉公室的力量逐漸削弱。六卿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弱肉強食,不斷兼並弱小貴族,六家內部也多次發生內戰。到公元前490年,范、中行兩家敗北,韓、趙、魏、智四家逐漸掌握了晉國的政權。公元前454年,智聯合韓、魏圍攻趙於晉陽,3個月無法破城,遂水淹晉陽。危難之際,趙利用韓、魏、智同兵不同心,離間韓、魏,決堤放水,倒灌智營,智軍大敗。之後,盡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韓、趙、魏三家合謀,只以絳、曲沃兩城為幽公俸食,餘地全部歸於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與晉侯並列。韓都平陽(即臨汾),趙都中牟(即鶴壁),魏都安邑(即運城)。那一年具有劃時代意義,戰國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遷晉靜公於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絳兩地。公元前376年,廢晉靜公為庶人,遷於屯留,而再分其地。晉自唐叔虞傳至靜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平陽封侯
秦漢之際,平陽縣曾是項羽所封魏王豹的國都。公元前204年,劉邦派曹參、韓信率兵攻佔平陽,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劉邦封曹參為平陽侯。曹參其子曹竄、其孫曹奇、曾孫曹疇先後襲封平陽侯。曹疇承襲平陽侯時,漢景帝把大女兒(即平陽公主)嫁給他,後來曹疇因病與平陽公主一起回到平陽居住。公元前139年,武帝在平陽侯府選中舞女衛子夫帶入宮中。公元前128年,衛子夫產下一子即太子劉據,遂立為皇後。衛子夫的得寵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隨之顯貴起來。她的弟弟衛青入宮做了侍中,後升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收復失地、戰功赫赫,被封為大將軍、大司馬。她的外甥霍去病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功過衛青,也被封為大司馬。去病將同父異母弟霍光從平陽帶入宮中侍奉武帝,武帝臨終時封他為大司馬、大將軍,要他輔佐幼主,霍光歷任兩朝輔政,「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掌權長達20年之久,後來幫助劉據的孫子做了皇帝,即漢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衛氏一門因衛子夫而發跡,以軍功而得貴,威震天下60年。
劉淵建漢
西晉末年,司馬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在左國城(即離石)起兵反晉。劉淵系匈奴貴族,自幼聰明好學,諳熟漢文,晉武帝咸寧年間曾作為人質久居洛陽,深得西晉君臣賞識。其父死後,劉淵代父為左賢王,回到離石統帥匈奴五部。為了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劉淵自稱漢皇的外甥,復漢反晉。公元308年,遷都蒲子(即隰縣),同年四月,正式稱皇帝。後採納太史令「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陛下遷都平陽」的建議,於公元309年定都平陽。在金殿村修築金城作為帝都。由於他以復漢反晉為旗幟,嚴整軍紀,妥當處理民族關系,使漢國勢力發展很快,北取並州,南攻西晉國都洛陽。其勢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公元310年,劉淵病逝,太子劉和繼位,後第四子劉聰稱帝。公元311年,劉聰攻陷洛陽,將晉懷帝擄至平陽,公元316年,又破長安將晉愍帝擄至平陽,二帝蒙羞被殺。公元318年,劉聰死,原劉淵部將石勒在河北勢力壯大,趁機攻進平陽,縱兵大掠,焚燒宮室。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就此滅亡。
法顯西行
法顯,東晉高僧,原姓龔,平陽武陽人,公元399年(東晉隆安三年),由長安啟程西行,路經甘肅、新疆,翻越蔥嶺,穿行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艱苦跋涉6年之久,到達天竺。遍訪聖跡,尋求律藏,學習梵語,整理編譯佛經。公元409年,經印度西孟加拉邦,到達斯里蘭卡,後又渡海東歸,到達印度尼西亞,前後13年,共游歷30多國,行程4萬余里,帶回很多梵文佛經,於公元412年回中國時,已是86歲的老人。回中國後譯出了《摩訶僧只律》、《大泥洹經》等六部一百多萬字的佛經,還將沿途游歷所見所聞寫成《佛國記》,記敘了沿途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況,成為研究古代中亞、南亞諸國歷史、文化、宗教和中國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詳備的寶貴資料。法顯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譯家,也是中國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
霍邑之戰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萬大軍從清徐南下,經汾陽到達靈石,欲取長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地形十分險要。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萬扼守霍邑。李淵到達靈石正趕上霪雨季節,山道泥濘,無法進軍。李淵一方面給起義軍李密寫信,讓其在洛陽牽制隋軍,另一方面由於南下受阻,派人聯系援兵,繼續調運糧秣,待天晴後進攻霍邑,以「先入咸陽,號令天下」。8月初天氣好轉,李淵率軍傍山取道,逼近霍邑,採取誘敵出戰的戰術,讓前軍兵臨霍邑城下。宋老生打開城南門和東門殺出,李淵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騎兵飛奔東南兩門,截斷宋老生入城後路,前後夾攻,宋老生戰死,隋軍大亂。李淵乘勢攻城,一舉拿下霍邑。然後取臨汾,克新絳,達龍門、蒲坂,突破黃河天險攻入長安。第2年5月,李淵自立為帝,建立唐朝。
梁興抗金
兩宋之際,金朝統治者經常騷擾中原。公元1126年10月,金軍佔領了平陽。農民梁興以太行山為根據地,在平陽一帶組織農民建立抗金武裝「忠義社」,1134年11月與金軍展開英勇激戰。第2年,金軍在平陽向義軍反撲,梁興帶領義軍一百多人與金軍殊死搏鬥,終於殺開一條血路,沖出包圍,渡過黃河,投奔岳飛帳下。1140年5月,梁興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區開展敵後斗爭。1140年夏天,先後收復沁水、翼城、趙州以及河南鞏縣、汲縣、沁陽等地,斷絕金軍糧草,牽制金軍活動,屢戰屢捷,中原大震。1141年底,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梁興仍然在太行山堅持抗金斗爭。1148年在一次戰斗中英勇獻身。
明代移民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明朝的一場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鄉、華人老家」的美譽。元代政權,建立在軍事暴力征服基礎上,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一個最野蠻、最黑暗的朝代。由於階段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末明初,戰亂連年不斷,加上自然災害的肆虐,使河南、山東、陝西等原黃河流域地區民不聊生,出現了「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的現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基礎,著手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面對中原地區「積骸成丘,居民鮮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累年租稅不入」的荒涼情形,朱元璋採納了鄭州知府蘇琦、戶部郎中劉九泉、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移民屯田、獎勵開墾,由此開始了長達50年的明代官方大移民。
由於地形原因,山西境內鮮有波及大的戰亂,大部分地區沒有發生過自然災害,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因而成為大批難民的庇護所」,使得山西人口暴增。《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記載:「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一千人,河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三千人,山西人口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四人,是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的總和。」洪洞縣是平陽府人口大縣,是晉南交通要道,城北官道有賈村驛,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設在洪洞縣城北賈村驛旁的廣濟寺,在這里集中移民,編排隊伍,發放川資。廣濟寺大門前的漢植大槐樹,就成了各地移民薈萃、開拔外遷的集散之地,洪洞大槐樹也由此走進歷史的記憶,成了記錄滄桑移民歷史的物象化石。古大槐樹移民是中國古代范圍最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官方移民,被稱為「世界移民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