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法院遺址
① 保定市(包括其他縣)有那些文化歷史遺產啊
保定市擁有眾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7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涿州皮影
皮影藝術,俗稱「皮影戲」,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是集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於一體,由藝人操縱用牛皮或驢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過燈光照射,投幕在銀幕上進行表演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在中國皮影歷史上,還有著涿州光彩的一頁。提起中國皮影史,是不能沒有「涿州」二字的。有人考證,現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遼寧一帶的皮影的來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稱之為「涿州影」。「涿州影」傳入北京,有人說是在明代晚期。1957年青年節,毛澤東觀看了皮影戲寓言故事《鶴與龜》和《鷸蚌相爭》。2005年中國唐山國際皮影藝術展演的舉辦說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項內容的皮影戲不會無聲地湮沒在歷史中,它將再現生機。同時,「涿州影」作為涿州歷史上一個亮點,也理應拂去蒙塵,發出光輝。
非物質文化遺產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這一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北台魚村和宋屯村文藝宣傳隊演出。寸蹺在1996和1997年被央視三套和七套分別做過專題報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淶水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這里距北燕侯國的初都——淶水縣司徒村村北4公里,距「軒轅黃帝家廟」所在地——淶水、易縣交界處的洪崖山20公里。高洛村有一種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會社——音樂會,全名「高樂藍旗音樂聖會」,也稱「音樂大善會」。經專家學者鑒定,它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雄縣趙崗古樂
雄縣趙崗村音樂會一本民國年間的手抄本樂譜,記載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古代樂曲,經專家鑒定,其中幾首在其他地方的古樂中從未發現——雄州古樂存「天籟」,該村音樂會演奏技巧較高超。由於民間活動是自發性的,而且「音樂會」不以贏利為目的,所以常常較難繼續,而該村音樂會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從88歲的老人到20多歲的年輕人,四代傳人共同演奏,正是這種傳承有序地繼承,所以該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氣,在管子等樂器上音準控制很好。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間鼓吹樂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鎮是子位吹歌誕生和流傳的地方。據子位村老藝人王成奎講述,他家已有六代家傳技藝,推測子位吹歌的歷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驢》、《打棗》、《萬年歡》、《一支花》等。新中國初期,音樂家楊蔭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有樂曲34首,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鎮為「中國民間音樂之鄉」。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石雕
自西漢始,曲陽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諸物,初為墓碑,後亦用於記事、留言,主要陳列於寺廟,被漢武帝盛贊為「雕刻之鄉」。北魏時期雕刻的佛像、雄獅已形成獨特風格,作品古拙渾朴,體形狹瘦,偏重形似。大唐盛世,佛教盛行,石雕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曲陽成為我國北方漢白玉雕像的發源地及雕造中心,其雕刻流行圓刀法,人物、佛像造型豐富,衣飾調順、文武有姿,飛禽走獸、花鳥靜物等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玲隴剔透。元代曲陽石雕藝術已享有盛名,作品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奇巧生動,有不少作品成為傳世之作,雕刻藝人楊瓊所作的「一獅一鼎」作為貢品,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贊賞,稱「此絕藝也」,並「將其編籍宮中,督燕南諸路石匠營造大都」,至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仍放射著燦爛的光輝。清末,曲陽藝人劉普治雕刻的「仙鶴」、「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自此有「天下咸稱曲陽石雕」之說。民國中期,幾家較大的私營雕刻廠,如公義興、日新、永新等,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設有銷售點。新中國成立後,曲陽3000多名石雕藝人先後參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的興建及天安門修復等項工程。
1995年,國務院命名曲陽為「中國雕刻之鄉」。2005年5月國際雕塑協會授予曲陽「中國雕刻第一城」稱號。
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溝泥人
白溝泥塑,俗稱白溝泥娃娃,已有300多年歷史。白溝泥塑以其獨特藝術風格,多次出國展出,並做為國家饋贈、陳列佳品。多年來,「白溝泥人」與「楊柳青年畫」齊名。泥娃娃最早起源於鎮西的北劉庄,在十八世紀末,發端於清乾隆年間,從數家糊口只末技,到風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發展成為北方的泥人之鄉。到清朝末期,白溝的南,北劉庄、轆轤把等村,幾乎家家以此為業。古鎮街干石橋段漸次形成別具特色的泥人市場,產品遠銷華北,口外及東北各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定瓷
定瓷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隋朝曲陽開始燒制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產,到北宋時期達到鼎盛,以生產宮廷用瓷而著稱,定窯名列當曲陽定瓷孩兒枕時五大名窯之冠。定窯燒制的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凈,薄而時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蘇軾有詩盛譽:「定州瓷甌,顏色天下白」。1999年為慶祝建國50周年,由國際工藝美術大師陳文增創作的「四海呈祥」雲龍雕花瓶,刀法以定窯鐫刻為主,立意新奇、高雅別致,被定為國家珍品,由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陳文增獨特的「瓷、詩、書」三聯藝術榮獲吉尼斯藝術成果之最,「小口刻花瓶」被中國工藝美術界稱為「華夏一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易縣易水硯
易水硯產於古易州,相傳始於戰國,盛於唐宋,為中國制硯之鼻祖,歷代宮廷之貢品。弘治《易州志》載:硯石有紫、綠、白、褐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唐朝曾賜易州制硯、制墨大師奚超以國姓,賜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隨後李廷圭又將技藝傳到安徽,再傳入廣東端西,從而帶動了歙硯、徽墨和端硯的發展。到了宋代,易水硯更為趙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宮廷貢品之首。宋代鑒貢家贊易硯:質地堅潤而剛,顏色嫩而純,滑中有澀,澀而不滯筆,澀而易發墨,其色尤艷。明代鑒貢家贊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在清代,柳葉煙、磨盤柿和硯台並稱「易州三寶」,為清廷貢品。積二千年之歷史,制硯師汲取了其它行業的雕刻工藝,融繪畫、書法諸藝術為一體,形成了具有江南纖秀細膩和北國剛勁渾朴的獨特風格。在全國硯雕界獨樹一幟,使易水硯成為融文化、歷史、政治之內涵及各種雕塑藝術手法於一體的藝術珍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新葦編畫
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生長蘆葦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記》中已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葦」的記載。淀內有葦田十二萬畝,年產蘆葦七點五萬噸。白洋淀蘆葦特有的皮薄、節長、韌性好的特點,具有很高的天然材質美。
淀內蘆葦一直用來織席、打箔,而聰明智慧的白洋淀人又賦於蘆葦藝術之魂,製作出了美輪美奐的蘆葦工藝畫,展現了白洋淀的自然風光,具有濃郁的水鄉風情,表現出獨特的藝術內涵,作品暢銷國內外。
非物質文化遺產雄縣黑陶
中華黑陶工藝源於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燦爛歷史。後因青銅器出現被取代而失傳近四千餘年。黑陶由原來人們的生活日用品,逐步發展成古樸、莊重、優美、高稚的藝術品,成為古代宮廷和官宦貴族階層所珍愛的工藝品。
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雄縣孤庄頭村於1986年創辦起黑陶廠,在民間老藝人與中央工藝美院專家、書畫名家的幫助下,充分利用當地紅膠土作原料,經過手工拉坯成型、晾曬、軋光、畫線、雕花以及燒結等多道工藝程序,製作成烏黑、銀灰、紫靛等多種色澤的黑陶工藝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易縣絞胎瓷
絞胎陶瓷簡稱絞胎,始於唐代,宋代靖康之變後中斷。河北易縣張保軍1986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後,自願要求回到農村,專心致力於絞胎陶瓷技藝的研創。經過18年來的不懈努力,他不僅使傳統的絞胎陶瓷得以恢復,還開創了現代絞胎陶藝新體系(現已獲得11項專利)。其作品多次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禮品贈送外國友人。各媒體也曾先後184次予以報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興琺琅
定興縣順起琺琅廠是一個有幾十年立式的生產工藝美術品的專業老廠,是華北地區生產景泰蘭產品的主要廠家。
景泰蘭又稱琺琅,始於我國明朝景泰年間,當時產品色調以蘭色為主,故稱景泰蘭,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
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陽紡織
高陽紡織源遠流長,始於明末,興於晚清,盛於民初,四百年長盛不衰。高陽縣紡織遍天下,二十世紀上半葉,產量占華北地區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無雜木,高陽花布四季新"之美譽。
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極重農桑,在他的主持下,把種棉、紡線、織布、印染等全部工序流程繪製成16幅《棉花圖》,上呈乾隆皇帝,得到賞識。乾隆親筆御批,在每幅圖上題詩一首,命雕刻於石上以永久保存。新中國成立後,紡織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高陽的印花布更是獨樹一幟。時至今日,高陽紡織再現輝煌,駛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高陽縣被省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
保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壯士荊軻,燕大夫郭隗,漢昭烈帝劉備,宋太祖趙匡胤,地理學家酈道元,數學家祖沖之,戲劇家關漢卿、著名諫臣楊繼盛、京劇藝術家蓋叫天,東晉名將祖逖等名人志士輩出。保定教育淵源,人文燦爛,宋有州學,明有府學,清有蓮池書院,北洋軍閥馮國璋、清末狀元劉春霖等一大批清代官員和教育家曾畢業於此。保定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祥地,曾以此培養了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李富春、鄧小平、陳毅、聶榮臻、蔡暢、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國早期革命家。保定是將軍的搖籃,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保定軍校曾培養出吳佩孚、孫傳芳、蔣介石、李濟深、葉挺、張治中、傅作義、陳誠、白崇禧等1800多名將軍。清末保定稱為學生城。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河北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燕下都遺址
【燕下都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52公里處易縣縣城東南。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遺址。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已發現城垛和城門各3個。宮殿區在城址的東北部,大型主體建築遺存武陽台,坐落在宮殿區中心,高11米,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0米。武陽台以北有望景台(已無存)、張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條軸線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為主體建築物的基址,是戰國中期城市建築上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武陽台東北、東南和西南,有三組宮殿建築組群遺存,每處遺存為一個大型主體建築基址和若干處有組合關系的夯土建築遺跡。手工業作坊遺址位於宮殿區西北至東南的一條弧線上,有鑄鐵器、兵器、錢幣、燒陶器、制骨器等作坊遺址,遺存豐富。市民居住遺址分布在東城的西南,中部和東部有大量的生活用具出土,墓葬區在東城的西北角,"虛糧冢"墓區有13座古墓,均有封土,排列有序。燕下都為燕昭王時所建,是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延續時間很長,直到秦國將燕國滅亡,才被破壞和廢棄。燕下都遺址出土的豐富遺存,是研究燕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
【滿城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山洞宮殿。西漢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武帝劉徹的庶兄,死於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作為中山國的第一代王,統治長達42年。劉勝墓與竇綰墓均採用以山為陵的營建方式,墓道及墓室鑿山而成,呈弧形,平面布局上兩墓則大同小異。全墓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6個部分,墓室中分別修建了木結構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齊備的豪華地下宮殿。墓內除了華麗的陳設和棺槨外,發掘中還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種。其中僅金銀器、玉石器、銅器、鐵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類銅燈19件,尤以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最為珍貴。劉勝、竇綰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全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劉勝金縷玉衣全長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竇綰玉衣全長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600克。滿城陵山漢墓的出土文物曾赴歐、亞、美等國和地區展出,受到了國內外高度贊譽。?
紫荊關
【紫荊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89公里處易縣城西北紫荊山嶺上。海拔1080米,是內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山路崎嶇,易於戍守。東漢時名五阮關,因其崖壁峭直,狀如列屏,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時名金陂關,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今名。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合稱"內三關"。關的主城分東西兩部分,中間有牆相隔。東城較小,設有文武衙署;西城較大,為屯兵之地。關城東、西、南牆外有牆,形成環抱主城的三座小城池。此外,南天門兩側的陽和門外有黃土嶺城,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或稱迤西堡城)與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關牆總長10516.5米。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座。紫荊關歷史悠久,文物頗多。古代軍用井、唐代軍用碾盤至今保存完好。古棧道遺址至今清晰可辨,古印章、古貨幣、古代服裝飾品都曾多次發現。這些文物為研究中國古長城、古文字、古代軍事建制提供了資料。?
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60公里處定興縣縣城西北石柱村。柱身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頌文3000多字。全柱分基礎、柱身和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礎為一巨石,近正方形,東、西兩邊各長2米,南北略短,基石上有覆蓮座柱礎,雕刻粗壯有力。柱身高4.5米,呈不等邊的八角形,用兩根淺棕色石灰石壘接而成,自下而上每高1米約內收2.5厘米,頌文和題名刻在柱身各面,筆法古樸蒼勁。柱身的頂端有一塊長方形石板,是石柱的蓋板,又是石屋的基礎。石屋建於石板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四阿式屋頂,雕有柱、大斗、方窗、闌額、檐椽、角梁、瓦壟和屋脊等。義慈惠石柱造型奇特,為研究南北朝時期古建築提供了極其可貴的實物例證。頌文記述了北魏末期統治階級鎮壓杜洛周、葛榮農民起義的情況。定興一帶曾是農民義軍和北魏王朝軍隊激戰的地方,起義失敗後,人們收拾遺骨集中埋葬,立木柱作為標志,北齊河清元年(562)統治者將木柱改為石柱,並加刻題額、頌文。?
易縣道德經幢
【易縣道德經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北60公里處易縣城內龍興觀舊址。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幢座為一石雕仰蓮。
定窯遺址
【定窯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60公里處曲陽縣澗滋村和東、西燕川村一帶。該縣曾屬定州管轄,故稱定窯。
定州開元寺塔
【定州開元寺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62公里處定州城內南門里東側。
閣院寺
【閣院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150公里處淶源縣城西北隅。現存建築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經閣,坐落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
開善寺
【開善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大寺"、"大佛寺"。位於保定城東北60公里處高碑店市原新城縣城內東北角。系唐時所建,明清重修。
慈雲閣
【慈雲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大悲閣。位於保定城北51公里處定興縣城內十字街中心。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五月。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修後改名。元大德年間,龍興寺主持僧寶德因舊大悲閣毀於兵亂,發願重建,大德十年落成。龍興寺原有前、中、後三部,現僅存中部之閣。閣坐北朝南,南北長12.6米,東西寬11.4米,平面近方形,高約13米,重檐歇山布瓦頂,上下皆面闊3間,進深3間。磚木結構,檐下有斗拱承托,工藝精巧,彩繪華麗,宏偉壯觀,保存著元代建築風格。明御史李藎有碑記。
北嶽廟
【北嶽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83公里處曲陽縣城西部。始建於北魏宣武帝年間(500~512),為祭祀北嶽之所,歷代沿襲成制,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均在此遙祭北嶽恆山。
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南側。地處保定舊城中心,佔地面積3.15公頃,池水面積0.79公頃,是中國北方現存最早的一座實景園林。唐上元二年(675)在臨漪亭的基礎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投降蒙古的金將張柔,由滿城移駐順天軍(金代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重新修築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蓮池。從元至今700餘年來,時為別墅,時為書院,時為賓館,時為行宮。1921年修復蓮池時,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書"古蓮花池"四字匾額,至今仍用該名。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築有水東樓、藏書閣、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濯錦、灑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古典園林之美。蓮池東廊為碑林,有清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御筆碑文7通,北廊壁上嵌有明、清書法家書寫或臨摹的碑碣88方。古蓮池兼南北園林之美,有"城市蓬萊"、"三湘七澤"、"小西湖"等美譽。1988年,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秀麗的風光躋身於"全國十大名園"之列。?
直隸總督署
【直隸總督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99號。清代直隸總督處理公務的衙門。該署前身可上溯到元朝,世祖至元七年(1270)順天路(後改保定路)總管府治中周孟勘修建了宣化堂,作為衙署,明初為保定府衙,永樂年間改作大寧都司署。入清以後,幾經變化修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奉諭大興土木,改建為直隸總督署,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歷經8帝182年的歷史,始終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駐此署的總督有74人99任次,著名的有李衛、方觀承、劉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歷史內涵豐富,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譽。民國以來,則為直隸督軍、川粵湘贛經略使、直魯豫巡閱使、保定行營、河北省政府駐地。佔地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建築分東、中、西三路,以兩條南北更道相隔,主體建築在中路,共五進院落,均為青磚起脊小式硬山建築,保留了雍、乾時期的風貌,是中國北方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築。中路主要建築有大門、儀門、大堂、公生明牌坊、二堂、官邸、上房,並配以左右耳房、廂房等,整體建築以甬道及各堂正中為中軸線,院落之間,穿堂而過,正廂房之間,廊廡相通,意境深邃,氣氛莊重。是中國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衙。
清西陵
【清西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北80公里處易縣梁各庄西。是清朝皇室陵墓群,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佔地面積100餘平方公里。先後建有帝陵4座: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後陵3座,妃陵3座,王公、公主園寢4座,共14座陵墓,葬76人。泰陵是雍正皇帝的墓陵,建於1730~1737年,建築最早,規模最大,是清西陵的中心。其他各陵寢分別位於東、西兩側。泰陵自最南端五孔石橋算起,沿神道往北依次建立了石牌坊、石象生、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50多座建築物。1803年建成的昌陵為嘉慶皇帝的陵墓,規模與泰陵相仿,寶頂比泰陵還要高大。道光陵墓規模小於泰、昌二陵,但楠木隆恩殿卻別具一格。光緒崇陵是中國帝後陵中的最後一座,於1915年建成,范圍規模雖小,排水系統卻很完善。清西陵擁有宮殿1000餘間,石建築和石雕100餘座,陵區內松柏如海,宏偉壯觀,富麗堂皇。
大慈閣
【大慈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東大街南側,北大街南端。為保定古八景之一,稱"市閣凌霄"。又名大悲閣,亦稱真覺禪寺。原建於宋金時代。現在的大慈閣是乾隆年間被焚以後重修的建築,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清河道署
【清河道署】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興華路西端路北。坐北朝南,建於清道光年間。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機構,後成為軍閥王占元公館,抗戰勝利後為國民黨28軍軍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歸河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現為保定市離休幹部寓所。現存門樓,後面是三進院落,各院獨立,院之間原有穿堂過廳。院內有東、西、北房,無南房。前院和中院正房面闊7間,後院正房面闊5間,進深1間,房屋之間廡廊相連,硬山式。現存建築完好,仍保留著清末官宅的特色。?
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環城西路南段。是一座具有江淮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所址初為縣城隍廟、土地祠舊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位於保定舊城東偏北2.5公里處,佔地100萬平方米。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
【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陳幼雲祠堂,1984年改今名。位於保定市金台驛街西端原育德中學內。曹錕故居光園
【曹錕故居光園】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市區裕華西路中段路北。最早是明朝大寧都司右衛署故址。冉庄地道戰遺址
【冉庄地道戰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30公里處清苑縣冉庄。抗日戰爭時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打擊日偽軍的英雄業績,聞名全國,冉庄地道也因此馳名世界。城南庄革命紀念館
【城南庄革命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保定城西南154公里處阜平縣城南庄。北靠蒼山主峰,南鄰胭脂河。抗戰期間,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都設在這里,領導邊區軍民進行抗日斗爭。1948年4月,在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的重要時刻,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由陝北經山西進入阜平,將辦公地點設在此處。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也曾在此工作。毛澤東在城南庄召開過多次重要軍事會議和整黨、土改會議,並寫下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黨工作》、《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一九四八年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等著作。1973年在此處建立了紀念館,共佔地5252.6平方米,有房屋53間,其中毛澤東居住過的舊院面積1751.2平方米,有舊房21間。舊址院落及通往後山的防空洞保存完整。?
白洋淀
【白洋淀】國家風景名勝區。位於保定城東45公里處。地處安新、容城、任丘、雄縣、高陽交界處,是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淺淀湖泊,素有"北國江南"、"華北明珠"之稱。白洋淀面積362.8平方公里,85%的水域在安新縣境內。正常蓄水量4億立方米,最高蓄水量10億立方米,淀區被36個村莊和12萬畝蘆盪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46個淀泊,其中百畝以上的大淀99個,有白洋淀、燒車淀、撈王淀、馬棚淀等。因白洋淀面積最大(約89萬公頃),故以其命名。河淀相連,溝濠縱橫,水村田園交錯,蘆盪荷塘星羅棋布,是旅遊度假勝地,有"西淀風荷"、"東堤煙柳"等八景。白洋淀不僅有秀麗的風光,還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抗日戰爭時期淀上游擊隊--雁翎隊令日本侵略軍心驚膽寒。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白洋淀旅遊資源不斷得到開發,新的景點不斷建成,一年一度的"荷花節"引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
涼城風景名勝區
【涼城風景名勝區】河北省風景名勝區。涼城即淶源縣城,地處河北省西部太行山、燕山、恆山三山接壤,淶水、易水、距馬河三源交匯之處,東南距保定150公里,東北距北京200公里,是京、津、保、石旅遊圈上的重要風景區。狼牙山
【狼牙山】以八路軍五勇士浴血抗擊日寇捨身跳崖而聞名於世。其實,狼牙山還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狼山競秀」就是當時燕國十景之一。
順平腰山王氏庄園
【順平縣腰山王氏庄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順平縣腰山鎮,距保定市25公里。
② 80年代的河北保定,這些老照片里有沒有你兒時的回憶
保定,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互成掎角之勢,自古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曾是直隸省會,直隸總督駐地,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會,從1669年至1968年,是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保定是國務院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市區內擁有眾多名勝: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狼牙山、白洋淀、冀中冉庄地道戰遺址、古蓮花池等。保定市高等院校眾多,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學院等著名高校。
保定市是對外開放城市、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WWF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戲曲之鄉、游泳之鄉、全國乒乓球重點城市、第二批公交都市試點城市,也被稱為“長壽之城”“冠軍之城”,入選2008年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保定地鐵規劃2025年建成“兩縱兩橫”的四條地鐵線路,2030年保定地鐵通向周邊縣區。
保定,古稱上谷、保州、靴城,位於河北中部、太行山東麓,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保定之名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保定歷史悠久,是“戲曲之鄉”,曾經誕生了荊軻、劉備、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等一批歷史名人。這是一組80年代的保定老照片。圖為80年代的保定南大街街景。
80年代的的保定人民百貨商場,人民百貨商場位於新北街,這座只有二層樓的商場曾經在保定相當有名氣。
80年代的直隸總督署舊址。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是全國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
80年代的保定街景,一家賣摩托車的商店門口圍了許多選購摩托車的人。
80年代保定老胡同,胡同兩旁都是飽經滄桑的老房子。
80年代的保定裕東郵電局。那個年代的郵電局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儲蓄存款、電報電話都要通過郵局。
80年代的保定,排隊游覽公園的小學生們。
③ 保定有幾個法院
說的是保定市區還是保定整個地區啊?
④ 保定老百姓告狀在哪個地方告啊
當然是去人民法院了,去你當地的法院就可以了,比如說你是縣里的,就去你們縣里的法院,你去鎮里的就去鎮里的法院
⑤ 保定哪兒的風景最好我想去旅遊
保定是兼有平原、湖泊、濕地、丘陵、山地、亞高山草甸的地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國家AAAAA級景區2處(白洋淀,野三坡)、國家AAAA級景區8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地質公園3處、國家森林公園4處。
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
境內群山西峙,沃野東坦,植被繁茂,山明水秀。既有避暑的涼城,又有泛舟的湖泊。野三坡世外桃源,神奇俊美;白洋淀葦綠荷紅,勝似江南;白石山、大茂山巍峨聳立,雲蒸霞蔚;天橋瀑布、龍門天關飛流直下,氣象萬千;西勝溝峽谷龍潭、峰迴路轉,北嶽廟歷覽千年,風采依然;萬傾桃園「亂花漸欲迷人眼」,空中草原「淺草才能沒馬蹄」;紫荊關畿南第一天下險,古棧道地下長城世間奇!紅色文化豐厚。
保定是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有埋葬著清代4位皇帝的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收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的千年古剎大慈閣;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的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衙署直隸總督署;有出土金縷玉衣、長信宮燈的西漢靖王滿
城漢墓等4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1處省保,504處市(縣)保,1600餘處不可移動的文物點,有8萬余件館藏文物,凝古聚珍,神光靈藏。
景點
淶水野三坡國家級風景名勝區、A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
保定滿城漢墓(20張)
、國家森林公園、中華生態示範區――野三坡位於河北省淶水縣西北部,太行山北段,與北京市房山區接壤,距市中心僅100公里。
淶源白石山: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北省淶源縣境內,距北京240公里,天津280公里.白石山海拔高,坡度陡,懸崖絕壁,人跡罕至。
白洋淀異國風情園:白洋淀異國風情園北靠鴛鴦島、南臨休閑島,佔地一萬三千平方米,投資一千三百多萬元。是一個集高空達瓦孜表演、泰拳搏擊表演、泰國民間歌舞、鱷魚表演、非洲獅子獵捕、神秘小屋水倒流、攀岩彈跳於一體。
保定唐縣西勝溝:位於保定市唐縣城北38公里處,是一條14華里的峽谷,峽谷內飛泉瀑布,一年四季溪水長流,九處秀麗的龍潭巧點其中。
涿州三義宮:三義宮位於北京南62公里的河北省涿州市樓桑廟村,與京廣公路、京廣鐵路、107國道相鄰。三義宮始建於隋代,唐、遼、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三義宮是為紀念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而。
白洋淀荷花大觀園:白洋淀荷花大觀園坐落在國家5A級旅遊區、河北省著名風景區、河北省濕地保護區安新縣白洋淀景區內。 在佔地2000畝的荷花大觀園內,栽植著300餘種荷花,品種多而美,景色雅而奇,大觀園內有五區。[24]
淶源十瀑峽白石山十瀑峽中溪水流淌4000米,穿行於山石之間,十瀑連疊不斷,瀑上有潭,潭泄成瀑,瀑布
清真西寺(8張)
水花飛濺。飛龍瀑落差48米,瀑面寬3米,如銀河倒掛,聲宏如雷,氣勢雄偉雙龍瀑分兩級跌下,落差60米,落差大。
開元寺塔是河北四寶(華北四寶)之一,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之說。開元寺塔建造於宋代。宋太宗時(976--997年)開元寺僧人慧能奉旨西竺取經,得舍利子歸。宋真宗於咸平四年(1001年)詔慧能建塔,1055年方得建成,歷時55年。因建於開元寺內,故通稱「開元寺塔」。建塔原意是用來珍藏舍利和經卷。北宋時,定州地處邊陲,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開元寺塔「扼賊沖,為國門戶」,登之可瞭望契丹,以料敵情,故又稱「料敵塔」。現俗稱定州塔。該塔挺拔聳立,造型威武端莊。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知州袁瑄曾作詩雲:「郡城南面梵王宮,突兀浮圖倚半空。滱水無波看倒影,恆山有翠接危峰。頂安珠樹迎朝旭,檐奏金鈴聽晚風。每上穹然絕頂處,固凝身到碧空中。」另有巡按陝西御史龔樊賢詩句:「緩步浮屠百丈中,盪懷柳絮杏花風。身從十二樓邊過,目盡三千世界空。何處塵緣能我佛,此間心與太虛通。有時跨鶴還來止,更上青天第一重。」[25]
上谷八景
上谷:是古郡名。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把河北中北部改為上谷郡,保定位於其中。後來保定成了河北的都會,人們就把保定稱為上谷。上谷八景,就是保定八景。
市閣凌霄(大慈閣)
大慈閣
大慈閣建於公元1227年,由元代蔡國公張柔創建,為保定八景之首,史稱「市閣凌霄」,是近千年的古寺,大慈閣雄偉壯觀可稱「高可數十丈,數十里外,遙望層閣丹碧若霞」。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閣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閣後有全國罕見坐南朝北的關帝廟。 大慈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點。[26]
奎樓應宿
相關記載為:「古代保定有兩座奎樓,一是建於明代萬曆年,位於南門以東古城牆頂部,為雙重檐八角樓;另一座建於清代初年,位於大慈閣以南,築室六丈結樓於顛,下做四洞,人可往來,俗稱穿心樓,後稱穿行樓,今仍有穿行樓街地名。奎樓又稱奎星閣、文昌閣,是古城悠久文化象徵建築。奎樓應宿,形容奎樓之高似可與天空二十八星宿中之奎星相呼應。」南門以東的古城牆上面坐落著號稱保定八景之一的兩座奎樓。只是,那座殘存在老保定人心中的「穿心樓」,早在40年代就已經不復存在。[27]
橫翠朝暉
橫翠朝暉,顧名思義的說法應該是古樓橫翠與朝霞交相輝映,巍然成景,這在保定上谷八景之中應該是大家閨秀一般的景緻。清代內閣學士郭棻在他的詩中有這樣的描寫:「勝跡孤懸古泰州,樓名橫翠意非浮。晴連海日樓添翠,雨逼朝煙翠擁樓。」試想當年古保定的城市風貌——橫翠樓所在之處大慈閣高聳而立,奎星樓列於其中,總督府威嚴肅穆,蓮花池春光旖旎,城外古寺鍾聲長鳴,行人舉步之間鶯歌燕舞、草青水碧,東城之外更是花紅柳綠、一望無際。且不說登高遠眺朗峰競秀,也不說西城古剎松濤起伏
蓮漪夏艷(古蓮花池)
古蓮花池初建於770多年前,為張柔所建,原名「香雪園」, 其時,「簾戶疏越,澄瀾盪漾,魚泳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臨漪亭記略》)。元代之後,保定遭遇地震,該園被毀。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時任保定知府的張烈出官費加以修復,此園才得以重見天日。池中「蓄鱗藝蓮,環池植柳如檻」,並修建了亭台和圍牆,辟為「水鑒公署」,意即以水為鑒,鑒身、鑒心,成為達官貴人飲宴享樂的場所。明清兩代,將元時的保定路改為保定府,清雍正二年,又將元直隸巡撫衙門升級為總督部院,從此保定府成為直隸省會。雍正十一年(1733)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增置賓館,後將賓館擴建為行宮。清代,蓮池曾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整建和重修,園內古木森森,奇花爭艷,山、水、樓、台、亭、榭參差錯落,形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幾疑城市若蓬萊」的盛譽。[28]
東皋春雨
東皋春雨的具體景點,就在如今東風公園里大石橋東邊往北的土坡上。傳說它是北宋時期的烽火台遺址。解放後,改建成東風公園。
西剎秋濤
在保定「上谷八景」之中,有兩處景緻都是與府河相關的。古時的府河上游既叫一畝泉河,也叫雞距河。泉水匯集,日夜流淌,流到靈雨寺(今八中)附近,又一分為二。一股經大閘南流入府河,水聲轟鳴,便是「西剎秋濤」。一股向東北繞城一周,在今南關天水橋北側匯入府河,再流入城中。河水清澈見底,游魚歷歷,就是「雞水環清」。[29]
雞水環清
在古城保定,一畝泉,府河成就了古城昔日的輝煌。在保定濱河公園有一處壁畫,上述「雞水環清」的字樣是這樣的:「元代初年張柔在重建清苑郡城時曾作新渠,引雞距泉一畝泉水入城。明代建文年,改保定之土城為磚城時,修築護城河,引雞距泉一畝泉水環繞古城。清澈河水與雄偉之保定古城構成雞水環清勝景。」足見老保定的水色之美。一畝泉也因玫瑰芙蕖,香聞十里,飛鳥游魚,各自鳴躍的動人景緻,博得「小江南」的美名。上世紀五十年代,依靠一畝泉水的「八大廠」曾為保定工業騰飛奠定了基礎,但由於後期大量開采地下水,不僅形成「漏斗區」,還讓保定的母親河斷流,乾涸,「珠璣萬斛湧泉根」成為老人們的記憶。
狼峰競秀
狼牙山位於易縣,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狼峰競秀」就是當時燕國十景之一。如今,這里既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級森林公園。新落成的「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佔地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館內有圖片、歷史資料、抗戰文物、戰斗場景雕塑等,生動地再現了我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英雄業績和悲壯歷史。
其他文物資源景點
序號
名 稱
地 址
保護級別
類別
1
大慈閣
南市區穿行樓北街57號
國寶
古建築
2
古蓮花池
南市區裕華西路246號
國寶
古建築
3
保定鍾樓
南市區裕華西路北側
國寶
古建築
4
直隸總督署
南市區裕華西路301號
國寶
古建築
5
淮軍公所
南市區恆祥南大街627號
國寶
古建築
6
清河道署
南市區興華西路3號
國寶
古建築
7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
北市區東風東路585號
國寶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8
育德中學舊址
北市區金台驛街86號
國寶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9
直隸審判廳舊址
北市區法院東街236號
國寶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0
光園
南市區永華南大街105號
國寶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1
保定天主教堂
南市區裕華西路245號
省保
古建築
12
稻香村「糕點鋪」
北市區西大街195號
省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3
楊繼盛祠堂(1)
北市區皇華館街
市保
古建築
14
天水橋
南市區長城南大街南關府河之上
市保
古建築
15
古城牆
南市區天威中路動物園北側
市保
古建築
16
楊繼盛祠堂(2)
南市區大金線胡同
市保
古建築
17
觀音堂
南市區裕華園小區內
市保
古建築
18
大汲店戲樓
新市區大汲店村內
市保
古建築
19
忠烈祠
北市區皇華館街楊公祠北側
市保
古建築
20
河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
北市區西下關街18號
市保
古建築
21
賢良祠
北市區西大街629號
市保
古建築
22
慈禧行宮
南市區保定市第二中學院內
市保
古建築
23
劉守廟
南市區天威東路538號市中醫院內
市保
古建築
24
清真西寺
南市區清真寺街
市保
古建築
25
關岳行宮
南市區力高豪園內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26
乾義麵粉公司
南市區長城南大街681號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27
第一客棧
南市區唐家胡同18號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28
石家花園
北市區保定市第一醫院內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29
協生印書局
北市區永華南大街390號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30
東清真寺
南市區長城南大街382號
市保
古建築
31
清真女寺
南市區清真寺街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32
關西街教堂
南市區關西街91號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33
樂壽園
南市區河北農大幼兒園北側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34
城隍廟
北市區市府後街古城賓館院內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35
同仁中學
南市區保定第一中學院內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36
劉春霖墓
北市區東風公園內
市保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30]
紅色之城
保定是紅色之城。保定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 保定市阜平縣,在這里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被譽為「模範根據地的模範縣」。這一時期的阜平為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察冀邊區和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毛澤東曾親筆題詞「抗日模範根據地」,也因此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誕生了以著名作家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保定作家群。《荷花澱》《紅旗譜》《小兵張嘎》《敵後武工隊》《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烈火金剛》《少年英雄王二小》等著名電影、文學作品與保定的名字享譽海內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城市地標街景
未來石地處河北省保定市七一路與東三環交叉口,北臨大學城、關漢卿大劇院,西臨東湖片區,東臨高鐵新區。未來石用戶型細節隱語居住品質,使不同的空間戶型能夠根據不同居住習性和使用觀點靈活生動。每個戶型通透開揚,通風採光極佳,通過大量運用退台式設計與景觀陽台,讓東湖景觀和居住空間融為一體,從而保證了室內和室外空間的直接交流,打造保定最具交互性的生活空間。[31]
[31]
保定市萬博廣場總投資15億元,其中主樓總高258米,共54層,成為保定市地標性建築,河北第一高樓。廣場位於保定市朝陽大街與東風路交叉口東北角,是保定城市三年大變樣重點工程之一。
「河北保定電谷大廈」這座高科技的「光電大廈」從頭到尾都是「保定創造」,標志著三個「中國第一」的同時誕生:擁有了光伏建築一體化在五星級酒店的應用、呼吸式太陽能玻璃幕牆的應用和大規模多角度光伏建築一體化應用的三個「中國第一」。
選自http://ke..com/subview/2800/11182424.htm#9網路
⑥ 保定近代的歷史發展
保定市位於河北中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新型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非常豐富,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
距離北京較近的淶水野三坡山清水美,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而白洋淀里飄飄揚揚的蘆葦絮,又給這個「華北明珠」增添了幾許捉摸不透的浪漫氣息。
保定歷史悠久,自古為京畿重地,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秦漢至晉隸冀州、幽州。十六國時北燕在定州建都。隋設郡治,唐設河北道,宋設保州,元置保定路,明設保定府,大寧都司駐此。清雍正至民國初直隸總督署駐此。民國時是直隸督軍府,直隸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晉察冀邊區首府。解放後至1968年是河北省省會。清代以來近300年間為河北(直隸)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譽。
北宋時候,保定就是大城市了。只可惜它處在宋遼邊界,常年戰事不斷,千瘡百孔。歷史上,每次戰亂,打北京先打保定;保護北京,先清剿保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為省會和省轄市。1958年,省會遷天津。1966年,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省會遷石家莊。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並,為省轄市。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眾多 。市中心的古蓮花池是清雍正年間高等學府的所在地,是當時十大名園之一,園中古亭上的蓮葉托桃石雕據說是諷刺當年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連夜脫逃的事兒;此外還有以出土了金縷玉衣而名噪一時的滿城漢墓、埋葬著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等。
地理位置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25公里。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
金融服務
保定金融服務比較發達,擁有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商業銀行等多家銀行機構,投資保險公司、風險投資機構、金融債券機構、期貨開戶等,具有良好的金融投資氛圍。
所轄區縣
保定歷史悠久,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區位優越,市場廣闊。京廣鐵路、京深高速縱貫南北,神黃鐵路、津保高速橫跨東西。隨著建設「大北京經濟圈」戰略構想的提出,從保定市向外擴展,在150公里半徑內,構成了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為主,擁有4000多萬人口的多層次、大容量消費市場。
保定市是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環海灣經濟開發區中的京、津、保三角地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總面積2.21萬平方公里,人口逾千萬,是河北人口第一大市。
保定市地理優勢明顯,交通發達,通訊便捷,開放條件優越。市中心距北京140公里、天津145公里、石家莊125公里,直接可達首都機場、正定機場及天津、秦皇島、黃驊等海港。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縱貫市區,保霸鐵路、神黃鐵路將連通京九、京廣、津滬三大鐵路干線,使得保定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保定市自然物產、旅遊資源豐富,區域特色經濟發達,開發、貿易潛力巨大;教育、文化、科技、體育事業發達,文化底蘊豐厚,人才眾多。另外,保定建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11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高開區內設有海關、商檢和保稅倉庫,涉外服務體系健全。目前,保定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先後有1000餘家外商到保投資合作。
保定市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以30餘家在全國有影響的大集團、大公司為骨幹,如中國樂凱膠片公司、保定風帆集團、天威集團、天鵝化纖集團、寶碩集團、八達集團等,形成了機械、紡織、電子、輕工、化工、建材、汽車、礦產、食品、醫葯等十幾個主導行業。保定農業具有一定特色和規模,形成糧食、蔬菜、草莓、葯材、油料、畜產品 、禽蛋、水產品、果產品九大主導產業。近年來,全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縣域特色產業已具規模,一大批名優產品已打入國內外市場。
保定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文物大市,有很多歷史名勝古跡。如全國十大園林之一的古蓮池、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易縣清西陵、長信宮燈的滿城漢墓、「華北明珠」白洋淀、定州開元寺塔、冉庄地道戰遺址、國家級旅遊名勝風景區淶水野三坡等。作為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荊軻、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等,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葉挺、蔣介石等都曾在此就讀;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行政區劃
2005年,保定市轄3個市轄區、18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保定市面積22159平方千米,人口1089萬人(2004年)。
新市區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 44萬人。郵編071051。
北市區面積19平方千米,人口 29萬人。郵編071000。
南市區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 27萬人。郵編071000。
定州市面積1274平方千米,人口114萬人。郵編073000。
涿州市面積 742平方千米,人口 59萬人。郵編072750。市政府駐范陽西路。
安國市面積 486平方千米,人口 40萬人。郵編071200。
高碑店市面積 672平方千米,人口 57萬人。郵編074000。
滿城縣面積 734平方千米,人口 39萬人。郵編072150。縣政府駐滿城鎮。
清苑縣面積 953平方千米,人口 62萬人。郵編071100。縣政府駐清苑鎮。
易縣面積2538平方千米,人口 55萬人。郵編074200。縣政府駐易州鎮。
徐水縣面積 736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郵編072550。縣政府駐安肅鎮。
淶源縣面積2430平方千米,人口 26萬人。郵編074300。縣政府駐淶源鎮。
定興縣面積 714平方千米,人口 56萬人。郵編074200。縣政府駐定興鎮。
順平縣 面積 714平方千米,人口 30萬人。郵編072250。縣政府駐蒲陽鎮。
唐縣面積1417平方千米,人口 54萬人。郵編072350。縣政府駐仁厚鎮。
望都縣 面積 357平方千米,人口 26萬人。郵編072450。縣政府駐望都鎮。
淶水縣 面積1666平方千米,人口 34萬人。郵編074100。縣政府駐淶水鎮。
高陽縣面積 497平方千米,人口 31萬人。郵編071500。縣政府駐高陽鎮。
安新縣面積 724平方千米,人口 41萬人。郵編071600。縣政府駐安新鎮。
雄縣面積 513平方千米,人口 34萬人。郵編071800。縣政府駐雄州鎮。
容城縣面積 31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071700。縣政府駐容城鎮。
曲陽縣面積1064平方千米,人口 55萬人。郵編073100。縣政府駐恆州鎮。
阜平縣面積2497平方千米,人口 21萬人。郵編073200。縣政府駐阜平鎮。
博野縣面積 331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071300。縣政府駐博陵鎮。
蠡縣面積 652平方千米,人口 49萬人。郵政編碼071400。縣人民政府駐蠡吾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⑦ 保定法院在什麼地方啊請回答
根據《婚姻登記條例》的規定,男女雙方協議離婚時,提供的照片是單人免冠照。
對照一下你太太把錢借給他們的時間和他們宣稱的離婚時間,如果是婚前債務,要求其出具離婚協議,看離婚協議上是否註明共同債務的處理辦法。
當時該男子在借條上簽字時,現場還有其他人嗎?
照你說的情況,估計是要到人民法院解決了。如果人民法院會受理,有了立案材料,律師就可以查該男子的婚姻登記檔案了。
⑧ 保定法院在哪
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天鵝中路1號
電話:(0312)310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