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之側唐代寺院遺址

之側唐代寺院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6 06:34:17

⑴ 唐朝著名古跡有什麼啊

1.明堂

明堂,唐神都洛陽紫微城的大朝正殿,亦是唐洛陽城地標性建築。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下詔拆除紫微城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號「萬象神宮」,建成後放任百姓參觀九日。證聖元年(695年)被毀,次年重建號「通天宮」。

明堂高294尺,共三層,底層為方形,四面各施一色,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十二時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節氣,頂層施鐵鳳,「鐵鳳入雲,金龍隱霧」,呈「九龍朝鳳」之勢。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名為萬象神宮。

2.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

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3.華清宮

唐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後也稱「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包括原驪山國家森林公園,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

華清宮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初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

(1)之側唐代寺院遺址擴展閱讀:

華清宮歷史變遷

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唐玄宗悉心經營建起如此宏大的離宮,他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歲盡始還長安。故有「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御路無塵埃」之名句。

據清乾隆本《臨潼縣志》載:從開元二年(714)到天寶十四年(755)的40年間,先後出遊華清宮36次,有時一年兩去,其微行間出無法計算。游幸規模甚大,「千乘萬旗被原野,雲霞草木相輝光」。

後晉高祖天福年間,把破壞的華清宮「改曰靈泉觀」,賜予道士。宋時,「湯所館殿,鞠為茂草」,建築物已十分破爛。宋人只能根據華清宮的遺跡,「刊故宮圖於石」,讓後人知道唐代華清宮的全盛而已。

⑵ 求唐代宮殿和寺廟建築和布局

佛教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時皇家的重視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講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築風格及方位來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門向南開,但也有說法,寺院不能太正對南向,有點偏東或偏西的那種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間供奉彌勒菩薩,以布袋笑彌勒見多.四天王左東南、右西北(以彌勒為准,左即東方)。
彌勒菩薩的背後是供奉韋馱菩薩。以天王殿作為主線,縱線對正,接下來就是主殿——大雄寶殿,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當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東方葯師佛、西方阿彌陀佛。或者禪宗道場就乾脆供奉釋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大雄寶殿的左右兩旁一般是十八羅漢,左9尊右9尊。
釋迦牟尼佛的背後,一定是供奉觀音菩薩見多,稱海島觀音,左右善財童子和東海龍女。觀音大士身後配有羅漢或者三十二應身圖。
接下來是法堂和藏經閣,兩者可以上下兩樓,或者相互連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都在一條縱線上。
橫線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設立左右鍾鼓樓,左鍾樓(東邊),右鼓樓(西邊),一般鍾樓下或供奉地藏菩薩,鼓樓下或供奉伽藍菩薩(現關公像)。也有的寺院將鍾鼓直接設立在大雄寶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為名
東漢明帝時,釋摩騰自西域用白馬馱經,初宿洛陽鴻臚寺,於是以「寺」名之,創立「白馬寺」。「寺」在白馬寺創立之前,為官署之名,後來凡是僧眾所居處,皆以「寺」為名。
在中國佛教寺廟的建築中,殿堂是寺院建築的主體。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所,堂是供僧眾說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將就普通常見寺廟的格局作些介紹。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從山門(寺院正門)起沿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座殿堂,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築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殿之後是法堂或藏經樓(閣)或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藍殿、祖師堂(或觀音殿、葯師殿等)相對。寺院的主要生活區常集中在主軸線東側,包括僧房(居室)、香積廚(廚房)、齋堂(飯堂)、職事堂(庫房)、榮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特設在中軸線西側。
山門
佛寺的大門稱為「山門」。由於「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多在山林之處,所以得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中間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如同兩個門衛護持寺院。

天王殿
進了山門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兩側有鍾樓和鼓樓。天王殿中間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彌勒佛。東西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彌勒佛背後神龕內供韋馱菩薩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寶殿」,俗稱「大殿」,為寺廟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漢譯,是對佛祖釋跡牟尼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見的供奉釋迦牟尼佛有三種姿勢:一種稱「成道像」,結跏趺坐(交,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成道前,為了眾生而犧牲自己,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再一種為「說法像」,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還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還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種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指體現...... 修建寺廟的功德沒有弘法利生多。

⑶ 繁華的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的建築規劃有哪些特點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區東南部,始建於582年。唐代進一步修建完善,並增建了大明宮、興慶宮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582年,隋文帝下詔興建新都,左庶子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並組織施工,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郡公,故命名新都為大興城,宮城為大興宮,宮城正殿為大興殿,大興殿正門為大興門,新設禁苑為大興苑。

大興城平面布局規整,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由於城牆過長,修建時間倉促,大興城初完工時城牆較低矮,以後陸續增築過多次。

大興城外郭城南、東、西三面各開三門,到了唐代相承未改。南面中間為明德門,東為啟夏門,西為安化門;東面由北至南依次為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西面由北向南依次為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

北面兩門,都在宮城西側,西為光化門,東為華林門,唐避武則天的祖諱改為芳林門。

城內靠北牆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餘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排列規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為界,兩側相互對稱。

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為55坊,朱雀街東因城東南角曲江池佔去一坊地,比街西少一坊。此外,在朱雀街東西兩側,各用兩坊地面積,修築有都會市和利人市。

都會市在朱雀街東側,唐代稱為東市;利人市在朱雀街西,唐代稱為西市。坊四面有圍牆,通過固定的坊門出入,是相對封閉的居住區。東、西兩市是商肆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即大興宮,是皇帝寢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宮城內部分為三大部分,中間部分供皇帝寢居臨朝。東面為東宮,是皇太子的寢居之地。西面為掖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宮城南面有門連同皇城,北面有門出城入大興苑。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個部門的辦公區。除個別一些部門有特殊情況外,幾乎全部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里。

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按照《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說法,分別排列在皇城城垣內的東西兩側。

為解決宮廷和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在大興城中還設計了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和曲江池水幾條水渠,流貫外郭城、皇城、宮城和大興苑。

曲江池本是一處天然水泊,秦漢時即曾修鑿,辟為游賞勝地。宇文愷進一步疏鑿整治,使其佔去整個城內地勢最高的東南隅處一坊之地,一方面作為水庫,調劑城內供水,一方面也為城市開辟一處風景區,並在這里修建離宮別館,供帝王權貴游賞。

隋文帝忌諱「曲江池」的「曲」字,便根據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為芙蓉池,同時將曲江池邊的園林館捨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苑在城北,西起漢長安城故城,東止灞水、滻水岸邊,北至渭水,南抵大興城下。大興苑的設置,主要是供帝王遊玩,但它對保障大興城特別是宮城的安全,也起到重大作用。

大興城的宮城北牆,同時也是外郭城的北垣,牆外沒有其他依託,而北面的龍首原為制高點,容易對宮城造成威脅。將城垣北面化作苑囿,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東面的灞水、滻水,以及四面的苑牆,拱衛皇宮。

唐代定都大興城後,更名大興為長安,同時將大興宮、大興殿和大興門,分別更名為太極宮、太極殿和太極門,大興苑更名為禁苑。從唐太宗時起,長安城陸續發生一些變化。

634年,唐太宗下令在宮城東側北郭牆外的龍首原上,興建永安宮,作為太上皇李淵避暑的離宮。635年改名為大明宮。至662年,唐高宗因患風痹病,嫌太極宮低窪湫濕,屋宇雍蔽,大規模擴建大明宮,並改名為蓬萊宮。670年,又改名為含元宮,但不久即復改回為大明宮。

唐高宗擴建後的大明宮,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建築之弘壯則往往過之。唐代除高宗、玄宗以外的歷朝皇帝,都是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是在舉行一些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依循禮制到太極宮中舉行。

隨著君主住所的遷徙,太極宮中的一切附屬設置也隨之轉移到大明宮中,如大明宮中的少陽院,即是相當於太極宮東宮的太子寢宮。

由於大明宮在原來的宮城太極宮的東面,這兩處宮殿又分別被稱作東內和西內。

唐玄宗李隆基原來居住在長安城東垣下的隆慶坊,登基後避諱改為興慶坊,714年,改建此坊為興慶宮。至726年,又拓展興慶宮,占據了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和西面勝業坊的一部分。753年,又大規模修築興慶宮的牆垣。728年以後,唐玄宗基本居住於興慶宮內,故興慶宮又被稱作南內。

興慶宮內有引龍首渠水匯注而成的龍池,是長安城內僅次於曲江池的水泊。

隨著大明宮和興慶宮的興建以及其他實際情況,隋時城市街道坊市形態也陸續發生一些變化。

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開在外郭城北垣上,門南面正對翊善坊,坊牆如同影壁遮擋著宮門。為此只好將翊善坊和它南面的永昌坊從中一分為二,辟出通道,連接到皇城東面延喜門與外郭城東側通化門之間的東西幹道上。

興慶宮擴建後,佔去永嘉、勝業兩坊的一部分,732年時在興慶宮西南角修建花萼相輝樓和勤政務本樓,為拓展樓下地面開辟廣場,又拆毀其西南面東市的東北角和它南面道政坊的西北角。

城東北角的永福坊,在玄宗時築入苑地,作為專供皇子王孫居住的宅院,名為十六王宅。這便阻斷了沿東城牆和北城牆下伸向城東北角的順城街。

至唐宣宗時,為方便從曲江池去往新昌坊的青龍寺,又將曲江池與新昌坊之間的升道、廣德、立政、敦化四坊一分為二,從中開出一條新路。

此外,唐代在外郭城北面的芳林、廣化二門中間,又新開一座景耀門,這是外郭城垣較大的變化。

隋唐長安城內各區域人口居住疏密很不均衡。沿外郭城南垣的四排坊,除城東南角曲江池附近因辟為游覽風景勝地而比較繁華以外,其他諸坊都很少有人居住。

長安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區的北側,尤以東、西兩市周圍地區最為繁華。

長安城外郭北垣諸門都通向禁苑,日常出入使用的是東、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門。

這九座城門除南面正中的明德門為五個門道以外,其他各門都是三個門道,中間的一個門道很少使用,可能只供皇帝出行。一般出入分別走兩邊的門道,「左入右出」。

街道的寬度,根據交通需要,分作幾個等級。第一級是連同幾座主要城門的街道。除了東西兩側靠南頭的延興、延平兩門,由於城南部人口稀少,這兩座城門離城外東西方向的大道也較遠,行人比較稀少,因此街道寬度一般外,與東、西、南三面其他幾座城門相對的街道,寬度都在100米以上。

皇城朱雀門到外郭明德門之間的大道最寬,達150米左右。這條大街向北,一直貫穿到宮城朝廷正殿,設計這樣的寬度,不但凸現出朱雀大街的全城中軸線作用,還顯示出強化皇權核心地位的用意。

另外,隋唐兩代都在明德門外設有天壇,皇帝登壇祭天德的儀仗規模浩大,普通寬度的街道很難容受,也需要這樣一條寬闊的道路。

第二級是城中大多數道路,寬度在40至70米不等。第三級是順四面城牆下的道路,寬度在2.5米以內。

長安城內街道兩旁大多挖有水溝,以排除路面積水,但因地面系顆粒細小的黃土,稍遇雨水,即泥濘不堪,排水溝也無濟於事,晴天則車馬一過塵土飛揚。

為保持路面的乾燥清潔,744年以後,在一些主要街道的路面上,鋪設從滻河岸邊運來的河沙。為防止路沙散出,在道路兩旁築有低矮的土垣,當時人稱之為「沙堤」。

隋唐兩代是佛、道兩教的興盛時期,長安城中建有100多所寺院道觀。這些寺觀大多散布在城內各坊當中。此外在宮禁中也有專設的佛堂、道壇;東、西兩市專設有供信徒放生的水池,名為「放生池」,池邊建有供奉佛像的佛堂;還有一些著名寺院,坐落在城垣外邊。

青龍寺是唐代長安城名寺,位於陝西西安鐵爐廟村北,寺前身為隋靈感寺,是佛教密宗教派的根本道場,711改名青龍寺。寺址西北部有東西並列的兩組院落遺跡。

青龍寺隋代靈感寺部分毀於唐武宗會昌滅佛時;晚期為唐宣宗時重建,沿用至北宋。早期西院有中三門,門內設塔,塔北建佛殿,四周有迴廊或院牆。

青龍寺東院中心亦有一殿堂。晚期西院伽藍廢中三門,在早期舊基上重建殿、塔,並修治迴廊,新設北門。東院也重建了殿堂。晚期殿、塔規模不如早期宏偉。

青龍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寶以後,日本、新羅等國僧人來中國學習密教,多到青龍寺求法。寺址的發掘,為研究唐代寺院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

長安城中雖然寺觀林立,卻對城市建築景觀影響不大。當時寺觀的建築形式與平面布局,與富貴人家的住宅沒有太大差別,長安城中有許多寺觀就是由官宦舍宅改作。

體現寺院特色的建築物主要是塔。長安城中最有名的佛塔應是城西南角和平、永陽二坊內的大庄嚴寺塔和大總持寺塔。

這兩座塔,形制完全相同,塔身木構,都是由宇文愷規劃建造。宇文愷意圖用這兩座高塔,來彌補城西南角地勢較低的缺憾。

保存下來的慈恩寺塔和薦福寺塔,即俗稱的大雁塔、小雁塔,也都是當時著名的佛塔。

唐代地官僚勛戚除在城內佔有豪華的住宅,許多人還在城外近郊風景秀麗的地方建有別墅。別墅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沿樊川一線,其次在城東灞、滻兩河附近以及藍田附近的輞川也比較集中。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發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時期,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安史之亂後走向衰落。

763年,唐代長安城被吐蕃佔領15天。晚唐時黃巢攻入長安,在黃巢軍和唐軍的廝殺之中,城市遭到嚴重破壞。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

至此,有著總計306年歷史的隋大興城或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規劃和建築,不僅對後世有深遠影響,在當時就已為隋唐王朝周邊的一些地方政權和域外鄰國所仿效。例如渤海國上京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受到長安城的深刻影響。

⑷ 關於唐長安遺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
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
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
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
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
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
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宮殿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大明宮和興慶宮,
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
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兩儀
殿(隋稱中華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朴。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里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並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後的場所。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
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
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
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
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其中著名的里坊有親城坊。

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庄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
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
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⑸ 中國有哪些關於唐朝的景點

山西晉祠,江蘇無錫唐城(影視城)
樂山大佛(四川)

華清池 (陝西)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側,東距西安30公里。華清池因為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傳說而名聲遠播,其實華清池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早在西周時期,周幽王就曾在此建驪宮;後世的秦始皇、漢武帝也都在這里建立行宮;唐代更是大興土木,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為豪華,並正式改名為「華清宮」。
華清池東區懸掛有郭沫若題寫的「華清池」金字匾額,區內有荷花閣、飛霞閣、五間廳(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曾在此居住)等建築,其中溫泉石壁上的《溫泉頌碑》是我國碑石藝術寶庫中的精品。中區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區內有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星辰湯及文物陳列室。西區內有九龍湖、飛霞殿,還有《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大型壁畫,該畫由90塊漢白玉組成,長9.15米,高3.6米,描述了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驪山溫泉宮第一次召見楊玉環的情景。
交通:去華清池的車子很多,但最好乘火車站東側的306和307路公交車(30分鍾可到),往返車費8元,單程5元。這兩部車車身全綠,非常好識別,平均10分鍾一趟,途經華清池、秦陵、兵馬俑各處,很方便。
門票:40元,學生半價。

大慈恩寺(大雁塔)
全稱「慈恩寺大雁塔」,位於距西安市區4公里的慈恩寺內,始建於公元652年,相傳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唐三藏)自天竺國歸來後,為了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親自設計並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御筆親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
大雁塔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塔高64餘米,塔基邊長25米,共有七層,塔身呈方形錐體。全塔採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稜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風格。附近還有曲江池、杏圓和樂游原等景點,風景秀麗。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是必游之地。近年來,由於西安市區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大雁塔已傾斜了1米有餘。
交通:乘5路、19路、21路、610路公交車可直達。
門票:淡季20元,旺季25元。(登塔需另加20元)
開放時間:8:00~17:00
小貼士:在慈恩寺的背面,有一個大雁塔廣場,那裡有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看噴泉的時間:周一~周五12:00,21:00;周六、周日、節假日:12:00,14:00,16:00,18:00,21:00。淡季和旺季的時間就是晚上21:00提前到20:00。

驪山
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0餘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遠遠望去,整座山形如一匹黑色的駿馬。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在洪荒時代,這里就是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鬧劇也發生於此。
驪山山腰有一座老君殿,是華清宮朝元閣遺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藝術價值很高,現存於陝西博物館內。山腰上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小石洞,這就是西安事變中,蔣介石的藏身之所,洞邊有一座小亭子,名為「兵諫亭」。在老君殿北面,你可以欣賞到驪山晚照,每到夕陽西下之時,這里的台階狀山坡籠罩在金黃的微光之中,一派寧靜平和的景象。
交通:從西安火車站乘306或307路公交車可以直達;也可在參觀完華清池後步行即到。
門票:30元

華山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西安以東120公里的華陰市,古稱太華山,海拔2200米,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
在五嶽之中,華山以險著稱,登山之路蜿蜒曲折,長達12公里,到處都是懸崖絕壁,所以有「自古華山一條道」之說。華山五峰中又以東峰(朝陽)、西峰(蓮花)、南峰(落雁)三峰較高:東峰是凌晨觀日出的佳處,西峰的東西兩側狀如蓮花,是華山最秀奇的山峰,南峰落雁是華山最高峰。三峰以下還有中峰(玉女)和北峰(雲台)兩峰。玉女峰相傳曾有玉女乘白馬入山間。雲台峰頂平坦如雲中之台,著名的「智取華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華山的名勝古跡也很多。廟宇道觀、亭台樓閣、雕像石刻隨處可見,華山上比較著名的古跡有玉泉院、真武宮、金天宮(白帝祠)等景點。華山以北7公里處的西嶽廟是古時祭祀西嶽華山神的廟宇。
關於華山主峰的三個提法:1、五大主峰,包括北雲台峰(1561米)、中玉女峰(2024米)、西蓮花峰(2083米)、東朝陽峰(2100米)和南落雁峰(2160米)。
2、四大主峰,東峰、西峰、南峰、中峰
3、三大主峰,東峰、西峰、南峰,將玉女峰算在東峰里,或者略過不提。
此外,在北峰和三大主峰之間還有一個不出名的五雲峰,南峰和西峰之間還有丹峰,通常都不提。

門票:旺季(4月1日~11月30日)100元、淡季(12月1日~次年3月31日)50元,學生旺季90元、淡季40元;軍人持證半價優惠。70歲以上壽星,持證免票,60~70歲持證半價優惠。
在玉泉院以東2公里的皇甫峪,有一條長8公里的水泥進山路至瓦廟溝,從瓦廟溝可以乘索道直接上北峰,只需七八分鍾。索道單程60元,往返110元。上山中巴10元,往返20元。索道運行時間:夏秋季(4~10月)7:00~19:00;冬春季(11~3月):9:00~16:00。此外,從玉泉院行至青柯坪後可以乘纜車直達東峰,此段索道單程票價50元,來回85元。

⑹ 平輿縣的文物古跡

名單介紹殷商摯國故城遺址(縣保)位於平輿縣城。東起文化館,西至烈士陵園,南到清河邊,北及永盛花園小區。始築於商代,並在先秦及以後歷代長期使用。沈子國故城遺址(省保)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周遺址。面積202萬平方米。為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是中華沈氏的發源地。該遺址為中原地區保護較好的西周、春秋古城遺址之一。先秦汝墳故城遺址(縣保)又稱安成故城。位於老王崗鄉興旺店村委一帶,城垣呈梯形。是中原地區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據考證,《詩經》中《關雎》、《汝墳》等十一篇創作於此。故城南有安成世家豪族的塋地,號稱「十八冢」。陽城故城遺址(縣保)位於後劉鄉新集村一帶,城垣呈長方形。春秋時為楚所置。秦統一六國後,置陽城縣,屬陳郡。據考為中國首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鄉里。西漢時陽城改屬汝南郡。東漢初年裁並入汝陽,為世家袁安的庄宅。唐代在故城遺址上建陽城寺院,至民國仍有遺存。戰國韓古城遺址(縣保)位於後劉鄉韓古城村。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軍事設施---壁壘遺址。東皇廟(縣保)位於縣城摯地大道中段東側。原名聖母廟,又名東塔寺,是一座始建於周代,道教與佛教兼容,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廟。主要殿宇包括:聖母殿、文王殿、東皇閣、老君殿、羅漢殿、袁安祠、二龍祠、陳蕃祠等。寺廟設有諸多地方名人專祠。該寺廟多次毀於戰火,又歷代重修,今僅存東皇閣。洪山廟(縣保)位於後劉鄉洪山廟村,與上蔡白龜廟、淮陽太昊陵齊名,為「豫南三大古廟」之一。遠古名穀神廟,據考為商紂王之子殷洪大難餘生,自號「洪山隱居」(又名洪山道人)隱遁處。主要殿閣有:洪君殿、先王殿、玉皇閣、牛王宮、馬王殿、龍王殿、奶奶殿、閻王殿、天王殿、羅漢殿等。仙翁廟(縣保)位於東和店鎮仙翁廟村,是當地百姓為紀念為民驅魔看病的仙人費長房而建的廟宇。郭寺遺址(縣保)位於萬冢鄉郭寺村。建於隋代開皇元年。五代毀於兵火,宋代重修。主要殿閣有:佛祖殿、羅漢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閣等建築。與射橋開元寺和附近的陽城寺院齊名,曾為汝東名寺。60年代初廢棄。東岡寺遺址位於老王崗鄉小崗村西。初為老子廟。東漢中期,人們「誦黃老之微詞,尚浮屠之仁祠」,因廟址濱鄰汝水鴻隙陂,為當時中原地區的重要漕道,建東崗寺,至唐代達到鼎盛。曾有佛祖殿、佛光殿、老子殿等殿堂十餘座,並有大面積寺田。清末廢於捻軍起義。回龍寺遺址位於老王崗鄉賈屯村。相傳是西漢時期人們為祈禱龍王回此休息、頤養天性而建,名龍社,又稱廻龍廟。東漢時期拓建佛教各殿閣,唐代達到鼎盛。主要殿宇為大雄寶殿、龍王殿等。白龍廟遺址位於老王崗鄉白龍王廟村。古為當地人民為祈求白龍造福鄉民而建造。宋代以後,廟內曾建玉皇大帝、土地、三奶奶諸殿閣,香火旺盛。建國後廢棄。玉皇廟遺址位於玉皇廟鄉玉皇廟村。原名為「光武廟」、「劉秀廟」,後名玉皇廟,是豫南地區著名的道教聖地。始建於東漢末期,歷代重修,60年代初廢棄。主要建築有玉皇閣、天師觀、劉秀殿、賈娘娘祠等,其中以玉皇閣規模最大。廟灣鎮會館廟位於廟灣鎮北區。明代晉秦商人相地脈、卜吉凶,於鎮北鄰河處創立「山陝會館」。內設關帝殿、樂樓、天王殿、財神殿、灶君殿、馬王殿等。關帝殿氣勢恢弘,蔚為大觀。60年代,山陝會館廢棄,今存馬王殿和修復的「關帝殿」及六塊明清碑刻。廟灣鎮東岳廟又名東王廟,位於廟灣鎮東區。建於宋代,明時重修。供奉齊天大帝、東王黃飛虎、太上老君、南天老母、西天老母像。南端有一口古井,井上建有供奉姜子牙的廟舍。該廟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有信徒重修,但形制較小。陳蕃祠遺址又名「陳公祠」,位於射橋鎮西關。是東漢末期為奠念名重當朝的太傅陳蕃而建。陳蕃晚年因「黨錮之爭」,被宦官勢力殺害,被朱震密葬於此,附近有古稱「古冢十二座」的陳蕃後裔墓葬。祠內主要殿堂有:陳公堂、朱震祠、黃浮祠、陳逸祠、范滂祠等,歷代修葺。近代祠堂毀於兵火。張令公祠又名張令公廟,位於射橋鎮古城南。張令公,即漢代平輿縣令張熹,字季智,桂陽郡臨武縣(今湖南衡陽市)人。張熹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擁戴。因天大旱而焚身求雨,當地百姓立祠紀念。歷史上曾屢毀屢修,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當地信徒籌建祠舍數間,恢復祭拜儀式。董孝子祠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與仙女廟毗鄰。董孝子即董永,西漢時期寓居汝南,為著名孝子,因賣身葬父感動世人。並與美麗賢淑、擅長紡織的玉貞姑娘產生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後世神化為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當地百姓為紀念董永的孝行,在其故居上建董孝子祠。近代毀於兵火。織機廟遺址又名仙女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是紀念漢代汝南孝子董永及其妻七仙女的廟宇。據考證為晉代修建,主要殿堂有:孝子祠、玉女殿(又稱七仙女殿)、織機房、月圓堂等殿閣。射橋壺仙觀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南,是古人祭祀懸壺濟世的壺公和弟子仙翁費長房的觀閣。門題「懸壺濟世」。東漢時汝南郡治在今射橋鎮古城村一帶,這里盛傳神仙壺公和弟子費長房救死扶傷、惠濟黎民、鞭笞百鬼、驅使社公的傳說。晉代,當地人們建造殿堂兩座,一座為「壺公祠」,一座為「仙翁觀」,各具殿舍五間,合稱「壺仙觀」。生死祠遺址又名「范張廟」、「雞黍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是當地群眾為紀念張元伯、范巨卿、郅君章、殷子微生友、死友之情而建。祠中建生友堂、死友堂,謳歌人間信義真情。民國初年,毀於兵火。四賢觀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據考證,為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四賢罹難闊別重逢之地,時稱「古城聚會」。後人為紀念四人古城聚會,在此建起「四賢觀」。主要殿堂有:趙雲祠、張飛祠、關公祠、劉備殿、四賢觀等。開元寺遺址位於射橋鎮中,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唐代名剎。該寺佔地500畝,並有大量寺田,規模宏大。建供奉釋加牟尼舍俐的佛塔和天王殿、普賢殿、文殊殿、觀音殿、地藏殿、佛賢殿、高僧殿、彌陀殿、佛光殿、藏經閣、三聖祠等大型殿宇。元、明、清曾置僧綱寺,為豫南的佛教中心。該寺60年代被毀,但明代重修的碑碣仍在。龍王廟(縣保)位於縣城東北十公里處,是一座千年古廟。該廟清代以前頗具規模,除分造六色神龍寶殿外,還建有禹王殿、玉皇殿、佛祖殿。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行廟會。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省立百泉鄉村師范學校遷移該廟,利用廟址擴建學校。今僅存青龍殿與《皇清重修龍王廟碑記》的殘碑一塊。射橋黌學又名「孔廟」,位於射橋鎮小學院內。始建於明泰昌年間,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東西廡聖跡殿、詩禮堂、崇聖祠等,近代毀廢。現僅存詩禮堂。該殿堂為明清時縣科庠生科舉後舉行尊孔授儀的場所,對宣傳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影響。現存詩禮堂系清代重修,整個建築保護完整。普照寺秀公戒師和尚塔(省保)又名普照寺塔,位於李屯鄉普照寺村西,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師和尚的墓塔。普照寺原名崇林寺,始建於唐代,毀於清咸豐十年,現僅存一塔。該塔建於金明昌五年(1194年),高14米,共7級,為密檐式磚砌塔,結構嚴謹,雕刻精美,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金塔。

⑺ 安徽黃山發現唐朝古寺廟遺址是真的嗎

近日,在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東南小岩自然村的一處山坳中,發現一處被當地俗稱「古岩院」的大型古寺廟遺址。

據初步考證,該寺廟建於唐朝初年,是古徽州地區較早的佛教寺廟之一。





黃山市文物管理部門表示,該遺址文化遺存富集,將為進一步研究這一時期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形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⑻ 博爾巴任在什麼地方 揭秘唐代古城博爾巴任或為唐朝公主行宮

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圖瓦共和國一個偏遠的Tere-Khol湖中,有一座古城遺址,遺址名為博爾巴任(Por-Bajin),屬唐式建築,應為回鶻人所建。但回鶻人所留的文字資料極少,此遺址的由來至今仍是謎。 這處名為博爾巴任的古城堡遺址位於俄羅斯南部圖瓦共和國小鎮昆古爾圖克

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圖瓦共和國一個偏遠的Tere-Khol湖中,有一座古城遺址,遺址名為「博爾巴任」(Por-Bajin),屬唐式建築,應為回鶻人所建。但回鶻人所留的文字資料極少,此遺址的由來至今仍是謎。
這處名為「博爾巴任」的古城堡遺址位於俄羅斯南部圖瓦共和國小鎮昆古爾圖克附近,佔地約4公頃,距離俄蒙邊境數十公里。

考古學家們在此發現了方形建築物地基、與建築物正面相連的成對樓梯、立式梁結構、支撐屋頂的雕花頂梁結構、陶制瓦片等具有中國唐代建築特色的遺跡。
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繪有雕花圖案的赤陶浮雕等,這種吉祥圖案在中國唐代古跡中較為常見。
考古專家根據以上發現推測,該城堡並非尋常大戶人家宅院,可能是遠嫁回鶻的中國唐代寧國公主的行宮。

由於當時的回鶻可汗曾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將女兒寧國公主許配給其為妻。寧國公主及其隨從於公元758年抵達回鶻都城(位於今蒙古國境內),該地距離昆古爾圖克僅有2天路程。
「博爾巴任」古城堡遺址最初於1891年被發現,蘇聯考古學家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此處進行過考古挖掘,但一直未能揭開城堡主人身份的謎團。
遺址有發現地震及燃燒過的痕跡,「博爾巴任」可能曾被地震引發的火災所損毀。此外,當地冬季非常寒冷,「博爾巴任」沒有發現取暖系統,顯示此遺址使用的時間非常短,可能完工沒多久就廢棄了。
由於此遺址使用的時間非常短,城內屋小,獨棟又格局相似,像是高僧的住所,因此,也有學者推測推測「博爾巴任」可能是回鶻的牟羽可汗興建的摩尼教寺院。

⑼ 唐朝八大古寺有那些

1、興教寺

倚少陵原而建的興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這里是我國著名高僧玄奘法師的長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師圓寂後,葬於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興教寺坐北朝南,門內鍾鼓兩樓夾道對峙,氣象庄嚴,遠眺終南山,峰巒疊嶂,景色秀麗,是佛教人士游覽和瞻仰玄奘遺跡的勝地。寺內藏有明代銅佛像、緬甸玉佛像各一尊,還有歷代經卷數千冊。周總理曾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來此瞻仰玄奘墓塔。

興教寺塔又稱玄奘靈塔。位於長安區興教寺慈恩塔院內,玄奘(602年-644年),唐代高僧,唯識宗創始人之一。圓寂後初葬白鹿原,總章二年(669年)遷葬今址立塔,建立寺,肅宗賜額「興教」。

2、觀音寺

新津觀音寺坐落在縣城南約7.5公里的永商鎮寶橋村境內,面臨邛水,背負群山,蒼松翠柏,清水環繞,山如九峰拱衛,狀如蓮花,故有"蓮華接翠"之稱。1956年8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以驚世絕倫的明代壁畫著稱。

3、興國寺

興國寺,也叫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市區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於山東濟南市歷下區。興國寺坐落在千佛山陰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創建於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經擴建,改稱為"興國禪寺" 。

4、洪福寺

洪福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地區,擁有彩塑的瑰寶的寺廟位置忻州洪福寺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23公里之北社東。建築原為一座寺院。現存坐北朝南正殿五間、東配殿五間、西配殿拆剩兩間,南面山門一座和四周圍牆。2000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大同古城內西南隅,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

華嚴寺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6、禪經寺

禪經寺是始建於隋,是唐代長安城樊川八大寺之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與華嚴寺相對。歷史沿革禪經寺位於西安市長安區樊川神禾塬北麓。與長安少陵塬畔的華嚴祖庭華嚴寺隔川南北相望。該寺始建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7、牛頭寺

唐代古寺--牛頭寺位於長安區韋曲鎮東南少陵原畔勛蔭坡上,距西安城約12公里,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牛頭寺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又一說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改名為福昌寺,元佑元年(1086)復名牛頭寺至今。

8、法幢寺

法幢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南山公園南禪寺旁邊,是青海省最大的漢傳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始建於1943年,原來位於西寧市城西區園樹庄。2003年為給西塔(西寧--塔爾寺)高速公路建設讓路,該寺從園樹庄搬遷到這里,這里原是"南山文苑"舊址。

⑽ 中國目前正在恢復重建的唐代寺院有幾家

二祖來寺始建於唐貞源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在寺內建塔,是中國佛教大乘禪宗第二代祖師慧可大師的舍利安奉處,距今有近1400年歷史。在歷史長河中歷經風吹雨打後,二祖寺只剩一片殘磚敗瓦。
近年來,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台灣、香港等地人士屢次到二祖聖地遺址朝拜、參觀,不少僧俗要求恢復和修建佛教聖跡二祖寺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佛教協會也多次來函稱,因禪宗六祖的其他五祖均有安奉之地,惟二祖尚待安奉,希望將二祖寺作為重要聖跡和對外交往的橋梁進行修復並開放。由此,二祖寺修復重建工作於2010年9月5日啟動。
近日,工人們在二祖寺西側修建放生池時,於距離地面2米處挖掘出一口古井。該井直徑2.5米,井壁為單磚砌成,青色古磚均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5厘米。古井附近,還發掘出一些白灰、碎瓷片和一扇磨盤。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