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昌邑故城遺址

昌邑故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6 10:35:37

『壹』 昌邑故城的遺跡發掘

1980年、1982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昌邑故城遺址進行了兩次調查勘探,探清古在平面略呈方形版,檔城牆長1215米,西權城牆長1377米,北城牆長1585米,南城牆長1720米.城牆分段板築,土質為摻有石灰的粘性黑土,夯層9,10,11厘米不等.城址上現有前昌邑,後昌邑,侯花園,城角劉四個村莊,范圍內發現大量漢代遺物和少量的戰國遺物,有瓦,小鼻罐,淺盤細柄豆,壺,銅鏃,鐵柱,弩機.陶井圈等.還發現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釀造窯址.另有部分唐,寧,金元時期的遺物如:鐵釜,研究碗,盤等.大量的文化遺存,為我們研究古昌邑的歷史與興衰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貳』 昌邑故城的軍事要地

昌邑自抄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秦襲二世二年的楚漢之戰.漢景帝三年的七國之乩平叛之戰等都曾發生在這里.昌邑又是走蛟卧虎之地,孕育出許多曠世梟雄.西漢初,梁王彭越從這里揭竿,東漢末,費亭候曹操任兗州牧於此.自戰國至魏晉是昌邑的鼎盛時期,這一帶是當時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貿易中心.西漢時,昌邑城內已有了自己的冶鐵業和專門管理冶鐵的鐵官,是當時全國49處從事鐵器生產的官辦工業之一.據<<漢書>>;記載,當時昌邑從事冶鐵生產的工役就是280從繁榮昌盛逐漸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黃河幾次決口,厚厚的泥沙把這座古城湮沒在黃土之下,僅留下城廓殘桓隱約可現.據《巨野縣巨志》記載,明清時期,每當陰雨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看到城闕形.這就是著名的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後人作憶秦娥昌邑懷古贊日: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闕.楚漢交兵流碧血,酈商沖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略地,千古英傑。

『叄』 山東昌邑有什麼景點

昌邑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濰河下游,萊州灣畔,地理坐標為北緯36°25′—37°08′,東經°13′—119°37′。屬於濰坊市下轄的縣級市。市域總面積1578.7平方公里,轄3街道6鎮,691個行政村。北部沿海海岸線長53公里,淺海面積410平方公里,灘塗面積254平方公里。。常駐人口:60.35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戶籍人口:58.2萬人(2011年)。昌邑市人民政府駐奎聚街道市府街1號。
風景名勝
濰水風情濕地公園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證審批的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之前被水利部確定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被旅遊部門評定為AAA級旅遊風景區。
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博覽園,位於昌邑市圍子街道,佔地總面積1000畝。先後被國家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省林業局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山東省生態教育示範基地」和「中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昌邑市博物館坐落於昌邑市城東,文山西麓,佔地40.71畝,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近百件。商代末期的鄧共、明代孫昂墓出土的隨葬石俑、黃元御《傷寒懸解》手稿等。
古文化遺址:
千戈庄龍山文化遺址:位於現北孟鎮千戈庄西南50米處,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內涵不太豐富,暴露較少,曾出土素麵加沙黑陶器殘片。
石埠西村商周遺址:位於現石埠經濟發展區西村西50米牛頭埠南坡,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文化層厚1.5米。1981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陸山周代遺址:位於飲馬鎮山陽村北,整個遺址坐落在博陸山西南坡上,西北東南向,長300餘米,寬200餘米。
故城遺址:
鄑邑故城遺址:位於龍池鎮東利漁村東南方約2000米處,南北寬200餘

鄑邑故城遺址
米,東西長300餘米,古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餘米,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密鄉故城遺址:位於圍子街道古城裡村。故城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
都昌故城遺址:東西300餘米,南北400餘米,1978年文化館基建,挖出漢代陶片及卷雲紋瓦當若干。
膠陽故城遺址:西漢時為膠陽候國,位於北孟鎮高陽村。遺址南北長45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高陽村坐落其上。

『肆』 濰坊昌邑有哪些名勝古跡

你好,昌邑的歷史名勝古跡有:
千戈庄龍山文化遺址、 昌邑高陽候墓、昌邑埠頭戰國墓、昌邑姜氏祠堂、 高陽侯墓 、 固王冢墓群 、 都昌故城遺址 、 密鄉故城遺址 、 石埠西村商周遺址

『伍』 現在的昌邑市在春秋戰國時期叫什麼

昌邑縣,始於公復元前221年,秦朝始制置。春秋時期,齊滅紀後,所置有鄑、密、邶殿、都昌和棠鄉。

昌邑故城
位於山東巨野縣城南27公里的大謝集鎮昌邑集,是西漢山陽國,昌邑國的都城.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昌邑,春秋戰國時期為邑,秦時設縣,西漢時期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分梁地,置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王,從此昌邑城就成為王國之都.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劃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乞討山陽郡為昌邑國,封期子劉骰為昌邑王.劉骰在位十一年,死後其子劉賀繼位.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嗣,劉賀被征為帝位,在位僅27天,昏庸淫亂,被大將軍堆光廢為海昏候。

『陸』 昌邑的名勝古跡

文物古跡
(一)古文化遺址 1、千戈庄龍山文化遺址 位於現北孟鎮千戈庄西南50米處,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內涵不太豐富,暴露較少,曾出土素麵加沙黑陶器殘片。 2、石埠西村商周遺址 位於現石埠鎮西村西50米牛頭埠南坡,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文化層厚1.5米。內涵豐富,有大量的陶片和獸骨,上周時代的繩紋器物殘片多有出土。1981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博陸山周代遺址 位於飲馬鎮山陽村北(西距濰河約1000米),整個遺址坐落在博陸山西南坡上,西北東南向,長300餘米,寬200餘米,陶片暴露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標本,現藏市圖書館。 (二)古城遺址 1、故城遺址 位於龍池鄉利漁村東南方約2000米處,南北寬200餘米,東西長300餘米,古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餘米,被利漁村民拓為耕地。遺址有許多被鹽鹼腐蝕的陶片,紋飾難辨。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密鄉故城遺址 位於圍子鎮古城村。故城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後群眾用土將四周原有城牆殘基取平,但遺跡尚存。西牆北端,開挖了1條寬20餘米、深2米的南北大溝,暴露出許多磚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壘成,現已淤平。遺址出土文物有:卷雲紋瓦當、"齊化法"刀幣、銅戈、銅鏃等。 3、都昌故城遺址 位於今昌邑市第一中學、昌邑師范、市人民醫院、市檢察院駐地,北城牆在現檢察院北側,南城牆在市人民醫院南端,東與西關相鄰,西與劉家辛戈毗連,東西300餘米,南北400餘米,昌邑一中基建時出土許多漢代陶器,現藏市圖書館。昌邑師范南側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館基建,挖出漢代陶片及卷雲紋瓦當若干。 4、膠陽故城遺址 西漢時為膠陽候國,位於塔耳堡鎮高陽村。遺址南北長45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高陽村坐落其上。城址破壞嚴重,面貌全非,在該城內只能發現漢代的磚瓦殘片。 (三)古墓葬 1、埠頭戰國墓 位於現石埠鎮埠頭村北100米的土埠頂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徑約22米。墓室為土穴,內有積石,穴長寬各約3米。1977年,從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銅敦一件,玉璧殘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環兩個,瑪瑙環、玉環各一件,銅帶勾一件,骨器兩件。這是戰國時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陽候墓 位於塔耳堡鎮高陽村西南約1000米處,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約10米,"文革"期間將封土取平,現可辨墓道口痕跡。此冢即高陽候孫並之墓。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固王冢墓群 位於雙台湘南興福、北興福村西,虞河東岸。原有墓葬九座,稱為"九頂蓮花冢",並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蓋墊冢子、半邊冢、東高廟、西高廟、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難斷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仙姑冢與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與銅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環、雞形器、鳥形器等,全為泥制灰陶,造型生動;銅器有印章、洗、帶勾、勺、駑機等,非常精緻,其中銅印為方形長、寬、高均為2.3厘米,上有四個篆字"劉小字印",頂有橋式鈕。根據出土文物鑒定為東漢墓葬。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大埠漢墓 位於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畫像石2塊,長1.1米,寬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這是一座東漢墓葬。 5、林家埠漢墓 位於石埠鎮林家埠村南150米處,墓葬封土高約3米,底徑約7米。1975年在墓南側開挖排水溝時,發現銅壺1件,重15公斤,還有瓷壺2件,現已不存。根據出土文物鑒定為漢代墓葬。 6、黃福墓 位於都昌鎮黃家辛戈村西北,昌邑縣印刷廠東,墓室為石頭結構。原有封土高約10米,四周圍有磚牆,院門向東,並有台階數級可攀。院內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楊士奇所撰墓碑兩塊,墓道兩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馬,為明代御葬,抗日戰爭期間,墓室被盜,"文化大革命"期間,圍牆被拆,石人、石馬被砸。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黃元御墓 位於都昌鎮黃家辛戈村南300米處,風土高1.5米,底徑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邑姜氏祠堂
姜氏祠堂坐落於昌邑城裡南隅十字街南巷一號,解放路中段路西。現有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大門一間及東西耳房各兩間。西院北屋五間,南屋五間連大門一間。佔地面積約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築全部為磚木結構,青瓦覆頂,脊飾吻獸。正廳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頭梁端篆刻自東向西分別為「福、營、邱、分、派、壽」六字。大門十柱落地,門枕為精雕石鼓。一九八六年確立為昌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九年政府撥款,將其修繕一新,署文物管理所。一九九七年博物館成立後歸屬其管轄至今。二零零七年成為省重點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請成為國家重點。 據史書記載,「姜氏受姓於姜水,著於營丘,大於齊之桓景,而後繁衍於濱海諸郡」。昌邑一派則於宋末靖康年間(1127年-1128年)由寧海彤嶺(金朝寧海州彤嶺,現山東省乳山市徐家鎮峒嶺村)遷來,始祖為喜公,傳六世後無考。一世祖為文慶公,於元代自黃縣遷來。經六百餘年繁衍,現已成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輩出,遠者史書有載,此不再贅,近者於明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八世祖民望公均為御醫。六世祖鏜公官為南直隸鳳陽府通判。自清康熙始,我族更顯赫一朝,十一世士禎公,後入旗籍改李姓,官至江西、廣東巡撫,為清初肱股大臣、封疆大吏。其子煦公任蘇州織造三十二年,長期兼視兩淮鹽漕御史,後進階戶部右侍郎、大理寺卿。其侄焯公累升徐州知州,另一侄煌公在刑部為官,曾出資興築濰河堤防,至今受益。 尊宗敬祖,必建祠堂,此前昌邑姜氏各村各自修祠,規模卑小,不便祭奠。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昌邑姜姓闔族議定,在城裡購地一段,建先祠一處。由衷四、雲衢二公率先捐資,共集錢五百二十緡。先建正廳五間,東西廂各三間,並於廳西新營北屋五間,南偏九間,大門一間及四周牆垣。道光八年,可法公又出私田數畝,用每年所收田租之息作為祠堂修葺管理及祭祀之費。民國八年至十一年(1919年-1921年),續濤公率縣內二十六村並族人六十三人,共集資一萬余千錢(每千錢當銀元一元),對祠堂進行重修。姜泊庄其璐公一人捐資五千元,佔全部捐資的一半,至今為人稱頌。新中國成立後,將祠堂收歸國有,不再祭祀。

『柒』 昌邑的風景名勝

濰水風情濕地公園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證審批的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之前被水利部確定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被旅遊部門評定為AAA級旅遊風景區。
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博覽園,位於昌邑市圍子街道,佔地總面積1000畝。先後被國家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省林業局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山東省生態教育示範基地」和「中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昌邑市博物館坐落於昌邑市城東,文山西麓,佔地40.71畝,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近百件。商代末期的鄧共、明代孫昂墓出土的隨葬石俑、黃元御《傷寒懸解》手稿等。
古文化遺址:
千戈庄龍山文化遺址:位於現北孟鎮千戈庄西南50米處,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內涵不太豐富,暴露較少,曾出土素麵加沙黑陶器殘片。
石埠西村商周遺址:位於現石埠經濟發展區西村西50米牛頭埠南坡,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文化層厚1.5米。1981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陸山周代遺址:位於飲馬鎮山陽村北,整個遺址坐落在博陸山西南坡上,西北東南向,長300餘米,寬200餘米。
故城遺址:
鄑邑故城遺址:位於龍池鎮東利漁村東南方約2000米處,南北寬200餘米,東西長300餘米,古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餘米,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密鄉故城遺址:位於圍子街道古城裡村。故城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
都昌故城遺址:東西300餘米,南北400餘米,1978年文化館基建,挖出漢代陶片及卷雲紋瓦當若干。
膠陽故城遺址:西漢時為膠陽候國,位於北孟鎮高陽村。遺址南北長45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高陽村坐落其上。
古墓葬:
埠頭戰國墓:位於現石埠經濟發展區埠頭村北100米的土埠頂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徑約22米。墓室為土穴,內有積石,穴長寬各約3米。
高陽候墓:位於北孟鎮高陽村西南約1000米處,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約10米,文革期間將封土取平,現可辨墓道口痕跡。此冢即高陽候孫並之墓。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固王冢墓群:位於都昌街道湘南興福、北興福村西,虞河東岸。原有墓葬九座,稱為九頂蓮花冢,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埠漢墓:位於都昌街道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畫像石2塊,長1.1米,寬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這是一座東漢墓葬。
林家埠漢墓:位於石埠經濟發展區林家埠村南150米處,墓葬封土高約3米,底徑約7米。1975年在墓南側開挖排水溝時,發現銅壺1件,重15公斤,還有瓷壺2件,現已不存。根據出土文物鑒定為漢代墓葬。
黃福墓:位於都昌街道黃家辛戈村西北,原昌邑縣印刷廠東,墓室為石頭結構。原有封土高約10米。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元御墓:位於都昌街道黃家辛戈村南300米處,風土高1.5米,底徑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姜氏祠堂
姜氏祠堂坐落於昌邑城裡南隅十字街南巷一號。現有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大門一間及東西耳房各兩間。西院北屋五間,南屋五間連大門一間。佔地面積約九百平方米。二零零七年成為省重點保護單位。

『捌』 昌邑國是哪

劉賀抄漢廢帝劉賀(公元襲前92年—公元前59年),漢朝第9個皇帝,也是漢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他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19歲即位,當了27天皇帝,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去,分封到了今天的江西省永修縣,史稱漢廢帝。公元前90年,李廣利、劉屈氂因為策劃謀立昌邑哀王劉髆為太子,被漢武帝識破而滅族。公元前88年正月,劉髆駕薨,他的兒子5歲的劉賀成為昌邑王。公元前74年6月5日,漢昭帝駕崩,享年21歲。因為無子,7月18日,大將軍霍光等人迎立他繼位。據《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載劉賀罪行「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征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劉賀在即位二十七天內,就幹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平均一天四十件。霍光以其不堪重任,突然發動政變,與大臣奏請14歲的皇太後(霍光的外孫女漢昭帝皇後上官氏)下詔,於8月14日廢黜了他,並親自送他回到封地昌邑,削去王號,給他食邑二千戶。同年,霍光尊立衛子夫皇後唯一曾孫,戾太子劉據唯一的遺孫、18歲的劉病已為帝,是為漢宣帝。打發劉賀回到山東昌邑國,過著被監視的日子。他帶去長安的200多個官員除了3個正直的人,其它的都被斬首。

『玖』 昌邑歷史

一、歷史沿革

昌邑市歷史悠久,據北孟千戈庄出土的黑陶片鑒定,屬龍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據載夏禹分天下為九州始,此地即屬青州,春秋設城邑。屬紀國,齊師滅紀,改稱都昌,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安鄉置昌邑。金代昌邑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濰州。明洪武九年,改屬萊州府,洪武十年並入濰縣。1941年,昌邑縣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1945年日軍投降,分置昌邑、昌南兩縣屬膠東區西海專區,1950年改屬昌濰專區,1983年屬濰坊市。

二、文物古跡

(一)古文化遺址
1、千戈庄龍山文化遺址 位於現北孟鄉千戈庄西南50米處,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內涵不太豐富,暴露較少,曾出土素麵加沙黑陶器殘片。

2、石埠西村商周遺址 位於現石埠鎮西村西50米牛頭埠南坡,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文化層厚1.5米。內涵豐富,有大量的陶片和獸骨,上周時代的繩紋器物殘片多有出土。1981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呂山周代遺址 位於飲馬鎮山陽村北(西距濰河約1000米),整個遺址坐落在呂山西南坡上,西北東南向,長300餘米,寬200餘米,陶片暴露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標本,現藏市圖書館。

(二)古城遺址
1、故城遺址 位於龍池鄉利漁村東南方約2000米處,南北寬200餘米,東西長300餘米,古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餘米,被利漁村民拓為耕地。遺址有許多被鹽鹼腐蝕的陶片,紋飾難辨。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密鄉故城遺址 位於圍子鎮古城村。故城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後群眾用土將四周原有城牆殘基取平,但遺跡尚存。西牆北端,開挖了1條寬20餘米、深2米的南北大溝,暴露出許多磚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壘成,現已淤平。遺址出土文物有:卷雲紋瓦當、"齊化法"刀幣、銅戈、銅鏃等。

3、都昌故城遺址 位於今昌邑市第一中學、昌邑師范、市人民醫院、市檢察院駐地,北城牆在現檢察院北側,南城牆在市人民醫院南端,東與西關相鄰,西與劉家辛戈毗連,東西300餘米,南北400餘米,昌邑一中基建時出土許多漢代陶器,現藏市圖書館。昌邑師范南側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館基建,挖出漢代陶片及卷雲紋瓦當若干。 4、膠陽故城遺址 西漢時為膠陽候國,位於塔爾堡鎮高陽村。遺址南北長45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高陽村座落其上。城址破壞嚴重,面貌全非,在該城內只能發現漢代的磚瓦殘片。

(三)古墓葬
1、埠頭戰國墓 位於現石埠鎮埠頭村北100米的土埠頂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徑約22米。墓室為土穴,內有積石,穴長寬各約3米。1977年,從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銅敦一件,玉璧殘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環兩個,瑪瑙環、玉環各一件,銅帶勾一件,骨器兩件。這是戰國時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陽候墓 位於塔爾堡鎮高陽村西南約1000米處,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約10米,"文革"期間將封土取平,現可辨墓道口痕跡。此冢即高陽候孫並之墓。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固王冢墓群 位於雙台湘南興福、北興福村西,虞河東岸。原有墓葬九座,稱為"九頂蓮花冢",並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蓋墊冢子、半邊冢、東高廟、西高廟、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難斷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仙姑冢與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與銅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環、雞形器、鳥形器等,全為泥制灰陶,造型生動;銅器有印章、洗、帶勾、勺、駑機等,非常精緻,其中銅印為方形長、寬、高均為2.3厘米,上有四個篆字"劉小字印",頂有橋式鈕。根據出土文物鑒定為東漢墓葬。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大埠漢墓 位於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畫像石2塊,長1.1米,寬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這是一座東漢墓葬。

5、林家埠漢墓 位於石埠鎮林家埠村南150米處,墓葬封土高約3米,底徑約7米。1975年在墓南側開挖排水溝時,發現銅壺1件,重15公斤,還有瓷壺2件,現已不存。根據出土文物鑒定為漢代墓葬。

6、黃福墓 位於都昌鎮黃家辛戈村西北,昌邑縣印刷廠東,墓室為石頭結構。原有封土高約10米,四周圍有磚牆,院門向東,並有台階數級可攀。院內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楊士奇所撰墓碑兩塊,墓道兩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馬,為明代御葬,抗日戰爭期間,墓室被盜,"文化大革命"期間,圍牆被拆,石人、石馬被砸。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黃元御墓 位於都昌鎮黃家辛戈村南300米處,風土高1.5米,底徑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文物

銅器有:"五銖"錢范,膠西候印,"O"幣,刀幣,"銅仿壺"與"半兩銅錢"等。工藝美術有:玉璧,木雕水牛牧童,"思我良朋"畫卷。

『拾』 昌邑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動植物、礦產資源、民風民俗、民間傳說

昌邑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端,東與萊州市、平度市以膠萊河為界,南與高密市、安丘市毗連,西與濰坊市坊子區、寒亭區為鄰,北瀕萊州灣,市域縱長橫窄中若蜂腰。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處32.5公里,窄處僅7.5公里,總面積1578.7平方公里。佔山東省面積的1%。

市區位於市域中部偏西北,西距濰坊30公里,濟南215公里。

昌邑市屬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

截至2012年,昌邑市發現和開採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彭潤土、粘土、石英、大理岩、花崗岩、重晶石、河沙、地下鹵水、天然氣、石油等。從礦產結構上分析,非金屬礦種類較多,儲量較大,具有明顯優勢。

其中已開採的主要有:膨潤土,境內南部廣泛分布總計儲量約2100萬噸,其中大型礦床一處,中型一處,小型兩處。石英岩:主要分布於飲馬鎮以北的呂山至青龍山一帶,地質儲量為3683萬噸,且礦體厚度大,品位高,構造簡單,現與香港合資開采。

鹵水:主要分布於北部沿海,分三層,估計總儲量在10億立方米左右,開采歷史悠久,前景廣闊,目前已形成年產鹽16萬噸,溴2000餘噸的能力。



(10)昌邑故城遺址擴展閱讀:

昌邑市居民大多數為漢族,另有回族、滿族、苗族、彝族、壯族、蒙古族、布依族、朝鮮族、俄羅斯族等少數民族。

2016年,昌邑市成立市演藝中心,承辦「十藝節」部分展演節目,圖書館、文化館通過國家一級館驗收,承辦全國中學生排球聯賽等重要賽事11項,被評為全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2016年,昌邑市完成道路、綠化、雨污分流等市政基礎設施投資19.5億元,城市基礎設施惠及面積達60平方公里。投資58.9億元實施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完成小城鎮建設投資145.3億元,堤頂路工程總投資3.1億元,已建成40公里。

行政村通油路率、集中供水率均達100%,投資12.6億元改造電力設施,建成城市社區服務中心13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82個。新增成片造林13.2萬畝,林木覆蓋率26.8%。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