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反山遺址線稿

反山遺址線稿

發布時間: 2021-01-06 21:54:07

⑴ 良渚文化時期有自己的文字了么

良渚新出土大玉璧刻符 中國文字起源之一?
·良渚文化首次發掘出土刻符大玉璧

12月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餘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在臨平玉架山遺址發現了一塊直徑24.6厘米的大玉璧,上面還有兩個刻符,這是良渚文化的又一重大發現(詳見昨日本報頭版報道)。

這是迄今為止,首次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大玉璧。

專家認為,這兩個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元號,相當於後來的文字;也可能是用來反映某種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動場景的。它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今天,我們嘗試著從不同側面去接近這兩個距今約4000年的刻符。

如果把良
渚古城比作北京

發現大玉璧的地方相當於上海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考古所在瓶窯鎮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相當於406個標准足球場,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

古城四面被城牆包圍,城牆寬40—60米。城中心是莫角山,學者們普遍認為是良渚時期的中心,住著統治整個良渚文化區域的「王」。

莫角山西北是反山遺址,發掘出11座良渚顯貴者的大墓,出土文物1200多組,不少學者認為是「王陵」所在。

發現大玉璧的臨平玉架山遺址16號墓坑,位於現餘杭經濟開發區,在古城遺址以東大約20公里處。

按照學者們對良渚古城的猜測,以古城為中心,由近而遠,按等級分別居住著高級貴族、貴族和平民。那麼20公里外,為什麼會發現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大玉璧呢?要知道,在良渚時期,只有上層貴族、有權勢的人才能使用玉器。

昨天,就此問題,我們請教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丁品。

他說,良渚文化輻射整個太湖流域,包括浙北、蘇南等地。如果把良渚文化輻射區域看成是一個「國家」,良渚古城就是國的中心,像現在的首都北京。這個「國家」還有次一級中心,也就是非常重要的大城市,比如現在的上海。玉架山當時就是這個地位。

玉璧上的刻符

比陶器上的刻符更有意義

良渚正式考古發掘中,出土過很多玉器,但從來沒有發現過刻符。

此前,良渚出土的陶器上發現過不少刻符,但它們帶給考古研究者的震撼,遠沒有這次的刻符大。

丁品說,陶器上的刻符,很多是陶工製作時留下的一些記號,比如「某某製作」之類的。

而玉器在良渚時期,只有上層貴族、有權勢的人才能使用。所以上面的刻符,第一,不是隨便誰都能刻;第二,刻上去一定有它的意義。

4000年前的先人刻下這符號

想表達什麼?

再來說說刻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曹錦炎說,4000年前的先人在大玉璧上刻下那兩個符號時,想表達什麼?暫時還無法精確解讀。只能籠統地說,這些可能是史前文字元號。

除了良渚文化,雙墩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過不同的刻符。

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這些符號,是人們用來記事和傳遞信息的,隨意性比較大。

比如,畫一頭牛,良渚文化、雙墩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刻符,畫得可能都不一樣,但表達的,卻是一個意思。

再到後來,這些符號的音、形、義,都逐漸固定下來,文字也就逐漸形成了。

目前普遍認定的說法是,甲骨文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成熟的一種文字。而這些刻符,也許可以看作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網上熱猜 大玉璧刻符含義

玉璧上面這兩個神秘符號,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昨天下午,在19樓網站上,網友們發揮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各說自己的想法。晚上11點,回帖194人次。我們來看看大家是怎麼說的。

上面理解為禾苗,下面看成一塊靠近河流且有排水溝的土地。 ——耳朵東東

上面的估計是一個信仰,下面的符號估計是民眾。——天鈺含冰

一個祈福標志,一個玉石工匠的暗記。 ——wzxtcn

應該是如日中天,代表權力大大的意思。下面是房子,上面是太陽。房子正在太陽下。——sgpingrose

我覺得族徽的可能性比較大,另外下面那個「口」形的圖案有點像玉鉞的造型,猜測墓主可能和掌握兵權有關。最好和其他出土文物共同判斷。——倒擋起步

我家七歲的兒子看了後是這樣說的:上面是火,下面是城門,意思是城門失火。——遠大寶

上面那個是代表玉主人的身份的,可能當時的人以頭頂頭發的梳法來區分等級,這個玉的主人是四縷頭發的。而下面那個可能是族群的標志,代表的是某個族群。由此可知這塊玉的主人是哪個族群的誰。 ——羅傑斯

方形刻符刻寫在大玉璧正面,似乎有祭台的涵義;邊上可能是一群人在祭壇邊舉行大型宗教活動。 ——timeweek

玉架山遺址又有新發現

12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餘杭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又在臨平玉架山遺址20號墓,發掘出土了玉冠狀器等50餘件玉器,這進一步證實,臨平山北部地區是良渚文化時期重要的中心聚落。

這次被發掘出來的東西包括玉冠狀器、玉璜、玉鐲、玉管串、玉錐形器、玉墜、玉珠等玉器,以及陶鼎、陶豆、陶罐等陶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樓航說,這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規格較高的墓葬。

玉冠狀器、玉璜、玉鐲、玉管串等玉組佩飾是象徵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裝飾物,是良渚文化神權統治的一種表現。

⑵ 嚴文明的古城評價

浙江省考古所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
專程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
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城」;
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
4000年前的城牆
比西安古城牆寬兩到四倍
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以前。
稻田下的溝渠原來是護城河2007年6月,餘杭瓶窯鎮的葡萄畈村要建農民安置房,由於是遺址所轄范圍,考古人員先進場考古。
「先是在一片稻田下發現一條南北向溝渠,寬40多米,溝里有不少碎陶片,是良渚晚期的東西。」浙江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站長劉斌說。
考古人員在溝渠東側挖了個坑,結果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撿來的。
考古人員第一想法是,可能是河堤之類的水利工程;但也有人說,可能是城牆,因為在東側200米處,就是良渚文化中心的莫角山遺址——之後的挖掘證明了這個猜想,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
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
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曾經影響了半個中國
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
嚴文明教授說,說明良渚古城的意義,得站在「良渚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個高度著手。嚴教授是這樣說的: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這是個人工堆築的土丘,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瑤山遺址在反山東北約5公里,1987年發掘出12座墓葬,還有一座祭壇。
匯觀山東距反山約3公里,發現一座完整的祭壇和四座大墓。大墓中發現大量玉器,有意思的是,一般有玉鉞隨葬的,通常也有玉琮隨葬。
玉琮內圓外方,琮上一般雕刻著「神人獸面紋」的神秘圖案,只有掌握宗教權力的巫師才能持有;鉞是古代一種兵器,是軍事力量的象徵,持鉞者應是軍事首領;琮、鉞合葬,說明墓主既是軍事首領——王,又是宗教首領——巫。
很多人問,葬在反山、瑤山、匯觀山的這些權貴人物,生前生活在哪裡呢?不久,在良渚遺址群的中心地帶,發現了莫角山遺址,解決了這個疑問。
這是一個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人工營造土高台,發現大片夯土層和夯窩等建築遺跡,以及成排的柱洞,說明上面曾經有大型建築,另外還有6個供祭祀時用的大土坑。
這處罕見的良渚文化建築群遺址,從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有「中心祭壇」和「中心神廟」的性質,不少人認為良渚時期的中心就在這里,上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
既然有王,有統治者,那是否當時已形成一個國家?「國」字外圍有個框,說明能稱為「國」的,外圍都有城牆。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所以,現在終於找到了圍繞著莫角山的城牆,也可以說是期盼已久的事。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這個時代,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里,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曾經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嚴文明教授說,需要留待考古進一步證明。但他也認為,良渚文化沒有消亡,而是在歷史的過程中,逐漸發展繼承下來了,並且明顯影響著以後的夏、商、周時代,像商周的青銅器上有一些良渚玉器上的花紋。

⑶ 良渚遺址出土了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歷史,目前已發現的良渚遺址群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各類遺址有30餘處。主要位於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質的墓地。

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1986年歷時3個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土台,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高約5米。發掘證實,它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工營建的土台,兼有祭壇和墓地雙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經江、浙、滬考古學家發掘、調查得知,這類稱之為「山」或「墩」的地點,已有100多處,皆由人工營建,埋葬著大大小小、等級不同的貴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發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處祭壇遺跡和9座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這是一座高度超過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體。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3米多長、1米多寬,大多深1.3米,這在良渚文化時期是很少見的。這些墓葬內隨葬了豐厚的器物,多則數百件,最少的也有數十件,總數達到1200多件(組),其中以玉器為主,超過1100件(組),以單件計達到3500餘件。

眾所周知,中國並非產玉大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國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遼西和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與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數量大約已超過萬件,而反山一處幾乎佔了1/3。而且種類豐富,有琮、壁、鉞、柱形器、環、鐲、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半圓形器、璜、串飾、墜、帶鈞、長短不一的管、形態不同的珠、鳥、龜、蟬及大量鑲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種,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種類,其中很多是新發現的,極大地豐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種。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藝和形式也屬一流水平。除了光素無紋的玉器外,共有100餘件玉器雕琢了對稱和諧、規整精緻的紋樣。紋樣主要以神人面紋和獸面紋相結合的為主,這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對神的尊敬和崇拜,也體現了良渚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另外還有少量新發現的龍首紋。

神人面紋和獸面紋既能組合,又能分解後單獨出現,有的雕琢繁褥復雜,有的則十分簡化。反山玉器上發現了完整的神人和獸面復合的圖像。用淺浮雕和陰刻線兩種技法結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圖像的上部是頭戴寬大羽冠的神人面紋,臉面作倒梯形,圓眼重圈,兩側有小三角的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內用長線、短線刻出16顆牙齒。神人的雙手呈抬臂彎肘,扶在所騎跨的獸頭之上的狀態,五指呈伸展狀,細膩之處清晰可見關節。神人之下為騎跨之獸,獸面以橢圓形的凸面為眼瞼,中以重圈為眼,眼瞼以橋形凸面相連,寬鼻上勾畫出鼻樑和鼻翼,闊嘴刻出嘴唇、尖銳的牙齒和兩對獠牙,獸的前肢作蹲伏狀,有尖利的爪子,這種獸的外貌特徵與虎相似,是一種食肉動物。神人和獸面復合,表達了良渚先民「通天絕地」的神巫觀念,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的深層內涵。如此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堪稱微雕一般的工藝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現,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術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發了學術界、古玉愛好者、收藏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學術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熱潮。八十年代以來,「北有紅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灘、三門峽虢國墓地、曲村晉侯墓地、成都金沙遺地等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春秋,中國古代玉器的頻頻出現,使得玉器文化更燦爛輝煌,極大推動了研究的進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玉琮。這種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創造,器形為外方內圓,中間是上下貫通的圓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飾神人獸面紋。對於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說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但研究者在論述時,都把玉琮與神、巫聯系起來進行闡說,而玉琮的主人,則應是掌握神權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點,也不過十餘處,凡是隨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隨葬品一定比較豐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達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間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的一件,被稱之為「琮王」,成為國寶級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獸面紋的器種,以厚重、圓大、光素為特點。在良渚文化隨葬品中較多見,反山23號墓出土玉璧多達54件。研究者多認為玉璧是財富的象徵物。

玉鉞是與石鉞形態基本一樣的器物,石鉞是良渚文化常見的石器,作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製成鉞,就不具實用性,但意義就不同尋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鉞的數量最少,而隨葬品中只要出現玉鉞,尤其是那種鉞的上端帶王冠飾、把手也用玉製作的豪華型玉鉞,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別高。不具實用性的玉鉞,象徵著軍事指揮權。

反山墓地的主人們擁有代表神權的玉琮、象徵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體現大量財富的玉璧,以及裝飾在冠帽上、佩帶在身體上的各種特殊玉飾件,充分顯示了他們是凌駕在廣大平民之上的貴族階層。

⑷ 良渚遺址面積有多大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抄4000~5300年的歷史,目前已發現的良渚遺址群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各類遺址有30餘處。主要位於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質的墓地。

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1986年歷時3個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⑸ 請問古越國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古越國的疆域在紹興附近。

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勢力范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越國滅亡時,疆域主要在浙東寧紹平原。

(5)反山遺址線稿擴展閱讀

越國在歷史上的特徵有:

1、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百越先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母系氏族公社的農耕文化。後來的四五千年前,長三角以今天的餘杭區莫角山遺址和反山遺址為中心,形成了輝煌的良渚文化。

2、越國在整個春秋戰國一直比較強大,在春秋時期曾威脅到了齊國的安全。齊桓公和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齊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於越。」意思是普天之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比越國強盛。

3、越王勾踐二十四年,越王勾踐通過卧薪嘗膽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掉了吳國,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在爭霸中原期間,積極開展與中原各國間的往來,並迂都琅琊,為後來越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⑹ 良渚遺址玉器有什麼文化價值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歷史,目前已發現的良渚遺址群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各類遺址有30餘處。主要位於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質的墓地。

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1986年歷時3個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土台,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高約5米。發掘證實,它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工營建的土台,兼有祭壇和墓地雙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經江、浙、滬考古學家發掘、調查得知,這類稱之為「山」或「墩」的地點,已有100多處,皆由人工營建,埋葬著大大小小、等級不同的貴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發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處祭壇遺跡和9座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這是一座高度超過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體。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3米多長、1米多寬,大多深1.3米,這在良渚文化時期是很少見的。這些墓葬內隨葬了豐厚的器物,多則數百件,最少的也有數十件,總數達到1200多件(組),其中以玉器為主,超過1100件(組),以單件計達到3500餘件。

眾所周知,中國並非產玉大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國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遼西和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與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數量大約已超過萬件,而反山一處幾乎佔了1/3。而且種類豐富,有琮、壁、鉞、柱形器、環、鐲、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半圓形器、璜、串飾、墜、帶鈞、長短不一的管、形態不同的珠、鳥、龜、蟬及大量鑲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種,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種類,其中很多是新發現的,極大地豐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種。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藝和形式也屬一流水平。除了光素無紋的玉器外,共有100餘件玉器雕琢了對稱和諧、規整精緻的紋樣。紋樣主要以神人面紋和獸面紋相結合的為主,這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對神的尊敬和崇拜,也體現了良渚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另外還有少量新發現的龍首紋。

神人面紋和獸面紋既能組合,又能分解後單獨出現,有的雕琢繁褥復雜,有的則十分簡化。反山玉器上發現了完整的神人和獸面復合的圖像。這是在玉器器表僅有3×4厘米的面積上,用淺浮雕和陰刻線兩種技法結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圖像的上部是頭戴寬大羽冠的神人面紋,臉面作倒梯形,圓眼重圈,兩側有小三角的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內用長線、短線刻出16顆牙齒。神人的雙手呈抬臂彎肘,扶在所騎跨的獸頭之上的狀態,五指呈伸展狀,細膩之處清晰可見關節。神人之下為騎跨之獸,獸面以橢圓形的凸面為眼瞼,中以重圈為眼,眼瞼以橋形凸面相連,寬鼻上勾畫出鼻樑和鼻翼,闊嘴刻出嘴唇、尖銳的牙齒和兩對獠牙,獸的前肢作蹲伏狀,有尖利的爪子,這種獸的外貌特徵與虎相似,是一種食肉動物。神人和獸面復合,表達了良渚先民「通天絕地」的神巫觀念,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的深層內涵。如此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堪稱微雕一般的工藝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現,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術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發了學術界、古玉愛好者、收藏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學術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熱潮。八十年代以來,「北有紅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灘、三門峽虢國墓地、曲村晉侯墓地、成都金沙遺地等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春秋,中國古代玉器的頻頻出現,使得玉器文化更燦爛輝煌,極大推動了研究的進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玉琮。這種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創造,器形為外方內圓,中間是上下貫通的圓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飾神人獸面紋。對於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說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但研究者在論述時,都把玉琮與神、巫聯系起來進行闡說,而玉琮的主人,則應是掌握神權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點,也不過十餘處,凡是隨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隨葬品一定比較豐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達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間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的一件,被稱之為「琮王」,成為國寶級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獸面紋的器種,以厚重、圓大、光素為特點。在良渚文化隨葬品中較多見,反山23號墓出土玉璧多達54件。研究者多認為玉璧是財富的象徵物。

玉鉞是與石鉞形態基本一樣的器物,石鉞是良渚文化常見的石器,作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製成鉞,就不具實用性,但意義就不同尋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鉞的數量最少,而隨葬品中只要出現玉鉞,尤其是那種鉞的上端帶王冠飾、把手也用玉製作的豪華型玉鉞,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別高。不具實用性的玉鉞,象徵著軍事指揮權。

反山墓地的主人們擁有代表神權的玉琮、象徵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體現大量財富的玉璧,以及裝飾在冠帽上、佩帶在身體上的各種特殊玉飾件,充分顯示了他們是凌駕在廣大平民之上的貴族階層。

⑺ 「琮」的讀音是什麼

  • 琮的讀音:[cóng]

  • 釋義:古代一種玉器,外邊八角,中間圓形,常用作祭地的禮器。

⑻ 哪裡出手良渚玉琮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明,距今約5100 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明,廣東的石峽文明,山西的陶寺文明中大量呈現, 尤以良渚文明的玉琮最興旺,出土與傳世的數量許多。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瓊,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有些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開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 中接處常留有兩層。玉琮的形體巨細凹凸紛歧,通常前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紅四組,隨琮凹凸不一樣,以一樣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有些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硬。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如今所見良渚文明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什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遍及較低矮,多光素無紋。玉琮切開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旁邊面飾豎道弦紋,該外型很罕見。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外型與西周附近,形體較小,戰國有些玉琮刻有詳盡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漢代玉琮已不再製作。 宋今後呈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其時盛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麵矮體玉 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明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東西,習氣的不一樣,偽品大都顯得油滑有餘而古意缺乏,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傳神。 考古發現杭臨平玉架山發現良渚文明時期完好的環壕聚落遺址,考古專家以為,這一發現突破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完好環壕聚落的現有知道,為進一步研討良渚文明小型完好聚落供給稀少難得的個案材料。聯合考古隊在玉架山遺址已整理良渚文明墓葬186 座,共出土陶、石、玉器等各類遺物2000 余件(組)。其間,貴族墓地坐落土台的中心區域,已開掘10 座標准較高的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的墓葬。樓航以為,玉架山遺址周邊地區近年展開過多項考古作業,有痕跡開始標明,臨平山的西、北部地帶在良渚文明時期存在過一個較高等級的聚落。
名琮介紹 玉琮 良渚文明 白玉質,有淺黃色斑,器高一節。邊棱處隱起人面像,眼圓,有重圈,嘴闊。用弧線勾畫出圓胖臉型的兩頰概括。頭上以陰線刻變形的冠狀裝修。知此寫實的人物畫像,在良渚玉器中是對比罕見的,良渚玉器的琢治是依重竹 片、竹筐、皮革、石英顆粒、鯊魚牙等非金屬東西完結的。因而,在鋸切時通常在器表留下弧線琢痕;鑽孔選用圓 管對鑽技能,孔徑外大內小,並留有旋紋;孔內常常留有台痕,獸面紋上的重圈眼是田八九條直線環接而成,外圈 則是由小圓管揣摩而成的。 周 高11.6 公分 青玉,多沁蝕,別離以四鋒芒為中線,刻3 組簡化神獸墳。

⑼ 請問這事什麼石頭呢


琮 中國古代玉制禮器

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是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琮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的玉質筒狀物,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於祭地的玉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⑽ 在餘杭的反山遺址中有哪些發現

在餘杭的反山遺址中,還發掘有三叉形玉冠飾、牛首形神人獸面紋玉牌飾、玉鳥、玉魚、玉龜、獸首玉鐲、玉項鏈等,這些都不是一般人的飾物和佩物,是與氏族社會後期的社會分化聯系在一起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