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二里頭遺址圖片

二里頭遺址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1-07 00:04:27

A.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二里頭文化一號遺址復原圖 二里頭文化時

(1)一號宮殿四周有迴廊相圍,南面有寬敞的大門,東面和北面備有一個側門,布局合回理,結構嚴謹。二里頭答出土的青銅器,種類較為齊全,水平較高。
(2)融入了大量其他地區的文化;蘊藏著豐富的製造原料;擁有技術高超的工匠。
(3)瑪雅文明已近尾聲,外來侵略勢力的強大;生存條件惡劣:全部屬於熱帶,在中部和南部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北部尤卡坦半島則分乾旱,灌木叢生,幾乎沒有地表水。

B. 什麼是河洛文化我是洛陽人怎麼不知道啊

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產生在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地區指的黃河中游潼關至鄭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地區,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區。河洛地區南為外方山、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標志。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之始。易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論語》上講:「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竹書紀年》里講:黃帝在河洛修壇沉璧,受龍圖龜書。
太極圖是河洛交會的自然現象,這是因為太極圖很像是黃河洛河交匯形成的旋渦,通過這個自然現象觸發靈感,人族伏羲才創造出太極和八卦。
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區文化積淀厚重,歷代名家輩出。這里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拜祖,哪個不到河洛匯流處?這里是少林拳,太極拳,軌跡拳,萇家拳的發源地,欲學武術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們依託資源的優勢,開設河洛講壇,傳承文明,開拓創新!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文化,是在當今中國版圖范圍之內,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大量考古發現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說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20世紀初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國維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通過艱辛努力,釋讀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證明了殷墟確實屬於商代晚期都城,證實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關於有商一代歷史的基本可信。

20世紀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鄭州市發現了屬於商代早期的二里崗遺址,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工作證實,二里崗遺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規模巨大的城牆、數量眾多的宮殿建築遺址,有重要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還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銅禮器的出土。這就說明該遺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應該是商代早期都城遺址之一。80年代初,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陽山電廠基本建設時,在偃師縣城和塔庄一帶發現了一座保存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此後,考古發現了這座城址的宮城遺址及其中多座宮殿建築遺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牆與范圍,發掘了城門遺址、庫房遺址和一些手工業遺址,清理了同時期的若干墓葬。通過對這些豐富考古資料的深入、全面、系統的考古學研究,證明偃師商城遺址與鄭州商城遺址同樣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而且偃師商城還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保存著宮城與郭城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從考古學上解決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問題,從而使安陽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區找到源頭。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找到了早於安陽殷墟商代遺址、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大型建築遺址。其後,這里又發現了數十座大型夯土建築遺址,考古工作者全面發掘了其中的第一、二號大型建築遺址及其它宮殿建築遺址。研究表明,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築遺址。除此之外,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圍繞這一大型夯土建築群遺址的圍牆遺跡,初步研究確認這是宮殿建築群周圍的宮城遺跡。在二里頭遺址范圍之內還發現了制銅手工業作坊遺址、貴族墓葬、重要的青銅禮器、玉器等遺物。上述一系列考古發現證實,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二里頭遺址,不但早於安陽殷墟遺址,也早於鄭州商城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據此,學術界一般認為以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不但是一處重要的、典型的「二里頭文化」遺址,還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遺址,即歷史文獻所說的「夏墟」。正是由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不但確定了夏代後期的都城遺址,而且使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更為突出。

河洛地區的夏商王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早期王國。在同時期的當今中國范圍之內,各地沒有比夏商王國對以後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影響更大、更為重要的王國。尋找直接產生夏商王國文明的考古學文化,是實施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體文化。

近年來學術界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中,由於遼西紅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發現,一種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區、「多元」學說比較流行,而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關鍵性作用卻被忽視。我認為,考古學文化與古代文明在學術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學文化的不同就推導出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多元」。有的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反映出從史前向「文明」的過渡,甚至從中還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國家的出現,但大多數考古學文化則是伴隨著社會歷史的「文明化」進程發展,被先進的考古學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極少數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趨於「石化」,近代的民族學資料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許多生動例證。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歷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著上述歷史發展過程。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文明化」過程中,在不同地區的不同考古學文化社會群體,基本在相同時期或稍有先後進入「文明」時代,形成「萬邦」、「萬國」的局面。但是這些「萬邦」、「萬國」,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學意義上的、數以「萬」計的「國家」,這還是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學術課題。作為科學常識而言,這些「萬邦」、「萬國」對以夏商王國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的影響不可能是等同的,進而言之,即使當時的「萬邦」、「萬國」文化對河洛地區的夏文化產生影響,形成於河洛地區的夏文化及華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區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這是因為,近年來不斷發現的考古新資料說明,夏文化產生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也就是說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區「土生土長」的考古學文化。我們承認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對同時期及其後的中原地區、河洛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源頭,只能是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而不是紅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區以外的其它考古學文化。因此,我們以為,從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源頭來說,夏文化直接淵源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從對夏王朝以後的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而言,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漢文化的核心文化。

C. 二里頭遺址是不是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並沒有,用鄒衡先生的話說,就是「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回法去辨認它」答。現有的古跡已經確認了在商朝之前還有一個文明,但是這究竟是不是夏朝還存在爭論。要知道,當初就有人認為商朝不存在,周朝也沒有那麼長,不過隨著殷商古跡的出現,證明了商朝的存在。相信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挖掘,夏朝的存在會被證明。

D. 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圖的綠松石龍是什麼

2005年10月,當揭開紅色綢布、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復製品)展示在世人面前時,在場的70餘名專家學者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是「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最為精彩的一幕。

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於二里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據龍的發現者許宏博士介紹,它是在二里頭宮殿區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被發現的。當時,它被放置於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這引起了專家學者對綠松龍的用途及墓主人身份進行種種猜測。杜金鵬推測,它是一個在紅漆木板上粘嵌綠松石而成的「龍牌」,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沖擊效果,是在宗廟祭祀典禮中使用的儀仗類器具。

除了綠松石龍,二里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飾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當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龍文物的只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專家認為,這表明二里頭時期,龍文物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是與夏王和其他貴族密切相關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

E. 中國歷史朝代表,最好是圖

列表(朝代名/起止時間):

1、

2、漢朝

漢朝(前202—公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前202年高祖劉邦建國,定都長安。

文景之治後,漢武帝劉徹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在「昭宣中興」時達到極盛。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皇族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

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萬國來朝。漢朝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國力和經濟較為強盛。

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朝共歷400多年。220年禪位於魏王曹丕,東漢結束。

3、唐朝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

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15年以周代唐(690-705年),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

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4、明朝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

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鄭結束。

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5、清朝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說1616年建立,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

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入關後的十位皇帝分別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作為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在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清朝既為中華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貢獻,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敗與屈辱的辛酸記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F. 關於龍的工藝品的名稱和圖片,資料

1、交龍紋鼎

交龍紋鼎是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典型的晉地作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鼎為典型的晉地作品,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顯得十分精細。

G.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畫的符號表和二里頭宮殿復原圖中有哪些歷史信息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FE%C0%EF%CD%B7%B9%AC%B5%EE&in=26800&cl=2&cm=1&sc=0&lm=-1&pn=1&rn=1&di=1538605380&ln=49
考古學家在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首次發現了一座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偏晚階段(第四期)的大型建築基址,這使得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出現了新的興奮點。

這座建築基址發現於著名的二里頭遺址2號宮殿的北牆外,現編號為6號。「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始建年代正值一般認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關鍵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說:「它到底是夏人營建還是商人所建?進一步的發掘將有助於這一歷史疑案的最終破解,為夏商分界問題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二里頭遺址是中國學者在尋覓夏文化的過程中發現的,此後持續40餘年的田野發掘所獲取的豐富遺存和信息,使二里頭遺址作為夏商時期一處重要都城遺址的學術地位得到確認,為夏文化內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學資料,從而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由於地處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夏王朝的中心區域,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的紀年范圍內,二里頭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它留給人們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

爭論的焦點還集中在對二里頭文化性質即所屬族屬與朝代的認識,歸納起來也有兩種主流觀點:一是認為二里頭文化前期為夏文化、二里頭文化後期為早商文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

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這意味著人們幾乎可以從中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說幾乎是因為二里頭遺址本身還存在著許多未解之謎,」許宏說,「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體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系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

「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許宏說,「隨著二里頭遺址勘察發掘與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它在探索華夏文化的源流、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將進一步彰顯」。

考古新發現: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年代提早約百年

新華網鄭州10月13日電(記者桂娟)考古學家最近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2號宮殿下面,發掘出一座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復雜的大型建築基址,將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的年代提早約百年左右。

主持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說,這座現編為3號的建築基址屬於二里頭文化早期,它結構復雜,規模龐大,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二里頭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長,已探明的長度達150餘米,主體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組成。

許宏說,過去由於材料所限,學術界對肇始期的中國早期宮室建築的認識來源於過去發掘的二里頭遺址1號、2號宮殿,認為其形制簡單,獨門獨院,到了稍後的偃師商城時期,宮室建築的結構才復雜起來,3號基址的揭露改變了這種看法。

發現於1959年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時代約距今3850年--3550年,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夏、商王朝時期。而考古發現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的1號、2號宮殿基址,是此前學術界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

早在1978年對二里頭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2號宮殿基址下疊壓著二里頭文化早期的大面積夯土遺存,但它的規模、形制結構以及具體年代等問題都有待解明。鑒於此,二里頭考古工作隊近年將田野工作的重點放到對二里頭早期建築及其與晚期建築基址關系的探尋上,自2001年秋季起進行了為期4個季度的發掘,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

發掘結果表明,2號基址下面疊壓著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為復雜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建築基址。現編號為3號、5號的兩座大型建築東西並列,其間的通道下發現了長逾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

考古隊在3號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內還分別發現了成排的中型墓葬,現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多鋪硃砂、有棺痕,出土了銅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紋釉陶器(或原始青瓷)嵌綠松石工藝品、蚌制工藝品、海貝等大量精美隨葬品。其中不少器種如斗笠狀白陶器、鳥首玉飾、大型嵌綠松石器、由上百件齒輪狀有孔蚌片組成的飾品等前所未見。

成組貴族墓發現於宮殿區,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尚屬罕見,在二里頭遺址則屬首次發現,這對判明3號基址的性質及二里頭文化葬俗有重要意義。

「華夏第一都」的布局基本搞清

新華網鄭州10月13日電(記者桂娟)經過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中國最早可確認的都城遺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布局基本搞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這對於全面認識作為都城的二里頭遺址的性質、追尋中國早期城市及國家形態的源流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

考古工作隊先在二里頭宮殿區外圍探明了3條垂直相交的大道,確認由其圍起的宮殿區面積達12萬平方米左右,近來又發現了宮城城牆的線索,在探索二里頭遺址都城總體結構與布局上取得重要突破

已探明的二里頭遺址宮殿區道路網路系統由3條大道組成,它與過去發掘的1號、2號宮殿基址走向一致,東側的南北向大道已探明長度近700米,北側大道和南側大道已探明的長度均超過300米,兩路間距約400米。在宮殿區內,還鑽探出若干條小型道路;在1號、2號宮殿基址之間,發現有大面積的路土遺跡和數百平方米的卵石活動面及若干夯土基址。

許宏說,經過40多年的考古發掘研究工作,如今遺址規模與布局大勢已基本被掌握。最近的鑽探與發掘結果表明,遺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東西最長約2400米,南北最寬約1900米,北部為今洛河沖毀,現存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心區位於遺址東南部的微高地,分布著宮殿基址群、鑄銅作坊遺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遺存;西部地勢略低,為一般性居住活動區。遺址的東部邊緣地帶發現有斷續延伸的溝狀堆積,已探明長度逾500米,可能是建築用土或制陶用土的取土溝,同時也具有區劃作用,形成遺址的東界。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考古學家致力於尋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遺存,這種探尋活動集中在河南西部。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豫西地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中心活動區域,而「下洛之陽」為夏王朝的重要都邑所在地。

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自此,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這里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新聞背景:中國學者的尋夏之旅

新華網鄭州10月13日電(記者桂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日前離開繁華的北京,奔赴偏遠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村,開始了他新一年度的尋找夏文化之旅。

二里頭,洛河北岸一個看似普通的村莊。鮮為人知的是,這塊土地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十九世紀至十六世紀,這里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過夏的繁榮和夏商王朝更替的風雲變幻。但這一民族的久遠記憶,卻因時光的流逝而變得黯淡模糊,人們甚至懷疑這一段輝煌是否曾經有過。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能從考古學上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成了近半個世紀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從此被納入學者的視線。以此為標志,中國考古學界開始進入了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夏文化的時期。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二里頭是我國最早的都城遺址。

伴隨著新的考古發現的不斷出現,中國學術界關於夏文化和夏商分界問題的研究不斷升溫,其學術紛爭歷時之長,討論之熱烈為海內外所關注。前不久結束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力推動了夏文化問題的研究,偃師商城的始建被確認為是夏商王朝更替的界標,二里頭遺址應為夏王朝的一處都邑、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目前,對中華文明起源和夏文化的探索都在積極的進行之中。像正在致力於此項研究的其他學者一樣,許宏博士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殷墟的發現曾震驚了世界,有理由相信,二里頭將像20世紀的殷墟一樣,引領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H.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六大遺址:勾勒堯舜時代的社會圖景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 中原地區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城邑,被列入研究重點,它們是:
可能與黃帝有關的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與傳說中堯時代時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可能是禹都陽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崗城址和可能是夏啟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還有考古學界公認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以及鄭州大師姑遺址。
六大遺址年代先後銜接,時間上大體從公元前2500年到前l500年,為了解這一千年間的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遷、王權發展的程度以及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 這一千年的歷史正處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期。其「社會圖景」可作如下歸納:
① 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一是農作物多樣化,原來認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發現稻米占相當比重,小麥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二是耕作技術的改進,為適應水稻、小麥等多種作物的種植,有了水田、旱田,耕作技術隨之發生變化。二里頭遺址等都找到了小麥,甚至還找到了除豬、狗之外飼養羊的證據 。
② 銅器冶鑄技術的發展。到了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夏代中晚期,已經能夠製造鼎等青銅容器了,青銅容器的製造比製造刀子等小件物品要復雜得多;而復雜的青銅容器,如鼎在這一時代的晚期成為中國王權的象徵。
③ 社會發展變化方面。一是等級制強化和制度化。比如在陶寺遺址中的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約佔1/10,每座墓葬能出土百餘件隨葬品,而小墓則佔大多數, 其出土的隨葬品寥寥無幾;
二是大型城邑的出現。陶寺遺址發現了建於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大型城址,它非常宏大,有280萬平方米,南北1800米,東西1500米。修建這樣規模的城址需要大量人力,可見當時組織人力從事工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三是出現反映王權的宮殿、宗廟。
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宮城,發現了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多重院落,這個傳統一直影響到到北京紫禁城的建造,開了幾千年中國宮城布局的先河。

I. 為什麼說二里頭文化屬於青銅文化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容器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爵和斝的胎質都很內薄,整治不精,多無花紋容,或有簡單的乳釘紋,反映了早期青銅器的特點。二里頭文化青銅器的發現使若干傳世的同時代青銅器的年代得以確認,並可以此為基礎,對中國青銅器的起源進行深入探索。更多教學知識,可以下載101教育PPT這款軟體裡面的資源庫有這類問答,還有很多課件、PPT背景圖片供參考。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