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描寫唐僧的句子
A. 《西游記》中描寫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的句子有哪些
一、唐僧
1、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 錫杖叮當斗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2、相貌清秀,品行端正,性格溫和。 認真負責,時常教導徒弟,引人向善。 前世是佛祖的學生,觀音菩薩好友,大唐佛學院畢業,佛學高僧,唐皇親自頒發文憑。 大唐皇帝御弟,佛主學生。
3、俗家姓陳,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僧。西行取經時,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賜法名三藏。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二、孫悟空
1、猴王聽說,教:「取我披掛來!」就戴上紫金冠,貫上黃金甲,登上步雲鞋,手執如意金箍棒,領眾出門,擺開陣勢。這巨靈神睜睛觀看,真好猴王——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雲鞋皆相稱。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眉又硬。挺挺身才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鍾磬。尖嘴咨牙弼馬溫,心高要做齊天聖。
2、美猴王一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祖師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說個鄉貫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祖師喝令:「趕出去!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裡修甚麼道果!」猴王慌忙磕頭不住道:「弟子是老實之言,決無虛詐.」祖師道:「你既老實,怎麼說東勝神洲?那去處到我這里,隔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3、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餘長。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長短,碗口粗細。
三、豬八戒
1、八戒真個把頭搖上兩搖,豎起一雙蒲扇耳,扭動蓮蓬吊搭唇,發一聲喊,把那些婦女們唬得跌跌爬爬。 豬八戒的丈人高老頭說的是:「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後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獃子,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
2、碓嘴初長三尺零,獠牙觜出賽銀燈。一雙圓眼光如電,兩耳-扇風唿唿聲。腦後鬃長排鐵箭,渾身皮糙癩還青。
3、黑臉短毛,長喙大耳,穿一身青不青,藍不藍的梭布直裰,系一條花布手巾。」這就是豬八戒的外在形象。
B. 西遊記中關於唐僧的描寫
原文外貌描寫段復落:制
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
C. 西遊記唐僧的描寫
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
錫杖叮當斗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D. 西遊記描寫唐僧的好句一一
好壞不分 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馬前,叫道:「師父,莫念!莫念!你且來看看他的模樣。」卻是一堆粉骷髏在那裡。唐僧大驚道:「悟空,這個人才死了,怎麼就化作一堆骷髏?」行者道:「他是個潛靈作怪的僵屍,在此迷人敗本;被我打殺,他就現了本相。他那脊樑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聞說,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邊唆嘴道:「師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話兒,故意變化這個模樣,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軟,又信了他,隨復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於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話快說了罷!」唐僧道:「猴頭!還有甚說話!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你回去罷!」行者道:「師父錯怪了我也。這廝分明是個妖魔,他實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卻不認得,反信了那獃子讒言冷語,屢次逐我。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我去!我去!——去便罷了,只是你手下無人。」唐僧發怒道:「這潑猴越發無禮!看起來,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凈,就不是人?」那大聖一聞得說,他兩個是人,止不住傷情凄慘,對唐僧道聲「苦啊!你那時節,出了長安,有劉伯欽送你上路;到兩界山,救我出來,投拜你為師,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盡千辛萬苦;今日昧著惺惺使糊塗,只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罷!罷!但只是多了那《緊箍兒咒》。」唐僧道:「我再不念了。」行者道:「這個難說:若到那毒魔苦難處不得脫身,八戒、沙僧救不得你,那時節,想起我來,忍不住又念誦起來,就是十萬里路,我的頭也是疼的;假如再來見你,不如不作此意。」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於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與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行者連忙接了貶書道:「師父,不消發誓,老孫去罷。」他將書折了,留在袖中,卻又軟款唐僧道:「師父,我也是跟你一場,又蒙菩薩指教;今日半途而廢,不曾成得功果,你請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轉回身不睬,口裡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大聖見他不睬,又使個身外法,把腦後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了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那長老左右躲不脫,好道也受了一拜。大聖跳起來,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卻又吩咐沙僧道:「賢弟,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著八戒詀言詀語,途中更要仔細。倘一時有妖精拿住師父,你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聞我的手段,不敢傷我師父。」唐僧道:「我是個好和尚,不題你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罷。」那大聖見長老三番兩復,不肯轉意回心,沒奈何才去。
E. 西遊記中唐僧心理描寫的句子
唐僧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又善良但又不分青紅皂白。誠心向佛、頑固執著,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但有時過於頑劣,不守紀律,我行我素. 唐僧心地善良,虔誠取經,當大唐急需用人時,他挺身而出。 舉例:當烏雞國國王給他托夢,講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就大發惻隱之心,讓們去營救,幫他解除苦難,再重回到人間。他見了老鼠變的女人,就派徒弟們去營救。當他打坐時,一隻小蟲從身上爬過,他都不忍心傷害。唐僧取經的意志極為堅定,他不以色亂,人蠍子精百般誘惑,但唐僧還是不以理會,表現出他一心向佛,意志堅定,只以取經為己任。當弟子們以取經路上有妖魔鬼怪、性命難保進行勸阻是,唐僧意志堅定,立夏誓言,決心取回真經。但唐僧經常錯怪悟空,常常善惡不辯,當悟空大肆六個攔路搶劫的強盜時,唐僧就百般埋怨,譴責孫悟空,時常不分青紅皂白地念緊箍咒。白骨精變成老人、女孩時,唐僧輕信老頭的話,不相信悟空。孫悟空將他們打倒,唐僧聽信豬八戒的話,不明辨是非,仍念緊箍咒。唐僧膽小如鼠,在蛇盤山,白馬被小白龍吞下,他就痛哭流涕,不知所措。當寶林寺主持不讓他們住宿時,他只會抹著眼淚出來。他聽完烏雞國國王被推入井中,就嚇的毛骨悚然。
唐僧有時糊塗,不相信悟空,而去相信妖精的話,有時還聽信豬八戒。
F. 西遊記中描寫唐僧的段落(或句子),並且要有賞析!
第24回:那長老見了,戰戰兢兢,遠離三尺道:「善哉,善哉!今歲倒也年豐時稔,怎麼這觀里作荒吃人?這個是三朝未滿的孩童,如何與我解渴?」……明月上前道:「老師,此物叫做『人參果』,吃一個兒不妨。」三藏道:「胡說,胡說!他那父母懷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麼就把他拿來當果子?」清風道:「實是樹上結的。」長老道:「亂談,亂談!樹上又會結出人來?拿過去,不當人子!」
第27回:唬得個長老戰戰兢兢,口中作念道:「這猴著然無禮!屢勸不從,無故傷人性命!」……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氣到了:果然信那獃子攛唆,手中捻訣,口裡念咒……唐僧道:「我命在天,該那個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過。終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 你快回去!」
第27回:唐僧一見,驚下馬來,睡在路旁,更無二話,只是把緊箍兒咒顛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唐僧道:「這個猴子胡說!就有這許多妖怪!你是個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你去罷!」……那唐僧在馬上,又唬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唐僧聞說,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軟,又信了他,隨復念起。……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於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於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 ……唐僧轉回身不睬,口裡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
第40回:長老大驚道:「徒弟呀,這半山中,是那裡甚麼人叫?」……長老道:「徒弟,這個叫聲,不是鬼魅妖邪;若是鬼魅妖邪,但有出聲,無有回聲。你聽他叫一聲,又叫一聲,想必是個有難之人,我們可去救他一救。」……長老又懷怒道:「這個潑猴,十分弄我!正當有妖魔處,卻說無事;似這般清平之所,卻又恐嚇我,不時的嚷道有甚妖精。虛多實少,不管輕重,將我搊著腳,捽下馬來,如今卻解說甚麼過路的妖精。假若跌傷了我,卻也過意不去!這等,這等!」……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緊箍兒咒,卻是沙僧苦勸,只得上馬又行。 還未曾坐得穩,只聽又叫「師父救人啊!」長老抬頭看時,原來是個小孩童,赤條條的,吊在那樹上,兜住韁,便罵行者道:「這潑猴多大憊懶!全無有一些兒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潑行凶哩!我那般說叫喚的是個人聲,他就千言萬語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樹上吊的不是個人么?」
第65回:只聽得山門里有人叫道:「唐僧,你自東土來拜見我佛,怎麼還這等怠慢?」三藏聞言即便下拜……原來是三藏聲音,哭道:「悟空啊!我—— 自恨當時不聽伊,致令今日受災危。金鐃之內傷了你,麻繩捆我有誰知。四人遭逢緣命苦,三千功行盡傾頹。何由解得哈屮難,坦盪西方去復歸!
……
分析:
唐僧,千個人對於他就有千種看法。有人認為他有膽識,認為他有才華,認為他很勇敢,認為他很虔誠;也有人認為他很膽小,很怯弱,很愚蠢。但是現在,我要說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唐朝聖僧唐三藏。
他固然有著他的優點:他懂禮儀,有才華,存慈心,明目標……可是,他也有著不能掩飾的缺陷:不識人才、愚昧無知、固執耳軟……
在第24回中明月清風為他獻上了觀內異寶人參果,但固執的唐僧不論明月和清風如何解釋,堅持認為樹上是接不出「人」的,這個是不滿三天的小兒,出於出家人的「不殺生」和「慈悲」,他堅持不去食用。他又是不識珍寶又是愚昧可笑。
第27回,他肉眼凡胎,不辨妖怪。明顯是孫悟空救了他,他卻愚蠢的認為行者是濫殺無辜。看見那妖怪的假屍首,他又被嚇的戰戰兢兢。好容易相信了悟空的話,卻被八戒的蠢話唬的耳軟,念起了緊箍咒。最後,他還固執的說什麼我要死就一定會死,你要救也救不得。明明從話中已經聽出來他知道悟空救了他,還頑固的這么說。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俗話說過一過二不過三,你說唐僧被白骨精唬了三次了,看見那屍體嚇了三次,他該相信孫悟空了吧?可不!第三次,他看見了那堆白骨,被行者一說總算是確信那是妖怪,又經不得八戒的一派胡言,再頑固地念起了緊箍咒。他還給自己的愚昧無知愚蠢的加上了「帽子」,說悟空是無心向善。最後,他索性舍棄了悟空。後來,在介紹自己的徒弟是悟能成了大徒弟,悟凈成了二徒弟。而悟空呢?一直保護三藏的行者被固執的唐僧愚蠢的舍棄了。
再後來,他遇紅孩兒,遇後來的等等想要吃了他的變換過的妖怪時,那次不是愚蠢的善心大發,好心的悟空去除妖還被他固執的想法所訓斥。這,難道不能令人看出他的愚昧和固執么?
還有,在閱讀西遊記的許多時候,我們都發現唐僧對於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兩人是奈何不了的。特別是孫悟空,唐僧除了使用緊箍咒以外很難使他聽從自己的話。或者說懲罰行者唐僧除了用緊箍咒之外救沒有別的辦法了。雖然悟空的確是不服管教,但是這也看出了唐僧的無能:他除了依靠外力完全沒有辦法使得他的徒弟服從。況且在遭遇災難的時候他除了怪罪他的徒弟就是在那裡哭訴,完全沒有想過也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不也說明了他的無能嗎?
然而,我們並不能就這樣給唐三藏定義為愚昧固執無能。畢竟,所有人都不是一面的。縱觀全書,關於他的種種優點也是不可磨滅的。他對佛家的虔誠對世人的慈悲和對於取經的目標還不動搖也是我們所稱贊的。於是乎,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唐僧便從紙上躍然而起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G. 描寫唐僧外貌的原句
出自《西遊記》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
錫杖叮當斗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7)西遊記描寫唐僧的句子擴展閱讀: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實際上三藏法師是一種敬稱,指精通佛教聖典三大類別「經、律、論」三藏的法師,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
提起《西遊記》里的唐僧,可謂是家喻戶曉。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游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
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玄奘故里,到處都遍布著他的聖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
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H. 西遊記中描寫唐僧和悟空的服裝的句子
1孫悟空:
真好猴王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雲鞋皆相稱。
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查又硬。挺挺身才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鍾磬。
尖嘴咨牙弼馬溫,心高要做齊天聖。——摘自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孫悟空的外貌描寫歸納起來:
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黃發金箍、一身黃毛、兩塊紅股。
2唐僧 :
本為如來座下二弟子 因為輕慢說法 不聽大道 被貶下凡 傳說是純陽之體 十世修行的好人 所以妖精都愛吃他 吃了好處多多長生不老 他人又長的方面大耳滿臉福相 所以途中看上他的女性也不少(有人有妖) 虧他把持的住 到得西天 取了真經 最後成為旃檀功德佛 他這個人 十分迂腐 說是高僧又愛哭愛笑 其實是個婆婆媽媽的老傢伙 估計取經時處於更年期 長達14年的更年期 令悟空等四眾吃盡苦頭
原文,【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
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
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
錫杖叮當斗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I. 西遊記中描寫唐僧的句子
俗家姓陳,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僧。西行取經時,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賜法名三藏。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相貌清秀,品行端正,性格溫和。 認真負責,時常教導徒弟,引人向善。 前世是佛祖的學生,觀音菩薩好友,大唐佛學院畢業,佛學高僧,唐皇親自頒發文憑。 大唐皇帝御弟,佛主學生。
J. 《西遊記》中描寫唐僧,豬八戒,孫悟空,沙和尚的外貌的語段
1、孫悟空:長相圓眼睛,查耳朵,滿面毛,雷公嘴,面容贏瘦 ,尖嘴縮腮,身軀像個食松果的猢猻,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
2、豬八戒:一個長嘴大耳朵的獃子,黑臉短毛,長喙大耳,腦後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
3、沙悟凈:一頭紅焰發蓬鬆,兩只圓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4、唐僧: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艷艷滿乾坤,結綵紛紛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面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綉。
(10)西遊記描寫唐僧的句子擴展閱讀
人物形象:
1、孫悟空(心猿):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被花果山眾妖尊為美猴王,玉帝封其為「齊天大聖」。嫉惡如仇、神通廣大,機智勇敢、廣結朋友、急躁但有正義感、重感情、講義氣。
2、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為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
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唐僧慈悲心腸,一心向佛,為人誠實善良,也有怯懦的一面。
3、豬八戒(木母):為人好吃懶做,憨厚,膽小,且貪圖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富有喜劇色彩的,而且有時也立有功勞。它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又招贅到福陵山雲棧洞的卯二姐,想不到一年卯二姐卻死了,只留下一個洞府給他。至此棲身雲棧洞,自稱「豬剛鬣」。
4、沙和尚(沙僧):又名沙悟凈、沙僧。原為天宮中的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玉皇大帝,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受萬箭穿心之苦。後被唐僧師徒收服,一路主要負責牽馬。得成正果後,被封為「金身羅漢」。為人忠厚老實、任勞任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