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秘城遺址
A. 成都五大古城遺址是哪五個
1、洛帶古鎮
洛帶古鎮地處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被譽為專「中屬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B.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的遺址簡介
蘇州木瀆古城址位於蘇州市西南部的山間盆地內,包括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胥口鎮和穹窿山風景區三個鄉鎮的部分地區,四周環繞一圈山脈,通過四個山口與外相通。西南通過胥口與太湖連通。自2009秋季以來對該城址開展的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到目前為止,基本確定了古城址的年代和范圍,發現了若干處重要的遺存,對城址結構有了初步的了解。
城址呈不規則形狀,城牆大致沿盆地邊緣而建。北城牆位於木瀆鎮的五峰村一帶,殘長1150米。城牆橫截面呈梯形,上寬12.9~15.35米,底寬22.3~22.35米,現存最高處3.2米,堆築而成。外側城壕與城牆的走向一致,寬約15米左右,總長約1050米。另發現一處水門遺存,豁口處水道寬約13米。
2010年蘇州木瀆春秋城址被選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C. 中國新石器時代有哪些重要的古城遺址
新石器時代按照時間順序來分主要有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主要文化遺存有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為代表。
中期主要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為代表。
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4500~6400年,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並於1961年3月,國務院將其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距今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1988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重點大遺址,2006年又被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晚期主要以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總面積為290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同時其規模最大、建築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
D.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的城牆遺址
南城牆位於胥口鎮來的新峰村一帶,自城牆總體呈東西走向,總長約560米,在西端有一豁口,由此處城牆拐向南,形成「兩牆夾一河」的布局。向南延伸部分城牆長約360米。城牆現存地表牆寬15~45米,也是堆築而成。兩段城牆之間的河道寬約12.3~13.9米,東北段呈東北-西南流向,南段拐為南北流向。河道內淤積層出土物包括印紋陶片、瓦片、銅鏃、原始瓷碗、陶缽、木構件等遺物,顯示其使用時期為春秋晚期。已鑽探發現的河道總長約850米。
南城牆外東南側發現淤土堆積,北邊緣與城牆大致平行,南側通向太湖。初步推斷此片水面與城牆同時,即在城牆修建和使用時,在城牆的東側和南側分布著大片的天然水面,即城址東南側的自然界限。南北兩道城牆之間相距約6728米。
盆地東部的劉庄木東公路附近和西部的堰頭村一帶分布有推測為東、西城牆的遺跡,相距約6820米。
E. 中國第一城的遺址
號稱「中國來第一城」的是城頭山遺自址.城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也是迄今中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文化遺址,有「中國第一城」之稱.
故選B.
F.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的介紹
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又稱蘇州木瀆春秋城址,位於蘇州市木瀆鎮、胥口鎮穹隆山一帶。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表明,木瀆古城址呈不規則狀,城牆大致沿盆地邊緣分布。其中,南北兩道城牆之間相距約6728米,城牆外側均有護城河等水面遺存,古河道穿過城牆上的水門連通城內外。城內有小城1座,城內尚存的235處土墩包含有東周時期大型建築基址。結合城址周邊分布的大量兩周時期聚落、墓葬、嚴山玉器窖藏等遺存。可以初步認定木瀆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質的城址,規模大,等級高。 2010年被選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G. 尼亞古城遺址在哪裡
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發現了一座古回城遺址答,並從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12箱之多。當這些文物被帶回英國時,使西方學者大為震驚,這就是被稱其為東方「龐培城」尼雅遺址。
H. 唐大明宮及渤海國東京城遺址的建築特點是什麼
單體建築的平面,據唐大明宮及渤海國東京城遺址所示,長方形平面中除滿堂柱和雙A平面以外,以金箱斗底槽的數量為最多。主要殿堂的左右兩側出現了挾屋,而前部或後部中央已有龜頭屋(抱廈)。走廊平面有單廊與復廊二種。唐朝殿堂的各間面闊有二種方式。雕刻和壁畫所反映的大都明間大而左右各間小,但大明宮遺跡的間距則各間使用同一尺度,且多數在5米左右,是一個重要特點。唐末佛光寺正殿面闊七間而僅有兩種尺度,即中央五間的面闊相等,左右二盡間略窄。五代平遙鎮國寺大殿,則和宋遼遺存的建築一樣,各間面闊從中央明間起向兩端採取遞減的方式。
I. 1956年在河南鄭州發掘的古城遺址內都有哪些發現
城內發現大面積宮殿、宗廟遺址和用人頭骨製作器皿的制骨作坊。在以城為中心的約25平方公里的面積內,還發現大量住房、壕溝、水井和冶銅、制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