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游記新聞稿

游記新聞稿

發布時間: 2021-01-07 01:33:38

⑴ 求一篇關於桂林的游記

素聞「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話,便懷著對美麗的桂林長久的傾慕和心儀,終於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旅途。
第一日:初到山水甲天下美麗桂林。
7個小時的車程,也不算遠。一路上下著小雨,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興致。恰恰相反,車只進入桂林地帶,便先領略了桂林山的奇異與秀美。在江南雨絲的薄霧里,桂林的山顯得神奇而美妙,猶如羞澀的少女,披一件半透明的輕紗,半露著臉龐,盡顯一種南方美女的嫵媚。心中便已經生出了無以名狀的感嘆!一座座山,婷婷玉立,石崖篷里,長出青蔥翠綠的花草樹木,每座山都有不同的形狀,奇異變幻,形態萬千。這究竟是誰製造了如此神奇的美景啊? 日月雙塔座落在美麗的杉湖中,是桂林市中心的代表。車進入市內,吃過中飯,我們首先便游杉湖,觀日月雙塔。乍一眼望見這杉湖,便感覺眼前鋪開的是一幅清新明凈的山水畫。如果說桂林的山是「鳥鳴山更幽」,那麼,桂林的水則是清澈透明﹑綠得欲滴。俯首看去,湖水泛著細細的漣漪,水色晶瑩剔透,加之青蔥般嫩綠的杉樹亭亭玉立,日月雙塔渾雄貯立於湖中與湖畔,塔影微瀾,綠樹碧水,相互影映,讓雨後的杉湖更顯得清麗而脫俗。怎麼看都是一幅讓人久看不厭的山水畫,凝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聽說,日塔為銅塔,月塔為琉璃塔,雙塔在水下有一水底隧道相通,隧道兩側是一個真實美麗的水簇世界,夜間雙塔在燈光下更美得讓人嘆為觀止,銅塔為金黃色,顯得雄偉;月塔為銀白色,更顯莊重;雙塔與湖水相映成趣,更顯得金壁輝煌。遺憾的是,這次匆忙之中,只看到雙塔雄偉的雙影,卻未能細細品那塔內的文化,觀那夜間塔的輝煌。也許,正好為下次再游桂林留下一個很好的懸念和理由吧。 第二日便游覽了世外桃源、圖騰古道、灕江。 世外桃源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啊?難道,真有陶淵明筆下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如在仙境?難道那裡的人們真過著男耕女織怡然自樂的桃源仙境的生活?在導游阿妹的帶領下,我們乘坐一艘小船,聽阿妹娓娓解說,船在燕子湖裡蒎起圈圈漣漪,湖畔垂柳依依,輕風薄浪,細煙相繞,在這個安靜的湖裡,心中的煩惱和塵俗傾刻間便被滌盪得乾乾凈凈。水上阡陌,桃花繽紛,歌樓阿妹甜美清亮的歌聲,裙裾婆娑,載歌載舞;古老的水車緩緩地轉動,吱吱呀呀的聲音,搖轉了古老的歲月,掬一捧水,清涼,再掬一捧水,感覺自己也成了那安祥而悠然的水車。遠古的氣息,被點撥得完美而生動。看他們的鼓樓,那一串串玉米,稻穗,懸掛著的是他們的希望和吉祥。那股濃郁的民族風味,便在這安靜的湖裡,在這安靜的廊橋,在這水車的轉動中,演繹得淋漓盡致。朋友發信息來,說我此刻已入仙境。我不禁心中感嘆,是啊!我正陶醉在仙境里,樂不思蜀呀! 圖騰古道向我們真實地展示了甑皮岩人原始落後的生活。他們野性而原始的美,也同樣展示在我們面前。當我們聽著解說介紹了他們的生活後,我們都感到極為震驚。居然在如今的地球上,還有原始的母系部落存在,他們究竟是怎麼艱難地維持這個部落,居然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繁衍生息,至始都處於原始部落並維持到如今?是那陳列的魚骨做的鏢?石頭做的粗糙的斧和錛?不得不承認,他們有著多麼頑強的生命力啊!經過圖騰古道這個地下洞穴陳列館,看著陳列的牛頭,石制的原始工具,彷彿又看到了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我們一步步上得山腰,然後,導游教我們怎麼與甑皮岩的土人打招呼(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們,他們是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原始人,卻真實地站立在眼前;他們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卻象遠隔了無數個世紀),用手拍打著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在這里,女子都被稱為阿麗,男子都被稱為阿布,怕引起我們的驚慌,導游事先告訴我們,他們因為有點野,所以可能會拉遊人的手,或者拍他們喜歡的人的屁股,大家都不要怕,他們雖然是調皮些,但不野蠻。於是我們在既驚又怯中隨導游進了他們的寨。門口站著兩位他們的勇士,黝黑的皮膚,胸口掛著一個小小的牛頭,目光銳利而警惕,當我們向他們拍著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時,兩位守寨的勇士目光才變得柔和起來,也拍著他們的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經過他們身邊時,有幾位美女因為他們要拉住她們的手而嚇得驚叫起來。然後我們的臉被他們塗上了一條白色的糊狀物,那是我們得以進寨,被他們視為友好的客人的標志。於是,我們看到了他們生活的草棚,看到了到處懸掛的牛頭骨,也看到了他們那端坐於椅子上庄嚴的女王,聽到了法師為我們的祈禱,盡管我們無法聽懂。下山時,我們看到了一場最美的表演,阿麗們唱著歌,跳著舞,阿布們也表演了讓人咋舌的赤腳踩玻璃,吞火噴火表演,歌聲充滿了野性,舞蹈盡顯原始的狂放之美。於是我不停地拍照,我要照下這不屈而勇敢、神秘莫測的部落,要把他們的憨態、可愛、率性、野性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甑皮岩不僅僅是桂林的文化,它已經是整個人類古老的文化。 到桂林,不能不去游灕江。「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小學時便深深記下了灕江的水不同一般的清、靜、綠,桂林山不同一般的奇、秀、險,這是我童年便有的夢啊!今日我終於乘一葉竹筏,在灕江水上泛舟,體會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小舟歡快地穿行在灕江碧波上,兩岸奇山異石,綠樹蔥蘢,在身後漸漸遠去。赤一雙腳,探進灕江清清的水裡,愜意,舒爽;看見對面游來的小舟,揮手與他們互打著招呼:狗肉!狗肉!偶爾閉一陣眼睛,那船頭揚起的浪花撲在臉上,是那麼親切,那麼讓人迷醉。深深地呼吸山水中的清新,貪婪地飽覽山水的俊美。明天,我們就要離開美麗的桂林了。 桂林,真美。我寫不出它的美,說不出它的美。只記得小學時的課文: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最後要感謝桂林蘋果假期給我們提供的桂林三日游接待!
第三日:結束愉快桂林之行,返回老家看望父母。

⑵ 誰幫我寫個簡單的游記後的新聞稿

首先是時間,地點,人物,
其次是游記內容,要善於區分主要景點和次要景點,也就是要突出重點。
三是盡量少修飾,可多寫感受。

⑶ 寫游記的作文600字

你可以按照游覽的方式寫,啰嗦些,一會就夠600字了。

⑷ 新聞游記怎樣寫,放公司網站上的

一天一天的寫

⑸ 寫一篇游記(以地點為線索)

你好
第一場霜過去,楓葉紅了,湖水藍了,蒲公英的頭白了,山菊花的臉都笑開了。 一朵山菊就彷彿是一個村姑,金黃濃綠,大紅大紫,毫不羞澀。不過秋天總是寂寞的,盡管遍地清香,可是蜜蜂和蝴蝶都不見了。沒有多少東西像她們那樣不在乎嚴霜,連清高荷花也只剩一把遮不住的傘。 風來了,像一隻柔軟的手,扯起蒲公英漫山飛舞。一朵金燦燦的山菊花很不快樂,她和所有的花草一樣,看不到山崖以外的世界。 終於一陣風抓住了她和一堆橡樹的落葉,她的花蕊快樂地和葉子握握手,溜向空中。 「快回來,」 旁邊的山菊花對它說,「我們其實用不著跑那麼遠。」 她在風中爬得更高,加入了小白傘的行列。一起飛過山坡,飛過楓樹林和成片的蘆葦。 「秋天真好,我們都能飛,棒極了!」她興奮地對小白傘說。 「這可不一樣,」一頂小白傘同情地說:「我們是種子,飛起來是要找一個地方重新生長開花,花朵離開枝頭是沒有意義的,明天就枯萎了。」 另一頂小白傘毫不客氣地說:「你也不是飛,是凋零。」 她覺得全身有點冷,和小白傘一起降落在池塘邊。池塘里也凋零著幾片葉子和蘆花,捲曲著臉讓波紋推來推去。「我跟她們不一樣,我是能夠飛翔的。」她想,繼續邀請小白傘:「出發吧,你們會看到,我不會什麼事都沒做就枯萎的。」 「我們不走了,」小白傘說,「這里溫暖濕潤,是一個不錯的家,可惜,對你是用不著了。」 她決定等候秋風繼續趕路。池塘里一隻往南遷徙的大雁發現了她。 「你最好還是呆在這里,」大雁說:「飛遠了當心被野豬山羊踏成泥土,如果被孩子發現就更倒霉,他們喜歡采了菊花投進鍋里焙乾,然後泡茶喝。」 她嚇壞了,在風中
滿意請採納

⑹ 誰幫我寫個簡單的游記後的新聞稿

其實新聞寫作就是 記敘文的一種 裡面還包括很多! 只要你寫記敘文寫的好 寫新聞采訪就不成問題

新聞體裁是指新聞所報道內容的表現形式,在報紙上最常見的體裁有消息、通訊、述評性新聞等。
消息是新聞報道中最重要的體裁。它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最新鮮的事實,及時加以報道,文字精練,主題突出,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形式。消息一般可分為簡訊、短消息、長消息、綜合消息。
通訊是由消息演變而來,因篇幅可稍長,能對新聞事實進行更具體、形象、生動的報道,通訊又可分為特寫、速寫、游記、專訪、介紹、小故事(小通訊)等。
述評性新聞是帶有議論性質的新聞,它以新聞性為主,述評性新聞不同於評論,而以新聞事實為依據。
不同文體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文學作品要運用形象的語言,科學論文要運用邏輯嚴密的說理性語言,新聞報道則要運用新聞語言。
新聞語言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具體
新聞用事實說話,而事實不是抽象的,它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事件原因、結果等因素構成,因而新聞語言必須具體,應當少用抽象的概念。這就要求如實地記敘具體人、具體事、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經過,也要求具體形象的現場描寫、細節描寫等。
魯迅先生說過,寫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新聞作品更應真實、具體。寫得具體。新聞的可信程度就高。

⑺ 記敘文的樣式: 通訊、特寫、游記、回憶錄、傳記、訪問記等是什麼

通訊:通訊,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敘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台、通訊社常用的文體。 特寫:報告文學的一種。反映的是社會生活。其特點是抓住顯示生活中人物後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徵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細的、突出的描繪和刻畫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游記:顧名思義,就是記游。也就是對一次出行、游覽、參觀……等的記錄。在這里,游的含義有多種:游歷、旅遊、遊玩、游覽、參觀、訪問、考察等.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回憶錄:顧名思義,就是回憶過去的事情,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准確地說,回憶錄是追記本人或他人過去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的一種文體,它具有文獻的價值。 傳記:亦單稱傳。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與說明而成。傳記和歷史關系密切,某些寫作年代久遠的傳記常被人們當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傳記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翔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范圍,傳記作者在記述傳主事跡過程中,可能會滲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像或者推斷,但和小說不同,傳記一般不虛構,紀實性實傳記的基本要求。 訪問記:訪問記是作者訪問人物,或了解事件、問題、情況、風貌後,將所見所聞所感精心選擇,集中而鮮明地揭示某一主題的新聞體裁。

⑻ 按新聞格式寫一篇游記

範文:這天上午,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了
腳下,遠遠望去,長城內就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容峻嶺間蜿蜒盤旋。
走近居庸關入口,只見居庸關城樓上面刻著「
」幾個紅色的大字。我們順著一段隧道爬上了長城,長城上遊人如織。在長城上,我看見了每隔一段都有一個小檯子,有點好奇,問爸爸那是干什麼用的,爸爸說:「那是烽火台,當敵人來犯時就點火放煙,通知下一個烽火台,這樣一個一個傳下去」。長城很寬,五六匹馬可以並排走,在長城的一側,還有瞭望口和射擊口,供瞭望觀察和射擊用。走在長城上,看著山上的風景,心裡想起古代勞動人民來,那時科技貧窮,沒有火車、汽車、起重機,為了國家的安全,人民能夠安居樂業,他們靠著無數雙手和智慧搭起了這座長城,這真是一個無法相信的奇跡啊!

⑼ 園博國春遊新聞作文

精選作文:春游園博苑700字作文
園博苑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廈門的集美區杏林灣中洲島,它九島棋布,水陸輝映,十五座造型各異的景觀橋,串起了一個個各具風情的展園,移步換景,景景不同,常常在峰迴路轉之間,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園博苑和鼓浪嶼就像是廈門的兩顆明珠。我們今天春遊的地點就是園博苑。一大早,晴空萬里。乘了兩個多小時的汽車我們終於來到了這嚮往已久的地方。
車剛停穩,我就興奮地跳出車門,扭身仰望:剛剛通過的橋上屹立著一架巨大的豎琴,足足有兩層樓高,它彷佛在彈奏著美妙的春的樂章歡迎著同學們的到來。走進園里,我們來到古香古色的杏林閣。杏林閣真高呀!我數了數一共有七層,陽光照在金色的閣頂發出絢麗的光彩。登上閣樓極目遠眺,鬱郁蔥蔥的樹木搖曳著,沐浴在春風中;蔚藍的海水在驕陽下如同游動的玉龍磷光光閃閃,這分明是瑤池仙境。我們就是王母娘娘邀請來的客人,這景象讓我心曠神怡,如痴如醉!
接著我們來到多姿多彩的國際風情園,這里薈萃著世界各地的園林藝術精華,它們是按真景的比例仿建的。我看到了一隻奇怪的東西,那是一尊雕像,它長著獅子的腦袋,魚的身子,聽導游小姐介紹這是新加坡的「獅身魚尾」,為什麼會長成這個樣子?我猜這其中一定有個美麗的傳說!最漂亮的我覺得是「荷蘭的大風車」,「春姑娘」推著它的「+」字形的大葉子轉、轉、轉,似乎把春天轉成一副五彩繽紛的畫卷。園中還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叫不出名的風景名勝,真令同學們感到目不暇接。園博苑真大,美好的時間總是太少。很多景點我們還沒去過,細細觀賞可能得花幾天時間,我們帶著一絲遺憾結束了快樂的春遊!

這是一篇游記,作者游覽園博苑,首先介紹了園博苑的地理位置,然後按照游順序對園博苑裡古香古色的杏林閣和多姿多彩的國際風情園進行生動的描寫,語言流暢,自然親切。
篇一:五彩的園博苑海洋島
提起廈門園博苑,大家無不豎起大拇指!園博苑裡,有許多奇花異草,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今天,就讓我帶你去游覽園博苑新開發的一個小島――海洋島。

海洋島是一個面積不大的湖心小島,四面都是水,從園博苑主島過去,得經過一座長長的橋。站在橋上遠眺,可以看到島上五彩繽紛的景物,煞是美麗。
迫不及待地登上島,原來這里是鮮花的海洋!鮮花在陽光下熱烈綻放,紅的、黃的、粉的、橙的??應有盡有。每朵花都在對你微笑,把最美的生命力展現出來。這時,你肯定會拿起相機,拍下一張張精美的照片。突然,一隻調皮的小蜜蜂飛到了媽媽的相機上,好像在說:「請你把我也拍進去吧。」
快看,小草向你招手呢!有的剛出土,有的已經亭亭玉立嘍!雨後,小草葉子上還有晶瑩的水珠,真是蒼翠欲滴。小草旁有向日葵叢,一棵棵向日葵向著太陽點頭。走近仔細一看,向日葵裡面還長著生瓜子哩!
怎麼樣?心動不如行動,趕快帶上你的相機出發吧!海洋島歡迎你!

指導老師鄭慧玲

洪崇晏:海洋島上,辛勤的花農用他們的智慧,精心照顧著色彩絢麗的鮮花。花兒笑嘍,賞花的人笑嘍,構成一幅幅微笑的畫,真是太美啦!
鄭老師:鮮花綻放的海洋島花兒鮮、人兒多,連愛花的小蜜蜂也來湊趣。美麗的海洋島魅力無限,真想現在就出發去一飽眼福。

篇二:廈門的園博苑真美
廈門的園博苑真美
2012年春節的那一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我和爸爸一起來到園博園賞花燈。
來園博園賞燈的人可真多呀!人山人海的,非常熱鬧。一進園博園,映入眼簾的是美麗的花燈,上面寫著園博園歡迎你。周圍還擺著許多鮮花,有月季、牡丹、迎春花真是數不勝數,美不勝收。
園博園里有各式各樣,造型各異的花燈。有四海龍王、年年有餘、猴子撈月、對牛彈琴等,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隻巨龍盤旋在大樹上,仰望著天空,躍躍欲試,似乎要騰空而起。
在這春光明媚,百花齊放的春天,美麗的園博園更加美麗了。
延奎小學三年級:陳業翔

篇三:秋遊園博苑
秋遊園博苑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的心情別提多高興了,因為我們盼望已久的秋遊終於到來了,同學們都早早地來到了學校。登上了車子,過了半個小時,我們便來到了這次秋遊的目的地——廈門園林博覽苑。
剛一下車,同學們走了幾十米,就到了園博苑的西門。走進大門,只見遠處有一座長百米的大橋,在橋的中間,逐漸分成了兩道馬路,兩道馬路的中間,矗立著一根巨大的柱子,上面立著一座龐大的豎琴,讓人眼前一亮。走在大橋上,迎面吹來湖面上的徐徐威風,讓人心曠神怡。往橋前下方一看,前面的島上全是耀眼的綠色。走下了橋,到了綠地,我們穿過了一條長廊,往旁邊一看,一方長長的水池跟著長廊向前延伸,清澈的池水兩邊對稱地向里噴出一股股細噴泉,真別致!
我們穿過了幾片草坪,隨著導游引路,來到了一片小荷塘,走過了一座小橋,到了兩旁是粉色花朵的路上,同學們來到了江南園區。岸邊的柳樹是那麼婀娜多姿,她把長長的頭發垂到水面上,好像在梳妝。池水兩旁,都是青磚綠瓦、古色古香的江南建築。大家在古鎮的小巷裡悠閑地散著步,十分愜意。小橋,流水,垂柳,荷花,加上兩旁的古建築,秀麗的江南園林立刻在我們眼中展現。
我們走過了最後一座江南小橋,潺潺的溪水把我們引到了北方園區。呼和浩特園里,穿著蒙古服裝的少女雕塑向我們像我們敬獻哈達,彪悍的兩個蒙古大漢在兩旁摔跤。南昌園里,宏偉的城牆門下,有一排騎著馬的士兵,他們個個拉緊馬韁繩,馬兒前蹄抬起,嘶叫著。濟南園中,被灌木,芭蕉葉圍著的一座古亭十分別致秀麗,一旁的長廊讓人連連叫好。蘭州水車園中的大水池裡,三座直徑大約四米長的大水車不停地轉動著,池塘濺起一朵朵小水花……
離開北方園,我們繼續游覽了幾座百米大橋,杏林閣等等景點。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同學們在一起,野餐了一頓。回到了噴泉水池,那座立著豎琴的長橋,走出了西大門,大家上了旅遊車,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園博苑。
這次的秋遊真精彩啊!我們已經是六年級的孩子了,期待著明年小學最後一次踏青!

篇四: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民族實業家張謇於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創建。是目前保存下來的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南通市。

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6年1月3日),張謇又將興建中的公共植物園規劃為博物苑,佔地23300平方米,後擴大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館、南館、北樓和東樓。苑內有4個陳列館,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文物與標本。中館為三開間中式平房,上部加蓋一間二層尖頂小樓。南館平面凸字形,為一座西式二層樓房。北樓為五開間二層中式樓房。東樓為一座中式樓房。苑內種植樹木花草,飼養鳥獸,並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園林建築。

1912年改稱南通博物苑。

苑內文物、標本來源於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贈、售予。1914年編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共收錄文物、標本2973號,1933年增至3605號,每號一件至數件不等。自然部分有動、植物活體、標本、化石和礦物。動物類有國外的標本,如南洋群島的時樂鳥,印度的鱷魚,俄羅斯的斑鼠,美洲的袋鼠、蜂鳥,朝鮮的筆貝,新加坡的石蠶等標本;植物類中有羊齒植物化石、各種果木和葯用植物;礦物類有1910年清末官商合辦的博覽會南洋勸業會結束後捐贈的各省礦石標本。

歷史部分有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車器、畫像、卜筮、軍器、刑具、獄具等展品;美術部分有書畫、雕刻、漆塑、織綉、緙絲、編物、文具等類,其中露香園的《晝錦堂記》字綉長屏12幅、沈壽綉《耶穌》像為美術精品;教育部分有科舉、私塾、學校3類,有科舉時代的考卷、夾帶、窗課,有學校教學用的教具、模型。

1938年3月17日,侵華日軍佔領南通,苑藏文物、標本大部遭劫掠、破壞或散失。1945年9月至1949年1月國民黨統治時期,博物苑繼續遭到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著手修復博物苑。1951年改名南通博物館,原有建築和園林布局基本保持原貌,198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附近的張謇故居濠南別業劃歸博物苑范圍,1982年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7月1日恢復南通博物苑原名。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1989年底,館藏品有40115件,其中自然標本6126件,一級文物55件。藏品具有地方特色,如海安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骨角器,以及漢代的煎鹽工具盤鐵、1973年南通市出土的晚唐(公元827~907年)青瓷皮囊式壺(越州窯仿北方游牧民族革囊水壺形制燒造)。「陳若虛記」瓷乳,是明萬曆間(1573~1620年)南通名醫陳實功(號若虛)特製研葯用具。書畫、刺綉等藝術品中,有揚州八家的李方膺(南通人)的畫和近代刺綉家沈壽的綉品。革命文物中有抗日戰爭時期反清鄉斗爭的文獻、手稿、武器和烈士遺物。博物苑陳列面積450平方米,分歷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標本3個基本陳列。
歷史文物陳列的展品,上自原始社會,下至清末,其中有博物苑早期的藏品,如戰國的於、漢代的銅鼓、宋代龍泉窯青瓷爐、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枕、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棉布;近代文物中,有張謇的手跡、文獻及其創辦大生紗廠、鹽墾以及文化教育事業方面的實物和歷史圖片;歷史文物陳列的最後部分是辛亥革命烈士、曾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的白雅雨(南通人,李大釗的老師)的事跡;革命文物反映了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歷史時期,南通人民的革命斗爭歷程。文物中有1922年入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吳亞魯創辦的《平民聲》報,有土地革命時期的共產黨黨旗,反清鄉斗爭的歷史文獻、證件和武器等。自然標本陳列品中,有須鯨亞化石和現代鯨骨骼以及啟東隕石、本地珍稀鳥類和昆蟲標本。

歷年來,博物苑舉辦了多種臨時展覽,如「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反清鄉斗爭文物」、「民俗品物」、「愛鳥護鳥」等。
南通博物苑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民族實業家張謇於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創建。是目前保存下來的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6年1月3日),張謇又將興建中的公共植物園規劃為博物苑,佔地23300平方米,後擴大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館、南館、北樓和東樓。苑內有4個陳列館,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文物與標本。中館為三開間中式平房,上部加蓋一間二層尖頂小樓。南館平面凸字形,為一座西式二層樓房。北樓為五開間二層中式樓房。東樓為一座中式樓房。苑內種植樹木花草,飼養鳥獸,並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園林建築。1912年改稱南通博物苑。

苑內文物、標本來源於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贈、售予。1914年編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共收錄文物、標本2973號,1933年增至3605號,每號一件至數件不等。自然部分有動、植物活體、標本、化石和礦物。動物類有國外的標本,如南洋群島的時樂鳥,印度的鱷魚,俄羅斯的斑鼠,美洲的袋鼠、蜂鳥,朝鮮的筆貝,新加坡的石蠶等標本;植物類中有羊齒植物化石、各種果木和葯用植物;礦物類有1910年清末官商合辦的博覽會南洋勸業會結束後捐贈的各省礦石標本。

歷史部分有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車器、畫像、卜筮、軍器、刑具、獄具等展品;美術部分有書畫、雕刻、漆塑、織綉、緙絲、編物、文具等類,其中露香園的《晝錦堂記》字綉長屏12幅、沈壽綉《耶穌》像為美術精品;教育部分有科舉、私塾、學校3類,有科舉時代的考卷、夾帶、窗課,有學校教學用的教具、模型。

1938年3月17日,侵華日軍佔領南通,苑藏文物、標本大部遭劫掠、破壞或散失。1945年9月至1949年1月國民黨統治時期,博物苑繼續遭到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著手修復博物苑。1951年改名南通博物館,原有建築和園林布局基本保持原貌,198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附近的張謇故居濠南別業劃歸博物苑范圍,1982年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7月1日恢復南通博物苑原名。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1989年底,館藏品有40115件,其中自然標本6126件,一級文物55件。藏品具有地方特色,如海安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骨角器,以及漢代的煎鹽工具盤鐵、1973年南通市出土的晚唐(公元827~907年)青瓷皮囊式壺(越州窯仿北方游牧民族革囊水壺形制燒造)。「陳若虛記」瓷乳缽,是明萬曆間(1573~1620年)南通名醫陳實功(號若虛)特製研葯用具。書畫、刺綉等藝術品中,有揚州八家的李方膺(南通人)的畫和近代刺綉家沈壽的綉品。革命文物中有抗日戰爭時期反清鄉斗爭的文獻、手稿、武器和烈士遺物。博物苑陳列面積450平方米,分歷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標本3個基本陳列。

歷史文物陳列的展品,上自原始社會,下至清末,其中有博物苑早期的藏品,如戰國的錞於、漢代的銅鼓、宋代龍泉窯青瓷爐、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枕、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棉布;近代文物中,有張謇的手跡、文獻及其創辦大生紗廠、鹽墾以及文化教育事業方面的實物和歷史圖片;歷史文物陳列的最後部分是辛亥革命烈士、曾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的白雅雨(南通人,李大釗的老師)的事跡;革命文物反映了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歷史時期,南通人民的革命斗爭歷程。文物中有1922年入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吳亞魯創辦的《平民聲》報,有土地革命時期的共產黨黨旗,反清鄉斗爭的歷史文獻、證件和武器等。自然標本陳列品中,有須鯨亞化石和現代鯨骨骼以及啟東隕石、本地珍稀鳥類和昆蟲標本。

歷年來,博物苑舉辦了多種臨時展覽,如「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反清鄉斗爭文物」、「民俗品物」、「愛鳥護鳥」等。

五十年代以來,經陸續增建盆景展覽室、臨河茶樓、河心亭、濠上曲橋及兒童游樂設施等,如今的南通博物苑,既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又是頗具特色的文化公園。館內陳列的文物中,以海安縣青墩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最為世人矚目。其中的青墩「麋鹿角」,或可據此探尋「八卦」起源。

博物苑南館、中館均陳列歷史文物,樓下掛有張先生巨幅照片。南館陳列的歷史文物,以地方性為主,亦有建苑初期文物之倖存者。南館外面,陳列大型文物。重建的古象亭中,有明代銅鑄的天後(即媽祖)和玉皇像,還有明墓出土的整石雕成的石槨。建苑初期的石人(翁仲)石馬,雖遭破壞,但仍存有。西館陳列自然標本。最令人注目的是長達十米的須鯨骨架。只是現在陳列的這一具,是七十年代在東台縣瓊港海濱所採集製作,而當年呂四齣土的原鯨骨架真品,已於日軍佔領期遭毀。

雪,美妙的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