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辛亥革命留下的遺址

辛亥革命留下的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7 02:59:03

① 武漢有哪些跟近代史有關的歷史遺跡

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起義門、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湖北共進會舊址、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等。

1、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簡稱為(武漢)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等,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北端,又稱紅樓。原是清政府於宣統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議局"大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即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頒發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並通電號召各省起義。

1961年國務院公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2、起義門

武漢起義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歷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後,迅速控制中和門,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掀開中國近代史新的一頁。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紀念武昌起義的勝利,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城樓解放前已傾廢。1981年,城樓在原址修復;

2011年,依據古城牆圖紙,原樣恢復重修了333米城牆,同時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風雨長廊、楚望亭、首義烽火石刻等,擴大為紅色旅遊景區。

3、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1926年10月10日,湖北省總工會成立,設機關於此,後中華全國總工會由廣州遷武漢,也在此辦公。

除李立三曾任省總工會委員外,蘇兆征、劉少奇、鄧中夏、項英、林育南等都曾在此任職。大革命失敗後,中華全國總工會遷至上海,湖北省總工會轉入地下。1959年在此籌建紀念館。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湖北共進會舊址

共進會機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上海街楚善里28號(原寶善里14號)。共進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後,孫武等先後回國運作革命,在漢口鴻順里等地設立機關。

1911年,為策應廣州起義,孫武又在此設立機關。同年9月,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部署起義,在此設政治籌備處。

同年10月,孫武在此造炸彈失事,機關暴露。原建築已毀。現建築是後來重修。磚木結構二層樓,東向,硬山頂,紅瓦,面闊4.5米,進深12.8米。

5、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位於武昌區解放路259號,即現湖北武昌實驗小學院內,是原清「兩湖書院」地域。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是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國共兩黨為培養國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創辦的高等軍事院校,隸屬於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建築尚存三棟磚木結構平房。

2013年舊址已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起義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湖北共進會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② 武昌有很多辛亥革命的遺址和紀念建築 辛亥首義後作為指揮機關的是哪個 a 楚望台 b 湖廣總督府

武漢人俗稱的「紅樓」是指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因舊址紅牆紅瓦,故有此名。

楚望台是武昌首義軍發難後佔領的第一個目標,後各路起義軍集結於此,楚望台一時成了起義軍的大本營。

③ 桂林有哪些辛亥革命的遺址啊

「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首義之城,武漢擁有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起義門」回、辛亥首答義烈士祠、孫中山辛亥銅像、黎元洪墓等大批辛亥革命歷史遺跡。首義文化廣場、辛亥革命博物館、中山艦博物館、楚望台遺址公園等紀念性景觀工程。

④ 紹興有哪些革命遺址

卷35 第三章 近現代革命遺跡

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進駐紹興,遺有來王陸順德府第及壁畫4處,於諸暨留下一幅《勸諭》。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光復會骨幹徐錫麟、陶成章、秋瑾等,以紹興為革命活動基地,為聯絡同志,培養幹部,所創大通學堂等,至今保存完好。民國時期,紹興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浙東革命斗爭活動中心地區之一,創建基層組織,發動民眾抗日,成立民主政權,遺蹤遍及各縣。
本章所載,計太平天國遺跡6處,辛亥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6處,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1處。

第一節 太平天國遺跡

越 城
來王殿 位於下大路。清代建築,以太平天國將領來王陸順德府第而得名。原屋規模宏大,日軍侵華時被毀。存門廳、第二進前石庫門樓及西廂房。
門廳南向。面寬九開間,現存明間及西側四間,殘余部分寬19.60米、深6.80米。 石庫門樓天盤石碩大,額坊有人物浮雕,兩側石柱有雲龍紋彩繪。西廂房面寬10.45米 、深6.05米,保存尚完整。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都昌坊路。明晚期建築。坐北朝南 ,磚木穿斗式結構。原有四進,存第三進中廳。
壁畫在中廳明間東、西壁上和退堂屏門上,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繪。每壁4幅,高4.80米、寬9.20米。東壁,中間兩 幅為神話故事,南側一幅為鳳凰、麒麟,北側一幅為大象、獅子;西壁為八仙圖。屏門上繪團龍。畫面墨繪敷色,色彩濃重、清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探花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蕭山街。明代建築。探花謝丕府第 。坐北朝南,磚木穿斗式結構。原有五進,現存門斗和第二進石庫門。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共6幅:第二進明間樓下東、西兩壁各3幅,均寬6.30米、高2.85米。南側2幅左右對稱,繪鳳凰飛天;其餘4幅為水戰圖、陸戰圖和神話故事等。畫面人物眾多,墨繪敷色,色彩濃烈。屏門彩繪雲龍圖案,高2.85米、寬4.40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昌安直街。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共三進。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期,繪於第二進大廳東側山牆,雲龍圖案。因經石灰多次塗刷,僅隱約可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凌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前觀巷。清代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進。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時, 繪於第一進明間天花板,雲龍圖案。畫面長4.40米、寬2.50米,剝蝕嚴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宣何公館太平天國革命軍《勸諭》
公館位於諸暨紅橋鄉宣何村。明 代建築。《勸諭》書於門樓內壁,系太平天國革命軍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所書宣傳標語。柳體楷書,硃色,正文四豎行,行30字,共110字。款文豎行14字,徑5×4 厘米。因風化,筆劃已剝蝕。文為:「雄師到來臨,爾民不須驚。放膽在屋內,何必據山林 。我國最愛民,只喜那雞(豕)。財帛吾不取,婦女不姦淫。爾等胡亂行,聚眾成匪群。伊乃自作禍,免得受(極刑)。諭爾細細聽,休更(跟)韃靼行。胡兒山河末,快為天國民。吾今(細)盡言,爾民自詳(忖)。早早來投順,家業免刁零。爾為我國民,共享樂昇平。太平天國辛酉拾壹年玖月拾陸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辛亥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
越 城
大通學堂 全稱大通師范學堂。校址原為貢院,清代改作豫倉。位於勝利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徐錫麟、陶成章等為聯絡同志,培養軍事幹部而創辦,系光復會在浙大本營。三十三年,秋瑾接辦。七月,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秋瑾被捕,學校受查封。大通學堂原有房屋50餘間,其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為操場。中軸線上共三進:第一進門廳,5間,門廳正中懸「大通學堂」匾額;第二進禮堂,今辟為光復會史跡陳列室;第三進為「徐社」,系徐錫麟生平事跡陳列室。三進之間,有長廊 相連,長47.32米、寬1.57米,為當年學生雨天練操之所。東、西兩軸線上,原各有四進平房,每進五開間,東西對稱,布局規整,今存部分。東軸線第一進西首間為秋瑾工作室,亦為秋瑾被捕處。1980年修復,按原狀布置。1982年開放。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瑾紀念碑 位於解放北路軒亭口,即秋瑾就義處。民國19年(1930)建。通高7米。碑座兩層,呈正方形。下層邊長3米,四周設水泥欄桿。碑座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於右任書《秋先烈紀念碑記》。碑座承托碑身,鐫張靜江書「秋瑾烈士紀念碑」鎏金大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風雨亭 位於府山西巔。民國19年(1930)為紀念秋瑾烈士而建。以烈士就義前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說「秋雨秋風愁煞人」)而名。亭為八角攢尖頂,正面(東面)上方懸田桓手書「風雨亭」匾,兩邊石柱刻有民國5年(1916)孫中山蒞紹致祭烈士所撰輓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81年重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社 在東湖公園內。民國3年(1914),紹興各界人士為紀念 陶成章烈士,將原東湖通藝學堂改作烈士祠,名為陶社。5年8月,孫中山親臨陶社致祭。抗日戰爭時,毀於戰火。1981年重建。南向,三間三進。屋面青山,門臨碧水。正中懸孫中山題「氣壯山河」匾,兩側懸長聯:「半生奔走,有志竟成,開中華民主邦基,君子六千齊下拜;萬古馨香,於今為烈,是吾越英雄人物,湖山八百盡增光。」室內陳列陶成章事跡。
徐社 在大通學堂內。民國元年(1912)6月,紹興各界人士為紀念徐錫麟烈士,於下大路建徐公祠;同年,建立徐社,設徐公祠內。日軍侵紹時被毀。徐社系民間集社,有社員200餘名。自徐社成立至民國30年紹興為日軍侵佔止,每年均舉 行公祭。1982年,於大通學堂復設徐社。社廳正中懸掛田桓手書「徐社」匾額,有陳列室三,陳列徐錫麟所用手槍、刺刀及就義血衣等。東梢間後壁嵌蔡元培撰《徐烈士祠堂碑記》。

紹 興
熱誠學堂 位於東浦鎮。清光緒三十年(1904),徐錫麟創辦,以徐氏撰聯:「有熱心人可與共學,具誠意者得入斯堂」取名,學堂提倡軍訓,實行男女同校。三十三年,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學堂一度受損。民國4年(1915),教學樓毀於大火,後以徐錫麟撫恤金重建。
學堂門廳西向,三開間,面寬14.25米,進深6.50米;石庫門上方嵌石碑一方,橫書陽刻「熱誠學堂」。教學樓為西式建築,坐北朝南,八開間,二層樓屋,面寬29.80米,進深8.95米;正中兩間闢作「徐錫麟紀念堂」,入室上方懸徐生翁書「徐錫麟紀念 堂」匾額,室內陳列徐氏生平史料。北側之徐錫麟藏槍小池為曲尺形,明池長7.85米、 寬5.90米,暗池長10.95米、寬1.80米。學堂今稱東浦鎮熱誠小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中山紀念塔 位於城南薴蘿山東麓今市人民醫院住院部內。民國15 年(1926)建。台基正方形,邊寬5.50米,四周置欄板和望柱;塔座上層正方形, 邊寬0.80米、高1.18米,下層六角形,邊寬0.60米、高0.50米;塔身三角形,高2.50米,一面豎鐫隸書「孫中山先生紀念塔」八字,另兩面分別鐫刻:「民國十五年五月諸暨縣民眾捐造」和「民國十九年十二月諸暨縣建設委員會重修」。均楷書陰刻。 1985年5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重修。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

紹 興
後堡橋革命標語 後堡橋位於樊江鄉後堡村。橋為梁式結構。主橋東西向,單孔,長15米,凈跨4.60米,橋面寬2.15米。
標語書於主橋東西兩側橋墩內側,文為「誓復失地」、「沖過錢江」。隸體,字徑55×55厘米,為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皋北抗日自衛大隊隊長朱鐵群所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 虞
中共上虞縣直屬支部成立處 位於謝橋鄉謝家橋村。民宅。東向三開 間,面闊7.30米,進深5.60米。青瓦粉牆,原系葉天底書房。民國15年(1926)7月16日,中共上虞縣直屬支部成立於此,並作為活動場所。27年2月,葉天底被捕後停止使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虞縣民主政府舊址 位於豐惠鎮東大街。原系文廟,今存大成殿、 東廂房和泮池。殿南向,重檐歇山造,五開間,面闊22.10米,進深19.90米。廂 房硬山式,平屋五間。池半月形,中架三孔平板石橋。民國34年(1945)4月20日 ,上虞縣民主政府在永徐鄉三益小學成立。6月30日,新四軍解放上虞縣城(豐惠鎮),民主政府遷入文廟。9月底,新四軍浙東縱隊奉命北撤,民主政府工作終止。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撤會議舊址 位於豐惠鎮世濟弄。有樓房與後廂兩進,南向。樓房五開間,單檐硬山造,闊21.50米、深12.80米;後廂平屋三間。民國34年(1945)9月23日,中共浙東區黨委擴大會議在此舉行。會議決定奉中共中央指示北撤,並部署北撤後工作。9月27至30日,中共浙東區委與浙東新四軍分批從後海登船北撤。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夏蓋山摩崖題刻 夏蓋山位於蓋北鄉與謝塘鎮之間,海拔168米。 石刻位於山頂西側面北石崖,為抗日戰爭前期一些進步團體所題刻。自西向東依次為:草書 「前進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十日 上虞三進小學童子軍團題」;隸書「還我山河 二十七年一月一日 海嘯劇團一周紀念 全體團員舉行談心會於此 敬題四字藉作自勉」;隸書 「卧薪嘗膽 湔雪國恥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九日 中國青年勵志會浙江上虞分會旅行團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嵊 縣
中共嵊新奉中心縣委舊址 位於小柏鄉東林村王氏宗祠。民國34年(1945)2至9月,嵊(縣)新(昌)奉(西)中心縣委駐地。
宗祠坐北朝南,共三進,晚清建築。民國23年(1934)2月24日,浙東行署委員會決定 將奉西區劃歸嵊新縣委領導。嵊、新縣委改稱嵊新奉縣委,下轄里東、上東、下東、新北、奉西五區,縣辦事處即由里東遷入東林王家祠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諸暨北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於阮市鎮,即原阮家埠育嬰堂。民國19年(1930)4月,諸暨北區蘇維埃政府在此成立。今存樓房3間。
民眾圖書館 位於西江鄉斗門村西經堂山腳。民國建築。坐北朝南, 臨池而建,平屋一楹三間,通面寬11米,通進深6.30米;前檐設廊。硬山造。
民國22年(1933)中共諸暨地方組織創建,館分藏書、閱覽、借書三室。原有藏書2萬余冊,1956年,大部送交省圖書館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圖書及設施盪然無存。1986年,集資重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於城關鎮鷂鷹山東麓。1978年8月始建,1982年10月竣工,建築面積944平方米。碑身高7米,條石砌築,中鐫趙朴初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字,碑座承托。平台與台基間有垂帶踏跺10級。台基四周築欄板和望柱 ,望柱柱頭浮雕仰覆蓮瓣紋。紀念碑至山麓鋪設垂帶踏跺284級。
齊村慘案紀念碑 位於化泉鄉齊村。為紀念民國33年(1944)3月30日被日偽軍殺害的48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而建。碑高6米,石塊疊砌,上鐫「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台基面積70餘平方米,從地面至墓台鋪設垂帶踏跺14級。

⑤ 上海革命遺址尋蹤作文怎麼寫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會址;五卅運動愛國群眾流血地點」、「上海人民保安隊總指揮部舊址」等 .中共上海地下組織斗爭史陳列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故居;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寓所;文化巨匠魯迅先生故居;蔡元培故居;李白故居及一批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的活動場所。
可以以游記的形式 然後在寫歷史革命事件,最後表述個人對革命事件的看法觀點或感想
1、澛港河畔戰妖兵

澛港鎮襟江帶河,地勢險要,是蕪湖太平軍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豐八年)11月,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總兵李成謀、副將丁泗濱及陸軍千總尹景昌、韋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帶太平軍,經過多次激戰,沒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軍攻陷繁昌縣城,嚴重威脅澛港太平軍的防務。因此,太平軍在澛港擴大集兵屯糧,加強澛港營壘的軍事防禦措施。曾國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說:「蕪湖賊援,潛在澛港,增黨屯糧,以圖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軍匡王賴文鴻、佐將林有志等率軍撤出繁昌,屯紮澛港,為蕪湖前衛。曾貞干會同水師總兵李成謀、李濟明於4月24日水陸來犯。曾貞干親率恆營及晏恭山的陸師五營駐扎螃蟹磯。李成謀正右營及左光培等水師三營、李濟清副中營及羅世賢水師二營分泊於囗磯與螃蟹磯之下。曾貞干命令清軍多備船筏,搭好浮橋,以便渡河,並命令江口決堤,以便水師用木船從決口駛入港內。李成謀令戴德祥領陸兵南渡,與入港水師炮船相呼應。次日,曾貞干領帶陸兵渡浮橋進攻北岸太平軍的營壘,晏恭山的陸兵沿著澛港大堤前進,陶寶堂領陸兵沿江邊大道進攻,彭楚漢水師復從港內飛槳而出,太平軍水師船二百餘號被消滅。由於清軍水陸進撲澛港河南北營壘,水軍失利,腹背受敵,太平軍最後撤出澛港,退回蕪潮大營。

2、血戰金柱關

清軍攻陷澛港鎮以後,又根據曾國荃的計劃:「必從金柱關入手,則蕪湖與金陵老巢橫中截斷,賊勢乃孤」的戰略,彭玉麟於1862年5月3日會合各營水師船,由針魚嘴駛進來石磯,焚船毀壘,率師登陸,突襲金柱關的太平軍。這時,東梁山的太平軍援師至,敵軍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敗教訓,認為:金柱關地險城堅,非水陸並進不可。於是將上游水師調至裕溪口以下,曾國荃率馬步十五營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關下,沿堤結營數十里。為了防止太平軍的侵擾,特派李朝斌帶領外江新右營及喻俊明等內河水師三營猛攻太平軍後方。又派成發翔、鄧萬林內河左右營及王明山、萬化林、外江水師四營黃翼升、淮揚水師八營,從下游環擊太平軍前陣。曾國荃大營既立,於5月19日率軍繞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師分為三隊,一隊守江路,一隊沖入內河,直逼塔下,一隊抬炮登陸,環城轟擊。金柱關內太平軍居高臨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兩軍激戰到午夜,清軍黃翼升等明火執杖地匍匐前進,後來西門城樓被清軍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軍趁勢攻進金柱關。東梁山營壘也同時失守。曾貞干率軍沿江向蕪湖逼近,並約李成謀決堤放水,駛進小船,向蕪湖四面合圍,黃翼升率內河水師也飛槳而出。其先,曾貞干令知州黃潤昌與蕪湖太平軍守將陳星斗、沈萬國、陳太和、王品來有舉眾內應之約,5月20日在曾貞干水陸圍攻之下,太平軍守將沒有舉眾內應,卻放棄蕪湖城,向官陡門、卜家店方向退卻,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帶築營結寨,堅持戰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師蕪湖,派周萬倬、吳坤修進攻南辛圩太平軍李世賢營壘,同時派水師任星元、左光培駐扎清水河,為蕪湖城的外圍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賢軍從三里埂沿河而下,進攻清水河任、左兩水師。清軍水師將領王三錫登堤督戰,被太平軍槍彈擊傷。後因太平軍死傷過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羅逢元、朱南桂領水陸軍攻萬頃湖(今萬春圩)邊南辛圩,李世賢軍失利。3月22日,太平軍又自灣沚奔襲清水河,清軍萬化林與水師任星元、左光培趁灣沚兵力空虛,從青弋江下游駕船潛往,五更到達,一時萬炮齊發,青弋江上游清軍霆營又剛剛破了西河鎮太平軍,清軍水師從青弋江順流而下,上下夾攻,當天晨霧彌漫,清軍登上灣沚街口,點燃柴草,火光沖天,太平軍被迫退至竹塘、灣沚後山。(這可是我給語文課代表的哦)
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

⑥ 開封有沒有與辛亥革命的遺跡

火車站附近有紀念碑很是高大

⑦ 跪求廣州辛亥革命的所有歷史遺跡的地方命~~

線路一:以太廣場—中山紀念堂—「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越華書院回舊址—廣答東咨議局舊址—紅花崗四烈士墓—黃花崗烈士陵園—十九路軍陵園

線路二:以太廣場—大元帥府—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廣東咨議局舊址—黃花崗烈士陵園

線路三:以太廣場—大元帥府—中山紀念堂—廣東咨議局舊址—十九路軍陵園—黃埔軍校

線路四:以太廣場—中山紀念堂—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在建)—黃花崗烈士陵園—黃埔軍校

線路五:以太廣場—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碑—廣東財政廳舊址(北京路北端)—中央銀行舊址(天字碼頭附近)—黃花崗烈士陵園—十九路軍陵園

線路六:以太廣場—大元帥府—海心沙—省博物館—黃埔軍校

線路七:以太廣場—廣東咨議局舊址—廣東財政廳舊址(北京路北端)—廣州塔—大元帥府

線路八:以太廣場—黃花崗烈士陵園—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東財政廳舊址(北京路北端)—陳家祠—荔灣涌

線路九:以太廣場—中山紀念堂—廣東咨議局舊址—黃埔軍校—黃埔古港
望採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