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遺址保護關鍵技術研究
A. 求西北大學考古系和吉大考古系的介紹
西北大學考古學系簡介
考古學系成立於2003年,下設考古學本科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56年,是全國最早設立的考古專業之一。先後由著名學者馬長壽、陳直、劉士莪教授等主持教學科研工作,著名學者蘇秉琦、陳夢家、胡厚宣、閻文儒、唐蘭、宿白、石興邦、王仲殊先生等先後講學和指導專業建設。
多年來,考古學系充分利用陝西省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立足陝西、依託西北、面向全國,在「211工程」的重點支持下,學科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1986年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考古專業被列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003年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被列為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考古學系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考古學系有一支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共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大部分教師均有博士或碩士學位。
在人才培養方面,堅持 「保持專業特色、拓寬專業基礎、重視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思路,堅持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相結合,課堂講授與田野考古發掘、博物館實踐相結合。通過與陝西文博考古單位合作與協作,建立了一批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加強田野考古工作和文物保護實際工作能力的培訓。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科技考古學概論」)、省級精品課程1門(「史前考古學」);有一部教材被列入國家「十五規劃教材(《科技考古學概論」》,有二部教材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考古學概論》)。專業建立以來,已培養出一大批考古和文物保護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有些畢業生已擔任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門、文博單位的領導職務,有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或各省區文博考古研究機構、高校的業務骨幹,在我國的文博考古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科學研究方面,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省(部)級項目等多項。出版了學術著作和譯著20多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其中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等國內外權威和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形成了中國史前考古、商周漢唐考古、文物研究與保護、西部民族考古等穩定的研究方向,成為我國考古與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另外相關的介紹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簡介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成立於2006年,其前身為文博學院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89年,是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首家設立的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應用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特點。2006年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有一支年富力強、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擁有專職教師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實驗管理人員1人。大部分教師具有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聘請了王丹華、陸壽麟、黃克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十多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充分利用陝西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和西北大學作為綜合大學的學科優勢,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教學與科研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辦學指導思想,加強文物保護技術學科建設,不斷提高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質量。
在學科建設方面,從1990年起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本、專科生,1994年起又相繼在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下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方向碩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西北大學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磚石質文物保護」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在教學方面,堅持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辦學指導思想,注重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辦學思路。課程設置以歷史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和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文理結合為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和方法、文物保護材料、文物分析技術構成的專業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和專業綜合實習構成的實踐課程體系。
在科研方面,出版了5部學術著作及教材,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6篇被SCI收錄。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國內外合作項目,形成了彩繪無損分析、青銅器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整合校內外教師資源、委託培養和選派青年教師進修學習、選留優秀畢業生和鼓勵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與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國內外多家單位保持密切合作關系,建立了多個穩定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文物保護技術專門人才。1999年舉辦了首屆全國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目前該系已培養了9屆本科生、7屆研究生、2屆專科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文物保護、博物館、考古研究和管理機構。
經過十多年建設和發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已逐步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國內有<考古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招生單位
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西北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南京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鄭州大學
廈門大學 南開大學 復旦大學
山西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內蒙古大學
遼寧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徐州師范大學 浙江大學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師范大學 暨南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師范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雲南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 煙台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B. 歷史學類都有哪些專業 哪個專業好
歷史學類專業介紹
一、歷史學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從先秦到當代)、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國、拉美、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中外關系史。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學年:4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能力: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訓詁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二、考古學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理論、考古繪圖、田野考古學概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實習安排3~5個月。
學年:4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
畢業生能力: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文物保護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能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所必需的文史及數理化等學科基礎知識,掌握一般文物學、博
物館學、考古學的基本知識;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技術的基本理論、一般程序、方法步驟,正確進行實際操作,具備一般文物保護技術的科研能力。能從事文物保護科
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以及專業管理方面的文、理、工相互交叉的高級綜合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概論、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材質分析、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古建築保護、壁畫保護、館藏文物與環境、田野考古技術、低溫技術與應用、計算機原理及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網路應用基礎、普通物理學、工程力學、高等數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考古學通論、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等。
就業方向:可從事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
C.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的歷史學專業
歷史學系創建於1937年,歷史專業是西北大學傳統優勢專業之一,長期以來在全國高校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先後有侯外廬、陳直、馬長壽、陳登原、張豈之、彭樹智及林劍鳴等著名學者任教。
歷史學系設有周秦漢唐研究中心、佛教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及西安事變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歷史文獻學、專門史等專業博、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5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1997年以來,被列為西北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2年,被評為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已成為歷史學高級人才培養與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歷史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所有教師均具人博士或碩士學位。 考古學系成立於2003年,下設考古學本科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56年,是全國最早設立的考古專業之一。先後由著名學者馬長壽、陳直、劉士莪教授等主持教學科研工作,著名學者蘇秉琦、陳夢家、胡厚宣、閻文儒、唐蘭、宿白、石興邦、王仲殊先生等先後講學和指導專業建設。
多年來,考古學系充分利用陝西省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立足陝西、依託西北、面向全國,在「211工程」的重點支持下,學科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1986年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考古專業被列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003年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被列為陝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考古學系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考古學系有一支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共有教師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大部分教師均有博士或碩士學位。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成立於2006年,其前身為文博學院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89年,是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首家設立的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應用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特點。2006年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有一支年富力強、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擁有專職教師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實驗管理人員1人。大部分教師具有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聘請了王丹華、陸壽麟、黃克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十多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充分利用陝西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和西北大學作為綜合大學的學科優勢,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教學與科研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辦學指導思想,加強文物保護技術學科建設,不斷提高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質量。
在學科建設方面,從1990年起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本、專科生,1994年起又相繼在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下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方向碩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西北大學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磚石質文物保護」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在教學方面,堅持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辦學指導思想,注重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辦學思路。課程設置以歷史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和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文理結合為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和方法、文物保護材料、文物分析技術構成的專業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和專業綜合實習構成的實踐課程體系。 通過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整合校內外教師資源、委託培養和選派青年教師進修學習、選留優秀畢業生和鼓勵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與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國內外多家單位保持密切合作關系,建立了多個穩定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文物保護技術專門人才。1999年舉辦了首屆全國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目前該系已培養了9屆本科生、7屆研究生、2屆專科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文物保護、博物館、考古研究和管理機構。
經過十多年建設和發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已逐步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在科研方面,出版了5部學術著作及教材,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6篇被SCI收錄。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國內外合作項目,形成了彩繪無損分析、青銅器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D. 誰知道14項文物保護行業技術標准 的具體內容和啊
標准名稱
1 WW/T0034-2012 古建築保護工程施工監理規范
2 WW/T0035-2012 田野考古制圖
3 WW/T0036-2012 田野考古出土人類內遺骸DNA獲取技術容規范
4 WW/T0037-2012 古建築彩畫保護修復技術要求
5 WW/T0038-2012 乾燥類土遺址保護加固工程設計規范
6 WW/T0039-2012 土遺址保護試驗技術規范
7 WW/T0040-2012 土遺址保護工程勘察規范
8 WW/T0041-2012 室外鐵質文物封護工藝規范
9 WW/T0042-2012 碳十四年代測定考古樣品採集規范
10 WW/T0043-2012 碳十四年代測定骨質樣品的處理方法
11 WW/T0044-2012 田野考古植物遺存浮選採集及實驗室操作規范
12 WW/T0045-2012 碳氮同位素食性分析 骨質樣品採集及實驗室操作規范
13 WW/T0046-2012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檢測 氣體擴散采樣測定方法 第1部分:甲酸、乙酸的測定
14 WW/T0047-2012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檢測 氣體擴散采樣測定方法 第2部分:氨的測定
E. 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現狀是怎樣的
博物館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事業實體,其本質在於不斷地揭示、保存藏品自身價值和最大可能地實現藏品社會價值的過程。博物館學不是一個孤立的科學領域。它與許多學科有著多方面密切的聯系。這是博物館學的一個特點。在眾多類型的博物館中,遺址性博物館是其中一類。遺址博物館即是博物館學和考古學密切聯系的產物,利用博物館的功能充分展示考古的成果。
F.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53年至1955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李良姣、李全慶、梁超、何鳳蘭、姜懷英、汪德慶、李竹君、賈瑞廣。
山西永樂宮建築群搬遷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58年至1964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杜仙洲、金榮、王仲傑、劉世厚、陳長林、李惠岩、呂俊嶺、張中義、陳繼宗、王真、梁超、趙仲華、賈瑞廣、張智、崔淑貞、秦秀雲、王德慶、律鴻年、姜懷英、何雲祥、黎輝、張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護維修、復建工程
實施時間:1985年至1992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張之平、楊新、賈克儉、袁毓傑、閆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雲岡石窟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74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姜懷英、賈瑞廣、蔡潤、李哲元及雲岡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79年
項目主持人:羅哲文;結構設計人:崔兆忠;設備設計人:白麗娟;參加人員:傅連興、陶宗震、楊玉柱、李建勛、張思信等。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楊新;參加人員:崔兆忠、孔祥珍、袁毓傑、顧軍。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80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李全慶、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楊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閣落架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63年至1999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李全慶、李方嵐、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主持人:孔祥珍。參加人員:袁毓傑。
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95年至2001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張立方、孫剛、甄文宜、鮑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地保護規劃與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李宏松、顧軍、陳超平、葛川、王金華、劉忠平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門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陽橋修復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楊玉柱;參加人員:許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繕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1981年至1982年
項目主持人:梁超;參加人員:楊新、孫致雲等。
寧夏拜寺口雙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6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參加人員:賈克儉、袁毓傑、閆明、孫燕英等。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勘測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8年至1981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玉柱、賈瑞廣、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爾寺建築群一期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6年
項目負責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招君、劉江、顧軍、李宏松、王金華。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負責人:蔡潤、王志良。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8年至2006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顧軍、劉江、王磊、李宏松、胡源、喬梁。
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項目
實施時間:1994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李宏松;參加人員:王金華、陳超平、胡源、魯民、何流等。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
實施時間:1994 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張同生;參加人員:楊新、袁毓傑、莫濤、閆明、顏華、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楊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護維修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子項負責人:丁燕、袁毓傑、閆明;參加人員:張秋艷、永昕群、查群、楊招君等。
湖南嶽陽樓基礎滑坡治理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5年
項目負責人:李竹君;基礎抗滑工程設計:馮麗娟。
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維修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參加人員:章忠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設計研究院負責地質及基礎勘察。
西藏布達拉宮維修保護工程
第一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賈瑞廣、袁毓傑、陳超平、許言、莫濤。
第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顏華、袁毓傑、莫濤、閆明、楊招君、楊新、劉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蘇聖佑廟維修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丁燕;參加人員:永昕群、閆明、顏華、陳超平。
福建泉州德濟門遺址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主持人:查群;參加人員:付清遠、王志良。
天安門城樓、城台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2003
項目負責人:張之平
故宮中和殿區古建築群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丁燕、肖東、閆明、顏華、袁毓傑。
甘肅天水伏羲廟文物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2年8月
項目主持人:沈陽;參加人員:肖東等。 寧夏西夏陵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1999年至2000年
項目負責人及文本編寫人:付清遠;審定人:王景慧、黃克忠;參加人:高洪莉、趙中樞、張文奇。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黃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6年
項目負責人:沈陽;參加人員:王金華。
內蒙古阿爾寨石窟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7年
項目負責人:王金華;參加人員:付清遠。
內蒙古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負責及編寫人:馮麗娟;顧問:張森水;審定人:付清遠,參加人員:葛川、汪英華。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規劃編制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陶剛、高洪莉。 1.國家科技支撐課題
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大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孟憲民
2.國家級其他項目
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族譜校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崔勇
瀕危館藏壁畫搶救工程-館藏壁畫保護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郭宏
南方地區貼金彩繪石刻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詹長法、王金華
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文化遺產災害風險評估及防災體系建設—不可移動文物地震風險評估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珍貴古籍及文物資料搶救保護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赫俊紅
新疆出土文獻的保護與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劉紹剛
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項目二期(茶膠寺)
實施時間:2005年至2014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3.國家文物局課題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第一階段要求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碳酸鹽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文化遺產資源特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於 冰
新疆且末古國出土玻璃的科學分析與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成倩
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1年
課題負責人:劉愛河
可移動文物標准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高峰
4.國家文物局委託課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代碼編制規則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李戰崎
成立國際標准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的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范佳翎
館藏鐵質文物保護技術手冊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建設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科學化問題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梁宏剛
古建築木構穩定性分析與安全性評定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存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古代發明創造數字展示項目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5.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按主要研究領域分類)
5.1岩石類(含石窟類)課題
(1)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金箔的破壞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田興玲
(2)安岳石窟圓覺洞地質條件及病害研究
實施時間:2007.12-2008.12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3)河南龍門石窟潛溪寺石窟岩體構造特徵及滲水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6
課題負責人:張兵峰
5.2廣西花山岩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岩畫滲水病害熱紅外成像探測及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7.9-2009.9
課題負責人:吳育華
(2)三維激光掃描和GIS技術在野外大型岩畫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實施時間:2008.5-2009.11
課題負責人:黃玉琴
(3)石灰岩質文物裂縫注漿材料及工藝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周 霄
(4)廣西花山岩畫顏料脫落及褪色病害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孫延忠
(5)花山岩畫環境監測方法與指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劉意鷗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與遺址加固修復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時間:2010.2-2010.12
課題負責人:李 黎
5.3木構建築類課題
(1) 應縣木塔斗栱靜動力荷載下力學性能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2)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二期工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顏 華
(3)應縣木塔二層明層傾斜變形及其對整體結構安全影響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4)古建築木材橫紋承壓增強加固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5)遼代木構建築大木結構研究
實施時間:2008.3-2010.3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6)木結構建築不完全落架維修方法研究—以奉國寺大雄殿為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雪瑩
5.4大運河相關課題
(1)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導則及實施方案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2)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於 冰
(3)大運河揚州段水利遺產真實性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崔 明
(4)大運河遺產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以淮揚區段和南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趙 夏
5.5土遺址類課題
(1)南越王宮署土遺址保護材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雲峰
(2)北方地區非露天條件下既有土遺址加固材料保護效果評估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5.6高句麗壁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高句麗墓葬壁畫製作材料分析與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成 倩
(2)高句麗墓葬壁畫微生物的檢測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琴雅
(3)高句麗墓葬岩土結構前期調查與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9.9-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 川
5.7金屬類課題
(1)室外鐵質文物保護材料長期有效性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1.8
課題負責人:沈大媧
(2)滄州鐵獅子加固方案支撐節點部位應力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0.7
課題負責人:永昕群
(3)高度礦化青銅器腐蝕特徵與成因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張治國
(4)浙江甌海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腐蝕與土壤環境關系研究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馬菁毓
5.8其他研究領域課題
(1)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建築保護修復史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屬和木質文物保護前期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12
課題負責人:李乃勝
(3)南海諸島文物考古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范伊然
(4)天津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與保護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王晶
(5)國保單位申報標准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劉文艷
(6)義大利文化遺產登錄制度與我國國保單位評審制度對比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王樂樂 科研期刊:
《出土文獻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工程與科技保護專著:
《西藏布達拉宮修繕工程報告》
《周薩神廟(世界遺產柬埔寨吳哥古跡)》
《大足石刻保護》
《中國古代建築——薊縣獨樂寺》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1-4)》
《天衣有縫-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中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
基礎工作類專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新中國出土墓誌》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
譯著: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國外文物保護科技編譯參考》
《國外文物保護機構介紹》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文物保護研究論著:
《內庭圓明園內工諸作現行則例》
《壬寅消夏錄》
《文物保護科技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國出土墓誌》
《銀雀山漢墓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張家山漢墓竹簡》
《吐魯番出土文書》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
《尹灣漢墓簡牘》
《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
教育培訓主要出版物:
全國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長培訓班講義;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
東亞紙質文物保護——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修復理論——中文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三、卷四;
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屆「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評選結果揭曉,我院《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兩部圖書從全國164種入圍圖書中脫穎而出,分別評為「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和「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最佳譯著」獎。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獲2002年國家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
《睡虎地秦墓竹簡》——獲首屆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
《吐魯番出土文書》——1999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頒發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獲得江蘇古籍圖書二等獎
工程項目: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獲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護科技進步二等獎。
風化石質文物的滲透加固——1992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獲得2002年優質工程獎第一名
獲得2000年香港十大優秀建築獎
獲得美國建築學會亞洲惟一大獎(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山東臨沂金雀山帛畫揭裱技術——獲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吉林集安長川一號高句麗墓壁畫保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出土彩繪陶俑的保護處理方法—北周李賢墓彩繪陶俑保護方法的研究——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北周李賢墓壁畫的揭取和修復新技術——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AC—I型防紫外線膠片的研製與應用——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G.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是不是太爛了
1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情況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畢業後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學生會去哪裡工作?畢業後學生都找了什麼工作?以下是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常見的幾個就業方向,供參考。
1.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前景
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
2.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方向有哪些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的就業率很高,畢業生可以到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也可繼續留校深造。
3.文物保護技術專業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掌握數理化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歷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識;
2.掌握文物保護材料應用、文物材質分析和文物保護修復等實際操作技能;
3.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都有一定的了解;
4.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5.具有從事歷史文物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方向有很多,就業前景也比較廣闊,但大家還是要在專業上努力學習,爭取學習地更深入。
點擊查看: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屬於什麼大類
2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形勢分析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方向: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的就業率很高,畢業生可以到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也可繼續留校深造。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前景: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是目前我國高等學校中惟一的文物保護技術本科專業。
文物保護的目的是防止文物古跡因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破壞,而文物的構成材料包羅萬象,保護文物需要採用多種自然科學的方法,文物修復人員又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藝術修養,所以,文物保護科學不僅是交叉學科,也是綜合學科。這個專業培養的是既掌握數理化和歷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識,又掌握文物保護材料的合成、分析、文物修復等實際技能,能在考古、博物館、文物管理機構從事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111305位文物保護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為 3924 元,其中應屆畢業生工資2911元,0-2年工資3636元,10年以上工資4636元,3-5年工資4629元,6-7年工資7999元,8-10年工資8744元。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就業崗位最多的地區是上海。薪酬最高的地區是惠州。
3文物保護技術專業介紹
專業類別 畢業五年平均薪資 工作地點 男女比例
歷史學類 ¥4833
薪酬超過7%的專業 北京市
23%在北京市工作 女生較多
男30%-女70%
培養目標:培養能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所必需的文史及數理化等學科基礎知識,掌握一般文物學、博物館學、考古學的基本知識;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技術的基本理論、一般程序、方法步驟,正確進行實際操作,具備一般文物保護技術的科研能力。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概論、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材質分析、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古建築保護、壁畫保護、館藏文物與環境、田野考古技術、低溫技術與應用、計算機原理及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網路應用基礎、普通物理學、工程力學、高等數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考古學通論、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等。
就業方向:可從事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