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山寺游記
⑴ 誰有近年西北師大古代文學專業的考研真題和筆記
故鄉的河
白 樺
如果我是一個地理學家,我一定會說:最清靜、最美麗的河流幾乎全在歐洲:塞納、多瑙、萊茵、涅瓦、伏爾加……即使那條從海德堡市中心穿過的小小內卡,都讓我一見鍾情。她們唱著歌流經城鎮、古堡、草原、峽谷和森林。她們的美麗是一代一代當地居民珍愛的結果。多少民間歌手都曾謳歌過自己故鄉的河流。我是個詩人,我心中最美麗的河流也在我的故鄉。故鄉的河流名不見經傳,只是淮河上的一個小支流,她卻有一個雄偉的大名:浉河。浉河依傍著家鄉的城鎮,小時候,有人告訴我:發大水的時候,你可以坐在箭垛上洗你的腳巴丫兒。這條河冬季水很淺,扔幾塊石頭在水裡,不濕鞋就能跑過去了。夏天如果遇上洪水泛濫,連城門都得關上。但坐在城頭箭垛上洗腳的日子我卻從沒碰到過,頂多是洪水把城牆淹沒三分之一。坐在城頭看滾滾濁流卷著大樹、死人、死馬和屋頂轟然飄過。有一次,屋頂上還站著一個孩子,他拚命搖著雙手在喊叫,但水聲太響,聽不清。那時,我甚至很羨慕他,這是一次多麼驚險、壯麗的旅行啊!沿途會看到許許多多出人意外的美景。不發大水的時候,浉河水清見底。我像一條大魚似的擎著魚叉潛入水下去追逐小魚,那是最愜意的時光。但有時也會遭遇不幸,上岸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鞋找不到了。最狼狽的是短褲被人偷走,我不得不赤裸裸、水淋淋地像安徒生的皇帝那樣,穿著「新衣」進城,跑過一條街,讓那些好管閑事的娘兒們捂著嘴笑。回到家裡還得挨一頓飽打。但當晚的夢里依然是水中的故事。第二天又偷偷扛著魚叉下河去了。河對岸是一條迤邐十里的竹林,竹林後面就是一座小山——那是我覺得它是一座很大的山,認為山上肯定有大象和老虎。常常和小夥伴們握著魚叉,像探險家們似的,表情嚴肅、緊張,在草叢中魚貫向前。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只遇到過一隻野兔和雉雞。爬到山頂,有一座小廟,叫賢山寺。廟里只有一個老和尚,兩個小和尚。我竟會傻呼呼地對他們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你們是不是沒水吃呀?」這一問,連那位不苟言笑的長老都大笑起來。一個小和尚把我領到廟背後,指著一股泉水讓我看,他說:「托老佛爺的福,這股泉水一直流進我們的鍋里。」有這巧事!
當我第一次學寫「泉」字的時候,我想到的是賢山寺背後那股叮咚的泉水。當我第一次學寫「河」字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浉河。此後,當我一千次、一萬次寫到「河」字的時候,我想到但還是浉河,那條在我心靈中永不幹涸的、故鄉的河!
——選自《白樺隨筆》
⑵ 信陽火車站怎麼到賢山
在車站坐來15路車到賢山寺路自口下車,還可以上寺廟玩而且那廟里還有一千多年的樹精,然後在上山在從山峰遊玩一下還可以看到整個信陽市區呢。在爬幾個山峰下去就是南灣大壩,這樣不要門票。
早上從市區出發,從湖東大道過湖東水廠,到賢山寺,第一站,游覽賢山寺;
從賢山寺出來後,沿柏油路到桂花島,可以到鐵路水廠的基地,風光較好;
從桂花島出來,到燕尾島,景色更佳;
從燕尾島出來後,返回走1.5公里,左拐上一條路,有一個招牌,是到半島的廣告,走500米上賢山到大壩的水泥路,沿途山路風光不錯,
順著水泥路可以到大壩,游覽儲量16億立方米的南灣水庫,真正的湖光山色,風光迷人.淡季大壩上可能沒有人收費,可以免費到壩區轉轉,從大壩向西南走2公里,是遊船碼頭,到水庫的幾個島上,比較有意思的;
如果有體力,從南灣的小水電站旁邊的山上去,翻越幾個山頭,從賢山寺後面下山,去的時候從賢山寺後面上山,到南灣下山也可以.
吃飯的話,到半島或者賢山寺或者燕尾島都可以的,去年南灣取締了大部分的地鍋飯,現在可選擇的地方少了.
信陽賢山在河南,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可以去看看。
⑶ 怎樣到達「信陽賢山」
在車站坐復15路車到賢山寺路口制下車,還可以上寺廟玩而且那廟里還有一千多年的樹精,然後在上山在從山峰遊玩一下還可以看到整個信陽市區呢。在爬幾個山峰下去就是南灣大壩,這樣不要門票。
早上從市區出發,從湖東大道過湖東水廠,到賢山寺,第一站,游覽賢山寺;
從賢山寺出來後,沿柏油路到桂花島,可以到鐵路水廠的基地,風光較好;
從桂花島出來,到燕尾島,景色更佳;
從燕尾島出來後,返回走1.5公里,左拐上一條路,有一個招牌,是到半島的廣告,走500米上賢山到大壩的水泥路,沿途山路風光不錯,
順著水泥路可以到大壩,游覽儲量16億立方米的南灣水庫,真正的湖光山色,風光迷人.淡季大壩上可能沒有人收費,可以免費到壩區轉轉,從大壩向西南走2公里,是遊船碼頭,到水庫的幾個島上,比較有意思的;
如果有體力,從南灣的小水電站旁邊的山上去,翻越幾個山頭,從賢山寺後面下山,去的時候從賢山寺後面上山,到南灣下山也可以.
吃飯的話,到半島或者賢山寺或者燕尾島都可以的,去年南灣取締了大部分的地鍋飯,現在可選擇的地方少了.
信陽賢山在河南,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可以去看看。
⑷ 小學五年級作文陽山縣城一日游游記
抄陽山北山古寺坐落在賢令山麓,坐北向南,因山構築,佔地十多畝,飛檐翹角,體態堂皇。周圍群山相抱,樹木蔥籠;寺前禹門疊浪,馨瀉而下;寺內花木叢生,環境幽美,為本縣寺廟之冠。
北山古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之後歷代屢經增修。寺原為四楹大院,首楹右為鄭仙翁祠,左為韓大仙祠,中為大門,橫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雙石獅雄居山門左右。門內設放生池,清撤的九曲水,從寺後"古洞韻泉"處徐徐而注;池上築金水橋,過橋即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為三元祠,左為七賢祠,祠內牆嵌有宋書法家米蒂草書:"且看山齋"等唐宋明清的八件碑刻,筆意精勁,世所罕見。三楹 右為文昌祠,中為觀音閣,左為讀書松桂林,牆壁上嵌有清陽山令蕭炳埅韓愈真跡:"鳶飛魚躍"等碑刻,並存放著宋文天祥手書:"忠孝廉節"。清陽山令符翕手書《謁韓文公祠》和清簡朝亮《登賢令山詩》等碑刻,這些碑刻,書法精妙,件件珠璣,令人嘆為觀止。四楹為大雄寶殿,內列三寶佛象及十八羅漢,雕工細膩,各具其姿,神態逼真,可惜後人折寶殿建禮堂,佛象羅漢被埋。
登臨寺門,放眼遠眺,山巒披綠錦,湟川穿銀帶;城郊田塊整然,城區樓房矗立,勃勃生機,一覽無遺。
⑸ 信陽咸山的概況
早上從市區出來發,從湖自東大道過湖東水廠,到賢山寺,第一站,游覽賢山寺;
從賢山寺出來後,沿柏油路到桂花島,可以到鐵路水廠的基地,風光較好;
從桂花島出來,到燕尾島,景色更佳;
從燕尾島出來後,返回走1.5公里,左拐上一條路,有一個招牌,是到半島的廣告,走500米上賢山到大壩的水泥路,沿途山路風光不錯,
順著水泥路可以到大壩,游覽儲量16億立方米的南灣水庫,真正的湖光山色,風光迷人.淡季大壩上可能沒有人收費,可以免費到壩區轉轉,從大壩向西南走2公里,是遊船碼頭,到水庫的幾個島上,比較有意思的;
如果有體力,從南灣的小水電站旁邊的山上去,翻越幾個山頭,從賢山寺後面下山,去的時候從賢山寺後面上山,到南灣下山也可以.
⑹ 飛霞洞的游記
大家好!很高興能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我們廣東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清遠市飛霞風景名勝區。
先把飛霞山概況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該景區位於廣東省的中北部,總面積達52平方公里,飛霞山是省級風景區和省級旅遊度假中心,由北江峽江景區,飛來古寺景區,三霞洞觀景區,紫竹鍾聲景區,螺星翠林景區等5大景區組成。
我們今天將游覽的是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飛來寺,飛來峽,飛霞洞,藏霞洞,錦霞洞,錦霞禪院和孔聖廟等景點。該景區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林深谷幽,清溪長流,鮮花盛開,奇峰怪石,有山有水,有古有今;是集娛樂、住宿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景區的主要特色有:「一古、二雄、三大、四奇、五游」。我們可以暢游南方的「小三峽」;可親臨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十九福地--飛霞山,體驗這里的仙境生活;可目著稱西藏布達拉宮之稱的飛霞古洞;任游飛霞冰液池(山水游泳池)懈去一天的疲勞,坐船游江嘗河鮮;以及欣賞、傾聽「遠古」的鍾聲——飛霞編鍾古樂。
我們的飛霞景區有「峽江」美、「飛來」古、「三霞」奇,之美說,現在就讓我們去見證是不是有峽峰險,遙相呼應,巧妙結合,令遊人留連忘返的感覺。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就開始游覽飛來峽江景區。現在我們在的這條江就是「北江」了,北江是廣東三大河流之一,發源與湖南省,自北向南流,流經三水,佛山,匯入珠江口。北江有中宿峽,貞陽峽和香爐峽等三峽,又稱為「清遠小三峽」。
我們現在所游覽的就是「中宿峽」又稱「飛來峽」,飛來峽全長九公里,是北江三峽中最雄偉、最險峻的,峽江兩岸各有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千姿百態,歷史上早有名稱。這里江面開闊、峽江對峙,歷代興建的寺觀、亭、樓,都有意將其隱沒在林木蔥郁的山水色之間,形成古雅清幽的天人作。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這里風平浪靜、水波不揚、山巒青翠欲滴、江灣碧綠清撤、一派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在這里,「風光譽南國,古跡遍峽山」,已經是一句膾炙人口的贊語。往今來它牽動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情思,唐代張九齡、韓愈,宋朝蘇東坡、朱熹,明代海瑞、屈大均,清代袁玫,方信儒等文人墨客,都曾慕名而來飛霞,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蘇東坡「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 方信儒「誰將劈山開,萬貫頃波濤天上來,峽岸繁花迷去所,不知身入武陵台」等著名的詩句,其中,蘇東坡「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的震撼詩句,正是對飛來峽最貼切的升華。
看完飛來峽江景區,我們就來到飛來古寺景區參觀,這個飛來寺位於飛來峽北岸,靠近飛來峽出口處。飛來寺為嶺南著名的三大古剎之一,相傳它從安徽舒州飛來此地,是一個充滿著多種神奇傳說的名寺,它與韶光的南華寺、肇慶的白雲寺為同一朝代所建,所以稱它們為「嶺南三大古剎」。飛來寺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距今巳有1400多年歷史,是嶺南三大古寺之一。古寺周圍有聞名全國的「帝王讀書台」東坡亭等古跡。寺院後山上還有九級飛瀑、慈雲殿、峽山亭台與奇徑、歸猿洞、臨江台,以及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九福地遺址等十多個景點,其中第十九福地是俯瞰飛來峽壯麗風光的上佳地點。臨江台石主要包括秦將釣鯉台石、東坡釣磯石、中宿分潮石、葛壇煉丹石、達摩談經石等帶有名人姓氏的石頭景觀。
古寺在北禺半山中。宋大觀後,為方便老弱善信進香禮佛,又在江邊另建了殿宇,最初的殿宇很小,建在今方丈樓的地方。到元代天歷二年重修時大規模擴建,因而成為嶺南巨剎。時人稱梁代建在半山的為「舊寺」,也叫「飛來禪寺」;稱元代在江邊擴建的為「新寺」,也叫「飛來寺」,總稱為「清遠峽山寺」。兩寺原出於一僧座主管,不分門戶,游寺者輪流參拜,香火同樣鼎盛,歷代重修,新舊兼顧。
可惜1997年5月的一場出洪暴發,將主殿沖毀,似乎在印證佛家「有來有去」的偈語,令這里又多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現在正按原貌修復寺院,不久又會香火重盛了。寺院側面有臨江石台,當年蘇東坡皆在此觀江垂釣,是領略江景的好地方;對岸的凝碧灣,一灣碧水,翠竹搖曳,漁翁撒網、鸕駑插水,寺院鍾聲、雖響猶靜,充滿了自然韻味。
現在我們就一起去游飛霞古洞。飛來峽風景區內的飛霞洞、藏霞古洞與錦霞禪院合稱「三霞」。三霞是飛來峽風景區的精華所在。由於三霞之間相距較近,景區連成一片,同時三霞中以飛霞洞最為聞名,因此通常把三霞景區用「飛霞」代之,也有人索性稱之為飛霞山。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飛霞古洞了,飛霞古洞位於飛來峽北岸黃牛坑山上,從飛霞碼頭到飛霞洞,既可乘汽車沿盤山公路直達,亦可循山間古道拾級而上。飛霞洞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場所,始建於1911年。是全國為數不多、嶺南地區最大的「三教合一」的宗教聖地,是廣東省最大的古建築群,古洞內奉儒、釋、道三教祖師及諸仙佛,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享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周圍古樹參天,霞氣緲緲,是避暑的勝地。
「飛霞」的得名,據說是與飛霞洞的創建人麥清揚和本地的風光特點有關,麥清揚在飛霞洞建築基本完工時,曾和手下一班人走上旁邊獨松峰頂上,邊欣賞邊思考取名問題。這時剛好雨過天晴,一簇簇的霞氣,陣陣升騰飛來殿宇上空,慢慢飄至幽谷之中,非常壯觀。看到此情此景,麥清揚突然想到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取「飛霞」為該洞的名字。同時也取了「長天」為自己的名字。就這樣,這個就洞就叫「飛霞洞」,而他自己就叫「麥長天」了。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飛霞古洞的主殿「三教聖真殿」,又簡稱「三教殿」。它是飛霞創始人麥長天的一個創造。將中間那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的道教創始人「太上老君」和右邊的儒教創始人「孔夫子」——即「儒、釋、道「」三個教派的創始人,都供奉在一個殿堂內。同時麥長天還獨創出一中蓮花燈,向人們宣傳「紅白白藕青荷葉,三教本來一家」的思想。其意。其意是說「儒、釋、道」三教與紅色的荷花、白色的蓮藕、青色的荷葉一樣,表面雖不同,實質是一家。他們都可以放在同一殿內共同供奉,「三教」可以「合一」了。這樣一來,各位善男信女,不管信佛教也好,信儒家學派也好,信道教也好,都可以齊齊來到飛霞山進香和修道了。
麥長天在創立飛霞古洞之前是一位商人,他用商業的頭腦成功地管理飛霞,宣傳「三教合一,萬派同源」。結果當時來飛霞洞進香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名氣遠遠超過飛來寺和藏霞古洞。
下面我們就一起參觀飛霞主體建築的最高層——「無極宮」,又叫「瑤池金母殿」。供奉的是王母娘娘,也就是玉皇大帝的母親。這個殿在其它地方是極少的。為什麼要建這個殿呢?這也跟麥長天的商業頭腦有關。在建造飛霞洞時,麥長天一直在千方百計想著要在規模,氣勢等方面超過旁邊的藏霞古洞,以壓住它。麥長天知道,藏霞洞有一個玉皇殿,裡面供奉著玉皇大帝,一般來說,玉皇大帝已經是至高無上了,沒有什麼神能超越他。麥長天找來找去,最後終於在《西遊記》中找到了玉皇大帝的母親——王母娘娘,也就是這個瑤池金母。他認為,藏霞洞有玉皇大帝,我飛霞洞有玉皇大帝的母親殿,不是比你更高一層了嗎?於是就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瑤池金母殿」,其意思就是「永無止境」和「最高層次」。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藏霞洞。藏霞洞位於密林深處,幽谷之中,與飛霞洞相鄰。藏霞洞是一座先於飛霞洞數十年的洞觀。據記載,藏霞洞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相傳當時湖北祖師陳復始雲游到此地,十分欣賞這塊「金龜背上有形跡,仙鶴回頭兩相抱」的地方,原來由清遠人林法善法師集資動工興建,至同治九年竣工,總建築面積為1.3萬多平方米。藏霞的命名,據說是因為天空中的雲霞飄到這里便很少流動,且經久不散,故此稱為「藏霞」。這里時常在上午和黃昏時分,廟宇空屋便深藏於虛無縹緲的雲霧之中,若隱若現,宛如仙境。站在藏霞古洞的大門,看到的是道教的王靈官的神像。他後面兩邊各有一顆百年樹齡的桂花樹。每逢深秋花季,這里掛滿金黃色的桂花,而且香飄四溢,裡面還供奉有道教的神仙呂洞賓。前面還有道教中的柳、樟、榆三位神仙,故叫「三仙寶殿」。站在三仙寶殿前放眼四周,左是獅山,右是象山,對面是螺星嶺。
我們一起來游覽三霞中的最後一霞錦霞禪院。錦霞禪院位於飛霞、藏霞兩洞下方之間,與飛霞、藏霞鼎足而立。它的前身叫「壺天少駐」,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原是創建飛霞洞時,道詐麥長天建飛霞洞時暫住之所。飛霞洞建設工程全面竣工之後,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建為禪院。這里四面環山,每天只有正午前後可獲得較多的陽光照射,加以樹木蔭翳,環境非常清幽。由於周圍種有很多花木,如桃、李、梅、紫荊、玉蘭等, 在春暖花開時節,到處繁花錦簇,燦若明霞,故稱錦霞。禪院前面,有條溪澗橫過,每當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溪水長流,因而錦霞禪院又稱桃花村。現在村前門樓上刻有一幅楹聯「桃花蟠結千秋果,源水瀠洄十里村」。所描述的就是這里的決佳絕妙的秀麗景色。據說當年飛霞洞建好之後,麥長天就搬去住了下來,而他為了不讓其丟空,就在禪院大殿里供奉著觀音菩薩,觀音是屬於佛教的,所以就叫 「錦霞禪院」。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最後一個景區孔聖廟。孔聖廟坐落在飛霞北江岸邊的洞口廣場,佔地1.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千平方米,由牌坊、孔聖殿、名賢殿、碑廊和陳列館組成。
我們都知道,飛霞山是嶺南三教名山,除三教祖師同供一殿的飛霞洞外,還有佛寺飛來寺、道觀藏霞洞,獨缺孔廟。孔聖廟的落成填補了這一空白,從而使廣東名山———飛霞山成為我國首個三教同山、三祖同殿的宗教名山。而「以佛制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趙慎語),三教同山,使飛霞在眾多的旅遊景點中格外出名。
孔聖廟中為孔聖殿,供奉著聖人孔夫子及其顏回、曾參、孔攸、孟軻,還有朱熹等十二位先哲;兩旁為名賢殿,塑有歷代駐留過清遠的張九齡等十二位名流賢士;後有東西碑廊,東碑廊鐫刻著朱汝珍、關山月、陳永正、郭子緒、王楚材等古今書法家作品,西碑廊則是「儒典精要壁」,刻有三萬余字,均是「四書五經」中的經典章節;殿外的廣場上,雕欄玉砌,綠草茵茵,盛開的杜鵑、紫荊花綴陳其間。可見,孔聖廟,不僅僅是樓宇建築工程,也不是簡單的仿古工程,而是一項盛大的文化建設工程。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在建設大文化的今天,孔聖廟的建成,必將有著積極的意義。
⑺ 信陽賢山遊玩路線
早上從市區出發,從湖東大道過湖東水廠,到賢山寺,第一站,游覽賢山寺;
從賢山寺出來後,沿柏油路到桂花島,可以到鐵路水廠的基地,風光較好;
從桂花島出來,到燕尾島,景色更佳;
從燕尾島出來後,返回走1.5公里,左拐上一條路,有一個招牌,是到半島的廣告,走500米上賢山到大壩的水泥路,沿途山路風光不錯,
順著水泥路可以到大壩,游覽儲量16億立方米的南灣水庫,真正的湖光山色,風光迷人.淡季大壩上可能沒有人收費,可以免費到壩區轉轉,從大壩向西南走2公里,是遊船碼頭,到水庫的幾個島上,比較有意思的;
如果有體力,從南灣的小水電站旁邊的山上去,翻越幾個山頭,從賢山寺後面下山,去的時候從賢山寺後面上山,到南灣下山也可以.
吃飯的話,到半島或者賢山寺或者燕尾島都可以的,去年南灣取締了大部分的地鍋飯,現在可選擇的地方少了.
⑻ 關於陽山北山古寺游記作文
北山古寺位於廣東清遠陽山縣城之賢令山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60多年歷史,是連陽地區唯一一間佛教寺院。寺內總共有上千座金碧輝煌的金身佛像安放在寺內的各個大殿、廣場上,是亞洲擁有最多佛像的寺廟。
自明至清,北山古寺共經歷過五次修繕重建。最後一次修繕是在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知縣孫福清、肖丙堃等人主持。肖丙堃還撰寫了《重修北山寺碑記》,一時傳為佳話。
歷史走入21世紀,在陽山政府和釋宏滿大師的共同努力下,北山古寺開始重修,古老的文化煥發新生。
假山上放著許多香眾捐贈的佛像,彷彿是《西遊記》里眾神騰雲駕霧而來。
如今,擴建後的北山古寺,沿寺院中軸線而上,依次為牌坊、山門,山門內側設天王殿、羅漢廣場,羅漢廣場兩側為鍾鼓樓、居士林和齋堂。正中為大雄寶殿,繼續拾階而上,只覺視野頓然開朗,便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廣場。極樂世界中央為西方三聖、一個巨型的蓮花噴水池、九品蓮花寶座等,兩旁為觀音殿、藏經樓、方丈室和48尊阿彌陀佛,山頂為佛塔。
佛像呈梯式排列,甚為壯觀
北山古寺不僅為佛門勝寺,更是風景秀麗的景點。寺周煙嵐蒼郁,翠山環繞,上接巒疊山峰,下攬塔溪流月。更有專家從堪輿學的角度研究北山古寺,說陽山一帶「山氣聚集,草森繁茂」,正是「地氣、生氣」旺盛的證明。而北山古寺緊靠形如劍背的「龍脈」,緩緩而下,山前地勢寬平廣闊,前有遠山對峙,兩旁山脈橫列如屏風。「四獸」齊備,藏風聚氣,正是興建寺廟的理想之地。
⑼ 信陽賢嶺松風怎樣走
107國道和湖東大道交叉口,沿著湖東大道往西走500M就到了賢山寺,在賢山寺的入口處就可以看到你問的景點了;
「賢嶺松風」要起風的時候才比較有感覺;
「坐聽松濤到黃昏」呵呵,很有意境的;
⑽ 怎樣去信陽賢山
在車站做15路車到賢山寺路口下車,還可以上寺廟玩而且那廟里還有一千多年的樹精,然後在上山在從山峰遊玩一下還可以看到整個信陽市區呢。在爬幾個山峰下去就是南灣大壩了,這樣不要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