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抗戰大遺址公園
1. 抗戰時期滇西的松山大戰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我國西南邊陲爆發了一場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反對外來侵略為目的的反帝愛國戰爭,這就是著名的滇西抗戰。
龍陵地處滇西交通咽喉,為這次戰爭的主要發生地,縣內的戰事進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為淪陷期。這期間,日本軍隊倚仗先進的坦克大炮從緬甸經德宏一路東進,強佔了我縣2800多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並先後製造了龍陵大屠殺、慧通橋大屠殺和血洗倒淌水等一系列血腥慘案,把我縣各族人民推入苦海達兩年之久;從1944年5月至當年11月為我國軍民大反攻時期。
這期間,我國政府組織的第十一集團軍、第八軍等遠征軍主力為恢復國土,從保山、施甸分三路強渡怒江,在我縣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分別向盤據松山、鎮安、龍陵、平達、象達等地的數萬日寇發起了全面反攻,經過 5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斃敵一萬三千餘人,於1944年11月初將侵略者趕出縣境,取得了龍陵抗戰的全面勝利。
松山戰役遺址,位於龍陵縣臘勐鄉大松山,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餘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雲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後,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餘公里。大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
二戰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役——松山戰役就在這里進行。
2. 松山戰役的紀念
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滇西抗日的主戰場。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餘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雲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後,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餘公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二戰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役之一——松山戰役就在這里進行。
現在的松山戰役遺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作戰區域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隨地可見。其中較重要的足跡有:松山主陣地中方軍隊坑道作業遺跡及大爆炸坑;滾龍坡、鷹蹲山等戰場遺址;日軍發電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遺址等。龍陵縣委、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對松山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極為重視,撥專款15萬元修復抗日將士公墓,修建了3座標志說明碑、18座遺址說明碑和一條上山公路。2010年5月,龍陵縣委、政府投入200多萬元資金提升了上山公路的等級,修築為寬6.5米的柏油路。
1986年5月松山戰役遺址被列為龍陵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11月松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松山戰役舊址被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公墓」、「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系1947年12月從松山大埡口原公墓遷葬而來。朱理嘉回憶,公墓在紀念碑南略高處,為方形。墓前有石祭台,距紀念碑約十餘米。墓和碑均用五面石砌成。面向易羅池,庄嚴肅穆。正面墓碑中央為「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公墓」,旁邊為「前陸軍第八軍軍長何紹周題」。墓頂出沿下有白崇禧題詩:「東夷肆虐來侵我邦,嗟爾多士效命嚴疆,松山一戰我武維揚,寇氣既靖六合重光。」墓側面及後面刻有第八軍松山戰役中陣亡的三千八百多位將士,排以上軍官均有姓名籍貫,士兵則刻有各建制單位的陣亡人數。墓另一側的碑文記述了第八軍攻克松山的始末。紀念碑也為方形,碑正面直排「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另一邊是建墓年月。
後來,原公墓和原紀念碑均遭受嚴重破壞。現原址重建紀念碑,但題名改為「滇西抗日戰爭紀念碑」。其實此處埋葬和紀念的本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公墓」、「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右圖) 松山戰役第八軍陣亡將士紀念碑、松山陣亡將士移葬記略碑。1944年9月,第8軍在松山大埡口建有陣亡將士公墓、紀念碑。 在老人回憶里,當年松山山道兩邊整齊排列著裝滿泥土的汽油桶,每個油桶上放著一盆鮮花,鮮花邊上,插著寫有陣亡者姓名的小木片。1947年12月,烈士遺骨移葬至雲南保山市易羅池畔。松山公墓原址處,紀念碑仍存。另建有「松山陣亡將士移葬記略碑」,碑文:「民國三十三年秋,我第八軍奉命收復滇西,血戰百餘日,傷亡官兵6000餘人,始盡全功,當時棄葬之忠骸,已移殯保山南郊易羅池畔。雲南省警備司令、前第八軍軍長何紹周題。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參見《雲南文物古跡大全》,第641頁)」
上世紀60年代,這個陣亡將士公墓被徹底摧毀。刻有烈士姓名的石碑,先是被人砸成兩截,然後被抬到小學里做石階,刻著烈士名字的那面正好朝上,頑童們的小腳無數次地在石碑上踩來踩去,上面的名字日漸模糊,直到再也看不清楚。 1947年,原第8軍軍長、後任昆明警備總司令的何紹周,原副軍長、後任第8軍軍長的李彌以及雲南各界人士等,在雲南昆明市圓通山公園修建了一座「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背面署名何紹周、李彌等等。正面刻有碑文:「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盪十決,甘死如飴。瘞忠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文革時,此墓碑遭到破壞,現只殘存碑基底座和圍欄,基座上面還被放了一架殲擊機供人觀賞,痛惜原狀不再。(右圖)
陸軍第八軍第一百零叄師抗戰陣亡將士墓,落款是103師師長熊綬春等,至今仍存。 戰爭結束後,日軍第56師團的隨軍記者品野實回到日本後在《每日新聞》社工作,後來當到執行主編,他寫了一本書《中日拉孟決戰揭密:異國的鬼》詳細描述了松山戰役的過程,松山戰役中倖存的日本兵只有7、8個,戰後他們曾為反戰奔走,後來受到日本右翼份子的恐嚇,包括這位平野實,80年代後,他們都銷聲匿跡了。近年來因連續劇拍攝相關議題,因此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遠征軍的熱潮,而松山戰役做為遠征軍最慘烈的一戰也頗受人們關注,一些民間志願者發起了救援遠征軍老兵活動。
聳立在子高地與陰登山交界處山坳中的大榕樹自1949年後自然枯死,然而到了2005年,榕樹又奇跡般的復活,並且開出了花。 研究松山戰役的大陸學者趙曉群在去台灣時對開計程車的老兵說松山戰役打得很慘,下車之後這位老兵不收他的錢表示感謝。松山戰役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南天門戰役的原型。
3. 保護松山戰役遺址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
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戰役的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滇緬公路可以暢通無阻地運送大批部隊和裝備、物資及重炮兵源源通過了這個「東方直布羅陀」,向龍陵戰場開去,形勢立即逆轉。 。戰役的勝利,不僅大大增長抗日勝利的信心,還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此次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首次獲得勝利的攻堅戰、中國戰略反攻階段「轉折點」之戰,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團)的戰役、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玉碎」戰。日本天皇親授的聯隊軍旗被毀,旗冠深埋地下,113聯隊不復存在,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首次遺留上千具遺骨迄今無法收殮的敗仗(亡靈無法回歸靖國神社)。此次戰役也成為山地叢林攻堅戰的典範,因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軍事學研究價值。戰後第8軍司令部參謀處編撰《第八軍松山圍攻戰史》,為國民黨重慶陸軍大學教材(1947)。此役也被寫入美國軍校教材。
戰役中,由於日軍對於工事構築,火網編成,側防配置及工事偽裝等的熟悉,故而長於逆襲及夜襲,常乘遠征軍攻至陣地前時,利用側防火力由兩側封鎖,同時由正面出擊;或在國軍佔領陣地立足未穩之際,施行逆襲或夜襲。另外,日軍情報系統良好,搜索嚴密,聯絡緊密 ,其士兵富於獨立作戰精神,死守據點,尤其富於犧牲性,導致國民軍在本次戰役中傷亡慘重。
中國遠征軍雖然有美軍的空運物資支持,但後期才採用對壕作戰有較大優勢的的火焰噴射器,前期傷亡較大。而由於國家的孱弱,軍隊的建設水準太低,中方軍隊中低層指揮官及士兵的素質遠不及日軍,遠征軍夜戰能力不強,導致白天攻下的陣地,夜間被日軍奪回。情報偵察能力太差,進攻戰術呆板,基層軍官和士兵的主觀能動性不夠。戰術的變動依賴高層拿主意 ,並且少數指揮官不能徹底執行命令,致使戰機錯失,影響整個作戰,也是本次戰役我軍傷亡巨大原因 。
4. 想去雲南松山戰役遺址探訪,求具體路線
大理下關有到龍陵的班車的,到了龍陵就有直接到臘勐的班車,能到松山的。在鎮安下車去松山可能沒那麼方便。
5. 松山戰役遺址周一是開放還是關門
從雲南省龍陵縣城東行39公里,便到了松山。 南北絕壁、谷深萬丈、溝壑縱橫,處處均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現存的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4平方公里。遠遠望去,松山宛如一隻巨大的烏龜盤踞在怒江大峽谷上空,一派鬱郁蔥蔥、生機盎然。進入松山,首先進入視野的是「滾龍坡」戰場遺跡。「滾龍坡」是遠征軍在松山戰役中首先攻克的一個外圍據點,當年這里是日軍的炮兵陣地,戰斗歷時29天,攻擊達14次之多。繞過「滾龍坡」,便進入「大埡口」。
6. 松山戰場遺址怎麼樣
沖著這段歷史,一個人從騰沖轉車去了龍陵,然後打車去松山。雲淡風輕,藍天,綠樹,江水,好像已經把那段歷史掩蓋,彷彿不曾發生一樣。由於趕時間,匆忙找了個導游沿著山轉了一圈,滿目的松樹,還有那些幾十年前留下的戰爭遺跡,滿目瘡痍。心想,也許現在已經平復了許多。但是當我站在山頂望著怒江時,之前的想法都被推翻了。其實,那段歷史依然在那,只是大多數人選擇視而不見。想想現在那些流浪在外的老兵們,便心痛不已。歷史終究敵不過人心殘酷!
7. 衡陽市抗戰遺址公園為什麼不開工建設呢
抗戰遺址公園之所以還沒有開工建設,是在籌備之中,現在有抗戰主題的。在岳屏公園那裡有一個紀念館。
8. 騰沖松山戰役 中國人為什麼不修好墓碑
有啊,現存的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4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華創作並捐贈。整個雕塑群位於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佔地約17500平方米,由402座單體雕塑組成。
這一個主要的紀念場所,之所以沒有單獨的墓碑,是因為當年的國軍打完仗後,因為陣亡的將士太多,自己沒有妥善保存好烈士們的遺體,自己沒有修繕好墓碑,等新中國成立後,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想起來這些為國捐軀的將士,但這時已經不可能單獨修建墓碑了,因為絕大部分的將士遺骸已經找不到了。
9. 游松山抗戰觀後感作文
《松山戰役》觀後感
「中華兒女血肉豐碑天地表 民族英傑浩然正氣日月彰」。從觀看《老兵仵德厚》的心靈悸動,到觀看《松山戰役》的眼淚簌簌,我充分認識到了這兩句話的分量所在。中華民族是個不屈的民族,正是因為有了先人的鮮血和奉獻,我們才有了今日的美好生活。
我時常在想在我們走過的每一寸土地下面,是不是都躺著一個我們時常想念卻又時常想要告別的烈士。如果他們的鮮血沒有滲入地下並且也不會凝固,我們這塊土地上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我們的也包括我自己邁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都會在這條血河裡激起洶涌的浪花。
通過觀看影片,我了解到松山戰役是整個滇西抗戰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遠征軍先後投入了八個步兵團,兩個炮兵團和一個工兵營加上盟軍及其空軍地勤人員4萬餘人的兵力,歷經大戰十次,小戰百餘次。全殲守敵三千餘兵,中國遠征軍傷亡官兵7600餘人,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滲透著英烈們的鮮血。巍巍松山,記下了歷史畫冊中悲壯的一頁,滔滔怒江,流走了多少辛酸、屈辱。我相信,中華民族昂首闊步走向未來的時候,不會忘記自己的過去;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國力的逐漸強盛而淡忘了受欺壓、受屈辱的歷史;不會忘記為國禦寇、英勇奮戰的民族英雄。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國可亡,史不可滅」,因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緬懷,我認識到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一名21世紀的新青年,了解歷史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我們應勿忘國恥,努力學習,用知識的力量來武裝自己,用知識的命運來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