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套遺址
Ⅰ 人類活動遺跡是在亞洲發現的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亞洲大陸扎堆過生活,使亞洲成為孕育生命的伊甸園。它們為何選擇這里作為棲息地,這里的最早居民又是誰呢?
20個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根據第三紀以來哺乳動物進化與自然環境變遷的情況,推論認為亞洲這塊廣闊原野在遙遠的過去是孕育人類的「伊甸園」。因此,許多國家紛紛組織考察團進入亞洲地區,試圖找到人類進化的線索。一時間,亞洲考古熱席捲了世界古人類學界和古生物學界。
提到亞洲人類考古,首先要提到印度的臘瑪古猿。因為臘瑪古猿在人類祖先演化的歷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類分化出來的第一階段。
臘瑪古猿是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劉易斯1934年在印度的西沃里克山區發現的。同類的化石在中國的綠豐、開遠遺址也被發掘出來,化石主要是一些上、下牙齒。
化石和當時的地層資料告訴我們,臘瑪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帶,森林的邊緣、林間的空地是它們的主要活動場所。這是一種正向適於開闊地帶生活變化的古猿。野果、嫩草等植物是它們的重要食物。同時,它們也吃一些小的動物,把石頭作為工具,用它來砸開獸骨,吮吸骨髓。由於臘瑪古猿的肢骨還沒有發現過,所以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有關古猿的知識來判斷,推測它們身高約1米,體重在15~20千克之間,能夠初步用兩足直立行走。
亞洲人類考古發現最多的地區還是中國。
最早在中國境內開展考古發掘的著名學者是法國採集家桑志華(本名黎桑)。從1914年開始,他就在黃河流域進行了多年的考察活動,在隴東黃土高原地區發現了豐富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又在甘肅慶陽北面的更新世晚期(距今13萬年至1萬年前)的黃土堆積中發現了三件古人類打制的石製品。不久,桑志華根據別人提供的線索,在鄂爾多斯高原的東南角發現了聞名於世的薩拉烏蘇遺址。他經過對這個遺址先後兩次的調查和發掘,發現了非常豐富而且保存良好的披毛犀、河套大角鹿、旺氏水牛、野驢、羚羊、駱駝等33種哺乳動物以及鴕鳥等11種鳥類化石,同時還發現了一批舊石器和一顆人類的上門齒化石。動物化石組合說明:薩拉烏蘇遺址的時代應為更新世晚期(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測定其絕對年齡為距今35 000年左右)。此外,桑志華和德日進還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一個叫做水洞溝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知識點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舊石器時代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早期、舊石器時代中期和舊石器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差異性很大。
與此同時,從1921年開始,由著名博物學家和探險家安德魯組織並領導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亞洲考察團在戈壁灘上,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尋找人類進化的蹤跡,採集到大量第三紀哺乳動物化石,證明這片荒涼的土地在遠古時期曾是生物的樂園。
瑞典著名的地質學家安特生也曾一度投身於對中國的考古熱潮之中。他先後發掘了遼寧省錦西縣沙鍋屯洞穴遺址和著名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遺址。又到甘肅各地考察,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的村落、墓地遺址。後來,他又與加拿大解剖學家步達生共同對北京周口店進行了考察,發現了「北京人」的存在。
種種早期人類考古的發現,都證明了猿人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事實依據。
對中國境內的考古展開之後,因為收獲頗豐,考古學家又將目光對准了中亞。
1938年,考古學家在烏茲別克的捷希克塔什發現了著名的早期智人幼童化石。20世紀60年代起在這一地區進行了有計劃的調查和發掘,發表了許多專著和論文。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材料不多,僅發現一些類似於南亞索安文化的礫石和石片工具,年代在距今20萬至13萬年之間。舊石器時代中期有一種進步的以莫斯特類型石器為特徵的石片文化,年代大約距今6萬年,在個別遺址還發現了早期智人化石。中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較少,仍然保留著中期石片文化的特徵。這一時期的發現主要有卡拉套遺址和拉庫蒂遺址,還有一些地表採集物。
卡拉套遺址的石製品發現於地表64米以下的深處,共發掘出200餘件石製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類型有用礫石和石片製作的粗大的單面砍斫器和留有大部分石皮的刮削器。大部分石製品沒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跡,做工比較粗糙,這是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特徵。
拉庫蒂遺址位於卡拉套遺址以東,石製品出自地表以下63米的黃土層中。該遺址出土的石器,打片技術要比卡拉套遺址的進步,石器類型有比較規整的砍斫器和一些鋸齒狀工具,但也屬於舊石器早期的東西。
這兩座遺址從文化關繫上雖然看不出與東亞、東南亞的舊石器有直接聯系,但其特點明顯接近東南亞而不是西方。
在中亞發現的舊石器遺址中,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最多,共發現和發掘了這一時期的遺址78個,主要分布於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地區,都是距今約6萬年的遺址。著名的捷希克塔什洞穴遺址便歸於此類。該洞穴寬20米,深21米,人類居住的時間相當長。從發掘出來的化石可以看出,那時這里的人類用硅質灰岩製作石器,狩獵的對象主要是山羊,也有野豬、馬、鹿、豹和飛禽等。他們已經學會了用火,還會用獸皮縫制衣服。在一個八九歲早期智人幼童的墓葬中,還發現了大山羊角、一些石器和動物化石等陪葬品。這說明這一時期的人類具有了很高的智慧,擁有豐富的感情。
中亞的遺址中,最著名的是舒格諾烏遺址和撒馬爾罕遺址。
舒格諾烏遺址位於塔吉克境內亞克蘇河畔。人們在此發掘出大量的稜柱狀石核、石葉、刮削器和尖狀器等,在遺址中發現的其他動物化石表明,這一時期的人類主要以捕獵野馬、野牛、綿羊、山羊和土撥鼠為食。
撒馬爾罕遺址規模更大,共出土7 000多件石製品,皆為典型的石器時代晚期石製品,還發現了晚期智人的兩塊下頜骨殘片和兩顆牙齒。
在中亞地區發現的石器時代原始人遺址,在與其他地區的遺址相互印證後,可作為人類進化的主要證據。
在印度尼西亞的桑吉蘭,考古學家發現了早期原始人類化石。後來,50種化石先後在這里被發現,包括遠古巨人、猿人直立人、直立人,佔世界已知原始人類化石的一半。這些化石證明:這里曾經是人類先祖的重要聚居地。尤其重要的是,這里有爪哇猿人化石中保存最好的原始人類頭蓋骨,迄今為止也是惟一的一塊成年男性的頭蓋骨化石。這是人類進化理論的一個重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