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王宮遺址
⑴ 閩越王城遺址的歷史
閩越來王城始建於公元前202年,自系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劉邦後營建的一座王城。無諸的先祖系越王勾踐的後裔,公元前334年楚滅越後,越之餘部退至福建,傳至無諸立國稱王,即《史記》為之立傳的閩越國。閩越國的建立,揭開了福建文明史的第一頁,無諸可稱得上是「開閩始祖」。閩越(也稱閩粵),是中國南方百越族群中的一支,主要聚居在今福建省境內,全國著名考古學家王學理研究員指出:閩越族,主要生活在福建武夷山至台灣海峽一帶。先秦時期,他們利用福建水陸自然資源的地利,過著稻耕與魚撈的經濟生活,創造出獨具地方風格的幾何印陶文化,開始邁入了青銅時代門檻。閩越國是福建歷史上地方割據政權中時間最早最長,也最為強盛的諸侯國。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中,閩越人民既保持了福建遠古文化中的風俗習慣、宗教觀念等,又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效法中原內地,從而創造出燦爛一時的閩越古國文化。這些早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古老文明,在武夷山閩越王城中得到提示。該城是中國南方保存最完整的漢代諸侯王城,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透視福建上古文明的一扇亮麗的窗口。
⑵ 閩越王城遺址的建築風格有什麼特色
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城牆上建有城樓、烽火台,布局嚴謹,秩序井然,風格追仿秦都漢宮。而干欄式宮房屋結構,又極富閩越地方文化色彩。王城遺物豐富多彩,其中有不少堪稱當時全國之最。宮殿後院的王宮御井,歷盡千年仍然水質純凈,清冽可飲,有「華夏第一古井」之稱。閩越王城遺址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中心區高胡坪王殿區組成。遺址坐落在枕山抱水的丘崗之上,城址跨越三座連綿小丘,依山巒起伏之勢築成,西高東低,逶迤而下。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王城四周山阜保存有較好的夯土城牆。城址有陸門4個,水門3個。城門保存完整。城外除天然深谷和窪地外,一般都有牆壕遺址。王城內部建築城內地形分南、北、中三個部分:南部為大崗頭;北部有馬道崗;中部由下寺崗、下寺坪和高胡坪組成。宮殿區位於城內中央的高胡坪上,體現了我國古代「宮殿居中」的擇中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宮殿遺址發現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在城址中共有數萬件漢代文物,由此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⑶ 閩越王城的古城遺跡的發現
1958年 ,閩越古城遺跡正式被發現,並進行䠆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城平面䠼長方形,南北長約860公尺,寬約公堺,總面積48萬平方公尺。在已發掘的髠湖坪,出土了一個大型的宮殿建築群布局嚴謹,結構完整,底下還鋪設了浠暢的排水系統。在城內外還發現了多虠居住遺址和冶鐵遺址,出土了大量的 鐵器 、 陶器 、建築材料和 銅器 。其中的陶器,無論是形制或紋制,砆與中原的「漢式」陶器截然不同,具櫛濃厚的地方風格(唐風宋韻網頁 2004b)。 2000年 ,在閩越王城遺址東南3公里處,又發 ??了一處 古墓 。2002年10月,研究人員開始了探索性砄挖掘,經考察後,發現這是一處閩越砋時期的貴族古墓(唐風宋韻網頁 2004b)。
閩越王城遺址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中心區---高胡坪王殿區組成。城址跨越三座連綿小丘,依山巒起伏之勢夯築城牆。城牆內的遺址中,高台鱗次,溝壑宛然,盡管殿宇樓台、王侯第宅早在2000多年前俱已灰飛煙滅,但其根基輪廓仍依稀存在。駐足其中,可深感歷史的厚重和滄桑。
閩越王城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860米,東西寬約550米,面積約48萬平方米。 王城城牆王城四周山阜保存有較好的夯土城牆,實測周長2896米,殘存高度2~8米,普遍高度4米以上。城址有陸門4個,水門3個。城門保存完整。城外除天然深谷和窪地外,一般都有牆壕遺址。
閩越王城內部建築城內地形分南、北、中三個部分:南部為大崗頭;北部有馬道崗;中部由下寺崗、下寺坪和高胡坪組成。宮殿區位於城內中央的高胡坪上,體現了中國古代宮殿居中的擇中觀。在城址中,40餘年來陸續出土了數萬件漢代文物,具有很高的價值,其精粹部分珍藏於福建省博物館和武夷山閩越王城博物館。(詳見《文化·文物》)城村古村位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南20公里、城村漢城遺址的北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村,建於宋代。近千年前由趙、林、李三大姓聚族始居於此,形成了文化古跡眾多的古村鎮,主要古建築有古粵門、趙氏家祠、李氏家祠、華光廟、百歲坊、慈雲閣、葯王廟等。
在城廂街道湘湖村城山之巔,海拔128米,是越王勾踐屯兵抗吳之地,故名越王城,又名越王台。它利用山脊的自然走向,取城堡內土夯築而成,城垣底寬6至8米,上寬1至2米,南3至5米不等,周長1091.2米,面積2萬余平方米,城中間低平,四周高起。內壁稍緩,以利軍士上下,外壁十分陡峭,四角有寬大高隆的台地。南北兩面山脊的中間有一出入通道,志稱「馬門」。經省、市文物部門考古發掘,城堡內出土了石刀、石錛、印紋硬陶、原始青瓷等文物,證實為春秋末至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公元前494年,越決戰於夫椒(今吳興縣),越軍大敗,勾踐率3000殘部退守錢塘江南岸,憑借城山險要,夯土為牆,屯兵困守。吳王大差統領號稱10萬兵馬追擊越軍,將城山團團圍住。「吳意越必乏水,以鹽魚為饋。越取雙魚答之,遂解圍。」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尋訪勾踐遺蹤,發思古之幽情,寫下大量城山懷古詩、「城山懷古」因而被譽為舊時「湘湖八景」之一。
⑷ 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有什麼意義
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在選址和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我國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體現了已消逝的閩越國文明,是研究閩越國文明的重要遺址之一。
⑸ 江南最大的閩越王城的結構特點和文物有哪些
閩越王城遺址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宮南的興田鎮城村南部。建於公元前202年,系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劉邦時營建的一座王城,是我國南方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重要考古遺址。
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在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我國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體現了業已消逝的閩越國文明。
閩越,也稱閩粵,是我國上古時代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百越族群的一支閩越國是福建歷史上地方割據政權中時間最早最長,也最為強盛的諸侯國,閩越國文化也是2000多年前福建古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
在閩越國時期,由於城邑建築的產生和發展,大量先進鐵農具的引進和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大幅度進步;鐵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手工業的發達;文字進一步推廣和普及等,使福建在經濟文化上達到空前的程度。
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南平百越,百越之君無諸被削去王號,廢為「君長」,秦王朝在閩越故地設置閩中郡。
秦朝末年,無諸率閩中兵將參加了轟轟烈烈的反秦大起義,與中原人民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接著又參加了漢高祖劉邦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戰爭。閩中軍驍勇善戰,無諸為劉邦戰勝項羽貢獻了力量。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上皇位,復立古越王後裔無諸為閩越國王。城村古城就是閩越王立國後建設的。無諸成為西漢中央王朝首封的少數民族異姓諸侯。
無諸在位時,維持著與漢中央王朝的良好關系。無諸死後,子孫內訌迭起,頻頻挑起戰爭。後成為西漢王朝南方的一股強大的割據勢力。東越王余善最後發展到刻「武帝」璽,自立為帝,發兵反漢。
這時的西漢王朝經過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國富民強,漢武帝不能容忍各邊遠地區政權的日益強大,調遣四路大軍共數十萬人圍攻閩越國。
漢王朝同時對閩越國內部採取分化瓦解的手段,爭取了閩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貴族殺余善後降漢。漢武帝為了徹底消除後患,詔令大軍將閩越舉國遷往江淮內地,焚毀了閩越國的城池和宮殿。
往事越千年,閩越王城2000多米長的夯土城牆,輪廓依稀可辨。城牆上建有城樓、烽火台,布局嚴謹,秩序井然,風格追仿秦都漢宮。而干欄式宮房屋結構,又極富閩越地方文化色彩。
王城遺物豐富多彩,其中有不少堪稱當時全國之最。宮殿後院的王宮御井,歷盡千年仍然水質純凈,清冽可飲,有「華夏第一古井」之稱。
閩越王城遺址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中心區高胡坪王殿區組成。遺址坐落在枕山抱水的丘崗之上,城址跨越三座連綿小丘,依山巒起伏之勢築成,西高東低,逶迤而下。
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王城四周山阜保存有較好的夯土城牆。城址有陸門4個,水門3個。城門保存完整。城外除天然深谷和窪地外,一般都有牆壕遺址。
王城內部建築城內地形分南、北、中三個部分:南部為大崗頭;北部有馬道崗;中部由下寺崗、下寺坪和高胡坪組成。
宮殿區位於城內中央的高胡坪上,體現了我國古代「宮殿居中」的擇中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
宮殿遺址發現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
在城址中共有數萬件漢代文物,由此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閩越王城於1958年發現,由此開啟了閩越國文化之謎的大門。1959年冬,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閩越王城遺址進行局部發掘,出土一批具有漢代特徵的文物,從而被確定為西漢時期的古城遺址。
1961年,閩越王城遺址被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參加國際百越文化學術研討會的120多位中外專家,登山考察了越王城遺址。1996年,閩越王城遺址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作為武夷山境內自然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⑹ 閩越王城遺址的地理位置
閩越來王城遺址位於武夷山,地處中源國福建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7°32′36〃~27°55′15〃;東經117°24′12〃~118°02′50〃,總面積99975ha。根據區內資源的不同特徵,將全區劃分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中部九曲溪生態、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以及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核心面積63575公頃,核心次面積36400公頃,同時,劃定了外圍保護地帶--緩沖區,面積27888公頃。當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區內峰巒疊障,高差懸殊,絕對高差達1700米。
⑺ 閩越王城內宮殿遺址發現的大量遺物證明了什麼
閩越王城內宮殿遺址發現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回壺、盅、鐵矛、答鐵劍、銅鏃、弩機等。在城址中共有數萬件漢代文物,由此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⑻ 拉加里王宮遺址的遺址概況
拉加里王宮遺址現存建築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築藏語稱「回扎西群宗」,始建於13世紀,答現存最高為12米的宮牆殘段和南、北大門;中期建築藏語稱「甘丹拉孜」,建於15世紀;為拉加里王宮遺址現存的主體建築,由王宮、倉庫、拉康(宮殿)、廣場、馬廄等組成,原為5層,現存3層。尚殘存部分壁畫;晚期建築稱「夏宮」,建於18世紀,現存部分為一基本完整的院式宮殿。
拉加里王宮遺址基本保持了原建築的布局和結構,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漢族的建築風格,這在西藏王宮建築中是極為珍貴的,亦是研究西藏地方歷史、建築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拉加里王府宮殿位於縣城南側的高台地北緣,建築群所在地屬下江鄉,海拔3880米。
⑼ 閩越王城遺址的介紹
閩越王城遺址位於福建省的武夷山的武夷宮景區南24公里處的興田鎮城村南部內。建於公元前202年,系閩越容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劉邦時營建的一座王城,面積48萬平方米,夯土城牆2896米,輪廓依稀可辨。是中國南方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重要考古遺址,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作為武夷山境內自然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⑽ 如何評價福州為了修建地鐵毀壞漢代冶城閩越王城遺址
政府不都是這樣的麽,為了政績,不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