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遺址在哪裡
㈠ 土司遺址的申報成功
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版土司遺址」成功列權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標志中國世界遺產增至48項。「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至今,這些遺產所在地的居民仍傳承著各自典型的民族習俗與文化傳統。
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2015年6月28日至7月8日舉行,計劃在7月3日至7月5日對36個申遺項目進行審議,並決定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新成員。
㈡ 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土司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土司是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用來解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政策,其義在於羈縻勿絕,仍效仿唐代的"羈縻制度"。政治上鞏固其統治,經濟上讓原來的生產方式維持下去,滿足於徵收納貢。因此它是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壓迫少數民族的制度。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土司制度,開始於唐代的"羈縻制度",形成於宋代,繁榮於明代,崩潰於清代,結束於20世紀初,長達一千多年。望採納
㈢ 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土司遺址(湖南、湖北、貴州三省聯合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土司是:( )
土司是古代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
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專族部族頭目。
土司有廣義與狹義屬之分。廣義的土司既指少數民族地區的土著人在其勢力范圍內獨立建造的且被國家法律允許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狹義的土司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㈣ "土司遺址"作為"世界文物遺產"有哪些主要特色
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內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容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土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此外,土司遺址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入選世界遺產能夠讓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相對集中於湘鄂黔交界山區的代表性土司遺址,在選址特徵、整體布局、功能類型、建築形式、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徵、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徵,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
㈤ 土司遺址的世遺申請
2014年3月,中國土司遺產正式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申遺文本,中國國家文物局確定專:由湖南永順土司城遺址屬、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聯合代表中國土司遺產作為中國2015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中國土司遺產分布於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區,現存的主要遺址類型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庄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土司遺產3個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遺址內居民搬遷、遺址現場保護等工作進入尾聲,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2014年7月進行現場考察評估。
㈥ 土司遺址作為上一界文化遺產有哪些主要特色
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土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此外,土司遺址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入選世界遺產能夠讓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其中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相對集中於湘鄂黔交界山區的代表性土司遺址,在選址特徵、整體布局、功能類型、建築形式、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徵、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徵,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
㈦ 中國土司遺址列入世界遺產的意義
在德國波恩4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於中國土司遺址意義,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是「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古代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我認為僅僅這樣看待中國土司遺址申遺的意義是不準確的,也是不全面的。應該說,中國土司遺址申遺的意義決不僅在於「土司」政治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國這一地區少數民族的歷史變遷及其普遍價值。
不錯,「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央政府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形成於宋代,繁榮於明代,崩潰於清代,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土司制度」在客觀上確實是維系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制度之一。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歷史事實是,歷代封建王朝並不是把「土司制度」作為一種民族政策來實施的,而是為了將中央政府很難派官吏直接統治的地區納入到統治范圍,不得不利用當地統治者對該地區的世襲統治的制度。土司制度既有其作為歷史存在的合理性,也有著嚴重的政治弊端以及同歷史發展不合拍的落後性。如果將土司遺址僅僅作為這種政治制度本身來評價它的歷史遺產價值,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事實上,這些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不僅是古代政府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同時也是一方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風俗的歷史遺存,它是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歷史變遷的見證。而且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待和評價這些土司遺址,反倒更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這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這些「土司」所代表的少數民族,並不是一開始就被當做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民族來看待的。歷史上,封建王朝把西南少數民族先民都稱為「蠻」或「夷」。比如這次申遺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宋代以前,對這些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都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才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滿清雍正年間普遍推行改土歸流後,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也只是作為「土」、「客」進行區分。直到民國政府,也只是把少數民族看作所謂「國族」的大小宗支,許多少數民族因此不被承認。
作為土司遺址所反映的土家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區。土家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雖然早已形成,但作為一個單一民族正式被確認卻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隨著黨的民族政策落實,一些過去不被承認或被迫隱瞞了民族成分的少數民族群眾,這時紛紛要求中央政府承認他們的民族身份。因此,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對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共同體進行科學識別,准確地界定漢族和少數民族,以便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56年10月,國家民委通過民族識別,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後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縣。只有在這樣的民族政策之下,這些少數民族的歷史傳統才得以恢復和應有的肯定,土司遺址也只有作為其民族歷史的一個側面,才具有世界遺產繼承的最大價值。(參考資料:新浪微博)
㈧ 說明我國為什麼要保護土司遺址
2015年7月4日(當地時間),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申報成功,表明「土司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以及我國政府為保護這些珍貴遺產付出的艱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各成員國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權威專業咨詢機構的一致認可。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㈨ 咸豐縣城到唐崖土司遺址怎麼坐車
咸豐縣城到唐崖土司遺址26公里,沒有直達公交車,可以打的或自駕車前往,具體位置和線路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