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保遺址
A. 我國核定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批國保單位因何通過層層選拔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國務院核定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務院於2019年10月7日核定並公布。共計762處,包括古遺址、古建築、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
隨著中國「國保」單位數量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文物古跡被公布為「國保」單位,不乏大量的近現代革命文物和工業遺產。因此,在我看來,一些「傳說」的陵墓,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完全可以被公布為「國保」單位。
B. 文物部是如何回應古長城遺址被挖斷的
據報道,在豫北輝縣市境內的太行山脈上,還存在著一條綿延數十公里的「趙長版城」,日前權有網友爆料,長城出現多處被挖斷的情況。
此外還工作人員還表示,風電項目的建設方曾向該局提出過相關建設申請,在請示過上級後,輝縣市文物局也同意對方按照相關方案實施。但具體方案是怎樣的內容,在實際中又是如何實施,他也不清楚,這需要找局領導。
希望具體的情況可以早日被查清楚。
文章來源:央廣網
C. 建窯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嗎
建窯遺址是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遺物分布面積約12萬平方米。2001年6月,建窯遺址被批准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2013年以來,當地已爭取國保建窯遺址保護專項資金650萬元,建立了專門的保護巡查隊伍,堅決打擊盜挖、破壞行為。
D. 長城是屬於建築類還是遺跡類
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公布與管理,是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一項基本制度回,是長城保護答維修工作開展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後文簡稱文保法)第三條將不可移動文物分為「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類別,也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分類標准。
據統計,全國已公布各級長城文物保護單位209處。從已經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長城來看,「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是長城的主體,但總體上究竟應當歸為哪一類,目前還存在爭議。在長城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兩種不同理念的糾結。
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文簡稱國保單位)為例,截止2016年,國務院公布的7批國保單位名單中,排除合並項後,共有31處長城相關遺存入選。其中古建築類16處,古遺址類15處。2001年以來,已經有9個省的長城作為古建築被整體納入國重保護單位「長城」
E. 尋十個文化遺址或非文化遺址的簡介。
1.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5西安3000年前的西安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核心要塞。現在很多遊客湧向西安,參觀當時留下來的珍貴兵馬俑。秦始皇陵中埋藏著多達6000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馬俑,讓如今的西安蜚聲世界。考古發現,當年修建陵墓時耗資巨大,大量的人力物力,無法估價的財富和水銀才換來了秦始皇陵 6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 的傳人。7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於園中。長春園內還有一組歐式建築,俗稱西洋樓。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咸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兩天兩夜。
同治年間(1862~1874),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現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8廣西白龍珍珠城遺址古珠城曾是令人驕傲的南珠標志,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殘留下的歷史遺跡,在今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距北海約60公里。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於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裡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於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於此。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牆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牆,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築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採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牆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牆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採珠之盛。 9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坐落在風景秀美的青島山上,為島城最佳觀景點之一,這里曾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唯一的戰場,其地下工事保存完好,是一處集教育、休閑、游覽為一體的人文景觀。 10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 黔西沙井觀音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因為他的名氣大,文章又很動人,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把莽莽的雲貴高原想像成一片荒漠。一陣陣「蠻煙瘴雨」,把雲貴漫長的歷史湮沒,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找回這「失落的文明」。在此之前,人們研究貴州歷史,翻遍了浩繁的史書,好不容易才尋找到幾條關於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細算來,也不過兩三千年的歷史。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試掘了黔西觀音洞遺址,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它彷彿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碑上雖然沒有鐫刻文字,但那點點斑痕,卻依稀可見人類童年時代的足跡。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的發現,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極其邈遠的太古,使貴州的歷史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萬年。00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國保檔案」。這是貴州「史前文化」的「第一樂章」,是貴州悠久文化的源頭,在此之後,古人類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的活動更廣,創造更多,已發現的古人類、古文化遺址將近百處,在全國佔有重要一席。
F. 晉都新田的晉國遺址考證
對於侯馬晉國遺址來說,應當記住1952年發現它的崔斗辰,時任山西省文化廳廳長。他熱愛文版物,每到一地,總要轉權轉,也就是現在的考古調查。當他看到西侯馬、白店地里有很多瓦片、陶片時,敏銳地意識到,這里是古晉國的重要地方。由此拉開了侯馬晉國遺址調查、發掘、研究的序幕。1957年被確定為晉國最後一個都城新田,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做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在全國同時期也最多。
晉國都城唐、翼、故絳,僅有記載和傳說,到現在為止,確定的也就是侯馬晉國遺址。而且,1961年公布國保時,明確指出是晉國遺址,這在國保、省保甚至縣保,也不多見。
在東周列國都城發現與研究中,獨有侯馬晉國遺址遺跡類型多和發掘面積大,發現成果也就多。有活人生活和生產的城址、宮殿、居址、手工業作坊,有祭祀天地、祖先及盟誓的祭祀坑,有人死後的墓葬和墓地等。
G. 有"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美譽的省份是
有"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美譽的省份是山西省。
山西是我國現存各類古建築最多內的省份,容共計4萬余處,上迄唐代,下至民國,時代連續,品類齊全,構成了我國建築史上品質超群、蔚為壯觀的古建築標本體系,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很高的文化欣賞價值,享有「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之美譽。
H. 我國有哪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如天壇等等,要一份詳細名單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80處)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
一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33處)
二 石窟寺(共14處)
三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共77處) (一) (二)
四 石刻及其他 (共11處)
五 古遺址 (共26處)
六 古墓葬 (共19處)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62處)
(1982年2月24日國務院公布)
一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共10處)
二 石窟寺(共5處)
三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共28處)
四 石刻及其他(共2處)
五 古遺址(共10處)
六 古墓葬(共7處)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58處)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
一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共41處)
二 石窟寺(共11處)
三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共111處) (一) (二) (三)
四 石刻及其他(共17處)
五 古遺址(共49處)
六 古墓葬(共29處)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50處)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
一 古遺址(共56處) (一) (二)
二 古墓葬(共22處)
三 古建築(共110處)
四 石窟寺及石刻(共10處)
五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共50處)
六 其他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518處)
(2001年06月25日國務院公布)
一 古遺址 (共計144處)(一) (二) (三)
二 古墓葬(共計50處)
三 古建築(共計248處) (一) (二)
四 石窟寺及石刻(共計31處)
五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共計40處)
六 其它(共計5處)
七 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並項目(共計23處)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共計1080處)
一、古遺址(共計220處)
二、古墓葬(共77處)
三、古建築(共計513處)
四、石窟寺及石刻(共計63處)
五、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共計206處)
六、其他(共計1處)
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並的項目(共計106處)
詳情與具體名單請點擊:
http://www.godpp.gov.cn/wmzh/2007-09/21/content_11220145.htm
或: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16/frtid/134/Default.aspx
I. 西侯渡遺址的介紹
西侯度遺址 (第三批國保)位於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北10餘公里處,1959年首次發現,1960年專家再次調研,推斷屬「早更新世」文化。根據大量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論證,西侯渡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人類用火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人類用火最早的遺址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