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上山文化遺址

上山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7 20:14:57

Ⅰ 京杭大運河流經區內人文勝跡眾多,杭州段有哪些歷史遺跡

1.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秦始皇的遺跡

秦始皇曾於公元前210年至錢唐,臨江瞭望,見波濤險惡不敢渡江,西行二十里再過江。秦始皇站立過的那座山頭從此名叫「秦望山」(現錢塘江邊六和塔西面)。還有,西湖寶石山上有塊大石頭,傳說曾是秦始皇的「纜船石」,後來被鐫刻成大佛頭,現在成了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漢代石碑 西泠生輝

西湖「湖山最勝處」的西泠印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泠印社有一「鎮社之寶」——東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它被珍藏在印社頂巔的「漢三老石室」中。東漢石碑是杭州現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在秀麗的湖山閃爍著熠熠光輝。

4.湖上仙山 晉代古剎

1600年以前的晉代,宗教文化流入杭州,西湖北山來了一位道家葛洪(284~364),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葯家、煉丹術家,杭州人稱之「葛仙翁」。他在山上結廬(抱朴廬)煉丹,這座山從此稱「葛嶺」,葛洪煉丹的地方即今「抱朴道院」。

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慧理來杭,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峰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5.隋建杭州 鳳山奠基

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改錢唐為杭州(從此有「杭州」之名)。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縣治由虎林山(後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鳳凰山下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是為最早的杭州城。美麗的鳳凰山下,依江傍湖的杭州主城格局,一幅杭州的城池變遷圖,還有自隋代開通大運河(自鎮江京口至杭州八百里),從此京杭運河貫通南北,杭州經濟文化大發展。

6.唐代水閘 白傅留詩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最高行政長官)。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重修供民甘泉的六井。他開築「聖塘三閘」,引湖水灌溉農田,作《錢塘湖石記》說:「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田十五餘頃。」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白居易當年築的聖塘閘,至今尚在湖邊。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白沙堤改名「白堤」。

7.雷峰寶塔 吳越遺韻

秀麗的西湖三面雲山,南北對峙兩座寶塔。都是北宋初年(吳越國末期)所建。南面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演繹了歷史滄桑、民間傳奇。北宋開寶八年(公元873年),在杭州的吳越國最後一任國王錢弘俶決心「納土歸宋」,促成國家和平統一 。這時他寵愛的黃妃產子,為了慶賀並祈福,建造了這座寶塔,初名黃妃塔,後因地而名稱雷峰塔。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倒坍。因伴有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故事,又是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遐邇聞名。2002年於原址重建,再現「雷峰夕照」佳景。

8.西湖太守 萬古流芳

在杭州建城以後2200多年歷史上,至少有過500多任地方行政長官,其中最受老百姓愛戴,至今還念念不忘的應數北宋時的蘇東坡。

詩人蘇東坡兩次來杭州任地方行政長官。任期內,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在第二次出任時,見西湖淤塞荒蕪幾占面積之半,積葑約10公頃。他向朝廷上奏《乞開西湖狀》,用工20萬,取葑泥築長堤,架六橋,植桃柳芙蓉,人稱「蘇堤」。湖中堆島,外建三塔(座標),即今「三潭印月」。因詩人有絕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從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9.白塔橋邊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10.十景題名 古剎駐蹕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首次來杭州,游西湖。以後,康熙又4次南巡來杭州。其間在孤山築行宮(今文瀾閣),疏通市內河道涌金河(浣紗河)以通龍舟。最有影響的是為「西湖十景」題名,改其中的「麴院荷風」、「兩峰插雲」為「麴院風荷」,「雙峰插雲」。康熙每次來杭,都從城隍牌樓(巷)上吳山進香,當年上山的御道石階尚在。還到西湖晉代古剎靈隱寺駐蹕,題寫「雲林禪寺」匾額,至今猶存。

Ⅱ 浙江歷史上發生什麼大事

浙江歷史包括現今浙江省和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所發生的歷史。在明代以前,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也是浙江的一部份。

[編輯] 上古??史前時代

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是當時象徵財富及軍權的禮器。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直至新石器時代,先後出現上山文化[2]、小黃山文化[3]、跨湖橋文化[4]、河姆渡文化[5]、馬家浜文化[6]、良渚文化及馬橋文化[7]等,現時浙江省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

其中上山文化為21世紀新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距今約1萬年左右,其將改變人們對史前長江流域文明及稻作文明歷史的一般看法。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史前稻穀,長期被認為是古代稻作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年,是新石器文化遺址的一個代表。

[編輯] 越國及越吳融合
主條目:越國
春秋時期,越國在浙江一帶興起。此時,位於北邊的吳國也迅速發展,並且比越國強盛的更快,吳國在消滅了江北的邗國(今蘇北揚州)、淮夷等國後,與兩浙的沖突激增。吳王闔閭時,以越國不協助吳國攻打楚國為由而入侵越國,結果闔閭中箭身亡。繼任吳王夫差同越王勾踐進行了20餘年的戰爭,最後越王勾踐於前473年消滅北面的強國吳國,光復兩浙,進而吞並吳國,並遷都山東琅琊。

由於受到楚國持續打擊,勾踐的子孫越王朱句被迫把國都遷回到吳國滅亡時的首都——蘇州,此後四代越王都以蘇州為都,直到楚國佔領蘇州。

越王無強時,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齊威王使說客成功說服越國不打齊國轉攻楚國,遭到楚威王的軍隊反擊,越國大敗,導致越國由盛轉衰。公元前306年,楚國佔領越國國都蘇州,在浙西設立江東郡,越國退往錢塘江以東固守。同時,浙江南部的東甌國是越國的一個封臣(見《越絕書》佚文)。

在越國和吳國長期的交往中,並且由於越國最終吞滅吳國,並統治達167年之久,越和吳的文化逐漸融為一體。

[編輯] 秦、漢時期
主條目:會稽郡
秦國滅楚國以後,旋即進入兩浙,「降越君,置會稽郡」[8],兩浙成為秦會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吳、越兩國故都吳縣(今蘇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國淮北貴族項羽在蘇州襲殺秦會稽郡太守,率領8000江東子弟起兵。劉邦建立漢朝後,兩浙仍置會稽郡。浙江東南部的東甌國在吳王劉濞叛亂以後被閩越國滅亡,後來也屬會稽郡管轄。

這一時期兩浙屬於秦帝國和漢帝國的邊陲地區,尤其在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太湖流域和寧紹地區與嶺南等地一樣,是罪犯流放之地。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治所遷往山陰(今紹興),蘇州成為新設的吳郡治所。

[編輯] 六朝
東漢末年,浙江曾為軍閥王朗和嚴白虎所據,後來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逐步統一長江下游地區。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在赤壁大勝南侵的曹操數十萬漢軍。222年,孫權受魏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吳國正式脫離魏國獨立,浙江向為孫氏吳國領地。吳國時期,浙江境內經濟穩定發展,臨海郡永寧縣(今浙江溫州)和橫藇船屯(今浙江平陽)是當時幾個主要造船中心之一。當時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為山越部落,與平地的兩浙人有所不同,為增加吳國人口和兵力,吳國對山越進行征撫,並且大搞屯田,以增強吳國的國力。

280年,浙江在吳降晉後轉歸晉國統治。318年,由於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晉皇室南下至前吳國故都南京,始稱東晉,此後在一系列宮廷政變後,政權經歷宋、齊、梁、陳之變遷。此後大量中原漢人貴族和士大夫南遷,也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南遷在南京周圍和太湖以西。浙江(包括屬同一文化圈的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尚不是這次中國人南遷的最主要的居住地,但是仍有不少北方人士補充進浙江人中。有名的包括謝氏(謝靈運等)、王氏(王羲之家族)等。

這一時期浙江屬於「揚州」。六朝西曲的「下揚州」題材就是描述浙江的富庶情形的。吳興郡(今湖州)、臨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溫州)等新的行政區劃也是那時建立的。
公元589年,在陳為隋所並後,浙江再次進入中原王朝統治時期。

[編輯] 隋唐
主條目:兩浙道
隋朝修建了大運河,將太湖流域和洛陽連接起來。武德九年唐軍進入江南,從起浙江失去了獨立的地位。貞觀元年開始,太湖流域的糧食被大批征調到北方,從此延續了1100多年。 8世紀開始,設立浙江西道節度使(駐地今蘇南鎮江)和浙江東道節度使(駐地紹興),大體延續了秦漢會稽郡的范圍。兩浙藩鎮的統治為將來吳越國獨立打下了基礎。

[編輯] 吳越國和兩宋
主條目:吳越國
主條目:兩浙路
黃巢革命徹底摧毀了唐朝腐朽的統治。軍閥董昌在鎮壓黃巢的過程中恢復了吳越的獨立,他的部將臨安人錢鏐在杭州建立了吳越國,在中原經歷五代十國紛爭的百年動盪中,吳越國保持了東南的穩定和繁榮。為兩浙成為日後中國繁庶之地奠定了基礎。吳越國時期人口達到55萬戶。

宋代錢塘江下游地圖978年,宋國大軍壓境,吳越國君臣在經過商議後為保全兩浙民生,將土地獻給北宋(960年-1127年)。北宋在浙江設立兩浙路,下設14個州:蘇州、常州、潤州、杭州、湖州、秀州(嘉興)、越州(紹興)、明州(寧波)、台州(臨海)、婺州(金華)、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溫州和處州(麗水)。兩浙路基本繼承了唐代的兩浙道。
當北宋滅亡以後,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今天浙江的省會杭州,當時稱做「臨安」,就成為南宋的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臨時首都)。甚至在南宋滅亡以後,馬可波羅還對這里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稱這里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9][10][11]。由於兩浙多年未受戰火侵襲,這段時期的浙江,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並憑借糧食、茶葉和絲綢等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賦稅重地。[12]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杭州,結束了杭州作為首都的年代。元朝將原來的兩浙路與南京等地合並,設立江浙行中書省,首府仍在杭州。

[編輯] 明朝

在浙江省發現的明朝瓷器,收藏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學會。主條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的明朝軍隊在1368年攻入兩浙,吞並浙西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佔領兩浙全部,設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隨後為將首都應天府(今天的南京)和他的老家鳳陽拼湊成一個新的行政區劃——南京(南直隸),將傳統上一直由浙屬的蘇州、松江等地劃予南直隸,致使自馬橋文化和越國時期以來,一直統一在一個行政區中的太湖流域被人為的分屬兩地,並被因陋就簡的沿至今日。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設立11個府、l州、75縣。

明朝時浙江是全國賦稅重地之一。此時嘉興、湖州發展為生絲的主要產地。對外貿易也極其活躍。但是朱元璋對兩浙人支持張士誠和方國珍對抗明朝向來不滿,遂對包括浙江在內的沿海實施封閉鎖國的海禁政策,使商業文明和重商傾向較明顯的浙江備受壓制。海禁嚴時更有「片板不許下海」的規定,並實行「遷海令」,沿海居民一概內遷,嚴重威脅沿海居民生計。[13]洪武十九年(1386年)舟山46島居民30000餘人被強遣入內地,次年全國唯一的海島縣昌國縣(今舟山市的前身)廢除[14]。 故有明一代沿海漁商民沖擊海禁的事件頻頻發生,到嘉靖朝時終釀成所謂的大倭患。實則倭寇之中,閩浙人比例最高。

[編輯] 清朝
主條目:浙江巡撫
清兵入浙後,於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由於浙江曾積極抵抗清兵,滿清對江南文人採取高壓政策,野蠻的文字獄、明史案即發生於浙江,在浙江一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呂留良開棺戮屍、捕殺曾靜等事件。

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軍炮轟定海城,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翌日城陷,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軍抵抗後陣亡。根據戰後簽訂的中英江寧條約,寧波成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軍從江西進入浙江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全省各地都受嚴重影響。由於江浙地區是官員和紳士的主要來源地,這一地區對於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團不斷與太平軍作戰,造成浙江全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人口損失慘重,尤其是浙江西部的湖州、杭州兩府各縣,人口損失多在2/3以上,尤其武康、孝豐、安吉3縣,人口損失在96%以上。太平天國戰爭導致大批江浙人士進入上海的外國租借避難,對上海的開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同時,湘軍的勢力開始在浙江迅速擴張,1861年後的多任浙江巡撫均由湘軍把持,一改過去進士出身的文人巡撫,直到葛畢氏案發生後,湘軍的力量才大為削弱。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浙江省參與東南互保,免受戰爭侵擾。

[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浙人治浙
主條目:浙人治浙
辛亥革命以前,浙江是革命黨活動活躍的地區,浙人章太炎、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人成立光復會,影響波及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1911年11月,杭州新軍起義,時任浙江咨議局議長湯壽潛被推舉為首任浙江都督,宣告浙江獨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會仍定於杭縣(原稱錢塘)。1月都督湯壽潛改任中華民國首任交通總長後,浙江各界又公推蔣尊簋為浙江都督。但在袁世凱的壓力下,蔣尊簋被迫辭去都督,袁遂任命朱瑞為浙江都督。

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獨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呂公望為浙江都督兼省長,倡導「浙人治浙」,加入反袁護國運動。省議會議長沈定一召集被袁世凱解散的省議會復會,恢復《臨時約法》,行使省議會的權力。但由於局勢動盪,呂公望無力掌控浙江政局。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楊善德帶兵來杭任浙江督軍,齊耀珊任浙江省長,浙江各界雖力拒,但終未挽回局面。

[編輯]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楊善德就任浙江督軍後,浙江省被正式納入北洋軍閥勢力范圍。楊去世後,盧永祥接任浙江督軍。楊盧2人均屬皖系軍閥。因當時的江蘇省為直系軍閥統治,所以浙江督軍節制同屬皖系的上海地區。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屬直系軍閥的江蘇督軍齊燮元聯合江西和福建進攻皖系的盧永祥。10月戰爭結束後直系獲勝,驅逐盧永祥。浙江進入直系軍閥統治時期,督軍為孫傳芳,直至北伐戰爭結束。

清末民初時期,浙江因為資本主義萌芽和開埠較早,較早的接觸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響並且投入到推翻清朝的統治的斗爭中,孫中山後期的革命經費大部都是浙江湖州的絲綢商人籌集和捐贈的,蔣介石就是依靠江浙財閥的勢力上台的,湖州人當時就占國民黨中常委的1/3,控制了當時的政權。浙江人還較早參與了當時上海的開發,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湖州人控制了當時上海大部分碼頭和租借大半房產,並建造了百樂門,和平飯店等知名建築。

[編輯]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主條目:浙江省政府
1927年2月底,北伐軍佔領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浙江開始了在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十年建設,其間多項重要基礎設施竣工。1929年,張靜江在杭州成功舉辦了第一次西湖博覽會。

[編輯] 浙江抗戰
主條目:抗日戰爭期間的浙江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屬於第三戰區。北部的嘉興、吳興、長興等地是前期淞滬會戰的主要戰場之一。1937年8月14日中日在杭州筧橋上空爆發八一四空戰,中國空軍在相對劣勢下,擊落日機數架,取得空戰大捷。8月下旬,浙江境內成立杭州灣北岸守備區和浙東守備區。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區全面失守。為阻緩日軍行動,國民政府對浙江實行焦土政策,炸毀錢塘江大橋,形成中日隔錢塘江對峙的浙江正面戰場(共犧牲上將2名(含追贈))。

1939年3月21日,富陽抗敵自衛團奮戰三天兩夜,取得東洲保衛戰的勝利,擊退日軍偷渡錢塘江掃盪浙東的企圖。1940年1月,日軍土橋師團乘雪天渡過錢塘江,佔領蕭山。7月16日,日軍從海上進攻鎮海,威脅當時全國最重要的對外港口和抗日前哨寧波,國軍在戚家山爭奪戰中取得抗戰中的第一次反登陸海防戰大捷,是為鎮海大捷。1941年4月20日寧波淪陷。

浙江淪陷後,先被編入日軍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編入汪偽政權。

由於浙江為國民政府重要控制地和財稅來源,浙江抗戰抵抗強烈,其間日軍在浙江使用了生化武器,是日本進行細菌戰的主要受害地區之一,造成浙江人民重大傷亡。目前,在義烏和衢州分別建有細菌戰紀念展覽館,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犯罪史實。

1945年9月4日第3戰區參謀長張世希與駐杭州的日軍第133師團參謀長樋澤一治在富陽宋殿村(今屬富陽市受降鎮)舉行洽降會談,浙江光復。

[編輯] 光復後及國共內戰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共4個兵團10個軍分兵數路進入浙江作戰。5月,溫州、杭州、寧波等浙江大陸各城相繼易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遷至舟山,繼續有效統治浙江沿海諸島。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駐舟山各機構及大量人員隨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台灣,省政府因之撤銷。隨後解放軍陸續接管舟山群島。

國民政府棄守舟山後,仍保有浙江東南的大陳列島(台州列島)、一江山等島而由國民政府控制。1955年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陷一江山島[15],國民政府見大勢已去,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將大陳島上的軍隊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灣,隨後更撤離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16]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國共政權交替後,如其他各省一樣,浙江也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原來發達的商業文明因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沉寂。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浙江才恢復新生。

浙江省的南部山嶺起伏,有限的耕地使得難以僅靠農業生存。鄧小平在中國實行經濟改革,給這一地區的人們帶來機遇,他們將生意做遍了全中國。通過勤奮的工作、積極進取的精神、低工資成本和放眼世界市場的眼光,浙江南部經濟迅速崛起,並涌現出全國私營經濟代表的溫州,全國航運業巨頭雲集的寧波,全球輕紡市場中心紹興及以小商品城著稱的義烏等典型,加上傳統上比較富裕的浙江北部地區。這個時期的浙江省成為中國最富裕的省份。浙江模式也成為一種發展典型。

Ⅲ 上山遺址的發現上山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白馬鎮傅宅村南浦陽江北岸在改田中就發現了石斧、石鏃、紅陶三足鼎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轟動一時。到上世紀80年代初,位於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又傳出村民燒磚取土發現了文物的消息。浦江文化部門獲悉後立即展開清理與保護工作,於是,一個萬古之謎在各級文物工作者的考古研究下,一步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2000年秋收的季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縣博物館在黃宅鎮渠南村塘山背史前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考古隊在考察周圍的地形、地貌中,發現了塘山北遺址的墓葬區。2001年2月至5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館在此進行了考古發掘,在一個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土丘上清理了相當於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這些墓葬的墓向、葬具、葬俗、隨葬品組合上具有共同的特徵,為一個氏族公共墓地,距今約4500年。與此同時,他們還對墓葬區東北不足300米處一個名叫「上山」的小土丘,進行了考古發掘。在600平方米的面積中發現了大量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遺存。對此,當時的考古專家們還沒有特別在意,他們把重點放在了 塘山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上,他們為錢塘江以南第一次發現良渚文化的墓地而興奮不已。當時,本報曾以浦江發現距今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期的文化遺址進行過報道。那時上山遺址也沒有正式命名,只是作為 塘山背遺址(墓葬)的一部分。然後在北邊發現了上山遺址。考古隊在塘山背墓葬出土的近200件鼎、豆、罐、釜、甑、壺等隨葬器物型制及生土地層關系判斷,認為它們具備良渚文化的特徵。
2003年2月初,北京大學傳來測試的驚人消息:上山遺址的年代距今已約9000—11000年!6月,參加上山遺址的考古專家們又對發掘的石器、陶片進行全新分析,結果發現陶胎中有稻殼遺存,經測定屬於栽培稻范疇。2004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縣博物館聯合對上山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用多學科的手段,採取浮選收集植物遺存措施,經過數周的艱苦發掘,發現了數量較多的打制石器。

Ⅳ 黃帝遺址距今七千年,為什麼說中華文明五千年呢

中華文明遠遠超越五千年,是上、下五千年,至少是一萬年。

一.對人類文明的探索是一個不斷的認識。

地球有多長時間呢?我們知道,是幾十億年,這幾十億年中,和我們中華民族相關的有多少?現在還是未知數。

考古的發現,不只是通過固定的文化遺跡,還有更多的探索和發掘途徑,包括文字、民歌和典籍;僅僅是中國的漢字,就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至今仍然還發現有很多文字還不能認識,其中記載了多少更早的上古時期的文化,現在還不得而知。

隨後,對釀酒坊的古酒成份分析,發現古酒是用蜂蜜、山楂和稻米製成的,還檢測出酒精度的含量是8%,這是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發酵酒。

我們知道,在上古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很落後,當時的人類,我們現在叫做原始人,那時候的人主要以打獵、簡單的農業生產和採摘野果為生,人們在生產中發現了用穀物和野果可以發酵,通過發酵的形式來釀酒,所以,上古時期都是發酵酒,一直到了人類的後期,才做出今天的蒸餾酒。

後來有考古學家還根據賈湖遺址古酒的成份,竟然還釀成了古酒,並申請了專利。

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我們當代人的不斷探索,會有越來越多的有關中華文明更早的新的遺跡被我們發現。

Ⅳ 哪些地方的風景

吉林霧凇、張家界、九寨溝、華山。

Ⅵ 我國古代遠古居民中,使用新石器的是哪類先人

新石器時代(英語:neolithic),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里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有大地灣遺址、上山遺址,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等。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有河姆渡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物中發現水稻遺存,證明了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中國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
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二。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陶器也不甚發達。

上述除第3區因考古工作不夠深入難以分期外,前兩區大致可分為3期:

早期
以甘肅大地灣遺址最為久遠(60000-4800年),早期距今13000~7000年前,可分為前後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庄頭、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為代表。加工石器出現簡單的磨製,能夠製作簡單燒成溫度較低的陶器。在南方,主要表現為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主要以打制石器和細石器為主,開始使用磨製石器。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為經過人工培育的水稻,學術界仍然存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區。後段是距今約9000~7000年,主要以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等磨製石器有了很大發展,陶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種類較多,以紅陶為主,陶色多不純正,陶質較粗疏。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獲得初步發展。
中期
中期距今約7500~5000年,可分為前後兩期。河姆渡文化、龍虯文化、北辛文化、半坡文化、前大溪文化為代表,後期以仰韶文化、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磨製石器種類豐富,製作精美,制陶技術顯著進步,出現慢輪修整口沿的技術,農業和畜牧業獲得高度發展,長江流域已進入到灌溉農業階段,而且豬已經成為一種主要家畜。人口聚落不斷增多擴大,開始出現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規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會組織向心凝聚平等的特點。
晚期
晚期距今約5000~4000年,也叫銅石並用時期,以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山東日照兩城鎮、河南洛陽王灣、山西襄汾陶寺、甘肅臨兆馬家窯、湖北京山屈家嶺湖北天門石家河、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為代表。制陶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陶器以灰、黑陶為主,輪製法得到普及。石器磨製精緻,器型變小。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展,人口急劇增加,社會復雜度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築,有了階級、貧富分化,人類社會向國家文明時代邁進。

Ⅶ 請問比河姆渡文化更早的是什麼文化

新石器時代地域文化

Ⅷ 坡峰嶺旅遊攻略,哪天路上山最好看

幽嵐山坡峰嶺,位於京西南房山區周口店,也許是到的時間還早了一兩個星期,坡峰嶺的紅葉不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而是深紅、橘紅、橘黃、明黃、深綠、淺綠的色彩交織在山間,是另一番不同的景緻。沿著石板小路拾階而上,沿路看到多是橢圓形葉子的黃櫨,黃櫨的葉子會從綠色慢慢過渡到黃色,然後才是深紅,相比也是如此,山間的色彩才有如此多彩的變化。山間還有高大的柿子樹,紅紅的柿子掛在枝幹上,秋天也是吃柿子的好時節呀。
坡峰嶺海拔500米左右,按著線路爬到山頂再下來大概六千米很有意思的是山上的石板路每隔100米上就刻有米數的標記在這里爬山強度不大,蠻適合周末過來活動活動腿腳。
當地人除了木耳、腐竹、海帶,大多數蔬菜都是自己種植的,包括豆腐也都是自己磨製的。
小貼士:
北京房山坡峰嶺紅葉觀光景區地址:
北京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鎮黃山店村,距市區50公里;
乘車路線:
六里橋乘917路公交到周口店路口下車,換乘32路公交在黃山店衛生院站下車,西行200米即達;
自駕車路線:
京石高速閻村路出口下高速,沿京周路直達周口店,再沿周黃路即到。
坡峰嶺門票:坡峰嶺紅葉觀光景區門票價格為15元。
周邊景觀
距離坡峰嶺景區不到15公里,就是周口店遺址。自1927年進行大規模系統發掘以來,考古學家在周口店遺址共發現不同時期的各類化石和文化遺物地點27處,發掘出土50萬年前「北京人」、2萬年前後「山頂洞人」化石遺骸,還有大量動物化石。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曾經小學歷史課本中學習的知識活生生呈現在眼前,對歷史和人類進程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走走看看。門票價格30元。

Ⅸ 關於介紹舞陽縣歷史賈湖文化和傳說故事的作文

從目前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成果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從2萬年左右開始進入農耕農耕文明階段,以湖南玉蟾岩遺址為代表,2萬年左右開始稻作文明;黃河流域及以北近萬年左右進入農耕文明階段,以河南賈湖舞陽遺址為代表,有距今近9000千年的稻作文明;地中海流域距今約6000~8000千年間進入農耕文明階段,以兩河流域古蘇美爾文明和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為代表。世界其它地方進入農耕文明相對晚了許多。目前將我國長江流域所發現的上萬年以上的農耕文明遺址一概並入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是一種歷史的陳腐觀,是西方中心論在作祟,一個地方是否進入有規模的農耕文明是判斷其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志。萬年以上的農耕文明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黃河流域及以北並世界其它地方還沒有類似的文明的發現,突顯人類文明發祥地的龍頭作用,這是人類重要的文明發展史實。這些上萬年的農耕文明主要有湖南道縣玉蟾岩、湖南臨澧竹馬村、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廣東英德牛欄洞、廣西桂林甑皮岩、浙江上山遺址、廣西邕寧頂螄山、江蘇溧水神仙洞遺址等等。黃河流域及以北上萬年的新石器遺址表現出明顯農耕文明特點的不多,河北徐水南庄頭、河北陽原於家溝、北京東胡林人村、北京懷柔轉年和山西吉縣柿子灘等遺址可當作新石器遺址的代表。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黃河流域及以北並世界其它地方上萬年的新石器遺址尚未進入農耕文明階段。黃河流域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稻作文明從實際地理位置分析,還是屬於長江流域的淮河支,實質還是長江流域向北發展的稻作文明;而河北磁山遺址大量粟的發現,才真正能代表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目前最早上限,距今7000年前。
湖南道縣玉蟾岩:距今2.25~1.85萬年,目前人類發現的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發現了人類最早的栽培稻、陶器和人工編織物等。玉蟾岩原始陶片呈黑褐色,火候低,質地疏鬆,胎厚近2厘米,夾碳、夾粗砂,陶片內外均飾紋樣,似繩紋,但為編織印痕,有清晰的經編與緯編,開了夾碳陶、貼塑法、內外紋飾、編織技術萌芽的先河。玉蟾岩的編織印痕,表明玉蟾岩人已發明了編織技術,在這個基礎上,他們發明了網罟,用來捕捉鳥禽,開啟智力。洞前地勢平坦開闊,適宜人類生息繁衍。附近類似玉蟾岩的早期遺址還有很多,附近就有三角岩遺存。可見人類起源文明發祥於長江流域決不是孤立偶然,是生生不息。
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時代在距今2~1.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及距今1.4~0.9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兩遺址相距約800米,其中吊桶環遺址應為仙人洞居民狩獵的臨時性營地和屠宰場。出土遺物有625件石器、318件骨器、26件穿孔蚌器、516件原始陶片,20餘片人骨和數以萬計的獸骨殘片。發現有1.2~1.4萬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標本。
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距今1.2萬年~8000年前,位於英德市雲嶺鎮東南面的獅石山南麓。發現的水稻硅質體是迄今嶺南地區所見年代最早的水稻遺存,將嶺南地區稻作遺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2萬年左右。陶片表面飾粗繩紋,無編織印痕,內壁加抹,表裡呈褐色,厚1.10~2厘米。早期夾碳,晚期不夾碳,只夾砂,紋理不明。
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距今1.2萬年~7000年,出土上萬件捏制的陶器殘片,有專家認為陶器起源與當地人用陶器煮食螺螄有關。據出土人骨測定,當時的桂林男子平均身高為1.65米,女子為1.56米。他們有卵圓的頭、低矮的鼻骨、鏟形的門齒,與現代的壯族人、東南亞人極其相似。他們用骨針、葛麻和獸皮縫制衣服,用獸牙、蚌殼作飾品,用赤鐵礦粉染色、文身,充滿了「野性美」。然而在此繁衍了5000年後,遠古的桂林人終於放棄了這個棲息地。7000多年前,地球氣候進入了一個溫暖潮濕期,高出地面僅1米的甑皮岩變得潮濕多水,這里的先民們走出洞穴,走向平原,利用樹木和竹竿搭建了適合南方潮濕天氣的干欄式房屋。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長江下游發現的上萬年的水稻農耕文明遺址,出土的大量夾碳陶片距今已有1萬年左右歷史,映證了水稻農耕文明從長江中游向長江下游傳播的方向性。
廣西邕寧縣頂螄山遺址:代表了嶺南地區距今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出土距今1萬年左右的陶器,形具完整,多達20多件,其數量在廣西史前考古的歷史上是空前的,為研究南方史前文明提供了諸多便利;距今8000~7000年的100多座墓葬,在頂螄山貝丘遺址現已發掘出的400多個古人類遺骸中,有1/3是採用肢解葬的。遺址中出現的南方干欄式建築形式。
就廣西南寧附近,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密集就讓人十分吃驚,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或早期的遺址分別有:天窩遺址、那北咀遺址、牛欄石遺址、青龍江遺址、長塘遺址、石船頭遺址、凌屋坡遺址、南蛇坡遺址、頂螄山遺址、灰窯田遺址、長江嶺遺址、豹子頭遺址、龍頸遺址、青山遺址等。天窩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天窩村東面約2.5公里的邕江南岸一個為「螺螄山」的台地上;那北咀遺址位於邕寧縣伶俐五合那窩村南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那北咀」的台地上;牛欄石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粟屋坡西南面約300米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牛欄石」的台地上;青龍江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定西村沖西坡西北面約1公里的青龍江口兩側的台地上;長塘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邕江北岸的長塘火車站東面一個稱為「螺螄山」的台地上;石船頭遺址位於原邕寧縣良慶鄉那黃村北面約3.5公里的邕江兩岸一個稱為「石船頭」的台地上;凌屋坡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五合村凌屋坡南面約50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南蛇坡遺址位於原邕寧縣伶俐鄉公所南蛇坡西南約1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灰窯田遺址位於南寧市東南面三岸園藝場灰窯田嶺下邕江北岸的台地上;長江嶺遺址位於南寧市東南面三岸園藝場部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台地上;豹子頭遺址位於南寧東南面柳沙園藝場那壩村西南面約2公里的邕江轉彎處的北岸台地上;龍頸遺址位於南寧市西北江西老口街北面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龍頸」的台地上;青山遺址位於南寧市青山園藝場青山腳下邕江東岸的台地上。頂螄山遺址位於原邕寧縣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螄山上,1994年發現,1997年至1999年進行全面發掘,發掘面積1050平方米,共發現三百多座墓葬共四百多具人體骨骼,出土大批磨製石器、蚌器、陶器、骨器等遺物,還發現排列頗有規律的建築遺跡——柱洞,是廣西迄今發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林河先生在其《中國巫儺史》一書中詳細總結了長江流域農耕文明領先世界的記錄: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建築科技(18000年前臨澧竹馬村的「高台式土木建築」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管道施工科技(竹馬村的拱形密封管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紡織科技(20000年前道縣玉蟾岩遺址的植物纖維編織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陶科技(玉蟾岩的陶制食物盛器);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技(玉蟾岩的水稻人工栽培工藝);
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靈崇拜(玉蟾岩的「搓草紋」陶器);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貼塑陶科技(玉蟾岩制陶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雕刻科技(彭頭山文明的雕刻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拋光打磨科技(彭頭山文明的精製佩飾);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墾了世界上的第一片稻田(彭頭山文明的稻田);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鑿了世界上的第一條灌溉稻田的水溝(彭頭山文明的水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最早吃上了「令人老而不死」的大米飯(彭頭山水稻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陰陽觀念(彭頭山陶器上的陰陽縷孔);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靈崇拜(彭頭山陶器上的火靈出入孔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崇拜(彭頭山的日月紋陶器);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神靈崇拜(彭頭山遺址的人形石與鳥形石);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將稻作文化傳播到了全世界(從玉蟾岩到全世界的稻作文化);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田園生活(兩湖平原彭頭山文化群);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9000年前的彭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雙帆欞船製造科技(近8000年的高廟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雙身畫舫製造科技(高廟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農耕之神(高廟、松溪口、征溪口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農耕祭祀(高廟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彩繪科技(高廟文明的朱彩陶器);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層建築科技(高廟的六層高塔建築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鳳凰崇拜(高廟陶紋上的火鳳凰圖案);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圓地方學說(高廟陶紋上的天圓地方圖);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絲織科技(江浙河姆渡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造漆科技(江浙河姆渡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園林科技(江浙河姆渡的盆景工藝);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最早學會了集市貿易(6000年前的洞庭湖城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航運工業(城頭山有舵的遠航木船);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建築科技(城頭山的古商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最早讓人類享受到了和平的城市生活(城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修築了世界上的第一條城市街巷(城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修築了世界上最早的築路科技(城頭山寬達五米的卵石大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運河(城頭山通往洞庭湖的護城河);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橋梁建築科技(城頭山古城的大木橋);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商品陶手工作坊(城頭山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修築了世界上最早的通商港口(城頭山碼頭及先秦的支那灣);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最先發現了澳洲袋鼠和南極企鵝(湖北5000年前石家河文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化工科技(西南濮人的丹砂);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出了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銅藝術(長沙出土的商周四羊尊);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失蠟法鑄銅尖端科技(長沙商周四羊尊);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完善的貨幣體制(楚國的金銀銅貨幣體制);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普及了世界上最早的計量工具天平、法碼與算籌(沅陵春秋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算術九九歌訣》(湖南里耶戰國遺址);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煉鋼科技(長沙春秋墓鋼劍);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白口鐵鑄造科技(長沙春秋墓鐵鼎);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鐵農具鑄造科技(長沙春秋墓凹口鐵鋤);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帛畫(春秋時代兩湖平原);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辟了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大西南陸海通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辟了最早的「海上陶瓷之路」(大西南陸海通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開辟了最早的「海上茶葉之路」(大西南陸海通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沅陵漢代吳陽侯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美食譜》(沅陵漢代吳陽侯墓);是長江流域的中國人創造了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各個時期)……太多了,不勝枚舉。

Ⅹ 今天真倒霉呀玩一下體育彩票十一選五的輸了,我一千多請問一下玩那個是不是十玩九輸啊!

大米即稻米,目前根據生活環境的不同,分為水/旱/海三種稻米。我們常說的大米,指的就是水稻的粳(jīng)米部分。而從水稻到大米,需要經歷如下這些過程(可見注一):

上水:傳統的水稻耕作需要從整地開始,而整地則需要使用龍骨水車將耕地灌溉,待土面松軟後再進行耕作;
耙(bà)地:用犁耕的方式,將耕地整平。同時用人力耖(chào)田,即打碎堅實的土塊;
拔車:整平後的耕地不能再用大型的龍骨水車上水,這會破壞已修整的地面,所以需要用小型的手動龍骨水車上水;
拋秧和插秧:這是將早期已催生好的稻苗按面積和數量間作,插種到整平地面上;
耘耥(yún tǎng):傳統的耘耥就是在水稻生長期間,疏鬆土壤表面,讓其更好的吸收水土中的養分、加速新陳代謝和對氧氣的吸收程度,目前這種做法被稱為中耕、中耕鬆土,被適用於多種農作物的種植中。而通過魚稻、鴨稻共生模式,如今的水稻種植中,魚耘、鴨耘已經很好的代替了傳統的手動農作,減輕了農民們的耕作負擔;
收割:在中國因南北地區和水稻品種的不同,大概從七月時就已經開始出現了收割。傳統的水稻收割通過鐮刀,將水稻從根部割下,而後通過打穗、脫粒、曬谷等操作,獲取一粒粒的稻米。
舂(chōng)米:得到稻米後,還需要通過重物錘打才能將谷殼、谷糠與超市裡賣的大米分離,成為晶瑩玉潤彷如珍珠一般的存在。
關於稻米的平面結構圖可以看到,我們食用的大米,不僅脫離了谷殼、谷糠(種皮和穀皮),還去掉了米胚(胚芽體),剩下的僅有糊粉層、胚及胚乳的部分,即最下圖右側的粳米(精米)。
【關於水稻(大米)的起源(注二)】

2017年5月30日,中央電視台報道說,距今約1萬年前,在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水稻化石近一步確立了中國在世界農業起源中的水稻馴化地位。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呂厚遠研究員與國內同行合作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ANS)上。

既往對於水稻起源說的介紹:以往這一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了約有100多年。很多人認為水稻起源於印度,即便認為水稻源自中國的,也因華南起源說和長江中下游起源爭論不休。
本次鑒定的可信程度:這次通過對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浙江省浦江縣上山文化遺址考證,對碳化稻粒、稻殼和水稻小穗軸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即創建「地層內提純微體化石植硅體」的新方法,利用提純植硅體中包裹的有機碳進行碳14測年,結果顯示上山遺址早期的年齡至少在9400年以前。並且以新的判別方法,將野生水稻與馴化水稻徹底區分,明確證明了該處遺址中的水稻化石已經與野生稻存在明顯差別,是正處在馴化過程中的水稻。
綜合結論及其意義:這項研究表明,中國長江下游地區水稻馴化的時間與世界上其他主要農作物(西亞的小麥、中美洲的玉米)開始馴化的時間基本同步,對應了在約1萬年前東亞季風開始增強、氣候逐漸變暖變濕的環境背景,這與全球氣候格局在該時段內的重要轉變有著密切關系。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