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遺址發現
1. 古印度是怎麼滅亡的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1)古印度文明遺址發現擴展閱讀: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
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2. 為什麼說古印度文明滅亡了佛教和印度教不是流傳下來了嗎
佛教和印度教並不是古印度所流傳下來的。
古印度文明主要是起源於印度河流域,除了這個文明,其他三個古代文明也都靠近某條河,發端於某條河流。
這主要是因為,靠近水的地方適合人類生存,一旦某個地區有了人類的存在,那麼經過人類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文明也就往往在這其中誕生了,而古印度文明的誕生也是基於此。
在古印度文明中最有名的當數當時嚴密的社會制度,即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他是根據當地人們在原人身體上所處的位置,而分為不同的等級。最高等的是婆羅門,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嘴巴;其次是剎帝利,其代表的是原人的兩只胳膊。
再者是吠舍,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大腿;最後的是首陀羅,其代表的是原人的腳。根據從上到下,這些人地位有了明顯的界限。越往上,地位越高,權利越多,所盡的義務也就越少,反之亦然。這種層層分明的關系將整個社會劃分成有序的大集體。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還有一個享譽全世界的文明遺跡,那就是創造了佛教。佛教在後世的影響力就不用多說了,不說別的國家,就光說中國,影響了中國好幾千年,甚至還給了國人一種佛教誕生於中國的錯覺。佛教的誕生,給世界增添了一種宗教信仰,也給當時的人們有了生活的希望。
盡管古印度的文明如此有影響力,但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的道路。當時的古印度文明經常遭遇外敵的入侵,很多民族不斷的想古印度進攻,並且還將其特有的文化、思想都帶進了古印度,對原有的古印度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社會上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也隨著不斷的戰爭而分崩離析,社會矛盾逐漸被激化,生活在底層的人民最終擺脫了這種層層分明的社會環境。
後來再加上中亞帝地區突厥人的崛起,他們把伊斯蘭教輸入了古印度,把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和社會體系徹底攪亂,文明上漸漸被外來植入的文化和制度所替代。古印度享譽一時的文明被強行掐斷,消失在歷史中。
與之相對比的中國在歷史上也數次遭遇外族入侵,但是與古印度不同的是無論外族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文化,其最終結果都是給中國文化所同化,直至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
甚至在一些少數民族當政的王朝,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僅沒有受到排擠,反而這些帝王還主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最後在學習中使得自身特色文化被淹沒,從而走向消失,而中國文明則越走越順,越走越遠,直至走到今天,中國的文明依舊處於絢爛的時代,讓很多民族和國家所崇尚和模仿。
古印度文明之所以和中國文明有著截然相反的結局,其主要原因是文明被同化,從而失去了本來原有的特色。而中國文明一直保持著自身獨特的魅力,一直吸收和借鑒著其他民族的文化,則被歷史遺留了下來。
只有有特色的,才是世界需要的,才會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否則很容易被遺棄在歷史中,直至徹底不復存在。
(2)古印度文明遺址發現擴展閱讀:
古印度簡介: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
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
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位於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中亞地區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陸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里地區)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歐羅巴人種)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
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分別於公元前6世紀中期和公元前518年遭到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和大流士一世的入侵。古波斯人統治印度西北部將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來自歐洲東南部的巴爾乾地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
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希臘人起義,經過7年的斗爭,將馬其頓——希臘駐軍全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305年,繼承了亞歷山大的亞洲領地的塞琉古一世率軍入侵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迫使旃陀羅笈多回師與其決戰。關於這場戰爭古印度人和古希臘人中有著不同的說法。
在印度人的版本中,旃陀羅笈多徹底打敗了塞琉古——希臘人的軍隊,奪取了現今帕米爾高原西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以南所有土地,迫使希臘人求和。而在古希臘人的版本中恰恰相反,塞琉古一直打到了華氏城,印度人再也無力支撐。
不管怎麼說,在前302年,雙方達成了和約,塞琉古承認旃陀羅笈多對北印度的統治,並將一個女兒嫁給旃陀羅笈多,以換取印度人送給他五百頭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對埃及的擴張。
和約的簽訂確立了孔雀帝國的大國身份,因此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國都向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派出了常駐使節。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
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3. 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代埃及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其中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
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中國)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說:「一般認為,人類的誕生地是在非洲和亞洲南部的廣大地區。已有一些跡象表明,我國大體是在人類起源地的范圍之內。」目前,世界各地發現早期人類化石的地區,比較重要的有:距今約175萬年的東非人化石化石,古生物和古人類的遺體、遺物、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距今約200萬年的肯亞人化石,還有南爪哇人和南非人等等。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祖國25個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我國境內幾百處地方發現遠古人類的遺跡
我國境內舊石器遺址相當多,據《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一書說,僅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地點就有三四百處,其中舊石器初期人類和文化遺址有七十餘處,重要的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鄖縣人、鄖西人、南陽人、和縣人以及近年發現的南京人和遼寧金牛山遺址等。考古學家賈蘭坡在《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一書中還提到了山西芮城的河和西侯度遺址等。
《光明日報》1989年9月11日《先秦時期考古發掘進展很大》一文指出:「現有資料告訴我們,中國是世界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和猿人化石埋藏豐富的國家。」《中國原始社會史》一書中說:「我國是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發現的重要地區之一。……我國舊石器時代初期和文化遺址有二十餘處,北起遼寧,南及雲南,西至陝西,東到安徽。沿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分布較為密集。」《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載:「新中國成立以來,舊石器時代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蓬勃開展。據不完全統計,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地點約有三四百處,包括了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西藏25個省、區、直轄市的大約近百個縣市。」
4.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印度文明
印度是南亞國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或其變音「興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從遙遠的西方帶有先進技術的農民遷徙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們在此修建了運河,沿河的部落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公元前1500年左右,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雅利安人侵入此地,成為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流域最大的城市遺址是哈拉巴,因此也稱這一時期的文明為「哈拉巴文化」。
印度文明的搖籃
恆河,印度文明的搖籃。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印度教徒視恆河為聖河,認為以恆河聖水沐浴可以凈罪。恆河流域孕育著印度——月之國的民族。
約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在印度河流域產生。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一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他們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到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古印度,盛行原始的宗教崇拜,尤其是崇拜牛,常把戰爭稱為「渴望得牛」,為此還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非常復雜、神秘,因此僧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於是,以祭司為職業的僧侶集團便形成了,即婆羅門種姓。後來,這些掌管宗教大權並為武士出謀劃策的婆羅門,享有大量的財富和權利,成為第一種姓;剎帝利則是國王、武士和官吏等軍事貴族,他們儀次於婆羅門,是第二種姓:從事農、商和手工業等的自由民,他們屬於第三種姓吠舍;第四種姓稱首陀羅,他們是那些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貧困破產和喪失土地的人,其中有許多人是奴隸。很明顯,第一、二種姓是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是被統治階級。為了使雅利安人永遠凌駕於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之上,婆羅門剝奪了首陀羅參加「薩特拉」的資格。「薩特拉」是宗教的再生禮,因此,位列前三的雅利安人被稱為「再生族」,而首陀羅則被稱為「一生族」。除了這四種姓以外。土著少數民族和不同種姓之間所生的子女被視作第五種人,即「賤民」。他們是最低層的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中一種以階級為基礎的特有的等級制度。印度從古至今,歷經了幾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在宗教和法律的保護下一直延續下來,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所發展。種姓制度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除。
印度古代的歷法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印度已經有了相當精確的歷法。在早期的吠陀中有零星的記載,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有十三月的記載。《鷓鴣氏梵書》將一年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愛達羅氏梵書》記載,一年為360日,十二個月,一個月為30日。但實際上,月亮運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實際不足30日。印度人稱為消失一個日期。大約一年要消失五個日期,但習慣上仍稱一年360日。印度古代還有其他多種歷日制度,彼此很不一致。在印度歷法中有望終月和朔終月的區別。望終月是從月圓到下一次月圓為一個月:朔終月以日月合朔到下一個合朔為一個月。兩種歷法並存,前者更為流行。印度月份的名稱以月圓時所在的星宿來命名。對於年的長度則用觀察恆星的偕日出來決定。《吠陀支節錄——天文篇》已發明用諧調周期來調整年、月、日的關系。一個周期為五年,1.830日62個朔望月。一個周期內置兩個閏月。一朔望月為29,516日,一年為366日。公元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直使用這種粗疏的歷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他的母親摩耶王後年近五十時才懷孕。按照印度的習俗,她應該回娘家分娩,結果途經蘭毗尼,在樹下乘涼時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出世7天之後,母親去世,父親凈飯王就把釋迦牟尼交給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王妃對他悉心照料。給予了無微不至地關懷。16歲時,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輪陀羅結婚,後來生子羅怙羅。29歲時,他放棄了王宮的安逸生活,棄家外出尋道。
最初,釋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學者求教,後來依照他們的說法,成為一名苦行僧,進行了長達6年的艱苦修行。由於過分勞累和營養不良,甚至暈倒在地。醒來後,他意識到苦修並不能帶來任何成效。他慢慢走進尼連禪河,用河水將身上多年的積垢洗凈,然後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離開了尼連禪河,准備前往婆羅捺斯,在行進的路上,釋伽牟尼來到了一個叫做伽耶的地方,在那裡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樹。於是,他便坐在樹下打坐,想以此獲得解除人生苦難的終極辦法,並發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他終於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思索,構成了以四諦說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四諦說,即苦諦(人生皆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徹悟苦的原因,達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諦(通過修道達到「涅槃」的途徑)四種真理,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最終成為阿羅漢(「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墜人人世的輪回。此外,佛教要求其徒眾終身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稱「比丘」,女子稱「比丘尼」,他們必須剃去頭發,身著僧袍,從家庭生活中完全脫離出來:在家修行的男子稱「鄔波索迦」,女子稱「鄔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稱作「僧迦」。參加社團的人只能靠布施生活,不得擁有私產。每一個佛教徒都有遊方傳教的義務。
5. 古印度的哈拉巴文明遺址出土的石像、陶像、青銅像等都有哪些特點
哈拉巴文明遺址出土的石像、陶像、青銅像等表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專例如,摩亨佐·屬達羅出土的青銅舞女鑄像,高11.43厘來,身段苗條,肢體修長,神態安祥自若,造型十分優美。女陶像多頭戴角狀物,胸部、臀部豐滿,表現出女性生育能力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