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特區管理委員會
1.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特區建設
按照《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特區建設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分步實施」等「四大原則」進行。特區規劃范圍總面積為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區、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區和景觀協調區,分三個階段實施。
2012年起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這也是特區先期啟動項目。項目范圍西至西三環路東緣,北至直城門大街北緣外擴20米,東至安門大街東緣外擴20米,南至護城河外擴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門外由城市快速幹道進入遺址入口區域,共計7.14平方公里。項目內容主要包括申遺區域內建築拆除、環境整治、道路系統建設、遺址保護展示、考古工作現場展示、博物館建設等。2013年7-8月接受國際專家驗收。
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全面啟動特區建設范圍內的基礎設施。
第三階段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特區整體保護和建設項目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使其成為體制機制完善、管理科學高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區,成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為建設西安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撐。
2.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合作共建
2013年4月2日上午,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第二次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省長婁勤儉,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副省長白阿瑩出席會議並講話。西安市市長董軍表態發言。
漢長安城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遺址。2010年7月,國家文物局與省政府簽署了《合作共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框架協議》,將漢長安城大遺址列入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間重點文物保護項目。2011年9月,國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召開了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第一次工作會議,確定了合作共建工作機制,同時也標志著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婁勤儉強調,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是一項重大的文化建設工程,也是打造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工作,省級有關部門和西安市要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原則,從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全局的角度謀劃和推進這項工作,統籌考慮文物保護、城市發展和生態建設,積極進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走出一條大遺址保護的新路子。
勵小捷指出,漢長安城作為全國首個大遺址保護特區,陝西省和西安市在大遺址保護利用體制機制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工作卓有成效。作為一個位於城市核心區域的大遺址,一定要把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處理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關系,並與城市規劃做好銜接。國家文物局將繼續大力支持,使漢長安城這個國家的、民族的、輝煌的歷史遺跡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和展示。
魏民洲指出,漢長安城大遺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歷史留給西安最珍貴的記憶,保護、建設和展示好漢長安城大遺址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西安市將按照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舉全市之力,努力把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成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文化工程,展示西安形象的生態工程,惠及人民群眾的民生工程。
白阿瑩指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有關各方要按照合作共建框架,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做到保護和利用有機統一。建設中要突出重點,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建設一個、開放一個,同時要確保項目質量,能經得起歷史和群眾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