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建昌溫杖子古代遺址

建昌溫杖子古代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8 13:04:27

A. 建昌葯王廟,普濟寺的歷史資料

  1. 葯王廟

名稱來歷
清朝崇德年間,當地連年發生自然災害,傳說供奉葯王孫思邈,能夠感動上帝,免除自然災害。於是建廟朝拜葯王,由此得名葯王廟
●地理位置
葯王廟鎮位於建昌縣東部,東經120°3′12″,北緯40°1′9″,南與興城市三道溝滿族鄉、建昌縣八家子鎮相連,東面與興城市葯王滿族鄉、連山區新台門鎮相鄰;北與小德營子鄉、二道灣子蒙古族鄉接壤,西與巴什罕鄉、楊樹灣子鄉接壤。境內有魏塔鐵路由東至西通過,省級318公路由東至西北通過,朱小線公路貫穿鎮區,建興高速公路有38公里著手築建。葯王廟鎮總面積為216.7平方千米。
●政區沿革
1949年冬,建昌縣第十區葯王廟區公所,撤銷中心村,將54個行政村合並為23個行政村。
1950年夏,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區鄉(村)各界人民代表會和區、鄉(村)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建立葯王廟區人民政府和各村人民政府。
1956年3月,改葯王廟區人民政府為區公所,葯王廟區共有11個鄉。
1958年春,成立葯王廟區級農業生產合作社,9月20日,成立葯王廟人民公社,下設11個管理區,292個生產隊;
1968年5月成立葯王廟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設14個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4年1月,根據上級指示,撤銷公社和大隊的組織機構,建立鄉政權。黨委改稱:0葯王廟鄉委員會;公社改稱葯王廟鄉人民政府,下設122個村民組。
1986年12月8日,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葯王廟鄉成立葯王廟鎮。
●政區劃分
2002年9月5日,原葯王廟鎮和鴿子洞鄉合並成新的葯王廟鎮,下轄18個行政村:葯王廟村、杜杖子村、邱營子村、紅旗村、上窯村、康家溝村、楊樹屯村、隆合公村、鴿子洞村、高家杖子村、四家屯村、林家店村、於家屯村、響雞村、安樺村、葯王石村、興鋪村、施家杖子村。
●自然條件
葯王廟鎮地處六股河的中上游階段,峰嶺連綿,溝壑縱橫,五條大溝圍繞著一川穀盆地構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貌。葯王廟一年四季分明,屬於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溫度8.2℃,最高氣溫40.7℃,最低氣溫-26.9℃,年有效積溫3700—4200℃,日照2915小時,無霜期165天左右,年降水量560mm左右。六股河流經該鎮7個自然村,紅旗河流經3個村,兩河水質較好,兩岸土質肥沃,盛產糧棉,亦宜水果,為建昌東嶺下的棉果林區。葯王廟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轄區內藏有大量的石灰石、白雲石、玄武岩、重晶石和煤、鐵、錳等礦產資源,具有開采價值。鎮內另有豐富的溫泉和冷泉水資源,兩泉開發將成為葯王廟鎮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

2.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舟山市普陀區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

普濟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動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動在此舉行。十年動亂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壞。1979年,國家重視名山修復,貫徹落實宗教政策,今殿堂樓閣,已修葺一新。每日來普濟寺進香的善男信女和尋勝探幽的旅遊者絡繹不絕。

普陀山佛協第二屆代表大會於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在普陀山普濟寺隆重召開。

B. 建昌縣老大杖子鄉有什麼特色

風景名勝-龍潭大峪谷啊

C. 請問一下現在的葫蘆島建昌縣是古代的什麼地方

早在夏、商時期,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一世紀,將領土分九州。建昌境域初為冀州,後為幽州的墨胎氏為君主的孤竹國屬地(國都在今河北盧龍)。周代實行分封諸侯制,在西周時期,即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770年,此地屬周的諸侯國燕國(治所今北京)領域。東周的春秋時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前475年燕國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建昌屬遼西郡(治所今義縣西的陽樂)地。戰國時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初歸山戎,後並入東胡。公元前222年,秦朝時實行郡縣制,全國分36郡。嶺上大凌河流域建昌一帶屬右北平郡(治所河北薊縣無終);嶺下六股河流域一帶,歸遼西郡(治所遼寧義縣的陽樂)。

漢代實行州制,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建昌屬幽州刺史部右北平郡,治所平鋼(今內蒙古寧城縣),西部白狼水(大凌河)流域,即嶺上歸白狼縣(今建昌鎮南,章京營子)所轄;東部嶺下六洲河(今六股河)流域屬文城縣(今巴什罕土城子)所轄。東漢時(公元25年至220年)建昌仍屬幽州刺史部,西北部嶺上被鮮卑部占據,東南部嶺下劃入遼西郡(郡址在義縣西的陽樂)所轄。漢末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220年至265年)建昌的嶺上地區仍屬鮮卑地,嶺下歸魏的昌黎郡(今義縣)所轄。

晉代仍為州郡制,公元265年西晉統一全國後,將遼西一帶劃歸平洲(今遼陽),此時嶺上歸鮮卑字文部所屬;建昌東嶺下、南嶺下屬平州昌黎郡(義縣)管轄,後來被段部佔領,最後為慕容部所據。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16年至420年)的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先後皆為平洲昌黎郡(郡址龍城,今朝陽)管轄。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至589年)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都屬營州(今朝陽)建德郡(治所白狼城今建昌街南章京營子)石城縣(今喀左白塔子)管轄。公元581年隋統一中國,建昌一帶歸柳城郡(今朝陽)管轄。唐朝(公元681年至907年)實行道州制,建昌屬河北道營州管轄。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以後,建昌屬燕國營州,後為契丹割據。

宋代的北宋時期(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國,建都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實行道州制。建昌嶺上屬遼國中京道大定府(治所今內蒙寧城西城裡村)潭州龍山縣(治所今喀左縣白塔子)管轄;嶺下屬隰洲海濱縣(今綏中城北古城寨)管轄。公元1115年,居住在東北北部的女貞族,由完顏阿骨達(金太祖)統一了各部建立金國,建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於1125年金滅遼,佔領了祖國北部的大部領土,改道州制為路州制,建昌一帶屬北京路大定府(內蒙寧城西城裡村),大凌河流域及六洲河上游歸利洲(今喀左大城子)龍山縣(喀左白塔子)所轄,南嶺下黑水河流域及雲山洞一帶歸宗州(遼時由來州改為宗州)海濱縣,(今綏中城北古城寨)管轄。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統一蒙族各部,建立大元帝國,公元1279年元朝平金滅宋,統一中國後改路州制為省路制。在東北設遼陽行省(治所在東寧府今遼陽)。建昌一帶屬遼陽行省大寧路,嶺上歸龍山縣管轄;嶺下六股河流域瑞雲山(今大屯雲山洞)一帶歸瑞州(唐建威州後改瑞州)管轄(治所今綏中西南前衛)。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初時沿用元的舊制,洪武20年(公元1387年)廢元省路制為省府制,邊疆為司衛制,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建昌一帶屬京師大寧都司營州(治所龍山今白塔子)中屯衛管轄。在永樂元年三月(公元1403年)將大寧都司遷往侏定,把寧地賜給三衛(太寧衛,朵顏衛,福余衛)實胥入烏梁海勢力范圍(治所內蒙翁牛特旗紅山),從而此地基本荒廢(後名蒙古部牧場)。

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興京(今遼陽)建立後金,於1644年滅明建立清朝,遷都京師(今北京),清仍用明時省府舊制。建昌一帶在明末的後金時期就歸清屬,公元1629年蒙古王公蘇布地,從叔父色楞率所部5千人到原大寧廢境游牧。歸屬清廷後,於天聰9年(公元1635年)蘇布地被授為喀左旗扎薩克(旗長),治所喀左關大海。二任扎薩克其塔特遷旗駐地到南公營子,下轄九參領53個佐領53個驍騎校(包括今建昌,喀左,凌源市地境)。從此建昌一帶,即為喀左旗所轄。這時清朝對此實行蒙旗制。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廷借地安民,獎勵內地漢民到此開墾,又允許蒙民吃租,謂之「一地養二民」,因此本境內居民日益增加。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在塔子溝(滿語含義是塗泥溝,今凌源鎮)設塔子溝廳(以駐地命名)這時建昌一帶屬直隸省承德州(雍正11年設)塔子溝廳管轄。

乾隆43年(公元1778年)正月14日,將承德州升為承德府,塔子溝廳改設為建昌縣,治所塔子溝(今凌源鎮)。縣衙設史、戶、禮、兵、刑、工六房。下轄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熱水湯、小城子、大城子、宋杖子、哈叭氣、雙廟、三官甸子、東大橋、老爺廟、羊角溝、六官營子、赤里赤、和尚房子、玲瓏塔、二道灣子、平房子、大屯、從杖子、黑山科、白棗林子、湯神廟、山咀子、喇嘛洞、北爐、三十家子、溝門子、河絡湯溝、山甸子、佛爺洞、盤嶺、叨爾磴、葯王廟、茶棚、四官營子等43個鄉、185個牌。鄉有鄉約、牌有牌長。此時建昌一帶隸屬直隸承德府建昌縣管轄。嘉慶16年(公元1860年),設牤牛營子巡檢司署,駐地牤牛營子(今建昌鎮),管理東南鄉(塔子溝東南各鄉概稱)一帶。

公元1906年奉詔於朝陽設朝陽府,下轄建昌、綏中、阜新、朝陽、建平五縣。從而牤牛營子巡檢司所屬之地直到清末一直隸屬省朝陽府建昌縣管轄。

1912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仍沿用舊制。1913年(民國2年)將承德府改為熱河特別區。1914年(民國3年)內務部下令統一全國行政區劃名稱,實行省縣制。在承德設熱河道。因本建昌與江西建昌重名,改建昌縣為塔溝縣(以駐地而得名)改後建昌縣紳士以為「塔溝」二字欠文雅,考據凌河三源當時皆出建昌縣境內,逐仿洮沅、沁源之例,又於同年請准政府改為凌源縣。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1933年春(偽大同2年),凌南一帶也淪為日偽統治區,1931年初由地主漢奸組織了為日本侵略者效勞的「地方治安維持委員會」,8月撤銷維持會,恢復凌南設治局,9月正式改為凌南縣。此時日偽實行縣旗分制,縣公署置一科四局,即總務科、實業局、財務局、警務局、教育局、另有自衛團。縣下初為沿用民國的區牌制,公元1936年(偽康德3年)確立保甲制,原5個區為5個保,保有保公所和保長。保下共轄48甲,甲有甲公所和甲長。旗公署以下也置三局一團,即印務局、警務局、度支局,保衛總團。此時建昌縣總面積為3967平方千米,總戶數36978戶,總人口227392人。

公元1937年3月(即偽康德四年),凌源縣、凌南縣「兩凌」合並實行街村制,復名建昌縣。縣署駐地牤牛營子(建昌鎮),此時將六家子保劃歸朝陽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光復後我們黨在建昌組建了凌源縣,縣長姜田,駐地凌源鎮,下轄原偽滿喀喇沁左旗管境,今建昌當時為六區,區長田志東。於10月將凌源縣分成建昌、建東、凌源三縣。此時西嶺上為建昌縣,縣駐地始於建昌街後在鹼廠區後營子村,首任縣長李賀年,下轄湯神廟、要路溝、喇嘛洞、鹼廠、新開嶺六個區。東嶺下成立建東縣,因在建昌之東而命名。縣駐地葯王廟區河西村,首任縣長吳力權,下轄葯王廟、二道灣子、玲瓏塔、叢杖子、十二德堡、大屯、黑山科村7個區。和尚房子區劃歸綏中縣轄。1946年春,建昌被地主武裝國民黨保安隊盤踞。此處地主豪紳及偽官吏殘余組織了「建昌治安維持會」,不久又組建一個「凌南縣」。這時和尚房子區歸綏中縣所轄。

1946年至1948年中國共產黨「18地區」(前身為熱東地區)駐在建昌縣境內。開始在要路溝河南,建昌解放後遷到素珠營子,1947年秋遷到二道灣子街,此時建昌、建東兩縣均屬「18地區」領導。

1946年9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冀察熱遼軍區十三旅和十八軍區獨立團、遼西支隊等在邊區司令員李運昌同志指揮下,勝利攻克建昌,從此建昌人民得到了徹底解放。建昌人民在十八地委領導下,依照土地法大綱,於1947年7月份開始普遍地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人類理想。

1948年4月1日,因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撤銷建東縣,將其所屬地區除十二德堡區劃歸喀左縣外,其餘全部並入建昌縣。1948年秋,將縣政府遷到牤牛營子區的三家村靛池屯,在1949年春將縣政府駐地遷到建昌街。

1948年將和尚房子區除白棗林子以東地方劃歸綏中縣外,其餘又歸屬建昌縣。此時建昌縣屬熱河省十八專屬領導,下轄牤牛營子、湯神廟、要路溝、喇嘛洞、鹼廠、新開嶺、喇嘛洞、和尚房子、大屯、黑山科、葯王廟、二道灣子、玲瓏塔、叢杖子這13個區,區下有村和農民會組織。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從而建昌縣各級也都相繼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權。

選自網路-建昌縣

D. 建昌縣怎麼樣

還可以啊 ,就是不知道你想干什麼啊 ?是旅遊還是。。。?

E. 河南省洛陽市在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老大杖子鄉化丈子的哪個方向上

洛陽市在位於梁興省葫蘆島市建昌縣老大杖子鄉丈夫的哪個方向上在啊?在西南方向上

F. 遼寧省建昌縣老大杖子附近有泙婆廟嗎,請告訴我

我沒有聽說遼寧省滄縣這個附近有這個廟,我沒聽說過呀,從來沒有看見過。

G.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溫杖子離二道灣子鄉多遠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二道灣子鄉本街郵編是125304

H. 看到遼寧省建昌縣地名中有谷杖子鄉尹杖子村,請問杖子是什麼意思

杖子,應為障子,青龍寬城等地過去人煙稀少,經常有野獸出沒,所以當地村民就用木樁把村子圍起來,當地叫障子,後來也就改成了杖子。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