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獻陵遺址
❶ 唐高祖陵墓並不復雜,為什麼沒人可以盜
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建造結構並不復雜,但是卻在盜墓賊如此猖獗的年代下得以倖免,其原因是獻陵封土的特殊性。因為這種封土讓獻陵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霜,依然完整無損的矗立在那裡,高大巍峨。李淵是唐代的開國皇帝,當上皇帝時已是晚年,因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而退居太上皇,沒過幾年逝世於大安宮。李世民依照漢光帝的陵墓為其建造了唐獻陵。
然而這種砂礫土非常不利於盜墓賊開展盜墓行動,這種土質一旦開洞基本上都會造成陵墓的塌方。盜墓的目的是得到錢財,而盜掘獻陵就會面對有錢沒命花的生死困窘之狀,盜墓賊也是人,只要是人都會惜命,所以這就是盜墓賊為何不選擇去盜掘獻陵的原因。
❷ 為什麼唐高祖李淵的陵墓千年來從未被盜
唐高祖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似乎並未有自己的兒子那樣讓人注意。其實李淵也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只是夾在了隋煬帝和兒子李世民兩位牛人間,就像夾在月亮太陽間的火把,註定要面臨被人冷落的命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被逼退位。退位後的李淵無所事事,一直很郁悶,公元635年,71歲的李淵駕崩,葬在獻陵。
幾千年來,被盜的帝王陵無數,但李淵的獻陵卻意外保存完好。雖被盜挖過,可對這座陵墓下手的盜墓賊沒有一個成功!李淵陵墓是李世民依光武帝陵墓規格所築。坐北朝南,陵墓四面各有一座石門,且都放了一對石虎。這座墓最大的特點是封土。
李淵墓所用的封土並不是一般的土,而是砂礫土!這種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可塑性,非常差,盜墓的人在這種土上打盜洞就會引起塌方。在財富與生命之間,所有人都選擇了後者。因為這個原因,李淵的獻陵得以保全。
那李淵的獻陵中,有些什麼呢?除了生前和死後生活所用之物,就是金玉珠寶和一些鎮墓類的唐三彩。而這些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蛟弦霹靂弓!
這只寶弓弓弦是河蛟的蛟筋,作胎的黑鐵是用雷劈石練出的。弓力極強,很少人有那種力氣可以拉開它!傳李淵不僅用這把弓獲得了竇皇後的垂愛,還曾開弓50餘次,射殺敵人。這把寶弓和李淵一起奪天下立了許多戰功,因而它才是獻陵中最為值錢和最有歷史意義的寶物!
❸ 唐十八皇陵的具體位置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❹ 關中十八唐帝陵的考古勘探
陝西對唐18座皇帝陵墓考古勘探已完成7座。
1000多年前的中國唐代,是當時世界最強盛的文明國家之一。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兩位皇帝分別葬於河南偃師和山東菏澤外,其他皇帝則葬於陝西關中地區,又因武則天與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陵墓。
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陝西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的考古調查進展順利,對18座唐代皇帝陵墓的考古勘探工作已經完成7座,其中唐睿宗李旦的橋陵遺址項目日前獲得中國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的一等獎。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在2006年正式啟動開展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的考古調查工作,調查對象包括唐十八座帝陵以及永康陵、興寧陵兩座祖陵,橫跨6縣,綿延150公里。現已完成乾陵、順陵、建陵、貞陵、崇陵、橋陵、泰陵的考古勘探和前6座陵的考古調查工作。 唐代帝王陵墓,以都城長安為中心,朝東西兩翼以120度向北展開。從今陝西蒲城向西,經富平、三原、涇陽、咸陽、禮泉直至乾縣,共6縣一市,直線距離150公里。各陵之間主次關系不大,目前尚未明顯發現有可循之規律,完全是根據風水需要選址,於是有的是父子陵墓比鄰、有的是祖孫相望,乾縣的兩座帝陵分別為極盛的高宗乾陵和晚唐僖宗的靖陵,時間跨越200年,氣勢相差懸殊。
皇帝死後通常葬在南側山腰的玄宮內,以其為中心再去進行規劃設計。大部分山陵是皇帝去世後由官員選擇呈報繼任君主確認的,也有部分山陵是皇帝生前自己選擇的,比如太宗的昭陵。李世民生前征戰畋獵多次路過九嵕山,認為此山「孤聳回繞」,遂選擇這里作為他的山陵。玄宗的泰陵是他去奉先縣祭拜父親睿宗橋陵時,看到金粟山後有「龍盤鳳翥之勢「,而且「復近先塋」,所以希望「千秋後葬於此地」。
再說陵園部分。陵園基本仿照長安城格局,分內外城呈中軸對稱。外城由南向北依次為鵲台、乳台和神道。神道北端是內城的南神門,也就是朱雀門。如果是山陵,內城隨山勢起伏建造,將陵山環繞起來,但因自然條件限制,並不一定是嚴格的四邊形,南、東、西三個神門通常正對陵山玄宮,北神門因地而制,方位並不嚴格。唐陵內城尺度很大,拿乾陵舉例:整個城牆長達6公里,也就是12華里,這是很可觀的數字,要知道北京故宮城牆周長才3.4華里呀!內城朱雀門內設置獻殿,一般做祭祀用。下宮在山陵西南,是皇帝祭祀時的居所。陪葬墓選擇在山陵東南,這個制度始於唐初,是對功臣的一種獎勵制度。昭陵陪葬墓最多,實際數量超過200座,以後諸陵逐漸減少。
由於東西方地理文化的差異,西方建築多選用石材,而東方以土木為主,再加上中國戰爭頻仍,能保存下來1000年以上的建築很少,具有觀賞性的更是絕無僅有。好在我們還可以透過地下出土文物來回想當年的景象。作為建築的輔助裝飾,陵墓石雕無疑是重要的藝術品和文物。神道石刻是目前陵墓最具觀賞價值的部分,從藝術上來看也是歷代王陵最為大氣者。經過千年歲月,陵墓地表建築基本消失殆盡,只剩下殘存於地表的石雕。這就好像畢加索畫的公牛一樣,經過提煉最後只剩下一些簡單有力的線條。 按藝術風格劃分,唐陵石雕可以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由於陵墓石雕是皇帝去世之後雕刻製作的,所以藝術分期不可能跟歷史分期一置。比如歷史上玄宗統治期間被稱作「盛唐」,而泰陵石雕的藝術分期則屬於中唐,這是因為泰陵是「安史之亂」之後建造的,其藝術風格跟之前的橋陵迥異。
初唐可以包括高祖李淵獻陵、太宗李世民昭陵,還有李淵祖父李虎永康陵、李淵父親李眪興寧陵。這一時期特點主要是以繼北朝渾厚質朴的傳統、間揉南朝甚至中西亞石刻風格,形制比較自由,石雕題材廣泛,石雕數量和種類都未形成定製。比如獻陵的石虎、石犀牛、華表,永康陵的華表、蹲獅的造型再也不曾出現。昭陵祭壇的浮雕六駿則被北門設置六尊圓雕仗馬的形式繼承下來。
盛唐包括高宗和武則天乾陵,中宗李顯定陵、睿宗李旦橋陵、孝敬皇帝李弘恭陵(武則天長子,暴卒)、武則天之母楊氏順陵、李淵三世祖、四世祖建初陵、啟運陵(二陵共塋)、讓皇帝李憲惠陵(玄宗長兄)。由於國力強盛,此時石雕尺度一般比較大,氣勢恢弘。這一時期石雕的設置制度和造型樣式已基本定型,其中代表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此後諸陵都是遵循這個規則,沒有大的變化。石雕的順序由南及北分列神道兩側:華表一對、翼馬一對(唐中宗為天祿、唐睿宗時為獬豸)、鴕鳥一對、仗馬及控馬官五對、翁仲十對;部分唐陵有蕃酋像(乾陵、庄陵),乾陵和定陵還有無字碑;內城四門分別有石獅一對,共四對;北門(玄武門)除石獅外還有仗馬三對。加起來總有50件上下。
中唐時期包括玄宗李隆基泰陵、肅宗李亨建陵、代宗李豫元陵、德宗李適崇陵、順宗李誦豐陵。這一時期是在安史之亂結束後,由於國力衰落,石雕普遍減小尺度,但是在細節的處理和雕刻的精度上還延續了盛唐、甚至個別還有所創新。
晚唐石雕包括憲宗李純景陵、穆宗李恆光陵,敬宗李湛庄陵、文宗李昂章陵、武宗李炎端陵、宣宗李忱貞陵、懿宗李漼簡陵、僖宗李儇靖陵。這個時期是唐代逐步走向衰亡的時期,雖然也有數度中興,但是為期很短,難以持續。在這種背景下,景陵、光陵、庄陵、章陵、端陵尚能繼承中唐的風格,只是製作較為粗疏,而之後的貞陵、簡陵、靖陵在審美上的追求就很淡了,貞陵的翼馬滑稽蠢笨,靖陵的規模甚至不如中唐時期的一個大臣墓,石雕造型干癟瘦小。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0年對唐代帝陵中的唐憲宗景陵進行考古發掘,首次了解了唐陵下宮遺址內大殿建築的平面布局和基礎結構,為唐代帝陵的下宮遺址的考古勘探提供了重要參考。
唐景陵位於陝西蒲城縣,是唐憲宗李純的陵墓。此次考古完成考古發掘面積700平方米,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和銅錢、瓷碗等生活用品。發掘還發現唐、宋兩期建築基址,其中唐代建築為下宮大殿基址,平面為長方形;宋代建築是宋代在唐代建築基址上新建的「唐憲宗宗廟」建築基址。
唐代歷時289年,共21帝20陵,除昭宗李曄和陵和哀帝李柷溫陵分別在河南澠池和山東菏澤外,其餘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陝西省。下宮是唐代帝陵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位於各陵的西南,一般是守陵的嬪妃宮女居住生活之所,也是皇帝謁陵的臨時處所。 隨著唐陵大規模考古調查的持續進行,考古工作者已在陝西省唐18陵發現了10處「寢宮」(俗稱下宮),雖然保存有好有壞,但是總體上格局基本清楚,為研究帝陵制度史、保護唐陵文化遺產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唐代從公元618年建國,至公元907年滅亡,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於乾陵),其中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陝西省乾縣、涇陽、禮泉、三原、蒲城、富平6縣,東西綿延100餘公里,世人通稱其為「唐十八陵」。
著名考古學家、主持唐陵考古調查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說,通過多年考古調查發現,唐十八陵已由原來的一個個文物點擴展為大遺址理念下的面,帝陵的總體布局基本可分為三部分,主要是陵園、下宮遺址和陪葬墓區。
陵園考古除了四門遺址、司馬道(或稱神道)遺址屢有石翁仲等重要發現之外,許多唐代帝陵都有陵牆,有的在山樑上仍長達百米,部分保存較好。因陪葬帝王是一種家族榮耀,唐陵的陪葬墓數量就表現出了由盛而衰的規律,讓人不難體察唐朝社會的時代變遷。
尤為重要的是,考古調查進行了的10座唐陵都發現了下宮遺址。張建林說,營建唐陵時皆布局有「寢宮」,自昭陵始皆在陵園東南方,因其建在山下遂稱下宮。作為帝陵的重要管理機構之一,下宮一般是仿唐長安城的宮城而建,其內最重要的是建有寢殿,殿內樹有帝王牌位,是供日常祭祀的主要地方。這對於研究帝陵制度以及保護唐陵等,不僅提供了最新的重要考古資料,也將為如何合理利用帝陵文化遺產等提供了新思維。
❺ 唐朝皇帝陵園都在哪
長安 即西安唐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版「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權一座,位於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萬余公頃,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從唐貞觀十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昭陵首開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❻ 古代唐朝皇帝在富平縣陵墓是誰
唐中宗定陵李顯(656~710) 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弘道元年()即帝位。未兩月,被其母武則天廢為廬陵王。神龍元年(705)復即帝位。景龍四年(710),被皇後韋氏、女安樂公主毒死,謚號中宗,葬於定陵,在今富平縣宮里鄉鳳凰山中峰。陵園南北約3公里,東西約4公里,周長約10公里。歷代屢遭破壞盜掘,「文化大革命」後,僅存石獅、石人各1尊。節愍太子李重俊(中宗第三子)附葬定陵,墓在宮里鄉南陵村劉北堡西北。冢高2.6米,周長136米。現存石獅、石人各1尊。唐代宗元陵李豫(726~779) 唐肅宗李亨長子。安祿山亂起,長安陷落,從肅宗聚兵靈武,與郭子儀、李光弼收復兩京,平安史亂。寶應元年(762)即帝位,臨朝18年。大歷十四年(779)葬於元陵。在今富平縣莊裡與齊村鄉之間的壇山之陽,依山為陵,封闕開闊。唐順宗豐陵李誦(761~806) 唐德宗李適長子,儲位24年。貞元二十年(804),患中風不語症,翌年即位。元和元年(806)病歿,葬於豐陵。在今富平縣曹村鄉金瓮山南,依山為冢,陵基高約800米。唐文宗章陵李昂(809~840) 唐穆宗李恆次子,寶歷二年(826)即位。年33暴卒,葬於章陵。在今富平縣雷村與齊村鄉之間的天乳山之陽。唐懿宗簡陵李漼(833~874) 唐宣宗李忱長子,年27即帝位。驕奢淫逸,迷信佛事,民窮財盡,國勢日衰。卒年41歲,葬於簡陵。在今富平長春鄉紫金山陽。唐高祖(李淵)獻陵陪葬墓群唐李淵獻陵(當地稱沙冢陵) 在三原縣境,陪葬墓群則占據了富平縣今呂村鄉(舊稱荊山原)全境。故有民謠一首:「荊山原頭四季青,松柏蒼蒼映太空,狐兔兢竄百鳥叫,墓冢嵬嵬罕人蹤」。據《唐會要·陪陵名位》載:獻陵附陪:楚國太妃萬氏,襄邑王神符等合計25墓。「文化大革命」前,這些墓群中,除李神符墓前有唐碑一通外,其餘皆為無名冢。據1981年3月1日調查:呂村鄉褚原、留招等10村堡,東上官鄉焦村、雙富兩村,合計58墓,已平毀33處,封土殘存的25處,大大超過《唐會要·陪陵名位》所載數目。現存與已毀墳墓的封土,全為夯築堆起,十分堅固,規模宏大,非民間墳墓。被毀墓中出土的墓誌、陶俑等文物,證實全屬獻陵陪葬墓
❼ 唐高祖李淵陵墓在哪裡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獻陵。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駕崩,葬於獻陵。獻陵修建之初沒有陵邑,分為內外二城,規模宏大壯觀。內城四門各有石虎一對,南門外矗立著一對高大的華表和石犀,獻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徑東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皇親重臣陪葬墓,宛如眾星棒月,將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
獻陵石刻渾厚質朴,健壯豪放,造形剛毅沉穩,氣宇軒昂。四門的石虎碩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機敏,四肢強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兩端有一對體形高大的石犀。南門外立有8米高的華表,上蹲犼獸,下雕盤龍,八棱形的柱體刻滿了花紋,顯得庄嚴肅穆。獻陵石刻具有濃郁的初唐藝術風格,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獻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築378間,墓道呈覆斗形,陵高31米,長寬均為100米,陵台為覆斗形,位於陵園中部偏東,底邊東西長139米,南北長110米,頂部東西長30米,南北長10米,高19米。關於獻陵的營建規劃,唐太宗曾下詔有司討論,決定按東漢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規模營建。現存高度與記載大體一致。 內城四面有門, 門內各有一對石虎,把守四門,眼神機敏,四肢健勁,南門外 300 米,有一對石犀,又約 100 米處,有一對石華表。整個石刻品類極簡,但雕刻藝術價值很高,渾厚質朴,造型剛毅,健壯粗獷,豁達昂揚。如華表座上浮雕的龍和頂上圓雕的狻猊,用筆十分簡潔,賦形又極為生動。圓雕的虎、犀,形體高大,用寫實的手法鐫刻出猛獸的形象,粗壯的軀體,簡練的線條,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裝飾,既刻畫出獸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愛,這是唐陵石雕藝術的代表和精品。
獻陵附近還有不少初唐功臣貴戚陪葬冢,共有67墓。史載有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鄭王元懿、虢王元風、邦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夔、霍王元軌、江王元密、江王元祥、密王元曉、並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張楷、譚國公丘和、巢國公錢九隴、刑部尚書劉德茂,刑部尚書沈叔安。 已發掘或有墓碑者,計有李鳳、李神通、李孝同、臧懷恪、樊興等30多座。這些陪葬陵,把獻陵襯托得異常壯觀。獻陵2000年被國家宣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❽ 那些人陪葬唐獻陵
獻陵附近還有不少初唐功臣貴戚陪葬冢,共有67墓。史載有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內公主、河間王容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鄭王元懿、虢王元風、邦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夔、霍王元軌、江王元密、江王元祥、密王元曉、並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張楷、譚國公丘和、巢國公錢九隴、刑部尚書劉德茂,刑部尚書沈叔安。 已發掘或有墓碑者,計有李鳳、李神通、李孝同、臧懷恪、樊興等30多座。
❾ 唐代皇帝及其陵墓名稱
關中唐十八陵:
高祖(李淵) 獻陵:三原縣東20公里的徐木原上
太宗(李世民)昭陵:禮泉縣東北20多公里的九鬃山上
高宗(李治、武則天合葬墓)乾陵:乾縣西北的梁山主峰上
中宗(李顯)定陵:富平縣被10公里的龍泉山上
睿宗(李旦)橋陵:蒲城縣西北15公里的豐山上
玄宗(李隆基)泰陵:蒲城縣東北15公里的金栗山上
肅宗(李亨)建陵:禮泉縣北12公里的索山石馬嶺上
代宗(李豫)元陵:富平縣西北14公里的檀山上
德宗(李適)崇陵:涇陽縣雲陽鎮東北15公里的槎峨山的主峰東側
順宗(李誦)豐陵:富平縣東北20公里的金翁山上
憲宗(李純)景陵:蒲城縣西北13公里的金積山上
穆宗(李恆)光陵:蒲城縣被15公里的堯山南側
敬宗(李湛)庄陵:三原縣陵前鄉紫家窖村東側
文宗(李昂)章陵: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雷村鄉西嶺山上
武宗(李炎)端陵:三原縣徐木原西側
宣宗(李忱)貞陵:涇陽縣雲陽鎮西北白王鄉黃村北的仲山上
懿宗(李璀)簡陵:富平縣西北18公里的紫金山上
僖宗(李擐)靖陵:乾縣東北5公里的鐵佛鄉南陵村
追封的唐王朝帝王陵:
太祖(李虎)永康陵:位於西安
元皇帝(李興)寧陵:咸陽渭城區紅旗鄉後排村北側
讓皇帝(李憲)惠陵:蒲城縣西北4公里的三合鄉三合村
武則天母(楊氏)順陵:咸陽渭城區底張鄉陳村南側
從高祖李淵算起至哀帝李祝,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曄葬河南偃師的和陵,哀帝李祝葬山東菏澤的溫陵之外,又因武則天與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