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區殖民遺址
A. 青島的殖民地遺跡
歐人監獄,天主教堂濰縣路,基督教堂,這些建築都在市南老區,中山路,魯迅公園,八大關風景區周圍的建築現在還有很多都是當年德國人建的,還有一些是日本人建的
B. 去青島想看一下殖民建築群!求攻略,越詳細越好!謝謝!
那裡是青島市市南區的八大關景區,坐公交車在武勝關路下車,向南步行15分鍾就到了。周邊有太平角公園,第二海水浴場、第三海水浴場。
C. 青島什麼時候被日本殖民的
1914年9月-1922年(由於五四運動的抗爭和中國政府外交的努力,青島於1922年回歸祖國).
1938年1月日軍在沙子口灣登陸,再次佔領青島,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
D. 德國再殖民青島時現在遺留下來的著名的一些建築,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東西求大神幫助
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德國殖民者侵佔膠州灣,次年強行租占青島,辟為軍港回和商港,後答被日本侵佔,1922年我國收回。至今遺存德國建築多在今青島市南區八大關一帶。主要有市南區的德國膠澳總督官邸舊址,它又稱總督樓、石頭樓,位於信號山南麓龍山路26號,這是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築,花崗岩砌築,1905-1908年建,建築面積4083平方米,四層大型花園式住宅建築,氣勢軒昂,陳設富麗。南區還有德國膠澳總督府舊址,位於觀海山南坡,沂水路11號,1903-1906年建,凹字形,磚石混合結構,紅筒瓦頂,講究對稱,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
E. 青島在哪個年代輪為殖民地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日,德國政府以山東省發生的「巨野教案」為借口,版派艦隊進入膠權州灣,11月14日晨,德國海軍陸戰隊官兵720人在青島登陸,守將章高元避戰自撤,清政府屈辱求和,11月30日又命章高元率部移駐煙台。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又名《膠澳租界條約》),租期99年,並允許德國在山東修築鐵路和開采沿線礦產。侵佔青島的德軍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在沂水路11號路南端臨海處有一個半圓形花壇,德佔領期間曾在此立了一座德國海軍東洋艦隊司令棣利士銅像。1905年6月17日侵華德軍為這一銅像舉行了盛大的揭幕閱兵儀式。青島收回主權後,銅像被拆除,建立了一座接收青島紀念碑,抗日戰爭時期為日寇所毀。抗戰勝利後,重立一座山海重光碑,碑寬1米,高2米左右,由當時的青島市長李先良題詞,書「山海重光」四個字,字高寬各40厘左右,左側刻有「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字樣。此碑於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拆除,並改建為花壇。現「山海重光」抗戰紀念碑只留下半截,被隨意放置在青島博物館外。
F. 青島特色的街道都有哪些就是那種有殖民風格的建築
中山路:青島百年進程的縮影
中山路位於遠東最為美麗的風景線前海景區,南起太平路,與專棧橋相連,北至館陶路屬、市場二路、萊州路的交會點,與大窯溝相連,長1500米,其左右與德縣路、江寧路、膠州路、保定路、即墨路等20多條街道相連,是島城一條具有百年歷史的商業走廊。
小鞠從太平路出發,自南向北逛,青色的街道、黑色的復古路燈、白牆紅瓦的歐式建築,這些色彩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山路的獨特風景。
天主教堂也是中山路附近的一處著名景觀。它位於浙江路北端,與中山路之間有一條鋪滿馬牙石的小路相連。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聖彌厄爾教堂,始建於1932年,混合了哥特式和羅馬式的建築風格。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鍾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鍾。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屋頂覆蓋紅瓦,氣勢龐大。如果是在薄霧籠罩的清晨,踏在青色的石頭路上,靜靜地欣賞位於高處的教堂,則別有一番滋味。
G. 青島地區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文明遺址是什麼
青島屬於東夷文明,最早可以溯源到即墨北阡發現的遺址,那裡是青島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遺址,出土了7000多年前北辛文化的房址20處,和墓葬51處。之後就過渡到了膠州的三里河遺址了!
H. 青島的德國遺跡
自助游攻略
花石樓位於八大關,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牆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
青島天主教堂
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台,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鍾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鍾,鍾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裝飾系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二提督樓
江蘇路12號建於上世紀初的這座住宅樓最初的住戶有人考證是德國總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樓「。它的外立面非常復雜,錯落有致。紅橙相間的色調更像一座卡通建築。1949年後直至現在,為檢察院辦公地點。
迎賓館始建於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築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築。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沂水路11號德國總督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該樓是一座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建築,呈"凹"字形。該樓建成後為德國總督辦公之地,故名"總督府",又稱"提督樓"。為歷屆政權所在地。199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遷新址,這座大樓成為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和青島市政協的辦公處。
沂水路9號海軍營部大樓舊址,始建於1899年。初為德國高層官員官邸,亦稱「十一號官邸」,1912年改稱「營部大樓」。
島基督教堂
江蘇路15號為青島基督教堂又名德國禮拜堂、福音堂、總督教堂。於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築風格屬青年藝術派和新羅馬風格的結合。室內裝修的某些樣式可見拜占廷時期的痕跡。
江蘇路9號總督府童子學堂,今江蘇路小學,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築90年代重建。
太平路31號是一座德國式建築,建於20世紀初,德佔期間德國亨利親王曾兩次下榻於此,因而當時俗稱為「亨利王子飯店」。1912年孫中山卸任大總統職務後到青島考察商務曾下榻於此。現棧橋賓館。
廣西路33號醫葯商店舊址,德式建築。又名橡樹飯店。建於1905年,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設計,磚石鋼木混合結構。共4層,檐高18米,紅瓦蒙莎頂。該建築立面為紅色牆體,間以清水粉牆和彩色方形牆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採用的拱形與曲線具有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徵。建築上以花崗岩裝飾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幾塊暗紅色曲牆磚上壓入橡樹葉的圖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紋章上鑿有一根蛇體纏繞的圓杖(醫生的標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頂的一排豎窗採光的高起蒙莎頂,為這幢樓房另外開辟了第四層空間和造型,整個建築屬歐洲青年派風格。解放後,此建築曾作為某機關辦公樓。後對外出租,幾經易手。現為紅房子賓館。
I. 青島市在什麼時期被德國殖民的
1897年11月13日,德國借口「巨野教案」,派三艘軍艦由迪特里希率領駛進膠州灣,據《山東專通史》屬守兵將領章高元派人盤查,德國謊稱「來此游歷」,章高元信以為真並發出邀請宴請德軍官遭德方拒絕。
1897年11月14日,德軍下最後通牒後,章高元請示朝廷,獲回電:」非奉旨不準妄動。」然據青島著名學者李明考證,根據翁同龢與李鴻章的手記等史料,清廷收到消息已經至少是15日後了,所謂當日不抵抗命令存疑。然縱使細節淹沒,最終史實已然確鑿,最終青島不戰而降。
1898年3月6日,李鴻章、翁同龢與德使海靖在北京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自此青島淪為德國殖民地,歷史被徹底改寫。
J. 青島老殖民建築區分布在現在的哪些區
除了市南區,還有市北區,市北區當年的小鮑島,就是現在的遼寧路一帶,是日本人的建設的商業區,黃台路一帶集中了一批日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