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賈湖遺址葡萄酒

賈湖遺址葡萄酒

發布時間: 2021-01-08 23:27:00

1. 賈湖遺址的研究價值

賈湖遺址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品類之盛,製作之美,內涵之豐富,為全國其它同期遺存所罕見。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在《舞陽賈湖》序文中寫道:「賈湖遺址的發掘,可稱是80年代以來我國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對我國新石器早期遺存來說得到了迄今為止最豐富的資料」。大量文物標本證明,賈湖先民已掌握了房屋構築、制陶、磨鋸、鑽孔、漁獵工具製做、稻作農業、釀酒、人工養殖等多種技能。賈湖遺址的發掘及大量珍貴文物的出土,對研究八、九千年前賈湖部落的經濟結構、人類體質、技術工藝、聚落形態、宗教與音樂文化等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對研究中原地區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稻作農業起源、音樂起源、釀酒起源、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原始契刻與漢字起源、全新世氣候與環境的演變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提供了重要線索。

2. 葡萄酒史前歷史是指什麼時候

  • 首先公元前4000年之前都是史前時代

  • 中國被認為是最早使用野生葡萄釀酒的國家。大約在公元前回7000年的賈湖遺址就有答釀酒痕跡。

  • 之後有:喬治亞公元前6000年,伊朗公元前5000年,希臘公元前4500年,西西里島公元前4000年。

  • 其中亞美尼亞areni-1號洞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廠,出現在公元前4100年。他們已經知道壓榨和發酵。

3. 已知六項世界之最 賈湖遺址還有多少秘密

原文如下
河南舞陽,這個面積777平方公里的小縣,因為從這兒發掘出中華第一笛——骨笛而蜚聲海內外。近日,為建設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考古工作者進行第八次考古發掘,再次發現了8000年前的骨笛。

8000年前,賈湖人是怎樣製成七音孔骨笛,吹出優美旋律的呢?8000年前,賈湖人又是怎樣馴化家畜的呢?文字、美酒、稻米……賈湖文化,還有多少個「最早」等待我們的發現?11月2日上午,紀念賈湖遺址發掘30周年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漯河市正式開幕,來自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及國內的7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並到舞陽縣賈湖遺址參觀考察。

◎ 賈湖文化神秘的輝煌

賈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遺址發現30年來,先後經歷了8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發現房址、窖穴、陶窯、獸坑、墓葬、瓮棺葬等重要遺跡數以千計,出土陶、石、骨等各種質料的文物5500餘件,及大量動植物遺骸。據炭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距今7500年至9000年,以賈湖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具有一定的分布地域,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和發展序列,目前已被稱為「賈湖文化」。 賈湖遺址的發現更是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如今,賈湖文化的很多個「最早」也被專家一一印證。

世界上最早的樂器——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賈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長度大約都在17.3-24.6cm,直徑在0.9-1.72cm間,其製作材料系用鶴的尺骨製作而成,製作規范,形制固定。經中央民族樂團黃翔鵬等音樂家對其中一支七孔笛測試,知其已具七聲音階,並能完整吹奏現代樂曲。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賈湖遺址主要發掘者張居中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麥克戈溫合作,通過對出土陶器上的附著物進行研究證明: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這一古配方已復製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號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世界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賈湖人盛行巫術崇拜。在他們的一些隨葬品中,發現有裝飾品、葬龜、杈形骨器的成組隨葬品,表明賈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識,對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稻作農業主要發源地在賈湖遺址內,發掘出我國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資料,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對研究稻作農業起源以及這一時期原始先民生產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馴養世界上已公認狗的馴化家養始於賈湖。國內外專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豬的馴化圈養也始於同時期的賈湖。在遺址內還發現有馬、羊及龜、鶴等動物,研究價值極大。這表明賈湖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相當豐富。

或許,賈湖文化中還有更多個「最早」,有待於考古專家們進一步驗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認為,賈湖文化展示了淮河流域早期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它把裴李崗文化推後,使賈湖文化在新石器文化中占據鰲頭。賈湖文化中的一系列信息,孕育了中國文明的諸多因素,為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並帶動了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和延續。賈湖文化的發現,給中國的遠古文明塗抹上了一層神奇莫測獨特風采,使考古工作者為之著迷。

「賈湖文化的創造者不僅是優秀的獵人、漁夫和工匠,還是中國最早的農民,更是優秀的音樂家。賈湖文化的發現,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是當時東亞地區的一個縮影,為研究當時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說。

◎ 賈湖骨笛九千年的絕響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當下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後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明創造,並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至今,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製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麼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仙鶴是溝通陰陽兩界的使者,仙鶴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騎——賈湖先民以仙鶴尺骨創制骨笛神器,說到底,奠定的是中國文化的原初之基。

被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賈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瑩亮潔,近乎可與美玉爭輝——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這一遺世精品可遇難求,堪為「中華第一笛」代表作品。在擠掉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連壺後,賈湖骨笛成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選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的神器。

「賈湖遺址中出土的用丹頂鶴尺骨製作的骨笛已達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備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打破了先秦只有五聲音階的結論,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為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經過研究,賈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聲音階樂器,把人類音樂史推進到8000多年前。」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王子初在專題研討會中分析說。

多年來,專家們都對賈湖骨笛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發現,但骨笛背後依然有未解之謎。

「8000多年前,賈湖人製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是人類在新石器初期最進步的樂器。賈湖骨笛的發現,為世界音樂考古的重大事件,當時的賈湖人要在管形不規則的鳥骨上開刻出符合準確七聲音階音律關系的音孔,確定音孔位置的步驟至關重要,而且確實是項十分復雜的工作。賈湖人應該經過反復度量,仔細研究計算後,才完成了骨笛的製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王子初這樣認為。但要在鶴類尺骨這樣不規則的異形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僅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而且需要對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加以考慮和計算,顯示出賈湖人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知識和經驗。但是,他們是通過何種辦法計算音孔位置的?

賈湖骨笛早期遺址距今9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骨笛上音孔直徑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時代,古人是用什麼材質的鑽孔工具,才能鑽透堅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國人的數學知識究竟處在怎樣的水平上?雖然骨笛的音孔最多的只有8個,但已可以看出,賈湖先民不但能夠熟悉從1到10的差別,而且對於數的等分和不等分已能靈活運用。

「賈湖人又是如何實現石質飾物呢?」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鄧聰分析認為,賈湖遺址出土的石質飾物穿孔技術也十分精湛,這些飾物一般體形碩大,之所以能製作得如此工整,其背後是否應用了輪軸機械的加工?其背後隱藏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還有待於日後的觀察和考量。

遺址公園要面向全世界

為建設賈湖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做准備,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第八次發掘該遺址,目前已發掘280平方米,清理房基、灰坑、獸坑、墓葬等賈湖文化遺跡數十處,出土石磨盤、磨棒、骨鏢、骨錐、陶器等文物數百件,有一些遺跡和遺物還是首次發現。目前,發掘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11月2日,在賈湖文化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代表紛紛在《加強賈湖遺址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倡議書上》簽下了名字。與會的國內外學者表示,這次研討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達成了廣泛共識。為了進一步保護賈湖遺址,傳承優秀文化遺產,下一步,要加大賈湖遺址的保護管理力度。要把賈湖文化保護管理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及城鄉總體規劃,建立健全遺址保護管理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好遺址及其周邊區域古文化,妥善解決遺址保護管理、開發利用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加大對賈湖文化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把賈湖文化保護開發納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重大示範項目。要組織專門力量發掘、整合、研究、弘揚賈湖文化,加快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轉化利用。

據了解,目前,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賈湖遺址保護規劃》已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賈湖遺址考古公園規劃》業已完成上報。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表示,賈湖遺址的發掘,從一開始就邀請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探討研究,請他們獻言獻策,希望賈湖遺址考古公園的建設,能成為國際考古人員進行交流合作的橋梁,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

4. 中國的葡萄酒源自那個世紀要准確的答案

葡萄酒應是中國「土酒」

有人說,葡萄酒是外來文化,因而它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但實際上,我國是世界人類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應是「古而有之」了。

從漢武帝建元年間張賽從西域引進歐亞種葡萄,到清末民國初的二千多年,我國的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以下五個主要的階段:漢武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開始和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恢復及葡萄酒文化的興起;唐代――燦爛的葡萄酒文化;元代――我國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時期;明代――我國葡萄酒業的低速發展時期;清末民國初期――我國葡萄酒業發展的轉折期。

縱觀漢武帝時期至清末民國初的2000多年,中國的葡萄酒產業經歷了從創建、發展到繁榮的不同階段,其中,有過繁榮和鼎盛,也有過低潮和沒落,與之相隨而行的是綿延不斷、流傳至今的燦爛的中國葡萄酒文化。她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華的民族文化,並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真實地記載和再現了中國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葡萄酒業――傳統民族產業的繁榮。

考古發現,在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附近出土的壓榨機的年代為公元前6000年,而中美科學家對距今9000年――7000年的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研究結果,卻使世界葡萄酒的人工釀造歷史推前了3000年。他們用現代分析方法,證明在該遺址中發掘的陶器中裝的是葡萄酒。

這不僅說明人類至少在9000年前就開始釀造葡萄酒了,而且也說明中國人可能在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

因而,葡萄酒在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而緩慢的發展過程,葡萄酒應是中國「土酒」,而不是「洋酒」。

中國早期關於葡萄屬植物的文字記載

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於葡萄兩個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飲之,則?然而醉,故有是名。」「?」是聚飲的意思,「?」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後?然而醉,故借「?」與「?」兩字,叫做葡萄。

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於我國的葡萄屬植物約有42種(包括變種)。例如分布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於中部和南部的葛?,產於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廣泛的??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國最早有關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詩·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王風·葛?》:「綿綿葛?,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詩·豳風·七月》:「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得知在《詩經》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公元前ll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採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註:「果,棗李之屬。?,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這樣,在約3000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園,人們已知道怎樣貯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

漢武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開始

我國的歐亞種葡萄是在漢武帝建元年間,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時(公元前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當地郵局可訂閱138―前l19年)從大宛帶來的。《史記·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年不敗」。「漢使(指張騫)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桃。」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

據《太平御覽》記載,漢武帝時期,「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可見漢武帝對此事的重視,並且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我國的栽培葡萄從西域引入後,先至新疆,經甘肅河西走廊至陝西西安,其後傳至華北、東北及其它地區。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和國力衰微,葡萄種植業和葡萄酒業極度困難,葡萄酒異常珍貴。《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中,裴松子注引漢趙岐《三輔決錄》:「(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孟佗是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張讓是漢靈帝時權重一時、善刮民財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傾其家財結交張讓的家奴和身邊的人,並直接送給張讓一斛葡萄酒,以酒賄官,得涼州刺史之職。漢朝的一斛為十斗,一斗為十升,一升約合現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現在的20升。也就是說,孟佗拿26瓶葡萄酒換得涼州刺史之職! 可見當時葡萄酒身價之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恢復

到了魏晉及稍後的南北朝時期,葡萄酒的消費和生產又有了恢復和發展。從當時的文獻以及文人名士的詩詞文賦中可以看出當時葡萄酒消費的情況。

魏文帝曹丕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喝葡萄酒。他不僅自己喜歡葡萄酒,還把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和見解寫進詔書,告之於群臣。魏文帝在《詔群醫》中寫道: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鞠櫱,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作為帝王,在給群醫的詔書中,不僅談吃飯穿衣,更大談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並說只要提起葡萄酒這個名,就足以讓人唾涎了,更不用說親自喝上一口,這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的。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葡萄酒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使得在後來的晉朝及南北朝時期,葡萄酒成為王公大臣、社會名流筵席上常飲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漸興起。這在當時的不少詩文里都有反映。

陸機在《飲酒樂》中寫道:

蒲萄四時芳醇,琉璃千鍾舊賓。

夜飲舞遲銷燭,朝醒弦促催人。

春風秋月恆好,歡醉日月言新。

陸機(261―303)是三國時東吳名臣陸遜的孫子。《飲酒樂》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詩中描繪的是當時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著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夢死。這時的葡萄酒是王公貴族們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較容易得到,決非漢靈帝時孟佗用來賄官時的價格,否則誰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時期,常有文人名士歌詠葡萄酒的詩作。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詩《燕歌行》中則寫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庾信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飲一杯葡萄酒換來千日醉,或者為了長生去學煉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幾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華表,永享天年。詩中將飲用葡萄酒與服用長生不老的金丹相提並論,可見當時己認識到葡萄酒是一種健康飲料。

值得注意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種植張騫引進的歐亞種葡萄的同時,也人工種植我國原產的葡萄,這可從當時的詩文中反映出來。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在《種葛篇》中有「種葛南山下,葛?自成陰。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的詩句

5. 無錫市賈湖遺址在哪

你可以下載一個地圖的軟體,然後把你想要去的地點輸入進去上面會有具體的一個路線,你跟著路線去尋找就可以了。

6. 中美考古學家從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沉澱物中鑒定出由什麼釀造的酒類殘渣

中美考古學家從距今9000-7000年前的河南歷搭舞陽賈湖遺址出核爛源土的陶器沉澱物中鑒定出由稻米、蜂蜜和水果釀造的酒類殘漬。改態

7. 世界最古老的酒現河南

中國考古學家在對河南賈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的證據,更將中國造酒歷史向前推進到了距今近9000年。
1999年起,中外考古專學在對河南賈湖遺址發掘出土的數千年前的陶器進行殘留物分析時發現,陶器碎片上留有一些沉澱物。為了弄清這些沉澱物的成分,中方將部分陶片樣本提供給美方專家進行化驗分析,結果發現殘留物的化學成分與現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葡萄丹寧酸以及古代和現代草葯的殘留物化學成分相同。另外,殘留物還包含有山楂和蜂蜜的化學成分,證明陶器中存放過以稻米、蜂蜜和水果為原料調和加工而成的飲料——「千年美酒」。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最近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中國造酒的歷史不早於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歷次主持發掘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居中教授認為,這一發現實屬「意外的重要收獲」。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教授朱莉·漢森說,這項研究結果「對來自中國的發酵飲料是個令人激動的消息。這是我所知道的科學家從該地區獲得的首批證據。」盡管這些陶器的殘留物里可能還含有葡萄酒的成分,但專家認為還是米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只是米酒裡面可能加入了葡萄或山楂。
研究小組還報告了他們對在河南安陽和鹿邑商周墓葬中發現的密封銅器中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液體的分析結果。(完)

8.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重要意義

賈湖遺址抄出土木炭標本經碳14測定,襲距今約7600-8600年(經樹輪校正)。這處早於裴李崗文化的聚落遺址已被命名為賈湖文化,為研究原始聚落形態、生產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會性質提供了珍貴資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在中國音樂史上有重要地位。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是中國最早的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9. 中國出現最早的酒

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御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也有專家認證為黃酒,作為黃酒工作者聞之為之躍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飲,可謂奇也!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至於文史中的記載更是枚不勝舉,如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即醉以酒,即飽以德」(《大雅·即醉》)的詩訊《周易》、《周禮》、《禮記》、《左傳》等典籍中,關於古代酒俗的記載更多,如「酒者可以養老也」(《禮記》)、「酒以成禮」(《左傳》)等。這說明酒存在著多種用途。是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 傳說,發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當長工時,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飯放在樹洞中,時間久了,發酵成了酒。所以開始名叫「久」,後來才有「酒」字。增加「酒」的歷史典故。酒產生於何時,現已無可考。中國考古學家在對河南賈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從一些陶器的殘留物里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的證據,更將中國造酒歷史向前推進到了距今近9000年。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中國造酒的歷史不早於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盡管賈湖遺址陶器的殘留物里可能還含有葡萄酒的成分,但專家認為還是米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只是米酒裡面可能加入了葡萄或山楂。

10. 華夏葡萄酒的發展史

有人說,葡萄酒是外來文化,因而它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但實際上,我國是世界人類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應是「古而有之」了。

從漢武帝建元年間張賽從西域引進歐亞種葡萄,到清末民國初的二千多年,我國的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以下五個主要的階段:漢武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開始和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恢復及葡萄酒文化的興起;唐代――燦爛的葡萄酒文化;元代――我國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時期;明代――我國葡萄酒業的低速發展時期;清末民國初期――我國葡萄酒業發展的轉折期。

縱觀漢武帝時期至清末民國初的2000多年,中國的葡萄酒產業經歷了從創建、發展到繁榮的不同階段,其中,有過繁榮和鼎盛,也有過低潮和沒落,與之相隨而行的是綿延不斷、流傳至今的燦爛的中國葡萄酒文化。她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華的民族文化,並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真實地記載和再現了中國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葡萄酒業――傳統民族產業的繁榮。

考古發現,在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附近出土的壓榨機的年代為公元前6000年,而中美科學家對距今9000年――7000年的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研究結果,卻使世界葡萄酒的人工釀造歷史推前了3000年。他們用現代分析方法,證明在該遺址中發掘的陶器中裝的是葡萄酒。

這不僅說明人類至少在9000年前就開始釀造葡萄酒了,而且也說明中國人可能在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

因而,葡萄酒在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而緩慢的發展過程,葡萄酒應是中國「土酒」,而不是「洋酒」。

中國早期關於葡萄屬植物的文字記載

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於葡萄兩個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飲之,則?然而醉,故有是名。」「?」是聚飲的意思,「?」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後?然而醉,故借「?」與「?」兩字,叫做葡萄。

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於我國的葡萄屬植物約有42種(包括變種)。例如分布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於中部和南部的葛?,產於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廣泛的??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國最早有關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詩·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王風·葛?》:「綿綿葛?,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詩·豳風·七月》:「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漢武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開始

我國的歐亞種葡萄是在漢武帝建元年間,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時(公元前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當地郵局可訂閱138―前l19年)從大宛帶來的。《史記·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年不敗」。「漢使(指張騫)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桃。」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

據《太平御覽》記載,漢武帝時期,「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可見漢武帝對此事的重視,並且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我國的栽培葡萄從西域引入後,先至新疆,經甘肅河西走廊至陝西西安,其後傳至華北、東北及其它地區。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和國力衰微,葡萄種植業和葡萄酒業極度困難,葡萄酒異常珍貴。《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中,裴松子注引漢趙岐《三輔決錄》:「(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孟佗是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張讓是漢靈帝時權重一時、善刮民財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傾其家財結交張讓的家奴和身邊的人,並直接送給張讓一斛葡萄酒,以酒賄官,得涼州刺史之職。漢朝的一斛為十斗,一斗為十升,一升約合現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現在的20升。也就是說,孟佗拿26瓶葡萄酒換得涼州刺史之職! 可見當時葡萄酒身價之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恢復

到了魏晉及稍後的南北朝時期,葡萄酒的消費和生產又有了恢復和發展。從當時的文獻以及文人名士的詩詞文賦中可以看出當時葡萄酒消費的情況。

魏文帝曹丕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喝葡萄酒。他不僅自己喜歡葡萄酒,還把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和見解寫進詔書,告之於群臣。魏文帝在《詔群醫》中寫道: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鞠櫱,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作為帝王,在給群醫的詔書中,不僅談吃飯穿衣,更大談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並說只要提起葡萄酒這個名,就足以讓人唾涎了,更不用說親自喝上一口,這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的。

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葡萄酒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使得在後來的晉朝及南北朝時期,葡萄酒成為王公大臣、社會名流筵席上常飲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漸興起。這在當時的不少詩文里都有反映。

陸機在《飲酒樂》中寫道:

蒲萄四時芳醇,琉璃千鍾舊賓。

夜飲舞遲銷燭,朝醒弦促催人。

春風秋月恆好,歡醉日月言新。

陸機(261―303)是三國時東吳名臣陸遜的孫子。《飲酒樂》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詩中描繪的是當時上流社會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著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夢死。這時的葡萄酒是王公貴族們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較容易得到,決非漢靈帝時孟佗用來賄官時的價格,否則誰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時期,常有文人名士歌詠葡萄酒的詩作。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詩《燕歌行》中則寫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庾信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飲一杯葡萄酒換來千日醉,或者為了長生去學煉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幾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華表,永享天年。詩中將飲用葡萄酒與服用長生不老的金丹相提並論,可見當時己認識到葡萄酒是一種健康飲料。

值得注意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種植張騫引進的歐亞種葡萄的同時,也人工種植我國原產的葡萄,這可從當時的詩文中反映出來。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在《種葛篇》中有「種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陰。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的詩句。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得知在《詩經》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公元前ll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採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註:「果,棗李之屬。?,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這樣,在約3000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園,人們已知道怎樣貯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