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冰川遺址

冰川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8 23:47:46

⑴ 南北極冰川融化會不會出現古代遺址

這種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
人類文明只有不到1萬年,而早在數千萬內年前,南北極就已容經被冰封了。
早期人類不可能在嚴寒的地區生存。距今最近的冰川期是第四紀冰期,這一時期大約始於距今200-300萬年前,結束於1—2萬年前。在其中最大一次冰期中,全球大陸有32%的面積被冰川覆蓋,冰川一直延伸到中緯度地區,人類只能在低緯度的熱帶到亞熱帶地區艱難生存。
人類文明的出現,與第四紀冰期的結束時間高度吻合。在第四紀冰期結束後,人類文明開始出現並快速發展。而在冰期時期,連中緯度地區都沒有發展出文明來(有大面積冰蓋),更不用說南北極地區了。
所以說,如果南北極冰蓋融化,可能會發現一些古老生物的化石,但在南北極地(特別是在南極大陸)發現人類文明遺跡的可能性是零。

⑵ 冰川遺跡的甘肅高原冰川遺跡

冰川遺址世界各處都有,一般認為高緯度沒有。2007年在福建省東北部的福安市白雲山一帶「發現」大片「冰臼遺址」——溪流中大量的臼形花崗岩等,有專家認為那其實是水流沖蝕形成的,但也有的專家認為那確實是冰川遺跡,進而提出傳統冰川學的理論要進行大幅度修改。
2007年底,甘肅青藏天路文化公司在迭部縣扎尕那景區拍攝時,發現了有獨特的冰川構造特徵,並將所拍攝的影像資料帶回蘭州,邀請中科院寒旱所地質專家前往調研考察。 中國科學院教授何元慶、沈永平等專家經過實地考察,看到扎尕那景區內有許多U型谷和冰川遺跡,確定這里是一處較為典型的古冰川地貌。經分析,其地貌屬第四紀冰川遺跡,冰期形成大約始於200萬年-300萬年前,結束於1-2萬年前,波及范圍十分廣泛,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
專家分析,漫長的冰川運動和滑動,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應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扎尕那地區獨有的冰川地貌景觀。由於海拔較高,扎尕那有相當一部分山體海拔在4000米以上,一般都在3500米左右,所以,在雪線以上,能夠清晰地看到冰川穀和冰川混雜堆積體,類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風蝕地貌,形態非常獨特秀美。

⑶ 中國第四冰川遺跡有那些,成為著名景點的有那些

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始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冰川漂礫,識別出冰川流動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廬山發現冰川沉積物,在鄱陽湖邊發現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並在安徽黃山發現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該山後海發現具擦痕的漂礫。 在這些重要發現後,李四光先後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和「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等論文,以後又出版了專著《冰期之廬山》。他提出廬山冰川可分為3個冰期,最老的為「鄱陽冰期」,發生在早更新世,規模最大,鄱陽湖畔的綠色泥礫是重要證據。之後是「大姑冰期」,屬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帶赭色泥礫為代表。較新的是「廬山冰期」,屬中更新世晚期,以廬山的橙色泥礫為代表,規模已大大縮小。建國以後,有學者又提出比「廬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屬晚更新世,以雲南大理蒼山的冰磧物為代表。這樣一來,第四紀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這四個冰期正好與20世紀初德國的彭克、布呂克納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經典冰期一一對應。 李四光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期的學說,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國地質學家,也有外國的地質同行,如奧地利的費斯孟、前蘇聯的納里夫金以及美國的米勒等,中國有沒有第四紀冰川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關注。 中國現代冰川研究的開拓者施雅風等在80年代初對中國東部中低山區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出過質疑。他們認為,廬山地區所謂的「冰斗」,不具備冰檻和冰斗底盤地形,而是山坡塊體運動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U形谷」則是流水作用於向斜谷或由軟弱地層控制而形成的寬谷:「泥礫」等乃是重力堆積、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積。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東部中低山區(海拔低於3000米)第四紀時氣溫、雪線及冰川積累區面積比率(AAR)等指標都不具備發育冰川的條件。第四紀我國東部到底有沒有冰川就成了懸案,目前,這場學術爭論仍在繼續。 但在中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沒有疑問。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在40年代初領導新疆石油地質調查時,就對天山南麓第四紀冰川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兩篇論文,在文中他闡述了冰期存在的證據,並劃分了三個冰期,分別以不同的冰磧石為代表。上述冰磧系列今日考察時仍可找到,在整個學術界完全達成了共識。 冰川的出現對全球氣候和生物發展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第四紀冰川,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研究和確認第四紀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論意義也有普遍的現時意義,因此一直吸引著人們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⑷ 第四紀冰川遺跡是什麼

第四紀是一個地質年代單位,一般認為是250萬年以來的這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氣候波動比較劇烈,冰川遺跡就是冰川活動時留下的痕跡,諸如蛇行丘,U形谷,終磧壠等。

⑸ 冰川遺跡的中國第四紀冰川陳列館

位於模式口村北,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地礦部、北京市財政回局、石景山區答政府共同投資興建。冰川陳列館佔地1950平方米,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共設四個展廳,其展陳主要以冰川知識、李四光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為主,並輔以適當的實物。展覽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地球-人類的家園」;第二部分「李四光關於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和發展」;第三部分「冰期的成因」;第四部分「全球的變化研究,當代科學的前沿」;第五部分:第四紀冰川擦痕遺跡。
1995年,石景山區人民政府正式命名該館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該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科普教育基地。2000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冰川館利用優美的環境為中小學生舉辦夏令營和培訓班,開展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向廣大青少年介紹科普知識,弘揚李四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愛國敬業的精神。該館還將建成地博園,擴展冰川館的展出內容,使展陳內容豐富,增加遊客的參與性和趣味性。

⑹ 李捷先生———北京地區第四紀冰川遺跡的首次發現者

馬勝雲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李捷先生在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工程管理處工作時,於 1954 年,在北京西山三家店東北,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在隆恩寺以南山間盆地東邊的一個埡口,即模式口,發現了第四紀冰川擦痕,這是首次在北京地區發現的第四紀冰川擦痕,經李四光教授鑒定後,首肯是第四紀冰川擦痕,後陸續有專家來觀測、鑒定,都確認為第四紀冰川擦痕。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不受損壞,將引水隧洞改為明渠,繞過這一冰川遺跡。雖然,改道繞行當時要多花 5 萬 ~6 萬元,李四光部長等領導仍決定繞道,保留了這一處第四紀冰川遺跡。

我是 1955 年認識李捷先生的,當時我剛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分配到地質部李四光部長辦公室工作。第一次在孫殿卿先生、李捷先生指導下,在北京西山模式口的東面一個小山坡南麓,觀察第四紀冰川擦痕,看到在相當堅硬的輝綠岩表面有許許多多擦痕,記得李捷先生在前面指引。考察中李捷先生一絲不苟、認真嚴謹、追尋事實的治學精神,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李捷先生抓緊一切時間,在爬坡過程中,對沿途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結合理論,由淺入深地給我講解,尤其是冰川痕跡的 「丁頭鼠尾」形狀及其摩擦面與構造擦痕和其他原因擦痕的區別。他蹲在地上,輕輕吹掉擦痕表面上的浮土,握住我的手觸摸表面擦痕,讓我親自感受。我深刻認識到這些擦痕是刻劃而成的,他們所指的方向大都和山坡傾斜方向是一致的,但局部也有少許的變化。我們繼續往上爬,在離山頂不遠的地區和附近一座古廟的岩層表面上,它們大約屬於侏羅紀的堅硬黏板石,也有同樣的擦痕存在。這些擦痕的特點與構造擦痕完全不同,與冰溜擦痕的特徵相符合。

在和李捷先生接觸中,他平易近人,尤其對我們晚輩,更是親切關懷、循循善誘、熱情鼓勵。考察中,一直沒有休息,在下坡的路上談到生活問題時,李先生說: 他最喜歡吃小米粥、清淡的小菜,當時使我深深感到,李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區域地質學家和對我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研究作出很大貢獻的地質學家。年過花甲,工作還這樣繁忙、勞累,生活卻這樣簡朴,我們年輕人應該向李捷先生學習,他是我們青年的楷模。

模式口冰川擦痕發現、改道繞行,引起了附近居民的關注,多數來此觀賞,該處距城區較近,得悉後的好奇者,也絡繹來此觀察、敲打,逐漸形成破損,經與石景山區有關部門商議後,圍繞這一片冰川遺跡,建了一道矮圍牆,以保護遺跡,並豎立了一個木牌簡介,後改為石牌。

之後,不僅有好奇的人來此觀賞,中、小學學生也來此學習,大學地質系學生也常來此實習、觀測、鑒定。一道矮圍牆已被攀爬得多處出現缺口。鑒於此事經石景山區有關領導多次找我磋商,意見一致: 籌建 「第四紀冰川陳列館」,記得是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石景山區有關領導和我一起,向地質部有關領導反映、申請。此時,李四光老家湖北省黃岡市有關領導來京,找地質力學研究所,商議關於籌建 「李四光紀念館」籌措經費問題。地質力學研究所委派我,與之一起商議,商討決定,向地質部申請。經多次向有關部門申請後,部領導批准撥了一定數額經費 ( 大約 40 萬元相當於現在 400 萬 ~500 萬元) ,作為湖北省黃岡市 「李四光紀念館」建築經費。在我的印象中,隨著批撥這次款項時,又給了籌建 「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一定數額撥款 ( 大約 20 萬元) 。籌建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從整體設計、平地到建築都是石景山區有關部門 ( 石景山區文化文物局、教育局等) 完成的,我除對內部展示提一些意見外,主要是展覽內容: 提供照片、資料及一些說明。建成後,初期,我還常去。之後因工作關系,就很少去了。一晃 20 多年了,這段時間,我僅和幾任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館長聯系過一些有關第四紀地質及科普講座等事宜。

1960 年 3 月中旬,在李四光教授親自主持下,在北京香山召開了全國第四紀冰川遺跡研究工作座談會,李捷先生應邀參加會議,還有袁復禮、楊鍾健、尹贊勛、俞建章、李承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也應邀到會。會議內容著重研究第四紀冰川遺跡工作如何在全國開展的問題。會上,代表們還把他們在各地所見到的第四紀冰川現象進行了學術交流。會中李四光教授幾次和李捷先生交談,並請他和袁復禮、楊鍾健、李承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赴北京西山考察冰川遺跡。我一直參加會議並在會務組做一點工作,因此,能和老前輩們一起去西山考察冰川遺跡。

在考察中,我和李捷先生在山坡上,一邊察看一邊不時親切交談。李捷先生問到北京西山隆恩寺第四紀冰川遺跡發現經過,我追憶說: 那是 1958 年初春,孫殿卿所長帶著我,在北京西山調查地質時發現的。它位於北京西山三家店東北,隆恩寺以南與模式口同一個山間盆地的北面山坡上,海拔約 300 余米。當時寒風凜冽,擦痕表面一層浮塵,模糊看不清,我在擦痕附近的山坡邊緣找水沖洗,找了一圈,沒有找到一滴水,只好撒了一泡尿才看清楚,它在質地細致的泥質砂岩面上,初定為第四紀冰川擦痕。經孫所長和我向李四光教授匯報後,李老叫我立即帶路赴現場查看。到了目的地他見基岩露頭太狹,便蹲在荊棘叢上和我們一起用雙手扒上面的覆蓋物: 植被、泥沙和帶稜角的石塊,發現下面是一層很黏的灰白稍帶黃褐色的粘土,其中夾著甚小的石子顆粒,這層薄薄的粘土覆蓋在擦痕表面,李老輕輕將粘土層捲起,被保護在下面的基岩面上之擦痕極為清晰,能清楚地看到擦痕凹陷痕內部的蜈蚣足狀的顫痕,用羅盤測量擦痕產狀,擦痕總的方向大體一致,南 10°東。指向下邊盆地出口處,與擦痕面傾斜方向相仿。李老在擦面邊上剝落了一片岩石,看見擦痕只限於表面一層,不像構造擦痕那樣,其下還有平行重復的擦痕面存在。李老以詢問的口氣對我說: 石流可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擦痕,那麼,蓋在擦痕面上的這層粘土就一定早就被鏟刮掉了,它不可能間隔在擦面和上面堆積的泥沙石塊之間; 又假定產生擦痕面的石流現象發生在掩蓋著它的粘土以前,那麼,在產生擦痕的石流經過侵蝕以至它的蹤跡完全被消滅的過程中,這些在不大硬的岩石上刻劃的擦痕,也就不會保存得這樣好。隨即在粘土層中取了孢粉樣 ( 經分析鑒定含有寒濕氣候的水蘚孢子) 。

李老繼續在附近觀察,發現附近岩層的排列相當整齊,特別是這個冰流擦痕面切斷了底層層面,排除了構造擦痕及層面滑動的可能。以後還來此觀察了三次,才認定是冰川擦痕。之後,他仍感不足,首先請首次在北京地區發現第四紀冰川擦痕的您 ( 李捷先生)到這里考察、鑒定,相繼有王曰倫、俞建章、楊鍾健等到這里考察、鑒定並予以確認。

1959 年 11 月,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期間,李四光教授又邀請來中國參加全國地層會議的蘇聯納里夫金院士、別夫糾科等地質學家及中國專家俞建章、王曰倫、孫殿卿、劉東生等到北京西山隆恩寺考察第四紀冰川基岩冰溜面。納里夫金來華之前,並不相信中國有第四紀冰川。當清理好基岩冰溜面,李四光親自給他們介紹了這里的地層時代、附近的地形地貌以及冰溜面後,納里夫金心悅誠服了。他高興地說: 「這是確切無疑的冰溜擦痕,不可多得! 」回國後,據此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 《亞洲地質史的光輝一頁》。

最後會議一致通過,正式成立在國家科委領導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聯絡組。

⑺ 廬山是冰川遺址嗎

廬山第四紀冰川 ,在兩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周天寒徹,當時的氣溫比現在低3℃~7℃,巨大的冰川一路推進,山谷被硬生生割開,直徑數十米的巨石隨著冰川的搬運而翻山越嶺。1933年李四光先生發表《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正式宣稱在廬山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跡,至1937年寫成《廬山之冰期》。憑借李四光先生的學術聲望和社會地位,廬山第四紀冰川學說為許多研究者所擁護。此後全國又有許多地方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報道,據統計到上個世紀末,這樣的地方一共有120多處。上世紀80年代施雅風與學術界幾位同仁一道,明確對李四光先生的結論進行了質疑,進一步明確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為冰磧物的泥礫混雜堆實際上是泥石流堆積。
1、上世紀80年代施雅風與學術界幾位同仁一道,明確對李四光先生的結論進行了質疑,並引起了對這個問題的長期爭論。在近日發表的上述論文中,施雅風進一步明確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為冰磧物的泥礫混雜堆實際上是泥石流堆積。
2、廬山牯嶺海拔1165米,從現代氣候記錄推測,7月氣溫必須下降20攝氏度,處此高度的廬山才具備積雪成冰的條件,而事實上,長江中下游地區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溫達如此大的幅度,從而判斷地處中緯度的廬山形成第四紀冰川絕無可能。
3、從礫石組成、礫徑變化、沉積結構、擦痕等各種沉積物特徵來分析,廬山較廣泛分布的泥礫堆積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4、包圍礫石的網紋紅土與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組成表明,沉積時期的暖溫帶-亞熱帶濕熱環境,而並非寒冷冰川環境。
5、藉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測年法推算古溫度,可推斷李四光先生所定「廬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陽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時間上相當於中國西部和北半球的間冰期時段,排除了具有積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⑻ 冰川遺跡的各地出現冰川遺跡

「菖溪河段發現大面積古冰川遺跡!」24日,在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政府文化顧問劉志鈞的帶領下,記者深入實地進行采訪。原來,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旁山體滑坡,造成了鄉村公路中斷,利州區幹部來此查看災情時,發現了冰臼等地質奇觀。在請教有關專家後,當地才了解到這是約250萬年前的冰川遺跡。
20公里河段內巨石聳立
沿著菖溪河,汽車在新近硬化的鄉間公路上緩緩前行,20公里的河段內,河中大石愈來愈多,不斷有光滑的巨石聳立其間。這些巨石體積龐大,大的有10多米長,六七米寬,三四米高,而且表面無棱無角,如同打磨一般,光滑整潔。
「這些巨石就是在冰川的作用下形成的,原來都一直顯露在河床上,電站修好,這里成了大湖,這些巨石就都處在深水中了。」劉志鈞說,洪水不可能將它搬運至此,從地形特徵來看,也不可能是順著泥石流漂過來的,唯一的解釋就是,只有冰川的巨大動力才可能推動它。
近百個冰臼堪稱奇觀
一個多小時後,記者抵達冰川遺跡的集中顯現點——寶輪鎮松林村菖溪河東溝,河溝內巨石林立。由於冰川侵蝕和搬運作用,造就了冰斗、角峰、U形谷、刃脊、冰溜面、羊背石、冰蝕湖等多種冰蝕地貌。最為奇特的是,這里的冰臼群數量眾多,河床的堅硬岩石上,密密麻麻布滿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淺的上百個小洞。
記者粗略數了一下,這里僅冰臼數量就有近百個,有的呈圓形,有的呈橢圓形,大的直徑超過2米,小的直徑也有70厘米左右,冰臼深淺也不一,有的深不見底,而有的卻因沙石填充,深度只有幾十厘米。絕大部分冰臼內都是清水充盈,只有兩個冰臼因石質開裂,沙石充填,臼內乾涸。
冰川遺跡三大要素全具
東溝地處群峰之間,人跡罕至,大面積的冰川遺跡一直「養在深山人未識」,得以完整保留。
冰臼有多深,至今一直是個謎。松林村黨支部書記賈成武告訴記者,當地村民賈天榮,小時候放牛時曾用兩根面葛藤連起,墜上石頭放入冰臼內,一直沒有探到底。他的話被當地村民證實,所有人都知道這回事。
在東溝,記者看到,冰川遺跡的三大要素,冰斗、冰渠、羊背石十分典型。被當地人稱為缸塘的冰臼,即冰斗尤其典型,在這一帶數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堪稱世界奇觀。羊背石上的天硯靠接天花水,一年四季從不幹涸,亦為當地村民所不解;冰渠即現流水之渠光滑無棱,亦詮釋著前川運動的痕跡。
形成於約250萬年前
劉志鈞告訴記者,自從首度發現這里的冰川遺跡後,寶輪鎮就一直同有關專家聯系,並送去圖片供專家考證。專家們一直認為這里確實是冰川遺跡,並稱低緯度、低海拔地區出現冰川必然與全球最大冰期,即第四紀冰川期相關,因為冰期的分布規律都是從高緯度向低緯度推進,最小冰期根本到達不了低緯度地區。由此,確認這里冰川遺跡是大約250萬年前的。
專家推測,冰川運動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冰床,冰水滴水穿石,形成一個個圓圓的冰臼。 文/圖 張發政 高志農
新聞資料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氣候環境的直接產物和重要遺跡,是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岩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岩進行強烈沖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態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我國首次發現冰臼,是在20世紀70年代。 在新疆吉木乃縣恰勒什海鄉克孜里塔司山,驚現了古冰川遺跡—冰臼遺跡。
在綿延數公里的克孜里塔司山上發現的大小冰臼總數超過1000個,其直徑大小不一,最大的達數米以上,小的則如拳頭般,星羅棋布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
據悉,冰臼是古代冰川作用的產物。古冰川融化後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沿著冰川前緣地帶(冰舌)的冰川裂縫向下似「滴水穿石」方式,對冰川下覆蓋基岩進行強烈的沖蝕作用產生的。冰臼一般具有「口小肚子大和底平」的特徵。且冰臼基本分布於同一基岩面上,即古冰床面。由於其形態酷似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形成年代約在200-300萬年的第四紀早期。
冰臼是古冰川運動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據和歷史見證,對於研究古氣候、古環境、全球變暖和人類起源、人類膚色的形成等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同時作為獨特的自然景觀也具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冰臼在我國的黃山、廬山、西藏和德國,波蘭等地均有發現,但它們均分布於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而分布於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帶的冰臼則十分罕見,相信有關專家一定會為我們揭開迷底。

⑼ 李四光觀察什麼發現冰川活動的遺址

李四光從一塊奇怪的大石頭發現第四紀冰川的
李四光和夥伴們在玩捉迷藏,覺得這塊石內頭奇容怪,他去問老師,老師說是從天上掉下的隕石.李四光說,石頭掉下來應該有坑,為什麼沒有?老師也不知道.後來他去英國讀書,學習了地質學,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這種石頭被科學家稱作「漂礫」.

⑽ 第四紀冰川遺跡分布在哪些地方

正復習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簡單說一下吧,我手頭也沒有太多資料。關於中國第四紀冰期與間內冰期容的研究始於李四光。中國西部山區的第四紀冰川比較發育,達成公示較多。但是東部地區還有很大爭議,關於冰川地貌的認定還有很大爭議。包括冰臼。所以要看第四紀冰川遺跡最好去西部。關於太白山,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可能是的,畢竟海拔較高,而且在西部
記得採納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