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古遺址
『壹』 隨州古銀杏公園和千年銀杏不在一個地方嗎
你說的應該是兩個地方,二者相聚10-30公里,不遠,但屬於兩個市。
國家千年銀內杏谷景區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隨州市洛陽鎮(福銀高速下「洛陽店」出口,走19公里)。銀杏谷綿延12公里,被譽為「中國銀杏之鄉」、「全國銀杏第一鎮」。千年以上的古銀杏308株,百年以上的17000株,定根銀杏樹510多萬株。網頁鏈接
古銀杏國家森林公園,在安陸市錢沖,王義貞鎮。佔地60平方公里,有千年以上古銀杏48株,500年以上1486株,100年以上4368株。
二者都是我國現有兩大自然狀態古銀杏群落之一。
這兩個景區直線距離不到10公里,但二者之間驅車,需要走大半圓,31公里,縣道。
『貳』 隨州歷史上的名人遺跡/調查
【隨州歷史】 史前時期
據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遠古人類在隨州生息勞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會文物調查組在距隨州市區約5公里的山地採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經專家鑒定,確認這件石器是舊石器。這是湖北乃至長江流域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隨州境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文物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50餘處,新石器時代文物近幾年來3000件。其中,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園遺址和三里崗冷皮埡遺址。
淅河西花園遺址距隨州城約20公里,遺址分上下二層。下層因潛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規模發掘,從出土少部分遺物來看,已證實其文化內涵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類似。上層為屈家嶺文化層。在這一層中發掘房基5座,皆由紅燒土塊堆積而成,木骨泥牆,茅草蓋頂。還發現大量稻穀殼、窖穴、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及當時人們使用的石刀、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和彩陶壺、杯、缽、豆、碗、罐、鼎、盆、鍋、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藝品。
三里崗冷皮埡遺址距隨州城西南約40公里。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磨製石斧、石刀、石鐮、石箭鏃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夾砂陶、泥質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陶器,尢其以彩繪蛋殼黑陶最為典型,還發現了大量含稻穀殼的紅繞土塊。經專家分析鑒定,其文化內涵包括屈家嶺文化和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遺存。
大約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農部落在隨州一帶繁衍生息。關於炎帝神農其人,據大量文獻記載和當今學者考證,有「一人說」,即炎帝就是神農,神農就是炎帝;有「合二而一說」,即春秋早期時,炎帝、神農分見文獻,春秋中期後,周人與楚蠻融合,南北方共尊的炎帝、神農合成炎帝神農氏。兩種稱號合二而一過程大致完成於秦漢之際。也有「代表說」,「文化英雄說「,即炎神農是新石器中晚期南方部落首領的優秀代表,是中華民族創世的」文化英雄「。
隨州歷史悠久據《禮記》、《左傳》等眾多文獻記載 : 隨州上古為烈山氏 , 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 " 本起烈山五千年前 , 炎帝神農氏在此 " 創耕耘、殖五穀、嘗百草 ", 開啟史 前農耕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 , 這里使封因為隨。《左傳》中有 "漢東之國隨為大 " 之說。每年的農歷四月二十六日 , 隨州市都要舉辦隆重熱烈的 " 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 ", 以紀念華夏始祖的生辰在這一天 , 世界各地的烈山宗親會等海外華人組織 , 都要組團前來參加節慶替典活動。
炎帝神農與隨州厲山
(一)神農生地
據大量的文獻記載分析,神農生於烈山。《國語•魯語》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也說:「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禮記•祭法》的說法也基本相同:「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前文已充分論證烈山氏、列山氏、厲山氏實為一人,其子柱或農即神農。烈山,很可能就是神農之先輩也可說是第一代神農放火燒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總之神農起於烈山已無疑問。
唐代蕭德言所編《括地誌》記載:「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昔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唐代後期李吉甫編撰的《元和郡縣志》記載:「隨縣,本漢舊縣,屬南陽郡。即隨國城也,歷代不改。……厲山,亦名烈山,在縣北一百里。《禮記》曰: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故曰厲山氏。」北宋王存等主編的《元豐九域志》記載:「隨州:神農廟,在厲鄉村。」南宋羅泌《路史》記載:「神農井在賴山(即厲山),舊說汲一井則八井皆動,人不敢觸。今惟一穴,大木旁蔭,即其處立社。」清代章學誠主持編纂的《湖北通志•輿地誌》記載:「厲鄉,在州北,今名厲山店。……亦雲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
上述記載無一例外地表明,神農生於厲山,厲山位於今隨州北。神農生於隨州厲山一說代代相因,眾口一詞,足證不謬。
(二)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
雖說炎帝神農氏合一的史實形成於遠古,但合一的觀念至秦漢之際方才形成。
最早指出炎帝神農氏生地的學者,是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鄭玄根據《國語•魯語》中展禽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關於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論,參之以秦漢之際炎帝與神農合一的定說,在為《禮記•祭法》的類似記載作注時,將厲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視為一人:「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鄭玄以為烈山氏(神農氏)同炎帝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處。時隔不久,三國時吳韋昭率先響應鄭說。他在為《國語•魯語》展禽的話作注時說:「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由於先秦典籍只有神農氏(烈山氏)生地的記載,未見炎帝生地的記載,以致鄭玄、韋昭將炎帝神農合一後的生地定在烈山。
炎帝神農氏的遺跡,以長江支流的漢水中游最為多見,以隨州的厲山最為集中。谷城縣相傳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那裡嘗五穀而得名的,神農架相傳是因炎帝神農在那裡嘗百草而得名的。至於隨州的厲山,則有神農洞、神農宅、神農井、神農社等遺跡。由此,說厲山是炎帝神農故里是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的。
隨州、隋文帝楊堅和隋朝
隨州的「隨」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後,「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
《隋書》卷五十《龐晃傳》雲:「……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龐〕晃詣高祖。……」這里的「隨州刺史」,就是現位於湖北北部、桐柏山脈以南的「隨州市」。周武帝即位時,楊堅「遷左小宮伯。出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隋國公。」這里的「襲爵」要特別說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楊堅之父楊忠「隨國公」的「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楊堅發跡就是在隨州(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後,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諸侯王國,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封地在隨州,他兒子在隨州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佔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號也是以封地「隨州」為名的,這就解釋了楊堅為何建「隋朝」的原因(楊堅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李白與隨州有關的詩作
題隨州紫陽先生壁
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復聞紫陽客,早署丹台名。
喘息餐妙氣,步虛吟真聲。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並。
樓疑出蓬海,鶴似飛玉京。松雪窗外曉,池水階下明。
忽耽笙歌樂,頗失軒冕情。終願惠金液,提攜凌太清。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喪,雲山豈殊調。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願恣游眺。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節選)
銀鞍金絡到平地,漢東太守來相迎。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袖長管催欲輕舉,漢東太守醉起舞。
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當筵意氣凌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
江夏送倩公歸漢東並序(節選)
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親遂行,流涕惜別。今聖朝已舍季布,當徵賈生,開顏洗目,一見白日,冀相視而笑於新松之山耶?作小詩絕句,以寫別意。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寧知喪亂後,更有一珠歸。
歐陽修與隨州
周郊徹楚炯,舊相擁新旌,
路昔青山在,人今白首行。
問農穿稻野,侯節見梅英,
膘組人稀識,偏應邸吏驚。
這是同治八年編修的《隨州志·藝文上》中的一首詩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時期散文革新運動領導人物歐陽修。
歐陽修,祖籍廬陵(今江西永豐),其父歐陽觀於景德四年任綿州(今四川綿陽)軍事推官,這年6月21日,歐陽修在綿州出生。大中祥符三年,歐陽觀病卒於泰州(今江蘇泰州)軍事判官任上,終年59歲。年方29歲的鄭氏攜年僅4歲的兒子歐陽修到隨州投靠歐陽觀的弟弟歐陽曄。歐陽曄在隨州任推官(審判官)長達25年,他為人正直,尤以廉潔自恃。歐陽曄的為人給年幼的歐陽修產生了重要影響。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身江南名門望族,知書識理,她常用蘆桿當筆,在地上寫字以教其子,「荻畫學書」的典故即出於此。
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17歲的歐陽修在隨州應試未中,兩年後再試,又未取。22歲時,歐陽修隨漢陽軍胥偃到京師,次年赴國子監應試,獲第一名,赴國學解試,又獲第一。天聖四年,24歲的歐陽修自隨州薦或禮部應試,再獲第一。經過御試旋即進士入第,授將仕郎,充西京(洛陽)留守推官。歐陽修在隨州生活了18年,可以說隨州是歐陽修成名成家的搖籃,他在這里吸取了智慧的乳汁。從4歲到22歲,這是人生成長的最難忘的時間段。對於歐陽修來說,使其終身難忘的就是隨州城南的李氏東園。李氏樂園是其好友李曉輔的花園。他在《李秀才東園記》中寫道:……獨城南李氏為著姓,家多藏書,訓子孫以學,予為童子,與李氏諸兒戲其家,見李氏方治東園,往求美草,一一手植,周視封樹,日日去來園間甚勤。李氏壽終,公佐嗣家,又構亭其間,益修先人之所為。 歐陽修22歲離開隨州,20年後到隨州探望其叔父歐陽曄,故有機會再次到李氏東園故地重遊。老友相逢,感慨萬千,回返京師洛陽時,他便寫了這流傳千古的《李氏東園記》,以表達對隨州的眷戀之情。他深情地說:「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於隨哉」.
『叄』 隨州在古代叫什麼
隨州曾是抄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
隨州歷史文化名人眾多,上古有炎帝神農;春秋有季梁、隨侯;戰國有曾侯乙;唐時有胡紫陽,李白與胡紫陽交往頻繁,寫下了大量詩文,流傳至今的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今隨州擬重建餐霞樓,保護現光寺等文物古跡,擴建成現光山旅遊名勝區;唐代詩人劉長卿曾在隨州任刺史,有《劉隨州集》傳世;宋代有歐陽修,他4歲隨母親來隨州投靠叔叔,24歲才離開隨州北上求學,留有五眼橋、八角樓等遺跡;南宋有名將李庭芝;元朝有明玉珍,農民起義軍領袖,大夏國建立者。明玉珍本姓「明」,這本來就是一個鐵定的事實,是無可辯駁的(今版《辭海》尊重歷史,改正了明玉珍本姓「旻」錯誤)。柳林古城畈人。元末農民起義攻重慶,陷成都,定四川,自稱隴蜀王,於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於重慶,國號大夏(史稱「明夏」),建元天統。明軍大舉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後被封為歸義侯。第二年朱元璋懷疑明升有異心,將其全家送往高麗;明中後期有著名諫官楊漣,因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作斗爭而死,謚號「忠烈」。
『肆』 隨州市名勝古跡有什麼
擂鼓墩古墓群* 在曾侯區城關西北2.5公里的擂鼓墩。擂鼓墩古為隨國領地,北望桐柏,南面大洪山,山嶺綿亘,古冢森森。曾侯乙系戰國早期曾國君主,其墓營建於紅砂岩坡之上,鑿石為穴,墓壙面積220平方米,深近20米,槨分四室,均以巨木鑲隔。主棺分內外兩層,全為彩繪,外棺長3.2米,高2.19米,殉葬棺21具。殉葬人多系13-25歲之女性。隨葬物品有禮樂器、兵器、車馬器、金玉器、漆木竹器及竹簡等達1.5萬余件。銅禮器,品類齊全,造型奇妙。金杯、金盞,光燦奪目。璧、環、璜等玉器玲瓏璀璨,刻技精湛。漆器造型新穎,圖案繁縟。鍾、磬、鼓、瑟、琴、笙、簫、笛等樂器,種類繁多,排列有序,宛如一間古代樂廳。尤其是其中一套擁有64件的編鍾,設計精巧,鑄造瑰麗,出土時,尚完整的懸掛在鍾架之上。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古今樂曲均能演奏,令人驚嘆叫絕。
施氏享堂石刻 在曾侯區大堰坡鄉白龍港。享堂內有清代石旗桿、石獅、石香爐、石蠟台、石碑等。石旗桿兩根,方柱形,通高6.05米,直徑0.47米。由11節組成,桿部10節,頂部一節圓雕成雄獅形象,高0.86米,寬0.39米,作朝天怒吼狀。距石旗桿30米處有石獅一對,均高1.7米,寬0.71米。
神農洞 在曾侯區東北60公里歷山。傳神農氏誕生於此,故名。神農氏為傳說中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此「山高一里,下有一穴」即其誕生所在。昔日穴口上建有神農廟,內塑其像,常年祀之。後屢修屢毀,僅存神農洞。洞口「方一步」,洞內可「容數人立」。洞外奇峰絕壑,翠屏壁立。
文峰塔 在曾侯區東南1公里涢水東岸。原位於市東南6公里望城崗。相傳始建於唐代前期,明末毀,清光緒十年(1884年)於現址重建。磚石結構,七層八面,高25米,層檐外展,疊角上翹,底層設門,其上各層置窗。
大洪山 在曾侯區西南、竟陵東北。海拔1056米,「廣圓百餘里」。梵宮古剎,景觀奇妙。特別是洪山坪一棵千年以上的銀杏樹,軀高28米,胸圍8.5米,枝展40餘米,五人方能合抱。
廣水市
高桂三潭 在廣水市城北20餘公里高桂山峽谷中。兩側懸崖峭壁,猶如刀削斧劈,高處達百餘米,青苔滿布。三座天然石潭,順峽底自西而東,依次排列,間隔10-20米。上潭深廣各約10米余,上有瀑布下注;中潭深廣各約15米,底有泉水上涌;下潭深約8米,廣20米,溢水由此外瀉。更耐人尋味者,每當清晨,潭面忽起一股白煙,上升為蘑菇雲,經久不散,前人謂之「白龍現」,數天內必有風雨。
楊漣故里 在廣水市北30公里照壁灣。楊漣(1572-1625),應山(今湖北廣水)人。萬曆進士。天啟四年(1624年),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次年為魏忠賢誣諂,被捕入獄,受酷刑死。崇禎初,贈太子太保。照壁灣坐落於八字沖中,其故居房舍已圮,現有楊漣塑像。故居後倚桐柏山支脈,峰巒疊嶂,起伏多姿;左右二崖,雄峙挺立,若雙獅守門;前臨河水,碧波粼粼;岸邊杉林,凝蒼滴翠;石堤蜿蜒,垂柳依依。
平靖關 在廣水市區北30公里桐柏山脈與大別山脈交會處。雄關險隘,群峰列峙,系著名的「義陽三關」中的西關(中關武陽,即今廣水北武勝關;東關黃峴,即今大悟縣九里關),扼鄂豫兩省襟喉,為古今中原要道。南宋岳飛、李庭芝亦曾駐兵於此。不僅有巍峨的城垣,宏麗的廟宇,並有不少建築,後毀於白朗討袁之役。此地風景奇麗,和「高桂三潭」相互輝映。
將軍寨 在廣水市東35公里孝子店北山上。縣志載:北宋名將狄青南征,曾在此屯兵紮寨所建,故名。為邑中保存較好的古寨之一。全以大片石構築,長約700米,高4米,厚3.6米,上端每隔4米鑿一插旗圓孔。結構堅固,儼若巨大盤龍。周圍除東一徑可盤旋攀登外,余皆懸崖峭壁,尤東西崖下各有一河,蜿蜒匯於山寨南麓,益顯地勢險要。寨北控武勝關,東望九里關,南鄰烽火台等,素有南北咽喉之稱,歷為軍家爭奪要塞。
渡蟻橋 在廣水市西原應山縣城南郊。為紀念北宋宋庠、宋祁以竹渡蟻而建,故名。宋庠(996-1066)與其弟宋祁(998-1061),安陸(今屬湖北)人,後遷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皆北宋大臣,時稱「二宋」。天聖二年(1024年)二宋同舉進士,庠名列第一。《應山縣志》載:二宋少年時隨父頤寓應山法興寺讀書,見蟻為雨所溺,即以竹代橋渡之。紹聖間(1094-1098),太常少張來於此立橋以表其事。鄉人相繼建鄉聖祠、聯芳坊、雙壁坊、狀元坊等以資紀念。因歲久傾圮,僅存殘碑三通。現橋為石砌,長12米,寬4米,高2.3米,券孔跨度4米,仍甚堅固。
『伍』 湖北隨州有哪些名勝古跡
隨州市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以「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之鄉」而聞名海內外,有著大量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戰國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編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譽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 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 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 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吳山雞鳴山,相傳得名於張三豐,道家發源地;高貴三潭風景區等。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隨州歷史文化名人眾多,上古有炎帝神農;春秋有季梁、隨侯;戰國有曾侯乙;唐時有胡紫陽,李白與胡紫陽交往頻繁,寫下了大量詩文,流傳至今的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今隨州擬重建餐霞樓,保護現光寺等文物古跡,擴建成現光山旅遊名勝區;唐代詩人劉長卿曾在隨州任刺史,有《劉隨州集》傳世;宋代有歐陽修,他4歲隨母親來隨州投靠叔叔,24歲才離開隨州北上求學,留有五眼橋、八角樓等遺跡;元朝有明玉珍,農民起義軍領袖,大夏國建立者。原名旻玉珍,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柳林古城畈人。元末農民起義攻重慶,陷成都,定四川,自稱隴蜀王,於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於重慶,國號大夏(史稱「明夏」),建元天統。明軍大舉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後被封為歸義侯。第二年朱元璋懷疑明升有異心,將其全家送往高麗。
『陸』 從古至今,隨州出來了多少有名的人物啊,或曾經在隨州任職的名人,謝啦
遠古時代的神農,春秋的季梁,戰國的曾侯……
政界:湖北省副省長專、人大副主任蔣大屬國、劉友凡,甘肅省副省長劉永富等;
文化界:胡德坤教授(原武漢大學副校長)、 向繼洲(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同濟醫學院(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校長 )、余世存、段懷清(在百家講壇講古代四大民間愛情傳說)
軍界:朱永清,空軍中將; 袁繼昌少將,60周年閱兵直升機編隊帶頭大哥。
商界:波導老總徐立華
『柒』 隨州為什麼被稱為「古樂之鄉」
曾侯乙編鍾來現藏於武源漢市的湖北省博物館內。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編鍾的音質還是很好。編鍾的出土令世界震驚。
曾侯乙編鍾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優秀結晶,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在考古學、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此後,隨州也因此而被稱為「古樂之鄉」。
『捌』 隨州在什麼地方
隨州位於湖北的北部,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沖」,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聞名於世的編鍾出土於此
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以「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之鄉」而聞名海內外,有著大量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編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譽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
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 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 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吳山雞鳴山,相傳得名於張三豐,道家發源地;高貴三潭風景區等。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玖』 隨州市古代出了什麼名人
【上古】炎帝神農(?—?) 人文始祖。又稱炎帝、赤帝、烈山氏、神農氏。歷山九龍山人。三皇之一,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相傳為遠古姜姓部落首領。炎帝部落與皇帝部落在與南方蚩尤部落的戰爭中結成聯盟,並打敗了蚩尤部落,後來皇帝部落進而統一了中原各部落。炎帝神農是人不是神,是古代長江文明的標志,是南方氏族部落的傑出代表,其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有:首創種植業、農業生產工具、煮鹽業、紡織業、原始天文學和歷法學,首作琴瑟,始作集市,製作陶器,發明醫葯,始有地理觀念等。今隨州有烈山大道、烈山賓館、神農公園、神農牌大米等。厲山鎮建有國家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名勝區」,每年農歷4月26日炎帝神農誕辰日均有大型祭祀活動。 【春秋】季梁(?—?) 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又稱季氏梁、季仕梁。春秋初期隨國大夫。我國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開儒家學說先河的重要學者之一,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學者。季梁對隨楚關系格局影響重大,隨侯在其輔佐下,隨國成為「漢東大國」。李白譽之為「神農之後,隨之大賢」。死後葬於東城義地崗,建有墓祠,為後世所敬重。抗戰中,墓祠被毀,殘存的墓丘在1958年被夷為平地。今隨州有季梁街、季梁駕校等,市機電工程學校內季梁墓遺址上有其塑像。 【戰國】曾侯乙(?—公元前433) 軍事家,藝術家。姓姬名乙。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公元前433年去世下葬。1978年考古隊在曾侯乙墓發掘的以編鍾為代表的大量文物以其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而震驚世界。編鍾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是古代鑄造史上的頂峰,被譽為「國寶」、「稀世珍寶」、「世界第八大奇跡」、「精神世界的聖山」,「文明古國的象徵」。隨州亦成為「古樂之鄉」 、「編鍾故地」 、「文物之都」。曾侯乙墓及周邊擂鼓墩古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侯乙墓景區2003年被評為首批國家AA級旅遊區。 【漢】陳牧(?一25) 、廖湛(?一26) 農民起義領袖。柳林古城畈人。西漢末年,王莽稱帝,政治腐敗,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地皇三年(22年),陳牧與廖湛率眾千餘人在平林(古城畈)起義,稱「平林兵」。後「平林兵」與京山人王匡、王鳳叔侄領導的「新市兵」匯合,稱「綠林軍」。「綠林軍」和 山東的「赤眉軍 」推翻王莽統治後,起義軍擁劉玄為漢帝,年號更始,改起義軍為漢軍,封陳牧為陰平王、廖湛為穰王。不久,在政權更替內部分裂的情況下,陳牧遭劉玄疑忌,中計被殺。陳牧遇害後,廖湛率兵歸「赤眉軍」, 後率「赤眉軍」攻打劉玄所封漢中王劉嘉,失敗被殺。二人事跡略見於《後漢書》卷11《劉玄劉盆子列傳》。 【東漢】周章(?—?) 朝廷大臣。字次叔。唯一得以在「正史」中列傳的隨州籍漢代人物。東漢中期,朝廷出現了嚴重的外戚與宦官政治斗爭。周章早年在南陽郡任功曹,後舉孝廉,先後任中郎將、光祿勛、太常,均為九卿之官,後位登司空,居朝臣之首,地位顯赫。時鄧太後以平原王劉勝有痼疾,立養子為殤帝。及殤帝死,群臣擬擁劉勝為帝,鄧太後恐為後患,又立劉祜為帝。周章以眾心不附為由,秘密關閉宮門,殺鄧氏兄弟及秉政宦官鄭眾、蔡倫等人,劫尚書、廢太後,封安帝為遠國王而立平原王劉勝。後事情泄露,被策免自殺。 其事跡見於《後漢書》卷12《周章傳》。 【隋】凈業(574—616) 高僧,佛學教育家。俗姓史。幼年出家,精研律部,師從慧遠高僧學涅盤等經。開皇中任終南山悟真寺住持。大業四年(608)入鴻臚館教授蕃僧。大業九年(613)詔住長安禪定寺。晚年從曇遷禪師學習「攝論」,將其凈土思想傳授於凈土宗祖師善導。大業十二年(616)去世,享年53歲。」其事跡見於《續高僧傳》卷12《凈業傳》。 【唐】胡紫陽(?—?) 道士。俗姓胡。9歲出家。20歲游歷衡山,拜天師李含光為師,成為道教上清派第十四代弟子。回到隨州後,建餐霞樓,談經修道,聲名遠播,「稟訓門下者三千餘人」(如著名道家人物元丹丘)。與慕名前來的李白 「結神仙交」,友誼深厚。後與「郡督馬公」馬正公一道撮合李白與已故宰相許圉師孫女之姻緣。李白曾從其學練道法。天寶初年,明皇聘為西京太微宮使。因受到其他道人排斥,便回歸故里,途中病逝。遺體葬於隨南新竹山。李白親撰碑銘,甚多溢美之詞。李白與胡紫陽交往頻繁,寫下了大量詩文,流傳至今的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其事跡見於《李太白全集》卷30。
『拾』 隨州的風景名勝古跡有哪些
隨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丹鐵路、寧西鐵路、正在修建的隨信鐵路和107、312、316國道以及」福銀」高速公路、「隨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和隨信鐵路。跨北緯31度過19分至32度26分,東經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105公里,總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隨州旅遊隨州市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以「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之鄉」而聞名海內外,有著大量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戰國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編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譽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 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 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 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吳山雞鳴山,相傳得名於張三豐,道家發源地;高貴三潭風景區等。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景點篇▲ </B>隨州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不僅有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還能聽到精美絕倫的編鍾之聲。下面為您推薦幾條線路。 神農故里尋根問祖旅遊線: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在隨縣厲山。這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的聖地。旅遊線路:隨州城區搭乘3路公汽終點站即到,私家車從城區沿316國道向北20分鍾到厲山,參觀神農紀念館。 曾侯乙墓遺址旅遊線:曾侯乙墓遺址位於隨州城西一公里處,從城區過厥水二橋向西直上即到。 三山兩水生態旅遊線:隨州城區向西走隨應(隨州至應城)公路,到長崗土門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經廣水向北可到三潭風景區,向東可到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從隨城沿316國道向西北可到封江休閑度假,向東南可到廣水長嶺徐家河休閑度假區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