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采礦遺址
1. 銅陵金牛洞古采礦遺址的考古發現
自八十年代開始,當地群眾不斷在此露采鐵礦,結果洞毀山平,進而凹陷成一個橢圓專形采礦場,屬在西側邊坡上暴露出一些古代采礦井巷和採掘遺物。1987年以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銅陵市文物管理所先後數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出多處古代采礦井巷和一批採掘生產工具,並在遺址附近的葯園山、虎形山、萬迎山也相繼發現了不少古代採掘遺址和大量古代煉渣堆積。
從清理出的古代采礦井巷結構和採掘生產工具、陶制生活器皿來看,金牛洞遺址的年代始於春秋,下限不會晚於西漢。當時的采礦活動最初應是露天開采,再沿著礦脈鑿開繼續深掘。清理出的豎井、平巷、斜井都是木支撐結構,有半框式和方框式兩種,豎井井筒採用「企口接方框密集支架』,結構,支擴立柱的頂端均為丫形介面,巷道兩側及頂棚用木棍、木板護幫,有的用竹席封頂。采礦方式是由下而上,水平分層開采。礦井中除發現銅鑿、鐵斧、鐵鋤、竹筐、木桶等一批採掘工具外,還發現了大量木炭屑,估計當時的工匠們已掌握了「火爆法」采礦技術。
2. 采礦、冶煉遺跡
在大比例尺、高解析度遙感圖像上,采礦、冶煉的遺跡主要有老礦硐、采坑(場)、廢石和礦渣堆、淘沙坑、冶煉遺址等,它們在遙感圖像上有特殊的形態與色調特徵,容易解譯和識別。
老硐口在黑白航片上呈黑色孔狀斑點,采坑為形狀不規則的窪地。采礦硐和采礦坑都有小路相通,但是老礦硐和老礦坑規模一般較小而不規則,硐口塌陷或生長有植物,在圖像上往往較為隱約模糊。
近代采礦場通常有一定的幾何圖形(如矩形、梯形、長條形、半圓形等)的低凹地帶,附近有礦石堆和廢石堆,並有簡易公路或小路相通,需要綜合分析判斷。采礦場的色調取決於礦種及其風化物的顏色,如石灰岩開采場、砂礦開采場在圖像上表現為淺色,而鐵礦、煤礦的開采場則為暗或黑色。在彩色航片上表現為鮮艷的顏色(與背景有明顯差異),而在黑白航片上表現為不同的色調。冶煉廠和煉渣常表現為有一定布局的暗色突起狀斑點。
這些舊礦遺址,一般規模較小,形狀不規則,呈斑點狀零星分布,不易發現;但當這些遺址沿一定方向作規則分布,並與一定的成礦地質條件(如一定的岩層層位或構造條件)有關時,則極易發現。若歷史資料已有記錄,就可以作為尋找礦體的一個有用標志。
3. 巴爾拔開采礦場遺址 的門為什麼鎖的
首先要主線全通
其次四個副本要完成探索任務
多魯爾洞穴</ol>2.柯斯達馬克塔
3.巴爾拔礦洞
4.下水道
然後在梅爾達希歐協會和老奶奶對話就可以拿到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