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獻陵遺址

獻陵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9 02:25:18

A. 明清皇家陵寢的明朝皇陵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建元洪武(1368),到崇禎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統治時間277年,其間經歷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難之役」,下落不明,沒有營建陵園外,其餘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園。
太祖朱元璋死後埋葬在南京鍾山腳下,稱孝陵;景帝朱祁鈺,因英宗復辟遇害,初以王禮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間恢復帝號,又將王墳稍擴其制,改為帝陵,世稱景泰帝陵。其餘的13位皇帝均葬於北京昌平縣境的天壽山一帶,通稱明十三陵。
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鳳陽原墓建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為懿祖恆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詳,遂就江蘇盱眙熙祖原葬處建陵。
葬三祖帝後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親朱佑杬,原為興獻王,朱厚熜入繼大統後,追尊其父為睿宗獻皇帝,將湖北鍾祥原王墳擴建為顯陵。
明顯陵保護范圍:東、西、北三面以外羅城為起點向外延伸150米,南面以山曲碑為起點向外延伸300米。建設控制地帶(即緩沖區):東西兩面經保護范圍界樁為起點分別向外延伸500米,南、北兩面以保護范圍界樁為起點分別向外延伸600米和550米。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後謚「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明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於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過多次重創,尤其清代咸豐年間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奉詔祭陵,才著手修復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但是清朝財政拮據,結果最後只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那塊「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原本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19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所以要先從御碑殿出來,才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面。
方城的後面是朱元璋及皇後馬氏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凈盡了。至今明孝陵從未被盜過。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馬皇後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後謚「孝慈」,故名。明孝陵永樂3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明皇室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明孝陵原有紅牆周長22.5公里。自下馬坊至寶頂,綿延十數里,布局宏偉,規制嚴謹。自前至後有下馬坊、神烈山碑、崇禎時期立禁約碑、大金門、碑亭、渡嵛橋、神道石刻、欞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殿門、孝陵殿、寶城明樓、崇丘。因屢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寢地宮外,現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後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寶城牆體出現了局部坍塌,牆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採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牆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牆面」,對變形的牆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游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歷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余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亘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見圖)。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贊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谷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面上沉思其庄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匯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 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千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明十三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11年,國家旅遊局批准明十三陵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明顯陵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7.5公里純德山的明顯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朱祐杬和母親慈孝獻皇後蔣氏的合葬墓,是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圓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明顯陵的建築格局,從整體看,宛如一個巨大的「寶瓶」,分內外圍城,外圍城高6米,寬1.8米,長3500餘米,紅牆黃瓦,隨山勢起伏,雄偉壯觀。外圍城南端為兩重陵門,稱新、舊紅門。紅門內似如游龍的神道連陵寢,神道兩側建有龍鳳門,石雕文武臣、將軍、立馬、臣馬、麒麟、像、駱駝、獅子、獬豸、華表、御碑亭及龍行神道,九曲河蜿蜒其間,其上架有五道漢字白玉石拱橋。內圍城建有棱恩門、棱恩大殿、陵恩門、明樓、塋城、瑤台等,建築宏大,雄偉壯觀。特別是呈「8」字形的兩大塋城,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由瑤台相連,神秘莫測,隱藏著一段動人心魄的宮庭歷史。外圍城外,原建有陵衛、更鋪、軍戶、禮生樂戶等。明顯陵布局巧奪天工,工藝浮雕精美絕倫。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蜿蜒起伏於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棱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戶、軍戶、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組成,其布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後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布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市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000年明顯陵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顯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議」的產物。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駕崩。因武宗沒有子嗣,慈壽皇太後和首輔大學士楊廷和決定遵奉「兄終弟及」祖訓,在他們炮製的武宗遺詔中「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武宗年間,大學士楊廷和曾幫武宗起草的遺詔,這時卻被朱厚熜利用,成為迫使楊廷和改變立場的利器。 因為遺詔的內容是以武宗的語氣表示:「皇考孝康敬皇帝親弟興獻王次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後,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為關鍵。朱厚熜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楊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禮部的方案(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擇日登極。但未行,最後是由皇太後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當天中午,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詔書曰:「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以第二年年為嘉靖元年(未採納群臣擬定的「紹治」年號),是為明世宗。
按照封建主義的倫理,朱厚熜應過繼給孝宗皇帝做兒子。但世宗為自立體系,效仿朱元璋迫尊四世先祖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親為皇帝。此舉引起朝臣激烈反對,禮部尚書毛澄,大學士楊廷和等人大會公卿召集言官,六十餘人聯名上疏,極力反對。而以張聰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則阿諛世宗,提出「繼統不繼嗣」,雙方引經據典展開了激烈爭論。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渝禮部「今加稱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反對派見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給事中、御史、諸司郎官及吏部、戶 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屬及大學士毛紀、石瑤等200餘人,相繼跪在左順門,自早至午」。世宗數次命司禮監傳其手偷,令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進行抗議。
世宗在文華殿聽聞門外哭聲震天,命太監傳諭大臣們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圖迫使世宗屈服。楊慎等人撼門大哭,「聲震闕庭」。朱厚熜震怒,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詔獄。此舉令其他人更為激動,沖至左順門前擂門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七月十六日,朱厚熜為母親上尊號「章聖慈仁皇太後」。七月二十日,錦衣衛請示如何處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左順門廷杖後,反對議禮的官員紛紛緘口,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以朱厚熜獲勝告終,到了九月,世宗更定大禮,改稱孝宗為皇伯考,生父為皇考,並編纂《大禮集議》和《明倫大典》。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給明太宗上尊號為「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父親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神主升袝太廟,大禮議事件至此最終結束。
顯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築時序屬於中期,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與意義。 月芽城制度 月芽城是方城與寶頂之間的一個月芽形小院,俗稱啞吧院。月芽城是供皇帝行覆土禮而設置的。每年清明節,皇帝要在此向寶頂培置13擔凈潔的黃土。月芽城制度由孝陵開始,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及顯陵一直沿用。 前朝後寢制度 明代帝陵是按前朝後寢的制式而布局,前朝即棱恩門、棱恩殿和左右配殿等組成;後寢即方城、明樓、聖號碑、寶城、寶頂及地下玄宮等組成。
前一部分是舉行日常祭祀的活動中心,棱恩殿中設有三間暖閣,中間放有神寢即皇帝、皇後的神主牌位;後一部分即墓主人棺槨安寢之所。原則上只有皇帝才能進入這一區域。這一制度為顯陵所繼承。「陵制當與山水相稱,恐難概同。」明世宗崇信道教,顯陵在繼承「天壽山七陵之制」的基礎上,又出現一些新的建置。 新舊寶城與瑤台 在明代帝陵中,顯陵兩個寶城的建置可謂絕無僅有。這一變化的出現與墓主人的身份變化密切相關。前寶城建於1520年(正德十五年),是墓主人為藩王時按其規制所建造的親王墳。後一寶城建於1539年(嘉靖十八年),是墓主人被迫尊為皇帝後所建造的寶城,兩座寶城之間以瑤台相連,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
獨特的排水系統 顯陵以一條彎曲的九曲河,將松林山主脈(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從陵區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勢高低設有聚水泄洪的堤壩,分區段保留了明凈的水面,凈化了陵區的環境。雖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視陵區的排水、泄洪,開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顯陵御河以其排水體系之完善、體系風水理論之完美,與前七陵形成顯著的區別。顯陵的前後寶城各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將寶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壽山七陵寶城是向內排水的,其後修建的永陵、定陵繼承了顯陵這一排水方式。龍形神道的做法,顯陵中軸線上修建有一條彎曲如龍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間鋪石板,兩側鑲嵌鵝卵石,外邊以牙子石修束,俗稱龍鱗道,也為明代其他陵寢神路所無。
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 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為三道御橋。過御橋為正紅門,正紅門紅牆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著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布局為方形,面闊進深均為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台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為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棱形,二層束腰雲盤托著圓柱形有雲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著石像生群、計有獅子、懈貂、卧駱駝、卧象、麒麟、立馬、卧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勛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為龍風門,作為石像生的依託,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為六柱三門四樓沖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牆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

B. 世界遺產的故事。

路南石林
位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內,是中國最大的石林,總面積40餘萬畝。是一由形態各異的石灰岩岩溶地貌組成的風景區,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享有「天下第一奇觀」之譽。進入「林區」如入迷宮,有的如利劍刺空,有的如一柱擎天,有的如古塔群立,有的如靈芝菌集,有的如高牆壁立,景緻都異常壯觀和奇特。在眾多景點中,尤以「蓮花峰」、「劍峰池」、「望峰亭」、「石林湖」、「母子偕游」、「萬年靈芝」等景色最佳。按區內風景點的分布情況,大致可分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三個游覽區,其中大石林區為主景區。

故事:
在小石林湖畔屹立著一座獨立的石峰,這就是著名的阿詩瑪石峰。她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呢。
從前在阿著底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個美麗的姑娘,爹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珍貴閃光,就給她取名叫「阿詩瑪」,也就是金子的意思。阿詩瑪漸漸長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艷麗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許多小夥子都喜歡她。她愛上了和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相親相愛的孤兒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節,她和聰明勇敢的阿黑訂了親。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也看上了美麗的阿詩瑪,便請媒人去說親,但不管怎樣威脅利誘,都無濟於事。熱布巴拉家乘阿黑到遠方放羊之機,派人搶走了阿詩瑪並強迫她與阿支成親,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鞭打後關進了黑牢。
阿黑聞訊,日夜兼程趕來救阿詩瑪,他和阿支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全都贏了阿支。熱布巴拉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條猛虎撲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並救出了阿詩瑪。狠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勾結崖神,乘阿詩瑪和阿黑過河時,放洪水捲走了阿詩瑪。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救出並使阿詩瑪變成了石峰,變成了回聲神。從此,你怎樣叫她,她就怎樣回答你。她的聲音,她的影子永遠留在了人間。阿詩瑪的傳說故事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大型歌舞劇,在國內外放映和演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阿詩瑪的故事也隨之廣為流傳。

C. 春節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到西安耍,那些景點都開門嗎獻陵和乾陵有沒有車去

景點都開門。去獻陵劃不來,去獻陵交通極不便,而且獻陵沒發掘,就一個土堆。
你可以去兵馬俑、秦始皇陵。和乾陵(乾陵雖然沒發掘,但它的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懷墓、懿德墓已發掘)。
一(東線):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陵、華清池
1.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火車站售票口前面)坐游5(306)路到兵馬俑下。
提示:游5(306)路車輛擁有標準的外形。灰色黃海大巴門徽上印製著「西安公共交通總公司」標志,前擋風玻璃頂端有「306工人先鋒號」標志,風擋上側印有「緩堵保暢」字樣。司乘人員身穿的公交制服,右臂上有藍色標識的星牌。每輛車都按規定路線行駛,車上會有乘務員按標准進行普通話和啞語報站,用英語進行沿途景點介紹。正規游5等車時要排隊上車,到車上才買票,尤其是不會提前售票,不售往返票。廣場上有很多游5(306)路黑車,千萬不要坐,以免上當。
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通票(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百戲俑坑博物館、石鎧甲博物館。博物院內交通不收費,即遊客乘坐院內交通工具不再收費)。
2.參觀完兵馬俑,在兵馬俑坐307路、914路、游5(306)路,華清池下。瀏覽華清池。
3.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去大唐華清城(免費)。
華清池內主要景點:芙蓉園、唐御湯遺址、貴妃池、梨園、唐代水井、驪山溫泉、碑海書林、九龍湖、五間廳等。
注意:在臨潼吃飯時小心被宰,吃飯前先看好菜單價格。最好找有笑臉標志的飯館(現在臨潼所有的飯館分為三種,都有標志)。
二.乾陵
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坐游3路(早7時起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上車,滿客即發,視客流增加發車班次;下午15時乾陵返回)到乾陵下。
補充:
到獻陵不通公交。

D. 明獻陵的歷史沿革

獻陵的陵寢建築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在該次修繕中。明樓,回外形未改,但內部木構梁答架改成為條石券頂結構。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側增築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寶城的礓石察 路。兩龐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築大多被拆。祾恩門則縮小了間量,且頂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聖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僅於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齊胸高的宇牆。以後祾恩殿、祾恩門又相繼在清末民初時毀壞。日軍侵華期間,為修炮樓取磚,第一進院落的圍牆及祾恩門、祾恩殿的山牆又被拆毀。現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遺址。

E. 專家發掘十三陵時,現場出現了哪位古怪的老人

我國古時曾留出很多神話傳說,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其十》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精衛填海的故事更是流傳至今,這雖是一個神話,但卻有其深刻的內涵。

與此同時,直到現在我們也有很多無法解開的傳奇故事。在考古界,《萬曆十五年》為我們羅列出很多歷史,但萬曆皇陵在被挖掘過程中卻困難重重,幾乎所有與之相關的人都意外死去。



與此同時,怪事再次發生:當時考古隊丟棄了三副棺木,隨後便被村民撿回到家,大家覺得普通人鎮不住帝王家的東西,但當事人非常大膽,結果他的妻子突然暴斃,丈夫也於第二個棺材打好後的半月去世。怪事一次次發生,似乎老人所說的話都應驗了。如今考古界說到定陵考古時,也會談之色變。

宋太宗在《緣識》中寫道: 相傳靈百異無虛說,道理分明盡是真。

古往今來都有很多怪事發生,雖然我們生活在新世紀,但依舊沒有辦法解釋這些怪事,因此有人便認定這是鬼神論,也有人認為能找到科學的解釋。無論怎樣,在十三陵開採的過程中,卻給我們帶來很多損失。由此可見,在做事時應該量力而行。當年考古隊沒有先進的技術,急功近利只會導致更多的寶物被毀。

F. 富平縣的文物遺址

西漢萬年陵
西漢劉執嘉(?~前193)沛縣(江蘇省)人,劉邦之父。邦即位,尊為太上皇,葬於萬年陵(在今富平縣呂村鄉斷原)。分櫟陽縣境置萬年縣,為奉陵邑。陵高約12米,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26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封土久遭破壞,頂呈凹形,習稱「八角冢」。冢南存清建陵碑一座,正中隸書「漢太上皇陵」。陵西北20餘米處一大冢,傳為昭陵後墓。1980年陝西省文物普查後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魏文帝永陵
元寶炬(?~551)本拓跋氏,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北魏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改姓元氏。孝武帝元修西遷長安,史稱西魏。寶炬為宏之孫,京兆元渝之子,為宇文泰立為帝,史稱西魏文帝,都長安,年號大統。與東魏分據長江以北原北魏領土。陵在今富平縣留古鄉大冢何家村東北,高15.4米,周長230米,陵園佔地6670平方米。與其後乙弗氏、郁久閭氏合葬,稱永陵。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周文帝成陵
宇文泰(507~556)一名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曾參加鮮於修禮起義軍,繼賀撥岳之後,據關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他擁帝與高歡相拒。專制西魏朝政,改革官制,頒行均田,創立府兵制。死後,子覺代魏,建立北周,追尊為文帝,與元皇後合葬成陵。在今富平縣宮里鄉學校內。現存清建陵碑,正中陰刻隸書「北周文帝成陵」。陵冢呈圓錐形,高約8米,周長149米。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中宗定陵
李顯(656~710)唐高宗李治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即帝位。未兩月,被其母武則天廢為廬陵王。神龍元年(705)復即帝位。景龍四年(710),被皇後韋氏、女安樂公主毒死,謚號中宗,葬於定陵,在今富平縣宮里鄉鳳凰山中峰。陵園南北約3公里,東西約4公里,周長約10公里。歷代屢遭破壞盜掘,「文化大革命」後,僅存石獅、石人各1尊。節愍太子李重俊(中宗第三子)附葬定陵,墓在宮里鄉南陵村劉北堡西北。冢高2.6米,周長136米。現存石獅、石人各1尊。
唐代宗元陵
李豫(726~779)唐肅宗李亨長子。安祿山亂起,長安陷落,從肅宗聚兵靈武,與郭子儀、李光弼收復兩京,平安史亂。寶應元年(762)即帝位,臨朝18年。大歷十四年(779)葬於元陵。在今富平縣莊裡與齊村鄉之間的壇山之陽,依山為陵,封闕開闊。
唐順宗豐陵
李誦(761~806)唐德宗李適長子,儲位24年。貞元二十年(804),患中風不語症,翌年即位。元和元年(806)病歿,葬於豐陵。在今富平縣曹村鄉金瓮山南,依山為冢,陵基高約800米。
唐文宗章陵
李昂(809~840)唐穆宗李恆次子,寶歷二年(826)即位。年33暴卒,葬於章陵。在今富平縣雷村與齊村鄉之間的天乳山之陽。
唐懿宗簡陵
李漼(833~874)唐宣宗李忱長子,年27即帝位。驕奢淫逸,迷信佛事,民窮財盡,國勢日衰。卒年41歲,葬於簡陵。在今富平長春鄉紫金山陽。
唐高祖(李淵)獻陵陪葬墓群
唐李淵獻陵(當地稱沙冢陵)在三原縣境,陪葬墓群則占據了富平縣今呂村鄉(舊稱荊山原)全境。故有民謠一首:「荊山原頭四季青,松柏蒼蒼映太空,狐兔兢竄百鳥叫,墓冢嵬嵬罕人蹤」。據《唐會要·陪陵名位》載:獻陵附陪:楚國太妃萬氏,襄邑王神符等合計25墓。「文化大革命」前,這些墓群中,除李神符墓前有唐碑一通外,其餘皆為無名冢。據1981年3月1日調查:呂村鄉褚原、留招等10村堡,東上官鄉焦村、雙富兩村,合計58墓,已平毀33處,封土殘存的25處,大大超過《唐會要·陪陵名位》所載數目。現存與已毀墳墓的封土,全為夯築堆起,十分堅固,規模宏大,非民間墳墓。被毀墓中出土的墓誌、陶俑等文物,證實全屬獻陵陪葬墓。

G. 陝西的名勝古跡

古墓葬 西漢惠帝安陵 西漢文帝霸陵 西漢景帝陽陵 西漢昭帝平陵 西漢元帝渭陵 西漢成帝延陵 西漢哀帝義陵 唐高祖獻陵 唐中宗定陵 唐玄宗泰陵 唐代宗元陵 唐德宗崇陵 唐順宗豐陵 唐憲宗景陵 唐穆宗光陵 唐敬宗庄陵 唐文宗章陵 唐武宗端陵 唐宣宗貞陵 唐懿宗簡陵 唐僖宗靖陵 古遺址 甜水溝遺址 花石浪遺址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康家遺址 老牛坡遺址 櫟陽城遺址 京師倉遺址 良周遺址 兆倫鑄錢遺址 東渭橋遺址 玉華宮遺址 古建築 鳩摩羅什舍利塔 香積寺善導塔 八雲塔 泰塔 彬縣開元寺塔 韓城普照寺 三原城隍廟 公輸堂 涇陽崇文塔 韓城文廟 耀縣文廟 澄城城隍廟頡廟 西安城隍廟 白雲山廟 黨家村古建築群 鎮北台石窟寺及石刻 慈善寺石窟 重陽宮祖庵碑林近現代重要史跡 洛川會議舊址 楊家溝革命舊址 陝西旅遊景點1.兵馬俑:是始皇陵的從葬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處 西安旅遊景點2.西安古城牆:建於明洪武年間(1370棗1378)年,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展形成 西安旅遊景點3.華山:在五嶽之中,華山以險著稱,登山之路蜿蜒曲折,長達12公里,到處都是懸崖絕 西安旅遊景點4.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園。秦始皇自即位起,就修驪山為陵墓,並六國後 西安旅遊景點5.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西安旅遊景點6. 西安-咸陽帝王陵墓秦在公元9世紀還只是黃河上游的—個小部落, 到了公元771年西周I朝 西安旅遊景點7.鍾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西安的重要標志之一。鍾樓上懸掛銅鍾,用以報時,故名鍾樓 西安旅遊景點8.華清池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唐皇家園林一。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華清池亦名華清宮 西安旅遊景點9.大清真寺位於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並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寺 10.驪山 驪山位於西安臨潼縣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遠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驪馬,故名「驪山」 西安旅遊景點11.阿房宮 西安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旅遊景點12.大雁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3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 西安旅遊景點13.西安半坡遺址 即半坡遺址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約六公里的半坡村,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 西安旅遊景點 14.法門寺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唐初改名法門寺。 西安旅遊景點15.楊貴妃墓楊貴妃墓位於興平縣城西12.5公里的馬嵬坡。楊貴妃,名玉環,今山西永濟人,被稱為我國古代的一大「美人 西安旅遊景點16.西安碑林位於西安三學街陝西省博物館內,始建於北宋哲宗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西安旅遊景點17.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大型的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1991年6月20日建成開館 西安旅遊景點18.大興善寺位於西安城南約2.5公里的小寨興善寺西街。始建於晉武帝司馬炎泰始至泰康年間,距今1600餘年 西安旅遊景點19.寶塔山.又名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延河和南川河交匯處,古塔作為延安的標志巍然屹立 西安旅遊景點20.小雁塔位於距西安城1公里處的薦福寺內。薦福寺是在唐高宗死後百日,為其獻福而建的,所以最初起叫獻福寺 西安旅遊景點21.唐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的一座,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與皇後、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陵園 西安旅遊景點22.黃帝陵,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為漢代所建,軒轅廟內古木參天,有黃帝手植的軒轅柏 西安旅遊景點23.黃河壺口瀑布位於陝西宜川縣東48公里,是黃河上唯一的大瀑布,也是我國第二大瀑布 西安旅遊景點24.張良廟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雲靄繚繞,頗有仙家靈氣 西安旅遊景點25.諸葛亮墓武侯祠大殿正中神龕上端坐諸葛亮塑像,極顯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韜兵書,右手撫膝。琴童書童待立身旁,一持寶劍一捧印綬 西安旅遊景點26.昭陵博物館,依唐朝三朝元老李 墓而建。內除李 墓外,還有2個碑石陳列室和出土文物,雕刻繪畫展廳 西安旅遊景點27.水陸庵 位於藍田縣城東10公里的普化鎮王順山下,為六朝名剎,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 西安旅遊景點28.仙游寺仙游寺依山傍水、風景如畫,「仙游十景」尤其值得欣賞。寶塔放光、龍潭虎穴 西安旅遊景點29.大重陽萬壽宮位於終南山北麓,西安市西南40公里處戶縣祖庵鎮,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西安旅遊景點30.杜公祠位於長安區韋曲鎮東的少陵塬畔距西安約12公里是杜甫的祠堂,它北倚少陵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