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十回人物特點
❶ 西游記第十回人物評價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魏徵與太宗對奕時,夢斬老龍.當晚太回宗夢龍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答病.為防鬼祟,他令尉遲恭、秦叔寶夜守宮門.太宗不久亡故,在陰間遇魏徵舊友,現為陰間判官的崔珏.崔珏為太宗添壽二十年.還陽途中,太宗被冤鬼糾纏,散金銀給眾鬼而脫身.
❷ 西遊記第十回主要人物
魏徵、唐太宗、秦叔寶、尉遲恭、崔珏。
1、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2、唐太宗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3、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
4、尉遲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朴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5、崔珏
唐朝詩人崔珏,民間俗稱崔府君,他也是《西遊記》中的人物。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
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為職位名,不可考。但最後一位崔判官,卻是十分的出名。
在《西遊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年間人。鬼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遊記
❸ 西遊記第15回的人物,人物特點
西遊抄記第15回的人物:襲唐僧,孫悟空,小白龍,觀音。
人物特點:
唐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
悟空:嫉惡如仇,英勇無畏。取經路上艱難險阻,斬妖除魔,不畏邪惡,堅決與之斗爭到底。
白龍馬:沉穩,耐得住性子。在取經途中,他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多,需要被喂被遛,和普通馬沒啥區別。
(3)西遊記第十回人物特點擴展閱讀:
第15回的大意:
師徒繼續前行,途經蛇盤山,唐僧的馬匹被鷹愁澗中待罪苦度時光的西海龍王之子吃掉了。觀音趕來,將它變成白馬,隨唐僧取經。
悟空經觀音指點,願皈依佛門,日夜等待取經人。玄奘路經五行山,揭起如來的壓帖,救出悟空,為他取名孫行者。師徒同行,夜宿農舍,一道白光中,唐僧的白馬消失,悟空尋到鷹愁澗,與小白龍惡戰,不曾取勝。夜間,三強盜來打劫農舍,悟空打死全部匪徒,唐僧責他殺生,悟空賭氣離開師父。
❹ 西遊記第十回人物性格分析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魏徵與太宗對奕時,夢斬老龍專.當晚太宗夢龍王索命屬,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為防鬼祟,他令尉遲恭、秦叔寶夜守宮門.太宗不久亡故,在陰間遇魏徵舊友,現為陰間判官的崔珏.崔珏為太宗添壽二十年.還陽途中,太宗被冤鬼糾纏,散金銀給眾鬼而脫身.
❺ 西遊記第十五回人物性格特點
第十五抄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襲馬收韁
白龍馬,白龍馬的特點是沉穩,耐得住性子。在取經途中,他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多,需要被喂被遛,和普通馬沒啥區別。在遇到困難時,還經常被豬八戒提議賣掉;在和妖魔的遭遇戰中,連沙僧也要揮起降魔杖一顯身手,白龍馬卻「我自巋然不動」。《西遊記》中的角色。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因縱火燒毀玉帝賞賜的明珠而觸犯天條,要被斬首。後因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免於死罪,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取經。之後又誤吃唐僧所騎的白馬,被菩薩點化,變身為白龍馬,皈依佛門,載乘唐僧上西天取經,最終修成正果,被升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❻ 西遊記第十回主要人物精神
西遊記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
主要人物精神:魏徵與太宗對奕時,夢斬老龍。當晚太宗夢龍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為防鬼祟,他令尉遲恭、秦叔寶夜守宮門。
太宗不久亡故,在陰間遇魏徵舊友,現為陰間判官的崔珏。崔珏為太宗添壽二十年。還陽途中,太宗被冤鬼糾纏,散金銀給眾鬼而脫身。
魏徵是一個不計較舊事的人,因為上回中太宗使他沒能斬了老龍,而這一回中,魏徵卻因為自己是太宗的朋友而不計前嫌,並幫太宗添了二十年壽命。
(6)西遊記第十回人物特點擴展閱讀:
《西遊記》全書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
1、第一部分,包括第1回至第7回,寫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故事。主要講述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蔑視皇權、神通廣大、敢於造反的孫悟空的英雄形象。
2、第二部分,包括第8回至第12回,寫唐僧身世、魏徵斬龍、唐太宗入冥的故事,交代取經緣由。在結構上起一個過渡和聯結的作用,在思想上表現了較明顯的宗教迷信的觀念
3、第三部分,包括第13回至第100回,寫孫悟空皈依佛門,和豬八戒、沙和尚一起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經歷八十一難,終於取到真經,修成「正果」。
❼ 西遊記第60回人物的性格特點
孫悟空
人物簡介:
孫悟空,諢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專弟,豬八戒、沙僧的大師兄。會七十二變、騰屬雲駕霧。有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偽裝;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他占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性格特點:
樂觀、聰明、勇敢、頑皮、靈活、敢做敢幹、不畏強暴、熱愛自由、除惡務盡、充滿斗爭精神、不屈不撓,喜歡戴高帽子、好勝心強,喜歡搞惡作劇。
❽ 西遊記第十回主要人物精神
第十回主要內容
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
魏徵與太宗對奕時,夢版斬老龍。當晚太權宗夢龍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為防鬼祟,他令尉遲恭、秦叔寶夜守宮門。太宗不久亡故,在陰間遇魏徵舊友,現為陰間判官的崔珏。崔珏為太宗添壽二十年。還陽途中,太宗被冤鬼糾纏,散金銀給眾鬼而脫身。
所以主要人物為魏徵、唐太宗、龍王、尉遲恭、秦叔寶、崔珏。。。
喜歡別忘了採納哦,,,o(∩_∩)o~。。。
❾ 西遊記第十回主要人物性格特點
魏徵、唐太宗、秦叔寶、尉遲恭、崔珏。
1、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2、唐太宗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3、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
4、尉遲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朴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於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5、崔珏
唐朝詩人崔珏,民間俗稱崔府君,他也是《西遊記》中的人物。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
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為職位名,不可考。但最後一位崔判官,卻是十分的出名。
在《西遊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年間人。鬼判官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❿ 西遊記第十回講的是什麼內容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魏徵與太宗對奕時,夢斬老龍。當晚太宗夢龍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為防鬼祟,他令尉遲恭、秦叔寶夜守宮門。太宗不久亡故,在陰間遇魏徵舊友,現為陰間判官的崔珏。崔珏為太宗添壽二十年。還陽途中,太宗被冤鬼糾纏,散金銀給眾鬼而脫身。
(10)西遊記第十回人物特點擴展閱讀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從文本的基本性質和藝術總體上判斷,《西遊記》是一部宗教與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漢族民間文學文本,是一個經歷漫長歷史時間的集體創作和最後的個體加工的文本形式。它折射出先秦軸心文化衰微後華夏哲思的遞減式沒落和價值大廈坍塌後生活世界的混沌畫面和世俗化的享樂圖景。
對於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的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和精神信仰的潰滅。《西遊記》建構的神話世界,宗教隱喻著對於精神和心理的極權統治,被演繹成為皇權的象徵。
於是皇權意識和神話思維在宗教化的藝術文本里合乎邏輯地結盟,誕生出一種宗教政治和政治化的宗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