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遠古農業遺址

遠古農業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9 07:00:43

① 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和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的分布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這樣傷不

靠近淮河長江等水源富足的地方,因為水源富足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可以按這個標准寫

② 原始農業的中國遺址

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表明,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中心之一。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遺址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分布在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廣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為密集。
黃河流域迄今最早的農業遺址,屬於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較有七、八千年之久。種植業已是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出土的農具配套成龍,從砍伐林木、清理場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鬆土或翻土用的石鏟,收割用的石鐮,到加工穀物用的石磨盤、石磨棒,一應俱全,製作精緻。主要作物是俗稱穀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了大量窖藏的粟。采獵業是當時僅次於種植業的生產部門。人們使用弓箭、魚鏢、網罟等工具進行漁獵,並採集朴樹籽胡桃等作為食物的重要補充。養畜業也有一定發展,飼養的禽畜有豬、狗和雞,可能還有黃牛。與這種以種植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相適應,人們過著相對定居生活,其標志就是農業聚落遺址的出現。
與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年代相當、經濟面貌相似的,還有分布在隴東和關中的大地灣文化(或稱老官台文化)和分布在陝南漢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等。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還發現了迄今最早的、距今七千餘年的栽培黍遺存。人們把上述諸文化統稱為「前仰韶文化」。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繼之而來的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它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和河北,南達漢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區,西及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都發現了它的遺址。仰韶文化農業生產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突出標志之一是出現了面積達幾萬、十幾萬以至上百萬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遺址。主要作物仍為粟黍,亦種大麻,晚期有水稻,此外還發現了蔬菜種子的遺存。農業工具除石斧、石鏟、石鋤外,木耒和骨鏟等獲得較廣泛的應用,收獲主要用石刀、陶刀,在穀物加工方面,石磨盤逐步被杵臼所代替。養畜業較前發達,主要牲畜仍是豬和狗,同時飼養少量的山羊、綿羊和黃牛。出現了牲畜欄圈和夜宿場。采獵活動仍較頻繁。
仰韶文化之後是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的龍山文化,它分布於西起陝西、東到海濱,北達遼東半島,南到江蘇北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原始共同體的分化和走向瓦解,龍山文化村落的規模比仰韶文化縮小,但農業生產工具有明顯的改進。石鏟更為扁薄寬大,趨於規范化,便於安柄使用的有肩石鏟和穿孔石鏟普遍出現,雙齒木耒也被廣泛使用。半月形石刀、石鐮、蚌鐮等收獲農具的品種更全、數量更多。作物種類與仰韶文化大體相同,但粟黍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C13測定原始人的食譜表明,粟黍類在食物中的比重,仰韶文化時期為50%,龍山文化時期為70%。適於儲藏糧食的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穴顯著增多;有些遺址還出土了倉廩的模型。畜牧業有突出的發展;家畜仍以豬為主,新增加了水牛,馬也可能已被馴化。後世所謂「六畜」,這時已大體具備。又出現牲畜欄圈和夜宿場之類的設施。與此同時,采獵雖然仍是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之一,但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明顯下降。在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在中原地區農業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它們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地方性變體,時代較晚,經濟面貌貧基本相同,經營以粟黍為主的旱地農業。馬家窯文化的居民已經開始養羊。到了齊家文化,雖然仍以養豬為主,但已形成適於放牧的羊群,畜牧業比同時期的中原地區發達。
在山東和江蘇北部,與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約略相當而稍晚,有自成體系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這里的居民也過著定居農業生活,種粟,養畜,並從事采獵。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後,這里的原始農業發展迅速,躍居全國首位。農業工具以磨製精緻、扁而薄的石鏟、鹿角製成的鶴嘴鋤和骨鏟最有特色。家畜除豬、狗、羊、雞外,有北方罕見的水牛,普遍用豬頭隨葬。山東龍山文化比之大汶口文化農業又有所發展,並表現出與中原龍山文化的許多共同性,反映了黃河流域各地區原始農業文化的融合。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中原仰韶文化約略相當的是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當時已有頗為發達的稻作農業。屬於該時期的栽培稻遺存已多有發現,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穀時代最早和最為豐富。這里的稻穀是以粳稻為主的秈粳混合物;與稻穀同出的有用鹿骨和水牛肩胛骨加工成的骨耜,構成該文化的一大特色,估計是綁上木柄後用於挖溝或翻土的。這一時期人們已懂得飼養豬、狗和水牛。漁獵也很發達。人們已能劃船到較遠的水面去捕魚了。採集物中有菱角等水生植物。
公元前3300—2200年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原始水田農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數量不少的用於水田耕作的石犁鏵和用於開溝的斜把破土器。水稻仍是主要的農作物,但作物種類有所增加。家畜仍是豬、狗和水牛。養蠶栽桑成為新興的生產項目。采獵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隨著農牧經濟的發展而下降。
在長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和四川中部等地,分布著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時代相當於中原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這里的居民也以種稻為主,稻種則多為粳稻。石質農具比較多,顯示出不同於長江下游的特色。當地居民也從事畜牧和采獵。近年來,長江中游地區的早期稻作遺存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在距今九千年的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中,發現了保存在陶片和紅燒土中的炭化稻穀;與彭頭山文化時代相近、經濟面貌相似的湖北城背溪文化等也發現了早期稻作遺存。同屬長江水系的陝南漢中盆地的李家村和何家灣遺址,也有距今七八千年的稻作遺存出土。最近,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又出土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栽培稻遺存。由於這一系列的新發現,長江中游原始農業的發生和發展,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這一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台灣、海南、雲南、貴州、西藏等省。該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多發現在洞穴里,並往往疊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層上。時代則距今一萬年上下。這些遺址,一般都有大量采獵工具和采獵遺物,採集和漁獵無疑是當地居民的重要生計,而農作物種子和後世所習見的大型翻土農具迄今未見出土。但這些遺址多有原始陶片的發現,說明與農業定居生活緊密聯系的制陶業已經出現,這些遺址又出土了一些可在農業的初始階段使用工具,如安裝在點種棒(木耒的雛形)上的「重石」、可用於清理農作場地的磨光的石斧、可用於挖土點種的骨蚌器等。有些遺址(如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還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的遺骨。所有這些,都表明這里的原始農業無疑已經發生。近年在江西省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出去了距今一萬年前的栽培稻遺存,更加證明了這一地區農業歷史的悠久。
中國南方地區農業雖然發生得很早,但後來的發展卻很不平衡,出現了不同的經濟類型。沿江沿海多貝丘遺址,這里的種植業雖已發生,但在相當長時期內保留著以捕撈採集為主要生產部門的經濟特點。河流兩岸的台地(岡地)遺址,則發展了以種植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經濟面貌與長江中下游有不少相似之處。不遲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稻穀已成為這一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部分遺址原始農業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和西藏,原始農業文化顯得更為多樣和具有地方特色。至遲距今四千年前,定居農業村落已經出現。
東北地區、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是中國後來牧區的主要分布地。但在新石器時代,該地區的遺址分別呈現以種植業為主、以漁獵為主和以畜牧為主等不同類型的經濟面貌。其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類型的遺址最多,尤以東北大平原的中南部分布最為密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遼河上游的前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一直延伸到河北的北部,內蒙古赤峰的興隆窪農業遺址,距今已有將近八千年歷史。河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經濟文化面貌與中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十分相似。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沈陽新樂文化中,出土了栽培黍的遺存。以漁獵為主的經濟類型,以距今六千年的黑龍江密山新開流遺址最為典型。大興安嶺東側的松嫩平原和西側的呼倫貝爾草原,也有分布散漫的以漁獵為主的原始遺存。蒙新高原的典型沙漠草原區,也零星分布一些以細石器為主要文化內涵的遺存,很可能也是原始人游獵的遺跡。在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只有個別的遺址能確定為以畜牧業為主經濟類型的遺址。

③ 原始農耕時代遺址分布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遺址分布非常廣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於長江流內域的河姆渡遺址、容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以及位於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東北,揭示了距今約7000年的南方濕潤炎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半坡遺址位於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北方半乾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築技術,過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農業方面最重要的發明,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半坡人以農業為主,還兼有飼養等其他行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生產力大大進步了;陶器不僅是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現反映了原始人的藝術追求。這一時期,我國南北共同發展,共同構築了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

④ 人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農業村落遺址在哪裡

人們在伊拉克北部扎格羅斯山區的沙尼達爾和薩威克米發現了新的農業遺址。沙尼達爾和薩威克米村落遺址絕對年代距今約1~1.2萬年左右,這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農業村落遺址。

⑤ 中國有多少古代和遠古史前文化遺址

原始人遺存抄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襲猿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⑥ 有哪些遠古遺址、4個

一、閻家崗遺址

閻家崗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位於哈爾濱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運糧河北岸。經考古發掘,出土古脊椎動物化石33種2500餘件;石製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為人工打擊而成;人工打擊的碎骨43件,骨器7件;還出土兩個古營地遺址,相距40米,分別用300和500多塊獸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馬的頭骨和肢骨壘砌而成;還發現燒骨、炭屑和糞便化石。經碳-14測定,這些化石的年代為距今22370±300年。在這里活動的早期先民,已能構築營地,並獵捕大批野獸,說明狩獵技術有了進步。

二、新開流遺址

新開流遺址在密山縣大、小興凱湖之間新開流以東1.5公里的湖崗上。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80米,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72年發掘28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32座,漁窖10座,出土大量以魚鱗紋、網紋、波紋為特徵的陶器和以漁獵工具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說明當時人們是以漁獵為生,尤以捕魚為主要生活來源。經測定和樹輪校正,距今年代為6080±300年。這是一處不同於國內外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富有特徵的遺址,以本遺址為代表的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新開流文化"。1981年新開流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昂昂溪遺址

昂昂溪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以西6公里五福火車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此發掘,以後多次發掘,從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於漁獵的壓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隨葬的有骨槍頭、骨魚鏢、骨刀梗,說明男子狩獵、捕魚;女性墓中隨葬品有凹底石鏃、切割器等,說明女人不但從事家務勞動,也從事狩獵。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質陶、灰泥質陶、黃褐泥質陶3個陶系。石器工具的製作,可分為壓制、打制、磨製3種。以壓制石器占絕大多數。器形細小,工藝精湛,特別是石鏃代表了壓制石器製作的最高水平。經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這個遺址對研究黑龍江省石器時代文化及東北地區遠古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鶯歌嶺遺址

鶯歌嶺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寧安縣鏡泊鄉學園村西南1.5公里處,南距南湖頭屯2公里。嶺的西、北、東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島,遺址就在半島之上。遺址的地層堆集分上下兩層,每層都發現居住址兩處,均半地穴式建築。下層的兩處居住址,長方式,長6米左右,寬3米左右,深3米多,靠牆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邊圍以石牆。其中一室內,有一大石,下壓一個狍子頭骨,大石與灶坑之間,整齊地排列著5個狍子和豬的頭骨。室內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為罐、碗、盅、紡輪,陶塑有豬、狗等;石器主要是鋤、斧、網墜;骨器有骨針、錐、鹿角鋤。上層居住址,也為長方形,深約70厘米。因遭破壞,看不出長度和寬度。穴壁內築有石牆,其間填以黃土。靠牆處有柱洞。居址內出土物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較多。陶器火候較高,陶質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類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動物有豬、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態各異。石器以打制、磨製為主,有石斧、有肩石鋤、束腰石鋤和石錛、茅、鏃及長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針、錐、簪、匕首,還有牙刀、牙錐、蚌刀和樺樹皮器。鶯歌嶺下層文化類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對上層出土物經碳-14測定,為距今3025±90年,應在商周之際。下層當較上層更早,應在商代初期。

五、白金堡遺址

白金堡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地面經過夯打,厚約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橢園形。有柱洞,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西北側有土台,可能用於放置生活用品。西側有窖穴,有園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園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跡之一。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佔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遺址的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下層時間較早,相當於商代末期,上層時間較晚,相當於西周末年。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里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鳳林古城遺址

鳳林古城屬鐵器時代遺址。位於三江平原的友誼縣成富鄉鳳林村西300米處。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誼農場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距今2000年左右的漢魏時期古城、古居址181處,其中古城62處,古居住址119處。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佔地約100萬平方米的鳳林鄉古城。與寶清縣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稱為"對面城"。古城有內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東牆長116米,南牆長112米,西牆長124米,北牆長119米。牆殘高2-4米。城四角有角樓址,4個馬面設在每面牆中部。角樓、馬面向牆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護城河深3-4米,寬16-18米。城牆為夯土板築,很堅固。六號城較各城面積大,城牆高,可能為部落首領住所。各城的內外都有許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長5-10米,寬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雙耳銅䴉、小銅鍾、鐵箭頭,還有玉器、瑪瑙等飾物。從各城的布局看,當時的居民約有數萬,已結束了游牧,進入定居,農業、養畜業、制陶業和紡織業都達到一定水平,在組織上也初具國家的雛形。經考證,居民為滿族的祖先挹婁人。
鳳林古城的發現,徹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這一說法,對研究滿族歷史、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的相互關系及其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變化,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又由於此城巨大而結構復雜,對研究黑龍江古城的類型提供了新的例證。

⑦ 「海鰻農業實驗室」是哪它為何被稱為古代遺跡

從遠古時代到今天,人類總在不斷地創造奇跡。就算是在古代物資匱乏的時期也一樣,也能夠不斷地創造奇跡,總能夠憑著在如今我們看來不可能實現的辦法建造出了一座有一座的偉大建築,令人嘆為觀止。且其中的有些建築,即使現在科技高級發展,也總有一些奇妙的奧秘仍無法解出。

南馬都爾遺址建於珊瑚礁上。這個遺址是由石頭和珊瑚建成的,簡直就是一個工程奇跡。石缸平原位於寮國,因其上面有兩千一百多個石缸而著名,而這些石缸則被認為是陪葬品,有不少遊客喜歡到這里遊玩。在這里的遺骸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而在當地有一個傳說,就是這些石缸其實是巨人族的,因為這些石缸重量有六噸。普馬彭穀神廟起源於公元前,這座神廟十分的精緻完美,還配有可以處理雨水的灌溉系統。這些遺址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神奇的地方,直至今日,科學家仍不能得出結論。

⑧ 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農業村落遺址在哪裡

新石器時代初期,岩洞的居民開始逐漸離開岩洞,到附近的薩威克米季內節性居住地,從事農牧業生產容。他們後來就在當地建立了永久性的村落。在這個村落遺址中發現了經過馴養的綿羊遺骨,發現了鐮刀、碾石、臼和磨,但沒有發現穀物。這里大概還處在由採集經濟向原始農業過渡的階段。沙尼達爾和薩威克米村落遺址絕對年代距今約1~1.2萬年左右,這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農業村落遺址。

⑨ 誰開啟了我國遠古農業的先河

我國遠古復時期,神農氏見人們的制食物越來越不足,遍嘗百草,開辟新的食物來源,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開啟了我國遠古農業的先河。

到了夏、商、周時期,我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春秋戰國是我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⑩ 我國原始農耕文化重要遺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遺址分布非常廣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於長江流域的河內姆渡遺址、黃河流容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以及位於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村東北,揭示了距今約7000年的南方濕潤炎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半坡遺址位於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北方半乾旱地區農耕文化的特徵。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築技術,過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農業方面最重要的發明,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半坡人以農業為主,還兼有飼養等其他行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生產力大大進步了;陶器不僅是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現反映了原始人的藝術追求。這一時期,我國南北共同發展,共同構築了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