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汝州嚴和店遺址

汝州嚴和店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9 07:10:11

㈠ 汝窯在什麼朝代燒制時間有多長是否有傳世珍品

汝窯 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的工匠,以名貴的瑪瑙入釉,燒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在河南臨汝縣,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古稱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時創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汝窯在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窯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在制瓷工藝上開創了香灰色胎,超過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燒成工藝上,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窯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窯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飾,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於胎、釉膨脹系數不一致而產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 由上可知,汝窯採用了南方越窯的釉色,同時又吸收定窯的印花技術,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南宋周輝《清波雜志》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汝窯產品土質細膩,胎骨堅硬,釉色潤澤,釉中含瑪瑙末,產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蝦青、蝦青中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和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釉屋瑩厚,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釉面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汝瓷的燒制,以小支釘滿釉支燒。
汝窯是北宋官窯,是供宮廷使用之器,在市場和民間中流傳甚少。南宋時有文獻記載:「汝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及」。說明當時其身價已非同一般。其產品,首先最好者當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許在市場出售,因此汝窯大部分產品是用來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說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汝州一帶民間也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
官汝窯大約共燒造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目前的統計,汝窯器傳世大約分布於以下幾個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得基金會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日本現存4件、美國現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共計67件半。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遺址出土甚少,汝官窯口在何處?汝窯之謎一直困擾著中國古陶瓷研究人員。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尋找汝窯,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寶豐縣發現。經過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找到了為北宋宮廷燒造的御用汝瓷的窯口。 從1987年開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進行試掘,首次發現了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汝瓷的窯口,從而使這一重大歷史懸案有了答案。到目前為止,對汝窯址已進行了五次發掘,發掘品中除了與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還出土一些傳世品中見不到的新器形,如鏤空香爐,乳釘器及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等,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傳世汝窯器鑒定與鑒賞提拱了可行的實物依據及新資料。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汝窯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汝窯的歷史
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斷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里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淀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餘件。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微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佑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北宋時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唐代,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汝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汝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後,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御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宋·周輝《清波雜志》、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雲:「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汝官窯址在何處?是一大懸案。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聯郟縣、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窯址,均屬於民窯系統。
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復查並進行試掘,終於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窯址附近盛產瑪瑙石,是汝窯特殊色澤的釉料。所燒青瓷,色澤瑩潤,並有美麗的開片。宋哲宗元祜年間,在青嶺鎮設巡檢司,專管坑治。試掘中,出土20多件宮廷御用汝瓷,有鵝頸瓶、折肩壺、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盂、茶盤托、器蓋等。這一考古新發現,解決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窯之魁的汝窯遺址。

汝窯的釉色

青如天: 汝官窯天青釉色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平常體會,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睛後,雲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徹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瑪瑙入釉而致使釉面產生的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氣泡對光照的不同反射而產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關鍵是半乳濁狀的結晶釉,這種結晶釉對色與光極敏感,青綠釉卻能從內反射出紅暈。釉子稍厚處,如凝脂般將青翠固化,又如臘滴微趟,將瑪瑙融化之後而又將其垂固。釉子稍薄處,如少女羞澀面現昏紅,又如晨曦微露,將薄雲微微染紅。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澤,不如官、哥瓷晶瑩,更遜於龍泉青瓷,與同為貢御性質並亦為出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汝釉的光澤度,大抵只及後者三分之一略強。這說明,瑪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質的抗腐蝕性均有所下降。
反過來則說明,缺乏明顯玻璃質感,是瑪瑙為釉的一個重要特徵; 釉質肥厚瑩潤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勻、顯高低不平、久平整,並有少量氣泡和縮釉現象, 蟬翼紋: 用"蟬翼紋"來形容汝官釉面的開片最為形象。前人用"蟹爪紋"來形容,這里有二種說法。其一"汁中棕眼隱若蟹爪",是說釉面上因氣泡破裂而產生的棕眼猶如螃蟹走過沙灘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開片的長短無序,呈不規則交錯尤如蟹爪。筆者看法:所謂"蟹爪紋"是在瓷器開片的一條主紋上,另生出一條次紋,形成一個"Y"型(蟹爪),然後在次紋的一邊又生出一條次次紋,形成又一個小一點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樹主幹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樣。其實中國畫技法中創始於宋初的枯樹畫法的一種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來解釋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最簡單不過了。不過用蟹爪紋來形容汝官釉面開片卻有不足,因為它只形容了開片的主次及走向,卻無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開片。因而有人在考慮這方面時就用"魚鱗紋"或者"冰裂紋"來形容。因此用"蟹爪紋"、"魚鱗紋"、"冰裂紋"來解釋汝官釉面的開片都是只抓住了一點而沒有顧及其餘。而蟬翼紋既包含了蟹爪紋又包含了魚鱗紋或冰裂紋,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
蟹爪紋,形容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
晨星稀:汝窯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氣泡,古人稱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汝窯瓷片的斷面,肉眼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用放大鏡於釉面上觀察,中層的這些氣泡,於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大的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的大小氣泡,這類同宋龍泉、南宋官窯等青瓷體系釉內氣泡排列有異的景象,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徵。同時表明,瑪瑙的粘度很強,以致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芝麻支釘釉滿足:。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汝窯是釘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麼大,這是其它瓷窯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氣泡在窯中焙燒時爆破後未經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魚子紋:魚子紋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狀泛黃有異於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塊。
對魚子紋的解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釉面細小的開片細若魚子。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寫道:」汝窯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設也。土脈細潤,如銅體,有厚薄,汁水瑩潤。有銅骨無紋者,有銅骨魚子者……」。對汝瓷的開片有各種形容,如蟹爪紋,冰裂紋,蟬翼紋,魚子紋等,但我覺得用蟬翼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都是一些美麗的形象比喻,有點誇張。說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紅斑塊顯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魚子飄浮在水面上,僅此而己,我甚至覺得,這是汝瓷的缺陷。不過對汝瓷來說,又多了一個非典型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有銅骨無紋者。所於,魚子紋是汝瓷的非典型特徵。
"蔡"字款銘文,塗紫褐護胎釉,色澤深沉。當屬宋朝蔡京{(1047—1126) 字元長,仙游(今屬福建)人。官至司空,拜太師。}的文房用品 。蔡京為北宋"米蔡蘇黃"書法四大家之一,所用的文房以及其他用品當屬地方官員所送。大家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這里的生辰綱就是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十萬貫金珠、寶貝、玩器等物,送上東京,與他丈人蔡太師慶生辰。可見當時全國各地官員賄賂蔡京的情形。蔡京亂政專權達二十年之久。鼓吹"豐亨豫大",耗竭國庫資財,把北宋拖到了滅亡的邊緣。史載蔡京在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在北宋將滅逃離京城時,把他平日所積金銀珠寶、文房清玩用船運走,裝了滿滿一大船。為了防備盜匪搶奪,蔡京還將其中的四十擔金銀珠寶寄放到浙江海鹽的族人家中,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欽宗將蔡京貶為崇信、慶遠軍節度副使,韶州(今廣東韶關)安置,路上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汝州與寶豐之間 就是汝瓷的遺址! 希望大家多了解汝瓷!

㈡ 汝窯瓷器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汝窯,中華傳統制瓷著名工藝之一,中國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窯之一,因產於汝州而得名,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
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工藝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蘊潤,高雅素凈的豐韻而獨具風采,在我國青瓷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標志。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發展歷史:
始於唐:
汝窯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里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淀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盛於北宋: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7件半,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餘件。
燒造青瓷中心
汝窯北宋時期,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官窯
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汝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後,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御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衰於南宋:技藝漸漸失傳
宋·周輝《清波雜志》、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中國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雲:「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現代追跡:汝窯遺址
汝官窯址是一大謎題。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聯郟縣、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窯址,均屬於民窯系統。
汝窯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復查並進行試掘,終於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窯址附近盛產瑪瑙石,是汝窯特殊色澤的釉料。所燒青瓷,色澤瑩潤,並有美麗的開片。宋哲宗元祜年間,在青嶺鎮設巡檢司,專管坑治。試掘中,出土20多件宮廷御用汝瓷,有鵝頸瓶、折肩壺、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盂、茶盤托、器蓋等。這一考古新發現,解決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窯之魁的汝窯遺址。
汝州與寶豐之間就是汝瓷的遺址。

㈢ 宋代制瓷業非常繁榮,著名的汝窯位於什麼省

汝窯:在汝抄州境內(今河南臨汝),故襲名。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兩部分,其一於北宋後期被官府選為宮廷燒御用瓷器。釉滋潤,天青色,薄胎,底有細小支釘痕。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也列汝窯為第一。此窯燒瓷時間較短,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明代前期景德鎮御窯廠曾一度仿燒,清代雍正、乾隆時更有年希堯、唐英等督窯大量仿製,但鮮有亂真者。臨汝嚴和店、軋花溝、下任村三處遺址燒制民用青釉瓷器,現稱"臨汝窯",系汝窯另一部分。燒瓷時間長,主要燒青釉,有印花、刻花裝飾,以印花為主,造型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質量比耀州遜色,燒瓷歷史比耀州晚,明顯受該窯影響,屬耀州窯系。( 臨汝窯:即汝窯)

㈣ 汝州古戰場遺址分布在哪裡

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被專家們稱為"東方滑鐵盧"、我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專戰爭--楚漢相爭中的垓下之戰的屬垓下古戰場遺址位於今宿州市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俗稱霸王城),這里人傑地靈,民風淳仆,歷史沉澱深厚,秦磚漢瓦俯首皆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廣為流傳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等優美動人的故事均出自此。
垓下古戰場遺址
公元前二O二年,楚漢戰爭後期,項羽率十餘萬大軍退至垓下,以河為屏障,堆土為營壘,深塹拒敵。劉邦率數十萬漢軍四麵包圍,展開決戰攻勢。漢軍夜唱楚歌,羽聞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愛妃虞姬彈劍哀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遂伏劍自刎,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此戰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㈤ 汝州窯起源什麼年代

汝州窯起源於唐代。
(一)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里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唐代開始,民間開始燒制汝瓷。清代學者梁同書在《古窯器考》曾有「時唐即耀諸州悉有窯,而以汝為冠」的記載。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發現一殘破天藍釉汝瓷缸,經鑒定屬唐代早期產品。
(二) 汝州窯興盛於宋代。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汝窯在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窯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清代學者梁同書在其《古窯器考》也評價汝窯品質難得,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即"汝窯,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屑瑪瑙為釉,如哥而深,微帶黃,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汁水瑩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難得。"南宋時期,隨著宋朝廷南遷,汝窯採用了南方越窯的釉色,同時又吸收定窯的印花技術,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南宋周輝《清波雜志》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 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汝瓷傳世品稀少,更加彌足珍貴。尤其梁同書「以汝為冠"的評價,使得汝瓷有」家有財產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美譽。

㈥ 河南有哪些名勝古跡

河南文物古跡非常豐富,目前共發現各類有價值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有51處(54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27處(參見 河南省博物院)。1999年初,省政府同意公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14處。河南共有7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即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鄭州、浚縣。另外還有2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即許昌、禹州、濟源、淇縣、沁陽、淮陽、汝南、新鄭、新縣、朱仙鎮、荊紫關鎮、竹溝鎮、社旗、濮陽、湯陰、衛輝、睢縣、鄧州、陳橋、登封、鞏義。

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現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殷商時代安陽附近出現了相當發達的文明。自周至宋又先後有10多個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跡遍布全省,成為河南主要旅遊資源。如:上古文化遺址,太昊陵、東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陽城、夏台、姜里城遺址、龍亭等古代城池、宮庭建築遺址,蘇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人故居,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龍門石窟等遺存,周公測景台、觀星台等古代天文設施,洛陽太學、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等古代學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術,源於明初的陳氏太極拳,影響極廣。中嶽嵩山、滾滾黃河、清涼世界雞公山、奇特的岩溶洞穴等,則是主要自然旅遊資源。

㈦ 汝瓷的存世汝瓷列表

汝瓷生活網導讀:汝窯為魁甲天下,群英薈萃競風流。8月28日上午,市體育文化中心綵球高懸,賓朋滿座,2015中國技能大賽———首屆陶瓷成型職業技能競賽(河南賽區)暨河南省陶瓷手工成型總決賽開幕式在這里隆重舉行。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100多名陶瓷選手,將在3天的時間里展開技能競賽。市委書記高建軍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賽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出席開幕式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陶瓷藝術大師表示誠摯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說,今天大家相聚汝州,共同參加全國首屆陶瓷成型職業技能競賽,這是推進汝州陶瓷產業發展的一件喜事、盛事。今年以來,汝州高度重視陶瓷產業發展,結合汝瓷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把現代陶瓷作為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五大先導產業之首,重點進行培育,全力扶持發展。一是建設專業園區。結合城鄉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在嚴和店汝窯遺址,規劃建設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完成了園區整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工作。同時,依託市農商公司,與省財政廳農開公司、豫港集團達成合作意向,採用BOT、PPP模式,加快園區整片區開發建設。二是集聚企業發展。在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啟動了陶瓷鑒定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汝瓷大師園、青瓷博物館、汝瓷電子商務中心等項目建設,吸引本地汝瓷生產廠家、全國「五大名瓷」生產企業和國家級陶瓷大師入駐,按照「藝術用品高端化、生活用品藝術化」的理念,推動汝瓷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目前,我市已有80餘家汝瓷生產企業計劃落戶產業園,台灣鶯歌鎮陶瓷文創產業園、琺琅瓷生產基地、青瓷生產基地等項目正在進行洽談。三是扶持做大做強。藉助國家、省推進「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強與阿里巴巴、京東等網路平台的合作,積極開展跨境貿易、網上拍賣等業務,推進陶瓷及相關的文化、旅遊產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全力把現代陶瓷產業發展成為汝州的第一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品牌產業。高建軍說,這次大賽的成功舉辦,必將增進汝州同全國各地在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汝州陶瓷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真誠希望各位領導、各位大師,在汝期間多走走、多看看,為汝州陶瓷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問診,獻計獻策,共同見證汝瓷重現昔日輝煌的美好時刻。同時,也希望各位參賽選手拿出最好的技術,創作出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展示陶瓷製作的高超工藝。預祝本次陶瓷界的重大賽事活動圓滿成功!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副主席王洪澤說,時代呼喚人才,人才推動發展。首屆陶瓷成型職業技能競賽是進一步加強技能人才工作、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近年來,汝州高度重視汝瓷文化產業發展,科學編制了汝州市汝瓷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及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規劃,提出了「藝術用品高端化、生活用品藝術化」的理念,把汝瓷產業發展和電子商務結合起來,把汝瓷藝術的發展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積極改變汝瓷生產的傳統觀念和地域界限,不斷開發新品精品,創新營銷模式,營造了汝瓷發展的良好氛圍,汝瓷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次大賽河南賽區選拔賽在汝州舉辦,為賽區陶瓷行業廣大職工搭建了展示才華和技能交流的舞台。希望選手們以精益求精、大膽創新的精神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賽出水平、賽出風格,展現陶瓷職工良好的精神風貌,為振興陶瓷產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會長王愛純說,汝州曾是瓷窯林立的陶瓷文化聖地,享有汝窯為魁之美譽。當前,擦亮汝瓷名片,振興汝瓷行業,已經成為汝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汝州統籌考慮汝瓷技藝傳承、文化展示、燒制生產、歷史保護等,按照產業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錯位發展的思路,規范汝瓷生產經營秩序,促進汝瓷文化產業做強做大,為維護汝瓷品牌形象作出很大努力。此次大賽的舉辦對於促進汝州、河南的陶瓷行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讓我們以本次大賽為契機,發揚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搞好技能培訓,打造專業品牌,共同促進汝州、河南陶瓷重振雄風,再創輝煌。上午10時,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傅維傑宣布:2015中國技能大賽———首屆陶瓷成型職業技能競賽(河南賽區)暨河南省陶瓷手工成型總決賽開幕!開幕式上,河南省財貿輕紡煙草工會主席李國華為汝州市朱法喜汝瓷開發有限公司的朱曉輝頒發2014年「河南省五一勞動獎」;各歷史名窯窯口的代表向汝州市捐贈了作品,接受了收藏證書。開幕式前,與會嘉賓觀看了我市招商引資專題片、《神韻汝窯》專題宣傳片、《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宣傳片。開幕式結束後,與會嘉賓饒有興致地參觀了作品展,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陶瓷藝術品,使大家嘆為觀止。據悉,大賽將採取理論測試、現場手工製作和作品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包括我市在內的6名國家級大師應邀出席本次賽事,並將對選手作品進行點評。

㈧ 汝瓷 的詳細歷史

它是在汝州境內(今河南臨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兩部分,其一於北宋後期被官府選為宮廷燒御用瓷器。釉滋潤,天青色,薄胎,底有細小支釘痕。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 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 也列汝窯為第一。此窯燒瓷時間較短,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屬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
汝窯成型工藝 概述
在汝州境內(今河南寶豐清涼寺),故名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兩部分,其一於北宋後期被官府選為宮廷燒御用瓷器。釉滋潤,天青色,薄胎,底有細小支釘痕。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 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 也列汝窯為第一。此窯燒瓷時間較短,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明代前期景德鎮德御廠曾一度仿燒,清代雍正、乾隆時更有年希堯、唐英等督窯大量仿燒,但鮮有亂真者。臨汝嚴和店、軋花溝、下任村三處遺址燒制民間用青釉瓷器,現稱「臨汝窯」,系汝窯中一部分。燒瓷時間長,主要燒青釉,有印花、刻花裝飾,以印花為主;造型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燒瓷歷史比耀州晚,屬耀州窯系。
編輯本段汝瓷
汝瓷是我國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的工匠,以名貴的瑪瑙入釉,燒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窯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後曾名臨汝縣,古稱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時創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編輯本段史料記載
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汝窯在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窯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在制瓷工藝上開創了香灰色胎,超過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燒成工藝上,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窯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窯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飾,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於胎、釉膨脹系數不一致而產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 由上可知,汝窯採用了南方越窯的釉色,同時又吸收定窯的印花技術,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南宋周輝《清波雜志》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汝窯產品土質細膩,胎骨堅硬,釉色潤澤,釉中含瑪瑙末,產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蝦青、蝦青中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和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釉屋瑩厚,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釉面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汝瓷的燒制,以小支釘滿釉支燒。
編輯本段北宋官窯
汝窯是北宋官窯,是供宮廷使用之器,在市場和民間中流傳甚少。南宋時有文獻記載:「汝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及」。說明當時其身價已非同一般。其產品,首先最好者當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許在市場出售,因此汝窯大部分產品是用來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說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汝州一帶民間也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廣為流傳。 官汝窯大約共燒造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目前的統計,汝窯器傳世大約分布於以下幾個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得基金會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日本現存4件、美國現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共計67件半。還有極少量藏於民間。
編輯本段汝窯之謎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遺址出土甚少,汝官窯口在何處?汝窯之謎一直困擾著中國古陶瓷研究人員。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尋找汝窯,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寶豐縣發現。經過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找到了為北宋宮廷燒造的御用汝瓷的窯口。 從1987年開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進行試掘,首次發現了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汝瓷的窯口,從而使這一重大歷史懸案有了答案。到目前為止,對汝窯址已進行了五次發掘,發掘品中除了與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還出土一些傳世品中見不到的新器形,如鏤空香爐,乳釘器及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等,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傳世汝窯器鑒定與鑒賞提拱了可行的實物依據及新資料。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汝窯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編輯本段汝窯的特徵
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產於汝州而得名,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從傳世品看,主要有五大特徵。 一、胎色: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二、釉色: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徵。 三、支釘: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四、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於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則是見於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鑒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閑情逸趣。 五、開片紋: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於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並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唐代時期就有瓷器
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 汝窯青釉碗
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斷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里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淀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盛名於北宋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餘件。
汝州市的名片
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燒制出第一批豆綠釉工藝品,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過專家鑒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窯水平。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徽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燒造青瓷中心
北宋時期,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窯」出現的時期
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汝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後,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御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技藝失傳
宋·周輝《清波雜志》、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雲:「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汝窯遺址
汝官窯址是一大謎題。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聯郟縣、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窯址,均屬於民窯系統。 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復查並進行試掘,終於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窯址附近盛產瑪瑙石,是汝窯特殊色澤的釉料。所燒青瓷,色澤瑩潤,並有美麗的開片。宋哲宗元祜年間,在青嶺鎮設巡檢司,專管坑治。試掘中,出土20多件宮廷御用汝瓷,有鵝頸瓶、折肩壺、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盂、茶盤托、器蓋等。這一考古新發現,解決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窯之魁的汝窯遺址。

㈨ 汝窯的產地都在哪

產地及歷史

汝窯的窯來址現如今在河自南省的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中,歷史中宋代汝瓷位居「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

汝瓷特點:

1、汝瓷的造型古樸大方,其中以名貴瑪瑙為釉,其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汝窯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2、汝窯的瓷器以清淡含蓄的天青色而聞名於世,尤其是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此外還呈現著蔥綠、卵青、蝦青、豆青、蟹青、豇豆青等色澤。

(9)汝州嚴和店遺址擴展閱讀:

汝瓷的鑒定:

1、汝窯的煅燒特點: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

2、汝窯的釉色特點: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

㈩ 汝瓷原產地是什麼地方

汝瓷原產地在汝州境內(今河南臨汝),故名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有兩部分,其一於北宋後期被官府選為宮廷燒御用瓷器。釉滋潤,天青色,薄胎,底有細小支釘痕。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 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 也列汝窯為第一。此窯燒瓷時間較短,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明代前期景德鎮德御廠曾一度仿燒,清代雍正、乾隆時更有年希堯、唐英等督窯大量仿燒,但鮮有亂真者。臨汝嚴和店、軋花溝、下任村三處遺址燒制民間用青釉瓷器,現稱「臨汝窯」,系汝窯中一部分。燒瓷時間長,主要燒青釉,有印花、刻花裝飾,以印花為主;造型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質量比耀州遜色,燒瓷歷史比耀州晚,明顯受到該窯影響,屬耀州窯系。

汝瓷,為宋代汝窯燒制的青瓷統稱。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為宮廷御用瓷器。金滅北宋後,汝窯也隨之消亡。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瓷已經非常稀有。現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認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戴維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於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