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廟遺址
1. 嵩山附近發現了哪些遺址群
嵩山附近共發現有300多處舊石器及動物化石地點,西起潁河上游,向東到潩水河與內雙洎河流域容均有分布。沿幾條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帶成群組聚集分布,構成多個相對密集分布、類似老奶奶廟附近的遺址群。
這些遺址絕大部分埋藏在馬蘭黃土上部堆積之下的河漫灘相堆積或與其同期異相的紅褐色古土壤層中,時代也與老奶奶廟遺址等發現相當。比較典型的如趙庄舊石器遺址和皇帝口遺址等。
2. 中國近代考古五大新發現
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3. 新安縣歷史遺址改造
【南崗村遺址】
南崗村文化遺址位於新安縣城西10公里鐵門鎮東4公里的南崗村東南,北距隴海鐵路100米,南臨澗河300米,其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8分3秒,北緯34度45分7秒,海拔高度為287米,遺址總面積4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1.5米左右。從歷次調查及遺跡遺物來看,為河南龍山文化煤山期、二里頭文化、商文化類型,遺址西北角被群眾建房覆蓋,其餘保存完好。
1955年2月,洛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派員對該遺址作了調查。1978年6月,洛陽地區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普查,採集遺物標本有石斧、石鏟、大口尊殘片、鬲足、繩紋陶罐、鼎腿、高領罐口沿、各類灰陶、黑陶,形器有直口沿、反卷口沿、高領罐口沿、圓形口沿,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蘭紋,還有圓形鼎足扁形附加堆紋鼎足、鹿口角等,存入縣文管所庫房。1984年秋,洛陽市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詳細的復查,採集的標本存入洛陽市文物工作隊。
據民國《新安縣志》記載,民國8年至10年瑞典人安特生曾在此挖掘。2001—2002年洛陽市與北京大學進行「伊洛河流域華夏文明起源環境背景研究」,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進行試發掘。
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包含物豐富,對研究商文化,探討夏文化具有重要價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平寨遺址] 高平寨遺址,位於新安縣城西7公里的高平寨村西的高台地上,其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8分5秒,北緯34度46分7秒,海拔高度290米。台地呈不規則三角形,台地斷崖下為群眾住宅,東部50米處為一澗河支流,310國道(原洛潼公路)從遺址北部穿過。遺址東部台地突出,西部較低平,文化層厚度1.5米左右。
遺址大體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以仰韶文化為主,為主要區域,北部2500餘平方米,以龍山文化為主。
該遺址的南部區域為仰韶文化,面積大,包含物豐富,雖未經試掘和發掘,但從表面可以看到許多遺跡,在遺址表面有灰土,在斷崖處暴露有灰土層、灰坑、紅燒土。灰土層厚1.5米左右,灰坑呈圓形,底部直徑2米左右,灰土、灰坑中包含許多陶器碎片及少量的石器、蚌殼、螺殼等。遺物完整器物不多見,主要有陶器、石器,陶器包括盤、盆、缽、罐、斧、尖底瓶等,絕大多數是紅陶,紋飾除素麵外,還有彩繪、線紋、劃紋、弦紋、附加堆紋等,彩繪的顏色主要用黑色,也有少數用紅色的,主要繪在口沿和腹部,紋飾圖案基本上用條紋、渦紋、圓點紋、方格紡等組成。部分陶器帶有夾砂。石器有斧、鑿、鏟、彈丸、刮削器、磨棒等,這些石器多數為磨製,少數為打制。
該遺址面積大,包含物豐富,是一處主要的古文化遺址,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夏,洛陽地區文物普查隊對遺址進行普查,採集了實物標本。1984年,洛陽市文物普查隊一行5人對遺址進行復查,採集了實物標本。2001年8—9月新安縣文管所配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進行考古發掘。
[安樂村遺址] 安樂村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4.5公里的安樂村西的台地上,西臨澗河,北靠丘嶺,北部50米處為隴海鐵路,南與310國道隔河相望。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9分5秒,北緯34度44分5秒,海拔高度為220—228米。遺址以村命名,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20米,總面積為66000平方米。現為農田,保存基本完好。
1978年,洛陽地區組織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普查。1984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新安縣文化廣播局組成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詳細普查。
該遺址未經發掘和試掘,但到處可以見暴露於地面的灰土及紅陶、灰陶碎片,在階地的斷面,暴露有10餘處灰坑,最大的口徑2米,最小的口徑0.6米。距南北大路5米處的1號灰坑,深1米,口徑2米,底徑1.5米,第一層為耕土層,厚度為0.3米;第二層為灰土層,厚度為0.4米,內有灰陶、磨光黑陶殘片,年代為龍山至商;第三層為褐土層,厚度為0.3米,內有紅陶缽殘片及褐紅尖底瓶殘片,年代為仰韶時期。
遺址的西部斷崖長300米,出河床高10米,斷崖上可見大小不一的灰坑、窖穴、紅燒土等,位於斷崖中部的一窖穴,距地表2米,口徑1.2米,底徑為1.5米,深2米,土為灰褐色,內含鹿角、獸骨、骨器及灰陶方格紋陶片、高領罐殘片。
調查中發現的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鑿、石鏃、石刮削器、石刀,長5.5、寬2.2、背厚0.4厘米的黑色新月形細石器僅見一件。
遺址中陶器遺物較多,按時代可分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仰韶文化陶器中多數為泥質紅陶,有少數粗夾砂灰褐陶,器形有陶缽、尖底瓶等,器表多為素麵,少量有彩繪紅衣、黑色或褐色的圓點條狀圖案,龍山文化陶器以灰陶為主,少量的磨光黑陶,器形有盆、平底器、鼎等,紋飾有方格紋、附加堆紡;商文化 陶器為泥質灰陶和夾砂陶,器形有高領罐、鬲、尊、盤等,紋飾有繩紋、弦紋、刻劃紋。
遺址西部斷崖處的窖穴中,遺存有獸骨若干塊,有牙齒、鹿角及骨錐,鹿角和骨錐有使用的痕跡。
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包含物豐富,對研究黃河流域原始社會的發展,探討夏商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保護單位。
[洞真觀] 洞真觀(王喬洞)位於新安縣西17.5公里的爛柯山西麓鐵門鎮玉梅村,道觀坐落於山根台地處。地理坐標為東徑112度35分,北緯37度45分,海拔高度350米。坐東向西,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環境優雅,是一處廟宇、石刻、壁畫共存一體,享譽豫西的道教聖地,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洞真觀創建於元大德年間,佔地約80餘畝,現存面積6000餘平方米,分為兩區,古稱上下兩院,南為洞窟區,北為建築區。
洞窟區一帶為石灰岩質,石置水中可自升,俗稱「上水石」。洞窟鑿於斷崖處,現存5窟,其中最大的為「真人王喬仙洞」,洞口狹中寬,高約3-4米,面積30平方米,洞口左側嵌有石碑一通,大元大德五年歲次辛丑十一月下旬,王喬仙洞兼下院洞真觀主持純和子孫道先立。洞口上方有「石樹」碑刻一方,洞口內東壁鑲嵌元大德年間敕保道觀的皇帝聖旨碑,陰刻漢、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南北兩區現存豐題河南府爛柯山鐵斧詩碑、元成宗鐵穆耳聖旨碑、逢師一著碑、遊人題記碑及各時期重修碑記碑刻60餘通,1999年新安縣文管所對部分碑刻進行拓印整理。
洞真觀的整個建築區,自南而北為一中軸線,形成南北長,東西窄的格局,布局嚴緊,保存完好,建築范圍約3000平方米,分三進,前為山門,入內為三清殿,再進為官廳(二殿),後院為玉皇殿,兩側為道房。官廳東側為廂房,西側為王母殿、奶奶廟等基址。
山門是硬山式建築,三開間,內有壁畫4幅,山門與三清殿之間有一空地,中有古柏三株,其一乾枯。三清殿為觀內主要建築,平面呈長方形,進深三間,外圍東西長14.95米,南北寬11.1米,台基寬1米,高0.35米,殿內東西長13.7米,南北寬9.4米,高約10米,為木結構,歇山式。挑檐下一斗二拱,琉璃瓦覆面,脊飾陶獸及半浮雕牡丹,殿內立柱八根,直徑0.5米。全部結構皆用斗拱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承託了整個殿堂屋頂的重量。
三清殿內四壁繪畫24幅壁畫,壁畫除1幅脫落外,23幅顏色雖有褪落,但輪廓清晰,內容豐富,有三教合一、護法神像、山水、花鳥、人物、題款等。從一幅博古圖中咸豐十年三月銀票,可斷其繪制的年代。同時在屋架結構的樑上繪有龍、雲紋等圖案。另外,在玉皇殿的牆壁上也有繪有壁畫,未經整理。
據民國《新安老縣志》載,明成化、清乾隆、咸豐年間均重修。
洞真觀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建築,碑刻內容豐富,壁畫藝術精湛,都有著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0年9月,公布為省級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新安函谷關遺址] 漢函谷關位於新安縣城東1華里城關鎮東關村,坐西面東,背奎樓仰八陡,挾青龍與鳳凰,南北兩山對峙,關居谷中,澗河從關南繞過,與關前澗水交匯北折東流。今隴海鐵路、310國道貫穿左右,更顯交通之要塞。
漢函谷關始建於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為西漢樓船將軍楊仆所建。楊仆生活在漢武帝劉徹時期,一生戎馬倥傯,南北征戰,追隨武帝開疆拓土,彈壓部族叛亂,為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楊仆祖籍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遠離京都,去秦關三百里,而恥為關外民,因此上書武帝,以家財為資,徙東關。武帝亦好廣闊,應許,乃廢「秦關」為弘農,遷「函谷關」於新安縣城東。
漢函谷關現為1923年重修,磚石結構,分為三層,殘高15米,底部關壇高9米,南北25米,東西20米。壇下為4米寬、7米高、深18.4米的拱式東西通道,下部七層用岩石,有「一尺二寸、七寸」字樣,上部用青磚徹券,三復三券,洞東出口安裝有大門肘眼。東西門均有對聯,東門對聯「功始將梁今附驥,我為尹喜誰騎牛」,西門對聯「勝跡漫詢周柱始,雄關重睹漢樓船」。關額「漢函谷關」為康有為手筆。關壇上建有兩層關樓,一層為四面相通拱式門洞;二層為二門二窗。關前百米處左右仿「秦關」築有「雞鳴」、「望氣」二台,兩台間距50米,現存台高15米,夯土層厚8公分左右,包含有漢代瓦片。另外,在關一帶還發現有「關」字瓦當石刻、石磨等遺物。
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漢關就成了洛都通往長安的西大門,曾置八關都尉,以備黃巾,為洛陽八關之首,常有重兵守關。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改漢關為通洛防,大興土木予以修繕,大將賀若敦(洛陽人)為中州刺史,鎮宋關防。唐顯慶五年(660年)曾在漢關附近興建合壁宮,為供帝後游樂的別墅。「函關曉月」曾為新安八景之一。
漢函谷關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況且靈寶之秦關已沒於水中,不復存在,唯此關獨存,可謂中原地區唯一一處保存較好、價值最高的古關要塞,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地理、軍事諸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4. 近年來能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媲美的考古嗎
首先,來這樣的發現現在還自不少。考古發現的重要性不完全以出土物品的精美和數量衡量,要看發現的學術價值。比如發現史前時期的墓葬,雖然陪葬品很少甚至沒有,但是可能在研究某個區域的史前文化面貌有重大意義。最近三年,像 陝西石峁古城遺址、鄭州老奶奶廟遺址、江西海昏侯墓這幾個考古發現都算影響比較突出的。
其次,以後像馬王堆和以上這些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也許會越來越少。因為中國城鎮化建設加速進行,擴展到幾乎全國各個區域, 這一輪高潮結束之後,土地開發引發考古大發現的時代將慢慢遠去。對於已知的重要考古遺址,因為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對他們的主動發掘也將不斷減少,只能在研究的深度上不斷推進。所謂石破天驚的大發現也許會慢慢減少。
5. 老奶奶廟遺址東剖面有怎樣的地層堆積
老奶奶廟遺址東側的馬蘭黃土斷崖剖面高近20米,馬蘭黃土之上還迭壓著新石器至內歷史時期的文化容層。但由於雨水沖刷的破壞,大部分馬蘭黃土以上的堆積已不存在,已接近舊石器文化層。僅局部尚保留有1至3米不等的殘余堆積。
遺址東剖面的地層堆積第一層是表土層;第二層稱擾土層,含陶片、漢磚,以及動物化石與打制石器等;第三層是黃褐至灰褐色黏質粉,砂舊石器文化層,可進一步劃分為6個亞層,多含少量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以及人類用火的遺跡。
老奶奶廟遺址多個用火遺跡所組成的復雜居住面的中心營地出現,偏好收集並帶入居址內大量狩獵對象的下頜骨,以及遠距離搬運紫紅色石英砂岩堆砌石堆,並擺放古棱齒象頭等明顯具有象徵意義的非功利性行為的存在等,均是現代人行為的典型標志。
老奶奶廟主要文化層的年代為距今45000年。這些是首次在中原地區以及東亞大陸距今30000至50000年的舊石器遺址中被發現。
6. 隆盛庄史書記載古墓
隆盛庄鎮坐落在黃旗海南岸,這里曾經是廟子溝新石器人類聚落生活過的地區,它孕育了遠古文明。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園1396年),不斷有晉人來耕種屯糧,乾隆十二年(公園1747年),被招墾種的農民來此定居,到乾隆三十二年已有大量移民墾荒在此設庄為建置之始,到了清嘉慶年間,隆盛庄各地工商農戶聚集於此,各謀生業,已形成集鎮規模,當時人們寓意興隆昌盛,故取名「隆盛庄」。
隆盛庄從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已發展到鼎盛時期。內地因土地集中和人多地少等矛盾而造成無法生存的過剩人口,優其在晉西北一帶由於自然環境惡劣,人民生活貧困,為了謀生而背井離鄉,尋找新的耕地,淪為流民。在這種狀況下,地廣人稀的塞外蒙古便成為人們奔赴的地方。蒙古王公貴族掌握有大量土地,他們為利益所驅動,便大量招納漢人,為其墾種。而清廷為了緩和內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最後不得不默認蒙地私墾現象,這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走西口」。由於內地漢人續遷,隆盛庄人口也開始大量增多,內地人來此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建築行業,隨之各種工商行社相繼而生,錢庄、當鋪、糧店、馬車店、毛毯社、魯班社、老君社,蒙商開的專做蒙古地區生意的也叫拉駱駝走草地等行社。因此這里成為了牲畜、皮毛、糧食的集散地,是烏蘭察布市地區最早的集鎮之一。
隆盛庄轄地面積440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29188人,有漢、蒙、回、滿12種民族。鎮區域內共有六條大街,42條小巷,鎮內現在還保存有古店鋪、古門閣、古寺廟,其中清真寺建於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已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較完整的院落有蘆家大院、段家大院等,主骨保持完好,規模面積為7206平方米,至今還保留有石雕、石門蹲、石栓馬樁,院內古建築青磚筒瓦,磚雕、木雕古樸雅趣既展現著當時商人們的經濟實力,又內蘊著傳統的禮教與民俗風情。隆盛庄的傳統文化豐富,「正月十五元宵日」、「三官社」、「民間社火」活動,二月二舞龍燈、耍旱船、四美庄「四腳龍舞」民間舞蹈,四月八(奶奶廟會),六月二十四傳統古廟會,其中傳統古廟會已於2007年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烽火台、摩崖石刻、回民義墳、缸房、蘆家大院、丁四東西大店、東四合壁東洋大門樓、漢代墓葬九處古建築、古遺址等九處古建築已列為我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2月,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印發的《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建村[2012]125號)文件中隆盛庄鎮被列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豐鎮市為科學合理地做好規劃與布局,委託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對隆盛庄進行歷史文化古鎮保護規劃編制工。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沒有詳細的記載古墓,但你可以看看它的歷史!
7. 我國近年5大考古發現有哪些
20世紀中國考古領抄域有許多重大襲發現。這里主要是廣義上的考古發現。1925年王國維在題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發見之新學問》的講演中,集中介紹了前所未見的五項重大發現———即殷墟甲骨、塞上簡牘、敦煌遺書、大庫檔案、少數民族古文字。筆者認為,從今天來看,這個總結仍有現實意義,因為後來考古上的大的發現基本上是在這五個方面的基礎上展開的。
8. 近兩年重大考古發現有哪些
其實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9. 易縣後山奶奶廟白師傅殿
易縣後山奶奶廟是為紀念後山奶奶而在河北易縣後山所修建的一所廟宇,當地有多關於後山奶奶救助少年時代光武皇帝劉秀的傳說,已經把後山奶奶神化,每年陰歷三月十五,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來到後山廟,祈求後山奶奶的保佑
後山奶奶廟的傳說,有很多.在我們易縣的民間傳說故事中,是這樣;東漢時期,王莽篡權,要斬草除根殺劉秀。王的大軍追趕劉秀。一天中午,到了易州洪懸山處。劉秀已經是走投無路。看到山下有一很破舊的茅草屋。劉秀跑了進去,見只有一白發蒼蒼的老婦人。劉秀急切的喊:「奶奶救我,後面有人要殺我!」。老婦人,一看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急中生智。說:「你趕緊躺在地下,閉眼不要動」,接著老婦人把中午剩下的米飯倒在了劉秀身上。這時,追兵進門了:問:「有一人可能到了你這里,把他交出來。」老婦人說,:沒有。追兵說,怎麼地下有人?老婦人說:「這是我兒子,幾天前就死了,身上已經長蛆了。」追兵也不問也不看了,走了繼續追趕。這樣老婦救了劉秀一命。劉秀當了皇帝以後,為了報老婦之恩,就在易州的洪崖山上建了一座「奶奶廟」,俗稱後山「奶奶廟」。
相傳王莽稱帝時,定興縣東辛告村有一個叫張生香的姑娘,自幼父母雙亡,和四位哥哥相依度日。後來大哥不幸病故。三哥跑出去給東家扛長活,在外地娶了嫂子,整年兒不回來。四哥新近給官府抓了丁。唯有二哥在後山學道,好幾年也不見音信。
小姑娘剛長成人,就給當地一位姓郭的官宦人家看中,七十大幾的老爺子,要納人家這個窮家女娃做小房。姑娘當然不幹,她打十五歲上就被逼逃了出來,一路含辛茹苦,走了兩年半,才趕到後山。
後山道觀,天下第一。里邊的男女道士,可不少,四時煙火旺盛異常。張家小姑娘就是奔廟里來的。當她趕到後山,遍訪眾道,也沒打聽見自己的親人。逼得實在想不出法了,就鑽在這個山坳里住了下來。一住就是四十五年,人由黃花少女變成了滿頭白發的老奶奶。
張生香常年靠打柴紡線為生。據說她留下的那架石紡車,就是附近村裡一個善良小石匠在她年輕時送的,另外,她還不辭辛勞,把柴枝背到五十里遠的易州城裡去換燒餅。石棚兩邊那半畝園子也是她用勤勞的雙手辛苦開墾的。
老奶奶一生經歷坎坷,為人剛強,見了窮人肯幫忙,見了富人,躲著走,潔身自好。因為她年輕時在定興干過三年長工,所以那一帶人親切地喊她為香姑。又因她晚年救過劉秀,所以在這一帶威信極高。當她六十過世後,人們都很懷念她。農歷三月十五傳為香姑的生日,所以每到三月十五這天,九省十八縣的人們,就扶老攜幼,成群結隊上山參拜,一是為趕九玄廟會,二是為了緬懷後山奶奶。
河北省易縣後山位於易縣城北15公里的洪崖山上。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180公里,距石家莊240公里。山上有年代久遠的古廟群,主廟為「後土皇帝廟」,俗稱「後山廟」或「後山奶奶廟」。相傳:傳說在東漢時期,皇帝劉秀兵敗時曾逃到這里,藏在廟中,「奶奶」(西王母)在劉秀的臉上噴了些米飯和長尾巴蛆,使劉秀看上去如死人一般。王莽的追兵追到廟里,見劉秀的「死屍」躺在地上,且已生了蛆,就放心地走了。劉秀因此而脫臉。劉秀登基做皇帝後,封老奶奶為「承天效法,後土皇帝」,並撥重金建廟塑金身以供祭祀 。文革前,僅山上就有廟32座,除「後土皇帝廟」外,還有玉皇大帝廟、拜猿殿、軒轅黃帝廟 、太陽殿 、侯爺殿等 。加上後山周圍的其它廟宇,有六、七十座之多 。如縣城北覺山坡上的「覺山寺」、「後土行宮」,豹泉及其附近的上 、中 、下三個雲居寺,淶水縣樂坪的伶倫祠,狼牙山北支蠶姑坨上的「蠶姑聖母祠」等 。後山奶奶信仰在這一帶很盛行。包括北京地區,比如房山區,南尚樂一帶管後山叫西山,和房山毗鄰的涿州市和淶水縣也稱之為西山,而象定興一帶叫北山奶奶,易縣本地稱之為後山。這都是隨自己的方位不同而稱呼也異吧,房山一帶的有些信徒在大年三十都要沖西燒香,嘴裡也念念有詞,大意就是求西山老奶奶保佑之類的話。每年農歷三月初一到十五,有廟會,其間人山人海,此山不要門票,信徒來自好幾個省市自治區,熱鬧非凡。來此山的神職人員有道士,道姑,和尚等。山上供的佛道諸神很多,很有民間信仰的味道。在涿州也有座西山老奶奶廟,叫泰寧宮,屬於河北省道教協會管理。據北京有的信徒說,在定興也有奶奶廟,當地還有看香的,具體情況不太了解。
曾是傳說中黃帝祭祖地的河北易縣後山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的注意,目前已被列為河北省十大重點搶救項目之一,該地發掘和搶救工程正在有序開展。
據專家學者考證,易縣後山是5000年前黃帝部族由西北高原東遷後聚居、生活、發展、祭祀的根據地。史書記載的黃帝大戰於涿鹿之野,就是以這里為中心。其地域北到涿鹿、西到太行,傳說中炎黃大戰、黃帝戰蚩尤、釜山會盟諸侯、黃帝造車、嫘祖養蠶染五色衣、倉頡造字、伶倫制樂器作五律制十二鍾等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一帶,至今這里尚存嫘祖洞、黃帝洞、蠶姑坨、釜山、鍾模坑等傳說遺址。
黃帝統一各部落後,雖建都於今涿鹿縣礬山黃帝城,但後山仍是其近畿和家廟祖祠所在地,並派大臣伶倫護守祭祀。此後夏、商、周三代3000多年,易縣後山一帶一直是炎黃後裔生存發跡之地。由此留下許多傳說,不少村名、地名都與此有關。
據專家介紹,目前在易縣後山留下的70多處古跡廟宇中,最主要的有3處:黃帝廟和黃帝洞、侯王殿、太陽殿。據考證,黃帝廟和黃帝洞是歷代帝王諸侯祭祖的地方,侯王殿是歷代帝王諸侯封禪的地方,太陽廟是歷代帝王諸侯祭天的地方。
專家考證表明,秦漢以前,歷代帝王諸侯都在易縣後山舉行祭天、封禪、祭祖等活動。將祭天、封禪、祭祖活動改在今天的泰山,是從秦始皇登泰山封禪開始的。因此,專家學者認為,易縣後山為「中華第一祖山」,是中華第一座祖廟——黃帝廟所在地,是中華民族融合統一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專家認為,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歷史沿革中,易縣後山文化雖然受到儒、道、佛3種思想的影響,但其主旨仍然是祭祖活動,是追尋史前文明極其珍貴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寶庫,具有重要的保護、開發價值。
易縣後山老奶奶廟真是說什麼的都有啊。據說不到十八歲就不能去,後山老奶奶廟必須連著去三年則靈。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都會人山人海,全國各地的善男信女以及企業老闆、高管都到此地來求老奶奶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