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遺址好處
⑴ 紅色文化的價值功能
發掘和利用紅色文化獨特的價值功能,不僅有利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性,還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產業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歷史印證價值功能。紅色文化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近代中國,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磨難。為拯救國家和人民,無數革命者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斗爭並為之流血犧牲,但都無法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是中國共產黨勇敢地擔負起歷史的重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中國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付出了重大犧牲。僅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記載,為革命犧牲的江西籍烈士就達25萬之多。一部紅色文化史忠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歷史,這是其一。其二,紅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諦。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鄧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呈現出勃勃生機。三是弘揚紅色文化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賦予的。傳承紅色文化,解讀革命歷史,有利於幫助人們了解共產黨執政地位的來之不易,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文明傳承價值功能。了解過去,目的是啟迪和指導未來。紅色文化的文明傳承價值功能表現 在:一是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環節。中國共產黨就是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在中國革命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形成了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先進文化——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傳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積淀而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五四」以來形成的紅色文化,它們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正由於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在毛澤東思想之後,又誕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無疑,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傳承性。二是紅色文化提煉和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並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以傳承。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這些精神是紅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勵人們開拓進取、矢志不渝的強大精神支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弘揚這些紅色精神。和平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就是紅色文化得以傳承的體現。深入發掘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現實需要。
政治教育價值功能。紅色文化倡導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傳播其理念、彰顯其精神有利於紅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紅色文化是開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載體。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堂傳統課都是鮮活的教材,都折射著革命先輩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用鮮活的歷史告訴青少年,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建立在他們對祖國深厚的愛之上。一個人對祖國愛得越深,歷史的責任感就越強烈,人生目標就越明確,人生信念就越堅定。古往今來,彪炳史冊的無一不是忠誠的愛國者。紅色資源正是彰顯革命歷史的新平台、新課堂,其感召力是學校和書本不可比擬的。二是紅色文化形式的多樣化,使人們在寓教於樂中受到潤物細無聲的熏陶。近 年來興起的紅色旅遊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們對那段紅色年代充滿嚮往之外,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人們熱愛一切美好的東西,敬仰那些為理想信念不惜犧牲生命的人。人們在紅色旅遊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國山河是美的,紅色熱土承載的紅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區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和古樸淳厚的民俗民風,使旅遊者在愉悅中感受山河之美,體驗華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連天斗爭歲月的艱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從而主動地、真誠地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過紅色旅遊這一時尚方式將歷史知識、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傳輸給大眾,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濟開發價值功能。文化產業在現代經濟結構中已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而紅色文化則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革命老區保留下來的遺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發展紅色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革命老區多處於山區,風景優美、生態宜人,把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和古跡文化結合起來,寓思想教育於文化娛樂和觀光游覽中,既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又有利於把紅色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從而推動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近 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把江西建設成為紅色旅遊強省和旅遊產業大省,通過舉辦一年一屆的紅博會,全面展示江西的旅遊精粹,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紅色旅遊已成為推動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紅色文化的發展創新對於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⑵ 井岡山革命遺址的歷史價值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領導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回命根據答地。它的建立,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被譽為「革命搖籃」、「天下第一山」,已成為游覽、瞻仰、參觀、學習的聖地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
井岡山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遺跡100多處(其中26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是中國共產黨永遠的精神家園。先後被列為「首批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十佳基地」、「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⑶ 參觀革命英雄紀念館的意義
回顧革命歷史的紀念碑,繼承創新的崇高精神,通過參觀革命烈士陵園,觀看革命英雄的英專雄人物,屬激發志願者對中國革命歷史的認同感,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值。
繼承和學習不怕苦難和奉獻精神的革命英雄和英雄的革命精神;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和英雄的精神;革命英雄和英雄不追求奉獻精神和奉獻精神。
(3)革命遺址好處擴展閱讀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92號,佔地18萬平方米,是解放後為紀念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犧牲的烈士於1954年修建的紀念性公園。
陵園主體有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形的封土。現有景點和游樂場所16處,集紀念、科普於一園。墓道兩旁有20個大花壇,四季鮮花不斷;墓上密鋪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園東部有中朝人民血誼亭和中蘇人民血誼亭。園中人工湖還有湖心紀念亭,橫匾上書 「血祭軒轅」,為董必武所題。
⑷ 瑞金革命遺址有何意義
瑞金是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首府源,瑞金縣境留內有諸多革命遺址,主要分布在葉坪村、沙洲壩、雲石山等地。 1931年9月28日,毛澤東和朱德指揮根據地軍民粉碎了敵人第一、二、三次「圍剿」,在葉坪村建立、發展和鞏固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7-20日,在此召開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了《憲法大綱》、《勞動法》、《土地法》及經濟政策等重要決議,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毛澤東為主席。
求採納
⑸ 什麼事革命革命的利弊
革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革命指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引起事物回從舊質變為新質的飛躍。從狹義上答講,革命主要是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具體為:
1.革命是一種實現正義和恢復秩序的行為。
2.革命是一種權力轉移的方法。
3.革命是一種發泄不滿和改變現狀的途徑。
4、革命是一種實現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
5、革命是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
6,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
7,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動。
革命的利就是為了人類世界人人安寧幸福平等,不僅在物質上,還要在精神上。也就是說,革命是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對一個不公平的制度的反抗。 革命的弊就是個人類社會帶來了災難,讓親人流離失所,家不是成家,國不是國。踐踏了人類幾千年來的的文明,使國家的經濟發展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給社會帶來一片混亂等
⑹ 革命的作用
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以辛亥革命為例,作為中國社專會進程中劃時代意義屬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起點,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可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三方面。
在政治上,辛亥革命在反封建統治的同時,破天荒第一次要求建立一個嶄新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把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並舉。宣告封建君主專制的結束,同時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
⑺ 保護抗戰遺址有什麼意義
保護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重要意義 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抗戰歷史的載體, 承擔著喚起民族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搶救、修復、保護、研究、利用有價值的抗戰遺址, 既是給後人留下豐富生動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向世界宣傳中國的抗日戰 爭、加強與國際開展此方面交流合作的需要。
(一)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抗戰精神的載體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有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樞紐。 在 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御外侮, 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不僅反映了中 國人民抗日斗爭的重要歷史, 承載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 識,更體現了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 神家園。
(二)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 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以其直觀的物質形態,展示了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歷史。 無論是盧溝橋上的彈痕,還是松山戰役布滿彈片的古樹都是中華民族 14 年抗戰 歷史的生動反映。 通過對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參觀及憑吊,不僅使廣大人民群眾 一次重溫抗戰歷史的過程, 更是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喝革命傳統教 育的最佳教科書。
(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的有力武器 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尤其是最近一段時期,日本當權者喝右翼勢力否認 侵華戰爭罪行的聲音甚囂塵上, 這種否認歷史史實、美化侵略罪行的行為不僅是 對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的粗暴踐踏,更是對二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公然挑釁。盧溝 橋石獅身上的斑駁彈痕、 「萬人坑」中屈死同胞的遺骸、七三一舊址的試驗場所 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正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 加強對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喝利用, 不僅是對抗戰歷史及抗戰英烈的紀 念與緬懷,更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獲得警示與啟迪, 從而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激勵喝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 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奮斗。
⑻ 去參觀革命遺址有什麼好處
這有什麼視野好開闊的,不知道你們去參觀收錢嗎,要是收錢的話,只能是肥了他人瘦了自己,不收錢的話還好,我這不是貶低你們的這個活動,好處是有,可以讓你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就是不知道這些歷史還有多少是真的,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現在不是說什麼共同抗日的那段時期,國M黨是主力嗎,可是咱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對此描寫的很少,我就知道幾個有名的,台兒庄,兩個張自忠,還有什麼都忘了,別的好處也有啊,去了可以看看當年的那些東西到底有多麼的.....想不起來詞形容了,簡朴?額,貌似現代社會浪費的很嚴重;艱苦卓絕?好像現在沒有再讓你艱苦卓絕的條件了。也許可以增加一下茶餘飯後的談資,比如今天我去了某某革命遺址,那裡怎麼怎麼樣,有什麼什麼東西,別的好處還真想不起來。我還真想起來一個,就是吃飽了運動一下,有助於身體健康,免的撐到。換成是我,沒有必要的話,堅決不去,簡直是浪費時間,那些東西,在書本上了解的已經夠用的了,有那時間,還不如做些有利的事情,比如專業上的東西,也能為將來的畢業打好基礎,起碼弄個證,出去混社會的時候也能用來敲門啊,雖然我說的很現實,但現實就是這樣的
⑼ 保護抗戰遺址有什麼重要意義
保護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重要意義
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抗戰歷史的載體,承擔著喚起民族記憶、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搶救、修復、保護、研究、利用有價值的抗戰遺址,既是給後人留下豐富生動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向世界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加強與國際開展此方面交流合作的需要。
(一)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抗戰精神的載體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有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樞紐。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御外侮,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不僅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重要歷史,承載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更體現了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
抗戰歷史遺址遺跡以其直觀的物質形態,展示了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歷史。無論是盧溝橋上的彈痕,還是松山戰役布滿彈片的古樹都是中華民族14年抗戰歷史的生動反映。通過對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參觀及憑吊,不僅使廣大人民群眾一次重溫抗戰歷史的過程,更是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喝革命傳統教育的最佳教科書。
(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的有力武器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最近一段時期,日本當權者喝右翼勢力否認侵華戰爭罪行的聲音甚囂塵上,這種否認歷史史實、美化侵略罪行的行為不僅是對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的粗暴踐踏,更是對二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公然挑釁。盧溝橋石獅身上的斑駁彈痕、「萬人坑」中屈死同胞的遺骸、七三一舊址的試驗場所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正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
加強對抗戰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喝利用,不僅是對抗戰歷史及抗戰英烈的紀念與緬懷,更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獲得警示與啟迪,從而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激勵喝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而奮斗。
⑽ 革命時期建立的根據地有什麼作用
根據地一般是指軍事指揮的中心地。 近代中國革命,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後,部隊沒有根據地,只能是不停地轉移撤退。毛澤東秋收暴動成功後,在井岡山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
作用:
創建武裝的革命根據地,是毛主席提出的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戰略思想。在黨的領導下,在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地區,依靠主力部隊,發動農民群眾,實行土地革命,組織民主政權,建立人民武裝,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和全國勝利,這是中國革命所走過的勝利通路,也是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徵。
中國革命戰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強大的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反動同盟軍,長期地佔據著中國的中心城市,建立了極端野蠻的反革命軍事專政,控制著交通干線,剝奪了人民的一切權力。如果革命的隊伍不願意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妥協,而要堅持地奮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隊伍要准備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並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積強大的敵人決戰,那就必須把落後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藉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凶惡敵人,藉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奪取革命的全部勝利。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進一步強調指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它是人民軍隊「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託」。實踐說明:革命根據地是進行人民戰爭的戰略基地和重要依託。有了根據地,我們的軍隊就有一個可靠的基地來進行訓練和備戰;就有一個鞏固的後方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資源;就有一個良好的戰場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有了根據地,就能夠充分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領導人民群眾為自己的解放而進行各方面的斗爭,通過這些斗爭,積極地支持和配合革命戰爭,制勝敵人。
打仗要有可靠的後方,奪取戰爭的勝利離不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