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李遺址
① 34個省級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天津市 津 天津
上海市 滬 上海
重慶市 渝 重慶
河北省 冀 石家莊
河南省 豫 鄭州
湖北省 鄂 武漢
湖南省 湘 長沙
江蘇省 蘇 南京
江西省 贛 南昌
遼寧省 遼 沈陽
吉林省 吉 長春
黑龍江省黑 哈爾濱
陝西省 陝/秦 西安
山西省 晉 太原
山東省 魯 濟南
四川省 川/蜀 成都
青海省 青 西寧
安徽省 皖 合肥
海南省 瓊 海口
廣東省 粵 廣州
貴州省 貴/黔 貴陽
浙江省 浙 杭州
福建省 閩 福州
台灣省 台 台北
甘肅省 甘/隴 蘭州
雲南省 雲/滇 昆明
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銀川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南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
內蒙古自治區 蒙 呼和浩特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澳門
(1)灣李遺址擴展閱讀:
簡稱的由來
北京市簡稱:京,由來: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中華民國時期稱為北平,後復稱北京。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天津市簡稱:津,由來:元以前,天津稱為直沽。明永樂二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1965年與河北省合並,1967年,天津恢復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上海市簡稱:滬或申,由來: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滬」,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重慶市簡稱:渝,別稱:巴,由來: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
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為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河北省簡稱:冀,由來:戰國時,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為河北。 漢代,河北屬幽州、冀州。唐設河北道。轄區與今有出入。1928年設河北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為河北省。河北省,古屬冀州、直隸, 簡稱「冀」。
河南省簡稱:豫,由來:古稱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漢設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設河南省。轄區相當於《禹貢》中的豫州,故簡稱「豫」。
山西省簡稱:晉,由來: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分晉國,因而又稱「三晉」。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蒙,由來: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清朝將蒙古地區分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
1921年外蒙古宣布脫離中華民國獨立,內蒙古仍屬中華民國管轄。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取全稱中的「內蒙古」三字作為簡稱。
遼寧省簡稱:遼,由來: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清末,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吉林省簡稱:吉,由來:吉林一名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將軍。1907年將其轄區改稱吉林省,沿用至今。取全稱中的「吉」字作為簡稱。
黑龍江省簡稱:黑,由來:1671年為抵禦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舊城),設置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為黑龍江省,沿用至今。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簡稱。
江蘇省簡稱:蘇,由來:清朝設江蘇省,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為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