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陽古城遺址
⑴ 中國各地古墓遺址
4.1 古文化遺址4.1.1 窯鋪崗窯址名稱:窯鋪崗窯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唐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簡介:窯鋪崗窯址位於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據當地群眾反映,當地古代異常繁榮,一說叫錦溪鎮,又說叫興安鎮,只是在黃巢起兵後,因戰亂而蕭條衰敗,這一帶有古窯址二十一處。李家村旁的丘地上發現的呈龍窯型,發現大量碎碗片與次品碗。同時還發現殘破小高頸青瓷罐一隻,園口鼓腹四系罐一隻,殘破窯具等。秞不及底,呈蟹殼青色,碗中都有五個支點的痕跡。經省文博專家鑒定為晚唐瓷窯。4.1.2 霄沖山遺址名稱:霄沖山遺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2004年12月27日時代:商周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簡介:霄沖山遺址位於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面積約50多畝,山上栽滿了梨樹等果樹,霄沖山下面有一口大水塘。在霄沖山發現了許多陶片,有籃紋、方格紋、繩紋、曲折紋等,該遺址屬商周文化遺址。4.1.3 象山書院名 稱:象山書院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南宋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第一中學簡 介:象山書院舊址在上清鎮東十里許的應天山。據《貴溪縣志》記載:宋淳熙中(1174—1189)彭世昌與侍郎張運之侄伯強行已等開山結廬,延青田陸子講學,以山形如象,更名象山,齋日:象山精舍,自號象山翁。紹定五年(1232),江東提刑袁廣微以山間不近通道,改建三峰山下之徐岩,具以本未上於朝,有詔賜額「象山書院」。此後,三峰山下的象山書院多次進行修建,並在城內梅花墩和掛榜山建過象山書院,至清末,又在三峰下進行了重新修建,其規制為:講堂五間、文昌官三間,山長居所三間,學員居所三棟15間,象山祠一座10間,文峰塔一座,藏室一座在山岩。現應天山象山書院房舍已盪然無存,遺址難辨。三峰山下的石壁上尚存鐫刻的「象山書院」四個大字,字體為楷書,每字一米見方,山下僅存山岩藏室一座。解放以後。三峰山下象山書院的舊址上已改建為貴溪第一中學。4.1.4路水坑古城牆名 稱:路水坑古城牆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清代類 別: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簡 介:路水坑古城牆位於本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的深山密林中。有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道沿著小溪曲徑通達。路水坑古城牆用大塊鵝卵石鋪成,堅固結實。長59米,高4米,厚:頂部1米,底部1.5米,中段有一門,高2米,闊1.5米,上端為拱形,如城門。由於城牆修築在兩座高山的陡壁懸崖之間,有一人防守,萬夫莫開之勢。古城牆里50米處有屋基一處,包括圍牆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似為防守人員居住,再進去3華里,有殘存屋基10多處。《貴溪縣志》無路水坑石城牆記載,在對當地群眾進行調查中,有兩種說法:一說這里是唐王躲番處;二是躲「兩兵」(外國侵略者)而修築的,據此,路水坑古城牆有可能是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1645)或唐王朱聿粵(年號紹武—1646年)而築,也有可能是近代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為防止外國侵略者而築。4.1.5 皮子嶺商代遺址名 稱:皮子嶺商代遺址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商代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簡 介:遺址位於本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一帶。東西走向,寬約2華里,長5公里,這里屬丘陵地帶,坡緩,向陽,近信江河。由於雨水沖刷,1979年1月,毛爐大隊護林員阮從光發現了暴露地面的石器,後經文物人員考察,在這五平方公里的地帶,共獲取石予8件,石鏃30件,石刀6件,穿孔石刀9件,石斧6件,有肩石斧6件,石錛2件,在這67件文物中,除6件石鏃完好無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這些石器磨製精細,經考察屬商代遺址,由此可以推知認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這一帶勞動、守獵、繁衍、生息。該遺址於一九八六年四月,被貴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4.2 古墓葬4.2.1江汝壁墓名 稱:江汝壁墓級 別:貴溪市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4年4月時 代:明代類 型:古墓葬地 址:貴溪市金屯鎮南坂村簡 介:江汝壁墓座落在本市金屯鎮南坂村委會螃蟹形村西約50米的一座山丘上。據《貴溪縣志·人物》記載:「江汝壁,字懋谷,號貞齋,正德辛已進士,延試二甲一名世宗朝,歷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纂修玉碟,講述太極圖,繼充日講官……,官至詹事府少詹,致仕十有餘年而卒。有《碧洋集》行世。」江汝壁墓建在圓形山包的中央,東南向,兩旁有弧形山嶺,呈螃蟹形。墓外形宏偉,中間有石階通山下,寬5米(現已無存)。兩旁有石俑、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造型逼真,工藝精湛,上述石雕雖歷經風雨,但保存完好。此墓於1985年被盜。另該墓原有「江汝壁之墓」石碑一塊和石香爐一座,也無存。4.2.2 明代夏鼎碑名 稱:明代夏鼎碑級 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八十年代時 代 :明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二月十五日類 型 :古墓葬地 址 :龍虎山上清鎮桂洲村東首簡 介:墓碑坐落在上清鎮東首。碑為漢白玉石刻,碑高3.75米、寬1米、厚0.33米,其中碑頭高0.5米。碑頭有4龍戲珠,明嘉靖十八年(1535)十二月十五日。4.2.3 饒國公吳全節墓名稱:饒國公吳全節墓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元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南面簡介:饒國公吳全節墓位於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村南面。據《縣志》載,宗師吳全節乃元代壽楊村人,博古通今,元成宗時授「法教嗣師」,元順帝時,贈饒國公爵上卿,死後葬十二都山田村,現僅存石人四具(三具無頭),石馬兩樽,墓早年被盜,僅留墓坑一個。4.2.4 大窩象形山明墓群名稱:大窩象形山明墓群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明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簡介:大窩象形山明墓群位於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處,此山原是璜塘姜家村祖墳地,墓群葬於山腰,共有四座墓。第一座為姜明所夫婦合葬墓;第二座為姜石谷夫婦合葬墓;第三座為姜文峰之墓,墓碑刻有「明中憲大夫」;第四座是姜雲木夫婦合葬,墓碑上刻有「明中順大夫」。四墓前後連成一條直線。墓場兩側豎有兩層大石墩,高1.5米,相距40米。姜文峰即薑桂,系明弘治進士,曾任知縣、知府,至浙江左布政。
⑵ 我們在戈壁攤上的一個古代遺址
鎖陽城考古遺址公園原名苦峪城,鎖陽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在甘肅省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里的戈壁灘上,始建於漢,興於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
歷史地位
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西晉為晉昌縣,隋為常樂縣,唐為瓜州郡。後歷經戰亂,明王室閉關後遭廢棄。鎖陽城之名緣於清代民間,因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後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鎖陽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開闊的綠洲,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系的紐帶。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保存規模尤以鎖陽城為最。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內城總面積28萬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敵台、擂台等古代軍事設施。
鎖陽城具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同時,也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遊景點。
1992年,趙朴初先生在鎖陽城參觀考察後,為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深厚文化內涵所感動,欣然提筆寫下了「安西一路樹蔭蔭,留得瓜州作別名;濟潤焦枯生萬物,西來始識雪山尊」的佳句。
在古代河西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活動中,鎖陽城一直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史料稱「鎖陽城及其周圍分布的6處漢唐古城,其形制之復雜,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遺存之豐富,為國內罕見。」
於是,在旌旗獵獵、戰馬嘶鳴中,這座古老的城池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串串朝代更迭的印記,也記錄了一幕幕風雲際會背後的脈脈溫情。
歷史變遷
瓜州鎖陽城遺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是歷代各民族輪番上演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距今雖有1380餘年的歷史,但該城址及其周邊地區是集古文化遺存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匯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墾區等多種文化遺存,其文化面貌的多樣性和復雜豐富的內涵為國內罕見。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遺址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安西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的郡城遺址。
據史料記載,鎖陽城始建於漢,興於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唐為瓜州郡。後歷經戰亂,明王室閉關後遭廢棄。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城東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築,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齊地排列於一條線上。鎖陽城之名緣於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後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武德五年(62)設立瓜州,安史之亂後,吐蕃侵佔河西一帶,瓜州於大歷十一年(776)陷落。後歷經唐末、五代、宋初的曹氏及張氏歸義軍時期,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佔領此地,仍名瓜州。西夏亡,州廢;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統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衛於此。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繕。明末城廢。
古代鎖陽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開闊的綠洲,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系的紐帶。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保存規模尤以鎖陽城為最。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內城總面積28萬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敵台、擂台等古代軍事設施。有專家認為,鎖陽城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遊景點。」
歷史傳說
此城其所以改名為鎖陽城,是因為有一段傳說:唐代名將薛仁貴奉命西征,一路順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後,中了埋伏,被哈密國元帥蘇寶同圍困在城中。唐軍雖然多次沖擊,仍然沖不出重圍,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過去了,城中糧草快要斷絕,老將程咬金殺開一條血路去長安搬救兵,薛仁貴召將士節衣縮食,並親自帶人挖草根樹皮充飢,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貴發現城周圍田地里生長的一種植物和紅蘿卜一樣,名叫鎖陽,可以食用,便命令將士挖出來充飢,這里遍地都有鎖陽,將士們挖吃鎖陽一直堅持到程咬金救兵到來。以後為紀念鎖陽解救全軍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為鎖陽城。
鎖陽城的具體築城年代從現有資料無從考證,但從城中發掘出的開元通寶等唐代器物和城外白塔下挖出的唐碑斷定,城的始築年代當不晚於盛唐。據文物部門考證,鎖陽城就是唐代瓜州的治所晉昌縣城。鎖陽城遺址內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他建築物遺跡,陶片、銅幣隨處可見。鎖陽城周圍漢唐時期的古渠道分南、北、中三條主渠,東西貫通,南北相連,總長度達百餘公里,其間,支渠、毛渠、斗渠及古農墾區大片棄耕地交錯相連,如今仍依稀可辨。
鎖陽城具有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它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隋唐時期的軍事、農業、城市形制以及當地的生態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鎖陽城周邊分布的古墓葬東西綿延數十公里,現已查明的漢、唐、魏、晉時期古墓葬約四千餘座,是河西地區規模最大、最為集中、最為豐富的古墓區之一。目前,沒有進行過正規的勘探發掘。僅從1992年被盜掘後的鎖陽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馬、駝、俑、鎮墓獸及墓室畫像磚、地磚等判斷,其製作工藝精美絕倫,屬河西地區少見。
⑶ 萊陽的歷史沿革
萊陽,夏時為萊夷地;商時為萊國地;西周時為萊侯國地;東周及秦為齊郡東境回,西漢時為挺、鄒答盧、昌陽、長廣、觀陽縣治之地於舊萊陽境內。公元277年觀陽、昌陽並入長廣;公元298年(晉元康八年)復置昌陽縣(其址在今境內昌山村南),公元650年昌陽城被水淹沒,遷縣治於萊陽城址,置城已1355年之久,公元923年唐庄宗李存勖為避祖名國昌,改昌陽為萊陽(即在萊山之陽,萊山為旌旗山的古名)。
西漢時設昌陽縣,後唐改為萊陽。新中國建立後,曾為萊陽專署機關所在地。
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萊,並在萊西城區古城一帶修建起一座新城池,以取代萊國對膠東地區的統治。
1950年建立萊陽專區。
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
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
1987年2月20日,撤銷萊陽縣設立萊陽市。
⑷ 昌邑歷史
一、歷史沿革
昌邑市歷史悠久,據北孟千戈庄出土的黑陶片鑒定,屬龍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據載夏禹分天下為九州始,此地即屬青州,春秋設城邑。屬紀國,齊師滅紀,改稱都昌,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安鄉置昌邑。金代昌邑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濰州。明洪武九年,改屬萊州府,洪武十年並入濰縣。1941年,昌邑縣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1945年日軍投降,分置昌邑、昌南兩縣屬膠東區西海專區,1950年改屬昌濰專區,1983年屬濰坊市。
二、文物古跡
(一)古文化遺址
1、千戈庄龍山文化遺址 位於現北孟鄉千戈庄西南50米處,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內涵不太豐富,暴露較少,曾出土素麵加沙黑陶器殘片。
2、石埠西村商周遺址 位於現石埠鎮西村西50米牛頭埠南坡,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文化層厚1.5米。內涵豐富,有大量的陶片和獸骨,上周時代的繩紋器物殘片多有出土。1981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呂山周代遺址 位於飲馬鎮山陽村北(西距濰河約1000米),整個遺址坐落在呂山西南坡上,西北東南向,長300餘米,寬200餘米,陶片暴露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標本,現藏市圖書館。
(二)古城遺址
1、故城遺址 位於龍池鄉利漁村東南方約2000米處,南北寬200餘米,東西長300餘米,古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餘米,被利漁村民拓為耕地。遺址有許多被鹽鹼腐蝕的陶片,紋飾難辨。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密鄉故城遺址 位於圍子鎮古城村。故城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後群眾用土將四周原有城牆殘基取平,但遺跡尚存。西牆北端,開挖了1條寬20餘米、深2米的南北大溝,暴露出許多磚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壘成,現已淤平。遺址出土文物有:卷雲紋瓦當、"齊化法"刀幣、銅戈、銅鏃等。
3、都昌故城遺址 位於今昌邑市第一中學、昌邑師范、市人民醫院、市檢察院駐地,北城牆在現檢察院北側,南城牆在市人民醫院南端,東與西關相鄰,西與劉家辛戈毗連,東西300餘米,南北400餘米,昌邑一中基建時出土許多漢代陶器,現藏市圖書館。昌邑師范南側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館基建,挖出漢代陶片及卷雲紋瓦當若干。 4、膠陽故城遺址 西漢時為膠陽候國,位於塔爾堡鎮高陽村。遺址南北長45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高陽村座落其上。城址破壞嚴重,面貌全非,在該城內只能發現漢代的磚瓦殘片。
(三)古墓葬
1、埠頭戰國墓 位於現石埠鎮埠頭村北100米的土埠頂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徑約22米。墓室為土穴,內有積石,穴長寬各約3米。1977年,從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銅敦一件,玉璧殘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環兩個,瑪瑙環、玉環各一件,銅帶勾一件,骨器兩件。這是戰國時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陽候墓 位於塔爾堡鎮高陽村西南約1000米處,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約10米,"文革"期間將封土取平,現可辨墓道口痕跡。此冢即高陽候孫並之墓。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固王冢墓群 位於雙台湘南興福、北興福村西,虞河東岸。原有墓葬九座,稱為"九頂蓮花冢",並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蓋墊冢子、半邊冢、東高廟、西高廟、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難斷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仙姑冢與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與銅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環、雞形器、鳥形器等,全為泥制灰陶,造型生動;銅器有印章、洗、帶勾、勺、駑機等,非常精緻,其中銅印為方形長、寬、高均為2.3厘米,上有四個篆字"劉小字印",頂有橋式鈕。根據出土文物鑒定為東漢墓葬。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大埠漢墓 位於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畫像石2塊,長1.1米,寬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這是一座東漢墓葬。
5、林家埠漢墓 位於石埠鎮林家埠村南150米處,墓葬封土高約3米,底徑約7米。1975年在墓南側開挖排水溝時,發現銅壺1件,重15公斤,還有瓷壺2件,現已不存。根據出土文物鑒定為漢代墓葬。
6、黃福墓 位於都昌鎮黃家辛戈村西北,昌邑縣印刷廠東,墓室為石頭結構。原有封土高約10米,四周圍有磚牆,院門向東,並有台階數級可攀。院內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楊士奇所撰墓碑兩塊,墓道兩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馬,為明代御葬,抗日戰爭期間,墓室被盜,"文化大革命"期間,圍牆被拆,石人、石馬被砸。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黃元御墓 位於都昌鎮黃家辛戈村南300米處,風土高1.5米,底徑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文物
銅器有:"五銖"錢范,膠西候印,"O"幣,刀幣,"銅仿壺"與"半兩銅錢"等。工藝美術有:玉璧,木雕水牛牧童,"思我良朋"畫卷。
⑸ 昌國故城的人文歷史
?昌國故城相傳是商代諸侯逢伯的封地,見元代於欽編纂的《齊乘》的記載:「般陽郡東回北四十里有逢答陵故城,商諸侯逢伯始封於此」
戰國時燕將樂毅伐齊勝後,被封為昌國君,即此。自漢至北魏,皆於此置昌國縣,至隋而昌國之名不見於史。?
清代《淄川縣志》記載了清人高肇翰《昌國城懷古》詩二首:
茅屋蕭蕭只數楹,村名仍是古城名。
繅車聲里人閑聚,指點山河說樂生。
十二山河已破殘,古城渺渺卻安全。
若還龍軸人多智,未必將軍惜彈冠。
⑹ 萊西在戰國時期叫什麼名
萊西這個地方曾有個萊子國,建立於夏朝,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後劃入齊國的『即墨』,整個膠東地區都歸即墨管轄
⑺ 萊西萊陽萊州,這三個地方有什麼淵源
你好
這是因為萊西、萊陽、萊州這三個地方的現轄區范圍在商、周時期同屬「萊子國」
1.萊子國後被齊國所滅,齊侯滅萊時,於今周格庄鄉築古城為「萊西」
2.萊州的來源更長一些,東晉時期曾經的東萊郡就是現在的萊州
3.至於萊陽的由來:西漢時為挺、鄒盧、昌陽、長廣、觀陽縣治之地;277年,觀陽、昌陽並入長廣;298年(晉元康八年)復置昌陽縣(其城址在今境內昌山村南);五代後唐諱昌,改萊陽縣。
詳見三地網路中三地的「歷史沿革」:
萊州:
http://ke..com/view/9494.html?wtp=tt
萊陽:
http://ke..com/view/66227.html?wtp=tt#11
萊西:
http://ke..com/view/133197.htm
⑻ 榆林周圍哪裡有遺址,古鎮古城都成,是荒廢的遺址,遍地有殘破的磚瓦嗎,詳細點
陝西榆林
榆林鎮北台遺址:
鎮北台位於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距離紅石峽僅2公里,距離榆林市區僅7公里,所以兩地可以放在同一個上午或者下午游覽。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台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佔地面積5056平方米。台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台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t望口,各層垛口內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列,乃當年守台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緊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 鎮北台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一台」的稱號,屬於萬里長城防禦體系之一的觀察所,是明長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可以想見它的雄偉了。登上鎮北台台頂,可以欣賞方圓幾十里內的塞外風光,沙漠、戈壁、草灘、黃河以及三北防護林,也可以看到距離它不遠的紅石峽。鎮北台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之一,是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之一,有「天下第一台」之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紅石峽: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位於陝西榆林北3公里處。紅石峽紅岩對峙,楊柳成蔭,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不息,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
關於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這一帶歸西夏國管。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湧出南 紅石峽風光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於此。」現碑已毀。
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餘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准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稱「新順王」在西安建大順國後,遂命人在這里修建了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李自成行宮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後,其侄李過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宮依山據險,前後2層90級台階,將秀麗別致的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閣聯結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巔。在山頂一塊空闊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麗的啟祥殿和兆慶宮。其建築雄奇挺拔,氣勢壯觀。
李自成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別致,主要建築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玉皇閣、慶祥殿和北慶宮等,是陝北別具一格的宮殿園林旅遊區。
李自成行宮內還設有米脂婦女革命史跡展。
統萬城遺址:
統萬城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陝北邊境納林河南,無定河北岸原頭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09度9分,北緯37度59分之間,城址內外被流沙所淹,周圍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內城構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西城中間由一道牆分開。外廓城周長約4696米,東西周長2566米,面積0.3985平方公里,西城周長2470米,面積0.3813平方公里。
統萬城是北朝十六國之一「夏」的國都。建於公元413年,毀棄於公元994年。
公元407年,匈奴族鐵弗部首領赫連連勃勃於晉義熙三年(407),自稱天王,大單元龍升元年,設置百官,國號大夏,雄踞朔北大漠。義熙九(413)任命工巧殘忍的叱干阿利為將作大匠,征發嶺北各族人民十萬眾於朔方水以北,黑水之南營築都城,取名「統萬」寓「統一天下,君臨萬幫」之意。427年,魏世祖滅赫連昌,夏亡。魏設統萬鎮。487年(太和十一年)置夏州,以統萬城為夏州治所。
隋時統萬城屬朔方郡管轄,大業(605---617)末年賊帥梁師都竊據統萬城,登皇帝位國號梁。唐貞觀二年(682)破梁師都,長澤四縣。五代及北宋時期,黨項羌聚居於這一帶,經常與北宋磨擦沖突,公元994年,宋廷為移民。從此,統萬城夷為廢墟。
統萬城作為夏國都的歷史僅15年,而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歷史卻有600多年。
我國古代都城大多為後代建築或現代市都市蓋壓或為古代治者改建。宋太宗統萬城「深在沙漠」為名,下令毀城移民後,統萬城便在浩潮的毛烏素沙漠中沉睡了八、九百年。加之營建該城的將作大匠叱干阿利,馭工嚴酷,質量要求極高。據赫連勃勃命人刻石頌功的碑文可知,統萬城的形勝險固,可與秦都咸陽、東周洛陽城媲美。城垣如同石頭一樣堅硬,還建有祖廟、明堂、社稷等祭祀設施,至於該城的「崇台秘室」,通房連閣之屬,更是其他各城少見的。因此,這座歷史上匈奴族所建的都城,在地處塞北,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靖邊紅墩界鄉白城則奇跡般地保存下來了。
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匈奴族留在人類長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遺址,後來又是黨項羌等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地。這座統遺址對於研究我國北方少數和民族史,各民族關系史,古代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城市建築以及地理變遷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價值。
統萬城遺址代表性遺跡有:外廓城城垣;東、西兩城城垣;隅墩、馬面、角樓基座、地面台基、宮殿遺跡,馬面內倉庫建築等。
城址內遺物相當豐富,上至漢唐,下迄唐宋文物均有發現。歷次調查發現的文物有:銅印:駙馬都尉印、「西部尉印」、「文房之印」;肖形印多件,有龜形、葫蘆形、壺形等。銅佛像三件,銅鏡三件,銅錢數枚。石雕藝術品:有圓雕石鳥、石龜座、石武士、石燈等。石殘碑一塊,瓷燈二件,瓷獅一件,瓷痰盂一件。建築材料有:花方磚、條磚,「永隆」瓦當,蓮花瓦當、獸面瓦當、蟬紋瓦當陶范、琉璃滴水,壁畫殘片。日常生活用品有陶撲滿、陶拍等。
西城南垣第一號馬面內的倉儲遺址出土有大量植物標本,種類達十餘種,除常見於沙區的沙蒿、沙柳、檸條、沙打旺外,更有喬木楊、側柏、松、冷杉、榆、棗、椿、楸等以及高梁。這是當時此地植被豐厚的證明。1996年1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