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分水嶺游記

分水嶺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1-09 11:39:40

Ⅰ 雲夢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大神們幫幫忙

這位朋友:你好!雲夢山好玩的地方——太多了!
麻煩採納,謝謝!

Ⅱ 喀斯特地貌的特徵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間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審議,同意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
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

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岩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並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

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種類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根據不同分類原則,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徵分為:充氣帶喀斯特、淺飽水帶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時期分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現代喀斯特等。還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負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喀斯特地貌有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學理論上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利弊
喀斯特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
1.如有些地區因喀斯特發育使地表嚴重缺水,或在雨季時地表水來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窪地積水成災,影響農業生產;
2.喀斯特洞穴導致壩區、庫區發生滲漏;
3.采礦或開挖隧道時發生涌水;
4.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導致地面的塌陷;
5.路基或鐵路建築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但是,喀斯特區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
1.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運動和貯存的良好場所,可利用洞穴作為地下水庫,進行發電和灌溉;
2.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質良好,宜於灌溉、飲用,且有承壓性,便於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氣體,在醫療上價值很大;
3.喀斯特區的礦產資源較豐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種沉積礦產最為豐富。近年來,隨著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和開采,發現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4.喀斯特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世界和中國的分布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極為零散的地區,如法國的科斯、中國的廣西、美國的肯塔基州等。

中國幾乎各省、自治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總面積約有l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5%。被埋藏於地下的則更為廣泛,有的地區累計厚度可達幾千米。以至上萬米。由此可見,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對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石灰岩連成一片,分布最廣,面積共達55萬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廣西地區出露的面積最大,達12萬平方公里,約占廣西全區總面積的60%。貴州和雲南東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積也約占該地區總酉積的50%。此外,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石灰岩分布。

廣西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是別具特色的,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則分布著連綿成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尖錐狀、寶劍狀、柱狀、塔狀等形態各異、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們站在較高處放眼望去,只見群峰密集,氣勢雄偉,猶如蒼藍色的石頭森林。它們縱橫連綿達數百公里,而且各個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構成了一個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的峰頂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間密布著一個個深達200~400米、直徑不過100~200米的封閉小窪地。從廣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態呈有規律的變化:峰頂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漸變稀。同時,山間的封閉窪地高程也漸次下降,窪地規模也明顯增大,由數個窪地聯接成串珠狀窪地。

此外。不規則的長條形谷地則逐步過渡為較開闊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稱的桂林—陽朔一帶,就是一種喀斯特強烈發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這里是廣西東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亞熱帶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與廣西相鄰的雲貴高原區喀斯特發育的特點與廣西喀斯特有顯著的差異,其原因是雲貴高原的地質條件比廣西復雜得多,可溶性的碳酸鹽類岩層與非可溶性的砂頁岩、火山岩交互成層,再加上褶皺緊密,斷裂錯綜,因而形成許多獨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點的可溶岩體,而不像廣西那樣是一個連續分布的、褶皺平緩和岩性比較單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體。在黔南、黔西南和滇東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積連續分布的碳酸鹽類岩層,在幾百萬年前的第三紀也曾發育有熱帶、亞熱帶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紀以後,雲貴高原區地殼大幅度隆起,成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這樣就不再具備廣西那種濕熱的亞熱帶氣候條件,以溶解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遠不如廣西那樣能夠強烈地進行,故其剝蝕作用相對較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渾圓、低緩的特點,溶洞分布也遠不如廣西那樣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遠比廣西的峰林遜色。如今黔西安順的峰林,雲南路南的石林均為第三紀時尚未上升為高原前濕熱氣候條件下的產物,而不是現在涼爽的高原氣候條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國現代喀斯特的發育具有明顯的氣候分帶現象,廣西、貴州南部、湖南南部。雲南東部和緯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區稱為熱帶型,峰林地形是這一類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標志;川東、鄂西山地和貴州高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亞熱帶型,窪地、漏斗、豎井等負地形是本區的主要特徵,江蘇宜興、浙江金華與杭州等地區的溶洞與石灰岩泉也可以歸入這一類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呂梁山區、北京西山、山東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區屬溫帶型,這里現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較微弱,地表水順裂隙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濟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國西部高山區及內陸乾旱區則屬於寒帶型和乾旱型,這里由於晝夜溫度變化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也就不十分明顯了。

對於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國早在16世紀(明朝)就已經開始了,這要比外國早200年左右。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暢游南北名山以後,曾於1637~1639年用兩年的時間遨遊廣西、貴州、雲南,對中國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個地下岩洞,並對石灰岩地區的地貌形態作了詳盡細致而又朴實生動的描述,對它們的成困作了正確的科學解釋。他寫的《徐霞客游記》一書,可說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書。

Ⅲ 名人眼中的《徐霞客游記》

歷朝歷代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的評述

徐霞客及其游記不僅獲得了他同時代人的推崇和贊賞,而且贏得了後人的景仰。
在徐霞客的朋友中,陳繼儒、文震孟、錢謙益、陳函輝、陳仁錫等人無不對徐霞客的旅遊壯舉和游記奇文給予高度評價。
錢謙益對《徐霞客游記》的高度重視和評價前已述及;黃道周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對徐霞客「乃欲搜剔窮真靈,不畏蠼岩不避死」的探險精神贊嘆不已,當他在獄中得到徐霞客長子徐屺送來的游記,則不僅「感激不已」,而且「讀游記知名山幽勝無奇不有,不覺手舞足蹈欣賞無已」;陳函輝《徐霞客墓誌銘》說:「霞客工詩,工古文詞,更長於游記。文湛持、黃石齋兩師津津贊美而霞客自怡笥篋,雅不欲以示人。今散帙遺稿,皆載六合內外事,豈長卿《封禪書》乎?」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陳繼儒的評價。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自稱「清懶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隱逸傳》載,陳眉公自幼穎異,能文章,得到後來任首輔的同郡徐階的器重;為諸生時,與董其昌齊名;當朝宰相王錫爵曾招他與自己的兒子王衡一起讀書;文壇盟主「王世貞」亦雅重之。他在二十九歲時,焚棄儒冠,隱居崑山。顧憲成在東林講學時,「招之,謝弗往」;朝中官員多次舉薦,「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終生杜門著述,閑時與黃冠老衲登山臨水,吟嘯忘返,足跡罕入城市。《明史》認為他「通明高邁」、「志尚高雅」。這樣一位可以薄丞相的名士對小自己二十九歲的一介布衣徐霞客卻禮敬有加,殷勤有加,他說徐霞客「不謁貴,不借郵符,不覬地主金錢,清也;置萬里道途於度外,置七尺形骸於死法外,任也;負笠懸瓢,惟恐駭魚樵而驚猿鳥,和也。吾師乎徐先生也」。正由於對這份「清」、「和」的欣賞,陳眉公為徐霞客寫了許多推薦信,盡量為其西遊提供幫助,而且請求徐霞客「出遊記示我,請為滌耳易腸而讀之」(《答徐霞客》)。
後來的《徐霞客游記》整理者,從不同角度重申或闡釋錢謙益「奇人奇書當流傳不朽」這一看法,對徐霞客及其游記進行熱烈禮贊。清代著名山水詩文作家潘耒傲視千古,對往昔諸名人游記皆不以為然,可是在讀了《徐霞客游記》後卻「遜謝弗如」,在《序》中不但發出「牧齋稱為古今紀游第一,誠然哉」的感嘆,而且進一步強調說:「宇廟間不可無此畸人,竹素中不可無此異書。惜吾衰老,不復能褰裳奮袂,躡其清塵,遂令斯人獨擅奇千古矣。」奚又溥《序》將徐霞客及其游記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相比,說:「先生之游過於子長,先生之才氣,直與子長埒,而即發之於記游,其得山川風雨之助者,固應與子長之《史記》並垂不朽,豈僅補桑《經》酈《注》之所未備耶。」楊名時《序一》以徐霞客的探險喻「學道」,說:「霞客之游也,升降於危崖絕壑,搜索於蛇龍窟宅,亘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學者之於道也,若覃思鼓勇,亦如霞客之於山水,則亦何深之不窮,何遠之不屆?」楊名時《序二》則對《徐霞客游記》的文學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大抵霞客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悶,非有意於描摹點綴,托興抒懷,與古人游記爭文章之工也。然其中所言名山巨浸弘博富麗者,皆高卑定位,動靜變化之常;下至一澗一阿,禽魚草木,亦賢人君子,偃仰棲遲,寤言寫心之境,正昔人所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者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徐霞客游記》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尤其強調其地理學價值:「弘祖耽奇嗜僻,刻意遠游;既銳於搜尋,尤工於摹寫;游記之夥,雖莫過於斯編。雖足跡所經,排日記載,未嘗有意於為文,然以耳目所親,見聞較確。且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詳明,猶為有資考證。是亦山經之別乘,輿紀之外編矣。存茲一體,於地理之學,未嘗無補也。」葉廷甲《序》稱《徐霞客游記》為「千古不易之書」。除了這些整理者之外,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82歲高齡時欣然賦詩盛贊徐霞客的豐功偉業:「霞客乃好奇,足踏天下半。」「曷勿繼遐蹤,探奇盡禹甸,歸補圖經全,供我臥遊遍。」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徐霞客身上體現出來的科學考察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清華園中掀起了一股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記的高潮。
中國古代的學者大多在書齋里皓首窮經,研究學問,徐霞客卻能走出書齋,通過實地考察糾正經書上陳陳相因的錯誤。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對徐霞客這種科學的考察方法和精神推崇有加,他認為徐霞客和宋應星是晚明新風氣下誕生的兩大怪人,留下了兩部怪書,而《徐霞客游記》是「中國實際調查的地理書」中的「第一部」,並強調說:「是以科學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實測為基礎,如霞客者真獨有千古矣。」
新文化運動的骨幹胡適也十分推崇《徐霞客游記》,他不僅建議而且自始至終關心丁文江整理《徐霞客游記》的工作。在《丁在君與徐霞客》一文中,胡適說:「徐霞客在三百年前,為探奇而遠游,為求知而遠游,其精神確是中國近世史上最難得、最可佩的。」
這一時期,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的研究用力最深、貢獻最大的是首任中國地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1887~1936)。丁文江自16歲始留學歐洲10年,歸國後,前輩葉浩吾對他說:「君習地學,且好游,宜讀《徐霞客游記》。徐又君鄉人,表彰亦君輩之責。」他千方百計購得此書,在雲南野外考察時,以《徐霞客游記》與所見所聞對證,「驚嘆先生精力之富,觀察之精,記載之詳且實」。於是,他在梁啟超、齷適、羅叔韞、張菊生等人的幫助之下,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記》,並撰寫《徐霞客年譜》,又集地學界同仁編制《徐霞客旅行線路圖》,還將《徐霞客游記》中的部分精華譯成英文推向世界。丁文江以銳利的地學家的眼光,看到了徐霞客及翼游記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迥異於傳統的新學風,並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當明之末,學者病世儒之陋,舍章句而求實學,故顧亭林、王船山、黃梨洲輩,奮然興起,各自威家,遂開有清朴學之門。然霞客先生生於顧、黃、王諸公之前,而其工作之忠勤,求知之真摯,殆有過之無不及焉,然則先生者,其為朴學之祖歟?」(《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丁文江認為徐霞客是一代新學風的開創和實踐者,是朴學的先驅和近代地理學的先驅。如果說,明清文人評價徐霞客及其游記為奇人奇書,主要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那麼,丁文江對徐霞客的全面推介,尤其是對其實證考察的科學精神的推介,則已上升到理性的層面。這一評價奠定了現代「徐學」的基調。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等倡議召開了紀念徐霞客逝世300周年學術討論會,產生了第一批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記的論文,全方位肯定了徐霞客在地理學上的貢獻及其作為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者的地位。這是徐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紀念大會和學術活動,對日後徐學的深入發展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除了地理學界之外,文學界、政界不少名人也曾給予徐霞客及其游記以高度的重視和評價。青年魯迅曾為自己珍藏的《徐霞客游記》題《跋》,從《跋》中得知,魯迅曾將《徐霞客游記》由原來的八冊重訂為四冊,閱讀過兩遍,並擬以「獨鶴與飛」四字為次。對此,有人認為魯迅是化用蘇軾《後赤壁賦》中「孤鶴掠舟而飛」之典,表明自己如一隻孤鶴與霞客一起神遊祖國山水;也有人認為,魯迅是受徐霞客「我欲倒騎玉龍背,峰顛群鶴共翩翩」等詩句的啟發,以此四字來表達自己與徐霞客一樣的高蹈之志。李先念曾為徐霞客誕生400周年的紀念活動題詞:「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對徐霞客其人其游其書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評價。毛澤東在1958年1月一次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游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岷山導江』,這是經書上講的,他說這是錯誤,他說是『金沙江導江』。」毛澤東說徐霞客沒有官氣,能夠堅持實地考察並敢於糾正經書否定權威,強調的是「實踐出真知」以及「反對官僚作風」。
在國外,徐霞客也贏得了廣泛的贊譽。早在17世紀中葉,義大利傳教士就研讀過《徐霞客游記》,並將它作為編寫《中國新圖志》的重要材料之一。現代美國、英國的一些學者也很重視徐霞客及其游記。美國學者亨利·G·施瓦茨在《徐霞客與他的早年之游》一文中說,徐霞客追求並體現了一種「中國的自然之愛」。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李祁有著作《徐霞客旅遊日記》,第一章即以「中國的自然之愛」為題,認為徐霞客是這種「自然之愛」的代表人物。所謂「自然之愛」就是徐霞客自己所說的「五嶽之志」,即有別於政治旅行和宗教旅行、完全超功利的對山水的興趣和摯愛。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鄭和、耶律楚材等都是受朝廷的派遣而出遊,具有政治色彩;唐玄奘西遊求佛典,出於宗教目的,並且也曾得到唐天子的資助,像徐霞客這樣「非宦非賈,而山水是癖」(《豫庵徐公配王孺人傳》)之游,的確別具一格。這種「自然之愛」雖然不能說始於徐霞客,卻由徐霞客而發揚光大。此外,美國匹茲堡大學地理學教授謝覺民在《徐霞客——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者》一文中認為,顧炎武的《日知錄》、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都受到《徐霞客游記》的影響。
在所有外國學者中,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最深、評價最高的是英國著名學者、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他認為,就徐霞客觀察自然之精細和記載之翔實而言,「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地使用各種專門術語」(《中國科技史》)。李約瑟強調的有三點:第一,徐霞客寫於17世紀的游記幾乎與20世紀的野外考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具有同樣的科學價值;第二,分析推理的邏輯方法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法上的弱項,徐霞客卻具有驚人的邏輯分析能力;第三,徐霞客沒有也不可能受到現代地理學的專門訓練卻已系統地使用了各種專業術語。從這三個方面來說,徐霞客及其游記的確可以說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不禁要再次重復潘耒的感慨:斯人獨擅奇千古矣!
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徐霞客游記》的內容涉及地理、民俗、民族、政治、宗教、邊防等諸多方面,其科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地理方面,李約瑟說它像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也主要指地理方面的內容。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地理學界研究的主要對象,對一般讀者來說卻比較枯燥、隔膜。據筆者了解,唐錫仁、楊文衡《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一書在這方面的研究全面系統而且條理清晰,我們即參照此書中的有關章節進行介紹。
概括地說,《徐霞客游記》在地理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地貌;二、水文;三、生物;四、人文地理。這四個方面又各自包含若乾子項。
地貌:《徐霞客游記》記載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岩溶地貌、山嶽地貌、紅層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冰緣地貌、應用地貌7種;描述地貌形態時所使用的名稱多達102種,分別是山、洞、峰、嶺、江、溪、水、關、瀑布、灘、石、河、湖、塘、潭、泉、岩、伏流、渡、坪、石峰、崖、台、原、坡、坳、池、岡、灣、壩、沖、峒、川、石山、坑、峽、天生橋、井、澗、塢、溝、典流、壑、一線天、谷、分水嶺、脊、干海子、岳、隴、頂、眢井、盤窪、穿山、洲、嶂、磯、窩、峪、隘、渠堰、阜、嶠、崾、尖、屏、落水坑、門、槽、岫、獨山、梁、淵、坂、澤、闕、天窗、丘、窪、凹、堆、平川、洋、窟、平原、砥柱、石鍔、石齒、石鍾乳、石筍、乳柱、天池、阱、穿、龍井、巔、瀆、海、菌類有樹蛾、木耳、靈芝、竹菰、玉菌、蕈、蒸菌、天花菜、八擔柴等等。
藤類有扶留藤、木氈藤、藤、藤刺等等。
竹類有竹、刺竹、粽竹、方竹、觀音竹、實心竹、細竹、貓竹、筋竹、淡竹、紫竹等等。
《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的動物約50種,包括魚類、昆蟲類、鳥類、家禽家獸類、鼠類、蛇類以及虎、象、猿等等,其中魚類最多,近20種,包括:大魚、竹魚、白鰱、香魚、錦鯉、綠鱖、鯽魚、金線魚、油魚、比目魚、時魚、鯖魚、黑魚、邊魚、金魚、青魚、巨魚、小鯽等等。
人文地理:除了自然環境外,徐霞客還很注意人們改造、利用地理環境的各種活動,記錄了手工業、礦業開采、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城鎮聚落的分布和興衰演替等情況,這些都屬於人文地理尤其是經濟地理的研究范疇。
至此,我們對《徐霞客游記》的地理學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分別對這些內容舉例進行分述。
岩溶地貌
我國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超過1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其中,從湖南南部至雲南東部有55萬平方公里,接近全國岩溶面積的一半。徐霞客第一階段主要游覽的是非岩溶區的名山勝景,雖然在《游嵩山日記》、《閩游日記前》等篇章中也有一些關於岩溶的記載,但不多,也不夠典型;第二階段西南萬里遐征,對湖南至雲南的岩溶地貌作了詳細的考察,並有10餘萬字的記載和論述,具體可分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兩部分。
地表岩溶
石芽、溶溝、谷峽等是典型的地表岩溶地貌,《徐霞客游記》對它們的特徵作了生動形象的記錄。
石芽和溶溝。石芽與溶溝是由於地表水沿石灰岩節理裂隙流動,不斷進行溶蝕和沖蝕而形成的。溶痕由微小而逐步加深以至形成溶溝,溝槽間突起的地方就是石芽。溶溝寬一般為十幾厘米至兩米,深為幾厘米至三米。溶溝間的間距一般為一至二米,很少超過十米。石芽與溶溝將平坦的地面分割得崎嶇不平,難以行走。《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杭州飛來峰「洞頂靈石攢空,怪樹搏影,跨坐其上,不減群玉山頭也」;湖南茶陵雲陽山附近「嶺忽亂石森列,片片若攢刃交戟」;湖南永州(今零陵縣)南面的陳皮鋪「西山層墜而下,時現石骨,逗奇標異,已而一區奏靈,萬竅逆幻」,「石片層層,盡若雞距龍爪下蹲於地,又如絲瓜之囊,筋縷外絡而中悉透空」;廣西桂林以東的廖村「石俱廉厲鑿足」,使徐霞客「目有餘而足不及」等等,其中,靈石攢空不減群玉山頭、亂石森列若暫刃交戟、石骨逗奇標異、石片若雞距龍爪又如絲瓜之囊、石俱廉厲鑿足等等都是典型的石芽溶溝地貌。此外,《徐霞客游記》中描寫的「花萼」、「石萼」、「石鍔」、「石紋」、「石齒」等也都是指石芽溶溝地貌。
岩溶裂隙。岩溶裂隙是由於地表水沿可溶岩的節理裂隙進行垂直運動,不斷對裂隙四周進行溶蝕和沖蝕,從而不斷擴大成幾厘米至一二米寬的岩溶裂隙。《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雲南省羅平與師宗交界處,路面上有「石孔眢井,故用木補填之也」,即用木頭嵌在石隙中填平道路;雲南騰沖烏索附近的一個岡脊,「脊兩旁皆削,中復有容下陷,故以木填之」。
落水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流水沿裂隙進行溶蝕和機械侵蝕,使裂隙擴大,引入大量的地表水,當流速較大時,水中挾帶的岩屑就對管道進行強烈的磨蝕,使原本狹窄的地下通道不斷擴大,頂板發生崩塌,就形成了落水洞。它多分布在溶蝕窪地和岩溶溝谷的底部,有時也分布在斜坡上,形態有圓形、井狀和縫隙狀三種,寬度一般在十米以內。《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湖南省茶陵縣東嶺「嶺頭多漩渦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或深或淺,或不見其底,是為九十九井。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瓏,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竅之直者,故下墜無底;竅之曲者,故深淺隨之。井雖枯而無水,然一山而隨處皆是」。這里描寫的是井狀落水洞的形態,而且明確指出它形成的原因是「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在廣西崇左縣媚娘山附近,「路側有容一圓,名龍井。下墜五六丈,四圍大,徑三丈,俱純石環壁,墜空綴磴而下,下底甚平,東北裂一門,透門以入其內,水聲潺潺,路遂昏黑。踐崖捫隙,其下忽深不可測」,這是圓形落水洞。在崇左縣青蓮山,「有深客懸平疇中,下陷如阱,上開線峽,南北橫裂,中跨一石如橋,界而為兩,其南有磴,可循而下,泉流漱溉,仰睇天光,如蹈瓮牖也」,這是縫隙狀落水洞。漏斗又稱斗淋、灰岩坑、溶斗、盤坑、盆坑等,為漏斗形或蝶狀的封閉窪地,直徑在一百米以內,因地表水沿節理裂隙不斷溶蝕並伴有塌陷、沉陷、滲透及溶濾作用發育而成。前引「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即典型的「漏斗」地貌;再如,《徐霞客游記》所記載的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的一個大型漏斗地貌:「兩山夾中,又回環而成一窪,大且百丈,深數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競無水。」
豎井。豎井又叫天然井,天坑。由落水洞進一步向下發育而成,深度由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徐霞客在湖南省茶陵縣東嶺所見「九十九井」、在廣西慶遠(今宜山)會仙山所見的「周回大數十丈,深且百丈」的深井、在廣西崇左縣馱朴墟所見的「下墜五六丈,四圍大,徑三丈」的龍井等等都是典型的豎井地貌。
溶蝕窪地。溶蝕窪地是由於岩溶作用而產生的封閉窪地,四周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圍。《徐霞客游記》稱溶蝕窪地為「盤窪」,具體形態為「深岩回淵,其上削崖四合,環轉無隙,高墉大纛,上與天齊,中圓若規」。這些「盤窪」「淺者為田,上下異穴,彼此共容」,「低平可植五稼」。在湖南、廣西的一些地方,溶蝕窪地被當地百姓稱為「峒」,有的峒底部有「大溪橫貫之」,有的峒則「甚辟,居民甚眾」。
岩溶槽谷。岩溶槽谷即長條狀的合成窪地,《徐霞客游記》對其形態有具體的描寫:「南北石山排閥成塢,中有平疇,東向婉轉而去,大溪亦貫其中」;在貴州獨山縣普林堡村有一個塢,「南北開洋,其底甚平,犁而為田,波耕水耨,盈盈其間」,這都是平底塢。有的平底塢規模很大,是農業生產基地,如雲南劍川縣沙溪塢,「東西闊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穀甚盛,劍川州皆來取足焉」,貴州定番州(今貴陽市)八壘有一個塢,「南北長二里,水亦中窪下墜,兩旁多犁為田」。也有的塢荒無人煙,貴州普安縣有一個很大的塢,「皆荒茅盤錯,絕無禾塍人煙」。塢底也並不一定是平的,有時地形漏陷,會導致「塢中有坑,中墜如井」。
岩溶盆地。岩溶盆地是大型的溶蝕窪地,也可稱作坡立谷。其底部或邊緣常有泉和暗河出沒,《徐霞客游記》中稱之為「盤壑」、「甸」、「塢」。如,雲南羅平有一個地方,「環山成窪,中有盤壑,水繞其底而成田塍」,「盤壑之東,有峽穿隴而至,其峽自東南大山破壁而至者。峽兩崖皆亘壁,其上或中剖而成峽,或上覆而成梁,一塢之中,倏斷倏續,水亦自東南流穿盤壑」。塢的形態是「夾環為塢,中平如砥,而四面崖回嶂截」;雲南騰沖縣芹萊塘有一個塢,「乃四面小山環圍而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峽而已」,這些都是圓形塢。雲南右甸城(今昌寧)處於一個典型的岩溶盆地之中,「右甸之城,中懸南坡之下,甸中平疇一圍,聚落頗盛。四面山環不甚高,甸中自成一洞天,其地猶高,而甸乃圓平,非狹嵌」。
盲谷。盲谷是岩溶地區沒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的常流河或間歇河的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的落水洞中而轉為暗河,多見於封閉的岩溶窪地或岩溶盆地里。《徐霞客游記》記載的雲南保山縣的大小落水坑都是典型的盲谷,他「西下絕壑,視西來騰躍之水,一里抵壑之懸絕處,則水忽透石穴下墜,此所謂『小落水坑』也」;又見「一溪西南自落水寨後,破石門東出,盤曲北來,至此嶺東麓,即搗入峽,水從南入峽,懸溜數尺丈,匯為潭。東崖忽迸而為門,高十餘丈,闊僅數尺,西向峙潭上,水從潭中搗而入之,其勢甚沸,余從西崖對瞰,其人若飲之入喉,汩汩而進」,此即大落水坑。《徐霞客游記》中記載了各地盲谷十餘個。
干谷是岩溶地區乾涸的河谷。因地殼上升,地表河侵蝕基準面下降而轉為地下河,地表河谷則成為干谷。《徐霞客游記》記載了不少干谷,如:雲南元謀縣茶房附近,「有枯澗自西來,其中皆流沙沒足,兩傍俱回崖亘壁,夾峙而來,底無滴水」;雲南鶴慶縣松檜之南,「山盤大壑而無水,溝澗之形,似亦望東南去」;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崖腳院附近,「院東南有窪地在村廬問,中涸無水,尚有亭台堤柳之形,乃舊之海子環為園亭者,今成廢壑也。又南二里,有枯澗嵌地甚深,乃雪山東南之溪,南注中海者。今引其水東行塢脊,無涓滴下流澗中。南四里,有枯澗東西橫塢中」。

Ⅳ 徐霞客有些什麼貢獻

徐霞客(1586-1641),名抄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Ⅳ 老界嶺游記

同學們,你們應該都知道西峽地質公園的老界嶺吧,對了,前天,我就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那裡。
剛進老界嶺,映入眼簾的是鬱郁蔥蔥、高聳入雲的松柏,一股冷嗖嗖、涼森森的寒氣便迎面襲來。放眼望去,林海浩瀚、古木參天,一片片誘人的綠色海洋就展現在你面前。走過一段水泥路,一級一級的石階便呈現在眼前。石級的兩邊,各色迷人的小花和翠綠的小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美景。是它們,陪伴我走過漫長而陡峭的石階,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一眼清澈的小溪邊,小溪里的水清澈見底,把手伸進去,讓人感覺比冰鎮西瓜還要冰;比冬天下雪結成的冰塊兒還要冰,好像只要把手伸進去幾秒鍾,立刻就會凍僵一樣。
大約攀爬了半個小時筆陡的山路,就來到了伏牛山神像跟前,導游說道:大家請注意,這座山頭就是傳說中的伏牛山神。那塊稍微凸起的是他的眼睛,那塊高高突起並有兩個洞的石塊就是他的鼻子,那一道突起而又最長的便是他的嘴巴啦。我抬頭根據導游的解釋一看,還真有點像,看了一會兒,我覺得非常的奇怪,這個伏牛山神怎麼只有左眼,而沒有右眼呢?於是便問了導游,她笑眯眯地說:小朋友這個問題問得真好,這就是‘伏牛山神’的不同之處,這個山神是右眼看著天,左眼看著地,所以咱們只能看見左眼,而看不見右眼。因此,住在伏牛山神腳下的人們說,做人就得踏踏實實的,因為‘伏牛山神’正在用左眼盯著你呢!如果昧著良心做事,就會受到他的處罰,他的右眼看著天,如果有天神不守規則,那他也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因此,當地的老百姓遇到大事小事都來朝拜,祈求一生一世平平安安,並且祈求他的寬恕。

這就是老界嶺的第一大景點。觀‘伏牛山神’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奧妙。據說,這一帶山脈向西北延伸出去就形成了一條分水嶺,叫老界嶺,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當地有一句諺語:八百伏牛凌絕頂,長江黃河分水嶺。
時間過得真快,不一會兒就5:00了,回賓館的時間已到,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這個風景迷人,綠蔭盪漾的人間美景。 大自然給於了老界嶺好山好水、清山綠水、高山流水、奇山秀水,真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光景點。

Ⅵ 作文 國慶成都游記

一、閬中古城還是古今不相干好
閬中古城,為三國張飛墓地,國人知道的不少。今年國慶大假前往一游,那裡果然遊人如織。但游後感到與其名聲相比,也不盡人意。首先,古城少了許多古味;其次,一些火柴盒建築仍立於古城中,真是大剎風景。希望閬中的領導應痛下決心,忍痛割愛,在古城中去掉火紫盒建築。我個人認為,連那最高學府的「閬中一中」,也應挪動個適當位置才好。它畢竟去碰了張飛墓的靈氣,使那墓古而不古了。要是張三爺在世,卧榻之傍,豈容如此眾多現代學子吵鬧,一怒之下,定叫它片瓦不留。我看那「一中」,還是別去惹那氣壯山河的張三爺為好。最簡單辦法讓那校門另開,臨街讓出三、五十米,使古城中的現代景觀的含量少一點。畢竟張飛的靈寢之傍,那時並未辦有中學呀!至於城市規劃,城市管理,很值得到黃龍溪及其它地方看看,甚至平樂古鎮都可看一下。當然、閬中名氣太大,那些小地方不值一學。但我本意仍為閬中好,絕無惡意。話又說回來,張飛要是還活著,都想過點現代的安逸生活,這乃人之常情。問題是你要利用那古代的張飛來搞旅遊、發展旅遊經濟,那挨著住的人生活上就不能太現代了。至少靠著古城的那幾街幾巷、甚至一兩百米的地區,就得空出來,栽點古樹古木,還有那名聲在外的「張飛柏」。想過現代的生活也行,可以離那古董遠點,任你去過吧!給人以古今互不相乾的感覺為最佳。當然,水電氣、給排水應按現代設計。尤其那張飛想都不敢想的衛生間里的抽水馬桶、水沖廁所應現代化才行。因為這些參觀的人,允許你合理地弄虛作假。古董是供現代人去懷古的,而設施是供現代人去享用的。你若仍修建成兩塊石板下挖個坑的旱廁,張三爺當年受得了,那些現代去憑吊的人卻受不了。但任何現代設施,應隱蔽到不影響整體的古味才行。從閬中到蒼溪,沿途在修路,道路泥濘、坑凹不少可以理解。但那多個收費站,卻一點不少收,就讓人不可理解了。難道每輛汽車所交的養路費中,就不含道路改造費嗎?這些事省里相關部門也得管管才行。道路一爛也無心看風景了,再加上沿途的過路費交過不停,使那閬中的一點古味古興,給沖得全沒了。旅遊點與交通收費互相拆台,總有一天會弄得門前冷落鞍馬稀,那時再來打廣告就不靈了。現代旅遊熱正在興起之時,兩縣、市領導還是從長計議為好,不要守著個寶貝,硬要把它變成無人問津的土堆堆。走完泥濘道路,在那嘉陵江的左岸,眼前出現了一座高樓林立的城鎮,想來那便是蒼溪縣城。還未入城、公路右側的山崖上,首先呈現出一尊雄壯的雕塑。雕塑的是一位紅軍戰士,從一艘紅色的渡船頭,向著對岸飛去。原來,這里是一九三五年原紅四方面軍從通南巴出發,向川西北的松潘、阿壩地區進發時,過嘉陵江的第一渡口。這兒已有一座紀念館和一座紀念碑,並正在進行改建,以供人們瞻仰,並為後人留下永久的紀念。
二、漂亮的山區縣城___蒼溪
過了紅軍第一渡口,正式進入城區。蒼溪縣城修得很好,幢幢新樓櫛比鱗次,所有樓房鄰河依山而建。沿嘉陵江畔,建有寬闊的河濱公園,更讓人感到今日的蒼溪,的確今非昔比。要知道,在蒼溪這樣的山區,即或是縣城,要找一大片平地都十分困難。要建這樣的公園,首先得從那嘉陵江岸邊的亂石中,精心建造起河堤和保坎,再利用人造河濱平地,先得考慮修建足夠寬闊的道路,以使交通順暢,若有多餘地面,才能修建沿河公園。現已建成的公園,無論設計和施工,與大城市所建臨河公園相比毫不遜色。從此,這地處山區的百姓,無論城裡人、或是山裡人一旦進城來,也有了休閑的好去處。也能盡情地享受一下、過去只有住在大城市的人,才能享受到的現代休閑生活。我真為他們感到高興。從蒼溪出發後,天也漸漸放晴,公路狀況較好。那路修在半山腰,雖不寬但很平坦。彎道雖然多,但行道線十分清楚醒目。只要照章駕駛,行車是很安全的。我們開車的師傅是孩子們的好友,他駕車技術嫻熟、快慢適當。秋高氣爽、不冷不熱、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我完全沒長途乘車的疲倦感。遙望遠山,那墨綠色的大小金字塔山峰,連綿不斷。對面的山腰上,一幢幢白牆青瓦的農舍,點綴其中,那生氣盎然的山區景色,清晰地呈現眼簾,這真讓我久看不夠。我在想,若是能在那路邊擺上桌椅、歇歇腳,再能喝上幾口剛沖好的清茶、是多麼爽快啊!……我們的車開過一山又一山、一彎又一彎、所見景色,把我過去印象中的「窮鄉僻壤」四字,遠遠拋在了腦後。我再向前方遠處看去,還能見到更遠更高的山山嶺嶺,灰濛蒙地。那些崇山竣嶺,可能便是秦嶺山脈吧?那遠處山嶺的天空中,有連綿飛渡的白雲,下面還有著厚厚的雲層。我想起學地理時老師曾講過,秦嶺淮河是我國南北方氣候的分水嶺。昨晚吃晚飯時看電視,中央台還預報,今天陝南地區有大到暴雨。若是真下了雨,那便是嶺北有雨嶺南晴呀!那我在中學學過的東西,在過了幾十年後,總算得以證實。再看山裡那層層梯田中,農民正高高興興地收割稻穀,這是一月前成都平原出現過的景象。一月後的今天,在這高寒山區再現了。種田人那收獲的喜悅,使我們這些過路人也能深深的感受到。進入廣元地界後,山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那對面山頂的大小金字塔沒有了,而變成了連續不斷的波紋狀。我們的公路也從山腰上升到了山嶺,彎道明顯減少了。這些年來大量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己見成效。那滿山遍野的林木,長得鬱郁蔥蔥。公路掩映在蒼翠的林木中,那白壁清瓦的農舍,不時一閃而過。這條漂亮的公路,把整個山區也變得靚麗起來。上好的道路、綠綠的青山、白白的牆壁青青的瓦、院落中吊曬著成串的包穀、田裡正收割著黃橙橙的稻穀……這不正是國慶大假出遊最想看到的風光嗎?游山不游水是一種遺憾,若見物不見人更是最大的遺憾。此次出遊不虛此行。
三、幾十年來的思念___母校廣中
過元壩鎮,轉眼間進入了廣元城。作為曾是廣元中學的學生,隨時都想回母校看看。已離去四、五十年了,又未事先預約,老師和老同學肯定是見不到了。但是,我還是很想進校去看看,去尋找一下幾十年前尚留至今的痕跡,去懷懷舊、安慰一下我那幾十年來的思念。同行的兒孫們知道我的心思,雖然已走過了進校的街口,仍轉了兩道彎,又問了一下路,將車開到了校門前。首先見到的是庄嚴大方的紅色大理石校招,橫置於高大的校門前,讓我心中好一陣激動。向校門里望去,正面是一棟漂亮的大樓,右書「學術廳」,左書「科學技術館」,校內更有多幢嶄新的樓房。進了校門,左邊是排列整齊的數個籃球場,有不少同學在玩籃球。校內道路寬闊、綠樹成蔭,學術廳前的園形水池和幾個異型花壇,顯得高雅而考究。我沉浸在回憶中,四處搜尋舊有的東西,比如一棵樹或一棟房。汽車還未停下我就發現校門方向己變了。原來的校門是向著南山,而今向著西面。我終於在科學技術館左側的道路邊,發現一棵巨大的釘著牌號的刺槐。我認定這棵刺槐是一九五三年秋天或五四年開春,由老師和同學們裁種於當時校內路邊的。因在以後的四、五年中,我們在校內也種過不少樹,但就沒裁過槐樹了。我與孫子孫女在也算古老的刺槐下合了影,那心中的尋古願望稍稍得點安慰。接著又在學術廳、大門口、校招前留了影。因時間不早,便依依不捨地離去。在車上,孩子們對我說:爸,你們學校那氣派,不像是中學,就是有些成都的高校也趕不上。這話聽後,在孩子們面前,我心中突然產生出一種榮耀感。此時,我暗暗在回憶著……是阿!我讀廣中時,廣中校是川北地區的重點中學,我們年級有劍閣、蒼溪、青川、旺蒼以及甘肅平武、北川等地的同學。廣中校的教學質量較高、校風也好,每年高考升學率在省內都名列前茅。我也靜靜地想了一下,那一生中都忘不了的母校,如今盡管非常氣派,在川內外有著很高的聲譽,連孩子們第一次見到就贊不絕口,……但孩子們這樣比是不對的,因我那母校,仍然是一所中學,她承擔的是中學階段的教學任務,不能去與高校相比。想到這里,我那激動的心情,這才慢慢平靜下來。
四朝天關明月峽___其關乃峽 其峽是關
汽車沿南河老路經過東山腳下,向老廣元城的北門開去,因我們要到朝天關的明月峽游覽。出了北門,路過千佛崖,便上了直達朝天關的高速路。逆嘉陵江而上,不久便到了聞名於世的朝天關。朝天關真名不虛傳,此地有清風峽和明月峽,所謂頭頂清風腳踏明月也。因已是午後四點多鍾,只遊了明月峽。只見那明月峽,原是一堵高高的石頭山,硬被嘉陵江水沖出一條豁口。那兩岸長約五、六百米豁口的陡崖上,連雀鳥都得小心翼翼才能站立。明月峽,其驚在於使人頭暈目眩湍急的江水,其險在於兩岸直插江水中筆直的陡崖。其關乃峽、其峽是關,無需人為建造、天生成就。人畜若想通過,一旦掉進急流江水中,定成為魚蝦口中糧。由於此地山連著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在無數崇山竣嶺中,真是無路可尋。若要進出四川,只有沿嘉陵江岸而行的唯一通道。一旦到了朝天關清風明月二峽,只有望峽興嘆了。古時便在那陡壁上,水平鑿方孔,水平裝方木,下支撐,上鋪板,名曰棧道。以利行人及兵馬通行,這就是著名古棧道。即或到了二十世紀時,修建川陝公路,其唯一可行方案,仍是走清風、明月峽沿江鑿孔開路。由於岩石太堅硬,所鑿之孔,僅容車身之高。所開之道,僅是單行之道。解放後多次擴建,也只是雙行道罷了。這次游覽時,汽車在這路段來回開過,車身在崖腔中時隱時現。由於川陝路已另闢了新道,因此車輛很少,行車比較安全。對岸的寶成鐵路,在穿過清風峽、明月峽時,也是隧道一個連一個,想來當年設計時,經峽口沿江而行,也為最佳方案。但游覽公路下的古棧道是要收費的,既然遠道而來,收費也得一游哇!從棧道上走過後,你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先古們,建此道要多大的勇敢和毅力啊!今天你要手提工具、身纏保險繩,在那陡壁上站一陣,向下望一眼腳下旋渦一個連一個的急流,立即會感到眼花頭眩起來。而古人是用手錘一下又一下在鑿孔,不到一米就要鑿上下對應的兩個孔,其難度可想而知。回到廣元城,汽車直開到南山腳下,這才看清楚,那十有九年遭水淹的南河壩子,己成了廣元市的新區。這么一走,才知道現今的廣元城,東起於元壩、西止於上下西壩、南止於南山腳下,其面積己是原老城的數倍了。城市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南河與嘉陵江上,所建的多座橋梁雄偉寬闊,給城市進一步發展,拓展出無限的空間。廣元城,已展現出全新的模樣。
五、莫讓天下雄關變鬧市
由於成廣高速公路己與陝西接通,老川陝路的車輛十分稀少。為了懷舊,我們沿老川陝公路向劍門關奔去。汽車過了沙溪壩不遠,便見前方正在建一座新城,那便是報紙上登過的建在上寺的劍閣縣新縣城。過了橋後,老川陝路突然變得漂亮起來。路傍臨河一邊裝有標志樁,樁上貼有反光膜。路面新鋪了瀝清,行道線清晰醒目,無論白天晚上行車都有安全感。看來,劍閣縣為開發劍門關這一旅遊資源,是下了一翻功夫的。在下午六時左右我們到了劍門鎮。待住進劍門賓館時,天全黑了。這賓館很大,但設施陳舊,無論窗戶或是衛生設備,十之七八是壞的,房間里的電視,十台有九台是爛的,而且是黑白十四吋的小屏幕,在成都有時垃圾桶中都檢得到。街上沒有路燈,只有按著燈光找飯館,先解決晚飯問題。不用問,這第一餐肯定是劍門豆腐。二十年前,孩子們還在中學時,我領她們來這兒旅遊過。相比之下,那時劍門鎮小而破舊,只有一家森林賓館,至今還在對外接待。因客滿,我們沒有住上。飯後,只好早些休息。第二天早上,我們才看清住地全貌。這兒緊臨關口、地勢較寬闊。一條新的水泥路面已鋪過賓館前面,只是還未修通。據賓館人講,現劍門關鎮不許任何人修建房屋,等待統一規劃和重新改造。賓館想作點修補都不允許,因考慮要拆除。看來,劍閣縣要出重拳來打造劍門關這一「天下雄關」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早餐後,我們去到關口,免不了要去那雄關漫道爬一翻。站在高處向關口的四處一望,人流如潮。那通關口的公路邊,外牆瓷磚貼在許多酒樓、農戶的外牆上,閃光奪目。大大小小的停車場和那酒家飯館門口,停滿了各色小車,真成了一條熱熱鬧鬧的城鎮街道。這一來,那「天下雄關」再也「雄」不了啦!那高高的山壁夾持下的關口,尤如城裡兩高樓中間的街道。我對此感嘆,嗚呼、天下「雄關」矣!我之所見:若劍閣縣政府真要辦好劍門關這旅遊熱點,應下狠心,拆去與「雄關」搶眼的的房房舍舍,讓都搬到關內鎮上湊熱鬧去。不僅雄關必「雄」,還應顯現「荒蠻」予以襯托,不受那不應有建築物的干撓。而且,按理那關外應「野性」十足。應讓人自然感到,因「雄」而人跡罕至,因處歷代爭戰是非之地,而百姓避之不及。那豈能是今天這樣?成為謀生、居住、發財而爭搶的商業口岸!天下雄關這種地方,即使常人,也不得已才去過往,因而,仍是亂石嶙峋為好。現開發為旅遊區,就得讓那去旅遊的人,仍在亂石雜草中去尋找,去攀爬那通關羊腸小道的樂趣。親身感受天下雄關游,不僅過關難,就是上到那關口都十分困難。這才叫「天下雄關」游呢!使人抬頭能見山勢之雄偉壯觀,低頭感到舉步為艱。當然,還得要有分寸,不得讓人望而卻步。這就要精心設計一下,也不能畫蛇添足、故弄懸虛。若能鑿一隧道,讓那已有幾十年歷史的公路改改道,恢復建路前的原貌,做到復舊如舊。若能再恢復到三國時期、蜀將姜維鎮守劍門關時的歷史風貌,讓遊人感到此關的渾厚歷史淵源。在旅途艱難行進中,又樂趣無窮。辦旅遊,就得增加歷史文化內涵才行。劍門關是歷戰必爭之要隘。我不曾考證,但三國時,確實屯兵守護。就是近代,紅四方面軍於一九三五年四月,曾奪關西進,四九年解放四川,入川的解放軍,也曾有過爭奪此關之戰。若要古,可找歷史學家指點,在景區內組織人員,扮成古代丁兵,把守要隘,採取古時營盤管理。同時用古官丁,維持旅遊線路安全和秩序、實行古為今用。通過官丁古法操練、古代兵器及戰術訓練表演、來豐富旅遊歷史文化內涵。節假日,也可摩仿古戰實例,組織關前攻防表演。還可配以聲、光、煙火,讓人在雄關前欣賞古戰的樂趣,可大大豐富旅遊者的歷史知識。若能如此,此地遊人必然蜂擁而至,若組織安排適當,遊人可以長久不衰。爬山是要消耗體力的,男女老幼、體弱體強者都會有。因此,不能只設計強者才能攀爬的線路。你看那九寨溝,方園數十公里,讓你自由去選取、去欣賞、品嘗。若體力不支你就上車吧!所以大家花了錢而不悔,還爭先恐後的去游。

Ⅶ 非洲有一座山叫啟扎什麼什麼山的請問這座山的簡介和歷史

乞力馬扎羅山
【山脈主峰】:呼魯峰
【山脈主峰高度】:海拔5895米
【山脈面積】:756平方公里
【平均高度】;海拔1200米
【半球位置】:東南半球
【經緯位置】:南緯3度,東經37° 21
【海陸位置】:非洲東非高原
【主峰類型】:休眠火山
【山脈別稱】:「非洲屋脊」
【英文名稱】:Kilimanjaro
【山脈頭銜】:非洲最高山脈,呼魯峰為非洲最高峰。
【首次登頂者】:1889年 漢斯·梅耶

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是一個火山丘,海拔5895米,面積756平方公里,它位於坦尚尼亞乞力馬扎羅東北部,鄰近肯亞,是坦尚尼亞與肯亞的分水嶺,坐落於南緯3度(3 03 39.11S 37 21 35.69E),距離赤道僅300多公里。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則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占據了整個乞力馬扎羅山及周圍的山地森林。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由林木線以上的所有山區和穿過山地森林帶的6個森林走廊組成。乞力馬扎羅山四周都是山林,那裡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是瀕於滅絕的種類。
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大火山體,鄰近肯亞邊界。其中央火山錐稱基博(Kibo)峰,海拔5,895公尺(19,341呎),是非洲最高點。吉力馬札羅位於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里(100哩),在奈洛比以南約225公里(140哩)。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里(50哩),由三個主要的死火山——基博、馬溫西(Mawensi)和希拉(Shira)構成。基博時代最新,也最高,還保持著典型的火山錐和火山口的形狀,並且同馬溫西(海拔5,354公尺〔17,564呎〕)在海拔約4,600公尺(15,000呎)處的一段長11公里(7哩)的鞍狀山脊相連,馬溫西是先前的一座高峰的較老的核心。希拉嶺(海拔3,778公尺〔12,395呎〕)僅僅是較早的一個火山口的殘餘。鞍狀山脊以下,吉力馬札羅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平原的高度約海拔900公尺(3,000呎)。
基博雖然看來像個蓋著積雪的穹丘,但其南側卻有個直徑2公里(1,2哩),深約300公尺(980呎)的火山口。此火山口裡有個顯示殘餘火山活動的內火山錐。和基博峰的有規則的錐形大不相同的是,馬溫西峰是經過強烈侵蝕的,山勢崎嶇而且陡峭,並且被東西向狹谷劈開。基博的冰蓋沿冰蓋邊緣殘存下來,形成分散的大冰塊。在基博的西南坡上,冰川終止於4,270公尺(14,000呎)處,在其北側則只下降到其峰頂以下很短距離。馬溫西山上不存在永久冰,也幾乎沒有積雪地。
乞力馬扎羅山具有順序相繼的幾個植被帶,其組成(自山麓至山頂)為∶周圍高原的半乾旱的灌木叢、南坡水源充足的農田、茂密的雲林、開闊的沼地、高山荒漠、苔蘚和地衣的共生帶。該山體中生存著各種大小動物。
乞力馬扎羅山山坡上的年降水量平均為1,780公釐(70吋)。南坡和東坡上的水流供給潘加尼(Pangani)河、察沃(Tsavo)河和吉佩(Jipe)湖,而北坡上的水流則供給安博塞利(Amboseli)湖和察沃河。帕雷(Pare)山脈從吉力馬札羅峰向東南延伸。
乞力馬扎羅山所在的地區是坦尚尼亞的淡咖啡、大麥、小麥和蔗糖的主要產區之一;其他作物有瓊麻、玉米(玉蜀黍)、各種豆類、香蕉、金合歡樹皮、棉花、除蟲菊和馬鈴薯。該地區的居民有查加人(Chaga或Chagga)、帕雷人、卡赫人(Kahe)和姆布古人(Mbugu)。
當德國傳教士雷布曼(Johannes Rebmann)和克拉普夫(Ludwig Krapf)於1848年到達吉力馬札羅時,那裡的地層就為歐洲人所知了,不過關於離赤道很近(在南緯3°)就有峰頂積雪的山脈的消息,過了很久之後才為人相信。基博峰頂是德國地理學家邁爾(Hans Meyer)和奧地利登山家普爾柴勒(Ludwig Purtscheller)於1889年首次攀登上去的。馬溫西峰是1912年由德國地理學家克盧特(Fritz Klute)最先登頂的。位於吉力馬札羅南麓的莫希(Moshi)市是主要貿易中心和登山基地。
乞力馬扎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烏呼魯,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10多公里長的馬鞍形的山脊相連,遠遠望去,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孤單聳立的高山,在遼闊的東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氣勢磅礴。當你凝神遠眺這座壯麗深邃的大雪山時,常常能感受到它有股內在的偉力,一種燃燒的、躁動著的原始生命力。乞力馬扎羅山烏呼魯赤道峰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四壁是晶瑩無瑕的巨大冰層,底部聳立著巨大的冰柱,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
在斯瓦希里語中,乞力馬扎羅山意為「閃閃發光的山」。它的輪廓非常鮮明:緩緩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長長的、扁平的山頂,那是一個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個盆狀的火山峰頂。酷熱的日子裡,從很遠處望去,藍色的山基賞心悅目,而白雪皚皚的山頂似乎在空中盤旋。常伸展到雪線以下飄渺的雲霧,增加了這種幻覺。山麓的氣溫有時高達59℃,而峰頂的氣溫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稱。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乞力馬扎羅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沒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這樣一座覆蓋著白雪的山。乞力馬扎羅山在坦尚尼亞人心中無比神聖,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腳下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拜山神,求平安。

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根據氣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規律,乞力馬扎羅山基本氣候,由山角向上至山頂,分別是由熱帶雨林氣候至冰原氣候。風景包括赤道至兩極的基本植被。因為位於赤道附近所以植被從熱帶雨林開始。氣候分布屬於非地帶性分布。
因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近年來,乞力馬扎羅山頂的積雪融化,冰川退縮非常嚴重,乞力馬扎羅山「雪冠」一度消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15年後乞力馬扎羅山上的冰蓋將不復存在。援引聯合國的報告說,乞力馬扎羅山的冰蓋將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而融化,在15年後完全消失。違法的伐木業、木炭生產業、採石業及森林火災,都加劇了冰蓋的融化。據有關研究報告稱,氣候變暖導致乞力馬扎羅山的冰川體積過去100年間減少了將近80%,造成附近居民的飲用水供應減少。

乞力馬扎羅山山因海明威在其小說《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中提及而增加了知名度。
「乞力馬扎羅是一座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長年積雪的高山,據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廟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干凍僵的豹子的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
——《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海明威
位於坦尚尼亞西北,臨近肯亞邊界,整個山脈東西綿延50公里左右,乞力馬扎羅山的名稱來源於當地的斯瓦希利語,意思是「燦爛發光的山」,由七座主要的山峰,其中三座是死火山,馬文濟峰(Mawensi 5,149 米)、西拉峰(Shira 3,962米)和基博峰(Kibo 5,895 米)。基博峰上面的烏呼魯峰(Uhuru)是非洲的最高峰,還不時地釋放出火山氣體。科學家在2003年的一次考察證實火山熔岩距離頂峰的火山口地表只有400米深,但目前尚沒有爆發的跡象。
由於非洲的歷史記錄不清楚,歷史上沒有乞力馬扎羅山火山爆發的記錄,但根據當地居民的傳說,最近一次爆發大約在距今150至200年以前。
基博峰山頂終年覆蓋積雪,有一個直徑約為2公里的火山口,火山口內有一個內火山錐(烏呼魯峰),火山口內為常年的積冰,從西側流出一條冰川。
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有三條比較容易的道路,一般不需要專業的登山設備,每年都有大約一萬五千人試圖攀登乞力馬扎羅山,其中有40%的人能成功地登上頂峰。但從其他路線攀登會比較困難,尤其是如果從冰川一側攀登必須是專業登山人員。
由於乞力馬扎羅%93" class=innerlink>赤道附近的雪山,登山者在路途中可以體會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氣候條件。南坡水源充足有農田和茂密的森林,北坡為半乾旱灌木;植被向上依次為高沼澤、高山荒漠、苔蘚地衣等。
看點:冷熱兩極化的「赤道雪峰」
被譽為「赤道雪峰」乞力馬扎羅山位於赤道附近的坦尚尼亞東北部。在赤道附近「冒」出這一晶瑩的冰雪世界,世人稱奇。這里綠草如茵,樹木蒼翠,斑馬和長頸鹿在草原上漫遊……
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是一個火山丘,高5963米,面積756平方公里,它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鄰近肯亞,坐落於南緯3度,距離赤道僅 300多公里。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則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占據了整個乞力馬扎羅山及周圍的山地森林。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由林木線以上的所有山區和穿過山地森林帶的6個森林走廊組成。乞力馬扎羅山四周都是山林,那裡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是瀕於滅絕的種類。
在斯瓦希里語中,乞力馬扎羅山意為「閃閃發光的山」。它的輪廓非常鮮明:緩緩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長長的、扁平的山頂,那是一個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個盆狀的火山峰頂。酷熱的日子裡,從很遠處望去,藍色的山基賞心悅目,而白雪皚皚的山頂似乎在空中盤旋。常伸展到雪線以下飄渺的雲霧,增加了這種幻覺。山麓的氣溫有時高達59℃,而峰頂的氣溫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稱。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乞力馬扎羅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沒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這樣一座覆蓋著白雪的山。乞力馬扎羅山在坦尚尼亞人心中無比神聖,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腳下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拜山神,求平安。

Ⅷ 求一座山名

你說的是來山西恆山懸空自寺

懸空寺,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床淤積,現僅剩58米。1957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岩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鍾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Ⅸ 黃山游記作文800字作文怎麼寫

1
女士們,先生們,我很榮幸當你們的導游,我們今天要去邊爬邊參觀黃山四絕——怪石、奇松、溫泉、雲海。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處在歙縣、黟縣、太平縣、休寧縣之間,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徽州地區,黃山山脈東起績溪縣的大嶂山,西接黟縣的羊棧嶺,北起太平湖,南臨徽州山區。東鄰浙江,南連江西,北與宣城、池州兩市接壤。是長江與錢塘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具體位於東經118°1' 度,北緯30°1' ,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面積約1205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風景區153平方公里
好了,我們一起走吧!讓我們先去看一看四絕之——怪石,請大家不要隨地吐痰,請保護黃山的環境。快看!那就是著名的「猴子觀海」,關於「猴子觀海」,我來給大家講一個傳說:猴子觀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為何要望太平呢?這裡面有個故事:原太平縣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戶叫趙德隆的書香人家。女兒名叫掌珠,生得聰明美麗。離仙源村不遠的黃山北海深處有一個洞里,有個靈猴,在山中修煉了三千六百年,會三十六變。一天,靈猴見到掌珠生得俊俏,頓生愛慕之心。靈猴就變成一個白面書生,自稱是黃山寨主孫廣文的公子孫俊武,於傍晚來到趙家門前,以天色已晚為由,要求借宿一夜。趙家老夫婦見他長得俊秀,衣著華貴,斯文有禮,便信以為真,高興地留他住宿,並設宴招待。酒飲三杯後,孫公子便向老夫婦陳述掌珠的愛慕之情,央求納為婿,發誓侍奉二老頤養天年。老夫婦一聽這甜言蜜語,心中非常喜悅。經與女兒商量,掌珠對才貌雙全的孫公子也早八分歡喜。次日一早,老夫婦回了孫公子的話。孫公子聽了歡喜若狂,差點露了原形。靈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變成人,組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隊伍,去仙源趙家迎親。掌 珠被抬到洞府,只見陳設富麗,賓客滿座。夜深宴席散,孫公子被賓客擁入了洞房。一覺醒來,掌珠發現孫公子長了一身絨毛,大吃一驚。原來,孫公子酒醉,現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惱恨,乘靈猴爛醉熟睡之機,向外逃走,直奔家中。靈猴酒醒後,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驚逃了掌珠,便喝令眾猴出洞尋找,追到山下芙蓉嶺,也不見新娘的影子。靈猴自從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沒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後的懸岩,坐在石上,朝著東北方向的太平縣仙源村獃獃地望著。年深月久,便變成了黃山如今這一石景。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黃山的什麼地方都有松樹,就連岩壁上也不例外,黃山延綿數百里,千峰萬壑,比比皆松。黃山松,它分布於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為母,頑強地紮根於巨岩裂隙。黃山松針葉粗短,蒼翠濃密,干曲枝虯,千姿百態。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橫、忽卧、忽起,「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
好了,經過了一天的行程,我們已經爬了很多的山峰,大家也累了,現在自由會酒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酒店泡溫泉,享受一下溫泉的魅力,我們明天早上6點再見,我們一起去看雲海,大家活動的時候,不要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等,希望大家度過一個難忘的假期,感謝您對我們旅行社的支持,謝謝
大家!

2 朋友們,你們不遠千,甚至萬里到這里,就要親眼看一看黃山的美嗎?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樂嗎?是的,黃山是絕美絕美的,可說天第奇山,能夠登臨它,親眼看看它,確實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長地質歷史代,大自然的無窮力,塑造了黃山那絕美的風采和種種奇特的景觀,令人傾倒,令人心醉。
在黃山中一定要觀看的是黃山的四絕,說起黃山「四絕」,排在第一的當是奇松。黃山松奇在什麼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無比頑強的生命力,黃松是從堅硬的黃崗岩石里長出來的。黃山到處都生長著松樹,它們長峰頂,長懸崖峭壁,長在深壑幽谷,鬱郁蔥蔥,生機勃勃,能說不奇嗎?其次是,黃山松還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黃山松的針葉短粗稠密,葉色濃綠,枝幹麴生,樹冠扁平,顯出一種朴實、穩健、雄渾的氣勢,而每一處松樹,每一株松樹,在長相、姿容、氣韻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種奇特的美。
其次是怪石,在黃山到處都可以看到奇形怪異的岩石,這些怪石的模樣兒千差萬別,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都活靈活現,生動有趣。這些怪石有的是龐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瓏;有的獨立成景,有的是幾個組合或同奇松巧妙結合成景。還些怪石因為觀賞位置和角度變了,模樣兒也就有了變化,成了一石二景。
再來就是雲海。雖然在中國其它名山也能看到雲海,但沒有一個能比得上黃山雲海那樣壯觀和變幻無窮。大約就是這個緣故,黃山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黃海」。這可不是妄稱,是有歷史為證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學家叫潘之恆,在黃山住了幾十年,寫了一部60卷的大部頭書--黃山山志,書名就叫《黃海》。黃山的一些景區、賓館和眾多景觀的命名,都同這個特殊的「海」有關聯,有些景觀若在雲海中觀賞,就會顯得更加真切,韻味也更足了。這些也都證明,「黃海」這個名字是名副其實的。
最後,介紹一下溫泉。我們常講的和游覽的溫泉是前山的黃山賓館溫泉,古時候又叫湯泉,從紫石峰湧出。用它命名的溫泉景區,是進入黃山南大門後最先到達的景區。溫泉水量充足,水溫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質良好,並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有一定的醫療價值,對皮膚病,風濕病和消化系統的疾病,確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飲;過雲說它可以飲用,是不科學的。
其實,黃山溫泉不止一處。在黃山北坡疊嶂峰下,還有一個溫泉,叫松谷庵,古稱錫泉。它與山南的賓館溫泉水平距離7.5公里,標高也近,南北對稱,遙相呼應。這也夠奇的了。不過因為它地處偏僻目前還未開發利用。
各位朋友們,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歡迎你們和你們的朋友再次來黃山遊玩。謝謝!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