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為啥是四大名著
❶ 《西游記》為什麼列為四大名著
這有很多淵源,參看
第一個將通俗小說排名的是金聖嘆,按他的說法他當時計劃評點六部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後清康熙年間毛宗崗父子委託金聖嘆之名將修訂的三國名為《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他們托金聖嘆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說明一些問題)。那時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它的提出亦當是書商們的商業手段,再後紅樓代替金瓶梅成為「明清四大奇書」,四大奇書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做為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因此,現在「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一定是出現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但又有人考證,「四大奇書」的說法應在明末清初就確立了。李漁曾在為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作序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可見,至晚馮夢龍已經有四大奇書的提法了,李漁承其說,且以「第一奇書」冠三國而出版,則大概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且流行開來了。 但無論怎樣,「四大奇書」這一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這一點應該確定。四大名著對往後的文學發展有了很大的貢獻。
現在四大名著公認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❷ 《西遊記》為什麼是四大名著
吳承恩的《西遊記》排在四大名著之首。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
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其實只是一個人。
八戒、沙僧、白龍、唐僧、悟空組成的團隊,其實是人「身、心、情、性、意」的合一。所以九九八十一難,無數悲欣交集、挫折歷練,描述的就是每個人的一生景象。
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豬八戒是人的情慾,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
因此,讀懂了西遊記,就看透了世界的真相。
❸ 為什麼西遊記被稱為四大名著
1、作品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法師傳》對此事有詳細記載)。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天下所分四大洲:東勝神洲-眾仙島組成的洲,各路散仙雲集之地,也是孫悟空的誕生地;南贍部洲-大唐國所在地,唐僧也是由此出發取經;西牛賀洲-西天如來以及眾神佛所在之處,佛法昌盛,唐僧取經的目的地;北俱蘆洲-最荒涼的洲,無佛法普及,全都是赤身露體的野人。
2、文學成就
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最為龐雜。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3、作品影響
自《西遊記》之後,明代出現了寫作神魔小說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鄧志謨的《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等。《西遊記》對戲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代宮廷大劇《昇平寶筏》是西遊記,十本,240 出。《西遊記》不但有續作、仿作,對後世的小說、戲曲、寶卷、民俗都產生影響,清朝子弟書里都有《西遊記》的鼓詞,可見影響之大。
《西遊記》也備受西方人士的關注,譯介較為及時。19 世紀中葉,法國漢學家泰奧多·帕維把《西遊記》中的第 9 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和第 10 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譯成法文。第 9 回譯文題名為《三藏和尚江中得救》,第 10 回譯文標題為《龍王的傳說:佛教的故事》。譯文皆刊於巴黎出版的《亞洲雜志》(亦稱《亞洲學報》,由亞細亞學會主辦)。1912 年法國學者莫朗編譯的《中國文學選》一書出版,收錄了《西遊記》第 10、11、12 三回的譯文。12 年後,即 1924 年,莫朗譯成《西遊記》百回選譯本,取名《猴與豬:神魔歷險記》,當年在巴黎出版。這是出現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西遊記》法文譯本。
❹ 《西遊記》為什麼能列入四大名著
《西遊記》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中期的吳承恩,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西遊記》本書能位列四大名著之一,它究竟有什麼內涵呢?今天小編就為您談談自己的理解。
內涵一,明朝中後期的反封建思想
《西遊記》裡面孫悟空在大鬧天宮的時候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句話可了不得,因為我們知道,在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逐步走向封閉和沒落,資本主義萌芽興起,敢於喊出這句話的正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而《西遊記》成書雖說是吳承恩的才華結晶,但是,吳承恩的故事大部分來自於民間傳說,因此,可以推斷,至少在吳承恩的時代,中國大地上已經出現了反對封建主義的呼聲。後來的黃宗羲、王夫之、李贄、唐甄等人還把反封建的主張寫進書里,書的銷量還很高,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明朝正常的發展下去會不會出現類似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呢?
內涵二,明朝的佛道之爭真相
明朝時候,道教由於受到皇帝的支持,勢力很大,不過佛教自從傳入中國,勢力也有很大的發展,這就引起了佛教和道教的勢力之爭。吳承恩雖然沒有明擺著支持佛教還是道教,但是我們讀讀就可以看出,吳承恩對兩大勢力都是十分厭惡的。首先道教自稱是清靜無為,真實的情況卻是虛偽狡詐,孫悟空明明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學來的本事,天庭卻百般刁難,最終逼得孫悟空大鬧天宮,而佛教自稱慈悲為懷,他的弟子、寵物卻下界為妖,而且大凡是佛教弟子、寵物為妖的多喜歡吃人,獅駝國的三隻妖精就吃光了全國的人。而佛道之爭其實也是表面,明朝中後期,官場的黑暗不亞於佛道之爭,明朝的首輔大臣都是通過扳倒上一任上台,然後又重復命運,遭殃的最終還是老百姓。
內涵三、九九八十一難只是走過場
《西遊記》師徒四人取經會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然而,大家仔細看看就會知道漏洞在哪裡。原來,西天取經不過是一個過場,真正的目的是通過這個過程給本來資質不行的如來大弟子金蟬子鍍金,然後成功晉升為佛。也正是為此,在這一路上不惜放出無數的妖魔鬼怪禍害百姓。明朝時候的官僚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了自己的爵位,官職,寧可養寇自重,以至於明朝的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最終滅亡於內斗和滿清入關。
內涵四、借刀殺人的蟠桃宴
西遊記有一出有名的蟠桃宴戲份,蟠桃有個神奇的功能,那就是延年益壽,這個功能成為了玉帝駕馭群臣的重要籌碼,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除了少部分神仙,其實大部分的神仙是由壽命限制的。西遊記第一回開篇就說到,天地之數,以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一元分為十二會,到了亥會之時天地進入混沌狀態,說明天地是有壽命的。菩提祖師也對孫悟空說過,悟空在修煉500年後會遭一次大災,到時候躲過去還好,躲不過去就灰飛煙滅了。同理,自行修仙的散仙壽命同樣也有500年一次的天災。按照原著記載,天上一年舉辦一次蟠桃會,也就是相當於地上365年一次,玉帝讓猴子管蟠桃園就是故意讓蟠桃會搞砸,這樣一些散仙就會躲不過天災而死,解決了天庭神仙過多的問題。此外還有個細節,豬八戒等神仙也是在蟠桃會上犯了錯被貶下凡間,可見,這一招多麼狠毒。
內涵五、沙僧可能是最神秘的卧底
前面說了,西天取經是金蟬子的鍍金過程,同時也是如來意圖擴大佛教勢力的手段,金蟬子有個神奇的功能,那就是長生不老,所以金蟬子成為了下界妖怪為了活命的寶貝。但是上面我們還說了,玉帝等道教勢力才不管下界的散仙、妖怪的死活,但真正威脅他們的是佛教的東擴,所以,作為玉帝貼身侍衛的卷簾大將,也就是沙僧被派到下界阻止「取經人」,為什麼沙僧最可能是卧底呢?因為沙僧被貶下界的理由最搞笑,失手打碎了琉璃盞,一個能夠一下子摔碎的琉璃盞肯定不是什麼高檔法器,玉帝卻大怒貶沙僧下界,而且安排在取經人取經的必經之地,連續被吃了9個取經人,這不明擺著跟如來作對嗎?再加上整個西遊記沙僧最沉默寡言,所以一切皆是陰謀。那麼沙僧是因為本事低才沉默嗎?顯然也不是,在真假美猴王裡面,有個妖猴假扮沙僧,沙僧大怒,幾個回合就幹掉了假沙僧,說明沙僧並不是飯桶。
正是因為《西遊記》思想先進,邏輯嚴密才讓他在眾多的書籍當中脫穎而出,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當然,小編說的內涵只是一家之談,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可以指出。
❺ 西遊記為啥列為四大名著
西遊記既然被列為四大名著,自然會有他的文學價值所在。個人認為版,西遊記 正是憑借它的奇權思妙想而受到人們的追捧,其次,以前人們的生活很不容易,西遊記再挺大的程度上給了人們一些希望和安慰吧......
揭示的內涵 不同而已,善惡正義觀的辯證
❻ 為什麼西遊記被列入四大名著
西遊記既然被列為四大名著,自然會有他的文學價值所在。個人認為版,西遊記 正是憑借它的權奇思妙想而受到人們的追捧,其次,以前人們的生活很不容易,西遊記再挺大的程度上給了人們一些希望和安慰吧......
揭示的內涵 不同而已,善惡正義觀的辯證
❼ 《西遊記》為什麼會是四大名著之一
一、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是吳承恩在50歲左右,也就是1550年左右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全部創作。 因此,大致可以推斷出,《西遊記》是他在1550至1582年,這32年之間創作的。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法師傳》對此事有詳細記載)。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天下所分四大洲:東勝神洲-眾仙島組成的洲,各路散仙雲集之地,也是孫悟空的誕生地;南贍部洲-大唐國所在地,唐僧也是由此出發取經;西牛賀洲-西天如來以及眾神佛所在之處,佛法昌盛,唐僧取經的目的地;北俱蘆洲-最荒涼的洲,無佛法普及,全都是赤身露體的野人。
二、鑒賞
文學特色
《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西遊記》的藝術魅力,除了它的奇異想像,就要數它的趣味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可以說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閱讀感受總是輕松的,充滿愉悅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西遊記》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輝映。孫悟空豪爽、樂觀的喜劇性格;滑稽諧趣卻憨厚朴實的豬八戒形象。他們幽默詼諧,機趣橫生的對話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過富於諧趣的對話得到生動的表現,這也是《西遊記》充滿奇趣的又一大特點。在人物描寫上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造成《西遊記》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謂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謂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會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動物屬性。《西遊記》展現了一個神化了的動物世界,同時又熔鑄進社會生活的內容。
《西遊記》張開了幻想的翅膀,馳騁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維模式,有著超現實的超前的意識。《西遊記》的幻想藝術的確是一份寶貴的思維財富和豐富的藝術財富。《西遊記》不僅是中國文學中的一部傑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美學批判
神話思維和權力意識
從文本的基本性質和藝術總體上判斷,《西遊記》是一部宗教與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漢族民間文學文本,是一個經歷漫長歷史時間的集體創作和最後的個體加工的文本形式。它折射出先秦軸心文化式微後華夏哲思的遞減式沒落和價值大廈坍塌後生活世界的混沌畫面和世俗化的享樂圖景。對於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的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和精神信仰的潰滅。《西遊記》建構的神話世界,宗教隱喻著對於精神和心理的極權統治,被演繹成為皇權的象徵。於是皇權意識和神話思維在宗教化的藝術文本里合乎邏輯地結盟,誕生出一種宗教政治和政治化的宗教模式。
《西遊記》呈現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極權-皇權和神權,生存主體無論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於政權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結構上集體無意識匍匐於皇帝和佛祖的腳下。顯然,《西遊記》的文本散發著與生俱來的國民奴性氣味。即使是作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終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徵最高統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自我異化和游戲主體
黑格爾在《美學》中表達他一貫的美學主張:理想的藝術應該以人為中心。他又強調說:「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8]顯然,《西遊記》是神魔妖怪為感性符號而建構的人類形象。然而,由於宗教和迷信意識對於創作主體的宰制,文本所書寫的形象呈現主體沉淪和自我異化的審美狀態。換言之,《西遊記》盡管不乏生動傳神的各類形象或意象,然而,顯露著一個無法掩飾的藝術事實:人物形象的主體性喪失,人性由於被宗教的壓抑而處於沉淪的境域。
在總體上,孫悟空是一個「偽英雄」。既是一個充滿游戲精神的可愛英雄,又是一個最終在宗教法力之下表現為怯弱的英雄,成為宗教意識的犧牲品和工具。顯然,在被如來佛的魔法鎮壓之後,孫悟空明顯為一個不徹底的英雄和投降的英雄,身體和精神雙重地向「佛法」投降。從具體細節考察,孫悟空是一個神話的虛幻英雄,而且是一個不斷求援的英雄,是必須藉助法術和寶物的英雄,在大鬧天宮之後,他的英雄形象不斷地褪色。和司馬遷《刺客列傳》中的英雄相比,後者則是充滿歷史理性的英雄,呈現悲劇色彩的英雄,也是道德和倫理意義的英雄,洋溢實踐理性的斑斕光輝,因而是真實的和可敬的英雄。比較之下,孫悟空只能是可愛而不可敬的虛假英雄。
混合的母題結構和循環的敘事策略
作為一部神話小說,《西遊記》包含的母題豐富而寬泛,諸如反抗母題、取經母題、游歷母題、冒險母題、受難母題、性禁忌母題、修成正果的母題等。新批評的代表人物韋勒克、沃倫認為:「從文學理論看,神話中的重要母題可能是社會的或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或非理性的)意象或畫面、原型的或關於宇宙的敘述或故事、對我們永恆的理想中某一時期的事件的一種再現,這種再現是綱領性的,或者是帶著末世情調的,或是神秘的。」《西遊記》的母題涉及自然、社會、歷史、政治、神話、宗教多種領域和對象,它展現一幅生動多姿的歷史風俗畫,一定程度上呈現人類的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性傾向。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是不完整、不純粹和不徹底的,甚至是破碎的和含混的,有時表現出內在的困惑和矛盾,嚴重地削弱了小說文本的哲學意義和思想魅力。
三、成就和影響
文學成就
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最為龐雜。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社會影響
自《西遊記》之後,明代出現了寫作神魔小說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鄧志謨的《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等。《西遊記》對戲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代宮廷大劇《昇平寶筏》是西遊記,十本,240 出。《西遊記》不但有續作、仿作,對後世的小說、戲曲、寶卷、民俗都產生影響,清朝子弟書里都有《西遊記》的鼓詞,可見影響之大。
《西遊記》也備受西方人士的關注,譯介較為及時。19 世紀中葉,法國漢學家泰奧多·帕維把《西遊記》中的第 9 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和第 10 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譯成法文。第 9 回譯文題名為《三藏和尚江中得救》,第 10 回譯文標題為《龍王的傳說:佛教的故事》。譯文皆刊於巴黎出版的《亞洲雜志》(亦稱《亞洲學報》,由亞細亞學會主辦)。1912 年法國學者莫朗編譯的《中國文學選》一書出版,收錄了《西遊記》第 10、11、12 三回的譯文。12 年後,即 1924 年,莫朗譯成《西遊記》百回選譯本,取名《猴與豬:神魔歷險記》,當年在巴黎出版。這是出現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西遊記》法文譯本。
綜上所述,必然就是四大名著了。
❽ 西遊記為什麼是四大名著
史實上來看,佛教是古印度人在公元前五世紀創立的宗教,早在周朝就已經傳入我國、東漢時正式傳入;道教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張道陵所創(注意不是老子創立的,道家學說和道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不過張道陵硬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硬把《道德經》當做道教經典罷了),從起源上來看這兩個宗教確實沒有任何關系。
但是呢,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受了中原文化的極大影響(比如光頭是不問世事的,但是國產光頭卻在儒家的影響下入世,還組織了僧兵參與軍隊作戰),所以本土的禿驢和牛鼻子有共同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自古就有「老子化胡」的傳說、《西遊記》里的一個重要細節(至少我認為很重要,而且是至關重要)也提到「化胡為佛」,這說的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之後以道家思想點化阿三,於是阿三在道家的基礎上派生出了佛教,所以佛教是道教的分支、如來是老君的門人,所以也就有了「道佛同源」一說。
明白了吧?真實的老子和悉達多八竿子打不著邊,但我國神話傳說里的太上老君卻是如來的祖師爺,而且《西遊記》里就認可了這一點,那麼神佛一起開個聯歡會就沒什麼好奇怪得了,玉帝在危難的時候下旨召如來救駕也是他職權范圍內的事,一點都不混亂。
孫猴子的實力從來就是一塌糊塗,不存在「忽高忽低」的問題。
樓主所謂的「忽高」大概是指孫猴子大鬧龍宮、地府又一路打上凌霄殿,弄得道教天庭雞飛狗跳,而「忽低」應該是說孫猴子在取經路上一直磕磕碰碰吧?
沒錯,猴子打神仙幾乎戰無不勝、打妖怪幾乎戰無不敗,這看起來好像是有點前後懸殊的感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稍微留心一墊就不難發現,猴子在鬧天宮時的手段和在取經路上沒有什麼區別,無非是有把子力氣、善變化、跑得快而已。但是自身的能力在這兩個階段又有所不同,猴子在鬧天宮時只是個單槍匹馬的石猴,但是在取經路上卻是有六丁六甲等眾神在暗中庇護的金猴,而且有了觀音送的救命毫毛。
那為什麼猴子要靠神仙的幫助才能收拾妖怪、卻又能輕而易舉的收拾天宮諸神呢?妖怪制服猴子時大多用了神仙的法寶(都是偷來的),那神仙們當初為什麼不用法寶滅了猴子卻要乾等著挨打呢?很明顯,貓膩!
猴子的來頭可大了,很多人都認為他只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野物,一沒背景二沒靠山,實實在在的一個無產階級。但實際上孕育他的那塊石頭可了不得了,上面有九孔八竅、按道教的九宮八卦來排列(這個在電視劇上是沒有的),這說明猴子和某位神仙是有極深淵源的(我個人有種無聊的想法:搞不好猴子是那位神仙的私生子)。
這個神仙是誰呢?如果諸神確實是因為忌諱猴子的後台老闆才不敢對猴子下手,那麼這位神仙就應該是地位極高、權利和法力極大的尊神了。玉皇大帝?肯定不是,玉帝可以輕易治住猴子(去看鳳仙郡求雨的事),卻在被猴子弄得受驚(受驚而已,沒鑽桌子)的時候也不敢出手;如來佛祖?更不是,《西遊記》里如來的地位還不如玉帝,他老人家第一次出場就是奉了玉帝的聖旨來救駕的。
所以,猴子的後台老闆就只可能是老君一人了——從道教的排位來看,玉帝是六御之一,頭上還有三清(道教最高神),而三清之中的元始和靈寶都沒有在《西遊記》里出現過,所以《西遊記》里的道教最高神其實只有太上老君一位;從「道佛同源」的觀點來看,老君是如來的師傅,老君實際上又是佛教的最高神。
老君是孫猴子的後台,這就真是「通天的關系」了,所以任何人都是不敢動猴子的,所以猴子才能在天宮一路通行無阻。
❾ 為什麼《西遊記》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原因:
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
簡介:
《西遊記》這本書出自明代小說家之手,出版署名華陽洞天主人。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深刻描繪了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八十一受難,一路降妖伏魔,九九歸一,終於上了西天見到如來佛祖。取材於《大唐西域記》和民間傳說、元雜劇。宋代《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本名《大唐三藏取經記》)是西遊記故事見於說話文字的最早雛形。
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