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城遺址
① 蓼堤鎮的歷史文化
蓼堤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境內有距今3000多年的周龍崗文化遺址。據記版載,梁孝王徙睢陽時築權堤,堤生蓼草,遠望如嶺,故名蓼堤嶺。蓼堤鎮位於睢縣西北18公里,地處商丘市、開封市、民權、睢縣、杞縣兩市三縣交界地,既是商丘市重點鎮,也是全市邊沿鄉鎮之一。全鎮總面積59.97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人口51354人,其中鎮區人口16015人,蓼堤、羅陽、彭寨、高寨、婁河五個較大的農貿市場是周邊鄉鎮農副產品和其他商品的集散地。
② 蓼都的地理
固始亦稱蓼城、蓼都。位於河南省東南端,系豫皖兩省交界、華東與中原地帶交融處。北瀕淮河,南依大別山,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南北最長94.16公里,東西最寬56.19公里,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總人口160多萬人,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縣。
霍邱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限長,四季分明。 固始面積3493平方公里,物華天寶、素以魚米之鄉著稱,盛產糧、油、棉、是國家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是國家和省的棉油豬山羊禽蛋荻柳等生產重點縣; 霍邱有古為貢品的灃蝦銀魚,有近20種具有理想開采價值的地下礦藏,其中磁鐵礦貯量居全國第6位,被列為國家大型礦石基地,為霍邱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資。
霍邱境內已探明的鐵、磷、石煤、大理石、石灰石、白雲岩等20多個礦種,具有理想的開采價值,特別是周集鐵礦儲量豐富,達20億噸,居全國第五位,被國家列為大型鐵礦石基地,具有極大的潛在經濟價值,目前為此修建的阜六鐵路已經完成鋪軌工作。 據縣城東北5公里陳家埠鄉橋塘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推測,距今約6000年前縣境就有 人類活動。
本縣古屬東夷(淮夷)。《尚書·禹貢》載地理位置屬揚州之域。《史記·夏本紀》載:禹封皋陶之後(偃姓)於英六。《正義》:「英即蓼也」,是為虞蓼子國,殷(商)屬徐州, 《禹貢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蓼城崗遺址),屬揚州之域。
春秋,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蓼設蓼邑屬楚。後又分蓼邑設雩婁邑 (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父邑(邑治在今金寨縣開順鎮)。
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未設縣,地屬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屬九江 國。
西漢,在縣境設安風縣(治所在今邵崗鄉許集村)、陽泉縣(治所在今臨水集)屬淮南 國九江郡。又在現霍邱固始之間設蓼縣(治蓼故城),安豐縣(治所在固始縣東南)、雩婁 縣(治所在固始縣黎集附近),歸屬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劉 慶為六安王,以此五縣歸其轄。後又在現縣城北設義城縣,不久廢。
東漢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國省,以其縣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
三國為魏揚州地,屬廬江郡。文帝分廬江郡設安豐郡(治安風故城),以蓼、安豐、雩婁屬之。
西晉因之,改屬豫州安豐郡,以陽泉屬揚州廬江郡。
東晉安帝時省安豐郡,遷安豐縣於原郡治所,屬弋陽郡,其餘縣皆不見記載。《晉書·地 理志》:「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縣多廢。」
南朝·宋設安豐縣,復設雩婁縣屬安豐郡;又分安豐郡立左邊城郡。齊因之。梁大同元年 (公元535年),徙舊安豐於霍邱城置安豐州,又立決口縣(後改臨水縣治所在陽泉故城)。
自西晉以後,南北分裂,本縣境域時南時北,郡縣廢置無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 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設安豐縣屬霍州安豐郡,宇樓縣屬霍州西邊城郡『南 > 齊曾一度歸南朝。東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復入魏。梁武帝天監五年(公元506年) 入梁。大同元年置安豐州,屬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東魏,安豐郡廢。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縣境設安豐(治所在霍邱壽縣之間,現安豐塘附近)。開皇 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設霍邱縣(治現城關),屬淮南郡,安豐等縣均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屬淮南道,並於霍邱縣置蓼州,別置松滋縣於縣治西40里灃 貞觀初屬壽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縣為武昌縣,屬淮南道壽春府。景雲元年 (公元 710年),復名霍邱縣,屬淮南道壽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屬淮南鎮壽春郡。此後縣名無變。
五代時期,先屬吳,後屬南唐壽州。
北宋,開寶末年(約公元976年),屬淮南路壽州。熙寧中(約公元1073年),屬淮南 西路壽春府。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歸金,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屬淮南路安 豐軍。三十二年,屬淮南西路壽春府安豐軍(後改壽州)。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總管府,後曾置淮南行省,尋 廢。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後),復置,霍邱屬之。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屬南直隸中都臨濠府(鳳陽府),後屬江南行省風陽府壽州。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屬江南省風潁六泗道壽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屬安徽省風陽府壽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屬安徽省潁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升潁州為府,霍邱縣屬安徽省潁州府壽州。
民國1年(1912) 8月,屬安徽省第四區(駐阜陽)。
民國3年(1914) 6月至16年4月,屬安徽省淮泗道。
民國18年(1929)12月,中國共產黨在白塔畈領導農民暴動, 民國20年(1931) 2月成 立霍邱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後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 21年(1932)6月,縣蘇維埃。代表會決議 改霍邱縣為紅城縣,屬鄂豫省皖西北道區。紅軍撤出縣境後,被國民政府恢復原縣名。
民國21年(1932)10月,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27年(1938)10月,屬安徽省第七 行政督察區。29年(1940)4月,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36年(1947) 9月,晉冀魯豫解放軍第二縱隊政治部決定成立南霍固縣(治葉 集),轄一鎮四區,一個月後撤銷。
民國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本縣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 始東北部,分置霍邱、霍固兩縣,屬鄂豫區一分區。
民國37年(1948)6月,撤霍邱縣並入霍固縣,增設三河尖市(縣級),同屬鄂豫區一分區。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2月1日,撤霍固縣,以原霍邱縣區域恢復霍邱縣,歸屬如前。5月改屬皖北行 政區六安專區。
1952年皖南、皖北兩行政區撤銷,建安徽省,霍邱縣屬安徽省六安專區。1971年3月, 六安專區改名六安地區,霍邱縣仍屬之。
③ 霍邱縣古址在那
安徽省霍邱縣簡介
霍邱縣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安徽省西部。西與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徐集、陳集等地相接壤、北與阜陽隔淮相望、東與六安、壽縣毗鄰、南與金寨相連。地處大別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屬低崗丘陵地區,北部為平原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點行蓄洪區。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商品糧生產試點縣,是安徽省九大水產基地之一。
安徽省霍邱縣地理位置
霍邱縣位於東經:115°50′至116°32′北緯:31°44′至 32°36′,霍邱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部,大別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東鄰六安、壽縣,西與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徐集、陳集、張廣等地)毗鄰,南與金寨接壤,北與潁上、阜南隔淮河相望。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屬低崗丘陵地區,北部為平地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點行蓄洪區。城西湖、城東湖、姜塘湖三大行蓄洪區(建國後區行蓄洪25次),總面積953平方公里,佔全省行蓄洪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調蓄洪水能力50億立方米。
安徽省霍邱縣行政區劃
1997年,霍邱縣面積3774平方千米,人口155.7萬,轄15鎮22鄉:城關鎮、、長集鎮、葉集鎮、河口鎮、姚李鎮、臨水鎮、周集鎮、馬店鎮、石店鎮、扈胡鎮、新店鎮、孟集鎮、洪集鎮、花園鎮、范橋鎮、孫崗鄉、三元鄉、眾興鄉、曹廟鄉、夏店鄉、岔路鄉、烏龍鄉、龍潭鄉、高塘鄉、白蓮鄉、邵崗鄉、馮井鄉、三流鄉、、潘集鄉、彭塔鄉、馮瓴鄉、宋店鄉、王截流鄉、姜家湖鄉、城西湖鄉、朱港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安徽省霍邱縣歷史沿革
據縣城東北5公里陳家埠鄉橋塘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推測,距今約6000年前縣境就有人類活動。
本縣古屬東夷(淮夷)。《尚書·禹貢》載地理位置屬揚州之域。《史記·夏本紀》載:禹封皋陶之後(偃姓)於英六。《正義》:「英即蓼也」,是為虞蓼子國,殷(商)屬徐州,《禹貢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蓼城崗遺址),屬揚州之域。 春秋,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蓼設蓼邑屬楚。後又分蓼邑設雩婁邑(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父邑(邑治在今金寨縣開順鎮)。
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未設縣,地屬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屬九江國。
西漢,在縣境設安風縣(治所在今城西湖鄉許集村)、陽泉縣(治所在今臨水集)屬淮南國九江郡。又在現霍邱固始之間設蓼縣(治蓼故城),安豐縣(治所在固始縣東南)、雩婁 縣(治所在固始縣黎集附近),歸屬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劉 慶為六安王,以此五縣歸其轄。後又在現縣城北設義城縣,不久廢。
東漢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國省,以其縣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
三國為魏揚州地,屬廬江郡。文帝分廬江郡設安豐郡(治安風故城),以蓼、安豐、雩婁屬之。 西晉因之,改屬豫州安豐郡,以陽泉屬揚州廬江郡。東晉安帝時省安豐郡,遷安豐縣於原郡治所,屬弋陽郡,其餘縣皆不見記載。《晉書·地 理志》:「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縣多廢,」 南朝·宋設安豐縣,復設雩婁縣屬安豐郡;又分安豐郡立左邊城郡,齊因之。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徙舊安豐於霍邱城置安豐州,又立決口縣(後改臨水縣治所在陽泉故城)。
自西晉以後,南北分裂,本縣境域時南時北,郡縣廢置無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設安豐縣屬霍州安豐郡,宇樓縣屬霍州西邊城郡『南 > 齊曾一度歸南朝。東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復入魏。梁武帝天監五年(公元506年)入梁。大同元年置安豐州,屬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東魏,安豐郡廢。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縣境設安豐(治所在霍邱壽縣之間,現安豐塘附近)。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設霍邱縣(治現城關),屬淮南郡,安豐等縣均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屬淮南道,並於霍邱縣置蓼州,別置松滋縣於縣治西40里灃 貞觀初屬壽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縣為武昌縣,屬淮南道壽春府。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復名霍邱縣,屬淮南道壽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屬淮南鎮壽春郡。此後縣名無變。 五代時期,先屬吳,後屬南唐壽州。
北宋,開寶末年(約公元976年),屬淮南路壽州。熙寧中(約公元1073年),屬淮南 西路壽春府。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歸金,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屬淮南路安 豐軍。三十二年,屬淮南西路壽春府安豐軍(後改壽州)。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總管府,後曾置淮南行省,尋 廢。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後)),復置,霍邱屬之。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屬南直隸中都臨濠府(鳳陽府),後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壽州。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屬江南省風潁六泗道壽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屬安徽省鳳陽府壽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屬安徽省潁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升潁州為府,霍邱縣屬安徽省潁州府。
民國1年(1912)8月,屬安徽省第四區(駐阜陽)。
民國3年(1914) 6月至16年4月,屬安徽省淮泗道。
民國18年(1929)12月,中國共產黨在白塔畈領導農民暴動, 民國20年(1931) 2月成 立霍邱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後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6月,縣蘇維埃。代表會決議 改霍邱縣為紅城縣,屬鄂豫省皖西北道區。紅軍撤出縣境後,被國民政府恢復原縣名。
民國21年(1932)10月,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27年(1938)10月,屬安徽省第七 行政督察區。29年(1940)4月,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36年(1947) 9月,晉冀魯豫解放軍第二縱隊政治部決定成立南霍固縣(治葉 集),轄一鎮四區,一個月後撤銷。
民國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本縣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 始東北部,分置霍邱、霍固兩縣,屬鄂豫區一分區。
民國37年(1948)6月,撤霍邱縣並入霍固縣,增設三河尖市(縣級),同屬鄂豫區一分區。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2月1日,撤霍固縣,以原霍邱縣區域恢復霍邱縣,歸屬如前。5月改屬皖北行 政區六安專區。
1952年皖南、皖北兩行政區撤銷,建安徽省,霍邱縣屬安徽省六安專區。
1971年3月, 六安專區改名六安地區,霍邱縣屬之。
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霍邱縣仍屬之。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④ 蓼國 被那個國家滅掉
古蓼國。在今河南唐河縣南,其地有蓼山,蓼陽河,為廖氏故里。蓼為已姓國,祝融的後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於楚,改稱湖陽。漢置湖陽縣,屬南陽郡。郡該地後世有湖陽城。
②古蓼國。在今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其中心區域在今河南省固始縣境內,都城在今固始縣東北的蓼城崗。蓼為偃姓國,皋陶的後裔。或說為姬姓國,高陽氏才子庭堅的後裔。
蓼國國君列表
叔安
明
閏
暉
結
淵
光
穎
玦
試
重
墊
珊
卿
譚
介
祥
潛
華
瑞
昌
澄
榮
盛
良
辟
高
畢
展
宣
雲
褥
平
穩
恆
伯高
誠
衰
⑤ 連江的名勝古跡
連江風光旖旎,古跡繁多。
古沉船遺址:筱埕鎮定海村周圍300米海域,1990年3月,摸清有9處古代沉船遺址,從海底挖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多件,以及許多沉船的殘板。
古塔: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雲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門寺含光塔。
古橋:據縣志記載,連江有古橋149座,倖存下來的46座古橋中,建於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較為有名的有縣城的通濟橋、蓼沿的朱公橋以及官坂的塘邊橋。
摩崖碑刻:有青芝山題刻、寶華山題刻、雲居山題刻、金華趙崇杙題刻。
名山古剎:有名山16座,古剎148座:青芝山(寺)、金福寺、雲居山(寺)、寶華山(寺)、寶林寺、九龍山(寺)等。
敖江:為福建省獨流入海的第六大河流,沿岸層巒疊嶂,風光秀美,名勝古跡眾多。尤其「敖江十二景」,自古盛傳不衰,並留下不少歷代名人題詠墨寶。
閩江口景觀:素有福建門戶之稱的閩江口,沿線兩岸山峰連綿,山勢奇絕,重巒疊嶂,各顯其姿。沿江可以飽覽長門要塞古炮台遺址、雙龜鎖口、川石島、壺江島、五虎守門等諸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半島勝地:多姿多彩的黃岐半島,有著著名的定海灣和黃岐灣。由於面對馬祖列島,地理位置獨特。明代全國建12座城堡,黃岐半島佔7座。
馬祖風光:馬祖列島是該縣最大的島嶼,風光旖旎,有「海上公園」美稱。有馬祖十景:牛角崢嶸、塘後浴場、獅嶺遠眺、珠螺鼓浪、燕秀潮音、西尾夕照、山壠映月、福澳漁火、翠谷春曉、天後神宮。
⑥ 為什麼霍邱又叫蓼城
霍邱來縣古屬東夷(淮夷)。《尚自書·禹貢》載地理位置屬揚州之域。《史記·夏本紀》載: 禹封皋陶之後(偃姓)於英六。 《正義》: 「英即蓼也」,是為虞蓼子國,殷(商)屬徐州,《禹貢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蓼城崗遺址),屬揚州之域。 春秋,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蓼設蓼邑屬楚。後又分蓼邑設雩婁邑 (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父邑(邑治在今金寨縣開順鎮)。 三國為魏揚州地,屬廬江郡。文帝分廬江郡設安豐郡(治安風故城),以蓼、安豐、雩婁屬之。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縣境設安豐(治所在霍邱壽縣之間,現安豐塘附近)。開皇 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設霍邱縣(治現城關),屬淮南郡,安豐等縣均廢。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屬淮南道,並於霍邱縣置蓼州,別置松滋縣於縣治西40里灃 貞觀初屬壽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縣為武昌縣,屬淮南道壽春府。景雲元年 (公元710年),復名霍邱縣,屬淮南道壽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屬淮南鎮壽春郡。 此後縣名無變。
⑦ 誰了解河南信陽這個地方的信息
信陽市位於河南省南部,東鄰安徽,南接湖北,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間的戰略要地,豫南經濟、文化、教育、物流中心,也是鄂豫皖區域性中心城市。信陽山水秀麗,氣候宜人,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是中國著名的宜居之城、魅力之城、創業之城,自古以來人傑地靈、英雄輩出,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信陽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址多處。西周時期,信陽分別是弦、黃、蔣、息、蓼、番、申等諸侯國的國都、封地,戰國時期曾為楚國的別都(遺址在今信陽平橋區)。三國及東晉末分別為弋陽郡、義陽郡的郡治所在地,唐代為申州、光州之州治。盛唐時期,義陽是中央王朝重要的糧食、兵源和財源基地,北宋初年改稱信陽州,一直延用至今。明清時期,信陽的經濟、文化已經相當優越,糧食充裕、商業繁榮、名士薈萃,且人文底蘊濃厚,進士、舉子輩出。
信陽在歷經春秋、戰國之後,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形成了厚重豪放、細膩浪漫的豫風楚韻,釀就了信陽獨具特色的淮上文化風情[1]。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子路問津、司馬光砸缸、亡羊補 信陽美麗夜景牢的故事都發生在這里。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播放的樂曲《東方紅》,就是由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楚國編鍾演奏的。信陽是中華姓氏之根,漢姓100大姓中,黃、賴、羅、蔣等13個姓氏都源於此(如黃姓起源於潢川、羅姓起源於羅山、賴姓起源於息縣、蔣姓起源於淮濱,陳姓、王姓、潘姓、孫姓、沈姓均起源於固始[2])。信陽地處江淮之間,是歷代中原人南遷的始發地和集散地,唐朝時期光州固始籍將軍陳元光率鄉勇南下閩粵平定蠻苗叛亂,於當地厲行法治、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之後從家鄉派遣大量百姓南下定居,故信陽享有「中原第一僑鄉」之美稱。
信陽氣候宜人,植被茂密,山水秀麗,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是中國最顯著的南北分界的標志地。境內有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雞公山、水域比西湖大70多倍的風景名勝區──南灣湖、朱元璋敕封「皇廟」,全國獨一無二僧尼同寺的靈山寺、天然溫泉療養勝地的湯泉池、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等著名旅遊景點。
信陽飲食文化優越,信陽菜、信陽小吃聞名天下,獨具一格。信陽毛尖更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北宋文豪蘇東坡謫居信陽時,曾給予「淮南茶,信陽第一」的稱贊。
信陽北距鄭州300公里,南距武漢200公里,東距合肥346公里,西距西安534公里。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全國44個交通樞紐城市之一,是豫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物流中心[3],也是中國連接南北,承東啟西最重要的支點城市。
開放、宜居的信陽城歡迎四海賓朋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城市榮譽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中國創業之城20強、中國魅力城市30強、2010中國休閑城市30強、
錦綉信陽城(10張)2009中國十佳宜居城市、2010中國十佳宜居城市、2011中國十佳宜居城市、2010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省級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最佳環保示範市10強、中國節能減排示範城市、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
編輯本段
行政區劃
信陽市下轄浉河區、平橋區、潢川縣、淮濱縣、息縣、新縣、商城縣、羅山縣、光山縣等七縣兩區,代管固始縣,另有羊山新區、南灣湖風景區、上天梯管理區、雞公山管理區、信陽工業城、省級潢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個處級行政單位(市政府派出機構)。區號:0376,車牌號:豫S。
序號 地區 代碼 面積(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萬人) 郵編 駐地
1 浉河區 411502 1783 59.4 464000 湖東街道
2 平橋區 411503 1889 63.6 464100 平橋街道
3 羅山縣 411521 2065 50.4 464200 城關鎮
4 光山縣 411522 1829 58.5 465450 紫水街道
5 新縣 411523 1554 27.5 465500 新集鎮
6 商城縣 411524 2117 49.5 465350 城關鎮
7 固始縣 411525 2946 102.3 465200 城關鎮
8 潢川縣 411526 1638 63 465150 定城街道
9 淮濱縣 411527 1209 57 464400 城關鎮
10 息縣 411528 1836 79.4 464300 城關鎮
信陽市區管轄街道鄉鎮
區 數量 街道鄉鎮
市區 浉河區 轄9個街道、3個鎮、6個鄉 老城街道、民權街道、車站街道、五里墩街道、五星街道、湖東街道、南灣街道、金牛山街道、雙井街道、李家寨鎮、吳家店鎮、東雙河鎮、遊河鄉、董家河鄉、浉河港鄉、譚家河鄉、柳林鄉、十三里橋鄉
平橋區 轄5個街道、5個鎮、9個鄉 羊山街道、前進街道、南京路街道、平橋街道、甘岸街道、明港鎮、五里店鎮、邢集鎮、平昌關鎮、洋河鎮、肖王鄉、龍井鄉、胡店鄉、彭家灣鄉、長台鄉、肖店鄉、王崗鄉、高粱店鄉、查山鄉。市政府派出機構:上天梯管理區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西周至春秋時期,信陽境內分封有弦國、黃國、蔣國、息國、蓼國、番國、申國。弦國(隗姓),國都在今光山縣城西5公里處。黃國(嬴姓),國都遺址在今潢川縣隆古鄉。蔣國,為周公旦之子伯齡封地,國都曾設在今淮濱縣期思鎮。息國(姬姓),為周文王之子羽達的封地,國都在今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蓼國,相傳為夏代皋陶裔孫封地,春秋時國都建於今固始縣城東北6公里的蓼城崗。番國(已姓),國都遺址位於今固始縣城以北。申國(姜姓),都城在今南陽市北,為「南申」,被楚所滅後,於今信陽市區另築謝城(遺址在今平橋區平昌關鎮)稱之為「東申」。從公元前688年開始,楚國相繼吞滅上述各國,委派縣尹(尊稱為縣公)進行管理,設置了直屬於楚國中央管轄的地方政權--息縣、期思縣、申縣是為本市設縣之始。
秦代以郡轄縣,本市境內設7縣。即:蓼縣,治所在今固始蓼城崗;安豐縣,治所在今固始縣石佛鄉;雩婁縣,治所在今商城縣東北隅的李集;西陽縣,治所在今光山縣境內;期思縣,治所在今淮濱縣境內;息縣,治所在今息縣境內;城陽縣,治所在今平橋區長台關楚王城遺址。
漢沿秦制,郡縣轄區縮小,息縣改名新息縣,又增設5個縣。即:安昌縣,治所在今平橋區平昌關;弋陽縣,治所在今潢川縣城;車大縣,治所在今光山縣境內;黽縣,治所在今羅山縣高店;鍾武縣,治所在今平橋區中山鋪。東漢初年,新息、弋陽、雩婁、蓼、車大等縣改置侯國,改鍾武縣為平春侯國,置褒信侯國(國都在今息縣包信鎮),後相繼恢復為縣制;又置義陽縣,治所在今浉河區。
三國時屬魏國。新置弋陽郡(治所在今潢川縣境內),是為本市設郡之始。後又設義陽郡(治所在今平橋區平昌關),旋省去,西晉時又重設該郡,治所設於仁順城(在今浉河區境內)。東晉時,豫州治所遷至西陽(今光山縣境內),是為本市設州之始。
宋代,新息縣、褒信縣仍屬蔡州。申州於宋初先後改稱義陽軍、信陽軍,軍治所不變,轄信陽、羅山2縣。光州轄固始、定城、光山、仙居(南宋時省入光山縣)4縣。原殷城縣先改稱商城縣,後廢縣改為商城鎮,並入固始縣。
元代,息州(金國於1208年設置,明代初年降為縣,州治所在今息縣縣城)轄新息、褒信、新蔡、真陽(今正陽縣)4縣,光州轄縣不變。信陽軍先後改稱信陽府、信陽州,轄縣不變。
明代,光州轄光山縣、固始縣、息縣、商城縣。信陽州轄羅山縣、確山縣。原定城縣、信陽縣省去,分別由光州、信陽州管實土。
清代,信陽州仍轄羅山縣。光州於1724年升為直隸州,直隸河南行省,轄縣不變。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州改縣,信陽州、光州於1913年分別改為信陽縣和潢川縣。此期,省下設道,信陽、羅山、息縣、潢川、光山、商城、固始7縣歸豫南道(治所在今信陽市)管轄。1914年,豫南道改稱汝陽道,治所在信陽,轄豫南地區信陽、南陽、南召、鎮平、沘源、泌陽、桐柏、鄧縣、內鄉、新野、方城、舞陽、葉縣、汝南、正陽、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確山、羅山、潢川、光山、固始、息縣、商城、淅川共27個縣。轄境約當今河南省伏牛山、沙河、洪河、淮河以南地區。1927年撤銷汝陽道,改設豫南行政區,1929年撤銷。1932年,省、縣之間設置行政督察區,為省派出機構,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潢川縣城,轄信陽、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縣、羅山、經扶(今新縣)8縣。1949年1月,該專員公署不存。
建國初,信陽分信陽專區和潢川專區。信陽專區原為1947年中原解放區豫皖蘇區所屬的第八專區,1952年10月,原潢川專區所屬潢川、息縣、固始、商城、新縣、光山、羅山、淮濱等8縣劃入信陽專區。
1998年6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信陽地區和縣級信陽市、信陽縣,設立地級信陽市、浉河區、平橋區。信陽市轄羅山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淮濱縣、息縣和浉河區、平橋區。2011年6月,經河南省批准,固始縣升格為省直管縣(由信陽市代管)。
編輯本段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信陽處於東經114°06′,北緯32°125′,地勢南高北低,崗川相間。西部和南部由桐柏山、大別山構成的
宜居信陽好風光(20張)豫南山地,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7.1%。兩山首尾相接,連成一體,蜿蜒於豫鄂邊界,是江淮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大別山在信陽境內長約200公里,東段山脊高峻雄偉,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寬闊低緩,以千米以下低山為主,間有丘陵分布;桐柏山在信陽境內69公里,山勢高峻陡峭。中部是丘陵崗地(合肥-潢川盆地西半部分),位於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連線以南,海拔50-100米,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8.5%。由於受淮南水系的強烈切割和沖淀,形成高差20-40米的丘陵起伏,崗谷相間的形態組合特徵。此區梯田層層,河渠縱橫,塘堰密布,水田如網,酷似江南風光。北部是平原和窪地,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4.6%。其中平原海拔30-59米,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17%;窪地海拔22-35米,主要分布在淮河兩岸,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7.6%。
氣候條件
信陽地跨淮河,位於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上,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這種過渡氣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觀的差異:淮南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魚躍,猶如江南風光;淮北平原舒展,一望無垠,盛產小麥、雜糧、棉花,北國情調濃厚。
信陽日照充足,年均1900-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1-15.3℃,無霜期長,平均220-230天;降雨豐沛,年 羅山縣農田風光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空氣濕潤,相對濕度年均77%。信陽四季分明,春季天氣多變,陰雨連綿,季降水日數多於夏季,降雨量達250-380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26-30%,夏季高溫高濕氣候明顯,光照充足,降水量多,暴雨常現,降水量400-600毫米,佔全年的42-46%。秋季涼爽,天氣多晴,降水頓減,季均降水量170-270毫米,佔全年的18-20%。冬季氣候乾冷,降水量少,約80-110毫米,佔全年的10%;冬季在四季中歷時最長(130天左右),但寒冷期短,日平均氣溫低於0℃的日數年平均30天左右。
水流水域
信陽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積占 南灣湖全市總面積的98.2%,長江流域面積僅佔1.8%。信陽地處淮河上游,淮河在河南省境內流長437公里,其中在信陽境內長363.5公里。淮河支流密集,流程在百公里以上的有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和竹竿河,均按西南-東北方向匯入淮河。全市河流水面面積共計3.7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1.96%。
信陽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均水資源總量9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1230立方米,是河南省人均3.2倍。全市有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866座,總庫容40.52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占河南省總量的22%。著名水域光山五嶽水庫、商城鯰魚山水庫、市區南灣湖、北湖等,出山店水庫是淮河上游控制性工程,適宜建設大型水電項目。
礦產資源
信陽已探明各類礦產49種,礦產地280多處,其中金屬礦17種,非金屬礦24種;有大型礦11處,中型礦31處。特別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上天梯非金屬礦為亞洲第一大非金屬礦,總儲量7.3億噸,其中珍珠岩儲量1.2億噸,佔全國50%以上,膨潤土5億噸,河南省第一,沸石5600萬噸。此外,還有二氧化硅礦800萬噸,金紅石礦100萬噸,鋅礦100萬噸,鉬礦6.5萬噸等。
農副產品資源
信陽農林漁牧產品資源豐富。水稻、油菜、紅黃麻、板栗、銀杏、茶葉等農產品年產量均居河南之首,信陽毛尖飲譽海內外。畜牧業是信陽農村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鴨、豬、雞、鵝等飼養量大,並培育出了華英、亞美、三高、正興等產業化龍頭企業。
編輯本段
經濟概況
經濟數據
2010年GDP11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8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460.9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343.3億元,增長12.2%。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增幅居全省第7位。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11元。產業加快向產業集聚區集聚,綠色食品、高端製造、新型建材三大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山信糧業優質稻米產業化綜合加工項目、台灣光景光電攝像頭生產、奧特陶瓷牆地磚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河南雞公山文化旅遊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志高文化科技動漫產業園開工建設,與港中旅、上海文廣等一批知名企業合作深入開展,主題文化建設紅紅火火,物流業方興未艾。
交通狀況
信陽北距鄭州300公里,南距武漢200公里,東距合肥346公里,西距西安534公里。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全國44個交通樞紐城市之一。
民航:信陽明港機場(2009年12月11日開工建設)。
鐵路:境內京港高鐵、京廣鐵路、京九鐵路、寧西鐵路四條國家級鐵路大動脈。在建的京港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時速達350公里,預計建成後北到鄭州只需一小時,到北京三小時,南至武漢不到一小時,至廣州三個半小時;信陽--隨州--常德鐵路,衡潢鐵路之濮陽-潢川段被納入新修編的中長期鐵路規劃。信陽周圍密集的綜合鐵路網,而中國的國道公路、高速公路等大多沿鐵路而建,所以,信陽是連接中國東西南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在華中的交通位置和鄭州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南北呼應,對發展中國物流交通業極其有利。
美麗信陽(9張)
信陽市各轄縣均有火車站,其中:信陽站為一等站,潢川站為二等站,固始站、息縣站、明港站、羅山站、商城站、淮濱站、新縣站為三等站,光山站為四等站。
公路:境內京港澳高速、滬陝高速、大廣高速三條國家級高速公路,羅山經淮濱到阜陽的高速公路被立項;107國道、106國道、312國道三條國道,分別在主城區和潢川縣城形成雙十字交叉。公路總里程達7660公里,公路密度40.5公里/百平方公里;干線公路總里程1457.875公里。 過境的京珠高速公路省道10條,長1000.155公里:S204三(河尖)馬(達河)線、S213吳(家莊)黃(谷畈)線、S216平(輿)長(竹園)線、S219永(和)定(遠)線、S224確(山)平(靖關)線、S335棠(村)西(峽)線、S336馬(集)息(縣)線、S337羅(山)淮(濱)線、S338鍾(鋪)周(黨)線、S339陳(淋子)東(雙河)線。
水運:信陽目前有兩大出海港口,分別是淮濱飲馬港和固始望港港,其中淮濱飲馬港是河南第一大內陸港。[5]信陽第一艘萬噸貨船「豫 固始望港碼頭信貨11588」2011年4月在揚州萬隆船廠下水,是河南省目前最大噸位的貨船,載重噸可達2萬噸,建造歷時15個月。該船下水結束了信陽無萬噸級貨船的歷史,信陽有5艘載重2萬噸以上船舶正在建造之中,標志著信陽航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通訊:國家通信干線京廣光纜、京九光纜以及西合光纜在信陽形成「信息高速公路」雙十字通道。
物流:金牛物流園區建設工程項目是全省擬建的包括信陽、洛陽、南陽、商丘、安陽五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建立的5個物流樞紐中心之一,園區位於金牛山辦事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是建設物流園區的理想之地。
⑧ 固始縣起源
固始在夏、商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東北的蓼城崗遺址),在西周為蓼、蔣、黃、潘等國地,春秋中期,楚滅此地諸國,建期思縣,固始彼是為期思縣之潘鄉,又名寢丘邑。西漢,於潘鄉(寢丘邑)置寢縣。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封其妹婿大司農李通為固始候,縣名由寢改為固始。關於固始縣名,明嘉靖固始縣志記載:「史記正義日,孫叔敖以寢丘土寢薄取為封邑,李通慕叔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臣按:縣名日方此,豈因通與帝首事,欲其堅固初始歟?」可見,固始縣名是取「堅固通始」之意,由引沿用至今,已有近二千年。 另一典故有雲:「成大事者,必固其始,善其終」。
境內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分別是陳氏將軍祠(陳元光祖祠)和番國故城遺址。
與閩台的關系
據1953年台灣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其先祖來自「光州固始」。這63個姓氏的戶數,佔台灣總戶數的80.9% ,表明每5戶台灣居民中有4戶祖地在固始。
宋代以後,不少福建人談及自己的祖先時,都說是從「光州固始」遷來。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福建人遷至台灣。從而形成了閩、台人對光州固始的祖根認同,閩台一些宗廟祠堂里鐫刻「宗由固始,將軍及澤」
據有關閩台「移民資料」中介紹,先祖來自河南固始的族譜有16部之多,分布於福建晉江、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龍海、仙游、長樂、詔安等地 。在台灣省陳、黃、丘、宋、林等18部大姓族譜上都記載著其「先祖為光州固始人」。
姓源地
全部或部分以固始縣為姓源的有:潘、蓼(廖)、蔣、寢、安、婁、英、甄、期思(期)、黃、沈、孫、復等。
⑨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的主要景點
千姿牡丹園
千姿牡丹園佔地350畝,由百花園、特色園、九色園、科技示範園四個園區組成,目前共種植九大色系的牡丹1258個品種、30餘萬株,國內牡丹涵蓋中原牡丹品種群、西北牡丹品種群、江南牡丹品種群、西南牡丹品種群,國外牡丹包括日本、歐美品種群,是目前國內牡丹品種最多的牡丹園之一。
野趣水景園
水景園位於植物園西北角,佔地約96000多平米,水域面積32000多平米,南面、東面是大面積的疏林綴花草地。主要表現水生植物的生態特點和自然野趣。全園種植喬灌木64種,地被植物14種,收集水生植物105種,主要以睡蓮科、蓼科、水鱉科、黑三棱科、澤瀉科、莎草科、天南星科、香蒲科等水生植物為主,其中荷花品種93種,睡蓮品種11種。夏秋之際,荷花風姿綽約,睡蓮楚楚動人,加上各種浮水水生花卉形成水景園的觀景重點。園內以一條明渠作為主線,積水成潭,截流成瀑,環水成洲,跨水築橋,兩岸多呈自然式緩坡延伸入水狀,當岸上盛開絢麗多彩的野花組合時,水生植物與之相互襯托對比,呈現出豐富的景觀層次和深邃的山野意境。
木蘭瓊花園
木蘭瓊花園位於植物園的中北部,佔地約19900平米。園內以表現木蘭亞綱的多花、樹形優美為特色,以多花灌木與地被作為中下層,結合木蘭亞綱開花喬木營造春景的繁花似錦的氛圍。園內的木蘭品種達27個,栽種有景新玉蘭、紅荷玉蘭、天目木蘭、新奇玉蘭、寶華玉蘭等名品。另有忍冬屬9種,莢蒾屬13種。忍冬科植物(瓊花)又稱聚八仙,四五月間開花,花大如盆,潔白如玉。觀果期為8—10月,秋果紅若珊瑚,為花果兼美的觀賞樹種。
裸子植物園
裸子植物園位於植物園東北角,佔地約33900平方米。全世界生存的裸子植物約有800種,隸屬於79屬和15科。裸子植物園有6科14屬29種,栽種有銀杏、水杉、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冷杉、羅漢松、白皮鬆、雪松、五針松、馬尾松、油松、喬松、日本花柏、絨柏、圓柏、鉛筆柏、蜀檜、偃柏等。這里冬季綠色經久不衰,春夏松蔭匝地,到了秋季,金黃的銀杏、火棘、黃櫨等,和蒼松的翠綠相間,成為游覽休憩、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
百草園
百草園位於植物園區的中北部,面積35400平米。主要由陰生草花區,觀賞性草花區,葯用草花區,經濟性草花區和親水空間組成。收集葯用草本植物61個品種,按屬性分別栽植於花壇、林下、水邊、山坡。品種有川烏、柴胡、杭菊、毛茛、貫眾、百合、山丹丹、大黃、三七、白頭翁、射干、桔梗、山棉花、獨活、獨角蓮、草芍葯、冬凌草、狼毒大戟、龍膽草、沙參等,配置杜仲、銀杏等有葯用價值的喬木及山茱萸、丁香、謂實、金銀花、接骨木、連翹等花灌木和葯用木本植物,結合親水空間構成良好的復層植物群落。
月季園(薔薇園)
月季園位於植物園區的中北部,面積23000平米。栽培258個月季品種。本園選用現代雜種月季(品種月季)中大花型、色彩豐富、花香四溢的品種,在月季園中心區進行展示,輔以色彩艷麗三季有花的豐花月季中的部分繁花品種,用微型月季鑲邊,地被月季取代常規的草坪植物,以地被的形式栽植,形成花壇、花帶、花溪,藤本月季結合鋼構架與竹架形成花牆、花籬、花門,樹狀月季點綴其間。園內還設置親水平台、花廊、園亭,配置造型龍柏、七葉樹、廣玉蘭等植物點綴,營造出花團錦簇,自然和諧的園林景觀。
竹園
世界上已知竹類植物約80屬1000餘種,我國約有40屬近500種,佔世界二分之一。竹園佔地面積90畝,主要引種栽培了剛竹、慈竹、紅竹、早園竹、淡竹、斑竹、金鑲玉竹、毛竹、雷竹、紫竹、桂竹、烏哺雞竹、苦竹、菲白竹、菲黃竹等34個品種約344594株,綠筠萬桿、鬱郁蔥蔥。竹園里依山伴水,其間點綴著竹亭、竹欄、疊泉石,竹林間環繞小徑曲折通幽,形成了一道「日出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雨來有清聲,風吹有清韻」的優美風景。
桂花園
桂花園位於植物園時代軸線的東側,佔地約47000多平米,主要以木犀屬植物為主。全世界現有木犀屬種屬資源32種,中國擁有其中的27種,佔世界總數的80%以上。其中桂花是木犀屬中最主要的種群,我園收集桂花品種30多個,分屬四季桂、銀桂、金桂和丹桂4個品種群。四季桂品種群:四季開花,有月月桂、日香桂等;銀桂品種群:秋季開花,花色純白、乳白、黃白色,有柳葉銀桂、桃葉銀桂、大葉銀桂等;金桂品種群:秋季開花,花檸檬黃淡至金黃色,有金秋桂、叢中笑、狹葉金桂等;丹桂品種群:秋季開花,花色較深,橙黃、橙紅至朱紅色,有紅花丹桂、月尖紅桂、籽丹桂等。
梅園
梅園以梅花馳名,位於植物園南北中軸線的西側,面積約73000平米,是梅花品種系統收集和展示的專類園地,現有梅花30多個品種,1萬余株。按花型花色分,有宮粉型、紅梅型、玉蝶型、硃砂型、綠萼型和灑金型等。其中宮粉型梅最為普遍,品種最多。玉蝶型別有風韻,綠萼型香味最濃,著名的有玉牒梅、綠萼、宮粉梅、硃砂梅、美人梅、龍游梅等,還有枯樹老乾的梅樁藝術盆景及不少百年以上的古梅。整個梅園以梅飾山,倚山植梅,古洛渠邊洛石散落有致,古雅的亭台點綴在香海里,窈窕多姿。每年早春,山坡上的群梅沖寒怒放,山翠梅艷,頗為壯觀。
丁香園
丁香園位於人工湖的北側,佔地面積50150平米,園內主要收集有小葉丁香、暴馬丁香、歐洲丁香、紅丁香、阿穆爾丁香、波斯丁香、紫丁香等。在林間大喬木間與園林沿線上,成組、團式種植了大片的丁香,少則二、三十株,多則四、五十株,總數在千株以上。丁香夏季開花,花朵纖小而文弱,枝條柔軟,花色淡紫,黃綠或白色,外素而內秀,花開之時,清香四溢。
海棠園
海棠園位於植物園西南角,佔地28畝。海棠全世界共有35種,我國25種,該園收集薔薇科蘋果屬、木瓜屬的海棠品種27個,14845株。有傳統品種:貼梗海棠、垂絲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梨花海棠等,還有引自北美的花果俱佳的絢麗海棠、道格海棠、鑽石海棠、霍巴海棠、紅玉海棠、草莓果凍海棠、王族海棠、粉芽海棠、火焰海棠等。海棠一樹千花,唐朝《花譜》稱海棠為「花中神仙」。每年三、四月間,滿坡的海棠萬花齊放,層層疊疊、連綿不斷、紅白相溶、如曉天的明霞。海棠園內地形起伏變化,新古洛渠貫穿其中,渠邊種植水生植物,野趣天成,在水流平緩處種植荷花、睡蓮;臨水處栽植垂柳,可謂是「柳佔三春色,荷香四座風」。
芳香園
芳香園位於人工湖東北,19636平米。東南與桂花園相連,西與丁香園為鄰,是集香花、香果或通體皆香的喬、灌、花、草為一體的專類園。園內主要種植芸香科、唇形科、木犀科、瑞香科、薔薇科等芳香型植物,如木瓜、糯米椴、三亞烏葯、結香、迷迭香、胡枝子、大葉女貞、雲杉、香樟、桂花、白鵑梅、丁香等。該園西臨植物園最大的人工湖,既可臨岸觀水,還可登高望遠。臨湖地塊種植大片的紅花酢漿草,似一條綵帶沿湖岸延伸。微風襲來,芳香植物帶來的陣陣微香,帶給遊客清新、靜謐的環境,還能促進身體健康。
岩石園
岩石園位於植物園的中北部,佔地約13746平米,共有植物58種,以展示岩石及岩生植物為主。園中以山石與小地形結合起來,依山疊石,沿坡起伏。岩生植物選擇植株低矮,開花繁茂,色彩艷麗的種類,如紫菀、石竹、福祿考、百里香、景天類、野菊等種植在路邊岩石的縫隙中及山坡上,並配以低矮的木本植物、多年生宿根、球根花卉及一年生草本花卉,主要有木本香薷、小花溲疏、錦雞兒、石蒜類、栒子、綉線菊、鋪地柏等,做到花中有石,石中有花,體現一種原生態的接近自然的色彩斑斕的植物景觀。碎石鋪就的游覽小徑柔和曲折,更具有自然野趣。岩石園內設置廣場,滿足人們休閑聚會的功能,場地設孤形花帶做為背景,烘托春景的氣氛。
萬柳園
萬柳園位於人工湖的西側,佔地20634平米。主要種植楊柳科、棕櫚科、木犀科、薔薇科、松科等植物。其中楊柳科植物14種,60個品種。該園環湖石璣臨流,綠蔭接岸。以青翠柳色作為園子的景觀基調。沿湖堤岸柳樹、碧桃間隔種植,西側棕櫚點綴其間,山坡上種植大葉女貞、雪松、白皮鬆等常綠樹種,湖邊、林下種植景天等地被植物,園路沿途栽種垂柳、金絲柳、紅心柳、龍爪柳、翠竹柳、旱柳、銀芽柳、饅頭柳等特色柳樹。園中還片植碧桃、紅葉李等觀花、觀葉樹種。煙花三月,輕風搖曳,柳絲飄舞如柳浪翻空,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外來植物園
外來園位於植物園西南,佔地22992平米。採用西方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在建園藝術上追求完整,和諧,鮮明的特徵,力求體現出嚴謹的理性。園中利用植物園西南角的水渠,形成規則式水軸線。同時結合里坊的規則式的布局,用黃楊、紅花檵木、金葉女貞沿中軸兩側勾繪出巨大的模紋花壇,用線條高聳的蜀檜種植成樹陣迷宮圍和出獨立空間,強化里坊布局的文化性。採用規則式的形式形成各種花卉的植床,在植床里種植色彩鮮艷的草本、球根、塊根花卉,依季節不同變換不同的色彩。大面積的混播草坪點綴高大的棕櫚、樹葉奇特的馬褂木、龜甲冬青、構骨球,突出外來園的特色。使人們在東西和南北幾條軸線穿行時都能感受不同的植物空間。
絢秋園
絢秋園位於時代軸線中北部,對時代軸線呈半包圍狀。該園面積36722平米,主要收集植物葉、干、果常年或季節性等呈彩色的植物,以槭樹科槭樹屬植物為主。該科植物季相變化明顯,為珍貴的觀葉樹種。園林造景依據起伏的地形,配置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這里有紅葉李、紫葉矮櫻、紅櫨、黃櫨等彩葉樹種及欒樹、元寶楓、血皮槭、五裂槭、青榨槭、雞爪槭、紅楓、葛蘿槭等秋季觀葉樹種20餘類,還有枝幹呈紅色的紅瑞木、枝幹呈金黃色的黃金槐等,也有「活化石」水杉、銀杏等植物,配以觀葉、觀果灌木火棘和松柏、菊花等,著意渲染秋色的絢麗多彩。總體上追求簡潔、質朴、清新的自然風格,突出植物造景,以秋花、秋葉、秋實表現秋色的絢麗,體現植物展區的科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