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城是遺址
① 秦長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秦長城遺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窪、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② 戰國秦長城由於修建歷史年代的久遠只保留了哪些遺址
這座戰國秦長城,由於修建歷史年代的久遠,再加之後來的秦始皇又重建了部分長城路段,為此,它保留到後來的遺址主要有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渭源戰國秦長城遺址和固原戰國秦長城遺址等。
③ 秦長城還有哪些遺址
在包頭秦長城內外,還有八九座古城遺址,其中,還可以找到秦國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此外,在秦始皇長城東段沿線處,還有許多城池、障和烽火台一類的防禦建築設施。
如赤峰、圍場、豐寧一帶的秦始皇長城,建在山嶺上的取自然石塊壘砌。方法是內外兩側用較規整的自然大石塊,中間填以亂石碎塊或礫石,基寬一般為兩三米,橫斷面呈梯形,下寬上窄,估計當時城牆高度約三四米,頂寬1米左右。在石築城牆殘基上,有的地段還有明顯的接痕牆縫,這些充分證明當時築造長城是按地區分段施工的。
在敖漢旗以東一段長城建在丘陵間,則多為以土夯築或土石並用。
④ 秦朝長城遺址在當時所起的作用
秋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匈奴人的侵犯,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都陸續在邊界上修築過長城。在今天甘肅省的臨洮縣,這段古長城就是在秦始皇之前100多年的秦昭王所修。 從秦長城向東北,經過一大片未設防的黃土溝壑後,就是已經滅亡的趙國曾經經營了幾百年的長城。這條長城時斷時續,早已破敗不堪。達北部邊疆以後,三十萬秦軍的任務就是維修、改造破舊的長城。
秦軍和匈奴人周旋了幾百年,蒙恬家族幾代人都是秦國的戰將,他應該非常了解與匈奴作戰的艱難。
匈奴是游牧部落,他們居無定所,往來如風。不知什麼時候,會突然聚集成一支兇狠的軍隊,轉瞬間,又變成散落天邊的牧民。匈奴人是游擊戰的高手,如果秦軍倉促出擊,匈奴騎兵會避開鋒芒,繞到別處大肆搶掠,甚至兇猛攻擊秦軍的後方。而秦軍勞師遠征,尋求決戰而不得,曠日持久將無法忍受。
在這種情況下,蒙恬選擇了長城戰略。秦軍修建的長城,並不只是一堵牆而已。長城不僅用於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
長城的首要作用是預警。這些最高處的烽火台就是瞭望哨,為了提前預警,有些烽火台甚至遠遠突出於長城之外。
在長城沿線,秦軍修建了許多由堅固城牆圍起的小城,這里是戍邊軍民的居所,也是長城工事上的戰斗支撐點。
在離開長城有一定距離的後方,秦軍又修築了屯軍要塞,這些要塞既能夠容納眾多的軍隊,又可以囤積大量後勤物資。在出擊匈奴時,就成了大部隊的前進基地,也是長城防線的戰略縱深。有了這套體系,部隊就避免了無依無靠的野戰。 抗擊匈奴的入侵,中原的軍隊主要是步兵,很難抵擋匈奴騎兵的進攻。秦國只有靠修長城來防禦入侵。因此在漢武帝時,向朝廷獻馬可以免除兵役,以次來蓄積馬匹壯大自己的騎兵,漢武帝靠著他的騎兵才打退了匈奴。像後來的明朝,他修長城的目的也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 無組織、無紀律、無給養、無裝備、無訓練的民夫是無法和北方游牧騎兵對抗的。
秦始皇三十二年(西元前215年),派遣蒙恬帶領三十萬秦軍北上攻擊匈奴,「略取河南地」。這三十萬是秦國久經沙場的正規軍,而「河南地」說的大約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黃河以南的地區,可能還包括陝北和寧夏的以部分。次年又取得河套地區。
在這期間長城的修築是同步進行的。修長城的是民夫,而負責打仗的是士兵。匈奴來干擾肯定是免不了的,就算不是干擾,常年南下掠取也是他們經常的活動。但是等待他們的是三十萬精銳的秦軍。
我只是簡單的說一下,具體的你可以看記錄片——《帝國軍團——秦軍秘史》。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還是當作藝術來理解的好。它的創作是用來突出修築長城給民眾帶來的苦難。而孟姜女的故事原型好像是發生在齊長城。
秦朝對長城的修築不是完全的在沒有的基礎上修建,而是擴建,改修,聯系,加固等等,將從春秋以來北方各諸侯國的長城連為一體,形成有效的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綜合型國防工程。秦長城東起遼東,西至甘肅臨洮,全長五千多公里。中國第一條萬里長城便雄峙在北方。
根據文獻記載,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楚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上稱作"方城"。《左傳》上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國要進兵攻打楚國,軍隊已經到了陘這個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敵,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對齊侯說,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話,楚國有方城可以作為城防,有漢水作為城池,足可以抵擋一陣子的。齊侯見楚防禦工事果然堅固,只好收兵。
在秦長城修築前後,中國有二十多個諸候國家和王朝都修築過長城,其中漢朝和明朝修築的長城也都超過五千公里。
漢代修築的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在秦原來的規模上向西經河西走廊延至新疆境內,全長一萬公里。這段河西長城,曾為保障當時"絲綢之路"遠出西域諸國的暢通,發展與歐亞各國的經貿和文化交往起過很大作用。和許多朝代的長城一樣漢代長城已多消蝕在風沙之中,只留下許多土築和蘆葦沙礫輔砌的遺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修築長城的朝代。也是長城防禦工程技術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時代。明代二百多年中,一直未間斷修築工程。我們現在所見的長城主要是明朝建築。
清朝因為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作為統治階層,加上已經有效的聯系和控制了蒙古等北方游牧,修繕長城不再成為必須的國防工程。
⑤ 戰國秦長城遺址什麼時候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早是 固陽秦長城遺址,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二○○一年六月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春秋至明的長城遺址被合並為一處,其中包括戰國時期的秦長城遺址(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西吉縣、固原縣)。
⑥ 固原長城遺址是什麼樣的
除了臨洮秦長城和渭源秦長城,在戰國秦長城中,保存較好的還有著名的固原戰國內秦長城遺址。這座容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⑦ 秦長城遺址的岷縣秦長城遺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眾,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哪裡是秦長城西端起首之處?關於這個問題,近年來臨洮的學者作了一些有益的考察,成績是可喜的。但是,有些同志將古之臨洮混淆為今之臨洮。史學根據是不足的。現今臨洮有一段秦長城遺址,但那是秦昭王所築的,而始皇所築之城,則由於拓地甚廣,把起點延伸到了現今岷縣城西。
據《元豐九域志》載:「熙州(現今臨洮)無古跡,秦長城在岷州界。」在唐代的《元和郡縣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記》、明代的《讀史方輿紀要》和今人王國良的《中國古長城考》等各種文獻都說:「秦長城的起點在岷縣」。杜佑《通典·州郡典》岷州條下說:「秦長城在郡西二十里之崆峒山,自山旁洮水而東,即秦之臨洮郡至此矣。」崆峒山即岷縣城西大溝寨的五台山。這里是洮河轉彎處,與岷山鄉的跌馬遺址相對,大溝寨山下之鐵關門村,就是秦長城的起點。這里在過去都有標志,後被鄉人毀掉。
秦長城起於岷縣,有大量的遺物、遺址可證。一是岷縣有大量的秦國貨幣。公元1947年,岷縣中堡村發現一秦代窯藏,出土的秦半兩銅錢達數萬枚;二是有分布廣泛的秦瓦遺存。大量的秦瓦布點頗廣。城東的龍望台、白塔寺以及城北岷山鄉的板達溝,都屢見不鮮。岷縣城內,冶家崖文化堆積層(今岷縣醫院內),秦瓦更多,歷歷可數;三是岷縣北部山區遺存有大量的人工壕溝。卓坪壕溝位於卓坪西北側,距縣城約40公里。壕坎由兩部分組成,一條沿山脊西南側向下延伸,過二級台地直達洮河灘頭,長約4公里,當地群眾稱其為「古城壕」。另一條位於山腳前緣,在溪溝邊與古城壕相接,向西北延伸至馬連灘村南,長約1.5公里,當地群眾稱為「胡道」。古城壕寬5—11米,深度多在5米以上,壕底被村民開墾,辟為農田。當地村民言稱「古城壕亘古就有」,我們從採集到的瓦片推斷,這是秦人的遺址。秦長城起點在十里鄉之鐵關門,卓坪一帶的壕溝則為有力的證據。長城遺址在岷縣,起首處也在岷縣,不容置疑。
⑧ 甘肅秦長城遺跡怎樣表達作者求真務實的精神
夢里不知身抄是客,所以我不讓自己在夜襲深人靜時睡去,因為怕夢醒來會傷感。夜裡,獨坐一隅,一個人低吟,靜靜地想你,你的夢境成了我思念的方向,我懇求窗外的流雲將我的寫意帶去給你,願你夢隨心動,心隨夢求。喜歡夜裡無法替代的寧靜,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想,可以用全部的記憶去想你。
,
⑨ 秦昭王長城遺留下來了那些遺址
這座戰國秦長城,由於修建歷史年代的久遠,再加之後來的秦始皇又重建了部分長城路段,為此,它保留到後來的遺址主要有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渭源戰國秦長城遺址和固原戰國秦長城遺址等。
其中,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首起於縣城北15千米的新添鄉南坪村殺王坡,然後由南坪北庄山頂而下,經過長城巷村,峽口鄉灣腦、長城嶺、八里鋪鄉、沿川子鄉、塔灣鄉蔡家嶺、堯店鄉花麻溝、石家樓鄉、楊家山,到長城坡關門前咀,過夾槽梁、老王溝口進入渭源縣境,自西向東穿越臨洮縣40餘千米。
⑩ 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途徑哪些地區
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首起於縣城北15千米的新添鄉南坪村殺王坡,然後由南坪北庄山頂而下,經過長城巷村,峽口鄉灣腦、長城嶺、八里鋪鄉、沿川子鄉、塔灣鄉蔡家嶺、堯店鄉花麻溝、石家樓鄉、楊家山,到長城坡關門前咀,過夾槽梁、老王溝口進入渭源縣境,自西向東穿越臨洮縣40餘千米。
這些遺址上的城牆、城障、烽燧全由黃土或礫石混合黃土夯築而成,夯層清晰可見。雖然風化雨蝕,仍可領略當年的雄姿。
這段長城中,臨洮境內保護最好的一段要算長城嶺上的那一段。經測量,這段長城長1700米,牆高2.5米,頂寬3米,底部寬5米至8米。板築夯層厚0.08米至0.13米。
暴露遺物有長達0.7米的筒瓦和長0.6米,寬0.5米的板瓦,其表面有細繩紋和掛板紋飾,皆系秦長城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