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卡片書
A. 格列佛游記讀書卡片 15張 還有 朝花夕拾讀書卡片 15張 急!!!!!!!!!!!!!!1
作 者:魯迅
喜歡的人物:范愛農
相關的情節:
到初冬,我們的景況更拮據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會來。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范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200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學,實在勤快得可以。
推薦的理由:
《朝花夕拾》其實就是對這樣的童年「談閑天」的追憶與模擬。在「愛」與「死」的「反顧」里,既彌漫慈愛的精神與情調,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蘊著深沉而深刻的悲愴,兩者互為里表,構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韻味。
B. 求《簡愛》《格列佛游記》的讀書卡片
簡愛》來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源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斗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里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這本書講的是格列佛以海上醫生的身份隨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後遭遇風暴孤身一人涉險了一些神奇的國家,最後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的事情。情節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歷險寫的栩栩如生,有趣極了。與其說是「格列佛游記」倒不如說成是「我與格列佛的游記」呢,因為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幾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歷險一樣。但是我又從心裡佩服他的機智勇敢,他總是給我一中「逆境叢生」的感覺,這點就是他歷盡艱險後從新踏上自己的國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堅決要向他學習這種精神,否則的話,若我以後遇到這種事情的話說不定早已經一命嗚呼了呢!
C. 關於《朝花夕拾》和《格列佛游記》的讀書卡片(15張)。
《朝花夕拾》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深感痛快,這痛快之因有三。一,佩服魯迅先生諷刺人的手段與方法,他從不直接諷刺,而是巧妙地利用被諷刺者說過的話(我不了解魯迅先生的寫作背景,就不詳細解釋這一點了)。二,覺得魯迅先生的文字簡潔明了,又不乏趣味。三,感到魯迅先生是個立場鮮明的人。
我對魯迅先生的文章很感興趣,因為他的文章中有許多有趣可愛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隱鼠,文筆十分簡練,墨猴的動態卻盡顯眼前,好像它就剛「舐盡了硯上的餘墨」似的。隱鼠也十分乖巧,「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隱鼠的活潑可愛就為下文魯迅得知它被貓吃去了的「憤怒而且悲哀」作了鋪墊,為他的「仇貓」作了很好的解釋。
魯迅先生仇貓,他在文中清楚地列舉了三個原因。一,貓的性情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總有一副媚態。三,它吃了魯迅的可愛的小小的隱鼠。文字精練,論點論據俱全,立場鮮明,一目瞭然。我們寫文章也要這樣,要立場鮮明,觀點明確,論據充分。
魯迅先生那精練的文筆,有趣的傳說和風趣的語言將帶領我走近魯迅,走進他的心靈。
《格列佛游記》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據說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著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著青年前進的方向,於是我便朝著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記》--愛屋及烏。但是看過之後,大呼"上當"也於事無補,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麼看,來顯示自己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一篇不倫不類的讀後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湧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一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於肺腑啊!
打個比方,讀《圍城》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戰地雷戰打鬼子,越打越過癮,正打在關頭上,錢鍾書先生將大筆一擱,鬼子投降了;讀《駱駝祥子》也挺爽,應該屬於三大戰役的那種,共軍三下五除二地把蔣介石趕到了台灣,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幹掉了老金;但讀《格列佛游記》就大不一樣了,是一種受罪,就像血戰台兒庄一樣,拉鋸戰,特艱苦卓絕,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爭,還要與瞌睡蟲作斗爭,不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我還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損失慘重,至今想起來還餘悸不已。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朴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游記中竟蘊含著這么深邃的內涵。
我知道,《格列佛游記》還需要再讀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這應該是以後的事了。
《朝花夕拾》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閑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綉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裡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斯威夫特的傳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1726)流 傳最廣,也最為各國讀者所喜愛。該書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之口,敘述了周遊 四國的奇特經歷。但仔細體會,卻處處揭露著英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並寄寓著作者 的理想。
雖然格列佛起初以為小人國與英國毫不相像,但實際上小人國卻是英國的寫照。 透過那似是荒謬的邏輯,我們看到的是:國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個指甲,卻狂妄 地自命為頭頂天的宇宙統治者,以其無常的喜怒決定老百姓的命運。官吏們也無需 德才兼備,只要跳繩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祿。
小人國的兩黨以鞋跟高矮為區分標志,這里影射的是當年英國的托利黨(即保 守黨的前身)和輝格黨(後來發展成自由黨)兩黨政治;而吃雞蛋時是從大頭敲開 還是從小頭敲開,則指的是天主教與新教(亦稱清教,即加爾文教派)之間關於教 會儀式的無稽之爭。為了這一區區爭端,竟導致了小人國的內戰,甚至殃及鄰國。 由於小人國里的警察制度和誣告成風,格列佛不得不逃離那裡。
大人國的人無論體力還是理智都超過了那群「小人」;大人國里實行的是理想 化的、有教養的君主政體,國王賢明而正直,經常關懷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的保障。在大人國國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紹了英國的社會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詞 在國王的追問下破綻百出。國王對英國存在的營私舞弊、侵略戰爭和法律不公大加指責,並指出其原因就在於人心的卑劣自私。
飛島國的科學家脫離人民與實際,從事不著邊際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對屬 地的居民,更採取殘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將飛島駕臨上空,阻隔陽光,或降落 到其國土上,將居民碾壓成粉。這里揭露的正是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
格列佛還到了一個魔術家的國度,在那裡回溯了古羅馬的政治,對比了英國的 制度。此時,他的思想已從支持君主政體變為擁護共和了。不過,他還只是贊美處於「自然狀態」下的宗法社會。如果這種看法還屬於「浪漫的倒退」的話,格列佛對智馬國的描述,則指出了 文明社會對於人類的腐蝕,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的人,才是純潔高尚的。這 一觀點後來被法國的盧梭發揚光大,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發端。
智馬國的居民分為狀似野獸的「雅虎」和有智慧、會說話的智馬兩類。「雅虎」 代表了人類的貪欲和敗壞,而智馬則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會。不言而喻,如果人類 墮落下去,將與動物無異,那是多麼可悲啊
當我翻開了《格列佛游記》時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錄所吸引了:小人國歷險、大人國歷險、會飛的國家……這些字眼似乎被作者施加了魔力,我一看到這些就想快點往下看,想快點了解怎麼會有小人國和大人國,國家又怎麼會飛。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地讀起了第一章。
這本書講的是格列佛以海上醫生的身份隨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後遭遇風暴孤身一人涉險了一些神奇的國家,最後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的事情。情節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歷險寫的栩栩如生,有趣極了。與其說是「格列佛游記」倒不如說成是「我與格列佛的游記」呢,因為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幾乎入迷了,好像就是我和他一起歷險一樣。但是我又從心裡佩服他的機智勇敢,他總是給我一中「逆境叢生」的感覺,這點就是他歷盡艱險後從新踏上自己的國土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堅決要向他學習這種精神,否則的話,若我以後遇到這種事情的話說不定早已經一命嗚呼了呢!
這本書實在是太好看了,使得我讀了幾遍了還是覺的沒看夠,它實在太有趣了,我十分喜歡《格列佛游記》的這本書。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有心動的呢?那就快讀一讀這本書吧!記住噢,它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記》!
讀 《格列佛游記》有感
格列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記》發表於1726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說。
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驚肉跳。在小人國里,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里,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斗爭;後來,他來到神秘的飛島國,這里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還有令人深感汗顏的慧駰國,在這個人馬顛倒的世界裡,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讀著讀著,我彷彿隨著格列佛一起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駰和耶胡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最特別的要數飛島國的居民。他們的眼睛都長在一側,而且是一個愛好樂器的民族,在他們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歡的樂器。那裡的侍從必須要時刻敲打大臣們的腦袋,否則他們總愛異想天開。……讀了這本書後,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氣和冒險的精神,他是個與眾不同的男子漢,他一見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內心冒險的沖動。作為一名醫生,他專門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隻,以為船員看病為由,去環游世界,到處冒險。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漸漸覺得這些書其實很有意思,而且不會看不進去,反而讀過幾遍之後,越發愛上了這些書。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在書的世界遨遊是每個人的夢想。打開手中的書,一頭扎進去吧,總有一天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長假里,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像與誇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遊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游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人們更不理解它的含義。他們不懂什麼叫「懷疑」、什麼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於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很羨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國,慧因國是我們所追求和嚮往的理想境地,在這里你不需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而在現實的世界,有著太多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常常發生:有人用花言巧語騙取別人的血汗錢、有人拐賣兒童謀取暴利、有人甚至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親身父母。難怪我們的老師、長輩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上當受騙。這與我們提倡的幫助他人、愛護他人是很難統一的。當我遇到有困難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時,我遲疑;當有人替我解圍時,我不敢接受。這些都讓我內心感到痛苦、矛盾,無所適從。既妨礙了我去「愛」別人,同時也錯過了別人的「愛」,在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我期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也像慧因國,孩子們的眼中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是統一的。我願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與我一道,從自己做起,從現在開始做起,讓這個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
.《格列佛游記》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據說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著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著青年前進的方向,於是我便朝著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記》--愛屋及烏。但是看過之後,大呼"上當"也於事無補,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麼看,來顯示自己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一篇不倫不類的讀後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湧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一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於肺腑啊!
打個比方,讀《圍城》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戰地雷戰打鬼子,越打越過癮,正打在關頭上,錢鍾書先生將大筆一擱,鬼子投降了;讀《駱駝祥子》也挺爽,應該屬於三大戰役的那種,共軍三下五除二地把蔣介石趕到了台灣,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幹掉了老金;但讀《格列佛游記》就大不一樣了,是一種受罪,就像血戰台兒庄一樣,拉鋸戰,特艱苦卓絕,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爭,還要與瞌睡蟲作斗爭,不過"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我還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損失慘重,至今想起來還餘悸不已。
因此,此後,看到魯迅拿著煙斗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總會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錯,是你騙了我,還讓我不知不覺滿足被騙的虛榮"……
但是,盡管受了騙,並未影響魯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斯威夫特是不能與魯迅同日而語的。
魯迅,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許人也?英國十八世紀罪惡腐朽的資產階級中的一員。他們的階級屬性有著本質區別(如果趕上"文革"就好了,分清敵我很重要啊)。其二,魯迅是國產的,斯威夫特是洋貨(這好像是廢話)。至於第三點,我認為是最最重要的,魯迅的文章雖艱深生澀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譯本雖然都是大白話,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經過一番換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測:大不列顛的可愛青年們也必然不知道魯迅在說些什麼,要表達些什麼,以及"可能吧--那簡直就是一定的"那種魯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他們正如我一樣。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同的國度,承著不同的文化,對於過去,對於歷史,自己的從小就了解,別人的很少去觸及。而沒有一定的知識墊底,去讀這種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指桑罵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為奇的。
我不知道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托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系,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 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而後來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可以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臟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游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朴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游記中竟蘊含著這么深邃的內涵。
我知道,《格列佛游記》還需要再讀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這應該是以後的事了
對於<<朝花夕拾>>這本書,相信每個同學都不陌生,可是真正去讀它,去品味它的人卻不多。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了這個大作家魯迅,也聽說過許多他寫的短篇小說及散文。
從小學到初中,我讀過許多魯迅的作品,學過許多關於他的文章。在《朝花夕拾》中有幾篇是我以前學過的,但當我第二次讀它,品味它的時候感覺又是一種味道。以前學的時候對魯迅的文章只是有一個淺淺的了解。當第二次閱讀的時候才感受到以前學習他文章的時候有太多的不足。
魯迅先生所寫的文章雖然表面看起來都是寫日常生活的,但當你認真的去品味的話,就可以明白所要表達的主題。他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語主題:即是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處處都體現他是一個愛國者。從他的小說中可以體現他那種對封建社會的憤怒,和對當時社會黑暗的那種不滿。
《狗•貓•鼠》表現了魯迅先生同情弱小以及對虐待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圖》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兒時與保姆相處的情景,在文中,魯迅先生充滿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懷念之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父親的病》回憶了兒時父親求醫治病的種種荒誕情景。以上的幾篇,魯迅先生採用了親切動人的筆墨,記錄了社會生活的一面,構成了一幅幅色彩鮮明,濃淡相同的風俗畫卷。
在這本《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他這篇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著大人不注意,鑽進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子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講故事,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青年。每天都在這忙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
讀書筆記——《朝花夕拾》(魯迅)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閑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綉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裡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范愛農》: 從此我總覺得這范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賞析:這兩句話是我對比著找出來的,第一句用「很」字寫出了魯迅對范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范愛農寫得如何如何地討厭,為後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打埋伏,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范愛農的友誼。以至於為范愛農寫了五首詩。
總評: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裡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比如范愛農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總像在渺視。有比如「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這就是魯迅在描寫人外貌特徵和習性時的特別手法。他可以生動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又增加了幽默感。
內容可能有些亂,見諒哈。望採納O(∩_∩)O~
D. 求推薦一本游記類的書
余秋雨《文化苦旅》
E. 有關游記的書籍
尼泊爾:吳志偉《尼泊爾》有比較全面細致的分析。最後附上了完整版旅行准備和攻略. 內蒙:席慕容《席慕容和她的內蒙古》 主要是插圖。很美。 台灣:夏瓏恩《發現這么美的台灣》 概述很全面。可以作為旅行前的完整版攻略 英國:李蕙臻《不列顛,旅人》筆調比較細膩,寫的很溫婉 日本:MILLY《北海道,一個人的旅程》主要介紹的是咖啡館和特色食品 希臘:李欣頻《希臘》 商業化味道太重,主要是配圖還不錯。翻翻就好。旅行前的參考意義不大。 旅途游記:劉暢《搭車去柏林》旅途中各種體會
F. 有哪些關於游記的書推薦
我個人比較喜歡現代旅行家的隨筆游記。
有一個微博旅行博主叫貓力,她也是一個很有內才華、很有品味的青年容女作家,她的作品就是寫的自己一路旅行的隨筆游記,很有趣,很會生活,也很引人思考。
她的第一系列的書是《貓力亂步》,講的就是在東南亞各個國家「亂步」的體會和感受,最典型的描寫就是泰國和印度的當地特色和風土人情,還有其飲食文化。這是她臨近大學畢業,終於攢夠了出國旅行的錢後的第一個計劃,就是東南亞之旅。
我比較喜歡她第二本書,叫《路上有微光》,是寫她去歐洲大部分國家,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北歐的芬蘭,芬蘭是一個啤酒和香腸加桑拿的國家,芬蘭由於地處歐洲極北,它會有好長一段時間的極夜和極晝,他們規定極晝是工作和學習的時間,極夜會經常放假,於是,你會經常看到好多芬蘭人拿著啤酒杯,吃著烤腸,在街上肆意享受著。
G. 關於旅遊游記方面的書有哪些推薦
推薦您看LonelyPlanet,孤獨星球。
提到旅行,有一本書的名字,可以說是全世界背包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它就是風行全球的《LonelyPlanet》(中文一般翻譯為《孤獨星球》或《孤獨行星》)。每年,這套指南都要賣出600多萬冊,佔到所有英語旅行指南銷售數額的四分之一。《LonelyPlanet》出版社也因此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商,旅遊者們更是形象地將這套旅行指南稱為背包客的「聖經」、「寶書」。
38年前,托尼·惠勒和莫林·惠勒這一對來自英國的新婚夫婦,從倫敦出發,途經亞洲,一路行走至澳大利亞。這次蜜月旅行誕生了第一本《孤獨星球》,也使得惠勒夫婦與旅遊結下不解之緣。
《孤獨星球》的成功不僅僅是一個商業神話,也是一個文化現象的代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出現了一些反叛資本主義價值觀和西方中心主義的「嬉皮士」。他們憧憬東方,希望游歷東方,進而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如今,喧鬧一時的嬉皮運動已成為歷史,但《孤獨星球》的字里行間依然散發著特有的獨立、理性的旅行態度。
這種獨立、理性的旅行態度著實影響了一批人。美國《紐約客》雜志的一名作者曾經這樣回憶自己帶著《孤獨星球》旅行的故事。他說:「它教會了我,也教會了一個時代的人,怎樣獨自一人自信地走遍全世界。」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孤獨星球》作者托尼·惠勒和莫林·惠勒夫婦認為旅行是一種人類的本性,也是地球生物的本性。旅途中,人類的天才智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旅途中,有新奇的感受,有神奇的發現,有生活的改觀,有人生的超越。真正的旅行是一種人生體驗。 至今,惠勒夫婦仍在不停地旅行,因為他們相信,旅行是讓人與人見面的「唯一方式」,旅行還可以拉近這個誤解重重的世界。64歲的托尼堅信,「這個星球既是可愛的,也是孤獨的。旅行同樣如此。」他說,「我仍然是個有旅行癮的人,塞給我一張機票馬上就可以啟程。」
有趣的是,在惠勒夫婦看來,旅行指南並不是旅行必備品,真正要攜帶的是旅行的心境:懷著謙卑,不帶成見,敏銳地感受隱藏在風景後的歷史。
「孤獨星球」開始的作者只是惠勒夫婦,但現在共有超過200位作者為「孤獨星球」寫作。惠勒夫婦會為作者提供旅費、住宿費和其他相關費用,拒絕其他的任何商業贊助。「孤獨星球」對作者的要求是「精確、有趣,盡量全面」,有時候還要用「性感的語言」,對任何一個國家和景點,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喜歡,還可以表達「我討厭你」。事實上,「孤獨星球」最吸引背包客的就是它的誠實,還有不同作者充滿個性的文字和敘述。「孤獨星球」很少介紹大路貨,經常深入一般旅行手冊不會涉及的偏僻地點,各種交通方式、雞毛小店都不會漏過。更重要的是,每一本書都會告訴你幾個省錢絕招——對於幾乎永遠在路上,囊中通常不夠寬裕的背包客來說,這一點無疑最具吸引力。 中國是一個新興的最大的旅遊市場,同時也是新興的背包客市場。許多老外背包客湧入中國,而越來越多的國內背包客也邁出國門,這也使背包客讀物在中國有了市場,前幾年的朱兆瑞的《三千美金游遍世界》就曾賣得很火。從去年下半年三聯書店推出《孤獨星球指南》中文版以來,目前已出版澳大利亞、歐洲、德國、英國、義大利、柬埔寨、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旅行指南。如果你想一個人去上述地方,帶一本《孤獨星球指南》應該是不會讓你後悔的選擇。
H. 有哪些旅行和游記類的書籍啊,一定要是寫實的。
1.旅遊隨筆
作者:春風楊柳更新日期: 2013-01-05
2.超越視覺(美國《國家地理》典藏圖片集)
作者: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出版: 中國旅遊出版社更新日期: 2012-02-22
3.撒哈拉的眼淚:三毛傳
作者:朱雲喬更新日期: 2012-12-28
4.印度誘惑(全文)
作者:海帆出版: 中國旅遊出版社更新日期: 2012-12-20
5.摳門小妞的歐洲窮游記(你也可以570歐走遍西班牙、葡萄牙)
作者:小米的森林出版: 萬卷出版社更新日期: 2012-12-07
6.中國最美的100個地方
作者:新世紀書局出版: 科學出版社更新日期: 2012-12-07
7.迷藏——藏地秘境Ω大穿越
作者:行者六九出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更新日期: 2012-12-07
8.尼泊爾(微笑的星夜)
作者:草草出版: 旅遊教育出版社更新日期: 2012-02-22
9.去最幸福的四國找幸福(《國家地理》記者丹·比特納力作)
作者:[美]丹·比特納出版: 中信出版更新日期: 2012-12-07
I. 推薦基本游記類的書籍
1、《林達全集》
居美——《「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旅法國——《帶一本書去巴黎》,游西班牙——《西班牙旅行筆記》。林達的文字朴實、優美、有洞見,從生活的細枝末節著手,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書寫歷史、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讀來引人入勝,極有代入感。通過這些故事,作者表達自己鮮明的歷史觀,那就是人性。
2、《中國三部曲》
《尋路中國》《江城》《甲骨文》,這三本何偉(美國作者Peter Hessler)的書寫了一個不同的中國,敏銳的觀察、深入的調查與長時間的當地生活,讓他筆下的中國竟然變得我們這些中國人都不熟悉不了解,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似的。
3、《在路上》
這部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說被背包客奉為經典,是說一群年輕人開車橫跨美國大陸的旅行。 印象深的是他們渾渾噩噩、精神空虛、放盪不羈,一路狂歡嬉笑,是對美國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這「垮掉」的一代記錄與寫照。
4、《穿越百年中東》
從奧斯曼土耳其在一戰後被瓜分到各種宗教極端組織(如哈馬斯、ISIS)的前世今生,從黎巴嫩談到以色列,邏輯清晰、順暢,文筆也好。類似的書還有一本《大中東行紀》,作者張信剛游歷中東十幾個國家,拿來作為了解中東的入門書還不錯。
5、《東西莫辨逛歐洲》
比爾·布萊森曾於七十年代初橫越歐洲,二十多年之後,他決定再一次經歷他青春歲月中所走過的旅途——於是他背起行囊,帶上舊地圖和旅行指南,從奧斯陸出發到達歐陸最北端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再一路經過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丹麥、瑞典、義大利、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最後抵達伊斯坦布爾。這段旅程成就了本書,也成為了比爾·布萊森的扛鼎之作。
J. 格列佛游記讀書卡片,怎麼寫啊,簡潔點。
書名 格列佛游記 作者 喬納森·斯威夫特(英) 出版社 江蘇譯林出版社 好詞 1、四字詞 賞心悅目 寬宏大量 心慈手軟 情急生智 龐然大物 嚎啕大哭 手舞足蹈 罪魁禍首 2、兩字詞 揭露 慧駰 辭別 蕭條 恭順 熟練 精光 威武 勻稱 庄嚴 惡意 騷亂 好句 1、周圍的田野像不盡的花園,圈起來的田地一般都是四十英尺見方,就像許許多多的花床。 2、人在最關鍵的時刻才會漏出自己的本性,卻不知道身邊的朋友能否像螞蟻那樣團結! 3、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氣,因為你看不到什麼危險。 4、若一個人沒有德行,他們認為,那麼才能再高也難以實現,任何事務都不能交給這種有才無德的傢伙去辦。 感想 我很羨慕慧因國中的居民,他們不要顧慮別人說話的真假,人與人都是坦誠相待。而現實社會中,卻有些許殘忍的欺詐。 我盼望我們的社會能像慧因國那樣,不再有疑慮,教育與現實相統一。我願盡我所能,使社會多一點真誠,少一點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