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泉遺址
『壹』 我國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位於獲嘉縣境內的同盟山遺址(仰韶文化和商周文化遺址)
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文化遺址
河南省靈寶市鑄鼎原文化遺址
連嶺南的珠江流域(「九毛嶺遺址」、「暹崗遺址」)
陰山南麓的大窯文化遺址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
『貳』 丹東市古廟遺址分布
古廟的遺址,不太清楚,但是丹東地圖中帶廟的地址都在上圖中了,請採納,謝謝!
『叄』 中國遺跡有哪些
黃帝城、媧皇宮、伏羲台,這些與黃帝、炎帝、女媧、伏羲等中華文明先祖有關的遺跡如今已成為河北的一個旅遊品牌。
河北是中華文明的起始地之一,境內有陽原泥河灣、徐水南庄頭、武安磁山等多處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為我國史前考古提供了豐富
的資源。同時,河北境內還有一些與傳說中的中華先祖有關的遺跡,如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批紀念性的建築逐漸興起,吸引來不少專家學者和海內外遊人,成為當地發展旅遊業的資源。
距泥河灣遺址不遠的涿鹿縣,史載是黃帝、炎帝、蚩尤三位中華先祖曾會聚的地方,漢代司馬遷通過總結前人之說並親身考察,在《史記》中說,黃帝在涿鹿先後"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相傳為黃帝所建的黃帝城遺址尚存,出土石器很多。著名歷史學家羅哲文等六十多名學者專家實地考察論證,認定這座城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建築。如今,黃帝城、阪泉等遺跡已得到妥善的保護。附近還修建了中華三祖堂,蚩尤寨也開工建設。這些遺跡也招來了不少旅遊者,據涿鹿縣旅遊局介紹,這幾年,每年來這里旅遊的遊客有近30萬人,其中不少人來自海外。
象黃帝城一樣,與伏羲有關的新樂市伏羲台、與女媧有關的涉縣媧皇宮等也都成了當地旅遊的招牌。始建於北齊的媧皇宮,是我國距今保存完整的祭祀女媧的古建築群。在我國上古神話中,女媧與伏羲是人類的始祖,女媧不僅創造了人類,還煉石補天給人們創造安寧的自然。至今媧皇宮尚有房屋建築135間,佔地面積約76萬平方米,存有一塊北齊古碑,碑帽圖像就是人首蛇身的女媧、伏羲交媾圖,每年這里還自發形成兩次廟會,吸引來不少國內外遊客。
『肆』 中國五大文化遺址至今時間
(一)彥溝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彥溝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層不十分明顯,范圍面積亦不清楚。陶片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1985年修彥溝水庫時發現陶罐大的如水桶,還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溝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在界牌溝東坪地。發現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溝遺址
(四)塔羅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在塔羅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變化很大,范圍亦不甚清楚,地表僅見部分草拌泥紅燒土塊和部分陶片,還有石斧一類生產工具,其內涵屬龍山文化遺存。
(五)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伍』 河北省有哪些名勝古跡
河北省的名勝古跡有:黃帝城 、泥河灣遺址、 中華三祖堂 、萬里長城、清遠樓等
『陸』 泉上鎮的名勝古跡
延祥明清古建築群
楊鼎銘舊居位於坪上排,建於乾隆末年,房屋四周磚牆圍繞,只有前後兩門進出,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磚木結構平房,大門外第一坪為下馬、下轎,第二坪為主人接送客人,門樓進入為第三坪,再進第二門樓為第四坪,然後進入前下廳、上廳、各大廳,左右設有會客廳,每排橫屋設小廳,共計大小廳13個,橫屋有8排90個房間,屋的外側第二排是書樓(又稱走馬樓)分二層各16間,每排橫屋之間有天井10口,屋的前後有花園,天井內有花架。地面用條石,磚塊砌平,建築古樸雅緻,具有宮殿式建築的特點。
泉上土堡
位於泉上鎮羅李村,原地名麻布崗。建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由李世熊為首建築。土堡為四方形,長130米,寬130米,板築土牆高達10餘米,厚6.7米,設東、南、西、北四門,牆頂四向構築統角,土堡內有南北方向7條街道,東西方向2條街道,每條街道貫通。住有120餘戶人家。堡內有水井2口,牆外四周有深水溝防護。1933年,國民革命軍陸軍52師156旅307團,龜縮土堡,7月間,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進行圍點打援,前後半月時間攻克土堡。土堡遺址尚存,現有幾十戶村民居住 。
青瑤窯址屬宋代窯址
有兩處分窯址,一處在水庫辦公樓後面,另一處在距水庫100米的龍山坡上。在地表和斷層上發現殘長約200米的龍窯基和廢品堆,堆積層最厚處約3米;採集到的標本主要有:青白釉蓮瓣小碗,細小開片的蓮瓣小碗。同時還發現大量漏斗式匣缽、墊餅、墊圈、窯磚、掌泥、照子等。兩處窯址時代相差不遠,瓷器造型基本一致。其燒制工藝採用支圈墊燒、單缽仰燒。是研究宋時瓷器發展的佐證資料。1984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岳岩洞化石地點
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化石地點。該遺址洞口朝西南,高約8米,深約70米,面積約270平方米,洞內有0.2-1米的黑色鈣化堆積,在北角鈣化堆積層中發現有豬的牙齒、骨片及螺殼化石。為研究更新世晚期的末段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1989年市文物普查化石小組發現,此次復查沒做破壞性的採集,故沒有新發現;2001年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元仲墓葬
屬寧化名人墓葬,墓葬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風」字形,通面闊10米,通進深21米,面積182平方米。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建有:第一墓埕、第二半圓墓埕、祭坪、祭台、墓碑、半圓墓頂、墓圍等。墓碑由李氏後裔立的「大明遺民九世祖李公世熊之墓」碑一通。為明末清初寧化名士李世熊、號李元仲之墓。李世熊曾是《寧化縣志》作者。其文風和編撰方法科學、嚴謹,被當時朝廷推廣全國。
普光岩寺
位於寧化縣泉上鎮西約1公里,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建築雄偉,舊時為寧化八景之一。該寺建於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1924年,由釋文鶴、盛開明兩和尚擴建。1967年殿宇被毀。1982年,重新修建。普光寺,古稱圃珖岩,是縣東北泉上鎮較為著名的寺院,處該鎮西部約3里地的小山崗上(應該是1),距縣城約43公里,交通便利,小車可直達院旁。
處奇突小岩峰之境,大殿後山為岩洞,周邊綠蔭侵階,泉流淙淙,音韻清越。循石級而入,洞內幽暗,苔蘚凝綠,崗頂灌木叢生,雜樹濃密,實為修持寶地。其時,該寺僧尼達20多人,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據傳,清康熙七年(1688年)僧人岳禪師為該寺重新擴建上下大雄寶殿,左邊橫屋為宿舍、廚房、浴室;右邊觀音樓和宿舍。僧尼及居士眾多。當時著名學者李世熊曾在此辦學,並倡議鄉民興修水利,還在本鎮麻布崗修築土堡,聚集族人入居和自衛。在這清雅環境中,他著書立說甚多,時已83歲高齡,於康熙甲子(1684年)撰成《寧化縣志》七卷,約40萬字,享譽至今,該寺自此更是名聲遠播。(李世熊只在普光岩講學授課,著作應基本上在檀河精舍與但月庵完成的,最主要還是在但月庵)
「四清」和「文革」期間該寺廟殿房全部拆走,其建築材料搬到當地公社做為它用。1982年8月政府將原寺院房產歸還寺廟重修。1984年,由縣佛教協會登記,1985年經三明市委批准開放。
如今普光寺,寺門高聳,前有低矮石山,入內一長條形院落,前殿為原寺舊料所建,頗有古樸滄桑之感。後排正殿為磚混結構,端莊明亮,殿後穩倚石岩,左側為磚混樓房,底層作廚房。樓層為客房及宿舍。設施齊全,裝飾新穎,右為新建樓房,底層為生活用房,二樓設有佛堂,前方設有陽台,遠眺視野寬闊。寺院當家師釋修西年近古稀,寺內常住僧尼居士共17人,常年香燭不斷,每逢佛節更有四方善信爭相朝拜。正如後殿門楹聯所稱「名山毓秀風月靜,梵宇庄嚴鼓鍾鳴。」境地清幽,真是令人嚮往的寶山,風景如屏的聖地。
『柒』 臨沂有哪些文化歷史古跡
鳳凰嶺遺址
鳳凰嶺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巔峰75米,由五個饅頭形大土丘組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300餘米。其五個土丘已有三個被整平為農田,後存兩個。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著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 ,栩栩如生。在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東周墓。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乃系奴隸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鍾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地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跡,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
泉上屯遺址
泉上屯遺址位於河東區湯頭泉上屯村東,西南距臨沂城30餘公里。村西有湯河流過,西北倚湯山,是片依山傍水的河旁台地。遺址東西寬75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呈梭形土狀堆積。其東約1500米處有一南北向蜿蜒起伏的低山,群眾稱"長虹嶺",屬沂、沭斷裂帶小構造形成和丘陵,以侏羅紀、白堊紀的紫紅色砂岩為主,而遺址座落在沂、沭兩河之間的分水嶺上,由沖積形成。
就泉上屯遺址在中國考古學的地位看,應屬華北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系統,與黃河中、上游地區大荔沙苑、沁水下川、許昌靈井及河北黃驊等地的細石器文化處在大致同一發展水平上。就山東地區而言,泉上屯是中石器時代屈指可數的重要遺址。它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考古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考古空白,銜接了新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缺環,從而使山東史前序列的建立變為現實,解決了建國以來,30多年間山東史前考古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讓考古工作者們初步認識了這種新的遺存面貌與形成。
泉上屯遺址在當時是山東省各地除臨沂以外均未發現的文化遺存。1992年6月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政府樹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現屹立在泉上屯村東。
青峰嶺遺址
青峰嶺遺址是一處以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為主的史前居址。它的發現引起了中外考石學界的矚目,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及魯南古代發展史有重大貢獻。
遺址位於河東重溝鎮王、鄭田莊村北,東南靠劉田莊,北為養馬庄,向東700多米有一條沭河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過。遺址為紅砂土沖積而成的梭形高地,北端偏西,南端偏東。南北長115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約57.5萬平方米。遺址於1982年12月發現,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峰嶺遺址是山東地區繼鳳凰嶺遺址發現之後的第二處大型中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發現文化遺跡、遺物較多,且保存較好的一處遺址。就其遺址保護意義來講,有助於中石器時代社會形態的研究、 人類進化史的部究、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古氣候與植被環境變遷的研究。
青峰嶺與鳳凰嶺等遺址的發現,因其所處的考古學年代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行將結束、新石器時代期文化即將萌出的過渡階段時間,稱為"中石器時代"。按照考古學的命名原則,青峰嶺遺址應歸屬於此前發現的鳳凰嶺文化。這一次的發現,填補了20世紀80年代以前山東地區中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
大范庄遺址
大范庄遺址位於臨沂市河東區相公鎮大范庄西0.5公里處,嵐濟公路側。遺址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40米,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高出地面6-8米,呈饅頭狀土丘。土丘上層多周、漢時代遺存,已數遭破壞流失。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汪,發現器物,報告上級部門,隨後原臨沂縣文物部門組織人員到此發掘,因"文化大革命"開始,發掘工作被迫暫停,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鏟、鐲、鏃、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鏃、獐牙、獸牙等。最多的器物為陶器,計725件,主要有夾砂陶、泥質黑陶、夾砂白陶、夾砂紅陶。器形大多數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和圈足器有豆和柄鏤孔杯。高柄鏤孔杯有30件,胎壁極薄,近似蛋殼,故稱為蛋殼陶,它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捌』 中國已有的文化遺址
1.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2.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是一座擁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古典園林。它是清朝皇室在京城的夏宮,也是皇家避暑、游覽、做壽的皇家花園。頤和園為歷代皇家經營了800餘年,規模宏大,總面積為290公頃,共有殿堂樓閣、亭台水榭3000餘間,全園布局可分為行宮區和風景游覽區兩大部分。舊稱「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北洋水師經費500萬兩白銀重建,改名「頤和園」,耗銀3000萬兩,歷時十年。 3.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5.周口店猿人遺址是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原始文明的聖地。它的發現,把北京的文明史從3000年推到60萬年前。周口店位於北京西南的龍骨山下,西北群山環抱,東南沃野千里,周口河蜿蜒向南流淌。60萬年前,我們的遠祖「北京人」就在這里居住、生息、繁衍。 6.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有帝陵五座——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後陵五座,妃園寢五座,公主陵一座。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有單體建築580座,神道總長14500米,陵園面積為78平方公里。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三座,妃園寢三座,王公、公主園寢四座。共十四座,葬七十六人。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這是一片丘陵地帶,樹木茂盛,景色宜人. 7.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8.山西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9.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10.泰山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為五嶽之尊,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11.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12.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與黃河、長江、長城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象徵。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受世界保護的人類自然遺產名錄。 1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4.蘇州古典園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乃「園林之城」,素以眾多精雅的園林名聞天下。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15.廬山 廬山又名匡山,或匡廬,位於江西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美剛柔相濟,自古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相傳,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以草廬為舍,故名。 16.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縣城南15公里,方圓60平方公里,四面溪谷環繞,不與外山相連,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景觀。 17.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18.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即北武當,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這里還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 19.武陵源 武陵源風景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脈中,由四大各具特色的風景區組成——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三個自然保護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屬張家界市管轄。 20.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 21.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雕塑和製作的工藝,是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寶,宣示著我泱泱中華的古老文明。 22.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這里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23.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20公里處。峰巒疊翠,古樹參天,蔚然深秀。這座山以「幽」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其著名景區天師洞一帶,周圍青山四合,儼然如城,故名青城。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創建的一項聞名中外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在四川灌縣城西岷江上游。 24.峨眉山--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雲大佛。「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是大詩人李白贊美峨眉山的詩句。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國仙山而馳名中外,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贊譽。 25.黃龍 黃龍風景名勝區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巨型地表鈣華坡谷,如一條金色長龍,蜿蜒於原始林海和石山冰峰之間,構成奇、峻、雄、野的環境特色,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之譽,是我國唯一的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 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7.布達拉宮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布達拉宮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成為世所公認的藏民族的象徵。 28.「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29.九寨溝被當地藏民尊為神山聖水。海拔4000米以上的尖峭雪山的雄奇之美與多姿多彩的秀水的絢麗之美並存。它以高原鈣華湖群、瀑群和灘流等水景為主體的神氣風貌,被東方人譽為「人間仙境」,被西方人比作「童話世界」。九寨溝的湖水清澈透底,純凈碧澄,色彩斑斕。藍天、白雲、雪山、樹影、泉華給湖泊染上恬美之色,形成層次豐富的組畫。隨著季節、光照、環境的變化,景區會呈現出不同的韻致。九寨溝高高低低、緩緩急急的瀑布也美不勝收
『玖』 中國文化遺跡有哪些
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
1,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3,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4, 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2.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3.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4.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5.北京故宮 1987.12 文化遺產
6.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7.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8.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9.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
10.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11.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2。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3.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14.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15.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16.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 文化遺產
18.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19.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遺產
22.澳門歷史城區 2005 文化遺產
23.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產
24.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產
25.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
世界自然遺產
1.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2.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3.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4.「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自然遺產
6,中國南方格斯特 2007,7,27 自然遺產
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產
文化景觀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