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縣慶雲古城遺址
㈠ 慶雲鎮的歷史沿革
縣境夏屬兗州,商屬蒲姑(亳姑、薄姑)國,西周武王時即有姜齊無棣邑(今於家店村北),春秋時為齊國北部漁鹽之區。秦屬齊郡。漢至南北朝,縣境為陽信縣地。漢屬渤海郡,三國時屬樂安郡,晉屬樂陵國,南北朝屬樂陵郡。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因古有無棣水和無棣邑,故稱無棣縣。縣治在今慶雲縣於家店村北無棣古邑,於家店古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後,除中間遷治時間外,先後為無棣縣治530餘年,為建縣之始。北宋治干元年(1064年),縣治遷至境內保順軍城(今無棣縣信陽鄉城角、花園一帶)。元至元二年(1265年),無棣縣並入樂陵縣,1269年恢復無棣縣。隨即又割為東西兩縣,縣境為西無棣,縣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無棣縣廢。洪武六年(1373年),縣恢復,改名慶雲,隸屬滄州。縣治遷於無棣古城西北四公里處(今河北慶雲鎮址),縣名相沿至今。自置慶雲縣,300餘年隸屬滄州,近200年屬天津府。中華民國時期又屬滄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山東德州,1953—1958年又屬河北滄州。1958年鹽山、慶雲、孟村三縣合並,稱孟村回族自治縣,不久改稱鹽山縣,隸屬天津市。1961年恢復慶雲縣。1964年本縣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縣城遷至今址。
㈡ 鹽山縣的旅遊
千童祠
千童祠位於滄州市東南鹽山縣千童鎮,北距鹽山縣城公里。千童祠內有東渡堂、泰山堂、友誼堂,記載著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東渡及對日本列島的影響。
慶雲舊城
公元1373(明洪武六年),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公元1466(成化二年),知縣張彪重築,城牆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
武帝台
武帝台古遺址位於中捷農場駐地偏北五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約二十餘米,並有小廟一座,可容數人睡覺,有泥塑像,據稱系漢將劉猛之「奉禮」。
據考,武帝台下部基址為西漢遺跡,上部系後世修築,台往東這海邊的土地是西漢時期黃河在此入海造成的河口沖積扇。故此台在漢初正是臨海建築《魏土地記》載:「章武縣東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雲漢武帝東巡海上所築。」《大清一統志》載此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屬天津大港),已被夷為平地。
㈢ 求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名勝古跡。
歷史事件
上海: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春秋末年入於越,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貫穿現代上海的黃浦江也稱春申江,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從陸家嘴鳥瞰浦西迷人夜景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所以,松江 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位置在今天松江區,是上海地區建縣之始。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朝設上海縣,縣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黃浦江沿岸,一般被視為上海市歷史的起點。明朝時,上海逐漸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在原南市區,現與黃浦區合並),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除華亭縣外,另有青浦縣(今青浦區)、金山衛(今金山區)等。清朝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北京: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於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天津: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現在天津處於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北宋歸遼國管轄,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後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歷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重慶: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廣行省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佔重慶,剿除四川元軍,確立對四川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王,仍奉"宋"為國號。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慶稱皇帝,國號"夏",改元"天統",以重慶為國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權。歷時9年,1371年被大明政權所滅。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37年11月20日,中華民國政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慶辦公,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確規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重慶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台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民國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名勝古跡
1、北京:北海 景山 圓明園 頤和園 天安門 北京名園 長城
2、天津:呂祖堂 大沽口炮台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盤山 翠屏湖
3、上海:東方明珠 外灘 老城隍廟 上海海洋水族館 黃浦公園 龍華烈士陵園
4、重慶:豐都鬼城 石寶寨 張飛廟、白帝城、巫山神女十二峰 金佛山
5、河北:避暑山莊 外八廟 北戴河 野三坡 蒼岩山
6、山西:山門重樓、戲台三座、獻殿、後土大殿、配殿鍾鼓樓
7、遼寧:彌勒大佛 張學良碑 王子洞 將軍湖 清泉寺 秦漢遺址 碣石宮
8、吉林;玄天嶺 保安睡佛 聖母山 將軍墳
9、黑龍江: 八女群雕 牡丹江 龍塔 斯大林公園
10、江蘇:花果山 水簾洞 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虞山公園 茅山風景名勝區
11、浙江:西湖 富春江 新安江 雪竇山 雁盪山
12、安徽:琅琊山 黃山 雲海
13、福建:武夷山 鼓浪嶼 桃源洞 金湖
14、江西:弋陽龜峰 廬山 三清山 白鹿洞書院 石鍾山 井岡山 滕王閣 景德鎮 鄱陽湖 龍宮
15、山東:泰山 孔子故里 爆突泉
16、河南:少林寺,二七紀念塔 雲台山 白馬寺 韓愈陵園 龍門石窟
17、湖北:黃鶴樓 荊州古城 睛川閣 紀南城遺址 古琴台 華容道 盤龍城遺址 弘化禪寺 五祖寺
18、湖南:雲麓宮 嶽麓書院 六朝松 禹王碑
19、廣東:鼎湖山 鎮海樓 六榕塔 丹霞山 佛山祖廟 肇慶七星岩
20、海南:五指山 瓊台書院 蘇東坡居瓊遺址 五公祠 蘇公祠 南海觀音 天涯海角
21、四川: 蘇東坡塑像 蜀南竹海 九寨溝 黃龍 峨眉山 樂山大佛 青城山
22、貴州:飛雲崖 萬峰湖 馬嶺河峽谷 紅楓湖 古佛洞 洗缽池
23、雲南:石林 驛古鎮 麗江 大理的銀蒼玉洱 西雙版納 魁星樓 鍾樓 老君樓
24、陝西:王順山森林公園 華山 兵馬俑 大雁塔
25、甘肅:靈台 北石窟寺 郎木寺 貢唐寶塔 蓮花山 八角城
26、青海:神山 天峻石林 雅丹林 萬丈鹽橋 納赤台清泉 格爾木胡楊林 可可西里
27、台灣:龍山寺 大岡山 鄭成功廟 阿里山 日月潭
28、廣西: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 大藤峽 東塔 桂平西山 嶺南名剎南山寺 桂平東塔 貴港九凌湖
29、內蒙:阿爾山 玫瑰峰 鹿鳴湖 赤峰 雲崗石窟
30、西藏:巴松措 珠穆朗瑪峰 米林南伊旅遊景區 林芝神山色季拉 娘蒲溝 雅魯藏布大峽谷
31、寧夏:北武當山 沙湖風景 固原涇河源 回鄉風情園
32、新疆:喀納斯湖景區 神鍾山 杜拉特岩畫 紅山嘴口岸 齊德哈仁細石器遺址 白山布杜南拜墓
33、香港:青馬大橋 香港淺水灣 西貢 金紫荊廣場 香港南丫島
34、澳門:盧廉若公園 聖老楞佐堂 馬禮遜教堂 大三巴牌坊 媽祖閣 黑沙海水浴場、澳凼橋
㈣ 慶雲在哪了
慶雲縣位於魯西北平原北部,地處兩省(山東、河北)三市(濱州、滄州、德州)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的鹽山縣、海興縣隔河相望,東與無棣縣毗連,南與陽信縣接壤,西與樂陵市交界,位於華北、勝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是連接華南華北、東北、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 慶雲新貌
「進京門戶」和「山東北門」之稱。全縣總面積501平方公里。東距渤海灣50餘公里,縣城距北京340公里,距濟南154公里,距德州123公里。濱大高速已經開通,濱德高速正在修
縣境夏屬兗州,商屬蒲姑(亳姑、薄姑)國,西周武王時即有姜齊無棣邑(今於家店村北),春秋時為齊國北部漁鹽之區。秦屬齊郡。漢至南北朝,縣境為陽信縣地。漢屬渤海郡,三國時屬樂安郡,晉屬樂陵國,南北朝屬樂陵郡。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因古有無棣水和無棣邑,故稱無棣縣。縣治在今慶雲縣於家店村北無棣古邑,於家店古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後,除中間遷治時間外,先後為無棣縣治530餘年,為建縣之始。北宋治干元年(1064年),縣治遷至境內保順軍城(今無棣縣信陽鄉城角、花園一帶)。元至元二年(1265年),無棣縣並入樂陵縣,1269年恢復無棣縣。隨即又割為東西兩縣,縣境為西無棣,縣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成祖朱棣避諱改西無棣縣為慶雲縣,無棣縣廢。洪武六年(1373年),縣恢復,改名慶雲,隸屬滄州。縣治 慶雲的標志慶雲廣場
遷於無棣古城西北四公里處(今河北慶雲鎮址),縣名相沿至今。自置慶雲縣,300餘年隸屬滄州,近200年屬天津府。中華民國時期又屬滄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山東德州,1953—1958年又屬河北滄州。1958年鹽山、慶雲、孟村三縣合並,稱孟村回族自治縣,不久改稱鹽山縣,隸屬天津市。1961年恢復慶雲縣。1964年本縣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縣城遷至今址。
境域區劃
西周時,今寧津、慶雲、無棣屬無棣邑。春秋時,今寧津、樂陵、慶雲、無棣、惠民、鹽山、海興、黃驊皆屬無棣邑。隋代,無棣縣轄今慶雲、無棣二縣及鹽山、海興、沾化毗鄰地帶。後周時,無棣縣轄今慶雲全境,無棣中、北部及沾化、鹽山、海興部分地帶。金泰和時,無棣縣轄今慶雲全境及無棣、鹽山、海興各一部分。元時,無棣縣東西分治,西部隸屬滄州,稱西無棣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成祖朱棣避諱改西無棣縣為慶雲縣。境域即西無棣。全縣分四鄉,編戶12里。清代全境東西廣45里,南北袤55里。全縣分四鄉,轄385個村莊。民國初期,疆域面積約為560平方公里。全縣設六個行政區,轄377個村莊。抗日戰爭時期,疆域區劃錯綜復雜。1943年,疆域面積約為610平方公里,共512個村莊。1945年慶雲解放後至建國前,經與周圍縣協商,調整了縣與縣間的行政區劃及插花村與寄庄戶,疆域面積約為588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隸屬屢易,行政區劃分合調整繁多。至1964年底,冀、魯兩省調整行政區域,以漳衛新河(原四女寺減河)為省界,河右岸歸山東慶雲縣。到1970年,疆域面積502平方公里。全縣16個公社,381個生產大隊,358個自然村。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鄉鎮建制。1993年8月,16個鄉鎮並為11個鄉鎮,2000年10月並為8個鄉鎮,2005年隨縣城面積的擴大,增設渤海街道辦。2010年7月東辛店撤鄉銷鎮,至今疆域未變。 河 流:河流縣境地近渤海,古為九河入海之區,古傳禹疏九河,本境就有鬲津河、胡蘇河、鉤盤河、馬頰河四條。胡蘇河、溝盤河今已淤塞殆盡。 無棣溝:距舊慶雲城北7.5公里,現在河北鹽山境內,古稱無棣水(河),乃清河支流。春秋前即有此河,為齊國北界。秦時,方士徐福率干童(500童男、500童女)乘船由此河出海,為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葯,後東渡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貞觀時浚之,辟水路碼頭,以通漁鹽之利,為唐以後通商之河道。今為早時蓄水,雨季排澇的溝道。 馬頰河:古傳禹疏九河之一,水直人海。該河上廣下狹,狀如馬頰,因以得名。周定王時,馬頰沿河 慶雲馬頰河風光
各國修築長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聯斷補缺,民間有秦始皇走馬修堤之傳說。後黃河奪馬頰河道,堤防浸毀,古河已湮。現馬頰河,實為唐時疏浚,幾經治理,以供轉運海漕。舊志稱簡河或陷河,樂陵舊志則稱篤馬河。舊時,運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災慘重。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疏舊開新。1966年,對馬頰河進行改道治理,現屬海河水系,成為本縣旱能灌、澇能排,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一條河道。 漳衛新河古稱鬲津河:禹疏九河之一。水入渤海乃古之航道。元初,在河畔嚴家務附近有一冶劍營,冶鐵打造,以應海運之需。新中國成立後,對河道多次進行治理並修建橋梁和涵閘,便歷經幾千年風雨滄桑的古河煥發青春,現屬海河水系。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減河,1973年易名漳衛新河。
歷史遺跡
無棣古邑:在今縣城東北四公里,大胡鄉於家店村北,是華夏古老的城邑之一。西周初(武王時)本地名無棣,城邑始建於何年,無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從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立為無棣縣治,至明初縣廢,歷經隋、唐、宋、元幾代,曾於元初毀城於戰火,至元年間重築,元末明初又毀於兵燹。該城周回八里,北有城於河,城有四門,今仍能稍顯跡象。在一塊長約100米、寬約20米、高約11米的墟址周圍,地面仍殘存碎磚瓦礫。據當地人說,該墟址曾多次出現「顯城」(即海市蜃樓)現象。 慶雲舊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成化二年(1466),知縣張彪重築,城牆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至1964年調整行政區劃,建新縣城,鬲津河北岸慶雲城,為縣治凡590餘年。置慶雲縣時,因境內有慶雲鄉,以此名縣並移縣治於此。慶雲鄉址原稱李太僕家。東二里許,有一條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數里,形如卧龍,名卧龍岡。卧龍岡四面環水,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雲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咸奉四年《慶雲縣志》有「如直棣慶雲,地濱海瀅,星次危分,噓氣成雲,邑由斯而得慶」之說,崔旭曰:「無棣舊有慶雲鄉,明初因以名縣永樂避諱之說,後人附會今以明史正之。」慶雲地名是非常古老的。李太僕家成為慶雲一條街,後移至四合村。1964年,慶雲縣劃歸山東省,縣城移至解家集,仍沿用慶雲縣名。原慶雲縣城改為鹽山縣慶雲鎮,俗稱老慶雲。鬲津河中流卧龍岡在1956年、1962年三次疏浚河道工程中,已開挖殆盡。
歷史建築
泰山行宮:位於今縣治北10公里。現鹽山縣慶雲鎮西關西頭,原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佔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為舊志慶雲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眾有「慶雲閣、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之說,泰山行宮主 慶雲泰山行宮
㈤ 鹽山縣的歷史沿革
今之鹽山轄境,西周屬齊國麥丘邑,春秋戰國時代地處齊燕之交;秦屬齊郡柳縣(治:今黃驊羊二庄)與齊郡厭次縣(時治:今陵縣神頭鎮)交界地帶。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置,故治在今河北黃驊市羊二庄鎮,屬齊郡,後屬從齊郡中分置濟北郡。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柳縣撤消並入章武縣。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西漢劉邦所設,屬幽州渤海郡。縣治最初在今鹽山縣城東南20里處故城趙附近。
舊縣鎮,在商、周、戰國時期稱「饒安邑」,意為「其地豐繞,可以安人」。《史記·趙世家》中講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趙將龐攻齊取饒安」即指此地。秦時此地稱「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此置縣稱「千童縣」。
漢靈帝改千童縣置,治今舊縣鎮,屬渤海郡。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後為 滄州治。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做皇帝時高成縣改為高城縣,屬冀州渤海郡。南北朝時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將章武縣、西章武縣撤消並入高城縣。當年高城縣治北遷至大留里,即今黃驊市舊城鎮舊城村。
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高城縣置無棣縣。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縣故城(今黃驊市齊家務鄉乾符村)置魯城縣,轄北部。同時,還劃出高城西南部置浮水縣(今孟村新縣鎮),其餘仍為高城縣轄。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曰鹽山(有鹽山、峽山)。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為鹽山縣。
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魯城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無棣縣劃入陽信縣。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徙治今新縣鎮。
唐貞觀八年(684年),復置無棣縣。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省入清池縣。
明洪武九年(1376),因鯗魚書院興起遷縣治於東隅(即今縣城)。
民國期間,析鹽山「四鎮」中的舊城、韓村、羊二庄三區及滄縣濱海地區組建新海設置局。
1938年,日偽以新海設置局轄區建立新海縣分治。
1945年,為紀念先後犧牲在第四區(羊二庄)許官管區大趙村的抗日民主政府(駐第五區:高灣)縣長楊靖遠(關東人,時稱「楊鬍子」,於1938年犧牲)和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六旅副旅長、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黃驊(於1943年6月30日犧牲),「新鹽山」改稱靖遠縣,「北鹽山」——新海改稱黃驊縣。
1949年,靖遠縣復稱鹽山縣。
1955年,析孟村等地建孟村縣。
1958年11月8日,孟村、慶雲、鹽山合並,稱孟村回族自治縣,縣委駐地鹽山鎮,12月25日,改稱鹽山縣。
㈥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慶雲鎮的南方或者西南方都是哪裡有滄州市嗎
根據網路地圖顯示,鹽山縣慶雲鎮的南方有陽信縣,樂陵市等地,西南方向有寧津縣,德州市等。滄州市大多數地區在慶雲鎮的西北方向,只有吳橋縣那裡是在慶雲鎮西南方向。
㈦ 鹽山縣慶雲鎮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有海島金山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