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棺材洞遺址

棺材洞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09 19:34:17

㈠ 都勻懸棺地理位置

崖洞葬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葬地大多數選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點就在村寨附近。因其葬地的選擇與山崖有關,所以被稱之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人們不斷探索這些葬俗與現今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歷史上行這些葬俗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廣大地區,分布著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遺體的葬俗遺跡,因其葬地的選擇與山崖有關,所以被稱之為「崖葬」或「懸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從本世紀30年代開始,我國南方地區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自此「崖葬」一詞便沿用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葬俗與現今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歷史上行這些葬俗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由於長期以來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學術界對崖葬類型的劃分、命名和文化內涵等許多問題存在著某些不同看法。
二、崖葬、崖墓、懸棺葬與崖洞葬的命名:
關於上述考古文化的命名問題在已經舉行過的兩次全國懸棺葬學術討論會上,學者們進行了極為熱烈的討論。
一種意見認為,為了突出我國南方地區長期流行「葬在崖上」的葬俗特徵,以及它區別於土葬、火葬、水葬等葬俗的特點,宜統稱為「崖葬」;再根據各地各個時代各種類型崖葬的特徵和歷史淵源分別加以命名,筆者認為,這種區分有利於研究工作。
「崖墓」主要指東漢、六朝時四川境內最為流行的,在石崖 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的一種墓葬構造形式,有甬道,有墓室,整個布局和隨葬物品與同一時期內的磚室墓基本相同,雖有「蠻洞」、「蠻子洞」等稱呼,實為漢人墓葬,屬漢文化范疇。研究崖葬的目的在於研究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歷史,因此筆者認為,一崖墓不宜包括在崖葬之中,亦不屬本文探討范圍,故不贅述。懸棺葬是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上千年來它流行於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東起福建、台灣,中經江西、湖北、湖南,西到四川和雲貴高原,南至廣西左江流域。懸棺葬在東南亞地區,甚至太平洋群島亦有發現。「懸棺」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人顧野王記武夷山「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1948年芮逸夫在《僚為仡佬試證》一文中第一次把「懸棺葬」作為專有名詞提出,以後便為不少學者沿用。
關於懸棺葬的命名,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因此有的學者將凡與山崖有關的葬俗均稱為「懸棺葬」或「崖棺葬」。筆者認為。廣布於我國南方各地的崖葬,由於葬地選擇、文化內涵和反映的宗教觀念不同,大體上可分為「懸棺葬」和「崖洞葬」兩種類型。
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懸棺葬是指人死後,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之上的一種奇特葬俗。就其實質來講,仍屬風葬。
崖洞葬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另一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東部的石灰岩山區,即黔南和桂北,此外貴陽市和平壩縣等地亦有分布。
崖洞葬是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崖洞葬的葬地大多數選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點就在村塞附近。濱臨江河的崖洞非常罕見。
三、崖洞葬的文化內涵:
(一)崖洞葬的置棺方式和葬法
崖洞葬的葬法嚴格按氏族和家族區分,一般是一個家族同葬一個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幾個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內各家族棺木擺放的位置均有規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個洞至少幾具、十幾具棺木,許多崖洞多達幾十具乃至數百具。盡管由於年代久遠,棺木已經散亂,但不少洞內棺木仍可看得出是成堆放置,彼此之間不相混淆。
A.崖洞葬的置棺方式有以下幾種:
① 使用簡易屍床。這種形式並無棺木等作為葬具,同一家族的人使用一個崖洞。人死後屍體依照親疏關系分別置放在簡易屍床上。如貴州荔波縣瑤山鄉的一種崖洞葬。
② 同一家族使用同一口棺木。同一家族的人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但葬具卻是一個家族的成員共用一口大棺,待第一代人死完了,才啟用新的棺木殮裝下一代人的屍體,如貴州羅甸縣油尖寨。
③ 人死後一具屍體用一口棺木。同一家族成員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但殮屍棺木嚴格按輩分或家庭擱置或重疊安放,如貴州荔波縣、惠水縣等地的崖洞葬。
④ 人死後同一家庭或家族成員共同使用一具棺木,棺內至少有兩具屍骸,甚至3至7具不等。棺內有男女合葬,亦有成年人與兒童合葬。當是一個家庭成員或同一家族成員,按死者去世時間順序先後葬入同一棺中,如廣西南丹縣里湖崖洞葬。
B.崖洞葬的葬具形制:
我國崖洞葬的葬具全為木質,但棺木形制大多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鑿成的棺十分少見。
①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I式。這類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的崖洞葬。棺木製作上,棺蓋板和棺底板大小相同,板內四周開槽,棺側板與棺檔板均嵌入槽口內。棺側兩端的凸出部分上鑿方孔,穿人木栓固定兩棺側板。整個棺身外加木製棺架固定。棺架立柱高約1.6至2米,棺架分圓形和方形兩種,大多數棺架立柱頂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
②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Ⅱ式。見於貴州惠水擺金棺材洞。棺身由六塊板拼合,拼合方式與上述高架棺工式相同。然而兩棺側無凸出部分,棺側板與棺擋板用木栓或榫頭固定。棺木用棺架固定,棺架主柱高約1.2至1.3米。
③ 木板拼合式高架棺Ⅲ式。見於貴陽高坡鄉崖洞葬,棺木形制與漢式弧背形棺基本相同,棺木外加棺架固定擱置,棺柱大多為碗口粗的圓木做成,高約1.5至2米。
④ 木板拼合式低架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荔波縣等地。棺木形制與高棺架工式大體相同,外加棺架立柱較低,一般高約1米或不足1米。
⑤ 栓棺。見於廣西南丹縣和貴州平壩縣崖洞葬。棺身由大塊板拼合,棺蓋、棺底和兩棺側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種形制只是用兩條木栓插入兩棺側板尾部所鑿的方孔中將整個棺身固定。
⑥ 弧背形漢式木板拼合棺。見於貴州平壩縣。
⑦ 整木挖鑿的圓形棺。僅見於貴州平壩縣下壩鄉崖洞葬。棺蓋、棺身為同一段整木剖開。棺身刳空,以僅容一具屍體為限。製作非常原始粗糙,棺蓋、棺身兩端用竹篾、藤條捆紮固定。
四、崖洞葬的葬制和葬式:
貴州和廣西等地的崖洞葬據目前已掌握的資料,絕大多數為一次葬,葬式為仰身直肢。
五、崖洞葬的族屬:
我國崖洞葬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貴州、廣西。貴陽市高坡鄉和平壩縣下壩鄉的苗族以及黔南荔波縣瑤麓鄉的瑤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而貴州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縣的一些瑤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不過是近百年之事。貴州和廣西地區的崖洞葬目前均能被當地苗族和瑤族確認為自己祖先的葬俗,很顯然,我國南方地區的崖洞葬大多為苗瑤族葬俗。
六、崖洞葬的年代:
我國南方地區目前所見的崖洞葬年代較晚,大多為明、清時清的文化遺存。貴州是我國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關於這一地區崖洞葬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如田當成《炎繳紀聞》、《貴州圖經新志》等等,一直到民國時期均有不少記載。而且這種葬俗至今仍被保留。
七、崖洞葬的起源及其反映的宗教觀念:
喪葬習俗屬意識形態范疇,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與此同時世界各民族的葬俗和所處的地理環境亦密切有關。
1.崖洞葬是人類社會早期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
考古學資料表明,在遠古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多以天然洞穴為居住之所,人死後就直接埋葬在生前所住的洞穴之中。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早的喪葬均產生於洞穴內,如北京的山頂洞人和尼安德特人。
我國苗瑤族同胞自古以來大多居住我國南方山區,山林為他們提供了衣食之源,同時山區眾多的天然崖洞便是他們的止息之所。至今貴州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
生時既以崖洞為家,死後依然歸葬崖洞,這是符合情理的事。我國南方地區的崖洞葬基本上分布在雲貴高原的石灰岩山區,這里岩溶地貌發育良好,普遍存在的崖洞與溶洞為實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條件。
2.崖洞葬是早期人類社會的產物,它所反映的原始宗教觀念是以氏族或家族為主的血緣關系。
崖洞葬是原始社會時期鬼魂觀念產生之初的產物。關於崖洞葬的來歷,筆者在廣西南丹縣白褲瑤地區調查時聽說這樣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很久以前,瑤族人死以後並不埋葬,而是將死人的屍體平分給大家吃掉。這種習俗保留了很久很久。後來瑤族之中有一個名叫老灑的青年由於親自目睹了母牛產小牛時的痛苦情形而念及自己的母親辛勞和養育之恩,決心改變分食老人屍體的陋習。當他母親衰老去世以後,他便悄悄將母親的屍體藏匿在山上的崖洞中。後來人們終於發現老灑的母親去世,堅持要分食屍體。為了說服人們,廢除吃人風氣,老灑在舅舅的幫助下用砍牛的方式將牛肉平分給大家。自此瑤族開始實行崖洞葬並舉行砍牛儀式。
這個傳說表明:
① 瑤族社會歷史的發展曾經歷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由於生活資料的匱乏尚存在過食人遺風。
② 人類喪葬習俗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原始宗教觀念——鬼魂崇拜產生之前,瑤族先民還無喪葬禮儀和葬俗。
這個傳說從民族學的角度證明我們南方苗瑤族的崖洞葬是早期鬼魂崇拜觀念的產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苗瑤族雖早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崖洞葬的種種葬法所反映的宗教觀念均帶有濃厚的原始氏族社會的特點。
在原始氏族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依靠血緣紐帶來維持,任何人都不能離開自己的氏族而獨立生存。人死以後,人們按現實的社會生活對待鬼魂世界。因此崖洞葬均是同一氏族或同一家族的成員死後葬入同一崖洞,他們生前是一個關系密切的社會群體,死後也同樣不能分離。
八、黔南崖洞葬遺址
近年來,黔南州有關部門通過田野調查發現,全州境內神秘崖洞葬遺址達20多處,遍布都勻、福泉、長順、惠水、龍里、貴定、獨山、三都、羅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縣市,黔南苗族和瑤族在歷史上都流行崖洞葬習俗,清代「改土歸流」之後,才漸漸改為土葬,但在邊遠地區,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數量最多的是都勻,有3處洞葬遺跡。3處洞穴都位於都勻市石龍鄉和貴定縣堯上鄉交界處,位於石龍鄉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繩索系住身體才能下滑進洞。洞內增有木棺材約1500多具。1960年,當地村民進洞,失火引燃木棺,連燒了13天燒毀木棺約500具現存僅1000多具,其中還有絕無僅有的兩具裸屍木棺。石龍鄉有一處無主洞葬。與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認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長順交麻天星洞。這里,干貸河穿洞而過,必須乘般而入,攀緣石壁而上,才能進到崖墓處。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時間順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貴的金絲楠木,貴州省博物館還在洞內棺中發現唐宋蠟染。這種水上崖墓在現今少數民族洞葬中獨一無二。
葬洞最大的是龍里擺省鄉果里村的崖洞,高達幾十米,深約800米,內分3個洞廳,其中一個約有3000平米,接近一個足球場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據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別,有6根樁的是男性,4根樁的為女性。當地人稱,這里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才改洞葬為土葬。
惠水擺金有兩處葬洞,一處被火燒毀,棺木所存不多,另一處仙人橋洞,則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將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撐縣置,每層木架安放兩具棺木,高達8層,目前是我國已發現保存最完整最壯觀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與黔南其他各市縣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懸崖上的人工開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夠避風擋雨即可。羅甸有另一種更為奇特的懸棺洞葬。先人們利用大山懸崖裂縫將棺排放置進去,一層一層的棺木非常壯觀。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協文史委主任劉世傑告訴記者:黔南所擁有的崖洞葬遺跡,無論從數量、規模和分布來看,可稱得上是「中國崖洞葬博物館」。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這種習俗的民族已不多見,這些神秘的葬俗對研究當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㈡ 棺槨發展史

棺槨葬是指把屍體裝入棺槨再行埋葬的一種葬制。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人們在處理屍體時是不用棺槨的。如中原地區在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時期,埋葬死者一般是以在氏族的公共墓地內挖長方豎穴土坑來直接埋葬死者。也許是為了長期持久的保存屍體,以表達對死者的懷念之情,人們開始以器護屍,於是便有了棺槨,並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棺槨制度。棺槨制度作為古代埋葬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我們研究古代禮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人類是從什麼時間開始使用棺來埋葬死者的?歷史文獻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從浩繁的典籍中我們仍可以找到一些蛛絲螞跡。《說文》釋匛:「棺也,從匚,久聲。」 匛字以久為聲,取長久之義。《白虎通•崩甍》雲:「匛之為言究也,久也,久不復變也。」從字形上看出,匛最早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方形葬具,古字並不從木,說明最早的棺並不是木棺。但從字義上去理解,我們也可以看出棺或柩的本義也是在於保存屍體能夠長久。另外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後氏堲周,殷人棺槨,周人牆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後氏之墍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 這里的瓦棺,與「有虞氏尚陶」的註解是相吻合的。「堲周」,就是用火烤墓壙的四周,「火熟曰堲,燒土冶以周於棺也。或謂之土周。」或是為了防潮的目的,對墓壙的加工處理。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中,曾發現有在墓擴口上面或墓旁周圍堆積紅燒土塊的現象(見《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94頁),或可稱得上是目前發現「堲周」的最早的實例。但從考古發現的夏文化遺存來看,在被公認為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墓葬資料中,並沒有發現這種「堲周」的跡象。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不相符,這是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現象。「殷人棺槨」,考古材料證明已是不爭的事實。周人牆置翣,《說文》釋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七,大夫四,士二下垂。」說明它是棺槨裝飾的一種,再加上以長殤、中殤、下殤、無服之殤來定規定使用的葬具,以標等級,說明周代的喪葬禮儀在經過史前以及夏商的發展之後,更為繁文委曲,並且制度化。
以上的文獻資料,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以下信息:這說明在木棺之前,除去那些大量的無棺的土坑葬之外,還有瓦棺的存在。葬具從無到有,及其形態的差異,一方面受到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也受人們的觀念形態的支配。尤其是木質葬具和石棺的出現,說明當時人們對死者屍體保存意識的強化。同時也可以看出,棺槨的從無到有,是伴隨著禮儀制度而漸走向成熟的。
一、新石器時代的瓮棺葬
所謂瓮棺葬,就是用瓮、缸等作為工具的一種埋葬形式。中原地區考古所見的瓮棺葬,證明了《禮記》所言瓦棺的存在。不過,瓦棺的時代還可能更早。在中原地區最早的瓮棺葬發現於裴李崗文化的舞陽賈湖遺址,可以確認為瓮棺葬的共32座。賈湖墓地的瓮棺葬大多散亂的分布在居址之中,作為瓮棺的葬具的有罐、罐形鼎、甑、劃紋盆等,上面一般扣置敞口缽、斂口缽、三足缽等,均是用來埋葬未成年的幼兒,這也許是出於對幼兒的特別關愛之故。埋葬採用立置的方式埋入地下,地面上露出一部分。[1] 從目前來看,裴李崗文化時期,瓮棺葬並沒有形成一種流行的葬俗,在其他遺址中尚未發現有瓮棺葬。到了仰韶文化時期,這種葬俗才流行起來,並成為仰韶文化埋葬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特色。
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分幼兒瓮棺葬和成人瓮棺葬兩種。在大河村仰韶文化第四期,共清理出瓮棺葬137座[2]。埋葬的均為早夭的嬰兒。可見,這些瓮棺主要的用途是用來埋葬死去的嬰幼兒的,它一種特殊的葬具。這些瓮棺中,大多是用一件葬具,如用陶鼎、罐、盆、缸等作葬具,以陶鼎作葬具的最多。用2件葬具的,則是兩件器物相扣合,如大口尖底瓶與鼎扣合、大口尖底瓶與豆扣合、大口尖底瓶與缽扣合、鼎與鼎扣合、罐與罐扣合、罐與缸扣合缸與缸扣合等。這些瓮棺葬大多埋在圓形坑內,也有少量埋在橢圓形坑內,墓坑較小,僅能放下瓮棺葬具。瓮棺的放置,有豎立、斜置和橫放三種形式。一般情況下是尖底瓶橫置於坑中,單件的鼎、缸、罐等則多豎放在坑中,兩件器物相扣合的,橫放的比較多。
類似的瓮棺葬在淅川下王崗、鄭州西山、鄭州後王莊、洛陽王灣、長葛石固等仰韶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這種處理小孩屍體的方法,與裴李崗文化有別。仰韶文化的小孩瓮棺葬集中埋在成人墓之間或房基附近,而裴李崗文化的墓葬,成人墓區內不見兒童墓。
成人瓮棺在仰韶文化遺址中並不是普遍使用,而是出現於特定的區域。它是仰韶文化閻村類型所盛行的一種葬俗。在這類型的墓葬中, 瓮棺葬既用於兒童,也用於成人。有一種被稱為伊川缸的葬具,屬於大型的瓮棺。以這種瓮棺作為成人葬具,具有地方的特色。因為它是在豫中地區如伊川土門、臨汝閻村、汝州中山寨、魯山邱公城等遺址發現的,而且是首先發現於伊川土門,故以伊川缸名之。這種缸直筒深腹,平底,有蓋,腹部和上腹部有3個鳥喙狀扳,便於捆梆。缸底有一圓孔,系燒制陶缸前戳穿的,是死者靈魂出入的地方。伊川缸中,最為著名的如在臨汝閻村出土的鸛魚石斧圖陶缸,這是迄今發現最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畫[3]。陶畫的內容,一組為鸛叼魚;一組為帶柄的石斧。鸛昂首挺立,正在叼食一條大魚。右側的石斧,捆梆在一個豎立的木棒上端。鸛鳥、魚、石斧三者之間含義深刻,似在極力表現某種觀念或社會背景。在出土伊川缸的遺址中,尤以汝州洪山廟最為引人注目。洪山廟遺址[4]位於汝河北岸的Ⅲ級台地上,高出周圍地面1.5米~3米。在這里考古發掘最重大的收獲是M1大型瓮棺葬合葬墓。M1是一個東西長6.3米,南北寬3.5米的墓坑,坑內發現136件大口直壁缸,且不說尚有部分被破壞掉。如果加上被破壞掉的那部分,瓮棺會更多。這136個瓮棺中,均為二次埋葬,頭骨置於缸的中央,盆骨、四肢骨豎直靠在頭骨周圍,肋骨脊椎骨等置於底部。除絕大部分為成人瓮棺外,也有少量的兒單瓮棺。一百多個瓮棺合葬在一起,按當時的生活環境和人口規模,是十分了不起的,這里很可能是一個氏族的公共墓地,有著集體二次葬的習俗,且是用瓮棺埋葬。在一個二十多平方米的墓坑內,埋葬一百多個瓮棺,而且瓮棺均是按照一定秩序擺放。自南向北分為13排。瓮棺絕大部分是為死者二次遷葬而專門燒制的。這個墓地很可能是一個氏族的墓地,同一氏族的人死後,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集體進行二次葬。然而這只是在洪山廟發現的一座合葬墓,因為這里的遺址破壞較為嚴重,已無法識辨其本來的面目。不過可以肯定,這里之前肯定會有類似M1的墓葬。
除此之外,洪山廟瓮棺上的彩陶圖案也是一大特色,成為仰韶文化埋葬習俗中的一個亮點。M1出土的瓮棺葬具,能夠復原的近50件,其中40件為彩陶,這些彩陶的圖案基本上不重樣。彩陶圖案的內容有男根紋、裸體人、人形紋、人手等人物圖案;還有鸛、鳥、魚、龜、鹿、蜥蜴、貝殼等動物;樹枝、樹葉紋、勾葉紋、植物根系紋等植物圖案;以及石斧、木耜、木耒梳等生產、生活用具圖案。通過這些圖案我們可以透視當時居民的觀念和信仰。所以說,不僅是它所表現的喪葬制度,它的物化的內容,各種器物組成的葬具,葬具之上富於思想文化內涵的圖案,其本身就是早期禮制的一條重要線索。如其中的男根圖的出現。洪山廟M1瓮棺葬中有4座瓮棺繪或塑出男性生殖器圖案。如W39:1陶缸上彩繪一人,現僅存下身,其小腹用泥條塑一男性生殖器,生殖器粗大,顯然是要刻意描繪的,中間還刻有較長的凹槽,表示尿道口。又如W10:1缸,其上用棕彩繪出上下對稱的兩個生殖器,生殖器的龜頭經過誇張處理。而且,繪或塑出男根圖案的瓮棺,除一座因人骨保存較少無法進行性別鑒定外,其餘3座均為成年女性墓。其年齡在20—35歲之間。這絕非出自偶然,應當是人們祈求生殖的具體表現。說明當時已經普遍存在著生殖崇拜的習俗,並由此制約和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可以看出遠古人類對生殖現象的理解已有了很大的進步,由早期的女性崇拜向男性崇拜轉化。事實上,除洪山廟以外的中原其他地區,這一時期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過陶祖或石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根據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中的決定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的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因此,由生殖崇拜所引申的一系列行為意識自然會上升到禮制的高度,左右人們的行動。
再如洪山廟遺址中的金鳥負日圖陶缸,圖中間繪一大鳥,背負一巨大的日輪,左右兩側各立一隻鳥,引頸張口,兩腿向後傾斜,似乎是在極力阻止中間大鳥的前進。這幅圖的寓意我們留下了許多討論的空間,但金鳥負日本身卻表現出了人們對太陽的崇拜。在廟底溝類型中,金鳥負日的圖案、鳥紋是主要的裝飾母題之一。古人以形象的手法表達出對周圍世界、對天體的認識。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仰韶文化瓮棺葬中的葬具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它的埋葬環境、墓主以及彩繪或堆塑圖案一起,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死亡、對生育、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定社會意識和社會制度的反映,並形成了固定的習俗。
中原龍山文化時期的瓮棺葬一般是用於幼兒的埋葬。瓮棺葬具主要是深腹平底罐,還有少量的瓮、鼎、釜等。深腹平底罐多為夾砂灰陶,束頸,深腹外鼓,小平底,飾繩紋、籃紋和方格紋。多為兩罐相扣或在罐的口部覆一缽或盆。如淅川下王崗龍山文化遺存中,發現52座墓葬,其中有24座為瓮棺葬,均以陶罐作葬具,有的扣以鼎、碗、缽、器蓋;少數以瓮作葬具,其上扣以罐或瓮[5]。不過,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瓮棺葬遠沒有仰韶文化時期盛行,而且不是幼兒的唯一埋葬方式,在瓮棺葬的同時,有些幼兒和成人一樣使用土坑墓。龍山文化以後,在中原地區則很少發現瓮棺葬的實例。
總的來說,對瓮棺的認識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在中原地區,瓮棺葬一般適用於幼兒;是埋葬死去的幼兒時普遍使用的一種埋葬習俗。然而在閻村類型卻出現了成人瓮棺葬,成人瓮棺葬均為二次葬。
2.幼兒瓮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只有極少數為特製的葬具。閻村類型的成人瓮棺葬為專門燒制的陶缸。瓮棺的底部一般鑽有小孔,作為死者靈魂出入的地方。
3.無論是幼兒瓮棺葬或是成人瓮棺葬,隨葬品一般較少,多則幾件,少則一件,或沒有隨葬品。
4.瓮棺作為一種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從新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它的出現與後期的石棺、木棺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觀念,即靈魂不滅。

二、木棺的起源
根據《禮記》關於「殷人棺槨」的記載,過去一般認為木棺的出現是在殷商時期。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已較早出現了木棺。孟津妯娌遺址仰韶墓地的一座墓葬內置單棺,即是較為典型的一例。使用木棺的這座墓葬,也是妯娌遺址仰韶墓地中最大的一座墓葬,位於墓地西南邊緣,墓坑長5.15米,寬4.05米,面積20.86平方米。底部有生土二層台,內置單槨,內葬一青年男性,死者手臂還套有象牙箍[6]。無獨有偶。早在半坡遺址的發掘中,在M152長方形豎穴墓中,就發現了清晰的木棺痕,死者是一名三四歲的女孩。棺板由長短不一的木板組成,接榫方法不太清楚,棺外有因葬具而形成的熟土二層台[7]。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墓地中一些死者的身上有板灰和席子的印痕,龍崗寺遺址有的墓葬也有用木板作葬具的。另外,在元君廟墓地M458[8],發現有用礫石砌成的「石棺」,死者系一老年男子。以棺作為葬具,在當時還是較為罕見的。半坡遺址的女孩木棺葬,隨葬品達6件之多,其中在兩件缽內還盛著粟粒,女孩身上還佩戴著一件青白色玉墜,還有138顆骨珠和3個石球。妯娌遺址的大型墓葬,不僅規模大,而且死者手臂上還套有象牙箍,這都在暗示著享用木棺是一種非常優厚的待遇,是對死者的一種特殊處理方式。木棺的出現,是遠古人類在處理死者屍體上一次大的飛躍,雖然在當時還不普遍,但它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幾千年來一直盛行的埋葬制度的棺槨制度,它的淵源便可追及於此。
中原龍山文化的墓葬發現不多,絕大部分仍是沿襲裴李崗文化以來的土坑葬,除小兒瓮棺外,很少發現有使用葬具的痕跡。然而,在陶寺墓地,卻發現了大量木棺墓。「棺的式樣較多,似乎尚未定形。使用榫卯結構的長方盒形木棺已經出現;從另外一些棺的結構看,系在墓坑裝配,實與後來木槨的構築法近似。如簡報中所報道,有的墓底用燒土、陶片砸成硬面,棺周鋪炭渣,或為積石炭之濫觴。棺蓋上覆麻類編織物,兩側垂至棺底,頗似商周時期的棺飾。棺內底板上鋪麻類編織物,屍骨周身裹以不同顏色的平紋織物,其上又覆蓋麻類編織物多層,從中也不難看到商周殮衾制度的淵源。至於在棺前高案置奠的習俗,則由此時歷經商周漢晉,延續數千年。」[9]整個墓地分為大、中、小三個類型。大型墓均使用木棺,棺內撒有紅色硃砂,並且有鼉鼓、特磬、玉鉞、石鉞等大型禮器隨葬;中型墓有部分使用木棺,有的棺內撒硃砂,但也有的墓不見板灰痕跡。小型墓則大多沒有木質葬具[10]。另在陝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墓葬中,也發現了不少有棺墓,隨葬品有玉璋、玉鉞、玉璧等。可見,棺在出現的早期就已具備了禮的部分內涵,具有別貴賤、定等級的意義,在中原地區只有少數的大中型墓才可能擁有,一般的小型墓則基本不見。
所謂槨,就是棺外套的大棺。所以人們往往棺槨並稱。棺的出現,同樣是為了更長時間地保護屍體的需要,不僅要有棺,而且棺之外還要層層套疊。棺外所套的大棺稱為槨,棺內所嵌的小棺稱為櫘,貼身之棺又稱為櫬。《說文》:「槨,葬有木槨也。從木郭,郭亦聲。」「櫘,棺櫝也。從木,慧聲。」「櫬,棺也。從木,親聲。」段玉裁註:「木槨者,以木為之,周於棺,如城之有郭也。櫝,櫃也,棺之小者,故謂之棺櫝。」目前,這種在棺外套有槨的棺槨形式,在中原地區的史前文化中尚未發現實例。在山東大汶口文化中,卻發現有棺槨並存的現象。如在鄒縣野店大汶口文化墓葬中,M51不僅有木棺,而且在棺外還有「井」字形槨,為中華古代內棺外槨制度的祖型[11]。
在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了屬於夏代的木製棺槨葬具。如在位於二里頭2號中心殿堂北部發現的一座大墓,是二里頭遺址發現的20多座墓葬中最大者[12]。這座長方形的豎穴土坑墓,墓口東西長5.20-5.35米,南北寬4.25米,墓深6.10米。遺憾的是因早期被盜,墓內的遺物只剩下硃砂、漆皮、蚌飾片、塗朱陶龍頭、一具裝入紅漆木匣內的狗骨架。但從種種跡象表明,大墓是使用漆棺作為葬具的。在二里頭發現的另外6座較大型的墓,有3座保存較好,均發現有朱漆棺殘皮,墓底鋪有硃砂,硃砂下面還鋪有席子。其中一座在墓坑中還挖有棺室,棺室底部鋪有硃砂[13]。不難看出,這些墓葬與其他中小型墓葬相比,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差異,墓的主人當屬奴隸主貴族。尤其是位於2號中心殿堂北部的大墓,它所處的位置,以及它的規模,都是其他墓葬望塵莫及的。
商代是普遍使用棺槨的時期。《禮記•檀弓上》載「殷人棺槨」,鄭玄註:「殷人上梓」,是說殷人多用梓類木材造棺。在鄭州商城發現的墓葬中,銅器墓多有棺槨的痕跡。如1955年在鄭州白家莊發現的一批商代墓中,有3座為銅器墓,均有棺槨痕,墓底鋪有硃砂[14]。1956-1965年間在鄭州銘功路一帶發掘的4座銅器墓中,M146、M148、M2墓底均鋪有一層硃砂,有棺槨痕[15]。1982年在鄭州北二七路發現的3座銅器墓,其中1、2號墓墓底鋪硃砂,有棺板灰痕跡[16]。
在安陽殷墟,我們發現棺槨已普遍使用於大中小型墓葬。在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在墓室中部有木槨,槨用整木做成,四周與墓壁中間用夯土填平,成為二層台,槨內有棺,棺木已無存[17]。殷墟婦好墓是一座大型的王室墓葬,為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葬。墓內有木槨,槨內有棺,棺表面有多層黑紅相間的漆皮,漆皮上還有一層較粗的麻布,麻布外面又有一層薄絹。這座非常講究的墓葬,可以作為商王室棺槨墓的代表[18]。在殷墟西區、大司空村和小屯附近發現的大量的小型墓中,同樣使用木棺葬具,只不過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與王陵內的大墓相比,差別懸殊。有一些墓是使用席子一類的編織物作為葬具。殷墟西區是一處族墓地,木棺都是長方匣形,兩端大小高低相同。棺上一般塗有紅、黃色漆,少數棺上有彩繪。除了一般的木棺葬外,有些墓葬還發現木棺外有槨,在棺槨上面常鋪有席子或以彩繪的畫幔一類的編織物覆蓋。從以上考古資料分析,在商代後期棺槨的形制已經完備,並普遍使用於墓葬之中。
周代不僅因襲了商代的棺槨形制,以木製棺槨作為主要的葬具,而且在商代的基礎上,更加完備,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棺槨制度。據文獻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但關於具體的制度,文獻記載各有不同。如《禮記•檀弓上》記載:「天子之棺四重」,鄭玄註:「諸公三重,諸侯兩重,大夫一重,士不重。」而《莊子•雜篇•天子》則雲:「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荀子•禮論》說:「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目前西周王陵尚未發現。周天子的墓葬是否使用四重棺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發現的諸侯王的墓葬來看,基本上是符合鄭玄所注的棺槨制度。在三門峽虢國墓地,考古工作者發現了M2001和M2009兩座屬於虢國國君的墓葬。其中M2001系一代國君虢季的墓葬,M2009據出土銅器銘文分析為國國君虢仲的墓葬。這兩座墓葬均使用了重棺單槨[19]。如果依鄭玄「諸侯兩重,大夫一重,士不重」的注釋,單棺為不重,一棺一槨為一重,兩棺一槨為兩重,可以理解為諸侯「二棺一槨」,大夫「一棺一槨」,「士單棺」,這樣考古發現的虢國棺槨制度正符合《禮記》的記載。另外,在虢國墓地第一次發掘的 M1052號墓,據其內出土的「虢太子徒戈」,知其為太子墓,太子使用的是重槨單棺[20],大體上亦符合「諸侯兩重」的葬制。而發掘的M2011,是一座九鼎墓,墓中隨葬的一件銅斧上鑄有「太子車斧」銘文,同樣是一座太子墓[21],使用的是單棺單棺,與「諸侯兩重」的葬制不合。
從平頂山應國墓地的情況來看,應國墓地M1據出土的五鼎六簋的組合推測,屬於大夫一級的墓葬,其所使用的葬具為單棺單棺[22];M95是另一座應國貴族墓葬,同樣為單棺單棺[23]。應國墓地是具有族墳墓特徵的公墓區,葬具大多為單棺單棺,表明這里正是一處應國貴族的墓地。盡管還沒有發現諸侯王的墓葬,但從大量的貴族墓來看,是符合西周的棺槨制度的。
東周時期,禮崩樂壞,反映在棺槨制度上,並不是全按照周禮來使用棺槨葬具。一般的大型墓,也就是在貴族墓中多出現兩棺一槨的葬制。而在中小型墓葬中,多為一棺一槨或有棺無槨,這是中小貴族或平民階層所普遍使用的葬具。僅極個別的中型墓內使用兩棺一槨。如1983年在東周王城東牆外發掘的18座中小型東周墓葬,1座為兩棺一槨,8座為單棺單棺,7座單棺無槨,另有一座洞室墓,內置單棺。其中的一座重棺單棺墓,是在槨室內並列兩具棺木,為夫妻合葬墓。[24] 1975年在東周王城北牆外清理的一座春秋晚期墓,是一座與申伯氏或申之伯氏有關的貴族墓,使用的葬具為兩棺一槨[25]。在淅川下寺發掘的楚國貴族墓地,其中的M1、M2、M3,均系楚國貴族的墓地,葬具都使用了兩棺一槨。當然,在大量發掘的東周墓葬內,有棺無槨和無棺無槨的小型墓仍占絕大多數。
此外,在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以土、磚代替木槨的新形式。在一些中小型墓內,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室墓,這種土洞,代替了木質的槨,或者不用橫穴土洞,而用空心磚築成槨室,以代替木槨。以土、磚代替木槨,是一種簡省,從此創造出了另一種簡便的墓葬制度。
從棺槨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棺槨從出現之初,就具有區別貴賤和等級的功能,從史前時期的對死者的特殊禮遇,到殷商時代在貴族階層中普遍的使用,最後在周代在宗法制度下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備的棺槨制度。棺槨制度的起源與發展,是我們了解先秦時期社會演進的一面鏡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古代禮制從起源走向成熟的過程

㈢ 湖南省長沙市有什麼歷史遺跡

有嶽麓書院、天心閣、賈誼故居、開福寺、麓山寺等。

1、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並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

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2、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

天心閣有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

天心閣始建於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抗戰期間因文夕大火燒毀,1983年重建天心閣。

3、賈誼故居

賈誼故居現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與太平街口交匯處)。

賈誼故居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住在這里,時任長沙王太傅。

4、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之城北新河,臨湘江,主體建築南北朝向,為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寺院。

開福寺始建於五代時期,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佛殿三進,即三聖殿(彌勒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和毗盧殿。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道。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萬壽禪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薩笠法護的弟子笠法崇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遺跡,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佛教協會駐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嶽麓書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心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誼故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福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麓山寺

㈣ 考古學家是如何挖掘出埃及27具千年古棺的呢

而更多的人把焦點著眼於“詛咒”上來,因為在埃及自古以來就有“打擾木乃伊的人,可能會遭厄運、染病或死”的說法,而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有科學研究證實這些說法來源於細菌感染或輻射擴散。

有反對聲,自然也有認同聲,有不少數人認為不該將考古挖掘牽扯到其它的事情,而更多的考古挖掘能有利於解開古埃及人的謎團。

多年來,人們認為考古發掘與盜墓十分相似,但考古學家的心態與盜墓者其實還是有明顯區別的。考古學家將考古視為學術性工作,也會重視遺留文物的各項信息,並加以記錄,希望能在日後研究派上用場;盜墓者則不在乎文物現場是否有被破壞,而是只在乎文物價值的高低。

㈤ 安順普定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給你推薦一個好網站 好玩幫 裡面有介紹安順穿洞遺址、天台山伍龍寺、雲山屯古建築群、安順文廟、寧谷遺址、平壩棺材洞、鮑家屯水利工程、安順武廟、王若飛故居等好玩的地方。

㈥ 是誰發明棺材,想知道棺材的起源

棺材,亦稱壽棺,老房,四塊半,是盛載死屍的匣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
中國傳統喜愛以優質的梓木、楠木等製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好棺木為最大幸事。
廣西柳州因為出產良好木材,棺材工藝水準亦很高,故有「住在杭州,穿在蘇州,食在廣州,死在柳州」之稱。
大自然創造了一切,同時給予這一切以不同形式、形態而延續發展的--生命。世界萬物的生命都來之不易,然而,我們人類卻以一種特殊的形式來說明生命的可貴……
上古千年至今以來,人類對自己的死亡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定理"--雖人死不得復生,但可一律歸天,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如果以科學的客觀說法來解釋歸天"定理,"它則是人們的一種心靈願望--雖人死不復生,但他的精神形象,卻永存在他人的心靈當中。人們為了將這種心靈感受以有形的對死者的懷念之情予以表達,就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安置,即安葬。人們為了讓死者到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就為死者准備了華麗的棺材。
你瞧,它整個是一件集中了藝術的寶貝。
棺材又名老房,它是專為死者設的,做工非常精細。首先,看它的用料,通常,一般的因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大眾化的棺材用松木、柏木加工而成;上好的,特別講究的棺材就用很名貴的楠木或天然水晶石等精創而成。而它的外型也是非常奇特的,前端大,後端小,呈梯形狀。在它的身上,所用的每一塊板材的斜面對靠,呈形後的每一部分也要體現出前大後小的斜面。正所謂棺材的材料又叫斜貨材料,兩個側旁和蓋卻又斜中帶弧,從材頭正面看,整個棺材好像是一根半邊圓木。
特別引人注目的要屬它的外部裝飾了。棺材的正面材頭上畫的是碑廳鶴鹿,琉璃瓦大廳上空展翅騰飛著兩只雪白的仙鶴,大廳兩旁是蒼簇盛旺的青松,柏樹,大廳前面是芬芳百艷的青青草地,草地的中間是通往大廳的石階路徑,顯得十分清潔幽雅,整幅圖畫將整個棺材頭裝飾的猶如仙境居室,整個一庄清靜別墅,材頭正頂上寫著"安樂宮"三個大字將材頭圖與棺材本身緊緊相扣。棺材的兩旁分別畫著兩條正在騰雲駕霧的黃金龍追逐戲弄著寶珠。龍的周圍畫著呂洞賓等八仙用的兵器,又名"暗八仙",還有古琴、古畫、梅蘭菊竹、桃榴壽果,在材面上有"壽山福海"。棺材上所有圖畫都用立粉、貼金等技法、以及顏料的調配充分將古代唐三彩的繪畫風格搬入其內,使得整個棺材莊重大方,色彩層次分明,絢麗有序;線條飄逸流暢。一個人在死後能夠與身相伴這么多物質的、精神的、以及知識的博古通今自然也就能夠安心地走上黃泉路了。
埃及是棺材的最早發明國家

㈦ 請問下,是潮汕人的有誰知道一個叫港頭十八洞的傳說么

樓主所說的應該是「楊文廣平閩十八洞」~~特選取小說的研究文章如下 <<楊文廣平閩十八洞》是一部在閩台地區以及南洋華人社會流傳廣泛的章回小說,小說版本甚多,葉國慶先生曾收有七種,書名也有《平閩全傳》《平閩十八洞》等,最早的版本為光緒十一年版。1926年林語堂先生來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任教期間,就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周刊》第二期上發表了《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跡》一文,指出《平閩全傳》系作者借用楊家府名將楊文廣,演述陳元光開漳歷史。1935年,廈門大學葉國慶教授又在廈門大學學報發表了題為《平閩十八洞研究》的論文,進一步以文學與史學的關系問題進行探討。自此,《平閩全傳》中的楊文廣即陳元光這一說已被學界、讀者、乃至聽故事者所廣泛認同。時過六十年,1994年,台灣李亦園先生獨具慧眼,發現了該書最有價值的是有關福建少數民族的描述,隱含著很多民族學的研究資料,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中發表了《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一文。諸前輩大師的論述已極深入透徹,筆者供職的漳浦縣,既是閩南藍姓畲族人口最多的縣份,又是陳元光入閩平定「蠻獠嘯亂」,最早建置州、縣的地方,也是《平閩十八洞》一書著墨最多的地區,有機會拜讀諸先生的論述,陪感親切。為此,筆者在閩南地區進行了一些調查,並查閱一些外地的資料,獲得數條傳為楊文廣平閩十八洞的資料,整理出來。
根據諸前輩先生的研究,小說中涉及的城池有越州城、吳州城,位於上杭-永定界和歸化縣,屬閩西地區;屬閩北地區的有位於浦城縣的碧水洞,建陽縣的天山洞,南平的天魔洞;屬莆田市的有壺公山青草洞,百文山的清峰洞、水晶洞,仙游的鎮山洞;此外,福清蜈蚣山的蜈蚣洞,三明地區的大田紅砂洞等。余均屬閩南地區,其中屬泉州市的有南安外沙的壽仙洞,安溪的鐵松洞;廈門有天吳洞,鷺江洞;屬漳州的有漳仙洞,平和的飛龍洞,龍海市鎮海的蝶仔洞和海澄的蜜婆洞,漳浦娘仔寨的飛鵝洞。陳元光或楊文廣攻打娘仔寨,是一個流傳比較廣的民間故事。在《平閩十八洞》里,稱娘仔寨在漳浦縣外百里,實際漳浦也確有一座娘仔寨,位於漳浦縣城西南約十公里,屬盤陀鎮下阮村娘子寨自然村,與大南坂農場臘山村的地界相鄰。漳浦民間也盛傳,唐以前,這里就是娘仔媽金精娘娘的營盤,寨址位於一處圓葫蘆形的較平坦的小台地上,三面是小溪或水田包圍著,西面和漳浦的主要山脈梁山相鄰處是一座略呈三角形的小山。當地人稱娘仔寨是鵝穴,東側的台地是鵝頭,寨東面一略高於水田的,現做為小路的小台地,即為鵝嘴。寨中心的民居門前還保存著一塊卵形的烏黑的大石頭,是為鵝髻。台地中部狹小的地方僅三四米,是為鵝項,遠處三角形的小山即為鵝尾,娘仔寨繞東側,是稱為鵝頭的台地,周長約300米。牆體岩石壘砌,牆中填土,牆寬約1.5米,寨依照山勢,作不規則圓形,西高東低,東、南、北開有寨門,寨牆的石頭大多是長約0.8米的、楔形的、接近於原始狀態的花崗岩石,偶爾也能找到開鑿岩石的鑽洞,但鑿洞極為粗獷,可知年代久遠。寨門以較規則的條石構築,也可能是後人修建的,現東寨門尚存,卻也被淹沒在荒草之中了,寨牆破壞嚴重,僅存近百米長,殘高3.5米,其餘僅存牆基。關於娘子寨的建造年代是否確為唐初,建造者是不是少數民族,尚需進一步調查論證。但從遺址的現狀看來,確為漳浦境內一座較為古老的、原始的寨址。傳說娘子寨為鵝穴,寨即為飛鵝洞,娘仔媽防守嚴密,楊文廣屢攻不下,最後採用部將的計謀,化裝成英俊少年,迷惑娘子媽,在寨中暗中行事,稱寨中缺水,需挖一口井,選中鵝項的位置開挖,壞了寨子的風水,破了寨,並收伏了娘子媽並結為連理。台地中部狹小的代表鵝項的地方,兩邊是深溝,據說就是宋軍用計開鑿水井,斬斷鵝穴的地方。娘仔寨村現住有二百多人口,村民陳姓,開始只有二戶,分衍至今,不過五代左右,他們的始祖從盤陀東林遷來,而東林村則源自石榴梅林,梅林為漳浦陳姓最大的聚居地,也是認為純正的陳元光派下,但他們同樣相信娘子媽的傳說,熟悉娘子媽的全部故事。寨子西側有一座小廟,佔地僅4平方米,是村中主要的神廟,廟中供奉三尊木雕神像,其中一高約25厘米的女神像,是為娘子媽,造型甚為粗糙。據說原來的古神像被盜,二十年前按原樣重雕,而另二尊為男像武士,漆面多已脫落,當有百年以上歷史。作為村中唯一的神廟,廟中香火不絕,而且傳說娘仔媽對於保佑小孩健康平安,保佑婦女生育甚有靈驗,也偶有周邊的群眾前來燒香。對於那個據說是鵝髻的卵形石頭,村民也是敬奉有加,平時絕不敢在石頭上放置污物。娘仔寨位於梁山北麓,被認為是陳元光平閩時軍事活動的主要地區,有一部分人甚至認為是最早建立漳州府的地方。娘仔寨和娘仔媽的故事由來已久,過去傳說的是楊文廣和娘仔媽的關系,而不是楊文廣的四子懷恩。 娘仔寨西北側,數百米處有一座圓形的土山,直徑約500米,山名稱天鵝山,說明與娘仔寨有鵝穴的傳說有必然的聯系。娘仔寨東面,直線距離約三公里處,為大南坂農場金崗山作業區尖鋒山,山形呈三角形兀立,雖為土石,但山勢甚為陡峭,山頂上則有一叢藏密的林木,三十多年前,筆者初到此地,就對這山形如此陡峭深感不解,有當地老人稱:這里原本無山,楊文廣平閩十八洞時,為從高處探看娘仔寨的虛實,令十萬大軍每人運一把土,遂堆成此山。近年來,筆者爬上山頭,才發現樹林中藏著的是一座明代建造的墩台,殘高2米高,邊長3米左右,保存甚是完整。 類似娘仔媽的故事也見於莆田。莆田埭頭石城有一座顛岩山,山上也有一個飛鵝洞,傳說當年楊文廣率軍連續攻下了土著的十七峒,到了莆田埭頭石城顛岩山。卻久攻不下,其因是峒主金貞娘子武藝高強,踞高臨險。幾次交戰後,獲悉金貞娘子性淫,經常下山強擄青壯年男子上山享用。於是楊文廣揚言軍營缺水,退至有水源的地方紮寨,讓金貞娘子放鬆警惕,再選派一個叫張弟的美男子混雜於近村百姓中,有意讓金貞娘子擄入洞中。金貞娘子見張弟十分英俊,遂寵愛有加,而張弟也就投其所好,整日一起飲酒作樂。金貞娘子在酒色濃酣時,透露出飛鵝洞之內密。張弟趁機'獻策',金貞娘子果然中計,楊家將趁機登上顛岩山,攻下飛鵝洞。後來張弟不聽師囑,經過涵江鰲山海面時,不幸落海身亡,變成一隻十分難看的蟹,被人稱為「鬼蟹」。至今,每當退潮之時,它就用大腳隨意鉗住一物遮面。相傳這是張弟自認形丑,羞於見人。楊文廣獲悉,痛嘆不已。顛岩山飛鵝洞的故事與漳浦娘仔寨飛鵝洞實際上是同一個故事。
《平閩十八洞》中龍海的鎮海有一個蝶仔洞,在岐尾海灘。岐尾,現稱旗尾。位於龍海市鎮海衛城。蝶仔洞,或稱飛蛾洞。鎮海衛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興築以備倭,下轄六鰲、銅山、懸鍾等城。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隆慶三年(1569年)先後重修。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對沿海實行遷界政策,衛城在界外,遂廢。康熙二十年(1681年)再修。鎮海城依山面海,與廈門遙遙相望,城牆以條石構築,設有四個城門和水門。南門為瓮城,建於濱海石山上,地形險要。城內有後山、古山、召山、曜山、倉山,統稱「五星山」。城外又「酒桶頭」、「土地公山」兩山,統謂「七星落地」。城南有象鼻山,與旗尾山相通。城中小石山遍布花崗岩石,岩石裸露,造型各異,也形成許多天然的石棚石洞,石洞或與水門水溝通連,多有通到城外的,其中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閏五月二十日夜,廣東饒平賊寇張璉等就從東門的水門陰溝潛入城中,殺掠官軍無數。今在水門猶可見蓋以石板的陰溝直通城外。水門右側柳樹下又有一個古地洞,城裡人盛傳石洞口雖小,但里頭四通八達,是一個大形的地洞群,並通到海中,當年楊文廣平閩,此為閩南十八洞之一的'飛蛾洞',宋軍經過這里,被妖氛所阻,久攻不下。楊文廣百般無奈,氣憤之餘,把祖傳的金槍擲於海中,不想正剌中妖魔,妖氛遂平。北門外二里許的東岳廟右側小山上,也有一個山洞,洞外有亭,稱「石室藏春」,石洞深不可測,寒氣襲人,洞外一巨石上有天然的鎖孔模樣的凹痕,相傳能以指掌扣滿兩端鎖孔,就能打開天鎖,進入洞中,得到楊文廣的藏的寶劍天書。莆田壺公山在《平閩十八洞》中,有一個青草洞,洞主是杜引,是一頭蚯蚓精。但現在壺公山的的楊文廣洞,洞名則為桃華洞。壺公山海拔700多米,屹立在莆田南洋平原上,登山遠眺,莆陽風光盡收眼底,是莆田的一大名勝,「壺山致雨」列為莆田的二十四景,
山中的凌雲殿,奉祀玉皇大帝,有莆田第一殿之稱。據說是宋代楊文廣收復南蠻十八洞之一的山洞在凌雲殿前的路旁,洞口有一塊突出的巨石,上面刻著「桃華洞」三個大字,洞穴現還保存著,並被鄉老辟為旅遊仙洞。 《平閩十八洞》中,在南安外沙有一座壽仙洞,外沙及壽仙洞均未能尋訪到,而南安的名勝雪峰寺,則有一處傳說楊文平定的山洞。
雪峰寺位於南安康美鎮楊梅山中,是唐代高僧義存大師得道之處,楊梅山雄偉峻峭,山中林木蔥籠,古樹參天,廟宇林立,以雪峰寺為主,又有慧泉寺、本山岩、西真寺、太湖岩等名剎。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厚的文化積淀,使雪峰寺形成了「洗心泉」、「緩步徑」、「芭蕉阪」、「山月樓」等四景;「晴窗曉日」、「花塢曉霧」、「蘿薜凝煙」、「北牖涼風」、「苔階邑露」、「山樓夜月」、「石竇鳴泉」、「香庭蕉雨」等八趣。宋代大儒朱熹、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等名人均游過雪峰寺,留下大量的題刻。此外,寺後又有'太虛洞'和'九洞空'二處洞穴景觀,洞極其神秘,深不可測,相傳從山頂可直通向山下的深潭中,古代曾是閩南十八洞,楊文廣平閩時,就與洞中的妖孽大戰了三百回合,才鎮住了煞氣。洞名對不上號的,還有小說中有位於平和縣的飛龍洞,洞主鄧角,肋下有二翅,其妻地列夫人,是頭果子狸精,《漳州府志》則稱,「伽藍洞在平和縣馬蹄山麓,極為幽險,古稱南蠻十八洞」。
莆田壺公山,平和飛龍洞等洞名雖不一樣,但地點卻應是小說中所描寫的。地點和洞名完全與小說無關,但民間盛傳為楊文廣平定的蠻洞,為數也不少,其中故事比較完整的是太姥山的楊家溪。
閩東太姥山西側是九鯉溪,又名赤溪,進入霞浦縣境內稱後楊家溪。楊家溪自古是浙江進入福建的必經之地,溪水清澈,兩岸青山夾峙,樹林茂密,怪石崢嶸,南宋狀元王十朋赴泉州任知府時經這里,曾留下這樣的詩篇:「門擁千峰翠,溪無一點塵,松風清入耳,山月白隨人」。
傳說楊文廣平閩十八洞,第一洞就在這里,所以稱楊家溪。楊家溪的中游有個深潭,潭邊有一個深洞叫十八洞。傳說十八洞原來就住著一隻善良的老龜精,後來了一隻龍鰻精霸佔了十八洞。這龍鰻精自封大王,在十八洞招集了一群大小妖精,獨霸一方,危害百姓,楊文廣的軍隊入閩後,激戰多次,楊文廣戰死,(一說受傷)楊金花下山為兄報仇,後來觀音顯靈,將龍鰻精封在洞中。據說現在潘溪鎮赤溪村湖裡與霞浦交界的四干瀨,就是當年激戰時宋軍搬石頭填潭形成的石堆小島,石壁上有楊文廣以木柯寨降龍木製成十八支降龍箭射的痕跡,楊文廣沉船變成為斷船石,部將戰死的將軍石,參戰的小松鼠精、青蛇精、小蟹精、貓頭鷹精化成奇石,還有楊金花參戰時站的石墩,妖精下棋的棋盤等遺址。
1993年福鼎縣磻溪鎮赤溪村一村民在潭裡抓魚時還撈到一罐官軍丟失的白銀。至今當地人端午節做粽子,傳說就是為了鉤楊文廣在戰斗中脫掉的靴子和金盔甲。據傳,楊文廣卸甲時許諾:當地如有一家生十丁,並且全部娶親時,可用粗糠搓成繩子放入潭中,即可鉤上金甲。故事編得很完整,溪上的岩石也惟妙惟肖,均與故事相對應。
現屬石獅市的范圍內則有二處傳說楊文廣平定的地方,一是永和狐狸洞,二是靈秀山洞,靈秀山位於石獅市西面,山上有金相院等名勝以及數處歷代名人題刻。傳說楊文廣在平閩時,在平定了永和的狐狸洞以後,馬上揮軍攻打錄秀山塔朵峰的白鼻洞。靈秀山山勢陡峭,易守難攻,蠻兵沿著「白鼻洞」四面築起高牆,安排滾木強弩,並且馴練了一批野獸蛇蠍。宋軍圍山數月,久攻不下。後來,楊文廣採用了四子懷玉的計策,三麵包圍,採用了火攻,利用西北風起,火燒賊寨。蠻兵見三面被強敵圍攻,只有東南面既沒有宋軍把守,又是坦平的溪谷,就往東南面突圍,其實東南面是密布的茅草,在溪水中浸泡,蠻兵一到,上皆結成草團,人馬進入草叢,就被絆住,宋軍沖出,大獲全勝。從此,這條山溪就叫做「結草溪」了。
漳浦是陳元光入閩平亂開漳功成業就的地方,也是《平閩十八洞》小說的的高潮處,平定娘子寨的所在地,關於楊文廣平閩的故事流傳廣泛,境內除娘仔寨、尖峰山外,所知還有港頭十八洞、南峰十八洞、清暑岩十八洞、海雲岩十八洞,陳倉嶺十八洞、萬安堡--柳州城,楊美十八洞、以及玳瑁山楊廣寨等相關的傳說,分述如下:港頭位於漳浦縣東北,屬佛曇鎮,港頭村始於元代,盛於明中期,保存有據說元代始建的'刁氏土樓',明中期林姓出過三名知府,盛極一時,村後為石山。由花崗岩石組成山體,多有石棚石洞,明代曾建有一座寨子,寨牆根據山體地形,繞山一周,其中寨內南側山麓在石棚下,有一石洞,深不可測,傳說是十八洞中的蝶仔洞,洞中蝴蝶成精,經常出來為害村民,後為楊文平所平。抗戰時期,村民為防備日冠,准備將洞穴作為避難處,移動周圍的岩石進行掩飾,久而久之,居然忘記了洞口的位置。
南峰十八洞同樣傳說是蝶仔洞,南峰山位於漳浦縣赤湖鎮,省道公路南側,亦為一座兀立的石山,山上均為烏黑的岩石,極少草木,在赤湖的八景中,有'南山空殼'一景,說的就是南峰山是中空的。前人多有詠南峰山的詩,抄錄三首如下:
「崢嶸疊翠峙南峰,峭谷空山洞蝶凶,十八奇岩玄莫測,淵深特定海泉淙。」(陳萬年)
蝶精傳幻巢南山,蝕谷傷農釀禍患,空谷流泉淙壑海,洞開十八去無還。」(陳井方)
「春風秋雨罩南峰,空谷懸泉澆溜淙,本是漢唐蠻獠地,洞天十八尚留蹤。」(陳錦芳) 從這些詩里可以看出,南峰山是楊文廣平定的十八洞之一,十八洞指的是一個連續的石洞,整座山幾乎是中空的,洞深可通到海中,是蝶仔精的洞穴,平時經常出來蝕谷傷農,為害民間。南峰山洞口極為隱蔽,需當地人才能找得到,80年代有關部位門曾組織多人前往探險,帶數條尼龍繩,人各二把手電筒,深入洞中,最後因電池耗盡,半途返回,從洞中的一開闊處帶出了幾個破碗,為南宋時代的珠光青瓷碗。可見這個山洞很早就被人所利用,或作為鄉民避兵匪的地方,或作為山寇盜賊聚嘯的去處。清暑岩十八洞,也是傳說楊文廣平閩的山洞之一,但具體故事不明確。清暑岩位於舊鎮鎮橋頭村,是一座東西走向的石山,山頂有明代建造的風水塔,山東側靠海處更是巨石累累,其中在一石崖上刻有'清暑岩'三大字,兩邊刻有「山囗道人王庭囗淑翁藍囗,弄月呤風囗游於斯」的邊款。洞口隱蔽在草木之中,極為幽暗陰森,據說洞中洞洞相連,可通達山頂和海中,但周圍的村民似乎沒人進入過。海雲岩十八洞,海雲岩位於舊鎮與赤土鄉之間的海雲山南麓,山以裸露的花崗岩巨石疊成,多有天然石洞石棚,南宋間僧人以二個天然石棚構築石室為寺,稱海雲寺,其中一石室中有石洞,洞口有南宋紹興年間游海雲岩記事石刻。石洞深不可測,傳說為十八個洞相連,通到海中。
陳倉嶺十八洞,位於漳浦縣北部玳瑁山脈陳倉嶺古道邊,為漳浦縣與龍海市交界處,由數個巨石疊在一起,中有石洞,幽深潮濕,傳說是楊文廣平閩時平定的蠻洞之一,具體故事已失傳,只存地名,並被編入1∶10000的地形圖中。陳倉嶺十八洞南面三公里處,為馬坪鎮文店村,該村有一座古堡,漳浦人盛傳,是楊文廣平閩時曾陷其中的柳州城,據筆者調查,堡為長方形,堡牆外以條石或鵝卵石砌構,內側夯築厚0.4米的三合土,總厚近2米,上面三合土牆垛,牆高3米,全堡寬60米,深80米,城南面開堡門,門條石精砌,內為石板平頂,外為券頂,門匾刻「萬安堡」三個大字。原有紀年款,已無法看清,門上原建有城樓,今已無存,村民亦不知形制。堡四角各建一座小角樓,正方形,邊長約3米,高三層,現已廢。與堡正門對稱的北面建一座小廟,單開間,祀保生大帝。東西兩面中間亦開有小門,堡中南北中軸線內留一個寬約10米的空間,兩邊則建滿了民居,據說此處原為圩場,兩邊均為店鋪。該村戴姓,原居井尾半島,永樂間一支遷佛曇東坂,一支遷於此,此堡應為明代中期村民建造的防寇城堡。楊美十八洞,位於漳浦縣赤嶺畲族鄉的楊美村和花園村之間,中間隔著玳瑁山脈的一段余脈,相距約二公里,據說洞穴就穿越整座山,洞南面是一個石崖,1986年石匠採石炸開了一個洞口,鄉政府認為是楊文廣平閩十八洞的遺址,是文物古跡,曾上報。筆者前往調查,為一個狹長的山洞,洞口僅容一人通過,極為幽深,未能進入調查。洞北邊洞口位置不詳,但有一個流傳廣泛的關於黑狗賊的傳說:傳說一婦女生下一男孩,白天看起來是人,晚上則變成了黑狗,其夫厭惡就離家出走。婦女為養活兒子,只好私通山上的和尚。後來村中常有財物丟失,村民集體守夜,發現丟失財物時均見一頭黑狗跑過,才弄清原來是這黑狗所為。黑狗在村中不能居住,就外出為盜。他知道母親常常夜間涉溪到對岸的廟中,女人纏腳涉溪不便,就建了一座小橋,稱雙板橋。今雙板橋,和尚廟,還有紀述這個故事的摩崖石刻尚在,但據筆者調查,石刻應是記載南宋紹興二十年築路的事,與黑狗賊無關。楊文寨位於赤嶺畲族鄉北側的玳瑁山中,為一座簡陋的小山寨,以亂石構築,周長約100米,寨中有石室,約10平方米,當地人傳說是楊文廣平閩十八洞時攻打的一處山洞,久而久之,或稱文廣洞,或稱楊廣洞。省內外還有把十八個相連的洞穴稱為十八洞的,所知有數處,
這些洞基本與楊文廣平蠻的故事不相干,指的也是一般意義的自然的山洞。此不贅述。
<p>
陳元光是一個地區性的人物,活動范圍僅限於漳州和潮州一帶,入漳平蠻的事跡傳下來的不多,幾乎沒有什麼故事,且'唐史無人修列傳',所以影響不大。目前被地方史界津津樂道的一些事跡,也是明代中晚期以後才開始出現的,可能閩南人多半認為祖籍是河南光州,唐代隨陳元光入閩,為張楊先祖的事跡而宣傳陳元光。張冠李戴,借楊文廣的傳說故事演繹陳元光,則是小說家慣用的手法,這點前輩學者已有透徹的研究了。楊家將在北宋就已經天下聞名,楊文廣平廣西,對象也是少數民族,故事是真實的。趙宋積弱,先後侮於遼,辱於金,亡於元。人民盼望社會安定,崇拜那些戰勝少數民族的英雄,同時也對少數民族懷有敵意,楊文廣的故事符合漢族人自宋到元、明、清歷代人的感情,而成了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南方一些省份,特別是有少數民族混居的地區,楊文廣平蠻的故事,至少從明代開始,就在南方很多地區流傳了。福建,湖南、廣西、浙江、廣東等省份均有關於楊文廣平蠻史跡的傳說。所見最早的記載是大地理學家徐霞客的《粵西遊日記》中所描述的:截大道橫過,東去一里得聚落,則郡東門之對江渡也。於是瀕江南岸倚屏風山北麓東行,其處村居連絡。一里,抵登台山,居聚愈稠。江為山扼,土人謂登台山巔有三虎,夜輒下山啖豬犬。民居環山麓而崖峻,虎得負嵎,莫敢攖焉。轉而北去,路從山南繞其東麓而北。聞其處有楊文廣洞,甚深杳,從江底潛通府堂,今其洞已塞,土人莫能指導,僅人人言之而已。《平閩十八洞》最早的版本為光緒年間的。可知楊文廣洞則古已有之,小說只是選擇了其中一些作者所見所聞的楊文廣洞的資料。當然,小說出現後,盡管從文學的角度上,語言、結構等都是低檔的,故事情節也多為套用明清通俗小說中《平南》、《平西》、《掃北》、《征東》之類的一些內容,但在閩台地區的影響卻是很大的,這是因為小說反映了人們對楊文廣這一平定少數民族的軍事強人和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人物的崇拜,極容易引閩台地區讀者對陳元光平閩開漳事跡的聯想;作為歷史上第一部以閩南為主要背景的小說,其中大量閩南人熟悉的地名,俗語,以及某些環境風俗,令人讀之陪感親切。除了小說中提到的,可以找到真實地點的如娘仔寨,鎮海旗尾的蝶仔洞等,一些神秘的洞穴也紛紛加入被楊文廣平定的行列,僅漳浦一地,就出現了十處之多。閩南遍布石頭山,洞穴甚多,且地處南方沿海地區,地氣潮濕,山中蛇蠍、蝙蝠、蝴蝶等小動物很多,洞穴也就常常具備陰暗險凶的特徵,具備了作為妖魔洞府的特徵。這一些,有多半是受了小說的影響而出現學界普遍認同「洞」指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峒寨,其中如漳浦的娘仔寨就具有這一特徵,而大多數的傳說中,多數指山洞。十八隻是個概數。
有趣的是,本文上述的山洞中,如海雲岩十八洞,南峰山十八洞,清暑岩十八洞,港頭十八洞等,均與徐霞客描述的山洞很相似:「楊文廣洞,甚深杳,從江底潛通府堂,今其洞已塞,土人莫能指導,僅人人言之而已。」
漳浦目前擁有三萬畲族人口,在本文上述的十個地點中,楊美十八洞、陳倉嶺十八洞,港頭十八洞,楊廣寨、萬安堡,以及鎮海旗尾蝶仔洞,都處在目前藍族畲族聚居的地區或相鄰的地方。在這些傳說中,楊美十八洞的黑狗賊故事值得注意,楊美村是藍姓畲族人聚居的地方,由十幾個小山村組成。黑狗賊白天為人,晚上為狗,暗合畲族祖先盤匏是龍犬的傳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地的藍姓畲族村民對黑狗賊懷著很強烈的同情心,不追究他偷盜的事,說他為偷情的母親搭橋,是孝子等。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傳說,有待於另文進一步認真發掘整理的故事。~~

㈧ 古人是如何將棺材放到懸崖峭壁上進行崖墓葬

實懸棺葬這種葬喪禮制的形成,與實行懸棺制的古代民族和老百姓的信仰與專崇拜有著密切關屬系,據古代遺留的相關史料和現代的考古最新發現分析,實行懸棺安葬有多種解釋: 一是借諧音「高棺(官)」,讓祖先葬在山崖上像星星、月亮一樣看著子孫後代,使後世能夠繁榮昌盛;關於懸棺的放置方法,據知情人講,老人在未死時就選好一個岩洞作為葬地,命小輩營造,以便死後能夠及時安葬。

㈨ 河南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哪幾處

三處:龍門石窟、殷墟、嵩山古建築群

1、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專既是少屬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 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㈩ 陝西寨山遺址發現了多處活人殉葬墓,是如何發現的

他們發現多處墓葬有兩具屍骨,且棺槨外的屍骨被人用刀劈過,所以能判斷是活人殉葬墓。這是國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的發現成果。在這處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女性殉葬屍骨,所有殉葬女性的骨骸都曾遭刀劈,由此可以想像殉葬現場畫面非常慘烈,從考古照片可知,大部分女性的骸骨都躺在棺槨外面,而棺槨裡面便是墓主人,且墓主身邊隨葬有3-4件玉器。經考察,考古人員還發現該墓葬階級劃分非常明確。

三、墓主有棺槨殉葬人無棺槨。

有棺槨的墓中穆主人仰面直躺在其中,身邊隨葬著一些玉器,殉人則在墓主人棺槨之外側身躺著,經鑒定這些棺外殉人全部為女性,她們並未被安葬在棺槨之中,這也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性很強。

綜上所述,這些活人殉葬墓的發現彌補了曾經石峁遺址墓地被嚴重盜掘帶來的文化缺失,為考古學家進一步探索石峁文化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考古材料。對於陝西寨山遺址發現的多處活人殉葬墓,你有何看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