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遺址景點
⑴ 蓮麻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有哪些革命志士
廣東從化區呂田鎮是廣州革命老區,也是粵北會戰的重要戰場。在呂田鎮蓮麻村的黃沙坑革命遺址紀念館是從化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展覽內容更改為東江縱隊在從化、呂田革命老區歷史、從化革命歷史三個大板塊。
展覽擺設物品更換為有關東江縱隊、從化革命相關文物的復製品,其中文物來源為廣東東江縱隊博物館、農講所、廣東歷史革命博物館。
黃沙坑是呂田鎮蓮麻村與新豐縣接壤的偏僻山村,而正是這條偏遠的小山村在解放戰爭時期為中共革命事業作出重大的貢獻。
1942年始,共產黨在黃沙坑建立抗日和解放戰爭的革命活動基地,發展共產黨員。在1945年黃沙坑有2人參加廣東東江人民抗日縱隊(簡稱東縱),當年8月份,東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派主力北上五嶺與王震、王首部隊會師,林鏗雲(珠縱司令員)、王作堯(東縱副司令員)、楊康華(東縱政治部主任)組成臨時北上指揮部率東縱五支隊、軍政幹部學校、政工隊、文藝隊等1200餘人,由從北黨組織派巢昌、路增田同志帶路,從博羅橫河出發,經從化,一天一夜到達從北地區,在黃沙坑村休整二天一夜。從1945年8月至1946年上半年,該大隊經常受到國民黨軍圍剿,均隱蔽於黃沙坑大山溝里與敵周旋。同時在潖江四九地區隱蔽的部分人員也撤到黃沙坑,均由黃伙榮(1946—1950年任蓮麻村黨支部書記)提供給養,渡過難關。
1946年11月恢復武裝斗爭後,黃沙坑仍為游擊隊主要活動地之一,三團的醫療站也在這里的深山老林里,隱蔽治療傷員。
1947年春節,人民武裝韶州中隊在新豐縣石橋村被沙田國民黨反動派包圍,部隊突圍後返回黃沙坑,村民及時支助糧食,將傷員送部隊醫療部門救治。
據歷史資料記載,黃沙坑從1945—1949年先後有11人(其中女4人)參加過人民武裝部隊,其中5人先後分別擔任連、排幹部,解放後他們繼續在人民解放軍服役,分別擔任連、營、團的幹部各1人;參加共產黨組織有5人,其中擔任地下黨組織支部書記1人。
楊梅潭伏擊戰
1948年12月份,東江縱隊獲得重要情報,決定在呂田蓮麻的楊梅潭打一場伏擊戰。
這次戰斗中擊斃國民黨反動派士兵16人,俘虜40多人。而我方游擊隊員潭伙、嚴李保和羅房新三位同志壯烈犧牲了,先烈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出寶貴的生命。
⑵ 從化市街口附近的歷史遺址
從化街口發現明代城來牆遺源址
近日,從化街口街市民報料表示,街內發現從化舊縣城城牆遺址。專家們考證後呼籲盡快予以保護。
廣州歷史建築金陵台被拆除,引起市民關注身邊文物與歷史遺產。從化街口街居民發現,最近經雨水沖刷,街內一些地方古城牆牆磚顯露出來。記者看到,遺跡就在人行道上。92歲的曾伯說,以前長輩就說過這里是「城關」,還有城門,不過馬路建了多年,古跡都被埋在下面了。現在依稀想起兒時還有一段段的青磚牆,天氣熱時,還搬了這些大青磚墊在身下,躺在老樹樹陰下納涼。附近街坊說,現在不少青磚已被散失掉了。
從化市博物館專家表示,根據從化縣署圖(清雍正八年)記載,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從化建縣,後來縣署搬遷到馬場田,古縣城先後建有嵩仁、振武、迎春等8條街,建城垣,築城門,舊縣城的外圍有完整城牆保護,與今街口街內發現牆磚位置相吻合。民國後,城牆屢被拆毀,這些城牆磚已經很少了。但古城牆基礎很可能還埋在馬路下面。這是非常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專家和市民都希望,政府能夠加大力度保護這些為數不多的城牆磚,防止繼續散失和毀壞,以延續身邊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