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臨沂保衛戰遺址
1. 臨沂保衛戰的勝利有著怎樣的戰略意義
持續數月的臨沂保衛戰,張自忠、龐炳勛兩支部隊互相配合,挫敗了日軍第5師團與第專10師團在徐州北面會師的屬企圖。坂垣師團號稱是日軍中的「鐵軍」。中國軍隊能以劣勢裝備挫敗日軍的連續進攻,這對全國的抗日戰場是一個鼓舞。歷史不會忘記張自忠將軍在臨沂戰場上的功績。臨沂戰斗,第59軍雖然傷亡了9000多人,但為爾後的台兒庄大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臨沂保衛戰的介紹
悲壯慘烈的臨沂保衛戰是著名的台兒庄大捷的序幕戰。
3.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
4. 臨沂保衛戰取得勝利的意義是怎樣的
持續數月的臨沂保衛戰,張自忠、龐炳勛兩支部隊互相配合,挫敗了日軍第版5師團與第10師團在徐州北面會權師的企圖。坂垣師團號稱是日軍中的「鐵軍」。中國軍隊能以劣勢裝備挫敗日軍的連續進攻,這對全國的抗日戰場是一個鼓舞。
歷史不會忘記張自忠將軍在臨沂戰場上的功績。
臨沂戰斗,第59軍雖然傷亡了9000多人,但為爾後的台兒庄大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戰後,張自忠提升為第27軍團軍團長,同時兼任第59軍軍長。
李宗仁將軍回憶臨沂之戰時,說:「臨沂一役最大的收獲,是將坂垣、磯谷兩師團擬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徹底粉碎,造成爾後台兒庄血戰時,磯谷師團孤軍深入,為我圍殲的契機。」李宗仁還指出:「此次臨沂之捷,張自忠的第59軍奮勇赴戰之功,實不可沒。」
白崇德回憶臨沂之戰時,說:「張將軍在徐州會戰之臨沂戰役,與龐炳勛將軍將敵精銳第5師團(坂垣師團)擊潰,減輕徐州戰之壓力,使台兒庄獲得抗戰以來第一次勝利,於戰史上佔有輝煌的一頁。」
5. 臨沂保衛戰的戰役介紹
1938年2月,日本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坂垣第五師團主力坂本支隊及偽軍劉桂堂部約兩萬人,自膠濟線南犯諸城、沂水、莒縣,直撲臨沂。第五戰區長官司令李宗仁電令駐守東海、連雲港一帶的第三軍團龐炳勛部,火速趕到臨沂堅守。
臨沂系魯南重鎮,是各公路的交叉點。南通新安鎮(今新沂)至徐海,西南通台兒庄、棗庄,西北通費縣、泗水、蒙陰、新泰,東北通莒縣、諸城。臨沂的戰略位置關繫到隴海、津浦兩路的安危,也是徐州的一個重要屏障。日軍以坂垣師團猛攻臨沂,正是為了策應磯谷師團進攻台兒庄。
龐部時有5個團,13000餘人,到臨沂後,其兵力布防為:軍部及第三十九師師部駐城南關的三鄉師校園內;第一一五旅駐城東之相公庄;第一一六旅駐城北諸葛城;補充團於軍部附近;騎師於相公庄以東地區。面對敵寇的進攻,全體官兵無不義憤填膺,誓滅日寇。但由於日軍不斷向臨沂方面增加兵力,龐炳勛部的戰況十分危急,23日,莒縣失守。
3月2日,日軍逼近距臨沂僅60華里的湯頭。3日,龐炳勛部在由青島撤退的海軍陸戰隊沈鴻烈部的協同下,與敵「苦戰經周,損失頗巨」,被迫放棄湯頭。湯頭失守,其以南地區情勢驟緊,臨沂城亦覺唇亡齒寒。龐炳勛部一面抵抗,一面急電求援。
3月10日,日軍約八九千人,騎兵四五百人,在戰車20餘輛、裝甲車60餘輛、飛機10餘架、炮30餘門的強大火力掩護下,開始向臨沂猛攻。臨沂前線,連電告急。第五戰區在烈焰燃眉之際,急電令第五十九軍張自忠部增援臨沂。同時,為了協調龐炳勛部與第五十九軍作戰,特派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參謀長徐祖詒赴臨沂前線督戰指導。當時張自忠部正在滕縣向濟寧、兗州一線的敵人進攻,接到命令後,當即以急行軍速度星夜兼程,於12日到達臨沂北郊的沂河西岸。抵達後,龐炳勛即要求第五十九軍接替城防。張自忠則認為與其消極防禦,不如以攻為守,擊敵側背,以解臨沂之圍。結果張自忠的建議被採納。
3月13日子夜,第五十九軍運動到劉家湖、崖頭、石家屯一線後,強渡沂河。14日拂曉,張自忠指揮部隊向日寇發起攻擊。劉振三第一八○師由諸葛城、大小姜庄渡沂河向徐家太平、大太平附近日軍進攻,在亭子頭遭到一股日軍的頑強抵抗;黃維綱第三十八師由朱家棚、船流渡沂河攻佔張家莊、解家莊、白塔。由於日軍600餘人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拚命反擊,該師被迫退回沂河西岸。同時,沂河東岸的龐炳勛部第四十軍第三十九師亦從正面開始反攻,並向青墩寺、尤家莊一帶進攻,於14日晚佔領東西旺庄、東西沙庄。15日早晨,龐炳勛部繼續前行,佔領了鄭寨子、黃家屯、東西沈庄、柳杭頭,同時派騎兵從右翼迂迴董家官莊、溝頭一線。同一天,第一八○師攻克亭子頭,日軍向東、西水湖崖撤退,第三十八師再渡沂河,佔領沙嶺。
16日,日軍增加一個旅團4000多人,從湯坊崖西渡河向沂河西岸的張自忠部的陣地猛烈攻擊,敵機10餘架也輪番轟炸,第三十八師傷亡較重,但官兵仍然守住了陣地。當日夜10時至17日凌晨,日軍全力攻擊崖頭、劉家湖、茶葉山陣地,經密集炮火摧毀後,日軍佔領了這三處陣地。張自忠急令兩個旅增援,奮力抵抗,肉搏多次,終於將丟失的陣地全部奪回,日軍大部被殲。同日,龐炳勛部也發動強大攻勢,激戰一晝夜,先後佔領尤家莊、傅家屯、東西水湖崖、沙河一帶,日軍退守李家五湖、傅家池、草坡一線。到18日早晨,龐、張兩軍一齊從東、南、西三面夾擊湯頭、傅家池、草坡一線的敵人,經3天血戰,臨沂方面的敵人約3個聯隊被完全殲滅,殘敵大部逃向莒縣,一部向北撤退。
此戰,張、龐兩軍共殲敵4000餘人,其中第五十九軍殲敵3000餘人。有資料說,日軍用載重汽車運回莒縣的屍體達100餘車,在湯頭、葛溝屢次焚化的屍體、來不及運回就地掩埋者達七八百具。中國軍隊也為爭取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日寇不甘心在臨沂戰役中的失敗,於3月23日,復派增援部隊4000餘人,會同莒縣、湯頭的殘敵,又向龐軍陣地展開反攻。24日,敵機到龐軍陣地大施轟炸,9門敵炮晝夜不停地掃射。由於第五十九軍張自忠部傷亡太大,除留一個旅的兵力協助龐炳勛部守衛臨沂外,主力已於19日離開臨沂轉向費縣休整,准備向泗水、滕縣方面轉進。在敵人強大兵力的攻擊下,龐軍力戰不支,被迫退至城東桃園、黃山一帶防守,臨沂形勢又趨危急。為確保臨沂,解圍龐軍,張自忠部於25日重返臨沂增援,在韋家屯、桃園等地與敵寇進行激戰,並東渡沂河,佔領了桃園。
3月26日,日軍1000餘人,在十幾門大炮的掩護下,繞道轉至臨沂西馮義堂一帶,伺機環攻取城。張軍急派重兵在城西娘娘廟至大嶺一線布防,以阻止敵人的進犯。但是攻擊三官廟的張軍一部分,因損失極大,停止了進攻。日軍借機佔領了營子、乾沂庄、沙埠庄等村莊。而此時的龐炳勛部因兵力損失過大,已失去戰鬥力,雖強守九曲店、小李家莊、沭埠嶺、黃山一線,但河東的陣地已很難支撐,臨沂處在危急之中。
3月27日,日軍一部從早上7時開始,向古城南沙埠庄及小嶺、北道發起攻擊,另一部則從蒙陰南下,襲擊臨沂西南的朱陳鎮。28日,敵寇又增加1000餘人,炮十二三門,配合飛機對臨沂城內輪番轟炸。龐軍以第三十九師第一一六旅副旅長崔玉海率劉富生第二三一團會同張里元部保安團守城,其餘的撤退到城南一帶,軍部也隨之轉移到九曲至黃山一線;第五十九軍張自忠部則在七德、前後七里屯、前後崗頭一帶修築陣地,與敵人展開血戰,擊斃敵寇百餘人。
至3月29日,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臨沂已處於危急之中。第五戰區派駐在海州的第五十七軍繆澄流部王肇治旅赴臨沂增援。該部隊於29日早晨到達東高都,當晚7時向臨沂西北的十里鋪前行,並向大、小嶺方向出擊。湯恩伯部騎兵團也趕來增援,並於午後抵達城西的鬍子峪,向義堂以北的地區發起進攻。敵寇傷亡千餘人,被迫向湯頭退卻。晚上10點左右,第五十九軍再次出擊,重創敵寇,迫敵向北退卻。王肇治旅沿沂河,湯恩伯部騎兵團向艾山、義堂一帶追擊,發動全面的反攻。同日晚,由於臨沂久攻不下,台兒庄方面又陷於苦戰,日軍遂轉移進攻方向,命令在臨沂的日軍停止進攻,抽出坂本旅團主力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野炮兵聯隊星夜兼程南下,趕赴台兒庄進行支援,僅留一個聯隊步兵和少數炮兵在臨沂與張、龐兩軍對峙。至此,第五十九軍的傷亡也已達萬餘人。4月21日,由於台兒庄戰役吃緊,張、龐兩軍相繼撤離,臨沂遂被日軍佔領。
6. 德安大捷的主要紀念地
1、 萬家嶺大捷戰場遺址,位於磨溪鄉南田鋪村,磨溪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版擬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權
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司令部遺址,位於小金山;
日本106師團司令部遺址,位於劉鞔鼓;
中國軍隊戰壕造址,位於箭步蘇村和背溪附近的山腰上;
烏石門觀音閣中國軍隊德安戰役前會議舊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德安縣城保衛戰遺址,位於縣城郊義峰山、博陽河、河東鄉、南潯鐵路大小鐵橋附近。
義峰山戰斗工事戰壕遺址,位於城西義峰山上;
鐵路橋梁2處和碉堡遺址2處,位於城郊厚南潯鐵路道遺址旁(縣級保護單位)。
3、 麒麟峰戰場遺址,位於白水街村。
中日兩軍爭奪戰壕遺址,位於白水街村麒鏖峰。
白水街崑山道觀遺址,位於白水街村崑山。
7. 張自忠、龐炳勛率領的兩支部隊在臨沂保衛戰中作出了什麼貢獻
持續數月的臨沂保衛戰,張自忠、龐炳勛兩支部隊互相配合,挫敗內了日軍第5師團容與第10師團在徐州北面會師的企圖。坂垣師團號稱是日軍中的「鐵軍」。中國軍隊能以劣勢裝備挫敗日軍的連續進攻,這對全國的抗日戰場是一個鼓舞。
歷史不會忘記張自忠將軍在臨沂戰場上的功績。
8. 臨沂保衛戰的戰役結果及影響
在臨沂保衛戰中,第四十軍、第五十九軍全體將士並肩浴血戰斗,創造出打死打傷日寇6000餘人的光輝戰績,挫敗了日軍由津浦路和臨沂兩路夾擊台兒庄的計劃,奠定了台兒庄戰役勝利的基礎。
9. 抗日戰爭時期臨沂有哪些著名的抗日英雄 ,戰役, 事件 越詳細越好!!!因為要寫論文,所以救救急~~~~
劉震東將軍,佟麟閣,臨沂保衛戰的彭昌武 和張鵬昌
在抗日戰爭時期,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山東解放區的首府。這里曾是中共中央華東局、山東分局、山東軍區、山東省政府、八路軍115師、新四軍軍部、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等黨政軍機關駐地,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跡。
悲壯慘烈的臨沂保衛戰是著名的台兒庄大捷的序幕戰。
1938年2月,日本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坂垣第五師團主力坂本支隊及偽軍劉桂堂部約兩萬人,自膠濟線南犯諸城、沂水、莒縣,直撲臨沂。第五戰區長官司令李宗仁電令駐守東海、連雲港一帶的第三軍團龐炳勛部,火速趕到臨沂堅守。
臨沂系魯南重鎮,是各公路的交叉點。南通新安鎮(今新沂)至徐海,西南通台兒庄、棗庄,西北通費縣、泗水、蒙陰、新泰,東北通莒縣、諸城。臨沂的戰略位置關繫到隴海、津浦兩路的安危,也是徐州的一個重要屏障。日軍以坂垣師團猛攻臨沂,正是為了策應磯谷師團進攻台兒庄。
龐部時有5個團,13000餘人,到臨沂後,其兵力布防為:軍部及第三十九師師部駐城南關的三鄉師校園內;第一一五旅駐城東之相公庄;第一一六旅駐城北諸葛城;補充團於軍部附近;騎師於相公庄以東地區。面對敵寇的進攻,全體官兵無不義憤填膺,誓滅日寇。但由於日軍不斷向臨沂方面增加兵力,龐炳勛部的戰況十分危急,23日,莒縣失守。
3月2日,日軍逼近距臨沂僅60華里的湯頭。3日,龐炳勛部在由青島撤退的海軍陸戰隊沈鴻烈部的協同下,與敵「苦戰經周,損失頗巨」,被迫放棄湯頭。湯頭失守,其以南地區情勢驟緊,臨沂城亦覺唇亡齒寒。龐炳勛部一面抵抗,一面急電求援。
3月10日,日軍約八九千人,騎兵四五百人,在戰車20餘輛、裝甲車60餘輛、飛機10餘架、炮30餘門的強大火力掩護下,開始向臨沂猛攻。臨沂前線,連電告急。第五戰區在烈焰燃眉之際,急電令第五十九軍張自忠部增援臨沂。同時,為了協調龐炳勛部與第五十九軍作戰,特派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參謀長徐祖詒赴臨沂前線督戰指導。當時張自忠部正在滕縣向濟寧、兗州一線的敵人進攻,接到命令後,當即以急行軍速度星夜兼程,於12日到達臨沂北郊的沂河西岸。抵達後,龐炳勛即要求第五十九軍接替城防。張自忠則認為與其消極防禦,不如以攻為守,擊敵側背,以解臨沂之圍。結果張自忠的建議被採納。
3月13日子夜,第五十九軍運動到劉家湖、崖頭、石家屯一線後,強渡沂河。14日拂曉,張自忠指揮部隊向日寇發起攻擊。劉振三第一八○師由諸葛城、大小姜庄渡沂河向徐家太平、大太平附近日軍進攻,在亭子頭遭到一股日軍的頑強抵抗;黃維綱第三十八師由朱家棚、船流渡沂河攻佔張家莊、解家莊、白塔。由於日軍600餘人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拚命反擊,該師被迫退回沂河西岸。同時,沂河東岸的龐炳勛部第四十軍第三十九師亦從正面開始反攻,並向青墩寺、尤家莊一帶進攻,於14日晚佔領東西旺庄、東西沙庄。15日早晨,龐炳勛部繼續前行,佔領了鄭寨子、黃家屯、東西沈庄、柳杭頭,同時派騎兵從右翼迂迴董家官莊、溝頭一線。同一天,第一八○師攻克亭子頭,日軍向東、西水湖崖撤退,第三十八師再渡沂河,佔領沙嶺。
16日,日軍增加一個旅團4000多人,從湯坊崖西渡河向沂河西岸的張自忠部的陣地猛烈攻擊,敵機10餘架也輪番轟炸,第三十八師傷亡較重,但官兵仍然守住了陣地。當日夜10時至17日凌晨,日軍全力攻擊崖頭、劉家湖、茶葉山陣地,經密集炮火摧毀後,日軍佔領了這三處陣地。張自忠急令兩個旅增援,奮力抵抗,肉搏多次,終於將丟失的陣地全部奪回,日軍大部被殲。同日,龐炳勛部也發動強大攻勢,激戰一晝夜,先後佔領尤家莊、傅家屯、東西水湖崖、沙河一帶,日軍退守李家五湖、傅家池、草坡一線。到18日早晨,龐、張兩軍一齊從東、南、西三面夾擊湯頭、傅家池、草坡一線的敵人,經3天血戰,臨沂方面的敵人約3個聯隊被完全殲滅,殘敵大部逃向莒縣,一部向北撤退。
此戰,張、龐兩軍共殲敵4000餘人,其中第五十九軍殲敵3000餘人。有資料說,日軍用載重汽車運回莒縣的屍體達100餘車,在湯頭、葛溝屢次焚化的屍體、來不及運回就地掩埋者達七八百具。中國軍隊也為爭取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日寇不甘心在臨沂戰役中的失敗,於3月23日,復派增援部隊4000餘人,會同莒縣、湯頭的殘敵,又向龐軍陣地展開反攻。24日,敵機到龐軍陣地大施轟炸,9門敵炮晝夜不停地掃射。由於第五十九軍張自忠部傷亡太大,除留一個旅的兵力協助龐炳勛部守衛臨沂外,主力已於19日離開臨沂轉向費縣休整,准備向泗水、滕縣方面轉進。在敵人強大兵力的攻擊下,龐軍力戰不支,被迫退至城東桃園、黃山一帶防守,臨沂形勢又趨危急。為確保臨沂,解圍龐軍,張自忠部於25日重返臨沂增援,在韋家屯、桃園等地與敵寇進行激戰,並東渡沂河,佔領了桃園。
3月26日,日軍1000餘人,在十幾門大炮的掩護下,繞道轉至臨沂西馮義堂一帶,伺機環攻取城。張軍急派重兵在城西娘娘廟至大嶺一線布防,以阻止敵人的進犯。但是攻擊三官廟的張軍一部分,因損失極大,停止了進攻。日軍借機佔領了營子、乾沂庄、沙埠庄等村莊。而此時的龐炳勛部因兵力損失過大,已失去戰鬥力,雖強守九曲店、小李家莊、沭埠嶺、黃山一線,但河東的陣地已很難支撐,臨沂處在危急之中。
3月27日,日軍一部從早上7時開始,向古城南沙埠庄及小嶺、北道發起攻擊,另一部則從蒙陰南下,襲擊臨沂西南的朱陳鎮。28日,敵寇又增加1000餘人,炮十二三門,配合飛機對臨沂城內輪番轟炸。龐軍以第三十九師第一一六旅副旅長崔玉海率劉富生第二三一團會同張里元部保安團守城,其餘的撤退到城南一帶,軍部也隨之轉移到九曲至黃山一線;第五十九軍張自忠部則在七德、前後七里屯、前後崗頭一帶修築陣地,與敵人展開血戰,擊斃敵寇百餘人。
至3月29日,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臨沂已處於危急之中。第五戰區派駐在海州的第五十七軍繆澄流部王肇治旅赴臨沂增援。該部隊於29日早晨到達東高都,當晚7時向臨沂西北的十里鋪前行,並向大、小嶺方向出擊。湯恩伯部騎兵團也趕來增援,並於午後抵達城西的鬍子峪,向義堂以北的地區發起進攻。敵寇傷亡千餘人,被迫向湯頭退卻。晚上10點左右,第五十九軍再次出擊,重創敵寇,迫敵向北退卻。王肇治旅沿沂河,湯恩伯部騎兵團向艾山、義堂一帶追擊,發動全面的反攻。同日晚,由於臨沂久攻不下,台兒庄方面又陷於苦戰,日軍遂轉移進攻方向,命令在臨沂的日軍停止進攻,抽出坂本旅團主力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野炮兵聯隊星夜兼程南下,趕赴台兒庄進行支援,僅留一個聯隊步兵和少數炮兵在臨沂與張、龐兩軍對峙。至此,第五十九軍的傷亡也已達萬餘人。4月21日,由於台兒庄戰役吃緊,張、龐兩軍相繼撤離,臨沂遂被日軍佔領。
在臨沂保衛戰中,第四十軍、第五十九軍全體將士並肩浴血戰斗,創造出打死打傷日寇6000餘人的光輝戰績,挫敗了日軍由津浦路和臨沂兩路夾擊台兒庄的計劃,奠定了台兒庄戰役勝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