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印度佛教遺址

印度佛教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10 06:51:12

Ⅰ 什麼是犍陀羅雕刻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主要遺跡是什麼

2007-10-10 12:45 犍陀羅雕刻(摘抄)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區,世人受婆羅門教影響,虔誠地對神靈頂禮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靈,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釋迦牟尼奉為教主,這大不利於佛教的流傳。伴隨社會的變化發展,一些佛教徒改變了自己的佛教觀念,他們自稱大乘,而貶低早期佛教為小乘。大乘佛教把釋迦牟尼神化,稱其為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同時把佛教的神靈描繪成人形,塑成華麗的雕像。由於公元1—2世紀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塑造了最早的佛像,所以後來的人們稱早期佛像藝術為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兼有希臘和印度的風格。據說貴霜地區的希臘人皈依佛教後,感到佛陀與希臘的救世主阿波羅相似,於是按阿波羅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羅式的頭,臉上的笑容靜謐而安詳,披著希臘長衫模樣的袈裟。後來,佛陀以健美體魄為特徵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觀念在裡面,從而使佛陀變得眼窩深陷,形容枯槁,醜陋不堪。但它通過肉體的瘦、丑反襯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說,成熟的犍陀羅藝術是用希臘藝術手法詮釋印度宗教思想。隨著佛教的流布,佛塔、雕刻、繪畫等佛教藝術也因而發達,
隋唐之際,穆罕默德在大食創立回教,由於用武力傳教,馬蹄所到之處,佛教盡為所滅,安息、大月氏、康居、迦濕彌羅、犍陀羅、疏勒、於闐、龜茲、高昌等各國的佛教,從三國時代到明代之間,先後被祆教、回教侵略吞並,西域佛教也因而從此沒落。
印度佛教藝術遺跡較為知名的有巴克拉石柱、王舍城石柱、藍毗尼石柱、鹿野苑石柱等,這些石柱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都有記載,近代考古學使得它們重現於世。除此而外,當時還開鑿了巴拉巴爾石窟群。

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主要遺跡是什麼?
王舍城、藍毗尼、鹿野苑均是佛教聖地,所以石柱雕造得尤其雄偉,且具有特殊的內涵。
王舍城在今比哈爾邦附近,是釋迦牟尼傳道中心地之一。在王舍城迦蘭陀出土的石柱,柱頭雕刻有一隻大象。象經常用作佛陀的化身。
藍毗尼現屬尼泊爾領土,是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石柱於一八九七年被發現,柱頭上原來刻著一匹腳踩倒垂蓮花的馬,在早期佛教藝術中,馬經常象徵釋迦牟尼騎馬「逾城出家」。
阿育王石柱最出名的要算鹿野苑出土的石柱了。鹿野苑位於印北邦瓦臘納西城,據傳是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後首次說法的處所。鹿野苑石柱高達十五米,柱頭已斷落,柱身上刻著嚴禁破僧的婆羅門字體銘文。
巴拉巴爾石窟群是印度現存最久遠的佛教石窟,在今印度比哈爾邦格雅城北。其主要石窟為洛馬沙利西石窟,最早的石窟模仿寺院的木構茅棚形制,如洛馬沙利西窟是單穴一門,平面作橢圓形,高僅四米,是為單人隱修而造。

Ⅱ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1、歷史悠久

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樣性

藏區以地域主要分為衛藏、康區、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現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環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區等所處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勞動產業不同而言牧區、農區、農牧結合以及少數的漁業區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為主,解放前藏區處於幾乎封閉的環境,保持著較完整的原始狀態,保留著的文化較完整。

4、宗教性

藏區的文化幾乎全部都跟宗教有關聯或受宗教的影響,藏傳佛教是佛教與藏區土生土長宗教「苯教」結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獨特性。

(2)印度佛教遺址擴展閱讀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點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質

1、石器——狩獵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徵。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築的源頭。

3、石棺葬——遠古藏族先民本土的喪葬習俗及宗教情懷。

4、大石遺跡——原始風俗及宗教現象的文化遺存。

5、岩畫——遠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寫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現出的多元性特點

在歷史的進程中,藏文化以其開放性和包容性與周邊文化互動、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現出文化互動的各種跡象,這些跡象在卡若文化、曲貢文化、部落遺跡中都有明顯反映。

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畫,不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質,而且在其發展、變遷中也應表現出它的復合性,這還有待於與印、巴兩國的岩畫作比較研究。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類古文明的象徵

1、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說明遠古時代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具備了猿和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藏族口承文學中,大量的藏族神話、民間故事和傳說等,記錄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識、信仰觀念、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和文化結構的初始形態。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僅可通過考古,也可通過對藏族民間文學作品的分析,從而總結出史前青藏高原歷史文化的形態,說明在史前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質、精神、制度三方面的傳承和變遷的起始過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歷程。具有5千年歷史的卡若文明、曲貢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農業經濟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構築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僅具有悠久古老的歷史,而且有著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類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遠古、在史前一直不斷地創造著藏文化的遠古文明,構築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變遷性。

Ⅲ 印度佛教遺址中,桑奇大塔和什麼是最有名的兩個代表

阿旃陀石窟

Ⅳ 中華文明歷經艱辛,為什麼沒有斷過傳承嗎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發源於非洲東北部及亞洲西部地區,屬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發源於亞洲西部的兩河流域,“兩河”即是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和中國分別發源於亞洲南部和亞洲東部。四大文明古國基本上都在距今7000年一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國家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

中國的文化沒有間斷過,還有一個原因,中國不願意侵略其他國家。在歷史上,中國從來不遠征,不遠征也就不會遭到外國的侵略報復。像鄭和下西洋也是和平的出訪。

中國文化包容性也很強,一直都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比如說佛教,雖然來自古印度,但是已經被中國人所接受,尤其是《六祖壇經》的出現,佛教巳經變成中國佛教,而且成了中國文化一部分。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末曾中斷的國家,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生為中國人我自豪!

Ⅳ 為什麼說古印度文明滅亡了佛教和印度教不是流傳下來了嗎

佛教和印度教並不是古印度所流傳下來的。

古印度文明主要是起源於印度河流域,除了這個文明,其他三個古代文明也都靠近某條河,發端於某條河流。

這主要是因為,靠近水的地方適合人類生存,一旦某個地區有了人類的存在,那麼經過人類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文明也就往往在這其中誕生了,而古印度文明的誕生也是基於此。

在古印度文明中最有名的當數當時嚴密的社會制度,即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他是根據當地人們在原人身體上所處的位置,而分為不同的等級。最高等的是婆羅門,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嘴巴;其次是剎帝利,其代表的是原人的兩只胳膊。

再者是吠舍,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大腿;最後的是首陀羅,其代表的是原人的腳。根據從上到下,這些人地位有了明顯的界限。越往上,地位越高,權利越多,所盡的義務也就越少,反之亦然。這種層層分明的關系將整個社會劃分成有序的大集體。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還有一個享譽全世界的文明遺跡,那就是創造了佛教。佛教在後世的影響力就不用多說了,不說別的國家,就光說中國,影響了中國好幾千年,甚至還給了國人一種佛教誕生於中國的錯覺。佛教的誕生,給世界增添了一種宗教信仰,也給當時的人們有了生活的希望。

盡管古印度的文明如此有影響力,但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的道路。當時的古印度文明經常遭遇外敵的入侵,很多民族不斷的想古印度進攻,並且還將其特有的文化、思想都帶進了古印度,對原有的古印度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社會上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也隨著不斷的戰爭而分崩離析,社會矛盾逐漸被激化,生活在底層的人民最終擺脫了這種層層分明的社會環境。

後來再加上中亞帝地區突厥人的崛起,他們把伊斯蘭教輸入了古印度,把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和社會體系徹底攪亂,文明上漸漸被外來植入的文化和制度所替代。古印度享譽一時的文明被強行掐斷,消失在歷史中。

與之相對比的中國在歷史上也數次遭遇外族入侵,但是與古印度不同的是無論外族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文化,其最終結果都是給中國文化所同化,直至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

甚至在一些少數民族當政的王朝,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僅沒有受到排擠,反而這些帝王還主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最後在學習中使得自身特色文化被淹沒,從而走向消失,而中國文明則越走越順,越走越遠,直至走到今天,中國的文明依舊處於絢爛的時代,讓很多民族和國家所崇尚和模仿。

古印度文明之所以和中國文明有著截然相反的結局,其主要原因是文明被同化,從而失去了本來原有的特色。而中國文明一直保持著自身獨特的魅力,一直吸收和借鑒著其他民族的文化,則被歷史遺留了下來。

只有有特色的,才是世界需要的,才會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否則很容易被遺棄在歷史中,直至徹底不復存在。

(5)印度佛教遺址擴展閱讀:

古印度簡介: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

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

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位於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中亞地區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陸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里地區)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歐羅巴人種)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

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分別於公元前6世紀中期和公元前518年遭到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和大流士一世的入侵。古波斯人統治印度西北部將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來自歐洲東南部的巴爾乾地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

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希臘人起義,經過7年的斗爭,將馬其頓——希臘駐軍全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305年,繼承了亞歷山大的亞洲領地的塞琉古一世率軍入侵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迫使旃陀羅笈多回師與其決戰。關於這場戰爭古印度人和古希臘人中有著不同的說法。

在印度人的版本中,旃陀羅笈多徹底打敗了塞琉古——希臘人的軍隊,奪取了現今帕米爾高原西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以南所有土地,迫使希臘人求和。而在古希臘人的版本中恰恰相反,塞琉古一直打到了華氏城,印度人再也無力支撐。

不管怎麼說,在前302年,雙方達成了和約,塞琉古承認旃陀羅笈多對北印度的統治,並將一個女兒嫁給旃陀羅笈多,以換取印度人送給他五百頭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對埃及的擴張。

和約的簽訂確立了孔雀帝國的大國身份,因此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國都向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派出了常駐使節。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

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