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家遺址
『壹』 材料中的興隆溝遺址大約處於什麼歷史時代
興隆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部,地處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屬於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回址分為三個地點,答分別屬於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2001年至2003年三次發掘總面積4000平方米。遺存的遺跡有古代房址、居室墓、灰坑。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骼、自然石塊等。2012年5月,發現一尊距今5300多年、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精美陶塑人像,是中國迄今首次發現的一件史前陶塑人像。
該遺址發掘的重大意義可概括為:一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二是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當中重要新成果;三是對紅山文化乃至遼河流域的文明演進過程,包括當時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四是人像藝術和造型體現了史前藝術結晶,當時的雕塑技術令人震驚。該陶塑人像在敖漢的出土再次證明了敖漢旗包括敖漢所在的赤峰是紅山文化的中心之一。
『貳』 興隆窪遺址的興隆窪文化
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20世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同類文化性質的遺址還有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檯子、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等。正式發掘出土玉器的總數已達100餘件。經放射性碳素測定,興隆窪文化的年代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認定興隆窪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中國史前用玉之先河。
興隆窪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岸和遼寧省遼西地區。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種類包括有肩鋤、斧、錛、磨盤、磨棒等。陶器較厚重,燒制火候較低,陶質疏鬆,以裝飾壓印的網格紋和「之」字形紋為特徵,多罐、缽類陶器。住房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長方形建築,排列有序。在興隆窪發現聚落遺跡,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內有圓形灶坑,環繞聚落有一條防禦用的溝壕。從該文化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兩耳處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還有的墓用一公一母兩頭整豬隨葬在建築內。
興隆窪遺址位於牤牛河上游的緩坡台地上,地處平坦,視野開闊,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長流不斷,故很適宜古代人居住。除興隆窪文化的遺存外,還保存著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遺址。興隆窪文化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
考古所的三次發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間房址,均為圓角方形,房址中間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還有保存食物、火種的小龕、袋狀炕。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幾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餘平方米。均無門道,據專家們考證,可能是在房子頂部開孔「以梯出入」。這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重要發現。
出土的遺物有大量的加砂陶器,石器多為打制的鋤形器,磨製的石斧、磨盤等。發現的鑲嵌細石器的骨刀、漁叉等也很具特色。在房內,還發現了多具鹿頭、核桃楸果核等,表明了這一時期的先民,其生產方式除了農業外,並存著漁、獵業和採集野生果實等生產方式。這些發現,對於考察內蒙古東部的古代自然植被的變化情況,提供了科學依據。
興隆窪文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旗博物館於1982年聯合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列入「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興隆窪文化類型。
這一考古重大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學術界專家學者的關注,日本考古專家也加入到這一遺址的發掘行列,該遺址自2001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已清理出興隆窪文化時期的房屋遺址1000餘座,灰坑30座,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考古界贊譽為「中華遠古第一村」。
興隆窪文化玉器皆為陽起石-透閃石軟玉類,色澤多呈淡綠、黃綠、深綠、乳白或淺白色,器體偏小。主要器類有、匕形器、彎條形器、管、斧、錛、鑿等。玉的出土數量最多,是興隆窪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常成對出在墓主人的耳部周圍,應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耳飾。一類呈圓環狀,另一類呈矮柱狀,體側均有一道窄缺口。匕形器的出土數量僅次於玉,亦為興隆窪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類之一。器體均呈長條狀,一面略內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鑽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頸部、胸部或腹部,應是墓主人佩戴的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彎條形器和玉管數量較少,均為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裝飾品。斧、錛、鑿等工具類玉器特徵鮮明,其形制與石質同類器相仿,可形體明顯偏小,多數磨製精良,沒有使用痕跡,其具體功能尚待深入探討,不排除作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
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及河北北部,除興隆窪遺址外,經過大面積發掘的同類性質的遺存還有林西白音長汗、阜新查海遺址。這三處遺址分別代表了興隆窪文化的興隆窪、查海和白音長汗三個類型。
『叄』 興隆窪文化遺址是怎樣被發現的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旗博物館聯合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興隆窪文化遺址。從而認定這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996年,興隆窪文化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列入「八五」期間我國十大考古發現、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肆』 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中8000前的石堆龍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2%E9%BA%A3+%C1%FA+%B6%D1&in=21735&cl=2&cm=1&sc=0&lm=-1&pn=5&rn=1&di=9258847936&ln=642&fr=&ic=0&s=0
『伍』 興隆窪遺址的介紹
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南1.5公里的台地上。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約20000餘平方米,它是西遼河流域和內蒙古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先後對其進行了近10次發掘。發現有聚落房址、環形壕溝、墓葬、灰坑等大量遺跡。其中,遺址中心的兩座房址面積達140平方米左右。
『陸』 興隆窪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有哪些
興隆窪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玦、玉斧、玉錛等玉器100餘件,年代為距今8200年至7400年,由此認定興隆窪文化玉器是我國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了我國史前用玉之先河。興隆窪文化玉器皆為陽起石的軟玉類,色澤多呈淡綠、黃綠、深綠、乳白或淺白色,器體偏小。興隆窪文化廣泛分布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岸和遼寧省遼西地區。同類文化性質的遺址還有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克什克騰旗南檯子遺址、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等。玉玦的數量最多,是興隆窪文化最典型的玉器之一。興隆窪遺址發現有世界上最早的兩件白玉玦,距今8200年,玉質為閃石玉,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在4號居室墓出土兩件玦,在7號居室墓出土一對玦,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興隆窪文化遺址的匕形器的數量僅次於玉玦,也是興隆窪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類之一。器體均呈長條狀,一面略內凹,另一面外弧,靠近一端中部鑽一小孔,多出自墓主人的頸部、胸部或腹部,應是墓主人佩戴的項飾或衣服上的綴飾。彎條形器和玉管數量較少,均為佩戴在墓主人頸部的裝飾品。斧、錛、鑿等工具類玉器特徵鮮明,其形制與石質同類器相仿,可形體明顯偏小,多數磨製精良,沒有使用痕跡,其具體功能尚待深入探討,但不排除作為祭祀用「神器」的可能性。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採集到的一件錛,玉質為閃石玉,暗綠色料,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阜新查海文化遺址,距今8200年,總計發現了50多件玉器,玉質主要是閃石玉,玉料來源於遼寧省岫岩縣。此外,在遼寧省東溝後窪遺址下層發現9件玉器和大量滑石飾品,在長海小珠山下層發現斧一件,在庄河北吳屯遺址發現鑿3件等,其玉質主要為閃石玉,玉料來源於岫岩縣,滑石也應來自產滑石的岫岩縣。興隆窪居室墓葬是興隆窪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通過興隆窪居室墓葬的數量及其位置看,它應與當時人類的祭祀活動有關。還有的墓用兩頭整豬隨葬。墓主與雌雄兩頭豬同穴並列埋葬,說明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內,生者為了獲得某種超自然力量,便將死者作為崇拜和祭祀的對象;而人豬並穴埋葬表明,當時的祭祖活動與祭祀獵物的活動已經結合在一起,而且興隆窪先民們對豬靈的祭祀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
『柒』 興隆鎮的古人類遺址
境內新民屯西約200米處山頂上「西山古城堡」,有內外城,城堡外西坡上共133座半地穴居址,據考證認為是鐵器時代的挹婁人遺址。
『捌』 興隆窪遺址是怎麼樣的
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屬於一處重要的史前居住址。以往的考古發現顯示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發達,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搖籃,而興隆窪大型聚落遺址的發現表明中原以外地區也同樣存在著發達的早期文化,從而為中國文明多中心起源的觀點增加了新論據。
興隆窪遺址分布於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東西向的低丘岡地上,地勢平緩、水源充足,成為古代人類理想的居住址和生存的首選地。這里是一處保存非常完整的史前環壕聚落遺址,內有房址、墓葬,外有大型壕溝,聚落內遺跡遍布,並出土大量精美器物。遺址年代距今8000—7300年,持續了700多年的居住時間。
興隆窪的聚落形式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它的黃金時期曾經營造了極具代表性的村落。這個時期村民們居住的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一般在地上挖一個淺淺的土坑,並對坑壁和坑底進行一定的處理,然後在坑頂部加一些木質或茅草材料做成屋頂來遮風擋雨,這就是所謂的半地穴。由於這些房址有一半深入地下,地表所能露出來的只是一部分,降低了高度,所以在冬季有效地防止了北方風沙的侵襲,同時又在炎炎夏日避免了由於陽光輻射而產生的高溫,形成冬暖夏涼的小環境,其原理有些類似於現在黃土高原仍在沿用的窯洞。
興隆窪的房址平面近圓角方形,有的略呈長方形。地面系將地穴的生土底用工具砸實,形成一個硬面。房址的中央一般有灶,平面呈圓形,個別灶的底部還鋪墊石塊。屋內的中間及四周牆壁有立木用於支撐屋頂,形成相對開闊、穩固的空間。中原地區半地穴式的房址一般都帶有一個斜坡形的門道方便人進出,在興隆窪村落里,這樣的門道卻沒有發現,這個特點一度曾是未解之謎。後來人們在史書里找到了答案,書中記載東北的少數民族善於築城穴居,他們的房址外形似土堆,在屋頂上開一個出口,屋內有木梯連接出口以便於人們出入房屋,興隆窪人們可能也是這種出入方式。
興隆窪的房址沿西北一東南方向成行分布,井然有序,共有8排,每排10—13座。由於排列整齊,所以在遺址地表留下了一個個成行排列的灰土圈。房址面積一般為每間50—80平方米,相當於現代的一居或兩居室大小,最大的兩間則並排位於村落的中心部位,面積達140平方米。居住區外側環繞寬約2米的橢圓形壕溝,直徑160—180米,將所有房址都包圍在壕溝以內,形成一個非常封閉的聚落,只在西北側留有出入口,不但用壕溝保護了村落內部的安全,而且用房屋之間的縱橫排列區別了聚落內人們的遠近親疏,這樣完整的聚落形式是考古發現中不多見的。
除了聚落形式別具一格以外,興隆窪遺址內的一些特殊習俗也是史前獨有的。有的房址內地面上擺放成組的獸頭,有的在房址內發現了墓葬。這些墓葬一般一個房址內只埋葬一個,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單人葬,仰身直肢,頭向朝北,墓內隨葬小型器物,有陶、石、玉、骨、蚌器,集中放在墓主的頭周圍或佩戴在主人身上,在一些隨葬品較豐富的墓葬里不但出土了這些物品,而且最為特殊的是在墓主的身旁葬了兩頭肥豬,一雌一雄,均仰卧放置,占據墓穴底部一半的位置。這樣的葬俗在國內考古發現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興隆窪時代的人們為了生活方便發明了很多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用品,這些物品雖然簡單,卻非常實用。他們用手捏製成陶器,用泥圈套接的方法接合成形,再加以燒造。由於燒制的火候較低,所以質地疏鬆,顏色斑駁,很大程度上顯示出技術上的原始性。因為水平較低,所以陶器器形比較單一,只能製作直筒罐與平底缽等簡單器物,但器表裝飾的圖案卻很有特色,用工具按壓出成排的「之」字紋、網格紋或席紋等。
與陶器的原始性相區別,興隆窪的石器製作卻非常成熟,特別善於製作大型打制石器,種類有鋤、鏟、磨盤和磨棒等,這些工具多數與農業生產有關,可能是農具一類的東西,表明這時農業在興隆窪人的生活中已經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這時期的生產並不限於農業,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鹿、豬、狍、熊、魚等動物骨頭表明,此時漁獵也是人們日常活動之一,興隆窪人用動物骨骼製成刀、錐、針、匕、魚鏢等工具,製作十分精緻。也都經過磨光,骨魚鏢還由小石片嵌於骨梗之內,尤其富有特色。
遺址內還發現了少量的玉器,器物雖小,但種類卻很豐富,有塊、匕、斧、錛和鑿等。玉器色澤鮮艷,製作精美,拋光、鑽孔等技術成熟,對器物形式的把握准確到位,並且不少玉器沒有使用痕跡,可能非實用器,與原始的祭祀活動有關。
興隆窪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新石器時代住地遺跡整體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史前聚落遺址,它的多排橫列式房址、聚落外圍用壕溝環繞的布局形式,既與同時代的聚落有共同點。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其聚落中間的大房址建築規模巨大,工藝水平高,表明了特殊的社會功能,或許是氏族會議的場所,或者可能兼作聚落首長的住所,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室內埋葬的習俗表明了死者生前地位相當特殊,甚至可能被作為原始崇拜的對象。至於整豬同穴並列埋葬的葬俗則表明了人們對於豬的重視,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聯繫到紅山文化大量以「豬龍」為題材的玉器裝飾,可以推斷興隆窪文化是紅山文化玉器的源頭。
『玖』 興隆窪文化遺址的墓葬有哪些特點
興隆窪居室墓葬抄是興隆窪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通過興隆窪居室墓葬的數量及其位置看,它應與當時人類的祭祀活動有關。還有的墓用兩頭整豬隨葬。墓主與雌雄兩頭豬同穴並列埋葬,說明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內,生者為了獲得某種超自然力量,便將死者作為崇拜和祭祀的對象;而人豬並穴埋葬表明,當時的祭祖活動與祭祀獵物的活動已經結合在一起,而且興隆窪先民們對豬靈的祭祀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在興隆窪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發現了大量的鹿、豬等動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確定狩獵經濟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拾』 興隆窪文化遺址中的玉器發現有哪些意義
興隆窪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玦、玉斧、玉錛等玉器100餘件,年代為距今8200年至7400年,由此認定興隆窪文化玉器是我國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了我國史前用玉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