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國王遺址
⑴ 長沙古跡有哪些
長沙是首批歷史名城,古跡很多呢!
天心閣、開福寺、馬王堆、嶽麓書院,火宮殿
愛晚亭
花明樓
吳王墓遺址
大光寺
等等等
⑵ 長沙會戰的抗戰遺址
會戰遺址概況
為紀念中國抗戰勝利60周年,再現當年長沙會戰的歷史,長沙市決定在2005年7月底前修建好嶽麓山上的6大抗戰遺址。
長沙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兩份全面修復整理嶽麓山抗戰文物的提案進行了督辦。「嶽麓山保存了大批抗戰遺跡。」長沙市政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員會的負責人說,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四次大規模會戰,史稱「長沙三次會戰」和「長衡會戰」,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阻擊了日軍的侵華步驟,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在這幾次會戰中,嶽麓山曾是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部戰時所在地。自上世紀30年代起,這里相繼建成岳王亭、忠烈祠、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長沙會戰紀念亭等紀念性建築物,山中保存了當時的戰壕、彈坑、炮台及九戰區戰時指揮所等遺址,並出土有當年抗日將士遺留的槍支、彈殼、電話筒等文物。
抗戰遺址不同程度破損
折戩沉沙鐵未銷!但的嶽麓山已難以感受當年金戈鐵馬的激情。因種種原因,除七十三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和忠烈祠(含岳王亭)在得到修復整理外,嶽麓山上的這批抗戰文物很多沒得到保護和利用,或坍塌荒廢,或被風雨剝蝕。
其中長沙會戰紀念亭於上世紀50年代被拆毀後,其亭內「長沙會戰紀念碑」廢置路旁;記錄了九戰區各參戰部隊士兵(名錄)的紀念碑石,成了雲麓宮前坪圍欄的欄板;九戰區戰時指揮所(地處清風峽內山洞)長期關閉;曾作為指揮所的警察紀念堂(1935年建)則成了一棟危房;73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原來規模宏大,忠烈祠至紀念碑中軸線的兩側,曾分別建有長明燈、紀念亭(分別稱歸宿亭、紀念亭),現中軸線雖已修復,但兩側仍處殘破狀態。至於那些戰壕、彈坑、炮台等,則更是無人管理,已逐漸被人淡忘。
六大遺址再顯崢嶸歲月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麓山景區管理處主任劉祖建說,在保持原樣、不破壞周邊環境、不違背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計劃修繕6處抗戰歷史遺跡: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清風峽作戰指揮部、湖南省會警察紀念堂、長沙會戰碑、陣亡將士名錄碑、炮台、戰壕遺址。
⑶ 長沙都有哪些歷史古跡
1、蔡鍔墓
蔡鍔墓是護國軍領袖、中華民國名將蔡鍔墓地。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風景區白鶴泉左後方的山上,蔡鍔於1916年11月8日病逝於日本,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歸葬於此。
蔡鍔墓佔地1974.72平方米,系嶽麓山民國名人墓葬之一。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葯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屍1具,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4、天心閣古城牆
天心閣古城牆位於長沙市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處西北,是一座體現明代漢族建築風格的古建築。明洪武年間(1368~1398),長沙守御指揮邱廣營建長沙城垣,將元代所築土城牆全部改用石基磚砌。今僅存天心閣古城牆一段,余已拆除。
明末,張獻忠率部攻入長沙,城牆曾遭破壞,清順治十一年(1654),洪承疇駐節長沙,拆運明藩王府磚石修築城牆,使長沙再度"城池崇屹,甲於他郡"。長沙古城牆的重要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
顧名思義,因形狀像半個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放置遠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5、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桐溪寺後伏龍山上,是清末名臣、湘軍創始人曾國藩的墓地。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國藩歸葬於此。墓冢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鋪砌花崗石,呈半圓形,底徑5米,殘高2米。
塋地以花崗石牆圍護。墓後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寬2米,刻楷書碑文"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計22字,附碑均為龍紋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約50平方米,東西各立石闕一個。
⑷ 長沙馬王堆遺址還在嗎能不能讓人參觀i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市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漢墓陳列館現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葯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漢墓圖片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雲漫卷,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制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後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根據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為利蒼之妻,二號墓為利蒼本人,三號墓則是利蒼之子,三座墓葬的時間相距約20多年。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槨)、三棺(外棺、中棺、內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屍(利蒼的妻子辛追),屍體長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發尚存,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潤而有彈性。古屍內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屍。
馬王堆漢墓遺址位於長沙市東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傳為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三座漢墓中,二號墓的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三座墓中以一號墓規模最大,墓坑南北長19.5米,東西寬大17.8米,深16米。現在一、二號墓坑已經填塞,三號墓坑經過整理加固,保存下來,並新建了大跨度的頂棚,供人們參觀。
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長沙為漢長沙國首府臨湘縣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又曾被附會為長沙王劉發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雙女」。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倉」 3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軑侯利倉本人。 1號墓發現年約50歲左右的女性屍體,墓內又出「妾辛追」骨質印章,墓主應是利倉的妻子。3號墓墓主遺骸屬30多歲的男性,可能是利倉兒子的墓葬。3號墓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樣,標志著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前168)。1號墓在構建時分別打破2號墓和3號墓的封土,則其年代應再晚些。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⑸ 長沙定王台背後有什麼歷史故事呢
漢文帝後第七年(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太子劉淇即位,即西漢第六位皇帝漢京皇帝。景帝登基後,把所有成年的王子都封為諸侯,並各自去封國。因為他的母親唐姬出身寒門,不被自己當回事,就沒有被授予北方和東方富強的國家。相反,他在景帝前兩年(公元前155年)被登記為長沙王,南部的長沙縣地勢低矮潮濕,狹長偏僻,當時被封為國家,13歲的劉翔含淚告別了母親唐姬,踏上了自己的長沙王國之旅。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三十八歲的劉發死在長沙。漢武帝接到同父異母兄弟去世的消息後,頒布詔書安慰他,並賜他“丁”或“長沙丁王”。在他二十八年的長沙王生涯中,劉發在政治上並不突出。然而,劉發所建的“望母台”是當時長沙市最突出的建築,遠近聞名。因為劉發的遺名是“長沙之王”,這座高台後人稱之為“定王台”。
⑹ 長沙有哪些名勝古跡
嶽麓山風景區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系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南嶽衡山72峰之一。位於古城長沙湘江兩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動植物以及文化古跡、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紀念遺址等組成,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主要景點: 嶽麓書院、愛晚亭、麓山寺、雲麓宮等景點。
橘子洲頭
以嶽麓山為鄰,與湘江水作伴,風光美不勝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獨特景觀。她西望層巒聳翠的嶽麓山,與嶽麓書院、愛晚亭及建設中的嶽麓山大學城相鄰,公園以成片桔園為綠化主體,雜檀名貴花木,風景秀麗,環境清幽。
主要景點: 毛澤東詩詞碑、頌橘亭、枕江亭、攬岳亭等。
⑺ 湖南省長沙市有什麼歷史遺跡
有嶽麓書院、天心閣、賈誼故居、開福寺、麓山寺等。
1、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並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
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2、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
天心閣有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
天心閣始建於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抗戰期間因文夕大火燒毀,1983年重建天心閣。
3、賈誼故居
賈誼故居現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與太平街口交匯處)。
賈誼故居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住在這里,時任長沙王太傅。
4、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之城北新河,臨湘江,主體建築南北朝向,為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寺院。
開福寺始建於五代時期,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佛殿三進,即三聖殿(彌勒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和毗盧殿。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道。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萬壽禪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薩笠法護的弟子笠法崇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遺跡,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佛教協會駐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嶽麓書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心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誼故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福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麓山寺
⑻ 長沙發現三堆遺址被稱為什麼
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③為成都平原.
故選C.
⑼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的什麼位置
馬王堆來全部出土文物,自陳列在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長沙市東風路50號,與烈士公園、動物園等旅遊景點毗鄰,交通便捷,距市中心五一大道和長沙火車站車程十餘分鍾,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車程不到30分鍾;經過本館公共汽車線路有:112、113、131、136、146、150、302、303、901等。
馬王堆漢墓遺址在湖南省長沙市區東郊4公里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位於東郊東屯渡,離市中心約四公里。(沒有直達公交,距離火車站2.5公里,出租7-10元可到)